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9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目次

      2019, 93(2):0-0.

      摘要 (752) HTML (13) PDF 22.07 M (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学报》(中文版)第40届编委会主编、副主编简介

      2019, 93(2):508-509.

      摘要 (1042) HTML (12) PDF 769.05 K (1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学科综述
    • 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及时代

      2019, 93(2):285-301.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16

      摘要 (1473) HTML (14) PDF 8.04 M (1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综合分析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的三叠纪地层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研究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初步识别出5组12段海相红层,分别是:飞仙关组(大冶组)红层(印度阶)、嘉陵江组红层(奥列尼克阶)、雷口坡组(巴东组)红层(安尼阶)、天井山组红层(拉丁阶)和马鞍塘组红层(卡尼阶),并将这些红层与相邻地区(湖北中西部和贵州)三叠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所有海相红层均属于滨海-浅海陆棚相红层,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碎屑物质及Fe2O3主要来源于康滇古陆和龙门山等高地。同时,文中还探讨了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纵向分布与古气候、古纬度、水深、植被、矿产、岩石颜色、构造运动等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时代对比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 >研究论文
    • 甘肃窑街植物群的地质时代及古地理区系研究

      2019, 93(2):302-316.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17

      摘要 (1139) HTML (13) PDF 6.41 M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甘肃窑街组古植物群及古地理进行研究,共发现植物化石31属63种,以银杏类(365%)和真蕨类(22.2%)繁盛,松柏类(17.5%)和苏铁类(15.9%)占一定比例,楔叶类(6%)、不明位置的果与穗(1.9%)为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植物群组成分子指示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国内外同期其它植物群的对比,认为窑街组植物群的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早中期(Aalenian- Bajocian)。利用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窑街及其余11个研究较为细致的中国北方中侏罗世植物群进行对比,探讨甘肃窑街古地理归属,并对中国北方中侏罗世植物区进行初步划分。利用分支生物地理分析法研究甘肃窑街植物群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窑街中侏罗世植物群与内蒙古高头窑植物群关系较为亲近;讨论了甘肃窑街新发现的屈囊蕨属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特征,发现其分布与中国北方中侏罗世的初步区划结果吻合。

    • 渤海海域西南部前新生代反转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2019, 93(2):317-328.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18

      摘要 (959) HTML (12) PDF 10.12 M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渤海西南海域前新生代发育多种类型的反转构造,不同类型的反转构造对研究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基于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总结了研究区前中生代反转构造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发育正、负两期反转,其中负反转构造以反转断层为主,根据反转断层在新生代是否活动,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长期活动型反转断层与短期活动型反转断层;②受控于早期断层的规模及刚性基岩的差异支撑作用,不同的反转断层具有差异的活动时间及其走向;正反转构造则以反转背斜为主;③两期反转构造是对华北板块燕山运动的有效记录,其中早期负反转构造记录了燕山运动Ⅰ幕、Ⅱ幕造山运动后岩石圈的裂解过程,而正反转构造则是燕山运动Ⅲ幕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的持续响应。

    • 甘肃北山算井子埃达克质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19, 93(2):329-352.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19

      摘要 (1116) HTML (14) PDF 7.68 M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算井子埃达克质花岗岩体由中粗粒片麻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3个岩相单元组成,其为同一次岩浆熔融事件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三次岩浆侵入活动而形成的深成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算井子埃达克质花岗岩体侵位于早石炭世(350. 0~351. 7Ma),为海西中期的产物。该岩体总体富硅(SiO 2 为67. 81%~70. 93%),富铝(Al 2 O 3 为14. 94%~16. 07%),全碱含量中等(K 2 O+Na 2 O为6. 01%~6. 74%),K 2 O/Na 2 O为0. 37~0. 69,富含钠质成分,而Ti、Ca、Fe和Mg(MgO为0. 99%~1. 61%)含量较低,(K 2 O+Na 2 O)/Al 2 O 3 为0. 37~0. 45,A/CNK为0. 95~1. 03,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微量元素Sr含量(409×10 -6 ~548×10 -6 )较高,而Y(8. 1×10 -6 ~17. 7×10 -6 )和Yb(0. 83×10 -6 ~1. 73×10 -6 )含量较低,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Ba和高场强元素(HFSE)Th,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大,轻稀土富集且分异明显,而重稀土亏损且分异不显著,具轻微的铕异常(δEu=0. 64~1. 13),与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相似。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①算井子岩体属准铝质-弱过铝质未分异的I型花岗岩,并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②岩浆源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地幔楔诱发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源区,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混染了火山弧物质;③岩体形成于海西中期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弧环境,推测其南侧的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俯冲-碰撞效应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石炭世。

