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论评》简介
 
《地质论评》编辑部
 
    《地质论评》创刊于1936年,80多年来,《地质论评》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地质论评》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为主要任务。以论、评、述、报为特色。所刊论文涉及地学和相关学科各领域,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查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等。
    目前她在地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文稿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均位居前列。她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位居前列;在中国核心科技期刊遴选中,按多因子加权统计排序,2004年《地质论评》位列地质类期刊的第一位,2008年位列第三;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2019年连续被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该评价是以期刊被SCI统计源期刊的他引影响因子和总他引频次为基础,按一定公式,计算出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该指数排在所有科技期刊前5%的称为“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2014年被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评为“中国科技精品期刊”。 

   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发的《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2019年版)上,按WAJCI(WAJCI=World academic journals clout index)排序,《地质论评》位居世界90种主要地质学期刊的第13位,居Q1区(见: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 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206601023&flag=1)。

    尽管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许多优秀稿件流往国外,但学者们向《地质论评》的投稿仍十分涌跃。我刊的录用率一直较低,由于优秀稿件很多,不得不多次扩容。2000年以前,我刊为小16开,每期112页,2001年起改为大大16开,容量增加20%以上。2006年起扩容为每期152页,2012年扩容为每期200页, 2014年起每期为236页,2016年起每期256页,2022年起每期约400页。  
          
      为纪念《地质论评》刊行50卷(2004年),有三首赞美《地质论评》的诗发表于当年的第6期,欢迎欣赏: 
   很显然,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其悠久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几代地质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们将1936年的发刊辞和1957年、1979年两次复刊词呈上,以回顾我们的历史,并希广大地质学家,响应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号召,继续支持《地质论评》,让我们一起把《地质论评》办得更好!
    《地质论评》一直以爱国和争鸣为宗旨,在此我们呈上前任主编任纪舜院士等纪念《地质论评》刊行50卷撰写的“爱国——地质学家的责任, 争鸣——学术进步的动力” 现任主编杨文采院士庆祝《地质评论》创刊80周年献辞及第40届编委会2019年新年献词:"写中文论文,让中国人民首先受益" 的文章,希广大读者和作者与我们一道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更广泛地开展学术争鸣,促进中国地质科学的迅猛发展。
     以上内容,按时间倒序排列如下。
 
         

写中文论文, 让中国人民首先受益

——本刊第40届编委会2019年新年献词

(本文刊于2019年第1期)

 

    在即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希望中国科技工作者多写中文论文,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发表中文论文, 用实际行动支持实现中国梦 。

    当下,是中国科技事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科学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科学研究的经费达到历史上的最高位。不过,现在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在写中文论文时有许多难处,因为许多西方媒体把中文期刊与低水平划等号;不少国人也把外国期刊与先进水平划等号。于是,研究生不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毕不了业,研究人员不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得不到职称晋升,也很难申请到新的科研项目。他们常常没有选择,不得不把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送到外国期刊发表,“把论文发表在外国期刊”成为一种不应出现的怪象。

    我们认同“科学无国界”的理念,认为科学知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回想一百年前的中国,那时还没有几个中文的科技期刊,教授们没有选择,只能把研究结果送到外国期刊发表。但一百年后的今天,怎么还会是这样呢?事实上,我们应该认同“科学家有祖国”的理念中国人的科技成果应该首先应用在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的伟大事业中去我们不要忘记,我们得到的科研经费是中国纳税人的血汗钱,我们取得的科研成果,要首先让中国纳税人知道,让他们尽快地应用到科技创新中去,大家一起来实现中国梦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国内工程技术人员必然地因为语言障碍或获取渠道不通畅,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些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灵感。所以,我们要首先在中文期刊上发表中国的科研论文。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心和道德水准,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点。写中文论文并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是尽快让中国纳税人知道我们的科技成果的必要渠道。除了没有法定文字的国家之外,没有一个有文化自信的大国不是鼓励国人这样做的。

