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25, 71(1):1-1.
摘要:11月22日,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广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罗晖、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马俊达出席会议并讲话。大会选举产生了由142人组成的第41届理事会、第二届党委和监事会领导机构。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许大纯当选理事长、党委书记,朱立新研究员等13人担任副理事长,22人担任常务理事,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韦延光当选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王真奉研究员担任监事长。
2025, 71(1):2-3.
摘要:各位院士专家,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同志们:大家上午好!今天,中国地质学会隆重召开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回顾过去、分析形势、谋划未来,并将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在此,我谨代表自然资源部,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学会全体会员致以诚挚问候!向广大地质科学家和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地质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向学会主管单位中国科协和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一直以来给予的关心和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讲三点意见。
2025, 71(1):4-6.
摘要: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在刚刚结束的全体理事大会上,大家选举我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第41届理事会理事长,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在此,我代表新当选的第41届理事会对大家的信任表示衷心地感谢!我将认真履行理事长的职责,和全体理事一道,在中国科协的领导和民政部、自然资源部的指导支持下,在历届理事会工作的基础上,团结带领全体理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做好学会的各项工作,为全国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推动地质科技进步,促进地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 71(1):7-7.
摘要:尊敬的王广华部长,各位领导、各位院士专家,各位代表、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值此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科协对大会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地质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学会发展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2025, 71(1):8-8.
摘要:尊敬的王广华部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同志们:大家上午好!百年学会,风华正茂。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中国地质学会召开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机构,继往开来,意义重大。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向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学会一直以来对民政工作、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2025, 71(1):9-12.
摘要:各位代表,同志们:秋日胜春朝,在全党全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我们汇聚于此,隆重举行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首先,我代表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向大家致以衷心的问候,并诚挚地感谢大家对学会工作长期以来的关心和大力支持!现在,我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2025, 71(1):13-14.
摘要: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根据大会的安排,由我代表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监事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2025, 71(1):15-2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21
摘要: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动力学作用的重要方法。笔者等研究中国西北部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表明研究区的岩石圈波速结构反映了显生宙多个老陆块拼合形成的构造模式。这些老陆块,包括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银根、腾格里和鄂尔多斯等,在岩石圈地幔上层都具有高速特征。三维层析成像还表明,印度次大陆对亚欧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土哈盆地抬升,但是形成的激烈变形主要作用在上—中地壳。结合地面重力和航磁的高精度数据综合研究,还可以对研究区拼合作用的特征和拼合早期的洋—陆转换带的遗存,提供准确的动力学作用类型的定位。
2025, 71(1):24-3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75
摘要: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东准噶尔老爷庙地区出露的流纹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成岩时的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老爷庙流纹岩具有高硅、高钾、富碱,贫钙、磷、铁、镁、钛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Nb、Ta及高场强元素Zr、Hf,相对亏损Ba、Sr、P、Ti。轻稀土富集明显,且轻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相对较强,重稀土元素元素内部分馏较弱,Eu负异常较强(δEu=0. 12~0. 65),呈右倾海鸥型。锆石饱和温度平均878℃,属于高温花岗岩;形成压力<0. 8 GPa,深度<30 km。与典型A型花岗岩相似,成因类型上属A2型流纹岩,产于后碰撞环境。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显示其形成于311. 6±3. 1 Ma,属晚石炭世,地层归属为巴塔玛衣内山组。综合本文数据及区域地质特征,老爷庙地区在晚石炭世已经拼贴到西伯利亚板块,进入后造山向板内转化的过渡期,结束了地壳的侧向增生,但由于大量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使该区仍在垂向增生。
2025, 71(1):37-5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55
