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3, 57(1).
摘要:数年前,中国地质科学院编制并出版了五百万分之一的亚洲地质图和四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大地构造图。在此基础上,我们用板块构造理论编制了八百万分之一的亚洲大地构造图。由于古老板块构造遗迹常遭到后期构造的破坏,不易辨认。所以我们追溯亚洲的板块活动将自显生宙开始。由于在亚洲震旦系或上元古界常与古生代地层平行叠覆,所以实际上古板块的活动是从震旦纪或晚元古代开始的。在不同时期各板块之间随时都有变化。用一幅图勾绘各地质历史时期的板块分布范围是困难的。但为说明亚洲板块构造的发展,兹姑作一个简单的划分。并就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讨论。
1983, 57(1).
摘要:作为海陆过渡带的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是构造活动最活跃和地貌景象最壮观的地带。在那里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都留下深刻的烙印。它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演化的纽带,也是探索大陆地壳成长和增生的关键地带。因此,八十年代开始的国际全球岩石圈计划,作为当前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1885年休斯(E.Suess)早已指出了活动的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和被动的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构造的差异特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板块理论问世以来,又将太平洋(活动)型大陆边缘进一步划分为三种亚类型:科迪勒拉型,安第斯型和岛弧型。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新生代以来,有明显的板块碰撞和B型俯冲潜没作用,并伴随有火山作用,地
1983, 57(1).
摘要:本文主要是讨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内裂陷作用及其伸展构造。前者指既裂又陷造成沟、槽的构造作用,是与造山作用相对应的。它所造成的伸展构造也是最长见的构造类型,发育于岩石圈演化的各阶段和各种不同的构造环境中。鉴于中国东部的油、气田和煤田及绝大多数强震都贮存或发生于中、新生代裂陷作用所造成的盆地中,因此对它们的研究无疑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983, 57(1).
摘要: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东经102°以东地区)和东亚濒太平洋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的构造隆起带和沉降带,构成了一个巨型多字型构造,控制着该区中生代以来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以及挽近时期的地势轮廓。李四光把这种独特的构造现象称为新华夏构造体系。
1983, 57(1).
摘要:发生在中生代早期的地壳运动,在我国东部、尤其是江南隆起带以东及下扬子地区较为明显。因而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已引起我国地质学者的重视,如丁文江、李毓尧、李捷、朱森、黄汲清、徐克勤、李四光、张文佑、孙殿卿、吴磊伯、徐煜坚等,曾先后对这一时期的造山幕(或褶皱幕、构造幕)给予专名。上述时期的地壳运动,在中南半岛的东部表现最强烈。1934年,法国地质学者J.弗罗马热(Fromaget)曾将越南晚三叠世的前诺利克期、前瑞替克期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
1983, 57(1).
摘要:粤北山字型构造,位于广东北部,纵横粤北全区,是本区的重要构造形迹,它的存在与否将关系到本区构造体系的划分,以及成矿规律,控矿构造的研究。为此,我们采用古地磁学的方法对粤北山字型构造进行研究,为其存在与否提供古地磁依据。
1983, 57(1).
摘要:从波斯高原至青藏高原,是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相碰撞的特殊地带。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陆内造山带。分析研究该地带的现代构造活动特点,将有助于研究,认识板内动力学及其地震成因。作者曾研究过我国及邻近地区的现代构造特征,新近又取得了波斯高原地区1968—1979年46次浅源大地震的断层面解结果(表1)。据此,结合地质和地震资料,探讨中南亚地区板块碰撞带的地质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场、现代构造形变和地震活动等方面的特征。
1983, 57(1).
摘要:诚然,中国陆相第四系下限问题十分复杂。它不但涉及许多的划分原则和标志,而且牵涉的学科很广。因此,对第四系下限问题的讨论,遂成为我国近代第四纪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的中心议题之一。人们往往从各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提出划分第四系下限的原则、标志和建议。从而推动了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日益深入地向前发展。
1983, 57(1).
摘要: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含义和使用范围。这次会议是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专门讨论我国地层学中问题的重要会议。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并致了开幕词;尹赞勋副主任就地层分类及有关建立震旦系问题作了发言;程裕淇副主任为大会作了总结。全国地层委员会约请地层分类组组长王鸿祯同志作了“从地层规范观点论震旦一词的使用及对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的报告;还委托地质
1983, 57(1).
摘要:The conference on 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Upper Precambrianheld in Beijing on July 22-24, 1982 was organized by the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ofChina. The discussion was centred on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Sinian" and the extent of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