    在此,我们倡议,中国科技工作者要多写中文论文, 把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首先送到中国期刊发表,以后也可以把进一步研究结果送到外国外文期刊发表。当然,    将已刊发的中文稿直接翻译成外文然后送去国外投稿,是不合适的。当前,可以把研究取得的数据和初步结果尽快送到中文期刊发表。在此基础上,再利用研究数据进行建模,取得的理论建模成果可以送到外文期刊发表,争取为人类共享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这样做既响应了习近平主席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也不存在“一稿两投”的问题,对个人的晋升也没有负面影响。

    《地质论评》创刊于1936年,是中国第一个中文地质科学定期期刊,谢家荣先生在发刊辞中即已指出,“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几十年来,《地质论评》一直以爱国和争鸣为宗旨,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非常欢迎大家把研究取得的数据和初步结果尽快送来发表,打通地球科学科技成果与各界人士的知识交流渠道。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优秀论文也是会有很好回报的。几年来,《地质论评》有23篇文章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即领跑者5000)。 任纪舜院士等2015发表的“寻找消失的大陆”还入选了“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论文”,说明祖国和人民对中文发表的科技成果是高度关注的。《地质论评》有规范的英文摘要和英文图表标注, 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收录,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的文章也可以在国际上很好交流。希望大家多在中文期刊发表论文,踊跃向《地质论评》投稿!

 

(杨文采、 章雨旭执笔, 超半数参与编委修订; 二〇一九年一月一日)

YANG Wencai, ZHANG Yuxu et al.: Writting Papers in Chinese, to Benefit Chinese People First——New Years Message in 2019 from the 40th Committee of Geological Review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8

   
 
 

见证中国地质科学发展

——《地质评论》创刊80周年献辞

(杨文采, 2016)

 

(本文刊于2016年第1期)

    《地质评论》是中文出版的第一个地质学定期期刊,是所有中文地质学期刊的老大哥,创刊于1936年。80年来,《地质评论》在推动地质科学的学术水平的提升和普及知识传播等方面,也起到了老大哥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值此《地质评论》创刊80周年之际,我们深刻怀念为本刊作过杰出贡献的老地质学家编委,他们是:章鸿钊、李四光、 谢家荣、 冯景兰、 杨钟健、 尹赞勋、 斯行健、 孟宪民、 袁复礼、 张席缇、 孙云铸、 李春昱、 侯德封、 王恒升、 黄汲清、 俞建章、 高振西、 叶连俊、 杨遵仪、 李善邦、 王曰伦、 程裕淇、 叶良辅、 王鸿祯、 王嘉荫、  赵家骧、  潘钟祥、 许杰、 吴磊伯、  陈国达、 夏湘蓉、 张炳熹、  池际尚、 马杏垣、 徐克勤、 喻德渊、 张文佑、 陈梦熊、  涂光炽、 蒋溶、 马杏垣、  张伯声、  张宗祜、  郭文魁、 陈庆宣、 宋叔和、 孙殿卿、 刘东生、  顾功叙等等。

   《地质评论》的80周年,也是中国地质科学从童年发展为成年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地质评论》见证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这些主要成就包括:

   1) 建立了中国地层学体系。80年来,地层建阶研究结果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地层学体系,和十个全球标准层型剖面。

   2) 建立了中国大地构造运动体系。80年来动力地质学研究结果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中国地壳运动事件序列,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分区格架。

   3) 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地球动力学理论,例如地质力学理论、地质作用多旋回理论、大陆板块碰撞模式等。

   4) 完成了全国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1/50万地质图基本上覆盖全国,1/50万地质图覆盖全国大部分。百万重力图、航磁图和地球化学图也覆盖全国大部分。

    (5) 发现了大量地质矿产,保证了中国工业化的实现。

回顾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成熟过程,我们不仅感到欢欣鼓舞、自豪自信,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