摘要:鹿井铀矿田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硬岩型铀矿田之一,矿田内铀矿床围绕丰州盆地分布,红层盆地与铀成矿的关系已经讨论并争议了近40年。本文开展了铀矿带与丰州盆地红层盖层相关性研究,结合鹿井矿田隆升剥露历史和南雄盆地北缘断裂变形特点,认为丰州盆地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底部沉积的残留,是一个规模大很多的红层盆地的一小部分,其上有约1. 5~2. 5 km厚的红层沉积物已经被剥蚀了。铀成矿与红层盆地没有必然的成因关系,热液型铀矿床早期成矿作用发生于红层盆地形成之前,成矿后在约95~75 Ma被抬升剥露至地表;然后被红层盆地覆盖保存,至65~55 Ma被埋藏至最深(约1. 5~2. 5 km);约55~45 Ma再次被隆升剥露降温,至40 Ma左右已至近地表常温状态,40 Ma以来一直稳定在近地表常温状态。而遂川断裂NW侧在约15 Ma的中新世中期才开始快速隆升剥露,北西盘比南东盘隆升幅度更大,反映了遂川断裂的左行走滑特征,该断裂与热水断裂的叠接带以拉分盆地性质减缓隆升剥露幅度,才得以保存现有的丰州盆地。丰州盆地对早于盆地沉积所形成的铀矿床起到了保矿作用。因此,其找矿方向是除了丰州盆地周边以外,丰州盆地底下是铀矿找矿的非常有利区段,极大地拓宽了鹿井铀矿田的找矿空间。
2025, 71(1):55-6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4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寒武纪张夏组沉积期鲕粒滩大面积分布,但储层控制因素尚不清楚,目前仅在少量钻井中见到工业气流。笔者等利用新钻井和野外剖面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分析,解剖张夏组储层的发育特征,进而揭示张夏组储层主控因素。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①张夏组储层岩石主要为(残余)鲕粒—砂屑云岩、细—中晶白云岩,储集空间有溶蚀孔洞、裂缝及扩大溶孔、粒间孔。②张夏组白云岩厚度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变化较大,多呈现出“上多下少,南多北少”的特征。白云岩多具有较粗、相对自形的晶体,与海水相近的碳氧和锶同位素值,与海水相似配分模式,较高的锶含量;裂缝内充填白云石有鞍状结构,略微的Eu异常。白云岩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浅埋藏期,白云岩化流体主要是海水。③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原古隆起周缘张夏组受怀远运动和加里东—海西运动岩溶作用影响较强。而远离镇原古隆起区,储层主要受怀远运动断裂活动影响。断裂活动一方面产生大量的裂缝,形成储集空间;另一方面裂缝还为浓缩海水、热液流体和大气降水改造储层提供通道。
2025, 71(1):67-8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6.082
摘要:黔北—渝南大竹园组(C2d)与黔东南凯里—黄平地区梁山组(P2l),都是铝土矿含矿岩系,均产有丰富的孢子花粉。基于孢粉学研究,推测大竹园组孢粉应产于“石炭纪”,结合大竹园组与下伏上石炭统黄龙组(C2h)或下志留统韩家店组(S1hj),以及上覆中二叠统梁山组(P2l),皆为假整合接触等地质特征,推测大竹园组沉积时代大致为晚石炭世逍遥期,即卡西莫夫期—格舍尔期。黔北—渝南大竹园组上覆梁山组与凯里—黄平地区梁山组孢粉丰度较高,基于孢粉组合,推测其沉积时代皆为中二叠世罗甸期早期,即空谷期早期。依据岩石地层特征和化石组合,笔者等认为《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铝土矿》(2019)第六章“凯里式铝土矿”中,中二叠统梁山组(P2l)即为原梁山组上段的碳质页岩、煤层及砂岩等,该地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P1d)”,应为原梁山组中段的铝土矿、铝土岩等及下段的铁质黏土岩、菱铁矿层等,其沉积时代不应为“早二叠世紫松期晚期—隆林期”,即撒克马尔期—亚丁斯克期,而应为中二叠世罗甸期早期,即空谷期早期。
2025, 71(1):81-81.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指示,持续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继续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2024—2028年),主要分为英文单刊、中文单刊、高起点新刊、高水平办刊人才培育、集群(集团)化试点5个子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
2025, 71(1):82-9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42
摘要: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为一套源、储、盖共生的地层,是未来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但目前缺乏其详细沉积特征与演化方面的研究,不利于对古地理演化的理解。故基于多条露头剖面,详细分析沉积特征并揭示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①黄山街组一段与二段构成向上变深的下旋回,三段构成向上变深但不完整的中旋回,四段构成浅深浅的上旋回;②由砾质粗碎屑构成的黄山街组一段与三段是物源区在印支运动中两幕强烈隆升的沉积响应;③黄山街组中发育有洪水、地震等所致的事件沉积;④黄四段发育的暗色泥岩是高可容纳空间下充足物源的快速沉积;⑤黄三段沉积之后发生了区域性的构造抬升及构造—沉积转换,源区也呈准平原化;⑥黄四段与下伏黄三段及上覆塔里奇克组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沉积间断。
2025, 71(1):99-1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105
摘要:笔者等首次报道了巴西中东部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巴伊亚州内伊比蒂亚拉—里奥德孔塔地区古元古代(变)流纹质熔结凝灰岩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为1723~1736 Ma。该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过铝质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Th、U、Rb、Ba、Sr)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P、Zr、Hf)以及Ti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含量较高(∑REE为325× 10-6~830×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Yb)N为 3. 26~6. 57\],稀土配分曲线呈现略微右倾,强烈Eu负异常(δEu = 0. 0460~0. 416)的海鸥型;火山岩锆石Ti温度计得出岩浆温度为706~943℃,锆石饱和温度836~992℃。这些特征表明该区火山岩岩浆具有高温、浅成就位特征,为钙碱性铝质A型花岗岩类岩浆,形成于非造山型陆内板块裂谷带环境。该火山岩岩浆经历了壳幔部分熔融、结晶分异过程,并有西部火山岩向东部富硅演化的趋势。
2025, 71(1):119-13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92
