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沉痛悼念我刊主编程裕淇先生

      2002, 76(1).

      摘要 (1803) HTML (10) PDF 1.58 M (18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地质学家、地质科技管理专家,我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原地质部副部长、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四、五届委员,第

    • 土耳其Beysehir-Konyan地区西南Tepearasi组中白云岩的微细结构特征和成因

      2002, 76(1).

      摘要 (1584) HTML (10) PDF 453.82 K (1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块状白云岩的成因和地史分布称为“白云岩问题”。本文作者从微观岩相分析入手并采用扫描电镜分析和能量色谱分析等方法把分布在土耳其Beysehir- Konyan地区西南Tepearasi组中的白云岩分为三种类型;均质白云岩、杂色(或鞍状结晶)白云岩和裂隙充填白云岩,并认为第一种为早期产物,后两种为成岩晚期产物。通过X射线

    • 黑云母-钙质角闪石温度计初步研究

      2002, 76(1).

      摘要 (2080) HTML (9) PDF 500.74 K (2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新近修正的石榴石- 黑云母温度计(Holdaway,2000)和石榴石- 斜长石- 角闪石- 石英压力计(Kohn and Spear,1990),根据从文献中收集的角闪岩、变泥质岩、变辉长岩和变粒玄岩的相关资料,采用经验标度方法,本文首次标度了适用于560~800℃、0.26~1.4GPa的黑云母- 钙质角闪石温度计。其中,黑云母作为对称的Fe-Mg-A1~Ⅳ -Ti四元固溶体,角闪石简化为对称 Fe Mg二元固溶体。该温度计计算温度与石榴石-黑云母温度计相差不超过±50℃,并且能准确区分

    • 大别山菖蒲—碧溪岭地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岩和有关岩石的岩石类型及其原岩性质

      2002, 76(1):1.

      摘要 (2720) HTML (8) PDF 10.56 M (2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徽岳西菖蒲—碧溪岭地区出露两条北北西向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西带由土桥冲至菖蒲水电站,该带由层状硬玉石英岩类、大理岩及少量的石英深色榴辉岩以及浅色榴辉岩等组成;东带由小南山岭至碧溪岭,主要由层状的浅色榴辉岩系列和层状深色榴辉岩系列岩石组成。该区发育的层状浅色榴辉岩和层状的深色榴辉岩两种榴辉岩在岩石组合、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等方面有明显差别。浅色榴辉岩一般由硬玉质绿辉石(Jd 65~45)、+镁铝以及钙铝端元成分(Pyr+Gro,60±)的石榴子石+蓝晶石±多硅白云母±石英及次生的角闪石、绿帘石组成。其中夹有硬玉质绿辉石石英岩、富蓝晶石岩石、石榴子石岩和硬玉石榴白云片岩等岩石薄层。深色榴辉岩由绿辉石(Jd20~50)±富铁铝端元的石榴子石(Alm 50~60)+金红石±石英及次生的角闪石等组成。石英深色榴辉岩由绿辉石(Jd 40~45)+镁铝端元的石榴子石(Pyr 10~30)+石英+金红石及次生的角闪石、长石组成。深色榴辉岩与石榴橄榄岩分布上紧密相随。浅色榴辉岩的原岩为基性凝灰质沉积岩,相伴随的硬玉石英岩、硬玉岩、白云片岩的原岩大致分别为粉砂岩、长石砂岩、泥质粉砂岩;深色榴辉岩为基性凝灰质熔岩。大理岩的原岩为灰岩。同时,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相同的变质作用条件下,榴辉岩相岩石中石榴

    • 从榴辉岩与围岩的关系论苏鲁榴辉岩的形成与折返

      2002, 76(1):14-26.

      摘要 (2118) HTML (9) PDF 10.55 M (2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碰撞带中的苏鲁榴辉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不但是超高压,而且是高温。榴辉岩的PTt轨迹表明其为陆-陆磁撞俯冲带的产物。榴辉岩的区域性围岩花岗质片麻岩为新元古代同碰撞期花岗岩,榴辉岩及其他直接围岩皆呈包体存在于其中,并见新元古代花岗岩呈脉状侵入榴辉岩包体中。区域性围岩新元古代花岗岩的锆石中发现有柯石英、绿辉石等包裹体,表明新元古代花岗岩的组成物质也经受过超高压变质作用,且榴辉岩与围岩新元古代花岗岩的锆石U-Pb体系同位素年龄基本相同。但新元古代花岗岩所记录的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期次(或阶段)却少于榴辉岩。椐上述可得如下推断:超高压榴辉岩与新元古代花岗岩岩浆是同时在碰撞带底部(俯冲板块前部)形成的;榴辉岩的第一折返阶段是由新元古代花岗岩岩浆携带上升的,其第二折返阶段是和新元古代花岗岩一起由逆冲及区域性隆起而上升,遭受剥蚀。

    • 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北缘中生代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及构造意义

      2002, 76(1):27-32.

