• 2025年第9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次、封面

      2025, 99(1):0-1.

      摘要 (455) HTML (0) PDF 5.60 M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祝贺任纪舜院士九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七十周年》专辑 序言
    • 2025, 99(1).

      摘要 (461) HTML (4) PDF 346.54 K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全球冥古宙—太古宙陆壳形成演化

      2025, 99(1):1-22.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16

      摘要 (842) HTML (76) PDF 15.08 M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发育大规模长英质陆壳的星球。陆壳形成演化是一长期的过程。≥3. 8 Ga岩石和≥3. 9 Ga锆石迄今分别只在9个和大约20个地区被发现。随着时代演化,陆壳规模越来越大,表壳岩由以变质玄武岩、变质超基性岩为主转变为变质玄武岩、变质超基性岩、变质中酸性火山岩和变质碎屑沉积岩广泛发育。虽然BIF(条带状铁建造)在3. 8 Ga以前就已存在,但其规模在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才达到顶峰。TTG(英云闪长岩- 奥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构成太古宙克拉通的主体,它们的岩石类型和组成特征在3. 8 Ga就显示出多样性。随时代演化,花岗闪长质岩石的比例逐渐增高。TTG的轻重稀土分异程度随时代不断增大,反映了陆壳厚度不断增大的演化趋势。中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发生了全球性的陆壳巨量增生,导致类似于现代板块构造体制在新太古代中晚期广泛发育。富钾花岗岩在新太古代中晚期大量形成,是太古宙基底克拉通化的重要标志。克拉通化的实质是克拉通内不同层圈达到物理、化学和力学上稳定和相互耦合。可把冥古宙—太古宙陆壳形成演化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4. 4~3. 8 Ga、3. 8~3. 0 Ga、3. 0~2. 6 Ga和2. 6~2. 5 Ga,大致分别代表了陆核形成、陆块发展和形成、克拉通化阶段。太古宙—元古宙关键转折期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 华北克拉通胶- 辽- 吉古元古代构造带的形成及动力学演化

      2025, 99(1):23-43.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35

      摘要 (523) HTML (38) PDF 18.76 M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 辽- 吉古元古代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及动力学演化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总结该带构造- 岩浆- 变质作用及变质火山- 沉积岩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发现造山前2. 2~2. 0 Ga花岗质岩石主要为形成于高温低压伸展构造环境的A型花岗岩,部分为源自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它们与变质基性侵入岩及变质流纹岩- 英安岩和变质玄武岩构成了造山前大陆伸展背景下的双峰式岩浆作用。它们“弧岩浆”属性的地球化学性质主要继承自源区太古宙TTG岩石或基性岩浆上升过程受大陆岩石圈地幔和地壳的同化混染作用。整个胶- 辽- 吉古元古代构造带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类似于现代板块洋- 陆俯冲作用有关的岩石- 构造组合(如残留洋壳、俯冲增生杂岩(楔)、弧背构造、大型走滑断裂、双变质带及岩浆作用的时空变化等)。龙岗地块和狼林地块具有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基底及演化历史。“南带”和“北带”的不同变质沉积地层具有类似的物源,沉积环境为稳定的被动陆缘,沉积时代为2. 20~1. 95 Ga,并经历了1. 95~1. 80 Ga顺时针变质P- T演化轨迹的中压—高压麻粒岩相和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综合已有的地质及地球物理证据,构建了胶- 辽- 吉古元古代构造带的起源及动力学演化模式:① 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新太古代末巨量TTG岩石形成的同时,在下地壳形成巨量高密度的麻粒岩相—榴辉岩相残留物质,新太古代末已形成的稳定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使这些高密度的麻粒岩相—榴辉岩相残留物质能够稳定保留。② 在2. 2~2. 0 Ga,热的、相对低密度的软流圈热点上涌,东部陆块沿胶- 辽- 吉构造带发生陆内伸展变形,破裂形成北部的龙岗地块和南部的狼林地块。③ 在1. 95~1. 85 Ga, 高密度的榴辉岩化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受重力(负浮力)作用驱动,俯冲(下沉)进入热的、低密度的软流圈地幔,带动龙岗地块和狼林地块沿胶- 辽- 吉带发生汇聚造山作用。④ 在1. 85~1. 80 Ga,造山带去根,软流圈上涌,造山带垮塌及造山后伸展。