摘要:锆石是一种高度稳定矿物,一旦形成,将会保留形成时源区的信息。即使再次受到部分熔融或变质作用影响,所携带的源区信息也不易全部丢失,还能再次记录地质变化的信息。因此,碎屑锆石在沉积地层年代学、沉积物源及源区构造属性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体实践不仅可以丰富其地质年代学理论,对于重塑盆—山格局及古地理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康滇古陆周缘筇竹寺组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传统沉积学角度开展了岩相古地理分析,尚未开展碎屑锆石年代学及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在古地理研究基础上,笔者等首次开展了康滇古陆东缘滇东北昭通地区筇竹寺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锆石微量元素研究。研究表明,筇竹寺组碎屑锆石最新年龄为521 Ma,与中国地层表一致,代表了筇竹寺组底部沉积年龄和中国南方古生代最大海侵时限。筇竹寺组底部黑色泥岩碎屑锆石年龄具有2511~2462 Ma、2061~1700 Ma、1200~550 Ma 3个集中区域,与康滇地区Kenorland古陆、Columbia古陆、Rodinia古陆的聚合、裂解有着密切的关系。筇竹寺组碎屑锆石富集重稀土,一般具正Ce和负Eu异常,Th/U值大多大于0. 4,具岩浆锆石特征。其中,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及Rodinia古陆裂解产物为筇竹寺组碎屑锆石主要物源。灯影组是筇竹寺组源区最新层位,但岩性为白云岩不能提供碎屑锆石,其上梅树村组地层则缺失。该组碎屑锆石具有花岗岩、基性岩主要来源,且有钾镁煌斑岩、正长岩物源,并反映出多期S型花岗岩作用的深刻影响。
2025, 71(1):137-15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72
摘要:早寒武世早期,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发育了一套灰黑色优质烃源岩,目前,针对该烃源岩中SiO2成因及定量分析缺乏系统研究,笔者等综合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探讨了该剖面SiO2成因类型,并建立相关模型,对不同来源SiO2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①羊跳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样品中发现热液活动的岩石学证据,即玉髓和热液生物(海绵骨针和须腕动物),表明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沉积过程受热液影响。②硅质岩与硅质页岩的Fe/Ti平均值分别为51. 04、17. 24;Al/(Al+Fe)平均值分别为0. 41、0. 65,同时硅质岩系ΣLREE/ΣHREE整体大于1,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Eu正异常、Ce负异常的特征,表明硅质岩受热液影响较大,硅质页岩不受或受热液影响较小。③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烃源岩中,碎屑硅平均值为30. 52%;热液硅平均值为34. 67%;生物硅平均值为34. 81%,这表明羊跳剖面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主要为生物成因和热液成因。研究结果将为确定该地区有利的页岩气富集和开采层段提供参考依据。
2025, 71(1):156-17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115
摘要:玉苍山—彭溪岩体位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带北端,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制约。笔者等以该岩体碱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 Pb测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6. 50±1. 81 Ma和98. 27±0. 39 Ma,表明该岩体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60%~70%)、石英(25%~35%),少量斜长石(<5%)、黑云母(<2%)等,呈中细粒花岗结构。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上呈现高硅、富碱、低铝,镁、钙、磷、钛、铁等元素含量极低,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亲铁元素Co、Ni、Cr、V等含量较低;K/Rb值低,Rb/Sr、Rb/B值高;稀土元素总量高,且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远大于重稀土元素,同时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分异指数高;反映了该岩体具有强烈的壳源特征,且形成时岩浆演化分异程度高,存在斜长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认为该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为晚白垩世时期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下软流圈地幔上涌、部分地壳参与熔融形成的。
2025, 71(1):171-18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11
摘要:石盐流体包裹体成分记录着古盐湖卤水的成分信息,可以揭示古盐湖卤水浓缩是否达到钾盐沉积阶段,从而进行盐湖成钾预测。新疆莎车拗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末期发育的吐依洛克组上部为石盐岩透镜体,已知最大纯盐厚度264 m,被认为是找钾的有利层位。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古蒸发岩盆地中石盐流体包裹体成分已获得并进行成钾预测,但唯独没有对莎车拗陷石盐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开展测试。笔者等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莎车拗陷中喀拉塔勒盐点和塔什米里克盐点的石盐中流体包裹体成分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喀拉塔勒盐点和塔什米里克盐点的Br平均含量分别为65. 50 mg/L、243. 95 mg/L;Mg2+/Ca2+值分别为0. 43、0. 32,反映了拗陷晚白垩世古盐湖沉积处于地质历史上的“方解石海”时期;平均溴氯系数分别为0. 11和0. 39,揭示了莎车拗陷晚白垩世古盐湖卤水演化在塔什米里克盐点区域达到了钾盐沉积阶段。因此塔什米里克盐点所在区域具有良好的成钾前景,对今后在该拗陷钾盐成矿靶区圈定及古盐湖卤水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2025, 71(1):181-19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71
摘要:笔者等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吉木萨尔凹陷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特征分析,并揭示了微裂缝成因。研究表明:①基于裂缝与颗粒之间的分布关系,将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分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缝3种类型,其中粒内缝最发育,穿粒缝次之,粒缘缝最不发育;利用延伸长度、面密度和开度等参数评价了3种类型微裂缝分布,研究区开启性裂缝占60%以上,以穿粒缝开启性最好。②微裂缝发育控制的因素主要有构造作用、岩石成分和结构等,微裂缝主要发育在中砂岩、细砂岩中,颗粒粒度越粗、分选越好,微裂缝越发育;储层抗压能力较弱,致使粒内缝和穿粒缝的成为主要微裂缝类型;点—线接触使得颗粒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有利于微裂缝发育。③研究区微裂缝成因主要为原生、成岩和构造成因,粒内缝为原生成因和成岩成因,粒缘缝为成岩成因和构造成因,穿粒缝为构造成因,穿粒缝有助于储层渗流能力的发育,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对于准噶尔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的成因及优质储层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并对类似地质条件的致密储层油气勘探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5, 71(1):192-2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6.002