      摘要 (2573) HTML (8) PDF 4.33 M (2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别造山带在地球化学分区上属于扬子大板块还是华北大板块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一些学者根据其显生宙矿石铅和花岗岩长石铅(揭示地壳铅)具有低铅同位素成分特征,将大别造山带整体划归华北大板块。本文对大别造山带南部(黄陂、新洲、大悟地区)、腹地(麻城地区)和扬子陆块北缘(黄石地区)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揭示地幔铅)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与扬子铅同位素省中南扬子亚省基本一致。扬子陆块北缘(黄石地区)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与扬子铅同位素省中北扬子亚省基本一致。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和Th-U-Pb体系变异趋势均表明:(1)大别造山带晚中生代地幔属于扬子地幔,与华北地幔存在明显区别;(2)大别造山带壳、幔铅同位素成分上存在明显的非耦合特征,反映大别造山带壳幔演化历史的复杂性。

    • 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纪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研究

      2002, 76(1):33-38.

      摘要 (1848) HTML (11) PDF 4.39 M (2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山东济阳拗陷第三玄武岩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明显:^206Pb/^204Pb值为16.864-18.361,^207Pb/^204Pb值为15.268-15.599,^208Pb/^204Pb值为36.770-39.118。在Pb-Pb和Pb-Sr图上,所有数据点形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而且都分布于DMM、EMⅠ和EMⅡ3个地幔端员组分之间。这些特征表明,同位素组成的明显变化应主要归因于玄武岩浆形成幔源区中不同端员组分之间的混合作用,地壳混染作用影响不明显。

    • 幔源矿物中H2赋存状态的初步研究

      2002, 76(1):39-44.

      摘要 (1870) HTML (9) PDF 4.08 M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帽源矿物的流体组分中含有一定数量的H2,这些H2在地球演化过程及幔动力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在幔源矿物中的赋存状态具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用真空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了河北大麻坪幔源二辉橄槛岩捕虏体中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中H2的释放量,根据其与样品破碎粒度、加热温度及挥发份总量间的关系,辅以红外吸收光谱,认为幔源矿物中H2的赋存状态以气液包裹体(特别是早期气液包裹体)为主,矿物结构中OH的比例相对较少。

    • 中国西北北祁连山东段老虎山地区岛弧—洋壳接触带岩石学

      2002, 76(1):44-44.

      摘要 (1702) HTML (10) PDF 498.04 K (1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中,在老虎山地区发现了岛弧岩石与洋壳岩石互层状的接触带。它由一系列向北倾斜的叠瓦状岩片组成,以宽1~3km、长约30km呈EW向延伸的狭窄弧形出露地表。该带从岩相学上可以分成4个亚带:第一亚带由变质安山岩和变质砂岩组成,第二亚带是砂质片岩,第三亚带由砂质泥质片岩、石英闪长岩和角岩组成,第四亚带是变辉长岩、绿帘角闪岩和泥质片岩。由第一亚带的低绿片岩相、第二亚带的高绿片岩相、第三亚带的低角闪岩相到第四亚带的绿帘角闪岩相.变质程度依次增高。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第一、二、

    • 云南元谋古猿动物群化石埋藏学

      2002, 76(1):45-49.

      摘要 (2023) HTML (9) PDF 3.51 M (2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元谋小河-雷老一带含古猿新近系(上第三系)是一套紫红色含砾细砂-粉砂岩,夹有多层黄色砂砾石层。化石埋藏学研究及含化石层岩性特征、组合及沉积构造表明,该层以山前洪积堆积为主,并有发育的扇上河道沉积。通过30余个发掘地点化石野外埋藏资料及数千件化石标本的分析鉴定,化石埋藏类型有两种,埋藏Ⅰ型的化石数量稀少、保存完整,赋存在扇体细粒沉积物中;理藏Ⅱ型化石保存丰富但相当残破,赋存在粗粒沉积的扇上河道各个部位。化石埋藏类型与古气候、古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化石埋藏特征表明该区自然环境分带已形成。元谋古猿动物群的生存时代是一个从森林向草原-灌丛环境过渡的动荡时期。

    • 中国西北部北祁连褶皱带马雅雪山地区火山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

      2002, 76(1):49-49.

