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8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南方志留系底部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环境模式

      2008, 82(3):289-297.

      摘要 (1397) HTML (13) PDF 650.72 K (2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们对宜昌王家湾和张家界三家馆两个剖面的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剖面的有机碳丰度、有机碳同位素、以及磷和硫元素进行了测定,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了有机质生产、聚集、保存的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对于下志留统烃源岩而言,对有机质生产的主要贡献来自光合作用,所生成的有机质聚集在陆缘洼地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分隔性盆地中,其有利保存的缺氧条件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区域性的缺氧有关.我们认为,扬子克拉通的志留系底部烃源岩与北非的"hot shale"一样,有很大的勘探前景.

    • 黔中地区多期构造演化、差异变形与油气保存条件

      2008, 82(3):298-307.

      摘要 (1634) HTML (12) PDF 745.77 K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黔中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基底、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等四大旋回,进一步划分为早期裂谷(前南华纪)、台地-被动大陆边缘(南华纪-志留纪)、台地-陆内裂谷(泥盆纪-二叠纪)、稳定台地(早、中三叠世)、陆相断陷(晚三叠世-古近纪)和断褶隆升(新近纪-第四纪)等6个阶段.控制黔中地区构造-沉积格局的关键构造变革期为都匀运动、广西运动、印支中期运动、燕山晚期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黔中地区差异构造变形特征十分明显,自东往西可以划分为4个构造带,即雪峰构造带、麻江-凯里构造带、黔中构造带和黔西北构造带等.受NW-WNW向展布的构造转换带控制,黔中地区在南北方向上具有构造分段性特征.黔中地区具有盖层多样性特征,主要发育3类盖层,即盐岩、泥页岩和致密碳酸盐岩.盐岩类盖层分布局限.构成区域性封盖条件的泥页岩主要分布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金顶山组)和中下志留统(翁项群),分布较稳定.致密碳酸盐岩盖层可能以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灰岩和泥灰岩最为有利.

    • 扬子地块东南缘多期构造变形及其油气意义

      2008, 82(3):308-315.

      摘要 (1415) HTML (12) PDF 10.91 M (2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扬子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机制约束着古生代海相油气成藏,而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构造变形特征是理解整个扬子地块构造变形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武夷、云开和肇庆地区的构造特征研究,初步划分出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三期重要变形①早古生代末期云开地区NW向剪切变形,武夷山地区ESE向剪切变形;②中生代早期云开、肇庆地区NE向逆冲推覆作用;③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地区的脆性构造变形.在重新认识区内构造演化的基础上,对其动力学作了初步探讨.这些认识有助于今后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含油气远景的评价.

    • 中国地质学会2007年度地质找矿十大成果和地质科技十大成果

      2008, 82(3):315-386.

      摘要 (1104) HTML (14) PDF 46.10 M (1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第38届理事会第6次秘书长会议评选,产生了中国地质学会2007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和十大地质科技成果: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排名不分先后)冀东南堡油田地质勘查获重大突破鄂尔多斯发现大牛天然气田南海北部陆坡钻探获取天然气水合物甘肃省文县阳山发现超大型金矿陕西省镇安县金龙

    • 黔中隆起及邻区分带性变形特征

      2008, 82(3):316-320.

      摘要 (1558) HTML (11) PDF 22.83 M (2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QZ2006-40地震测线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其平衡剖面缩短量分析表明,黔中隆起及邻区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自NW至SE依次可以划分为黔西北构造带、黔中构造带、麻江-凯里构造带、雪峰构造带,黔西北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整体上以隔挡式褶皱及其组合为主,黔中构造带的构造变形样式以平缓的褶皱及其组合为主,麻江-凯里构造带以隔槽式褶皱及其组合为主,雪峰构造带以梵净山群、板溪群和南华系褶皱岩系变形为主.平衡剖面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活动,不同构造带的缩短率揭示不同时期构造活动在不同带所表现的强度不同.总的来说,寒武纪以来麻江-凯里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强烈,其次为黔中构造带,黔西北构造带构造活动最弱.整体体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变形特征.

    • 扬子及周缘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

      2008, 82(3):321-327.

      摘要 (1205) HTML (12) PDF 21.95 M (2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总体呈现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次深海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汇聚作用控制.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和高埋藏率、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粘土矿物在有机质富集保存过程中的赋存驻留作用等密切相关.

    •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和资阳含气区震旦系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2008, 82(3):328-337.

