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滇东南早泥盆世坡松冲组的一个石松植物新属种——辐射正理木(Zhenglia radiata gen.etsp.nov.)及其演化意义

      2006, 80(2).

      摘要 (1141) HTML (10) PDF 799.08 K (1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描述了一个产自中国滇东南文山地区坡松冲组(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的新植物属、种——辐射正理木(Zhenglia radiatagen.etsp.nov.)。这是一个小型草本石松植物。气生枝分化出营养轴和生殖轴,茎轴上叶迹的排列显示出似鳞木的叶序。叶迹可能具有叶舌穴,小型叶由突出和下延的基部和一个全缘的长叶片所组成。生殖轴由螺旋排列的孢子叶组成,它们形成一个紧密的似孢子叶球的结构。每个孢子叶具有侧向的延展和远端的叶片。长卵形的孢子囊近轴面着生在孢子叶上。我们将这个新植物置于原始鳞木目中。考虑到形态的相似性,特别是未分叉的小型叶具有似…

    • 中国内蒙晚白垩世一新巨龙类

      2006, 80(2).

      摘要 (1235) HTML (9) PDF 786.58 K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自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一件标本代表巨龙类的一个新属种。新属种的正型标本包括若干背椎、荐椎和尾椎,部分背肋和脉弧,以及腰带的大部。新属种的鉴定特征包括后部背椎椎弓外侧有一源自后关节突的脊,后部背椎有一板状结构连接椎体—椎体横突板和椎体—前关节突板,前部尾椎尾肋前伸,有两个凹坑,以及肠骨内侧有一源自耻骨柄的直立脊。新属种肠骨气腔化,这一特征在蜥脚类恐龙中非常罕见。新属种具有一套独特的原始和进步特征的组合。初步的特征分析显示巨龙形类具有非常复杂的特征分布。近期的巨龙形类化石发现,这一类群在其早期演化阶段在…

    • 中国辽西九佛堂组一新的始反鸟

      2006, 80(2).

      摘要 (1490) HTML (9) PDF 545.45 K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发现大量反鸟类。最近本文作者又在辽西朝阳大平房九佛堂组发现了一新始反鸟。根据一具有头骨的完整的始反鸟骨架,建立一新属种:棘鼻大平房鸟。新鸟与其它已知中生代鸟类不同,区别在于个体中小型,鼻骨上具有明显棘突,以及胸骨具有长和短两侧突。反鸟类是早期鸟类最繁盛的一个分支,分异性十分明显,新鸟的发现不但是鸟类史中惟一具鼻骨棘突的鸟类,而且又给早期鸟类的多样性提供了新材料。中国辽西九佛堂组一新的始反鸟@李莉$沈阳师范大学辽西中生代古生物研究所!110034 @段冶$沈阳师范大学辽西中生代古生物研究所!…

    • 论杨氏东方翼龙在翼手龙类的系统位置

      2006, 80(2).

      摘要 (1393) HTML (9) PDF 489.42 K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记述了一件采自辽西北票四合屯义县组下部东方翼龙的新标本。通过与正型标本的比较,证明东方翼龙为一有效的属,隶属于梳颌翼龙科。根据对新标本的研究,东方翼龙的修订特征应为:两翼展宽不超过1.25m,尺骨与飞行指的第二指节及胫骨几乎等长,第三足庶骨与胫骨长度之比约为0.40。论杨氏东方翼龙在翼手龙类的系统位置@吕君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高春玲$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孟庆金$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刘金远$大连自然博物馆!116023 @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 贵州台江凯里组中部(中寒武世早期)的新附着遗迹属Kailidiscus

      2006, 80(2).

      摘要 (1182) HTML (9) PDF 540.12 K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现于贵州省台江县凯里组中部(中寒武世早期)Burgess页岩型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的生物附着遗迹Kailidiscus(n.ichnogen.)拥有标本190多块。Kailidiscus为一具有圆形至椭圆形附着面的表生迹。附着面上具一碳质膜,可能为生物体所形成。在附着面上的构造:围缘沟、内围缘脊、外围缘脊、凸起的皱脊和凹陷的辅槽,可能是造迹生物固着基部组织褶皱所致,以增大其基部的附着面积。Kai-lidiscus的造迹生物可能是固着于海底没有硬质骨骼的刺丝胞动物,生活于相对静水环境,并被沉积事件所埋藏。贵州台江凯里组中部(中寒武世早期)的新附着遗迹属Kaili…

    • 中国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几类铁质颗粒物的发现及其表征

      2006, 80(2).