    • 古亚洲洋构造域西段蛇绿岩特征及意义

      2025, 99(1):44-57.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488

      摘要 (549) HTML (15) PDF 7.80 M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东欧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塔里木克拉通三者之间的古亚洲洋构造域西段发育众多蛇绿岩。依据时空分布特征,可以划分为:① 叶尼塞蛇绿岩带、② 库兹涅茨- 西萨彦- 湖区蛇绿岩带、③ 萨拉伊尔- 阿尔泰蛇绿岩带、④斋桑- 南蒙古蛇绿岩带、⑤东哈萨克斯坦- 西准噶尔蛇绿岩带、⑥ 东准噶尔蛇绿岩带、⑦北天山蛇绿岩带、⑧纳曼- 贾拉伊尔蛇绿岩带、⑨特尔斯克伊蛇绿岩带、⑩乌拉尔- 南天山蛇绿岩带等。区内蛇绿岩的组合多不完整,伴生火山碎屑岩,地幔岩以方辉橄榄岩+纯橄岩+二辉橄榄岩为主,蛇绿岩年代学特征反映出古洋盆的演化时长一般为60~80 Ma左右,体现了洋盆规模有限。以库兹涅茨- 西萨彦- 湖区蛇绿岩带为标志的古洋盆,为第一代古亚洲洋,起始于埃迪卡拉纪。第二代古亚洲洋则是以区内分布最为广泛的寒武纪—奥陶纪蛇绿岩为标志,呈现出微陆块与小洋盆相间的构造格局。第三代古亚洲洋主要指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斋桑洋和乌拉尔- 南天山洋。区内不存在从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持续演化的古洋。古亚洲洋的俯冲造山更多的是一些小洋盆消失过程中的造山作用,碰撞并不是西伯利亚与冈瓦纳两个大陆之间的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其间的微、小陆块间的相互作用,造山作用并不强烈,缺乏超越构造带的大规模推覆构造。

    • 古亚洲洋构造域中西段新元古代晚期至晚泥盆世的构造运动

      2025, 99(1):58-77.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474

      摘要 (507) HTML (14) PDF 9.21 M (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亚洲洋构造域是由东欧克拉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南侧的沟弧盆系统、主洋盆系统和卡拉库姆- 塔里木- 华北克拉通北侧的大陆边缘系统组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动力学体系波及范围涉及萨彦- 额尔古纳造山系、乌拉尔- 天山- 兴蒙造山系,昆仑- 祁连- 秦岭造山系等,这一地域保存了新元古代晚期到泥盆纪造山过程的丰富信息,是研究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古亚洲洋动力学体系波及范围的中西段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新元古代晚期至晚泥盆世的构造运动划分为贝加尔造山运动、萨拉伊尔(兴凯)造山运动、哈萨克斯坦造山运动、加里东造山运动和天山造山运动:① 贝加尔造山运动使图瓦地块和阿巴坎地块拼接到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表现为增生造山;② 萨拉伊尔造山运动使阿尔泰地块和南蒙古地块先后拼贴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形成萨彦- 额尔古纳增生造山系,也属于增生造山运动;③ 出现在中奥陶世—晚奥陶世的哈萨克斯坦造山运动使科克切塔夫地块、斋桑地块、克孜勒库姆地块、巴尔喀什- 伊犁地块、伊塞克地块、中天山地块及准噶尔地块之间的洋盆封闭,形成哈萨克斯坦联合陆块;④ 发生在志留纪末(东西昆仑则持续到中泥盆世末期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阿中地块、中祁连地块、南祁连地块、柴达木地块、西秦岭联合地块、秦岭地块和上扬子陆块拼贴在中轴大陆块区南缘,造成中轴大陆块区南缘大陆增生;⑤发生在中泥盆世末—晚泥盆世的天山造山运动使中轴大陆块区中西段与扩大后的西伯利亚陆块拼接在一起。本研究加深了对古亚洲洋复杂构造历史的理解及对区域地质的影响。

    •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特征与背景

      2025, 99(1):78-103.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429

      摘要 (541) HTML (33) PDF 60.37 M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古构造应力场区域性特征可以用来约束主要构造阶段的环境与背景。统计表明,中、晚三叠世北方以近南北向缩短为主而南方由于旋转以及多板块的作用,显示不同方向的古构造应力场,三叠纪早期还发育有不同性质的韧性变形,古亚洲洋关闭后的陆内变形、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扬子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以及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作用是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变形以及不同古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总体一致的西北西- 东南东向区域应力场条件下,叠加了蒙古- 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作用,同期的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的俯冲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的区域性北西- 南东向伸展指示具有一致的背景,古太平洋板块的回撤可能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在中国中东部存在一期短暂的北西- 南东向缩短,从南向北,变形的时代依次变年轻,指示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期从南至北的构造作用,可能与外来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中国中东部中生代的陆内演化或者变形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方向的板缘作用有重要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可能性。