      摘要 (2149) HTML (14) PDF 479.21 K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西北部北祁连褶皱带马雅雪山地区的奥陶纪火山岩普遍蚀变或变质,含有大量次生矿物,如钠长石、绿泥石、葡萄石、绿纤石、阳起石、榍石、石英和(或)方解石。根据岩相特征和矿物组合,它们原定为细碧岩或细碧质岩石。其变质程度同夹杂的变碎屑岩。这表明马雅雪山地区的细碧质火山岩和变碎屑岩是由加里东尼亚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作者建议原定的细碧质岩石或蚀变火山岩应重新定为变玄武岩或变玄武质岩石。火山岩的变质程度随它们的年龄增加而增加:

    • 大庆中央拗陷区早二叠世腕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2002, 76(1):50-54.

      摘要 (1771) HTML (10) PDF 3.73 M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大庆中央拗陷区腹部的杜101井,在1700余米井下,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腕足类等多门类化石,经研究确认:腕足动物群属于天山-兴安沉积区早二叠世广泛分布的北山类群。从而肯定了大庆探区大面积中新生界之下存在正常沉积的海相下二叠统,说明松辽盆地北部盆地的基底为海西期浅层褶皱基底。这一发现不仅对松辽盆地二叠纪构造与生物古地理变迁机制等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大庆探区开展深部油气勘探,寻找新的油气接替层位提供了实际依据,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 南天山库车冲断褶皱带构造变形时间——以库车河地区为例

      2002, 76(1):55-63.

      摘要 (2221) HTML (11) PDF 8.31 M (2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野外调查结果、二维地震反射剖面、钻井和测井数据建立了一条横穿库车河地区的南北向构造剖面,将库车冲断褶皱带划分为北部褶皱带、克依构造带、秋立塔格背斜带和亚肯背斜带。作者在库车冲断褶皱带北部发现了渐新世—中新世角度不整合,在库车南部亚肯背斜和东秋立塔格背斜顶部发现了构造生长地层,通过确定构造生长地层的底界,利用库车河地区古近系(下第三系)—第四系磁极柱,判断亚肯背斜和东秋立塔格背斜构造生长地层的沉积时代为5.2±0.2 Ma。上述结果暗示库车冲断褶皱带北部山前带的变形始于渐新世,并且经历了中新世、上新世的构造改造,南部秋立塔格背斜带和亚肯背斜带形成较晚,可能是上新世开始变形,而且变形活动持续至今,由此看来库车冲断褶皱带的变形时代由北向南变新。作者估算东秋立塔格背斜上新世以来(5.2±0.2 Ma)的构造变形量为7.5 km,变形速率为1.5 mm/a。

    • 中国西北地区青海省民和—乐都沿线中祁连褶皱带基岩的变质作用

      2002, 76(1):63-63.

      摘要 (1931) HTML (9) PDF 490.26 K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祁连褶皱带基岩在青海省民和——乐都沿线公路出露,包括砂质片岩、变质基性岩、结晶石灰岩;混合岩零星夹杂在砂质片岩及变质基性岩。砂质片岩的矿物组合为白云母+ 黑云母+ 长石+ 石英土电气石±榻石±夕线石;变质基性岩的矿物组合为角闪石+ 斜长石+ 黑云母±磷灰石±磁铁矿±辉石±石榴子石±石英。混合岩由不同比率的淡色体及暗残体组成;前者为白云母+ 碱性长石±石榴子石±斜长石,而后者为砂质片岩屑或变质基性岩屑。结晶石灰岩主要

    • 辽西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东段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2002, 76(1):64-76.

