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8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康滇地区燕山期岩石圈演化——来自东川基性岩脉SHIRMP 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制约

      2014, 88(3):299-317.

      摘要 (1696) HTML (16) PDF 47.12 M (3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生代是全球岩浆活动的高峰期,也是最近研究的热点,但在我国西南的康滇地区,鲜有报道。近年来,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工作,在康滇地区中部,云南省东川地区识别出一系列燕山期基性岩脉,SHRIMP锆石 U–Pb年龄为128.2±1.5 Ma(MSWD=2.0,n=16),与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早白垩世大规模岩浆活动及同期全球性太平洋超级地幔热柱事件高度一致。基性岩脉岩石化学显示为低SiO2(44.3%~47.28%,平均值为45.68%)、高MgO含量(6.8%~9.64%,平均值为7.99%)和高Mg#值(65.3~70.4,平均值为67.9),Na2O/K2O>1,总体上与拉斑玄武岩的岩石化学相似。原始岩浆为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较低部分熔融(~2.2%)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较高部分熔融(15~20%)混合形成,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过轻度的橄榄石、斜方辉石和铬铁矿结晶分异。基性岩脉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模式呈向右平缓倾斜的曲线;微量元素球化学参数与OIB相似,MORB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中没有明显的高场强元素,如Nb、Ta、Zr和Hf的异常,但Ba、K相对富集。基性岩脉具有较高的(87Sr/86Sr)i初始比值,且变化较明显,为0.71003~0.71499,可能为后期较强的热液蚀变作用所致,根据锆石年龄计算出来的εNdt值为-1.5~3.1(均值为2.4),反映了其初始岩浆的同位素组成。原始岩浆演化过程中没有明显岩石圈的物质混染,但可能有较多相对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物质加入,导致较高的εNdt值和平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康滇中部地区白垩纪基性岩脉的成因可能与大尺度的岩石圈减薄无关,可能是白垩纪全球性太平洋超级地幔柱的分支(幔枝构造–地幔柱的第三级或更高级构造单元)。由于其规模较小,且岩石圈较厚,未能形成大规模的大陆溢流玄武岩,仅能选择构造薄弱部位快速侵位冷却,形成具有独特细晶结构的基性岩脉。

    • 南海北部陆坡区神狐海域构造特征及对水合物的控制

      2014, 88(3):318-326.

      摘要 (1768) HTML (13) PDF 29.49 M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区神狐海域高精度2D和3D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在研究区共识别出4种构造类型,分别为气烟囱(流体底辟)、区域大尺度断层、深水扇中的正断层和滑移体中的滑脱断层。气烟囱具有直立的通道形态,其内部结构可划分为杂乱反射带、模糊反射带和顶部强振幅区域。大尺度断层位于水合物钻探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断层规模大,对深部地层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深水扇中的正断层广泛发育于上新世的深水扇中,特别是水合物钻探区西部进积特征明显的深水扇中,正断层的数量更多。滑移体中的滑脱断层在神狐海域的第四纪地层中非常常见,在剖面上呈雁列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大尺度断层由于和水合物钻探区的距离较远,对于水合物的成藏可能不起控制作用。气烟囱和规模小数量多的断裂体系为含气流体的运移提供了垂向和侧向的输送通道,构成了水合物的流体运移体系。当富含甲烷气体的流体通过这些垂向-侧向的运移通道时,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被适于水合物聚集的沉积体所捕获,就有可能形成水合物。水合物钻探区内东西部构造特征的差异,使得研究区内形成了不同的流体运移体系,这可能是控制钻探区水合物不均匀性分布的一个关键因素。

    • 南海北部陆坡分类及成因分析

      2014, 88(3):327-336.