      摘要 (2126) HTML (11) PDF 951.49 K (2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元古宇-下古生界勘探最成功的两个地区--威远震旦系气田和资阳震旦系含气区天然气成藏要素和成藏过程的详细比较,得出 ①资阳含气区和威远气田的原始烃源相同,均是下寒武统生成的油裂解的天然气,不同的是资阳为残留的气顶气,威远是水溶气脱溶气.②资阳含气区和威远气田震旦系碳酸盐岩基质孔隙度相近,资阳地区溶蚀洞穴发育,但裂缝不发育,储层渗透性较差,非均质性强;威远地区储层洞穴不发育,但裂缝发育,形成统一的裂缝-孔洞系统.③威远地区具有统一的圈闭,闭合度高(800 m),闭合面积大(895 km2).资阳含气区不具有统一的圈闭,多为局部的小高点.④喜马拉雅期隆升作用使资阳统一含气区分散化和气藏变小,形成多压力系统的含气区;威远地区快速大幅度隆升, 溶于水中的天然气脱溶, 形成具同一压力系统的整装气田.⑤资阳含气区的成藏过程为 (资阳-威远)古油藏→原油裂解→气顶天然气→隆升调整→现今(残留)含气区,其天然气藏是隆升调整成藏,是在原古气藏的基础上改造残留而成;威远地区的成藏过程则是(资阳-威远)古油藏→原油裂解→天然气大量溶于水中→隆升使得带有大量天然气的水向威远运移和天然气脱溶→现今(新生)气藏,属天然气的脱溶成藏.资阳含气区受古构造的控制明显;威远气田则主要受今构造的制约.因此, 在四川盆地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的油气勘探中, 既要研究其古构造的特征和演化, 也要研究今构造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才能发现不同类型的天然气藏.

    • 通江-南江-巴中构造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嘉陵江组二段气藏形成特征研究

      2008, 82(3):338-345.

      摘要 (1159) HTML (12) PDF 544.82 K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南巴(通江-南江-巴中)构造是一个ENE向展布的大型背斜构造,已发现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和嘉陵江组二段两个气藏.本文在区域构造-沉积演化、通南巴构造的形成期次与变形样式研究基础上,从构造与圈闭特征、储层特征与盖层条件、气藏流体性质、温压系统等方面开展气藏特征研究,最后分析烃源岩演化史及其与构造-圈闭演化史的匹配关系,总结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嘉陵江组二段气藏的形成模式与前人总结的川东北成藏模式不尽相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通南巴构造形成雏形,幅度小,两翼极平缓,故捕获早期油气的能力较差;燕山中晚期,形成幅度巨大的构造,且处于南倾斜坡,有利于源岩干酪根和早期液态烃的大量裂解气运聚,此乃成藏的主要阶段.进入喜马拉雅期,NW向断裂对通南巴构造主体的改造和叠加,对早期形成的气藏系统进行分割、调整,最终形成以高点为中心、气水界面有别的若干气藏.同时,构造整体大幅度抬升,由于封闭条件好,气藏压力不降,从而形成高压气藏.

    • 麻江古油藏周缘露头层序地层与南方海相油气藏保存条件

      2008, 82(3):346-352.

      摘要 (1178) HTML (12) PDF 40.94 M (1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南方发育了巨厚的碳酸盐岩,由于经历了多起构造活动、多期生排烃和多幕次的油气充注和破坏,油气的保存条件是决定现今南方是否存在具有经济价值的油气藏的关键.通过对麻江古油气藏周缘野外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识别出3种不同背景条件控制下发育的层序即缓坡型(无明显坡折)、生长断层型和陆架坡折型.通过考察层序地层与油气显示的关系,发现主要的油气显示(沥青脉)多赋存于海泛体系域直接覆盖的低位体系域或下伏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中,充分说明海泛体系域是南方海相油气藏最主要的盖层.暗示南方海相油气藏勘探应重视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海泛面所形成的区域盖层对油气藏的保存作用,局部海泛所形成的局部盖层不足以使油气藏在多期构造反转和抬升剥蚀中免于破坏.同时应加强构造活动中不同层序发育模式中不同体系域保存条件的差异性分析,采用不同的油气勘探战略.

    • 川东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嘉陵江组二段白云岩储层预测研究

      2008, 82(3):353-359.