摘要:量化天然沉积物粒度与粒形特征是研究物源区物质组成、风化剥蚀环境、搬运和沉积动力条件的重要方面,存在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通过对样品大量颗粒的逐个测量来评估样品总体粒径和粒形特征,是对样品粒度和粒形特征最直观的表达。笔者等基于对凉山州境内6个地点多种环境25个沉积样品的动态图像法和激光衍射法粒度分析结果,用数学矩法和图形法分别估算每个样品两种测试结果的均值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粒度统计参数,并对图像法所获粒形参数与粒径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两计算方法的均值粒径几乎一致,仅粗粒样品激光法测量的均值粒径存在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细微差别。两方法的分选系数强相关,但数学矩法通常更大。仅对于正态分布样品的偏度和峰度,图形法与数学矩法计算结果近似;对于非正态样品,图形法不能反映样品的真实偏度和峰度。②激光法仅均值粒径与图像法存在中等相关性;以图像法为参照,激光法其他高阶粒度参数与样品的实际情况几乎无关。③两测量方法所获得粒度分布、峰态、峰位和峰值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认为图像法平均粒径普遍大于激光法均值粒径的结论不同,本研究发现部分山区沉积样品激光法粒度比图像法更粗,推测主要与样品的多矿物属性和多形状不规则性有关。④等积径—球度二维密度分布可识别和区分沉积物内部不同的颗粒簇,这些颗粒簇还可能具有不同的平面展布形态。结合形态参数和粒形信息,可为沉积环境分析提供新的潜力和机会。
权日,许淑梅,崔慧琪,王金铎,任新成,修金磊,曾治平,武向峰,周越,郭芮洁,张宝珠
2025, 71(1):207-22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51
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不同区域三工河组储层因埋深的巨大差异使其岩电特征显著差异化,复杂的岩电关系导致无法建立全区统一的含油性测井解释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对研究区内22口取芯井砂组等时性对比和沉积微相及沉积砂体叠置样式分析,利用录井资料确定各等时性砂组的含油性特征;通过沙窝地和征沙村地区油水层的差异化电性特征分析,筛选储层流体敏感测井参数,识别出油水界面,分区域建立油水解释标准,研究其油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沙窝地地区属于“常规低阻油藏”,征沙村地区属“低对比度油藏”,储层油水分布总体具有“上油下水”、“高油低水”、“上干下油”等特征;垂向上具体表现为3种特征样式:①油水同层—(差油层)—水层—干层;②油水同层—干层差油层互层;③干层—高阻水层互层。油水层和油水界面的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相控及层控特征,并受微地貌影响。沙窝地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四砂组,征沙村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五砂组。油层、油水同层发育在四、五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中,含油水层和差油层发育在三、六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砂体中,水层和干层主要分布在一、二砂组的河道强冲刷砂体中。分析研究区的油水关系特征有利于为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也给区分差异埋藏区、深埋藏区的油藏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2025, 71(1):226-23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12
摘要:通过溯源追踪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地层锶元素丰度、主要岩土体矿物组成及含锶矿物进行分析,探究流域水体中锶元素的形成原因。研究区板岩类、长石石英砂岩等岩层及碎石土锶含量相对于区域表现为高、较低、较高等特征;板岩类、碎石土等岩土体中主要黏土矿物中元素易被性质相近的锶替代、置换,形成了含锶较高的矿物。降水入渗到岩土体的裂隙、孔隙中,进行溶解、离子交换等水岩反应,水体中溶入较多的Sr2+,形成了锶矿泉水。本文对水源区岩土体矿物成分分析、矿物结构、离子交换和运移的研究方法,对各类矿泉水勘查和形成机理分析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5, 71(1):233-24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85
摘要:根据2020年采集的53个青海省北川河孔隙水样品,利用ArcGIS10. 7、SPSS20. 0、Origin2022等软件,基于APCS-MLR模型研究了北川河流域孔隙水水化学特征及并定量分析来源贡献率,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孔隙水pH介于7. 0~8. 0,呈中性~弱碱性。沿水流方向,Ca2+和HCO-3质量浓度逐渐降低,Na+、Cl-和SO2-4质量浓度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逐渐由HCO-3-Ca2+和HCO-3·SO2-4-Ca2+转化为HCO-3·SO2-4-·Cl--Na+·Ca2+和HCO-3·SO2-4·Cl--Na+型,与上游相比,TDS及Na+、Ca2+、Cl-、SO2-4等主要离子质量浓度均明显增高,下游水质变差。②北川河流域孔隙水水化学特征总体受矿物溶滤作用的控制,硅酸盐岩、碳酸盐岩矿物溶解是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同时阳离子交换作用强烈,上游到下游,蒸发浓缩作用显著增加,人类活动增加,对孔隙水水化学特征有一定影响。〖JP2〗③北川河流域上游孔隙水主要受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进程控制,APCS-MLR模型表明,碳酸盐岩矿物溶滤,岩盐钾盐溶解和离子交换,蒸发浓缩的贡献率分别为35. 93%,29. 68%,26. 54%。下游孔隙水中硅酸盐岩溶解、蒸发浓缩作用、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碳酸盐岩矿物溶解的贡献率分别为41. 27%、27. 73%、22. 91%,应加强下游流域水源保护工作。
2025, 71(1):245-25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65
摘要:江苏滨海县地下水资源丰富,深层地下水一直是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供水水源之一。为了查明苏北滨海县深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保障地下水资源开发和供水安全,采集研究区内深层地下水(第Ⅱ、Ⅲ、Ⅳ承压水)和海水样品共43件。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现状,综合采用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 图、Schoeller图、离子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值分析等方法,分析深层含水层不同类型地下水化学组成及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控制作用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滨海县域范围内深层地下水总体上呈中—弱碱性,不同类型地下水平面上存在差异,总体上由西向东(由陆向海)呈增大趋势。②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第Ⅱ承压水以Cl-·HCO-3—Na+型和HCO-3—Na+型为主;第Ⅲ承压水以Cl-·HCO-3—Na+型和HCO-3·Cl-—Na+型为主;第Ⅳ承压水均为Cl-· HCO-3—Na+型水。随深度增加,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多元向单一转变。③研究区水化学特征受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岩石风化溶解是水化学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且阳离子交换作用活跃,深层地下水中Ca2+、Mg2+、HCO-3等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Na+、SO2-4、Cl-等主要来源于蒸发盐岩、硫酸盐矿物的溶解。目前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尚未明显受到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为避免或减缓地下水水位下降引起的深层地下水水质咸化等环境问题,建议合理布局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并合理调控取量。研究结果对江苏滨海地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洋,苏晶文,郑红军,蔡磊,蔡小虎,王睿,邢怀学,李云峰,程光华