      摘要 (1231) HTML (9) PDF 585.98 K (1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煤山剖面已被确定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层型剖面和点”。笔者在其界线粘土层发现了几类含铁质颗粒物,包括:类黄铁矿,纯铁球粒和针铁矿。从前期宏观矿物研究可知较为富集的铁元素是从常规的地球化学事件层底部开始出现于煤山剖面的。亦即其本身可能就是当时发生的地球化学事件的残留物。因此搞清楚这几类铁质颗粒物的来源及其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对地外物体碰撞说或碰撞火山说可能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对P/T转折时期的灾变事件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本文着重对分离出的这几类相关铁质颗粒物进行了表征;结合观察结果讨论了他们…

    • 内蒙古道虎沟熔结凝灰岩同位素测年与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

      2006, 80(2).

      摘要 (1252) HTML (8) PDF 601.37 K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宁城一带出露的道虎沟化石层以产出保存精美的脊椎动物化石而闻名。该化石层的时代最初根据错误报道的热河生物群重要分子的出现而误认为属早白垩世。但是,精确可靠的区域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测年研究,结合古生物学证据,支持该化石层属于中侏罗世的时代推论。然而,新近有些文章提出道虎沟地层层序倒转的论点,从而再次引起关于道虎沟化石层时代问题的争论。本文研究通过回顾和评估各方面有关资料发现并无证据支持道虎沟地层层序倒转的论点。此外,作为道虎沟化石层时代晚于中侏罗世的理论基础的许多推想,逻辑上令人费解,或是自相矛盾,或…

    • 中国大陆大地热流与构造变形关系的定量表述:塑性流动网络和稳定块体的影响

      2006, 80(2).

      摘要 (1308) HTML (9) PDF 795.83 K (1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0和2001年发布中国大陆大地热流数据,运用作者提出的“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和优化拟合,探讨了中国大陆大地热流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定量表述。研究表明:1影响热流分布的因素可区分为本底(背景)因素和构造因素两类,前者主要涉及地幔热流、地壳放射性热产生、传热介质和水热循环等非均匀分布,后者主要涉及塑性流动网络和相对稳定块体(稳块)的影响。2塑性流动网络是岩石圈下层网状塑性流动过程中剪切局部化的显示,它由两组塑性流动带(网带)共轭相交而成,作为基本的作用方式之一,控制板内构造变形。稳块是网状流动…

    • 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及其构造地质学意义

      2006, 80(2).

      摘要 (1703) HTML (12) PDF 555.59 K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摩尔-库伦准则广泛用于解释断裂的形成。然而却不能说明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大变形。一新的变形理论——最大有效力矩准则(MEMC),其数学表达式为:Meff=0.5(σ1-σ3)Lsin2αsinα,式中σ1-σ3为相关岩石的屈服强度,L为单位长度,α是最大主压应力轴(σ1)与变形带间的夹角。该准则证明有效力矩的最大值出现在σ1轴两侧54.7°方向上,其大小在55°±10°区间内无显著变化、覆盖全部自然和实验数据。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主要构造意义为:1可用以确定相关变形构造形成时的应力状态;2在涡度与应变速率保持恒定的条件下,确定相关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涡度(…

    • 中国南方百色盆地浅层生物气组成与成因

      2006, 80(2).

      摘要 (1184) HTML (11) PDF 667.70 K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30余个气样分析资料,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对百色第三系残留型盆地浅层生物气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成因和形成机制。这些浅层气主要以烃类气体为主,一般占90%以上。甲烷和C2+烷烃含量有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主要在50%~100%和0~50%之间,取决于热成因气混入生物气的比例。所研究浅层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碳同位素很轻,甲烷的δ13C值主要变化在-55‰~-75‰范围。按照分子和碳同位素组成及轻烃参数,该盆地浅层气可划分为三种成因类型:纯生物气、生物气/热成因气混合气和原油菌解气。它们在时空上呈规律性分布,与邻…

    • 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

      2006, 80(2).