    • 深大断裂之郯庐断裂

      2025, 99(1):104-119.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415

      摘要 (802) HTML (37) PDF 13.59 M (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岩石圈断裂带,也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中、新生代岩浆、成矿和构造活动带。不能很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欧亚大陆的当今格局。本文从我们近年来对郯庐断裂带沿线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成果出发,以任纪舜先生主编的《国际亚洲地质图》为指导思想,提出郯庐断裂的大型走滑启动应与早白垩世(~143 Ma)洋底高原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郯庐断裂这一切割岩石圈深度的大型断裂是导致华北克拉通发生破坏的关键因素,为深部幔源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郯庐断裂带两侧有规律地成群成带分布金矿等多金属矿产,多形成于郯庐断裂大型挤压走滑后(~123 Ma)的伸展背景。

    • 西南日本晚中生代地质演化及其对中国华南构造- 岩浆过程的启示

      2025, 99(1):120-138.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10

      摘要 (466) HTML (15) PDF 16.17 M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南日本位于欧亚大陆边缘,记录了有关大洋俯冲增生、高压变质、弧岩浆作用等复杂的地质过程,是理解东亚陆缘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解析日本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尤其是俯冲增生杂岩过程与火山- 沉积层序,探讨了日本构造演化过程、背景及其与中国华南构造- 岩浆事件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西南日本在晚中生代时期先后受控于侏罗纪—早白垩世的伊泽纳歧板块俯冲与白垩纪库拉板块的俯冲,前者于晚石炭世开始扩展,从早侏罗世开始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后者于晚侏罗世开始扩展,早白垩世晚期开始俯冲,晚白垩世末期沉没于欧亚大陆之下。依据区域构造- 地层- 岩浆活动特征,西南日本晚中生代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引起的区域构造运动可大致分为三期:早燕山运动(约190 Ma、165~160 Ma)、中燕山运动(约135 Ma)以及晚燕山运动(约110~100 Ma),与中国华南或整个中国东部燕山期构造演化具有一致的表现形式。这些构造事件与大洋上微陆块的拼贴以及洋脊俯冲过程密切相关。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早期阶段,岩浆前锋从大洋一侧迅速西进至内陆地区,从晚侏罗世开始,受到弧前微陆块碰撞的影响开始后撤,直至白垩纪迁移至日本一带。中国华南白垩纪岩浆作用主要受控于板块断离背景下地幔上涌的控制。

    •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关键问题与未来发展

      2025, 99(1):139-149.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19

      摘要 (709) HTML (14) PDF 4.93 M (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最具前沿性和纲领性的学科领域。国际大地构造学假说和理论的出现,经历了20世纪初的槽台学说,到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发展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学说。20世纪,在槽台学说的基础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出了地质力学、地洼、波浪- 镶嵌、多旋回、断块等学说思想。在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后,中国学者全盘接受了板块构造理论。从此开始,以板块构造为基础的学说思想,研究和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及演化。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中国构造演化系统性的认识。然而这些研究成果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具有全球格局的普遍性以及对于全球构造理论的提升是否具有足够的贡献,需要进行深入地思考。特别是全球大地构造格局形成的核心问题如超大陆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起源、大陆的稳定性等依然处于探索中。正因如此,在几十年来的研究和发展中,仍有一些关键问题存争议,如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大陆是如何演化的,以及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板块构造最早出现的时间及特征等全球关注的科学问题,以及中国大陆构造及演化的独特性是否具有全球普遍性,依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针对此,本研究在全球大地构造及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核心问题。以全球格局为视角,分析和提出了解决关键问题的可行性,强调指出全球构造包括了板块构造(plate tectonics)和陆内构造(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s),即跨大陆(贯穿大陆)构造(transcontinental tectonics)的思想。