    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是中国地质人在科学精神指引下,不畏艰难险阻努力奋斗取得的结果。当今世界,科学日趋细化,其工具性越来越强,人类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反而受到限制。大学教育的职业化倾向也日趋明显,那种具有多方面自然科学素养,同时又有深厚地球情怀的学者越来越罕见,而人类社会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全球化”和“信息化”要求知识分子具备全面科学的视野和素养。今天,当我们真正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或自然问题时,日趋细化的单一科学难以面对。因此,加强跨学科科研协同创新,和《地质评论》类跨界刊物的传播与交流,促进对复杂问题高度协调、综合思维、跨界分析的深层次要求,不失为进一步发展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措施。

我们明白,人的生存必须与大自然保持和谐,首先要与地球保持和谐。18~20世纪的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能源危机、灾害频发、人口爆炸、生态恶化。要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題,回复到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行不通的,只能寄希望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家要考虑料学研究长远的、整体的社会效果,要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地质科学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让我们继承老地质科学家的优良传统,为人类的未来和地球科学的发展更加努力地工作,使人与地球永远保持和谐。

科学是伟大的,但是我们的无知之处更多。技艺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地质评论》的意义和价值来自于对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我们要努力办好期刊,改进我们的智识,以坚定和谦虚的态度,让人类或者我们同胞共享一切科技创新成果。

 

 

爱国——地质学家的责任, 争鸣——学术进步的动力 
 
       ——庆祝《地质论评》刊行50 卷
 
          (任纪舜,章雨旭,2004)
(本文刊于2004年第6期)
 