      摘要 (2228) HTML (11) PDF 14.72 M (1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方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潜力很大,白云岩是重要的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其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通江-南江-巴中地区(简称通南巴地区)嘉二段白云岩以砂屑白云岩为主,发育多种溶孔、溶洞和多种裂缝,已钻井揭示了良好的油气前景,但因其时代较老、埋藏深、烃源岩差、保存条件差和储层条件差等,其储层预测和油气检测难度很大.本文以目标区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在对储层的岩石物理、地质地震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应力应变分析、体相干、多方位地震裂缝预测、频率衰减梯度分析等技术对白云岩目标产气层进行了深入研究,预测出了目标层的裂缝发育区、孔洞发育区,并对流体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探讨.

    • 中国海相不同类型原油与沥青生气潜力研究

      2008, 82(3):360-365.

      摘要 (1223) HTML (13) PDF 0.00 Byte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固体沥青、沥青砂岩及加入不同介质原油与稠油的加水密闭热压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海相原油与沥青的气体产率特征、生气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油与沥青的生气潜力除与岩性、演化程度有关外,还与其所含可溶有机质性质和组成等密切相关,H/C原子比越大,最大烃气产率越高,生烃气潜力越大.储集岩或运移途径岩石中的原油与沥青,当其再次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时,可以作为新的轻质油气或者天然气源岩.

    • 黔南坳陷海相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时空分布

      2008, 82(3):366-372.

      摘要 (1453) HTML (11) PDF 0.00 Byte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黔南坳陷典型古油气藏的精细解剖对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有借鉴意义.本文利用沉积、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综合手段,建立了黔南坳陷麻江古油藏、凯里残余油气藏地区和雪峰隆起西缘的二叠系-震旦系地球化学综合剖面,重点探讨了该地区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时空分布.黔东南地区,纵向自震旦系至二叠系均有烃源岩发育,其中早寒武世初期和二叠纪发育有两套优质烃源岩,以下寒武统盆地相、斜坡相的黑色页岩发育最好,有机质丰度高(TOC普遍大于2%),类型好(偏腐殖型),厚度大,是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大爆发等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作用下,由热液活动、上升洋流等共同引起的高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控制的产物,是本地区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二叠纪盆地相和泻湖相中发育的优质烃源岩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油气成藏也具有重要作用.

    •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储层沥青反射率及含硫量特征

      2008, 82(3):373-379.

      摘要 (1299) HTML (12)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储层沥青主要为焦沥青,按光性特征可分为均质沥青、均匀长条状沥青、镶嵌结构沥青、小球体沥青、针状结构沥青、香肠状沥青、微粒状沥青;均匀长条状沥青各向异性强,ΔR大于0.5%,具有强的各向异性小球体沥青的ΔR大于1.2%,它们BR max和BR min的方差往往小于0.08,其平均值可作为成熟度的评价指标;沥青中硫含量高,可能是小球体沥青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硫与沥青之间的关系对该区高含硫化氢气藏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塔里木盆地白云岩储层类型划分、测井模型及其应用

      2008, 82(3):380-386.

      摘要 (1622) HTML (11) PDF 0.00 Byte (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白云岩中溶蚀孔、针状孔和晶间孔等主要孔隙的发育特征,可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白云岩分为致密型、针孔型和孔洞型.3类白云岩在测井响应上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常规测井值及曲线形态上.致密型储集性能最差,具有高电阻率、低中子孔隙度和高密度;针孔型一般具有低电阻率、高中子孔隙度和低密度,曲线形态一般呈"左凸"形;孔洞型比针孔型具有更好的储集性能,具有低自然伽玛值、低电阻率、高中子孔隙度和低密度,曲线形态一般呈"弓"形,而且双侧向电阻率曲线具有一定的幅度差.通过这些特征,建立塔里木盆地白云岩段孔洞识别测井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巴楚和塔中地区的一些钻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确定针孔型和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的发育特征,还揭示了储集空间的发育程度,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 中国海相地层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2008, 82(3):387-396.

      摘要 (1401) HTML (11) PDF 0.00 Byte (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海相地层的油气藏被构造运动改造的强度较大,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地下水动力场的分布特征在油气藏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已知海相油田与南方海相地层的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水文地质地球化学性质与油气保存条件的密切关系.沉积埋藏阶段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主要时期;抬升剥蚀时期水文地质的最大特点是地层压实排水作用停止,沉积埋藏水被大气水驱替、淡化.不整合面附近的封存大气水可能是油气藏被破坏和保存条件差的标志,也可能是有机质尚未进入二次生烃的重要指标.通常水文地质开启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弱.交替停滞带是不受地表水影响的水文地质带,有利于油气保存;自由交替带受地表水强烈影响,不利于油气保存.并且初步总结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油气保存条件的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判别指标体系.

    •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开发动态与地层水化学特征响应

      2008, 82(3):397-406.