    • 中国埃迪卡拉纪冰碛岩综合对比研究:对原特提斯洋起源的限制

      2025, 99(1):150-165.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20

      摘要 (158) HTML (8) PDF 7.61 M (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特提斯洋是研究特提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对原特提斯洋的起源,以及内部多个陆块/微陆块之间的亲缘性研究仍存在争议,这直接限制了对原特提斯洋形成演化历史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埃迪卡拉纪,原特提斯构造域内很多陆块/微陆块都发育一套冰期沉积地层。本文通过对华北克拉通南缘、欧龙布鲁克微陆块以及祁连山等地埃迪卡拉纪冰碛岩地层的综合对比分析,结合扬子及塔里木的冰期资料和区域上蛇绿岩的发育,认为华北、扬子、塔里木克拉通及其间的陆块/微陆块在埃迪卡拉纪可能连为一体,共同沉积了古中国地台最初的盖层,原特提斯洋可能并不是从元古宙延续到早古生代的大洋,而是古中国地台解体后产生的早古生代小洋盆- 微陆块体系。

    • >研究论文
    •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徐淮地区940~890 Ma基性岩: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

      2025, 99(1):166-191.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23

      摘要 (194) HTML (38) PDF 45.61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大陆汇聚和裂解过程直接导致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显著变化,进而深刻影响地球深时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表层环境系统。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属于Rodinia超大陆聚合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规模板块构造冷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起始阶段。由于以往报道华北克拉通在该时期岩浆- 构造的记录稀少,因此与Rodinia超大陆的关联以及在Rodinia超大陆重建中的位置长期存在争议。最近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徐淮、大连地区以及朝鲜平南盆地广泛发育顺层侵入的辉绿岩床,与Rodinia超大陆有关。本文以徐淮盆地发育的基性岩床为代表,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探究其成因和构造背景。辉绿岩床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940~890 Ma,持续时间长达~50 Ma,可分为940~920 Ma(高Ti,侵位于淮北群中部倪园组)和920~890 Ma(低Ti,侵位于淮北群上部望山组)两期。两类(期)辉绿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以拉斑质玄武岩为主,部分高Ti样品为碱性玄武岩。稀土元素配分右倾模式,轻稀土富集(La/Yb)N=2. 5~8. 6,Nb- Ta弱亏损Nb/La=0. 63~1. 12(大部分小于1),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和高场强元素(如Zr、Hf、Ti)相对富集。高Ti样品的微量元素分馏程度高,与OIB近似;低Ti样品具有与CFB相似的地球化学属性。两类辉绿岩Sr- Nd- Hf- O同位素显示不均一性,高Ti样品的Nd- Hf同位素比低Ti样品亏损,全岩Nd与锆石Hf同位素轻微解耦。锆石重O同位素(δ18O 值为6‰)表明,两类辉绿岩源区的岩石圈地幔经历熔/流体交代,熔/流体来自于俯冲板片的脱水熔融。结合地层碎屑锆石所揭示的物源信息,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早期沉积体系的碎屑岩源区由克拉通内部向外部迁移,且外来物质Hf同位素亏损,属于新生地壳,暗示盆地周围发育大规模与板块俯冲相关的弧岩浆。据此,本文认为华北地区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基性岩床与板块俯冲后撤或与大地幔楔作用有关。

    • 布青山- 阿尼玛卿山两侧三叠纪盆地沉积特征及其对布青山- 阿尼玛卿洋关闭时限的约束

      2025, 99(1):192-208.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30

      摘要 (106) HTML (9) PDF 46.95 M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布青山- 阿尼玛卿山两侧的共和盆地和巴颜喀拉山盆地,三叠纪时其沉积特征与古特提斯洋的分支洋——布青山- 阿尼玛卿山洋的演化密切相关。前人对盆地东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但对盆地中- 西部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选取共和盆地隆务河群和巴颜喀拉山盆地巴颜喀拉山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者的沉积序列、古流向、沉积物源和原型盆地类型等综合分析研究,结合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探讨布青山- 阿尼玛卿洋的闭合时限。研究认为:① 共和盆地三叠纪时为弧后盆地,接受不同的物源区,玛沁以北,共和、贵南、泽库、河南以西物源区为东昆仑和柴达木,玛曲以北,共和、贵南、泽库、河南以东物源主要来源于东北部的祁连山,玛沁、玛曲以南物源来源于南部布青山- 阿尼玛卿山;② 巴颜喀拉盆地三叠纪时为残留洋盆地,主要物源来源于北侧的布青山—阿尼玛卿山;③ 布青山- 阿尼玛卿山地区在三叠系沉积之前已经隆升并成为剥蚀区,为两侧盆地体提供主要物源。