    • 银额盆地苏红图坳陷早白垩世巴音戈壁组火山岩锆石U- 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2019, 93(2):353-367.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0

      摘要 (1069) HTML (12) PDF 4.33 M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银额盆地苏红图坳陷钻井揭示的火山岩进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该组火山岩的形成年代,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通过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获得火山岩形成年龄为131. 8±5. 9~132. 6±0. 7Ma,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其年龄与查干凹陷巴音戈壁组火山岩年龄相近或略晚,而与区域内下白垩统苏红图组火山岩年龄差异较大,表明银额盆地早白垩世存在多期火山喷发,且沿着恩格尔乌苏断裂同时发生或向西南延伸,与阿尔金断裂向东北延伸无直接关系。研究区巴音戈壁组火山岩以亚碱性玄武安山岩为主(SiO2=55. 97%~56. 37%),表现为主量元素高TiO2(2. 10%~2. 35%)、低MgO (0. 93%~1. 47%)和低Na2O+K2O (3. 17%~6. 49%);稀土元素含量高 (REE=352. 39×10-6~555. 5×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弱Eu负异常(δEu=0. 78~0. 85);富集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SFE)以及Ni、Cr等相容元素等特征,具有板内和活动大陆边缘的双重特点,与苏红图组板内玄武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截然不同。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火山岩时空分布分析,认为巴音戈壁组和苏红图组火山岩均为中生代银额盆地陆内伸展、岩石圈减薄和恩格尔乌苏断裂重新活动的产物,但两期火山岩来源于不同的岩浆源区。巴音戈壁组火山岩表现出的岛弧火山岩特征可能是由于地幔源区受到早期俯冲消减事件带来的流体影响。两期火山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均未受到明显的地壳物质混染,但巴音戈壁组火山岩存在明显的镁铁质矿物和一定的斜长石结晶分离,结晶分异程度远高于苏红图组火山岩。

    • 大兴安岭北部漠河地区早奥陶世A型花岗岩锆石U- 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

      2019, 93(2):368-380.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1

      摘要 (1055) HTML (13) PDF 3.77 M (1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兴安岭北部漠河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自形程度较好,主要为长柱状,具有较为清晰的韵律环带结构,表明锆石岩浆成因。锆石LA- ICP- MS U- Pb年代学研究显示岩石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481±5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岩石属于钙碱性、弱过铝质系列花岗岩,高硅(SiO2=71. 42%~72. 57%)、富碱(ALK=8. 11%~8. 76%)、贫镁(MgO=0. 52%~0. 54%)。10000Ga/Al值为2. 73~2. 85,Zr+Nb+Ce+Y含量374×10-6~495×10-6,岩浆形成温度801~897℃,判断岩石为A型花岗岩。岩石有中等的负Eu异常(δEu=0. 24~0. 35),Rb/Sr值为1. 18~1. 38、Ba/La值为8. 7~ 12. 4、Mg#值为23. 3~30. 3,及低Ni(1. 51×10-6~5. 59×10-6)、Cr(6. 60×10-6~13. 4×10-6)、V(20. 0×10-6~21. 6×10-6)含量。岩石的εHf(t)值为-2. 22~5. 57,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变化于1021~1453Ma之间,主要源于中新元古代增生地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判别,认为岩石形成于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造山后的伸展背景。

    • 四川理塘地区二叠纪洋岛型岩石组合的识别及其构造意义:来自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2019, 93(2):381-393.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2