      摘要 (2179) HTML (11) PDF 30.90 M (6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陆坡形态隐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其差异性是大陆边缘沉积、侵蚀过程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利用横跨南海北部的二维地震测线,采取曲线拟合的研究手段,在南海北部识别出了下凹型、平直型、“S”型等三种类型的陆坡。下凹型陆坡发育在莺歌海-琼东南西部、珠江口中部两个陆坡区,但其成因不同,前者主要受控于快速的沉积物供给,而后者受到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和海底峡谷侵蚀的联合作用;平直型陆坡仅见于琼东南东部地区,其主控因素为弱的沉积物供给和较快的构造沉降;“S”型陆坡发育在珠江口地区的两翼,其形成明显受到海流和内波等外作用的改造。不同类型的陆坡具有特定的地层叠置样式、陆架坡折迁移轨迹类型和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对陆坡类型的研究有助于建立沉积过程和产物的预测模式,从而指导古代陆坡的深水油气勘探。

    • 滇东北下田坝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2014, 88(3):337-346.

      摘要 (1201) HTML (14) PDF 57.58 M (7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滇东北下田坝花岗岩的SiO2质量分数在71.1%~78.15%之间,Al2O3值在11.55%~14.90%之间,A/CNK=0.94~1.25,属于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259.71×10-6~804.60×10-6,∑LREE/∑HREE=4.12~10.28之间,说明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岩石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4~0.07),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Pb、U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Sr、Ti等明显亏损,这些特征说明下田坝花岗岩是由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对下田坝花岗岩进行的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206Pb/238U加权年龄年龄769±4.4Ma(MSWD=0.45),该年龄代表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下田坝花岗岩并非原来认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结合对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下田坝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与扬子地块西部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时间上一致,该花岗岩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大陆裂谷环境中形成的,这也证实了扬子地块西南缘新元古代的裂谷环境已影响到滇东北的东川地区。实了扬子地块西南缘新元古代的裂谷环境已影响到了滇东北的东川地区。

    • 秦祁结合部位天水地区磨石沟变基性火山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2014, 88(3):347-360.

      摘要 (1528) HTML (13) PDF 15.65 M (18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秦祁结合部位天水地区新阳镇磨石沟新发现一套绿片岩相基性火山岩系,原岩为玄武岩,伴随有少量炭硅质岩和辉绿岩脉产出。磨石沟变基性火山岩SiO2含量介于47.32%~50.18%,MgO含量介于4.71%~7.33%,Al2O3含量(12.33%~14.97%)较低,TiO2含量介于0.98%~1.98%(平均为1.44%),与洋脊玄武岩的Al2O3、TiO2含量相近,类似于E-MORB。∑REE介于46.52×10-6~113.21×10-6,LREE/HREE介于2.00~4.01,δEu介于0.86~1.09(平均为0.98),(La/Yb)N介于1.18~3.59。磨石沟变基性火山岩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高场强元素及相关比值表明具有E-MORB特征,其岩浆源区为弱富集—富集地幔,岩石成份主要受岩浆熔融区控制,玄武质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或俯冲组份的混入,但地壳和俯冲带物质对岩浆源区和成岩过程的贡献较少。结合其地球化学性状与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判断,磨石沟变基性火山形成于弧后盆地后期演化阶段。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中志留世Wenlock期((432.6±3.8)Ma)。磨石沟变基性火山岩代表的弧后盆地的形成与中志留世“天水—武山”古洋盆向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说明秦祁结合部位早古生代构造格局是由一个较完整的洋-弧-盆体系组成。

    • 大兴安岭北段宜里钼矿岩石成因及成岩成矿年代学

      2014, 88(3):361-379.