      摘要 (2284) HTML (9) PDF 9.20 M (2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厘定并阐述了辽西地区燕山中生代板内造山带东段发育的推覆构造的宏观构造格局、运动学特征、形成时代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形成该构造体系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该区的逆冲构造系统由6条主干逆冲断层组成。分布于西北和东南缘的两条最外缘逆冲断层走向为ENE,居于其间的逆冲断层呈NNE-NE,而且,向东北和南西方向这些断层具有汇合的趋势。在东北端收敛于凌源-东官营子断裂(“内蒙地轴”南缘断裂)上,而在西南端则汇拢于大屯-锦州断裂及其西延的密云-喜峰口断裂。总体上构成一个类似于双重构造(duplex)的巨型逆冲系统。该区逆冲作用始于中侏罗世之前,于株罗纪末达到高峰并基本形成了本区的推覆构造格局。本区逆冲断层系统,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东,与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西段以向北、北西逆冲为主的逆冲推覆构造明显不同。结合燕山中段发现的近东西向右行走滑断裂系统及其与本区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的时-空关系分析,指出本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是没燕山东西向构造带右行走滑作用因构造方向的改变发生构造转换的结果。

    • 大洋板块拖曳窄条陆壳俯冲——大规模超高压变质形成的构造条件

      2002, 76(1):77-82.

      摘要 (2946) HTML (9) PDF 4.01 M (2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超高压变质岩生成问题中解决低密度大陆地壳深俯冲力学机制是一个关键问题。虽然俯冲地幔岩石可以裹携十几千米乃至几十千米尺度的陆壳块体到超高压变质深度,大规模的陆壳深俯冲需要特殊的构造条件。新西兰南岛北端研究表明,俯冲大洋板块能携带宽度达150km左右的窄条陆壳克服浮力达到超高压变质深度,而大陆板块碰撞的主体则浮在岩石圈上形成走滑断层。苏鲁-大别可能曾存在类似的构造条件:苏鲁西侧俯冲海洋板片首先拖曳苏鲁陆壳俯冲到超高压变质深度;随后大别以西俯冲大洋板片拖曳大别至超高压变质深度,而陆壳浮力导致苏鲁陆壳停止俯冲,飘浮的陆壳被北推而形成郯庐断裂;秦岭陆陆碰撞造山后大别超高压陆壳也折返;秦岭作为典型造山带,虽然不排除零星超高压变质的可能,但不具备大规模超高压变质的条件。

    • 新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带及其大地构造格局

      2002, 76(1):83-94.

      摘要 (4024) HTML (12) PDF 9.00 M (2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哈密南部发现的土屋、延东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构成了东天山斑岩铜矿带。其中成矿的斜长花岗斑岩同位素年龄为369~356 Ma(Rb-Sr等时线法和单颗粒锆石U-Pb法),辉钼矿的同位素年龄为320 Ma(Re-Os等时线法),蚀变岩的同位素年龄为341~310Ma,含矿围岩由粗面质玄武岩到粗安岩,可能属于泥盆纪(416Ma,Sm-Nd法;>356 Ma、390 Ma、440 Ma,单颗粒锆石U-Pb法)。矿床成因归属为岛弧火山—深成作用产物。斑岩铜矿带的南部为著名的康古尔塔格金矿带,再往南为星星峡银矿带。这些造山带矿床组合由北而南构成斑岩型铜(钽)矿带→韧性剪切带型和浅成热液型金矿带→浅成热液型(构造蚀变带型)钼矿带,显示了构造岩浆是由北而南下插的,岩浆侵位时间北老南新,花岗质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深度由北而南加深。反映壳幔演化的东天山构造岩浆作用从370 Ma到240 Ma、从北部的哈尔里克和康古尔塔格到南部的中天山,似乎存在一个连续的花岗质岩浆演化带,丝毫看不到深部作用过程由于古生代东天山数度拉张沦为海槽而被中断的迹象。基于以上主要证据,本文综合讨论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和构造蚀变带型银矿的形成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格局,建立了东天山造山带的成矿模型,为今后找矿开辟了新方向。

    • 中国北祁连高压变质岩之合成温压途径及其对北祁连造山的地体隐示

      2002, 76(1):94-94.