2025, 71(1):257-26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62
摘要: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事实上占据了位于其下部一定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其占用深度对城市地下空间(UUS)网络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UUS规划前,需要掌握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和空间分布格局。UUS占用深度除地下建筑物深度外还包括下部地基持力层深度,其与建筑高度和场地地质条件相关。笔者等提出基于建筑高度和地层厚度的UUS占用深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杭州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建筑高度数据和收集建筑基础数据建立评估数学模型,利用百度建筑数据和杭州三维地质模型生成的地层厚度数据,并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实现了对杭州市主城区建筑地下空间占用深度的快速评估。研究成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所需的大范围地下空间占用情况提供了高效的评估手段。
2025, 71(1):265-27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15
摘要:华南中生代陆内环境成矿大爆发在区内形成了东部钨锡高温成矿省和西部金—锑—铅—锌低温成矿省,造就了世界级金属成矿区。华南中部的南岭成矿带是世界上钨锡多金属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南岭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都发育有与钨—锡成矿相关的成矿花岗岩,区内印支期的成矿强度明显弱于燕山期,对区内印支期岩体的研究相对滞后。笔者等在对比了南岭印支期钨锡花岗岩与不成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可以结合花岗岩的高度的结晶分异、低镁、铁含量、高REE+Y、Nb+Ta值和Ti、P的强烈亏损来区分印支期钨—锡花岗岩与不成矿花岗岩。
2025, 71(1):278-29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42
摘要:遗迹化石是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在古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遗迹学发展历经了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与创新(2004~现在)研究3个阶段。在创新阶段,我国遗迹学家在 ①地质转折时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 ②特殊遗迹化石; ③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④现代遗迹学研究这4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笔者等在系统回顾总结我国近年来遗迹学研究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遗迹学发展的5个方向:实验遗迹学、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遗迹学新理论、陆相遗迹化石研究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随着遗迹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遗迹学这门古老学科一定会受到更多关注,未来必将会在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詹宏宇,郎兴海,何青,娄渝明,王旭辉,邓煜霖,谢富伟,王勇,吴昌益,姜楷
2025, 71(1):295-3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25
摘要:洞嘎金矿位于南部拉萨地块中段南缘的雄村矿集区,是西藏较早发现的金矿。但前人的研究主要针对雄村矿集区的斑岩矿床,对洞嘎金矿的研究程度不高,尤其是缺乏对洞嘎金矿找矿方向的综合研究。为此,笔者等在系统总结洞嘎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综合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地面高精度磁测成果,探讨洞嘎金矿的找矿方向。洞嘎金矿已发现的金矿体赋存于雄村组凝灰岩中,发育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属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外围的热液脉型金矿体。洞嘎金矿的物探、化探异常特征极其类似于雄村2号矿体,并且在空间上连为一体。综合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土壤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笔者等认为洞嘎金矿的深部可能有2号矿体南向延伸的斑岩型矿化,其深部寻找斑岩型矿体的潜力巨大。笔者等研究对于洞嘎金矿的今后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5, 71(1):307-31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95
摘要:为优化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确定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水质的主要控制指标,快速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基于2022年顺平岩溶水系统49件岩溶水样品,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和熵权水质指数(entropy weight water quality index, EWQI)分析研究区水化学和水质特征,并耦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能代表研究区岩溶水水质的关键指标。结果显示:①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具有微碱性、低盐度的特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2+·Mg2+型(73. 47%)。超标指标为 Nan(NH3或NH+4中的N,即氨氮以氮计)、pH值、Fe、Mn和F-,超标率分别为10. 20%、4. 08%、4. 08%、4. 08%和2. 04%。②研究区EWQI平均值为26. 33,水质“极好”,其中极好和良好所占比例分别为91. 84%和8. 16%。③基于地下水水质数据构建的EWQImin 模型筛选的关键指标为Nan、Fe、Mn、Nntr(硝氮以氮计, 硝酸盐中N)和F-,其决定系数(R2)和百分比误差(PE)分别为0. 986和3. 88%。表明,EWQImin 模型优选指标可以代表顺平岩溶水系统的水质状况,对优化水质监测网等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