      摘要 (1367) HTML (11) PDF 575.13 K (1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克拉通(内)盆地是重要的含油气领域。中国的克拉通破碎性强,经历了多次开合构造旋回并受到晚新生带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它决定了该类盆地油气藏一般有多期多源生烃、晚期定型或成藏的特点,形成原生、准生和次生的复杂空间组合。其主要成藏控制因素可归纳为:生烃坳陷、古隆起和古斜坡、不整合和岩溶作用、断裂和裂缝系统、后期保存状况等。该类盆地的勘探思路为:确定有效烃源岩、强调古隆起和晚期改造的不同作用、强调对次生储集空间的研究、明确岩性油气气藏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地位、自觉地从次生油气藏向近源层逼近。同时还必须形成与之配…

    • 大兴安岭扎兰屯地区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06, 80(2).

      摘要 (1454) HTML (11) PDF 703.80 K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兴安岭地区发育大量的玄武安山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本文通过扎兰屯地区辉绿岩和斑岩脉的研究发现,它们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表明它们是基本同时形成的。锆石原位U-Pb定年结果显示,其中花岗斑岩的锆石有非常一致的早白垩世U-Pb年龄(130±1Ma),而辉绿岩中虽然含有一定的捕获锆石,但岩浆结晶锆石的年龄(124±2Ma)也为早白垩世,表明早白垩世是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重要时期。花岗斑岩的锆石具有正的εHf值(10.3±0.5),其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349~568Ma;而辉绿岩中岩浆结晶锆石的εHf值(11.0±1.4)以及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

    •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地层水的硼、锶、氧、氢同位素组成

      2006, 80(2).

      摘要 (1355) HTML (12) PDF 670.17 K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古生代地层水的成因,进行了地层水化学、硼、锶、硫、氢和氧同位素分析,和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石炭系和奥陶系地层水相对于蒸发海水,富集Ca、B、Li和Sr而贫SO4,而部分奥陶系水样相对富K,表明受到了水-岩反应的改造。δD与δ18O关系表明,所有测试数据均倾向全球大气降水线,两者的交点接近目前的当地降水,表明现代淡水已经与地层水混合。87Sr/86Sr比值介于0.7090~0.7111之间,远高于沉积时期的海水。δ11B值为 19.7‰~ 32.3‰,并显示随埋深增大、B浓度增高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同位素组成…

    • 青藏高原黄土堆积典型元素相对含量变化与古气候意义

      2006, 80(2).

      摘要 (1278) HTML (14) PDF 630.07 K (1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分布广厚,较好的记录了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信息。为了从地球化学的角度寻找能更好指示高原气候变化的代用指标,本文对西宁盆地湟水河高级阶地之上的大墩岭黄土剖面顶部末次间冰期以来(S1古土壤层之上)沉积的黄土—古土壤系统取样,并做了易迁移元素(Sr、Ca)与难迁移元素(Rb、Zr、Ti)的含量变化分析。结果发现,水迁移能力差别较大,矿物组成不同的元素(或氧化物)比值Rb/Sr、Ti/Sr、Zr/CaO比较灵敏的指示了高原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气候,特别是古降水变化信息,而且其与常用的磁化率指示的中国北方古气候变化及深海沉积氧同…

    • 青藏高原第四纪泛湖期与古气候

      2006, 80(2):169-180.

      摘要 (1789) HTML (11) PDF 1.77 M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青藏高原不同位置的17个湖区进行地质调查,并结合卫星照片和地形图解译的基础上,笔者对高原泛湖区形成时间、范围和古气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最晚的两次高湖面(溢流面)时间约为40~30/35ka和65~53ka;在该时段高原为巨大的相互连通泛湖系所覆盖,总面积约达360000km2,湖水总体积约达53×108km3,分别较现代湖泊的总面积和总体积大38倍和659倍。在该泛湖期之前晚更新世还有3次高湖面:132~112ka、110~95ka和约91~72/83~75ka。说明青藏高原晚第四纪气候变化具有不稳定性和快速变化的特点。约40~30ka高湖面还出现在青藏高原以北腾格里沙漠,说明该时期存在特强的南亚夏季风;岁差周期20ka的太阳高辐射变化对位于地球低纬地带、高海拔地区的青藏高原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30ka前后,伴随青藏高原的快速抬升和古气候变冷,青藏高原周缘泛湖突然外泄,在短时间内巨量冰冷湖水倾泄入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该泛湖倾泄事件已造成高原周缘江、湖等环境变化。

    • 酒泉早白垩世盆地群构造特征和成因

      2006, 80(2):181-191.