  《地质论评》自1936 年创刊至本期(指2004年第6期) , 已整整发行了50 卷。60 多年来, 她作为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 对促进中国地质学的进步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922 年成立了中国地质学会, 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 主要为英文, 包括德文、法文等)。至1936 年, 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 至今尚付缺如, 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 岂能尽恃外国文字, 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 1936) , 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创刊之时, 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日寇已侵占东北, 西南又被英帝用“麦克马洪线”划走了我90000km2 的国土, 为表达我地质学者的爱国之心和忧愤之情, 设计了东北受侵吞(缺右上角)、西南遭蚕食(左下有缺口) 的刊头图案, 60 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我们希望她能像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忧, 奋发图强一样, 激励全中国地质工作者立足中华, 放眼世界, 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杨钟健1937 年11 月29 日写于长沙的“非常时期之地质界”(杨钟健, 1937) , 反映了地质学家对抗日救亡的责任感。他说,“现在中国遭遇空前国难”, 我们应当, ①“能有工作机会者必须照常努力工作”, ②“应在职责内的工作外, 兼些其他非专门的工作, ……, 应当随时随地, 找一点与国有利的工作。或是做些通俗的文字, 宣传国际形势, 国家情形。或鼓吹人民爱国心, 增加民众组织能力, 或实际参加一种不妨害本身职务的工作。”③“应当保持原来的组织而不解体”。④“一切工作当求其实用俭省”。 
    杨钟健先生1938 年1月31日的理事长演说(杨钟健,1938) 也充满了爱国热情。他说,“我们别的不管, 单讨论我们知识阶级。在如此非常时期, 实在应该下一番自责功夫。一个人能自责, 能反省, 才能不满意于过去, 才能不留恋于过去仅有的成绩, 才能继续努力, 才能有更光荣的未来。人人若能如此, 国家自然可好。我想每一个知识分子, 于回念了受国家的教育, 感蒙莫大的优渥而后, 问一问自己所作的工作, 究竟于国有利还是有害。在目下建国工作紧张时期, 自己究竟贡献了一些什么? 在目下一些同胞, 以血肉争取民族人格国家独立的时期, 自己贡献于国家者何在? 倘在此时期, 尚虚耗国币, 无所事事, 甚或以身家性命为重, 以国家利害为轻, 馁士气, 扰人心, 岂不是于国无益, 反而有害吗? ……, 况且地质并不是太平时代仅仅供我们满足求知欲的科学, 而为于国计民生, 甚至战时也有需要的科学, 其责任当更为重要, 毫无疑义。
   《地质论评》一直坚持以“论”和“评”为特色。在创刊号上即发表了杨钟健先生的《论错误》。他将错误分为大错和错误两种。他指出,“‘指鹿为马’是大错, 是要不得的; 而一般的科学认识上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他人当以历史的眼光分析, 自己则要有认错的勇气”。“对于别人错误的根本态度, 我以为只有两个字的基本秘诀, 就是我国道德上常说的忠恕二字”。
    翻阅早期的《地质论评》, 可以发现, 争鸣、商榷体裁的论文随处可见。如田奇{王隽}(1936, 1937) 关于葛利普的脉动学说、王炳章(1937) 针对黄汲清(1936) 的地质图符号着色及花纹等。
    在1957 年的复刊词中明确指出,“凡是地质工作中的一点新知, 一得之见, 区域性的和全国性的, 专题性的和综合性的, 都可以提出发表, ……, 从而达到百家争鸣, 提高学术水平的目的”。并在首期就刊载了张贻侠对地质学报编辑部的批评信和编辑部诚恳接受的答覆。
    1979 年的复刊词中写道: “《地质论评》将继续发扬过去的优点, 除反映地质科学研究与动态外, 本着“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并对许多地质科学问题和在各种不同学术观点或学派之间, 进行实事求是的自由讨论, 相互切凿, 取长补短, 以促进学科发展。
    近年来,《地质论评》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问题讨论”专栏一直是本刊的主体, 对许多地学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如著名的白云鄂博矿床成因及白云鄂博群的时代、热河生物群的时代、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其对周边地质和近代环境的影响等。更有一些专门的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商榷, 如二叠纪乐平统底界问题、青海拉鸡山构造带是裂谷还是构造窗、德兴斑岩铜矿物质来源等。
    但是, 不容否认,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地质学界学术争鸣、自由讨论的气氛还不够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为此, 就必须创造一个平等、自由讨论的气氛。根据新的科学事实, 不断地修正、丰富、发展自己的学术思想, 与时俱进, 这是任何真正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的原则。
    我们应当提倡从事实出发的自由讨论, 任何人不论年龄大小, 地位高低, 都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尊重事实。这样, 认识上出了问题, 可以自己修正, 也可以经别人帮助后修正。
    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应当有修正自己认识甚至推翻自己先前认识的勇气。因为, 随着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研究的积累, 支撑对一个科学问题的认识的证据会越积越多,还可能证明先前的某一证据或某些证据仅仅是表像甚至是假像。因而早期的认识片面或存在错误是历史的必然。
    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应真心实意地欢迎他人撰文商榷自己的认识, 或提出与自己不同的学术观点。因为只有商榷、争鸣, 才能将问题搞得更清楚, 才能使科学得到发展。要明确这并非他人与自己过不去。如果他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 则爽快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也不是丢人的事, 这绝不说明自己的学术水平或研究能力低于他人。因为,科学研究是一个前仆后继的过程, 一般来说, 研究某一个问题或地区的先行者往往比后来人有更多的犯错误的机会。先行者自己或后来人修正、完善以前的认识是科学发展的规律。
    每一个科学工作者都应当毫无顾忌地对他人不正确的认识提出商榷, 甚至指出错误,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科学进步。这里的他人可以是平辈、晚辈, 也可以是老一辈, 可以是大家、权威, 也可是初出茅庐者。当然, 商榷应当是善意的, 不能对他人的错误认识(即使有确凿证据证明) 进行讥讽、嘲笑, 要以促进对科学问题的认识深化, 提高整体研究水平为目的。
    正如杨钟健先生(1936) 早已指出,“过错是无论什么人都无法避免的。尤其是研究科学的人, 其所有著作中, 差不多全免不了错误。所以有错误并不是可耻的事, 最重要的是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改正自己的错误。能如此, 不但以往的错误不足为耻, 且可以促成科学的进步。因为科学的进步, 一大半靠不满足现状, 寻找问题, 发现旧错误, 而加以更正。这样讲起来, 一个人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固然有些愚蠢, 而发现别人错误的人, 倘有科学以外的存心, 有讥笑或排斥他人的动机, 尤为无聊, 而不足取法”。
    值此《地质论评》刊行50 卷之际, 回顾我们的历史, 展望我们的未来。我们希望广大地质学工作者一如继往地支持《地质论评》, 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脚踏中华大地, 高举“德”(Democracy) 和“赛”(Science) 两面大旗, 弘扬学术民主、学术争鸣优良作风, 促进中国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黄汲清. 1936. 中国地质图着色及符号问题. 地质论评, 1 (4) : 465~484.
田奇{王隽}. 1936. 对于葛利普氏脉动学说之我见. 地质论评, 1 (5) :523~ 530.
田奇{王隽}. 1937. 对于葛利普氏脉动学说之我见(续). 地质论评, 2(6) : 515~ 532.
王炳章. 1937. 地质图符号着色及花纹之商榷. 地质论评, 2 (1) : 55~ 66.
谢家荣. 1936. 发刊词. 地质论评, 1 (1) : 1~ 2.
杨钟健. 1936. 论错误. 地质论评, 1 (1) : 33~ 40.
杨钟健. 1937. 非常时期之地质界. 地质论评, 2 (6) : 509~ 514.
杨钟健. 1938. 我们应有的忏悔和努力. 地质论评, 3 (2) : 167~ 180.
 