2025, 71(1):317-32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45
摘要: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目前关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研究尚无定论,通过对大宝山铜矿遗留矿洞进行实际调查,并在不同采矿点采集矿石以及冶炼弃渣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以及Cu、Pb、Zn等主要金属元素,Au、Ag、Se、As、Sb等亲铜元素和Ni、Co等亲铁元素的含量测定。采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和微量元素示踪法,与前人对三星堆青铜器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进行比对,综合分析大宝山铜矿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关联性,结果揭示:①大宝山铜矿石为普通铅,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对三星堆这类含特殊铅青铜器的铜料进行溯源研究不能准确得到其铜矿石来源。②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表明三星堆大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大宝山铜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接近。③通过微量元素的进一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三星堆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大宝山铜矿大部分样品相似,该部分青铜器铜料很可能来自大宝山铜矿。
李兆营,张建太,李付全,胡彩萍,康鹏宇,肖丙建,胡自远,程龙,周亮宇,路晓平
2025, 71(1):328-34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21
摘要:绝大部分氦气矿藏赋存在油气矿藏中,对于地热井、温泉井中水溶性氦气的研究相对较少,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作为一条巨型走滑断裂,分布多处含氦气的地热井、温泉,而查明地热水中氦气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等利用在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井、温泉内氦气的样品分析结果,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井和温泉地下水中伴生气体氦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地热水中氦气来源。结果显示:在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水中首次发现8处明显氦含量高值点,以15×10-6作为氦含量的背景值,高值点明显高于背景值11. 1~1360. 0倍,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内及两侧;氦同位素显示氦气主要来源于地壳,少量来源于地幔,幔源氦含量最高为10. 75%,这不仅为郯庐断裂带深达地幔提供了证据,而且为地下热水的热源并非直接来源于地幔而是来源于深循环地温加热或放射性生热提供了依据。因此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将地壳深部、基底岩体中U、Th等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大量气与热带到地表,运移过程中同时生成了部分氦气,从而形成了氦气资源、地热资源富集的特征。
2025, 71(1):341-35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45
摘要: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生热增温为主要热源的岩溶型热水,补给来源为东侧高程4073 ~ 4162 m处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Ca2+型,主要水化学过程为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与其周边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德西村地热水地处杂马岗向斜南西翼,受德西村断裂与杂马岗向斜控制,岩溶裂隙和溶蚀孔洞以及上下两套千枚岩、板岩为主的隔水层组成了地热水的运移通道,其循环深度约1284 ~ 1576 m,热水在运移过程中受西侧德西村逆冲断裂阻断,沿次级断裂和张性、脆性等构造破碎带向上传递,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层中富集形成温度约为75. 0 ~ 89. 6℃的热储。本次研究成果可为川西白玉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2025, 71(1):354-36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82
摘要:笔者等依据景观基因谱系理论,对景观基因谱系和“书卷式”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二者内在关系的地质文化村“书卷式”建设模式。该模式遵循“目标、意义、功能、特性”的理论框架,以基因信息的“传承路径”和“文化叙事”两种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江山市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将地质基因作为其主体基因谱系,构建可视可游可及的地质基因书卷模式;将文化基因作为其附着基因,其中内在唯一性基因谱系构建为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书卷模式,外在唯一性基因谱系构建为当地特色明显的村庄形态及建筑风格的书卷模式。以期为地质科普、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2025, 71(1):71019999-71019999.
摘要:
2025, 71(1):2025010000-2025010000.
摘要:
2025, 71(1):2025010001-202501000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22
摘要:近年来在新一轮钾盐资源的地质勘查过程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北部的山前冲洪积扇扇群的深部,发现了一种以粗砂至砾石孔隙为储层的,富含钾资源的大型陆相卤水矿床。目前该类型卤水矿床的成因尚存在较大的争议,为了探讨柴北缘马海地区砂砾型深层孔隙卤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对该地区更新统地层中的深层卤水进行了水化学及H、O、S、Li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 卤水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物型,其中,K+、Na+含量较高,整体达到了综合评价指标,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② 卤水的离子特征系数及同位素组成表明卤水具有盐岩溶滤、黏土矿物吸附、强蒸发浓缩、储存环境相对封闭等特征;③ 该卤水是大气降水通过水—岩反应、溶滤作用、吸附作用、蒸发浓缩等一些列地质作用的产物。在终闾盐湖与山前冲洪积扇过渡区,随着上覆地层压力的不断增大,残余的古湖水向山前压力小的砂砾石层运移,最终渗流至深部砂砾层,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形成了砂砾型深层孔隙卤水矿床。