      摘要 (1793) HTML (10) PDF 7.16 M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酒泉盆地群充填物、早白垩世火山岩、早白垩世原型盆地构造样式和新生代反转构造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查明酒泉原型盆地群的成因。初步认为,酒泉盆地群是早白垩世陆内热事件的表部响应,为近南北向或北东向裂谷盆地。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北祁连山前展式北向推覆作用可能使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群的南部地区转换为山脉,现今的盆地边界被掩覆在北祁连山之下;同时,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还造成控制酒泉盆地群内部次级构造单元沉积体系的近南北向和北东向正断层转换为逆冲断层,盆地发生反转。

    • 断层相关裂隙的一种定量计算方法

      2006, 80(2):192-195.

      摘要 (1428) HTML (13) PDF 812.92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平衡剖面及几何学原理,建立断层面脱空空间理论模型、断层破裂带裂隙空间的置换模型,推导出一个在2维剖面上计算断层相关裂隙空间的定量计算公式,并讨论了相关参数的地质含义及取值方法。结果表明,断层面与层面的夹角变化率是控制断层相关裂隙空间的主控因素。该计算方法为断层裂缝的预测及评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碎屑成分特征及其对构造属性、盆山格局的指示意义

      2006, 80(2):196-209.

      摘要 (1774) HTML (10) PDF 17.98 M (2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砂岩碎屑成分分析是进行沉积物源岩石类型、构造属性和盆山演化分析的重要途径。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物源构造属性以“再旋回造山带”、“弧造山带”和部分“岩浆弧”物源为特征,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岩石成分、重矿物含量及其组合显示东、西剖面在物源上存在一定差异。天山内部侏罗系物源构造属性以“再旋回造山带”、“混合造山带”为主,物源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和变质岩,但各剖面的岩石成分、重矿物组合特征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综合天山内部与准噶尔盆地南缘野外剖面沉积特征、岩屑成分及钻井岩心分析表明,天山地区早、中侏罗世盆山格局以盆地沉积范围大、天山正地形较小为特征,不存在地理分割明显的天山山脉,侏罗纪盆地南缘至少存在三个物源体系(西准噶尔山、克拉麦里山和(古)天山);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岩石成分成熟度偏低,砾岩等粗碎屑沉积明显增多,同时不稳定重矿物及其组合稍有增加可能与晚侏罗世天山构造格局分异、构造活动相对活跃有关,天山山脉明显隆升并造就天山南北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

    • 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析

      2006, 80(2):210-216.

      摘要 (2019) HTML (10) PDF 7.83 M (1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生代以来,北天山山前发育了3排冲断褶皱带。新生代晚期一系列河流普遍穿过这3排冲断褶皱带并发育了三级河流阶地。在最新构造活动的影响下,河流阶地普遍发生变形,遭受抬升。利用光释光及14C年代学方法确定了塔西河三级阶地的形成年龄,并实际测量了三级阶地的高程。结果表明吐谷鲁背斜的构造抬升速率在32.85-28.75 ka问为9.50-12.57 mm/a,12-13 ka间为9.67-14.5 mm/a,全新世则增至10.79-23.44mm/a,天山基底的平均隆升速率达到3.39-3.86mm/a。通过对天山最高一级夷平面、野外实测侏罗纪地层高程及天山发育的煤层的相对隆升速率的研究则表明天山自24 Ma以来平均的隆升速率约为0.085-0.146 mm/a。结合对北天山其他主要河流阶地的观察及研究可以看出自晚更新世一全新世以来,天山北缘的最新构造活动具有不断加快的特征。

    • 碎屑重矿物组成对南天山白垩纪-新近纪剥蚀去顶过程的指示

      2006, 80(2):217-226.