      摘要 (1705) HTML (9) PDF 565.08 K (19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透过岩相学、地质温压计学及吉布士法的研究,本研究已求得多条中国北祁连地质剖面中高压变质岩的合成温压途径。这些由各种不同方法统合出来的温压途径暗示这些祁连地区的高压变质岩都记录了一个顺时钟的温压途径,而其起点都从蓝片岩相开始,且分别在蓝片岩相、榴辉岩相或绿帘角闪岩相时达到最高的变质程度,最后在折返地表的过程中经过绿片岩相。氖- 氩定年显示这些高压变质岩的坦原年代大约在 410 Ma到 443 Ma之间,这些坦原年代可作为造成

    • 中国西北地区早古生代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大陆俯冲:证据来自此带中发现柯石英

      2002, 76(1):94-94.

      摘要 (2085) HTML (7) PDF 482.49 K (2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使用激光拉曼微光谱在柴达木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与一大型榴辉岩体有关的泥质片麻岩的锆石单矿物中发现柯石英。柯石英呈包体产出。此外,还发现一些石墨包体。这发现表明曾发生原地超高压变质作用。地体很可能是在低于金刚石稳定区压力条件下结晶的。

    • 沐川太平砂岩型铼钼(饿)矿点的地质特征和矿化时代

      2002, 76(1):95-99.

      摘要 (2137) HTML (10) PDF 3.23 M (2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沐川县民主-太平-带含钼砂岩为一新矿化类型——沉积砂岩型铼钼(锇)矿点。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其中微-细晶鳞片状含钼矿物为晶质辉钼矿;高精度质谱分析发现辉钼矿中分散元素Re和铂族元素Os含量很高,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高精度Re-Os同位素测年证明辉钼矿形成年龄与含矿的中生代红物学和矿床学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2002, 76(1):99-99.

      摘要 (1948) HTML (8) PDF 549.97 K (1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 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石原岩是陆壳火山——沉积岩系,因此推断大陆深俯冲作用曾经发生。而超高压岩石现今又出露地表或浅表,意味着它们又从深部折返至地表。陆壳岩石深俯冲和折返机制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认识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是陆壳俯冲的深度到底多大可以形成超高压岩石?是什么机制使其发生深俯冲而又折返到浅表?本文通过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探讨非规

    • 一个伸展构造体制下的花岗岩体的主动侵位作用——亚干变质核杂岩同构造花岗岩体

      2002, 76(1):99-99.

      摘要 (1739) HTML (10) PDF 445.06 K (1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般认为,在伸展拉张构造环境中花岗岩体“被动”定位,在挤压环境中“主动”定位。而本文研究显示,亚干变质核杂岩同伸展构造花岗岩体仍显示有较强的主动侵位作用。这些岩体发育同心状单元分布型式、边强中弱的应变型式,特别是围岩同侵位变形。围岩的应变分析表明,围岩韧性压缩大约提供了现今岩体16%~24%的定位空

    • 利用半方差函数进行裂缝数据空间分布模式研究

      2002, 76(1):99-99.

      摘要 (1874) HTML (12) PDF 493.35 K (1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半方差函数对美国纽约州西部地区9个野外观测点实测的裂缝数据进行了空间分布模式研究。野外最长测线达36m。通过半方差的计算可确定裂缝间距和裂缝长度随空间位置的变化。为此目的,我们编制了FORTRAN程序,对从野外测线所获得的裂缝数据进行了整理。我们发现,实验计算的半方差,其空间分布模式可以用5种数学模型来描述,即线性模型、球体模型、反球体模型、多项式Ⅰ型

    • 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南海天然气水合物

      2002, 76(1):100.

      摘要 (2136) HTML (9) PDF 6.52 M (2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21世纪“化石燃料”的清洁替代能源,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首次将卫星热红外遥感应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中,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作者分析了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的机制,探讨了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指出了南海西沙海槽区、东沙群岛岛坡区、笔架南盆地、北吕宋海槽区、南沙海槽一带等是天气气水合物可能的赋存地带。

    • 南祁连拉脊山造山带基本特征及大地构造属性

      2002, 76(1):106-106.

      摘要 (1979) HTML (11) PDF 456.52 K (2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拉脊山造山带是祁连——秦岭造山系中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加里东造山带。它是在晋宁期基底上,由于强烈的断裂作用而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南北两条边界断裂作用显著、火山岩岩石和岩石地球化学非常复杂以及发育有一种新类型的蛇绿岩套。运用构造解析和岩浆岩构造环境时序分析方法,确定了拉脊山造山带经历了一个完整

    • 祁连南缘花岗岩和榴辉岩之间的关系:嗷唠山花岗岩SHRIMP锆石年龄证据

      2002, 76(1):106-106.