2025, 71(1):2025010002-20250100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55
摘要:高产热花岗岩是指富含放射性产热元素U、Th和K,产热率值 ≥ 5μW/m3的花岗岩类。作为潜在的地热资源——干热岩,高产热(HHP——high heat production)花岗岩研究备受各国关注,而其金属成矿效应却缺乏相应的重视与综述。高产热花岗岩通常为多期堆叠形成的杂岩体,具有富碱、低磷特征,多数呈现高分异演化特征,一般与大型—超大型热液金属矿床密切相关。本文明确高产热花岗岩与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尤其W—Sn矿床)和与还原性侵入体有关金矿床关系密切,而且高产热花岗岩具有持久分异与元素富集效应以及延迟加热效应,该效应可能有助于长寿命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与大型金属矿床形成。
2025, 71(1):2025010003-20250100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01
摘要: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存在永久性冻土层和中生界高陡海相地层,复杂的地表与地下地质条件导致地震数据具有较低信噪比和复杂波场,以致地震成像与构造解释面临极大挑战。共反射面元(CRS)叠加技术基于旁轴射线理论突破了水平层状模型假设,可实现零偏移距剖面高信噪比成像,在含冻土层低信噪比地区技术优势明显。利用羌塘盆地实际二维地震数据,首次开展了冻土区提高信噪比CRS叠加与常规叠前随机噪声衰减(PreRNA)、面元均化和倾角时差校正(DMO)地震处理技术对比。对比分析表明,CRS叠加不仅在信噪比和保真度方面优于常规面元均化和PreRNA,而且叠前道集利于后续偏移速度分析(MVA)质控。CRS叠加取得零偏移距剖面的质量优于DMO剖面,中、长孔径绕射波更加丰富,利于断裂、断点偏移归位。笔者等通过方法对比和处理实践证明,CRS叠加可作为提升冻土层区信噪比的地震处理关键技术之一,将有利改善复杂构造区深度域地震成像精度,加快羌塘油气勘探进程。
2025, 71(1):2025010004-20250100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42
摘要:扬子陆块西缘广泛出露的澄江组是一套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密切相关的沉积岩系,其形成时限、构造背景对华南地区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以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禄劝地区澄江组顶部发现2层的火山岩夹层,岩性为灰白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对凝灰岩进行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研究,获得735. 6±5. 2 Ma(n=24,MSWD=0. 14)加权平均年龄,说明凝灰岩喷发年龄为南华纪早期,从而限定了澄江组的沉积时限为812~735. 6 Ma。岩石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晶屑凝灰岩明显富集Rb、Th、K等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亏损Ba、Sr、P、Ti、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燕式”型,与低Sr高Yb的南岭型花岗岩特征较为一致;凝灰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TDM2:1932~1265 Ma,平均值为1704. 3 Ma)下地壳泥质岩石经5%~10%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与华南陆块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是南华裂谷重要的岩石学及岩浆记录。
2025, 71(1):2025010005-20250100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45
摘要:蓟县系南白水河组为中祁连地块西段的基底岩系,对研究中祁连地块元古宙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1:5万区调工作在南白水河组中发现了玄武安山岩夹层,本文对玄武安山岩进行了锆石U- 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测年结果获得玄武安山岩形成年龄为1489±16 Ma,属于中元古代蓟县纪,另外获得1926~2053 Ma继承性锆石年龄,为Columbia超大陆聚合事件的地质记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套玄武安山岩呈现富Na2O、FeOT、Al2O3贫TiO2、K2O的特点,稀土配分曲线为右倾轻稀土富集型, LREE/HREE=3. 73~6. 72,(La/Yb)N为5. 66~7. 56,δEu=0. 69~0. 81富集Ba、Th、U、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Nb、K、P和Ti相对亏损,具有板内碱性玄武岩特征,为伸展机制下的产物。是祁连地块中元古代早期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响应。
苏占东,李昆泽,孙进忠,刘晓丽,李小瑞,牛耀,曾扬农,李梦园,王鸷文
2025, 71(1):2025010007-202501000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21
摘要:在岩体中,结构面的存在会弱化岩体的力学性能,使其在受到扰动时更容易发生失稳破坏。对于工程岩体稳定性的研究,还原自然岩体结构、体现原位岩体本质特征至关重要。物理模拟实验因可控性强、成本较低、结果连续性好、可模拟复杂工况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含结构面的工程岩体研究中。因此笔者等主要对目前工程岩体物理模拟实验中结构面预制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工程背景,为进行含结构面工程岩体的物理模拟实验提供思路。笔者等主要对平直无填充型结构面、粗糙起伏无填充型结构面和有填充型软弱结构面这三类工程岩体中常见结构面的预制方法进行了总结和介绍,根据预制结构面岩体的不同将方法分类为适用于天然岩石的传统方法和适用于类岩石的创新方法,传统方法工艺成熟,目前仍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创新方法可以根据实验条件进行灵活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研究需求,从而衍生出更多的技术路径,具备持续演进的潜力。在进行方法选择时,要结合相应工程背景以及场地特征来进行选择,确保试验结果的可参考性。创新方法中的3D打印技术在模拟复杂结构面岩体中具有很强优势,但目前3D打印制得的试件受制于打印材料的限制,在力学性质上和真实岩石仍有一定差距,这是在未来需要突破的技术点。
2025, 71(1):2025010008-202501000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11
摘要:在瞬变电磁探测中,通常认为一次场衰减迅速,晚期接收到的总场信号主要由地质体引起的二次场信号构成,所以常用晚期信号开展勘探。笔者等以导电环模型为基础开展了模拟仿真,对不同延时情况下二次场信号的响应进行分析,得出早期二次场信号幅值比晚期更强的结论,在浅层勘探中更具优势。由于早期总场信号中一次场较强,导致难以准确提取出地质体引起的二次场。为有效提取早期二次场信息,笔者等结合发射线圈在空间中的磁感应分布特征与磁偶极装置收发分离的特性,引入了参考线圈,并通过数字补偿的方法对接收线圈中的一次场进行压制。经过与传统磁偶极装置的实验对比,笔者等提出的一发双收装置和二次场提取方法可对一次场信号进行有效压制,使早期二次场异常信息得以凸显。通过对地下管线的探测试验,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装置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探测效果。
王欣,战洪雷,唐名鹰,孙丽莎,张蕾,朱海波,华磊,朱伟,陈建,李双飞
2025, 71(1):2025010009-202501000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25