      摘要 (996) HTML (15) PDF 13.78 M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是西南“三江”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历了古特提斯构造体系的演化,形成了完整的“沟-弧-盆体系”。本文是首次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岩带内发现有达森隆洼岩组洋岛型岩石组合,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研究表明,达森隆洼岩组主要由枕状玄武岩、灰岩、硅质岩组成,玄武岩SiO2含量为44.18%~48.82%,富TiO2含量为2.71%~3.02%,∑REE=141.03×10-6~164.94×10-6,轻稀土元素较重稀土元素富集,相对富集Rb、Th、U,亏损Ba、K、Sr,无明显的Nb和Ta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与典型洋岛玄武岩曲线相似。古生物化石显示该套洋岛型岩石组合沉积时代为二叠纪,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枕状玄武岩形成年龄为中二叠世。通过本次研究表明,甘孜-理塘洋盆至少在早二叠世时期就已发育有成熟洋盆。

    • 湘东丫江桥岩体时代与成因:来自LA- ICP- MS锆石U- 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Lu- Hf同位素制约

      2019, 93(2):394-413.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3

      摘要 (1052) HTML (15) PDF 8.11 M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丫江桥岩体是湘东地区重要的成矿花岗岩,为精确厘定丫江桥岩体侵位时代、查明岩石成因,本文对丫江桥岩体中粗粒和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原位锆石Lu- Hf同位素分析。获得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为213. 0±1. 2Ma(n=12,MSWD=0. 67)和212. 1±1. 2Ma(n=14,MSWD=0. 09);岩石SiO2含量为70. 39%~72. 88%和73. 19%~74. 85%;K2O+Na2O值为6. 94%~7. 95%和7. 58%~7. 96%;K2O/Na2O比值为1. 25~1. 70和1. 45~1. 58,A/CNK比值为1. 05~1. 07和1. 07~1. 09。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右倾,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值为13. 76~24. 52和7. 12~11. 01;负Eu异常,δEu值为0. 34~0. 61和0. 26~0. 33。富集Rb、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Eu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锆石εHf(t)值为-7. 01~-0. 90和-6. 38~+6. 85,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13. 1~16. 9Ga和12. 7~16. 6Ga。上述结果表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印支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属弱过铝质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地壳物质重熔,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地壳减薄和压力降低以及地幔物质上涌的共同作用,导致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岩浆侵位冷却结晶,形成花岗岩体。

    • 浙西北建德地区休宁组沉积时限的厘定:来自凝灰岩锆石U- Pb年代学的制约

      2019, 93(2):414-427.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4

      摘要 (1176) HTML (15) PDF 10.07 M (1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浙西北建德地区休宁组(原称志棠组)是华南新元古代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但其沉积时限和区域对比关系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对采自休宁组下部和上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获得两件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785. 0±2. 8 Ma(MSWD=0. 85,n=37)和727. 5±7. 3 Ma(MSWD = 0. 64,n=7)。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休宁组沉积时限为~800 Ma至~728 Ma;野外沉积学研究表明,休宁组沉积构造发育,主体属于正常气候条件下的冲积扇和滨浅海(湖)沉积,非南华冰期地层;区域上,休宁组与板溪群及其相当地层的中上部、莲沱组、苏雄组/开建桥组、澄江组沉积时限基本相当,与下冰期(Sturtian冰期)长安组不存在对比关系,应明确为华南“四堡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南华冰期之下的一套裂谷充填序列。

    • 西藏多龙矿集区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Si- O同位素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19, 93(2):428-439.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5

      摘要 (1166) HTML (13) PDF 3.56 M (1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龙矿集区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羌塘地体南缘。本文通过对多龙矿集区出露的硅质岩进行系统地球化学研究,探讨硅质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成因。多龙硅质岩SiO2含量为92. 83%~93. 97%,属于纯硅质岩;Si/Al值为48. 98~49. 56,MnO/TiO2值为0. 36~0. 64,Al2O3/(Al2O3+Fe2O3)值为0. 77~0. 81;硅质岩ΣREE为30. 83×10-6 ~34. 59×10-6,LREE/HREE值为6. 71~6. 93,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为Eu负异常而Ce弱正异常的右倾型曲线,北美页岩标准化曲线为Eu和Ce均显示出弱正异常的平坦型曲线;微量元素均严重亏损,仅Cu、Pb等亲铜元素亏损幅度较对较弱,V值为7. 83×10-6~8. 84×10-6,V/Y值为1. 25~1. 48,亦表明硅质岩形成的环境海底热液活动不强烈,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环境。多龙硅质岩δ30SiNBS-28值为1. 0‰~1. 1‰,δ18OV-SMOW‰为20. 3‰~20. 8‰,表明多龙硅质岩为浅海环境中沉积形成的原生的生物成因硅质岩。综合分析认为,多龙硅质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为形成于对稳定的洋盆闭合的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的生物成因硅质岩,暗示南羌塘地体南缘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处于陆缘弧环境,班公湖-怒江洋仍在北向俯冲消减,洋盆尚未完全闭合。