      摘要 (1322) HTML (11) PDF 6.95 M (1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天山南缘库车坳陷内白垩系—新近系砂岩中碎屑石榴子石的电子探针分析,可以将石榴子石分为3部分,分别是高锰铝榴石组份的石榴子石、与西南天山高压变质岩中石榴子石组成相似的石榴子石和富铁镁铝榴石组份的石榴子石。与白垩系相比,古近系和新近系砂岩中的富锰铝榴石组份的石榴子石所占比例减少,而富铁镁铝榴石组份的石榴子石含量增加。白垩系砂岩中含有高压变质岩来源的多硅白云母和蓝闪石,而且与西南天山高压变质岩中石榴子石组成相似的碎屑石榴子石在白垩系中含量也较高,而随着地层时代的变新,与西南天山高压变质岩中石榴子石组成相似的碎屑石榴子石在地层中的含量减少。根据现今南天山水系的分析,西南天山高压变质岩在最高隆起带以北,已经不能向库车坳陷提供物源。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古近纪和新近纪以来,南天山逆冲带与西南天山含高压变质岩体的古生代俯冲杂岩之间存在差异隆升,南天山的快速隆升遮挡了西南天山高压变质岩对库车坳陷的物质贡献。

    • 库车盆地古近纪和新近纪构造环境与蒸发岩沉积

      2006, 80(2):227-235.

      摘要 (1796) HTML (11) PDF 6.66 M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库车盆地分布有沉积广厚、层数众多的古近纪和新近纪石盐岩,是我国最有找钾希望的内陆成盐盆地之一。盆地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稳定的沉降状态,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成盐期,盆地经历了强-弱-强3个构造演化阶段,其沉降中心由北而南逐渐迁移,沉积中心由北西逐渐向东、南东方向迁移,盆地内的构造分异渐趋明显,形成了一系列次级凹陷。古近纪和新近纪成盐卤水的迁移和聚集、成盐作用的强弱以及整个含盐系的沉积发育明显受到上述构造活动的控制:含盐系的厚度随时间由北西向东、向南逐渐增厚,且厚度分布逐渐趋于复杂化;石盐岩的沉积规模和范围也逐渐向东扩大;古近纪早期和新近纪强烈的构造活动对于成盐作用而言是一种干扰因素,而古近纪中、晚期相对较弱、导致盆地缓慢持续沉降的构造活动对成盐,尤其对成钾作用则极为有利。从盆地的构造分异结果及其控制的含盐系和其中石盐岩的发育特征来看,古近纪和新近纪库车盆地已具备钾盐蒸发岩形成的构造条件。

    • 再论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纪-侏罗纪的海泛事件

      2006, 80(2):236-244.

      摘要 (1239) HTML (12) PDF 8.35 M (1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年来的油气源对比表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的油气来源于三叠系-侏罗系的湖相、湖沼相烃源岩,因而探讨三叠纪-侏罗纪湖盆曾否遭受过特提斯洋海水的海泛,不仅对古地理重建,而且对烃源岩及其生油气潜力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该坳陷三叠系-侏罗系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母质中发现了大量的各类底栖宏观藻类化石,并获得了沉积地球化学证据.据此,并结合区域古构造-古地貌演变与全球、大区域海平面升降规律的综合判断,初步认为库车坳陷在三叠纪-侏罗纪曾多次受到过特提斯洋短暂海泛的影响,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晚三叠世黄山街期晚期、早侏罗世阳霞期晚期和中侏罗世恰克马克期.海泛的原因,可能与特提斯洋海平面升高和库车坳陷湖盆区-陆源区地势缓坦的联合作用有关.由于海泛改善了生烃母质类型,从而使海泛层段的源岩氢指数等表征生烃能力的指标有一定提高.

    • 塔里木盆地热液活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储层影响

      2006, 80(2):245-253.