      摘要 (1396) HTML (12) PDF 36.36 M (2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宜里钼矿为大兴安岭北段新发现的具大型钼找矿潜力的中型钼矿床,赋矿围岩为晚古生代花岗岩和卧都河组地层,矿区深部发现有晚期花岗斑岩脉,其成矿可与“体中体”模式对比。矿区内晚期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岩石具有高SiO2、富K2O+Na2O和相对高的Al2O3,低MgO、TFeO、CaO的特征,K2O/Na2O=0.76~1.27,A/CNK=1.02~1.23;微量元素富集Rb、U、K、Pb等LILE,相对亏损Nb、Ta、Ti、P和LREE等HFSE,(La/Yb)N=11.09~22.41,重稀土明显亏损,无或弱Eu异常(δEu=0.63~0.92),且具低Ni、Cr含量和Mg#,高Sr/Y比值,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亲和性。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精细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矿区内晚期花岗岩的侵位年龄集中在132.43±0.61~134.46±0.58 Ma,属早白垩世。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显示,成矿年龄为131.8±1.5 Ma,较岩体侵位年龄晚2.7~0.6 Ma。结合熔融实验和区域资料,矿区埃达克岩为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体制下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而钼成矿作用的触发机制主要是埃达克质岩浆出熔后,残余的加厚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推测矿区深部存在与成矿直接相关的花岗质岩体。大兴安岭北段存在有4期钼成矿事件,分别为加里东早期(510~470Ma)、华力西晚期(300~290Ma)、印支晚期-燕山早期(205~175Ma)、燕山中期早阶段晚侏罗世(150~145Ma)和晚阶段早白垩世(143~129Ma)。其中,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大兴安岭北段西坡)和燕山中期(大兴安岭北段东坡)为成矿高峰期。宜里钼矿即为大兴安岭北段成矿高峰期燕山中期晚阶段的产物。

    • 冀北与角闪石岩相关铁钛磷灰岩的特征及成因-磷灰石矿物化学的证据

      2014, 88(3):380-388.

      摘要 (1059) HTML (14) PDF 6.50 M (1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铁钛磷灰岩在超基性岩中很少发育,笔者野外工作发现冀北铁马哈叭沁超基性岩杂岩体的Fe-Ti-P角闪石岩中发育少量团块状铁钛磷灰岩。本研究选择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辉石角闪石岩、角闪石岩和铁钛磷灰岩中的磷灰石进行了电子探针和LA-ICP-MS激光探针分析,对比分析了磷灰石矿物主微量元素特征。不同岩石类型中磷灰石微量元素蛛网图形态十分相似,但铁钛磷灰岩中磷灰石的F、U、Th、Sr、∑REE含量明显更高,连续变化的趋势与岩体岩相序列相符,表明在岩浆演化的晚期阶段,随着分异程度的增强,角闪石岩母岩浆中的Fe-Ti-P组分逐渐富集并达到饱和,从而在角闪石岩中发育团块状的铁钛磷灰岩。磷灰石成因矿物学研究表明铁钛哈叭沁超基性岩杂岩体母岩浆源区中可能存在壳源物质。

    • 石碌铁矿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

      2014, 88(3):389-406.

      摘要 (1491) HTML (11) PDF 44.79 M (5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碌大型-超大型铁矿赋存于石碌群第6层中段条带状透辉石透闪石岩、铁质千枚岩和铁质砂岩中。铁矿体矿体形态总体呈层状-似层状,沿地层走向连续分布,受石碌群第6层和北西向北一复向斜联合控制。矿床可划分为5期: 海底喷溢沉积期、区域变质期、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表生期,石碌铁矿主要形成于喷溢沉积期和区域变质期。其中区域变形变质作用与古特斯洋沿着昌江-琼海断裂带向南俯冲及随后的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区域变形变质作用形成于印支期(约243 Ma)。喷溢-沉积期包裹体为气液二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集中在150~210℃,盐度变化于0.71%~3.06% NaCl。矽卡岩早期阶段石榴子石、绿帘石和石英中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宽,介于150~497℃,峰值出现于230~310℃、370~410℃和450~470℃ 3个区间,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23%~ 22.31% NaCl,出现4%~7% NaCl、11~13 % NaCl和21~22 % NaCl 3个峰值区间。矽卡岩期晚期阶段石英和方解石中气液二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55~286℃,峰值出现于170~210℃和230~250℃ 2个区间,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40~7.17% NaCl。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218~533℃, 明显比气液二相包裹体高,包裹体盐度变化于4.98~8.35% NaCl。石英-硫化物期石英和方解石中均一温度变化于151~462℃,峰值出现于170~250℃、290~310℃和370~390℃ 3个区间,包裹体盐度变化于1.05 ~ 16.53% NaCl,有1 ~ 4% NaCl和14 ~ 17% NaCl二个区间。矽卡岩期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石英同时出现气液二相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含CO2三相包裹体,由流体不混溶作用所引起,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流体。虽然矽卡岩期成矿流体能导致磁铁矿交代赤铁矿,但对铁矿的富集不起决定作用,相反导致矿石的贫化。

    • 黑龙江平顶山金矿赋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14, 88(3):407-420.