    • 胶东晚中生代三期成矿岩体和3. 5 Ga锆石的发现及成矿动力学背景

      2019, 93(2):440-458.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6

      摘要 (1041) HTML (14) PDF 10.27 M (1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东地区在晚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岩浆活动和“爆发式”成矿作用。为了深入研究岩浆活动的时代及其对成矿的影响,本文在对胶东晚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岩及大规模成矿作用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选择福山邢家山钼钨矿区、栖霞香夼铅锌矿区和福山王家庄铜矿区,对成矿岩体进行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幸福山斑状二长花岗岩体(邢家山矿区)和香夼花岗闪长斑岩体的SHRIMP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59. 3±1. 6Ma和130. 4±1. 2Ma,养虎山石英闪长玢岩体(王家庄矿区)的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为116. 1±5. 1Ma和119. 8±1. 8Ma,由此确定了三期岩浆活动及与之相对应的三期成矿事件。在晚侏罗世幸福山岩体中测得了前寒武纪残余锆石的年龄信息,三组年龄分别为3548±12Ma、2472. 9~2400Ma和2192~1725Ma,指示岩浆物质来源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再循环作用。3548±12Ma是胶东地区迄今为止获得的最大年龄值,指示胶东地区存在古太古代早期的古老结晶基底。综合分析认为,胶东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和160Ma±的成矿事件是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碰撞造山后续过程的产物,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早白垩世早期的岩浆活动及130Ma±成矿事件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化背景;早白垩世中晚期岩浆活动形成于拉张环境,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伸展减薄有关,由此产生的胶东热隆-伸展构造体系,为115Ma±的金、银及有色金属等热液矿床大规模爆发式成矿提供了有利成矿条件。

    • 西藏冈底斯北带首例主碰撞造山期铜矿——林周县程巴矽卡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辉钼矿Re- Os同位素年龄及成矿意义

      2019, 93(2):459-469.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7

      摘要 (1083) HTML (14) PDF 6.24 M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近十年的地质勘查,在冈底斯北带多座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得到开发利用,该带已经成为西藏地区矿床勘查与研究的又一热点地区。程巴铜矿是冈底斯北带近年来新发现的唯一一例中-大型规模的富铜矿床。矿床为典型的富含石榴子石的矽卡岩型矿床,铜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脉状产于林布宗组角岩和多底沟组大理岩的层间构造带内,矿石中富铜,伴生钼、锌、金、银、铋。本文在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用Re- Os同位素方法测试辉钼矿,获得等时线年龄为58. 49±0. 43 Ma(MSWD=0. 61),模式年龄加权平均为58. 49±0. 33 Ma(MSWD=0. 25),确定程巴铜矿是主碰撞期成矿作用的产物,程巴铜矿的发现证明在冈底斯成矿带主碰撞造山过程能够形成铜矿床。因此,主碰撞成矿阶段由深变浅的矿床组合模型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修改为矽卡岩型Cu(Mo)矿+矽卡岩型Fe- Pb- Zn- Mo(Cu)矿+斑岩型Mo(W)矿。此外,辉钼矿中Re含量介于84. 6×10-6~461. 3×10-6之间,平均值为252×10-6,暗示程巴矿区物源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

    •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纳岭沟铀矿床铁物相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2019, 93(2):470-486.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8