      摘要 (1852) HTML (12) PDF 7.69 M (1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盆地二叠纪时发生了强烈的岩浆-火山作用,与之相关的热液流体沿着断裂、裂缝以及不整合面活动,并与所经碳酸盐岩围岩发生反应,使围岩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蚀改造,主要表现在:1热液溶蚀和热褪色现象显著;2沉淀生成多种热液矿物组合,如萤石-石英组合、闪锌矿-绿泥石-方解石组合,重晶石-石英-黄铁矿-菱铁矿组合等;3热液作用区域碳酸盐岩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Fe、Mn、Si等元素含量的升高,比正常灰岩高出几倍至几十倍。上述特点与岩溶作用和成岩溶蚀作用特征明显不同。对典型钻孔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表明,无论灰岩还是白云岩,在热液作用下都会产生大量的微小溶蚀孔洞,储层物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热液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 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钾质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06, 80(2):254-263.

      摘要 (1973) HTML (10) PDF 12.16 M (3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扎河坝钾质火山岩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东北缘,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内。这些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具有较高的K2O含量(1.66%~4.63%)和K2O/Na2O值(0.36~1.65),并富Sr(665×10-6~906×10-6)、Ba(680×10-6~1596×10-6)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La/YbPM>8),显示出钾玄质岩石的特征。同时,这些岩石具有较高的TiO2(~1.7%),P2O5(~0.8%)和高场强元素含量,类似于高铌玄武岩。尽管具有较高的Nb含量(Nb=21×10-6~23×10-6),这些岩石仍呈现出明显的Nb~Ta亏损,显示了典型的岛弧特征。高的Nb/Yb(~5.9),Nb/Ta(19~21),Zr/Hf(46~51)值以及较高的钾含量表明这些岩石来自一个经交代作用富集的地幔源区。单纯的消减板块脱水难以造成高场强元素的富集,这些岩石较高的Ce/Th(47~50),Ce/Pb(13~19)和Ba/Th(341~777)值并缺乏明显的负铈异常等特征排除了消减沉积物熔体的加入。导致地幔富集的变质组份可能为来自消减板块的低程度熔体。扎河坝钾质玄武岩与稍早前报道的埃达克与富铌玄武岩一起,反映早泥盆世曾经出现过洋壳的消减事件。准噶尔盆地中存在的特征岛弧岩浆表明热消减机制曾经广泛地出现在准噶尔板块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而岛弧地体在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组成中可能占有较大的比例。

    • 新疆萨吾尔地区两类花岗岩Nd、Sr、Pb、O同位素特征

      2006, 80(2):264-272.

      摘要 (1825) HTML (9) PDF 11.07 M (2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森塔斯岩体和沃肯萨拉岩体为I型花岗岩,侵入于早石炭世末,具有偏碱性特点,形成于后碰撞阶段的伸展期或挤压—伸展转变期;阔依塔斯岩体和恰其海岩体为A2型花岗岩,侵入于早二叠世初,形成于后碰撞阶段伸展期张性构造环境中。I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的Nd、Sr、Pb同位素特征相似,显示出幔源特征,它们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两类花岗岩在O同位素以及稀土元素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I型花岗岩(森塔斯岩体和沃肯萨拉岩体)以及A型花岗岩(阔依塔斯岩体和恰其海岩体)的发育,进一步证实了晚古生代区内地壳的垂向增生作用。对比研究表明,可以将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的A型花岗岩归入东准噶尔乌伦古富碱火成岩带。

    • 贵州松桃南华系大塘坡组凝灰岩锆石SHRIMPⅡU-Pb年龄

      2006, 80(2):273-278.

      摘要 (2093) HTML (11) PDF 7.13 M (1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元古代冰期和冰期发生的确切时代一直是全球前寒武纪地质学家关注的话题之一.本文应用高分辨率、高精度离子微探针(SHRIMPⅡ)锆石U-Pb定年方法,测定采自贵州松桃黑水溪锰矿大塘坡组底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667.3±9.9 Ma(MSWD=1.6).这一年龄结果与前不久Zhou等(2004)在"Geology"上报道的贵州松桃寨郎沟剖面大塘坡组下部凝灰质层的锆石U-Pb年龄662.9±4.3 Ma (MSWD=1.24) 完全一致,进一步限定了我国南华系大塘坡组间冰期的下限年龄.综合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新资料,认为南华系南沱冰期与新元古代马利诺(Marinoan)冰期相当,时限大致在660~630 Ma之间.南华系的下冰期与斯图特(Sturtian) 冰期相当,时限大致在750~670 Ma之间.