 

 

复刊词2(郭文魁,1979年)
 
     中国地质学会先后于1922年和1936年,分别创刊了外文季刊《中国地质学会会志》和中文双月刊《地质论评》。这两种刊物曾在地质科学方面发挥了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作用。
     1952年,由于集中出版,中国地质学会决定将原有两种刊物改为一种中文期刊,定名《地质学报》。
     迨至1957年,为了适应国内地质科研迅速发展而大量涌现出的地质专业论著的交流与传播,《地质论评》又行复刊,到1966年为止,前后断续刊布了共24卷。其中除各种专门论文外,还增设了讨论、书刊评介、研究报道及地质活动等多栏。内容生动活泼,深受地质界读者的欢迎。
     但自1966年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地质论评》被迫中断了十三年。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各方面的地质研讨,突飞猛进,各种报告论文,日渐增多,《地质学报》一刊,已显然不能满足有关同志们及时发表良著的要求。加之许多学术问题需要讨论,有关消息也应报道。
    因此,今年春季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之时,由理事会议决恢复《地质论评》,并定于今年十月建国30周年之际,与国内外广大读者见面。
   《地质论评》的任务将继续发扬过去的优点,除反映地质科学研究的进展与动态外,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对许多地质科学问题和在各种不同学术观点或学派之间,进行实事求是地自由讨论,相互切凿,取长补短,以促进学科发展。同时,传播国内外的新知卓见,报道学会的学术活动及其他有关消息。通过以上活动,以逐步加深对有关地质客观实际的认识,不断提高地质科学技术水平。
    在此再次复刊之际,深感责任重大。切盼广大地质工作同志们随时提出宝贵意见,并踊跃投稿,以利本刊逐步提高编辑水平并日益发扬光大。
 
 
 
复刊词1(1956年,原发表时无署名)
 