      摘要 (2509) HTML (10) PDF 504.76 K (1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祁连南缘嗷唠山花岗岩锆石的SHRIMP年龄变化于445~496Ma之间,平均为 473 Ma,属早奥陶世。年龄值的统计出现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与区内榴辉岩的相同(495 Ma),可能反映花岗岩源岩的部分熔融时代,第二个年龄峰值可能反映了花岗质岩浆的冷凝结晶时代(465 Ma)。该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Ⅰ型花岗岩,有关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得出,该花岗岩类似于岛弧或活动陆缘环境。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特征,我们认为,早奥

    • 柴达木盆地未熟—低熟石油的生烃母质研究新进展

      2002, 76(1):107-113.

      摘要 (2249) HTML (10) PDF 5.45 M (2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柴达木盆地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具有有机质丰度低,而烃转化率却较高,主要形成于咸水、还原环境特点,明显有别于我国东部古近系—新近系的烃源岩。特别是目前在柴达木盆地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中80%为未熟—低熟石油,更是与我国东部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原油具有明显的不同。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探明的石油资源中近80%为未熟—低熟石油。为了了解柴达木盆地这种异常富集未熟—低熟石油的根本原因,本文借鉴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改进传统提取干酪根的方式,尽可能多地保留干酪根中原有的生物形态与结构,采用将干酪根与全岩光薄片的荧光显微组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了柴达木盆地未熟—低熟石油主要的、真正的生烃母质是丛粒藻及颗石藻。

    •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长兴期珊瑚礁白云石化及其成岩环境

      2002, 76(1):114-123.

      摘要 (1925) HTML (8) PDF 7.67 M (2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对近期在湖南慈利发现的长兴期珊瑚礁的白云石化作用及成岩环境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礁灰岩白云石化的分布、岩石结构构造、微量元素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成分的测试研究,对白云石化的环境进行了分析。主要有:①潮上蒸发形成的高盐度交代白云石化;②深埋藏高盐度热水条件下白云石化;③区域抬升埋藏变浅,大气水渗入淡化的热水条件下发生的白云石化。据各类白云石化在礁岩成岩序列中的位置,从早到晚分别命名为Ⅰ、Ⅱ、Ⅲ3个世代,并分析了埋藏白云石化的物源,建立了Ⅱ、Ⅲ两个世代埋藏白云石化的概略模式。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研究礁岩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对油气、铅锌矿产勘探的实用意义。

    • 残留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2002, 76(1):124-137.

      摘要 (2225) HTML (9) PDF 10.49 M (2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成果总结,初步提出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的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及其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成藏—破坏规律及古构造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进行了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川东北大巴山前缘及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云南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 洞穴石笋沉积间断类型研究

      2002, 76(1):138-144.

      摘要 (2071) HTML (14) PDF 5.13 M (2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广西桂林,贵州荔波、茂兰、都匀凯口及云南宣威、泸沽湖等地典型岩溶峰丛-峰林平原、岩溶斜坡和岩溶高原的大量大型石笋纵剖面研究为基础,依据石笋沉积旋回或纹层组的系统测年数据和碳氧同位素系统测试资料,确定石笋沉积间断面上、下的年龄,若以上、下纹层结构构造差异大、构造类型不同、结构构造突变或有间断沉积特征为前提,将上、下纹层的年龄差作为沉积间断时间:差值大,间断时间长,其间若有间歇性停、滴转变,则沉积纹层的测年值是此时段的正常年序;差值小,间断时间短;差值很小,又无宏观异常,为正常的连续沉积。本文从石笋沉积间断标志,间断面上、下的年代异常,间断类型和古气候环境意义,论述石笋沉积间断,阐明石笋纵剖面有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此外,根据石笋纹层的宏观、微观资料和测年统计,提出了年季和年际的短期性、10年际—万年际的长期性、瞬时性间断类型的分类方案,短期停滴,是常态气候条件下,年旱季或年际干旱停滴,形成年际和季节性沉积间断;长期停滴,是气候环境冷暖周期性变化,略呈小周期的干冷气候间歇性停、滴相间的演变,形成10年际—万年际沉积间断;瞬时性停滴,指地震、掉顶、坍塌等天然或人为事故,碰断石笋,引起瞬时或短暂停滴,形成灾害性沉积间断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