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3, 87(8):1049-1058.
摘要:河南夏馆—高丘盆地出露一套富含恐龙蛋化石的“红层”,以往曾称“高沟组”和“马家村组”、“桑坪组”、“夏馆组”,但均没有实测正式地层剖面,无专门论文发表,原因是除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外,没有发现可资确定地层时代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近年来,除新发现“河南宝天曼龙”外,2011年作者实测了系统剖面,并寻找到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有条件正式建立组级地层单位并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夏馆组”的时代应为土伦(Turonian)早—中期至坎潘(Campanian)中期。
2013, 87(8):1059-1066.
摘要:内蒙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中-新生代陆内含油气盆地,主要出露白垩系冲洪积-河湖相碎屑岩及火山岩夹层。本文描述了在盆地东南部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1号)和苏红图组二段底部(2号)发现的上、下两处原始埋藏的硅化木化石,并探讨了早白垩世时期盆地沉积时的气候环境。两处化石均保存完好,表面结构较为完整。巴音戈壁组上部和苏红图组下部泥岩段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同时,孢粉植物群揭示该时期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气候环境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根据化石保存特征和产出位置的地层岩性,初步推测一号硅化木化石点系冲洪积物快速堆积所致,二号硅化木化石点系火山喷发物瞬间埋藏所致,其埋藏时代大致为早白垩世晚期。
2013, 87(8):1067-1075.
摘要:北京西山地区的寒武系层序完整,剖面出露好,是中国地质学家研究寒武系的经典地区之一。前人对北京地区寒武系的研究集中于百花山北麓清水河——永定河流域的军庄、丁家滩、下苇甸、青白口至军饷之间的露头。作者等在北京房山地区百花山南麓进行地质考察中,在上寒武统崮山组下部的中薄层条带状灰岩和砾屑灰岩中发现了典型的滑塌变形层,变形主要表现为发育大量的小型层间微型断裂或褶皱,大部分断裂表现为小型的低角度逆冲性质,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平均倾角10°左右,微型断裂面上盘还可见更次级的微型褶曲或断层和布丁。滑塌变形层之下还发现了与古地震有成因关系的楔状构造和特殊的砾岩。结合前人在寒武系中已经发现的震积岩,初步认为,这种典型的滑塌变形的直接触发机制很可能是伴随着华北古板块在中寒武世末与晚寒武世之间的“翘翘板式运动”而发生的古地震。
2013, 87(8):1076-1088.
摘要: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U-Th-Sm)/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等古温标方法综合分析了江汉盆地当阳向斜区主要不整合面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发育于古近纪末期不整合面T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1000m,且局部正反转区域如谢家湾断褶带等则遭受更大规模的剥蚀,剥蚀厚度可能超过2000m,而发育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不整合面T11界面累积剥蚀厚度超过4000m,且主要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事件的结果,表明该期剥蚀量明显大于古近纪末T1界面剥蚀量;晚三叠世-侏罗纪期间,当阳地区发育前陆坳陷带,侏罗纪堆积体具有明显东厚西薄的楔形体特征,位于盆地东部的前渊区沉积厚度可超过5000m;包括现今三叠系和侏罗系出露区以及江陵凹陷局部断隆区在内的前白垩系在侏罗纪前陆坳陷带发育时期达到最大埋深和最高古温度,其Ro%主要是该期获得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发育的断陷盆地范围可能远比现今残留盆地分布广,江陵凹陷上白垩统-古近系厚度超过9000m,其中古近系可能超过7000m,而在河溶凹陷谢家湾断褶带古近系厚度可超过3300m。
李佐臣 , 裴先治 , 刘战庆 , 李瑞保 , 裴磊 , 陈国超 , 刘成军 , 陈有炘 , 高景民 , 魏方辉 , 吴树宽 , 王银川 , 杨杰
2013, 87(8):1089-1103.