    • 华南造山带上泛非期岩浆活动证据的发现及地质意义

      2025, 99(1):209-223.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424

      摘要 (144) HTML (8) PDF 15.72 M (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华南造山带缺乏早古生代初岩浆活动的直接证据而导致华南造山带与扬子地块碰撞拼合完成时间、早古生代初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否属于冈瓦纳一部分等科学问题的研究争议不断,因此寻找泛非期岩浆岩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岩相学、锆石U- 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及Lu- Hf同位素等手段来分析诸广山复式岩基中北部的梧桐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研究表明,梧桐岩体主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构成,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494. 4 Ma,具有高硅铝(SiO2=59. 93%~71. 31%,Al2O3=13. 43%~19. 20%)、高碱(K2O=3. 35%~5. 93%,Na2O=2. 33%~6. 21%)、高铁(TFe2O3=2. 09%~6. 20%)、低镁(MgO=0. 44%~2. 18%),富集Rb、Th、U、Nb和轻稀土元素,亏损Ba、Sr、P、Ti等特征,其岩浆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重熔或多次重熔,岩浆侵入过程中可能存在少量地幔物质加入。梧桐岩体的发现暗示华南造山带与扬子地块中部可能在早古生代(520~480 Ma)完成碰撞拼合,且与冈瓦纳大陆关系密切,极有可能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它为进一步厘清泛非造山运动作用于华南造山带乃至华南地区的时限、作用范围、岩浆成因、大地构造背景特征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典型研究对象。

    • 从古亚洲到古太平洋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 幔解耦

      2025, 99(1):224-251.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25

      摘要 (160) HTML (21) PDF 96.94 M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东部中生代由于经历了重要的构造格局转换,即从古亚洲构造体制到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由近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并且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和盆地形成,从而成为研究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 幔作用和动力学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东部华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变形、岩浆作用和深部结构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华北和整个东部地区从东西向构造转变为北东向构造时的解析, 讨论了从古亚洲到古太平洋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 幔解耦机制。本文提出中国东部构造格局转换的开始发生在中—晚侏罗世,在陆缘辽东半岛到华北内陆发育大量同构造岩浆流动成因的深成侵入花岗质岩体,同时中—上地壳因南东- 北西向的挤压形成了不同地带的断层、褶皱和韧性剪切带, 然而深层克拉通基底构造保持原有的变质片麻理等的方向不变, 也就是基底和盖层间发育有拆离带, 结合下地壳的同构造岩浆流动,表现为地壳的层间滑脱与解耦;同时间的地幔物质上涌所导致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以及可能的地幔物质的从东向西的水平流动,破坏了壳- 幔之间原有的平衡,导致壳- 幔物质解耦。

    • 西菲律宾海起源——来自海底钻孔岩芯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2025, 99(1):252-264.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486

      摘要 (164) HTML (49) PDF 38.92 M (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已死亡的西菲律宾海是菲律宾海板块上最大的构造单元,然而关于西菲律宾海的起源仍存在争论。本文基于海底浅钻岩芯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西菲律宾海的起源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海底岩芯的93个碎屑锆石年龄范围在2759~31 Ma之间,除了3颗年轻锆石与西菲律宾海盆的新生代海底扩张有关外,>95%的年龄早于新生代,表明大多数碎屑来自更古老的、早先存在的岩石单元,且位于大陆边缘而不是洋内弧。大量元古宙—太古宙碎屑锆石年龄以及Lu- Hf的模式年龄表明存在古老的再循环陆壳物质。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形成环境图解,均显示陆壳来源。锆石年龄谱显示有2532 Ma、2022 Ma、1500 Ma、792 Ma、426 Ma、210 Ma等几个峰值,与冈瓦纳大陆的年龄谱有相似性,表明西菲律宾海(原菲律宾海陆块)可能起源于东冈瓦纳大陆澳大利亚东北边缘。伴随着新特提斯洋打开,原菲律宾海陆块(包括大东海脊区、加瓜海脊、东菲律宾地体、哈马黑拉- 卫古地体等)从澳大利亚北缘裂解后快速向北漂移,随后伴随着西菲律宾海盆的打开而发生分裂,裂离的各个部分则位于目前的西菲律宾海北部大东海脊区、西部加瓜海脊、南部哈马黑拉- 卫古岛,以及东菲律宾的吕宋- 萨马儿- 棉兰老东部。该研究为进一步约束东南亚- 西太平洋的古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提供了证据。