      摘要 (1407) HTML (14) PDF 17.39 M (18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顶山金矿床位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的衔接处北端,地处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前人对该矿床的岩(矿)石物理化学特征及地质特征已进行了研究,但对与成矿密切相关的花岗岩缺乏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本次研究通过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Hf同位素示踪以及全岩的主、微量元素测试,探讨了平顶山金矿区赋矿花岗岩的源区特征、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矿区花岗岩包括早期的浅色中粒二长花岗岩和稍晚期的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两期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71.7±2.3Ma和249.8±3.3Ma,对应的εHf(t)为-4.17~-0.58 和-4.98~-0.49,两阶段平均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432Ma、1457Ma,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中元古代增生的壳源物质的重熔。两期花岗岩均以高碱(Na2O+K2O)、富Al2O3、富集LREE和LILE(Rb、Ba、Th、U和K)、低MgO、贫HREE和HFSE(Nb、Ta、P和Ti)为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准铝质/过铝质I-型花岗岩,代表了火山弧-同碰撞环境。结合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历史,我们认为平顶山金矿的花岗岩可能是古亚洲洋向北俯冲、闭合、华北克拉通与佳-蒙陆块碰撞产物。

    •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碳酸盐微相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2014, 88(3):421-432.

      摘要 (1376) HTML (14) PDF 30.69 M (2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凉—泾阳—耀县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发育良好,沉积类型多样。本文根据野外实测剖面研究和室内薄片分析,在研究区奥陶系归纳出10种微相类型,泥晶白云岩(MF-1)、细晶—极细晶白云岩(MF-2)、中—粗晶白云岩(MF-3)、白云岩—灰岩过渡岩(MF-4)、泥晶灰岩(MF-5)、粉屑灰岩(MF-6)、砂屑灰岩(MF-7)、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灰岩(MF-8)、含生物碎屑砂屑灰岩(MF-9)、砾屑灰岩(MF-10)。其中平凉奥陶系发育了9种、泾阳奥陶系发育了9种、耀县奥陶系发育了6种。比照Wilson碳酸盐沉积相模式和微相特征,将研究区奥陶系划分为局限台地(FZ-8)、开阔台地(FZ-7)、斜坡(FZ-4)、斜坡脚(FZ-3)以及深水陆棚(FZ-2)五个相带。 通过对相带特征研究,认为马家沟期,平凉—泾阳—耀县一线自西向东海水由深变浅,反映马家沟期开始海侵方向在研究区自南向北。到平凉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全区海退,南缘地区海水却突然加深,直到背锅山组沉积期才全部退出。对三条剖面沉积相带组合的横向对比,表明研究区奥陶纪存在着多期的海侵—海退旋回。从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这些海侵—海退旋回可能与鄂尔多斯盆地南侧秦岭洋的演化有密切关系。

    • 源外斜坡区油气成藏要素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为例

      2014, 88(3):433-446.

      摘要 (1696) HTML (12) PDF 78.32 M (4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勘探证实,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已发现的富拉尔基油田、江桥油田、二站—阿拉新油气田、白音诺勒油气田和平洋油气田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距离生油凹陷30~100km,成藏要素一直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了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区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深入剖析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表明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四个鼻状构造带和超覆带上,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的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指出该区油气成藏和富集程度受构造和沉积砂体类型双重控制。典型油气藏解剖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发育微幅度构造油藏、岩性—构造油藏、构造—岩性及岩性上倾尖灭等油气藏类型。结合构造、断裂、沉积及油气运移等因素,建立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不整合面、断层和砂体是油气输导通道,为今后该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