摘要: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中哥日卓托闪长岩锆石Th/U比值(0.63~1.28)较高,阴极发光图像显示锆石内部发育振荡环带,具岩浆成因特点;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5.8±1.5Ma(MSWD=0.53),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期。岩体的SiO2含量在53.07%~58.74%之间,Al2O3(14.66%~16.17%)含量相对较高,全碱含量较低(4.76%~6.04%),高钾(1.60%~2.90%),里特曼指数σ在1.69~2.66之间,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REE)为158.36×10-6~211.50×10-6,δEu为0.85~0.97,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高场强元素(Nb、Ta、P等)和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Rb、U、La、Hf、Nd等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哥日卓托闪长岩形成于高温环境(800℃±),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东昆仑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碰撞后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2013, 87(8):1104-1123.
摘要:本文对新疆巴楚爆破角砾岩筒的矿物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爆破角砾岩主要由胶结物和超镁铁质包体构成,胶结物的主要造岩矿物有单斜辉石、橄榄石、角闪石和金云母,它们既有金伯利质岩浆本身结晶出来的矿物斑晶,也有与超镁铁质包体同源的捕掳晶。胶结物中晚期结晶的矿物比早期结晶的矿物更加富镁,矿物环带表现为反环带,指示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岩浆混合作用。研究发现爆破角砾岩中超镁铁质包体与周围的层状岩体在矿物学上存在诸多不同,暗示包体可能不是来自于后者。对比发现,巴楚金伯利岩与中国东部华北地台含矿金伯利岩在克拉通固结年龄、岩石圈厚度、岩石出露位置及岩浆来源深度等方面均存在很大不同,这些对巴楚金伯利岩成矿构成了不利因素。
周清 , 姜耀辉 , 廖世勇 , 赵鹏 , 靳国栋 , 刘铮 , 贾儒雅 , 徐深谋
2013, 87(8):1124-1135.
摘要:江西德兴铜矿是中国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对于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方面还存在有较大的争论。为弄清楚德兴斑岩铜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本文对该矿床铜厂和富家坞矿区中的黄铁矿进行了Pb 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铜厂和富家坞矿床中黄铁矿具有较为一致的Pb 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 比值为17.954~18.320(平均值18.097);207Pb/204Pb 比值为15.407~15.517(平均值15.476);208Pb/204Pb 比值为37.888~38.153(平均值37.999)。该Pb 同位素特征以及前人的S 同位素特征均表明德兴斑岩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而不是主要来源于赣东北双桥山群新元古代的轻微变质老地层。本研究还通过对国内外近30 个斑岩型、矽卡岩型及石英脉型含钼矿床的辉钼矿Re–Os 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德兴铜矿辉钼矿中高的Re 和187Os 含量也暗示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该超大型铜矿可能是在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这一挤压构造环境下,为洋片(P–MORB)中富含Fe3+ 的岩浆释放出的流体或熔体在上升途中与上覆地幔楔相互作用后的产物。
2013, 87(8):1136-1148.
摘要:页岩气是我国未来一个重要的且比较现实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加强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对页岩气油气成藏理论创新、页岩气开采技术运用和资源量的准确计算都非常必要。因此,本文运用野外露头资料、钻取岩心和测井资料,以及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化验结果等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详细分析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含气性特征,并结合研究区沉积相标志和测井相特征,明确指出泥质深水陆棚微相是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优质页岩最有利沉积微相带。
2013, 87(8):1149-1157.
摘要:本文根据测井曲线及地震相特征,建立了深水层序界面划分的5种判别标准,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中中新统-上中新统地层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根据深水沉积自身沉积旋回所具有的二元结构特征及三角洲与陆架区相对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将经典的三分体系域划分为二分体系域:异地沉积体系域和原地沉积体系域。其中,异地沉积体系域从基准面下降开始-海侵早期,主要发育重力流沉积(块状搬运沉积、浊积扇);原地沉积体系域从海侵中、晚期-基准面上升最大位置结束,主要以原地沉降的泥质披覆沉积为主。分析了层序发育的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认为:气候条件、海平面变化、构造抬升、沉积物供给、大陆架宽窄等共同制约了研究区深水沉积层序的发育。
2013, 87(8):1158-1166.