    • 南海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结构特征及成因

      2025, 99(1):265-276.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27

      摘要 (66) HTML (5) PDF 73.99 M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海东部次海盆洋壳内发育了大量强振幅的壳内倾斜反射体,它记录了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深入研究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及成因,对认识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多道地震剖面,刻画了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形,初步探讨了其发育成因。研究表明,东部次海盆南、北部都发育强振幅的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反射体大部分终止于Moho反射界面,但南北部倾斜反射体的分布范围、结构特征及成因存在明显差异。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倾斜长度北长南短,北长约15~22 km,南长约5~8 km;分布范围北大南小,北部南北向长约150 km,南部南北向长约70 km。下地壳倾斜反射区的Moho面埋深起伏差异明显北小南大,北为0. 5 s,南有1. 2 s。基底北部平坦南部起伏大,洋壳厚度北部厚南部薄,推测东部次海盆洋壳增生过程是非对称性和非均一的。东部次海盆下地壳倾斜反射体的成因可能与同岩浆断裂、水热循环、壳幔过渡区岩浆间隙侵入和基底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 大陆裂谷的构造反转与陆内造山:以松潘- 甘孜构造带为例

      2025, 99(1):277-292.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477

      摘要 (149) HTML (9) PDF 43.08 M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板块构造理论将地质演化与板块聚散概括为大陆裂谷—大洋形成—大洋衰亡(洋壳俯冲)—碰撞造山几个阶段,据此全球造山系主要分为增生型和碰撞型两类。但是很多情况下上述过程并不是连续且完整的,在大陆裂谷过程中经历构造反转即形成陆内造山。通过对松潘- 甘孜构造带中晚二叠世至三叠纪末期的研究,发现其中晚二叠世发生初始裂陷作用,发育了三道桥组角砾状灰岩、砾岩等粗碎屑沉积,上覆大石包组玄武岩,与二叠纪攀西裂谷是相同构造背景下的产物;中—晚三叠世则为裂后沉降期,接受了来自多个方向物源的碎屑充填形成厚层砂岩、粉砂岩;诺利期—瑞替期开始发生应力场的反转,三叠系盖层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形,并伴有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该地质演化过程中未出现新生洋壳和俯冲带,裂谷的衰亡和应力场反转的动力学机制可能受控于印支期造山的远程响应,同时深部岩浆对流的停止不足以提供持续伸展的动力。这一演化模式的提出有助于深入了解板块构造,助力大陆动力学机制研究。

    •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河套裂谷系西段及周边区域地壳结构

      2025, 99(1):293-305.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476

      摘要 (63) HTML (6) PDF 16.26 M (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河套裂谷系西段的临河坳陷和狼山隆起,是环鄂尔多斯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壳结构对于认识河套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该区域地壳结构已有一些认识,但仍然存在争议,较为重要的是临河坳陷地壳是否增厚。本文基于临河坳陷和狼山隆起及周边布设的118个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探究了研究区的地壳结构信息。利用沉积层基底转换波时间延时获得了研究区沉积层厚度,结果显示临河坳陷规模较大,新生界地层平均厚约5. 3 km,查干德勒苏坳陷规模较小,沉积层平均厚度2. 7 km。H- κ叠加得到的狼山山前断裂带以北区域波速比相对较低,平均值约1. 75,推断该区域地壳岩石组分以长英质为主。H- κ叠加得到的地壳厚度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得到的莫霍面埋深较为一致,表现为狼山隆起莫霍面较深西北侧较浅的特征。结合狼山隆起相对较低的波速比,本文推断狼山隆起受南北向挤压导致上地壳增厚是隆起造山的主要原因。本文得到的临河坳陷莫霍面轻微上隆,推断临河坳陷地壳在拉张环境下受地幔物质上涌影响发生减薄。本研究的结果对探索河套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约束。