    •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年代学证据

      2006, 80(2):278.

      摘要 (1465) HTML (12) PDF 669.13 K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造分析表明,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它们可能代表该构造带所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一期左行走滑发生于构造带的整个东部高级带,变形体制为拉张性走滑,并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二期走滑形成东部高级带的强变形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并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三期左行走滑主要发生于西部低级带,变形体制为挤压性走滑,形成一左行逆冲的整体构造格局,并在变形带上形成千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三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58~56Ma以前、27Ma到22Ma、13~12Ma左右。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一期走滑可…

    • 宁芜地区玢岩铁矿Pb同位素研究

      2006, 80(2):279-288.

      摘要 (1485) HTML (15) PDF 2.89 M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宁芜地区铁矿床中磷灰石和矿石进行了Pb同位素测定。磷灰石的208Pb-232Th等时线年龄为124Ma,与辉长闪长(玢)岩和钠长石岩的形成年龄均相吻合,为成矿时代与成岩时代相近提供了佐证。岩体长石Pb同位素显示,宁芜地区中生代火成岩的原始岩浆受到了大陆壳深部3.3Ga的古老岩系的混染。矿床中矿石铅主要来自赋矿母岩浆。成矿流体具有异常高的Th/U值,表明Th相对U的明显富集,这可能反映了流体中卤素为主要的矿物质迁移载体。

    • 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

      2006, 80(2):287-293.

      摘要 (1546) HTML (11) PDF 1.43 M (1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野外工作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岩石结构构造、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和锆石特征等。根据岩体本身还残留有层理,在糜棱岩化之前的岩石具花岗变晶结构和含有反映区域变质成因的钠铁闪石造岩矿物,以及锆石高度富集和显示有一定层位等,认为云南大平糜棱岩化碱性花岗岩为沉积变质成因。

    •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储层分布

      2006, 80(2):293.

      摘要 (1362) HTML (14) PDF 778.46 K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达县—宣汉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是受控于鄂西渝东海盆和广旺海盆之间的碳酸盐台地。通过地表露头、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研究,认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碳酸盐台地暴露浅滩和局限台地3个沉积相单元。飞仙关早期,继承了晚二叠世沉积格局,西部为开阔台地,向东依次为台地暴露浅滩、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随着滩规模的逐渐扩大,浅滩逐渐向东迁移。飞仙关三期,全区经历短暂的海侵,至飞仙关四期演变为均一的局限台地相,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台地浅滩沉积模式。储层以发育大套溶孔白云岩为特征,岩石类型主要为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糖粒状残…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准格尔煤田煤中超常富集勃姆石的发现

      2006, 80(2):294-300.

      摘要 (1647) HTML (11) PDF 3.17 M (1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和光学显微镜等技术,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准格尔矿区6号巨厚煤层中发现了超常富集的勃姆石及其特殊的矿物组合,勃姆石含量可高达13.1%,与勃姆石伴生的矿物有磷锶铝石、锆石、金红石、菱铁矿、方铅矿、硒铅矿和硒方铅矿。重矿物的组合特征与华北地区本溪组铝土矿中的重矿物组合特征相似,高含量的勃姆石主要来源于聚煤盆地北偏东方向本溪组风化壳铝土矿,三水铝石以胶体溶液的形式从铝土矿中被短距离带入泥炭沼泽中,在泥炭聚积阶段和成岩作用早期经压实作用脱水凝聚而形成勃姆石。

    •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2006, 80(2):301-310.

      摘要 (1355) HTML (9) PDF 3.04 M (1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进行系统地采样和高分辨率的GC-MS、IRMS分析,研究了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且进行了油源对比,探讨了其成因。研究资料指示了所研究原油属于同一成因类型;原油有机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特别是高等植物为原油的形成作出了贡献;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或微咸水环境;原油均为成熟原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具有亲缘关系,反映了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油层组。这些研究结果为盆地的石油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