    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发刊了外文季刊“中国地质学会会志”,1936年刊行了中文双月刊《地质论评》。这两种刊物在国际和国内地质学界起了很大的宣传推动作用。直到1952年,由于集中出版,中国地质学会改出一种中文期刊,就是《地质学报》。
    近年来地质工作大量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根据国内、外的要求,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决定恢复《地质论评》的出刊,并在《地质学报》论文中加强外文摘要。
    《地质论评》的复刊,对国内广大的地质工作者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复刊对于在人民群众中普及地质知识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科学必须放在广大的群众基础上,才能健康地迅速地发展。
     由于我国近几年来地质工作大量展开,各种地质专业多方面的发展,无论对于地质构造、岩石、地层、各种矿床、石油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等都作了很多工作,得到不少成绩和经验,关于这些资料就需要尽量地、赶紧地报导出来。同时在工作中也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也需要及时地公布出来。近若干年来世界先进国家的地质科学理论和方法日新月异,这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也需要尽快地介绍出来。
     因此,凡是地质工作中一点新知,一得之见,区域性的和全国性的,专题性的和综合性的,都可以提出发表。这样就会使学术知识交流和学术问题讨论得到及时地广泛地开展,从而达到百家争鸣、提高学术水平的目的。
    请会员同志们和地质界工作同志们大力支持这一刊物的任务,并希望随时提出意见。
 
 
 
发刊辞(谢家荣,1936年3月北平)
    中国地质学会于创办之初,即发行会志,刊载会员平时调查研究之所得,及每届年会与常会宣读之论文,因所载多为专门著作,为便于国际流传计,率多用英德法三国文字发表,此实为不得已之办法,非故为标新立异也。发行至今,已十有四年,年出四册,共成一卷,无稍间断;其初每年共不过二百余页,今则已达六百余页,其进步亦不可谓不速也。所载论文,包罗地质学术之全部,间亦略及其相关之科学如矿冶考古诸问题,在理论上实用上俱有重要之贡献,而足供国内外地质同人之参考。
    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况会志所载,限于专门著作,至若通俗论文与绍介最新学说,则以限于体裁,无从揽入,此与学会以灌输普通智识为职者,尚多未合,而本会之工作,似亦未尽达到共应赋之使命也。抑又有进者,近年来国内地质研究,突飞猛晋,各项报告论文之发表,日见增多:而尚无一随时摘录绍介之机会;至若国外学者之著作,则除阅外国杂志外,更无法得其概要,为同人研究便利计,尤其在地质图书不甚丰富之处,诚属莫大之阻碍也。
    因此,本年春季在南京开第十二次年会之时,由理事会议决发行一中文《地质论评》,每二个月发行一册;年共六册,汇成一卷,内容除专门报告及论文外,亦择录一二通俗之作,此外又注意于国内外地质书报之摘要,以供读者之参考;末复附以地质及相关机关之消息及地质界同人之近况,所以通声气而便切磋也。
    顾本刊为我国目下惟一之中文定期地质刊物,创刊伊始,业艰任重,编辑仝人,学识浅陋,时虞陨越,所望海内同志,随时匡正,并希源源赐稿,俾本刊得以发扬光大,则幸甚焉。
 
 
 
 
 -----------------------------------------------------------------------------------------
地质论评 (双月刊)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主编 杨文采
创刊时间 1936年
开本 大大16 开
CN 11-1952/P
ISSN 0371-5736
页码 256
定价 80元/期
 
Geological Review
Bimonthly,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s
Supervised by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or-in-Chief: YANG Wencai
Started in 1936
Format 210mm × 297mm
CN 11-1952/P ISSN 0371-5736
Pages/issue 236 Price CNY50/issue
Indexing/Abstracting BIG·Biological Abstracts·BA·GA
Sponsored by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Aims & Scope: Geological Review targets reporting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geological community of China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description, discussion, review and reports. Papers published involve all the aspects of geosciences and related fields, such as stratigraphy, paleontology, Earth history, structural geology, tectonics, mineralogy, petrology,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logy of mineral deposits, hydrogeology, engineering geology, environmental geology, regional geology and new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WeChat
s 欢迎访问《地质论评》编辑部网站!

WeCha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