      摘要 (1029) HTML (15) PDF 11.74 M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鉴定、铁物相分析、电子探针分析、黄铁矿S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开展了铁元素矿物相和化学相特征研究及其成矿意义探讨。研究表明,本区砂岩中铁物相主要包括碳酸铁(菱铁矿)、硫化铁(黄铁矿)、铁氧化物(赤铁矿、褐铁矿、磁铁矿)以及铁硅酸盐(黑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其中铁氧化物是直罗组砂岩中铁元素最主要的存在形式,硫化铁是矿化砂岩重要的指示矿物,上述两种铁物相均在矿化砂岩中含量最高;主要的铀矿物类型为铀石,与黄铁矿关系最为紧密,主要以“围绕”和“包含”的形式与黄铁矿相伴产出;黄铁矿的S同位素分布范围是-39. 4‰~-8. 5‰,表现出明显的富32S、贫34S的特点,指示了生物成因的特征;U/Th及δU的分布特征指示了二次还原砂岩经历了明显的氧化过程,矿化砂岩的还原性最强。铁物相的特征指示了纳岭沟铀矿床成矿过程的复杂性,既有早期的氧化改造,又有后期的二次还原改造,同时在成矿过程中还伴有硫酸盐还原菌等微生物的参与。黄铁矿作为铀成矿最敏感的指示矿物,是由无机还原反应叠加生物作用形成的。

    • 川东南地区洗象池组碳氧同位素特征、古海洋环境及其与储集层的关系

      2019, 93(2):487-500.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29

      摘要 (1003) HTML (12) PDF 9.79 M (16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野外剖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薄片观察,对川东南地区三汇剖面寒武系洗象池组237块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δ18O值主要分布在-8‰ ~ -6‰,平均为-763‰;δ13C值介于-5.53‰ ~ 3.44‰之间。利用碳氧同位素数值计算古盐度及古温度结果表明,绝大多数Z值高于120‰,且δ13C值大于-2‰,古海水温度主要集中在19~25℃,说明整体为海水-咸化海水沉积环境与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认为洗象池组沉积期海平面变化有五个阶段:早期缓慢上升与下降,中期快速海侵,中后期缓慢海退,后期动荡,末期海退。三汇剖面洗象池组储集层岩性主要为颗粒云岩及晶粒云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粒间孔与晶间孔为主。多期的海平面的下降,对应碳同位素多旋回负漂,从而发育向上变浅的多旋回韵律性地层,形成纵向上的多套储集层,洗象池组储集层的形成与演化受海平面变化控制,主要发育在古地貌较高处与滩体向上变浅旋回的上部。另外,依据δ13C值显著的正漂移,明确了芙蓉统地层的底界,为四川盆地寒武系地层的划分提供了证据。

    • >技术方法
    • 小秦岭金矿区小麦和玉米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2019, 93(2):501-508.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9030

      摘要 (1035) HTML (12) PDF 1.06 M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金属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小秦岭金矿开发引起的重金属污染风险,采集了同点位的农田土壤、小麦和玉米籽粒样品,测定了其中Hg、Pb、Cd、Cr、As、Cu和Zn的含量及其在土壤中的形态;采用指数法和RAC风险评价法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风险,采用转移因子和目标风险指数法评价了小麦、玉米籽粒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小秦岭金矿区土壤中Hg、Pb、Cd、Cu、Zn含量受矿业活动影响强度大,在土壤中累积明显;土壤中Hg、Cd、Pb、Cu总量超过了国家限值,呈现污染;Cd、Hg、Cu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小麦和玉米籽粒中Pb以及玉米籽粒中的Cd的平均含量高于国家标准,呈现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小麦样品中的Hg、Cd和部分玉米样品中的Cd超过WHO/FAO安全限值,小麦和玉米籽粒中度Pb平均含量超过欧盟安全标准,说明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重金属的转移因子表明Cd、Zn及Cu比其他重金属更容易从土壤转移到小麦和玉米籽粒中;通过小麦对重金属的摄入量略高于玉米,远低于WHO/FAO推荐剂量;目标风险指数评价表明,只消费小麦或玉米基本不产生健康风险,但同时消费矿区生长的小麦和玉米具有较高的Pb健康风险。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