      摘要 (1521) HTML (11) PDF 0.00 Byte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河油田是塔里木盆地第一个超亿吨级的大型油田,其主力油藏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近年来,油田地层水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发和生产.阿克库勒凸起北部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育间断性的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凸起南部斜坡区受到泥岩压实排水和粘土矿物脱水形成的离心流的影响,地层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淡化.塔河油田主体部位处于越流泄水区,地层水具有明显的高矿化度和高K Na 、Cl-浓度,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塔河油田奥陶系地层水动力场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聚集密切相关.海西晚期、喜马拉雅期离心流强度大,是油气藏主要成藏期.早、晚海西运动、印支运动期间抬升剥蚀,遭受强烈的大气水下渗淋滤、生物降解,是油气藏主要破坏期.根据地层水赋存状态,区分出洞穴底部油气驱替残留水、洞穴周缘小缝洞系统驱替残留水、储层下部层间水3种不同类型.研究油井产出水矿化度、Cl-、K Na 浓度动态变化规律,总结出平稳型、起伏型、上升型和下降型4种动态类型.通过综合分析油井开发动态及油水产出特征,正确把握其变化过程,可以判断油井产水来源,从而为油田的稳油控水提供指导性建议.

    •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不整合量化研究及其意义——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

      2008, 82(3):407-412.

      摘要 (1302) HTML (15) PDF 0.00 Byte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四川盆地北部二叠系为例,将层序地层分析和沉积盆地波动过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研究沉积记录不完整性的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相对准确地定量描述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升降运动,恢复无地层"记录"中的沉积-剥蚀过程,进而定量分析盆地的沉积-剥蚀过程、计算沉积间断(不整合)内的地层剥蚀量、认识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实际钻井及"人工井"的波动过程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成果,可以作出主要不整合的空间分布图、各层位的剥蚀厚度图和原始厚度图、各期构造的剥蚀量分布图等重要基础图件,为盆地进一步系统分析及盆地模拟打好基础,结合沉积相研究及构造样式分析还可分析盆地沉积中心、生油层、盖层、储层等在时空中的变化规律.由于沉积盆地的升降波动过程直接影响着盆地的埋藏史、热史和生、排烃史,因此通过沉积波动过程的系统分析不仅能正确建立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还可以正确认识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有效指导油气勘探.

    • 沉积盆地有机质自由基热演化特征及其作为古温标的探索

      2008, 82(3):413-419.

      摘要 (1121) HTML (1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古地温指标法和动力学模拟法两类.古温标法中最常用的为有机质成熟度和矿物裂变径迹,动力学模拟法中最常用的是盆地的拉张模型和挤压模型.本文针对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作为沉积盆地古温标进行了探索研究.分析了自然演化系列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的热演化特征;根据自然演化系列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数据,对热模拟实验下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值进行校正,由校正后的数据初步建立了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浓度(Ng)与时间-温度指数(TTI)的定量模型.

    • 用随机介质模型方法描述孔洞型油气储层

      2008, 82(3):420-427.

      摘要 (1117) HTML (13) PDF 0.00 Byte (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孔洞型储集层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在空间分布上变化剧烈,规律性差,其地球物理参数(如速度、密度、弹性参数等)在空间上的变化很难用传统的层状介质模型进行刻画.本文借助随机模型方法,研究孔洞型储层中不同孔洞尺度、分布密度与模型参数的关系,建立反映实际孔洞油气储层介质地球物理参数空间分布统计特征的随机介质模型,以更方便地对孔洞型油气储层进行描述,并为碳酸盐岩孔洞型储层地震反射特征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途径.

    • 频谱分解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研究

      2008, 82(3):428-432.

      摘要 (1105) HTML (13) PDF 0.00 Byte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详细描述了频谱分解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利用模型正演模拟分析缝洞储层,对缝洞尺度和裂隙密度变化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溶洞尺度、裂缝密度与最大振幅谱呈同向变化趋势,与最大振幅谱对应频率呈反向变化趋势.实际地质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结论对碳酸盐岩缝洞的认识较为有效,而为进一步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途径.

    • 我国主要矿种新增大型矿产地62处

      2008, 82(3):433.

      摘要 (972) HTML (13)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据国土资源部最新的储量快报统计,2007年度我国通过储量评审、备案、登记、入库的17种主要矿产新增大型矿产地62处,能源矿产新增探明资源储量有重大突破。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07年底。在事关我国国计民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锰、铜、铅、锌、铝土、钨、钼、金、银、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