    • 碎屑锆石稀土元素约束造山带演化:以西藏冈底斯山脉为例

      2025, 99(1):306-319.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372

      摘要 (105) HTML (9) PDF 12.28 M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碎屑锆石是开展地球早期造山带演化研究的关键素材之一。目前,如何使用碎屑锆石稀土元素(REE)区分洋- 陆俯冲和陆- 陆碰撞过程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前人的实验岩石学研究成果,并且以西藏冈底斯山脉为例提出和验证了使用碎屑锆石Eu异常(Eu/Eu*)和轻、重稀土比值(LREEN/HREEN)的相关系数(rDz)区分洋- 陆俯冲和陆- 陆碰撞过程的可能性。实验岩石学研究表明,锆石的Eu/Eu*和LREEN/HREEN分别与斜长石和石榴子石分异相关,并且主要受控于母岩浆的源区深度、源岩类型、氧逸度和水含量。这些因素在不同造山带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可以推测:碎屑锆石稀土元素数据可以反映构造环境的变化。本文以西藏冈底斯山脉的碎屑锆石稀土元素数据为例验证了这一推测。在洋- 陆俯冲阶段(约150~60 Ma),碎屑锆石的Eu/Eu*和LREEN/HREEN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rDz值稳定于0. 62~0. 81,其原因可能为在此期间氧逸度和水含量总体稳定,且S型花岗质岩石较少,导致碎屑锆石Eu/Eu*和LREEN/HREEN主要受控于母岩浆的结晶压力。由于陆- 陆碰撞而发生板片断离之后,rDz值出现了明显下降,在40~30 Ma、30~20 Ma和20~10 Ma阶段分别为0. 73、0. 57和0. 18,其原因可能为S型岩浆岩比例的上升和不稳定的氧逸度和水含量,导致碎屑锆石Eu/Eu*和LREEN/HREEN比值逐渐呈现解耦的变化趋势。上述结果表明rDz值有潜力成为区分洋- 陆俯冲和陆- 陆碰撞过程的一种新方法。

    • 新疆东准噶尔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剥露历史:来自裂变径迹和(U- Th)/He热年代学的约束

      2025, 99(1):320-336.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517

      摘要 (127) HTML (4) PDF 18.63 M (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准噶尔造山带(简称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山带时空演化与造山作用方式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自古生代以来,东准噶尔经历了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古生代大地构造格局的恢复和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对构造- 热演化历史的解剖相对薄弱,尤其缺少晚古生代剥露历史的刻画。卡拉麦里山是东准噶尔造山带的重要构造地貌单元,揭示其隆升- 剥露过程对于认识东准噶尔造山带的构造- 热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卡拉麦里山东段的4件沉积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 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磷灰石 (U- Th- Sm)/He低温热年代学分析,获得了该区晚古生代—中生代的隆升- 剥露信息。热历史反演结果表明,东准噶尔经历了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30~290 Ma)、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285~260 Ma)、三叠纪(250~230 Ma)、早白垩世(135~115 Ma)4期快速剥露。第1期(330~290 Ma)剥露推测与额尔齐斯- 斋桑洋在晚石炭世的闭合有关;第2期(285~260 Ma)剥露推测与晚古生代卡拉麦里构造带的右行走滑变形有关;第3期(250~230 Ma)剥露推测与羌塘地块和昆仑- 柴达木地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第4期(135~115 Ma)剥露推测是北侧蒙古- 鄂霍茨克洋的关闭和南侧羌塘地块与拉萨地块碰撞的联合作用的结果。

    • 《地质学报》入选2024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25, 99(1):336-336.

      摘要 (26) HTML (0) PDF 18.63 M (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编写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4版),《地质学报》再次成功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 >附件
    • 刘建辉等: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的形成及动力学演化——附件

      2025, 99(1):202501090-202501090.

      摘要 (64) HTML (0) PDF 801.05 K (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周丽云等:从古亚洲到古太平洋构造格局转换过程中的壳-幔解耦——附件

      2025, 99(1):202501091-202501091.

      摘要 (56) HTML (0) PDF 1.74 M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刘松楠等:大陆裂谷的构造反转与陆内造山:以松潘-甘孜构造带为例——附件

      2025, 99(1):202501092-202501092.

      摘要 (54) HTML (0) PDF 414.07 K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侯方辉等:西菲律宾海起源———来自海底钻孔岩芯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附件

      2025, 99(1):202501093-202501093.

      摘要 (45) HTML (0) PDF 34.75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张健等: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徐淮地区940~890 Ma基性岩: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附件

      2025, 99(1):202501094-202501094.

      摘要 (81) HTML (0) PDF 430.19 K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石玉若等:深大断裂之郯庐断裂——附件

      2025, 99(1):202501095-202501095.

      摘要 (118) HTML (0) PDF 1.25 M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