摘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学发射光谱仪(ICP-OES),系统测定了淮南朱集井田二叠纪三个沉积组11个煤层371个煤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通过对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得出以下认识:朱集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位于86×10-6~143×10-6范围内,平均值为112×10-6;稀土元素具有指相意义,靠近物源区的上、下石盒子组煤中稀土元素总量比远离物源区受陆表海影响的山西组煤分别高出38%和25%;上、下石盒子组及山西组煤中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总体属于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轻稀土曲线段呈“右倾”趋势,重稀土曲线段则较为“平坦”;样品δEu变化范围为0.52~0.80,平均值为0.59,Eu中度负异常,指示成煤沼泽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样品δCe变化范围为0.93~1.04,平均值为0.99,Ce含量无异常,指示成煤沼泽受海水影响较小;煤中稀土元素总量与煤中灰分呈不太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9),说明成煤过程中陆源碎屑物质所携带的部分稀土元素可能吸附在煤的有机质中。原煤X射线衍射图谱(XRD)和光学煤岩薄片显示煤中矿物以石英和粘土矿物为主,高岭石可能是稀土元素的无机载体。另外,稀土元素与陆源碎屑元素(Si、Al、Ti、Ni、Sc和Se等)相关性较好,而与海相元素(B、Sr和Ca)相关性不明显。
2013, 87(8):1167-1178.
摘要:通过对祁连山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8孔不同深度岩心中气体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分析测试,对比分析其变化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及异常现象产出层段、断层或破碎带分布之间的空间关系,指出它们对天然气水合物及烃类运移作用的地球化学指示意义。岩心中气体含量(µl/kg)位于149~167m、228~299m、321~338m、360~380m等深度段具异常值特征,它们与天然气水合物及主要异常现象产出层段基本一致,表明岩心中烃类含量的异常值特征主要是天然气水合物及异常现象的反映。根据离断层或破碎带不同距离岩心烃类总体积百分比(vol%)、甲烷碳同位素δ13C1值(‰PDB)及C1/ƩC1-5、C1/ΣC2-5、C1/ΣC2-3、C1/C2、C2/C3、C2/ΣC3-4、iC4/nC4、iC5/nC5等特征,代表天然气水合物及其异常的具异常值特征的岩心中烃类主要由运移而来,它们与断层或破碎带关系密切,下部断层或破碎带主要是烃类运移通道,中上部断层或破碎带可成为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空间。
2013, 87(8):1179-1192.
摘要:本文通过对雷州半岛北部屋山和下录泥炭沉积剖面,以及泉水河湖相沉积剖面沉积物有机质δ13C分析,重建了我国热带北部地区48~10 cal k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历史。通过与三个剖面的烧失量(LOI)、有机质含量(OM)、腐殖化度(HD)、低频磁化率(χlf)、干密度(DD)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对比分析:δ13Corg低值指示气候较为暖湿,东亚夏季风较强;δ13Corg高值则指示气候较为冷干,东亚夏季风较弱。研究表明我国热带北部地区在48~28 cal ka BP之间气候较为暖湿。在22 cal ka BP(或20 cal ka BP)左右,研究区域气候发生急剧变化,其中最干冷的阶段出现在18~16 cal ka BP,反映了东亚夏季风的衰弱,可能与末次盛冰期(LGM)的到来有一定关系。12 cal ka BP之后该区域气候又逐渐转为暖湿。在48~10 cal ka BP之间,三个剖面的δ13Corg值的若干正偏方向的扰动则表明C4植被或者偏正的C3植被的扩张,这些千年尺度的正偏扰动可能与Heinrich 事件以及格陵兰冰芯和葫芦洞石笋所检测出来的千年尺度的冷干事件有关。研究还发现,三个研究剖面的δ13Corg记录反映的我国热带北部气候变化与南半球巴西石笋记录的南美季风变化呈反位相关系,这表明我国热带地区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主要与太阳辐射的变化,以及受太阳辐射驱动的热带辐合带(ITCZ)的迁移有关。ITCZ的迁移可能会引起哈德莱环流经向上分布的不对称,进而改变经向上的水汽传输,使得南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相反。南半球高纬度地区也可能通过“推拉”机制影响到雷州半岛北部地区的气候变化。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