摘要:胶莱盆地周缘发育辽上、宋家沟、西涝口、孔辛头、尚家庄、胶南七宝山和五莲七宝山等金—铜多金属矿床,为山东省东部重要的金—铜多金属成矿带。五莲七宝山潜火山杂岩体为胶莱盆地南缘发育的与金—铜—多金属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杂岩体,近年来,随着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的开展,在该杂岩体深部新发现花岗斑岩,为进一步认识该新发现岩体的地质特征,本文在对花岗斑岩开展岩相学观察和锆石U- Pb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试图阐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源区特征和形成的构造环境。锆石U- 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斑岩形成于120. 0±0. 3Ma和120. 5±0. 3Ma,为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整体表现高硅、高铝、富钠以及贫铁、贫镁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的弱过铝质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具明显Ta、Nb、Sr和Eu负异常,属I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组成具明显的负值(-30. 3~-24. 4,n=43),二阶段模式平均年龄为2891Ma,指示岩浆来源于中—新太古代古老壳源物质。构造环境判别显示花岗斑岩形成于板块俯冲后短暂伸展的后造山构造环境中,属后碰撞花岗岩,与区域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和区内与成矿相关的岩浆作用时间基本一致。
2025, 71(1):2025010010-202501001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62
摘要:溴素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在环境科学和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溴素阻燃剂、溴盐等化工产品行情的看涨,溴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西藏盐湖卤水中的化学成分一直备受关注,其中溴(Br)含量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对西藏盐湖中溴(Br)的分布规律和蒸发过程中溴的含量特征及意义鲜有研究。本文以西藏盐湖为研究对象,研究卤水中溴的含量特征,探讨其在蒸发过程中的变化。研究表明:① 西藏盐湖卤水中溴质量浓度为0. 11~187. 0 mg/L,其中多数盐湖中富含Br,如扎仓茶卡(52. 90 mg/L)、聂尔错(52. 03 mg/L)盐湖卤水Br质量浓度高于溴的综合评价指标(50 mg/L);扎布耶北湖(187. 0 mg/L)、扎布耶南湖(177. 8 mg/L)、当雄错(106. 6 mg/L)盐湖卤水Br质量浓度高于扎布耶盐湖溴的边界品位(100 mg/L),1年中,扎布耶北湖与南湖在10、11月份溴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216. 8 mg/L和272. 8 mg/L;当雄错在7、8月份溴质量浓度最高,最高为130. 0 mg/L;② 多数盐湖卤水中Br的主要补给来源可能为强烈活动的热泉,经河水汇入并在盐湖卤水中富集,其中结则茶卡盐湖卤水中Br大约99%的补给来源为河边温泉;③ 盐湖卤水中Br含量虽远不及海水,但在盐田卤水中如扎布耶各级盐田中Br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工业开采品位(300 mg/L)。在卤水自然蒸发浓缩过程中,随着蒸失率的增大,Br的含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溴含量高的盐湖及盐田卤水是对溴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在资源。
2025, 71(1):2025010011-202501001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75
摘要: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矿业领域保护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体现,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贺州“石”源非常丰富,拥有中南、华南地区最大的白色大理石矿藏,储量达26×108 m3。近年来碳酸钙和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是贺州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两个千亿元产业”。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关贺州两个千亿元产业发展壮大关键问题,如何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最大化、环境破坏程度最低化是当前矿产开发面临的紧迫问题;从贺州矿产资源及矿业发展现状角度出发,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是在新形势下对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和矿业发展道路的全新思维,是促进经济发展、裂变增值的必经之道;同时,也是贺州优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布局、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和产业能级,加快两个千亿元产业发展步伐必由之路。
2025, 71(1):2025010012-202501001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15
摘要:望州山破火山位于浙江东南部的苍南县,火山喷发产物主要为晚白垩世流纹岩和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破火山口内中央侵入体为典型的碱性花岗岩,含有典型的碱性铁镁矿物钠铁闪石和霓石,发育微文象结构和晶洞构造。LA- ICP- MS锆石 U- Pb定年结果表明,碱性花岗岩结晶年龄为91. 30±1. 10~90. 43±0. 76 Ma。岩石具有高硅(SiO2=76. 9%~77. 9%),富碱(Na2O+K2O=7. 80%~8. 51%),贫CaO、MgO、Al2O3等,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贫Ba、Sr、P、Ti,高的10000Ga/Al值(3. 82~4. 28)和高的锆饱和温度(798~889℃)的地球化学特征。望州山碱性花岗岩不同样品具有近似一致的全岩Nd同位素组成(εNd(t)= -4. 2~-3. 8)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 -6. 4~-1. 7),表明其岩浆主要起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加入。望州山碱性花岗岩属于典型的碱性A型花岗岩,是浙闽沿海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带中新发现的又一实例。望州山碱性花岗岩与同时期浙闽沿海碱性花岗岩(101~86 Ma)的岩浆起源均受控于晚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的影响,是在强烈的伸展构造背景下,亏损地幔来源岩浆上涌,并与中—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产物发生岩浆混合,并经进一步岩浆分异作用形成的高硅碱性A型花岗岩。
2025, 71(1):2025010013-202501001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52
摘要:益溪是闽江上游支流——沙溪的一级支流,其整个河谷的纵横剖面很能代表福建省河流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福建省河流的缩影。本次工作在益溪源区施工第四纪地质钻孔一口(GC4孔),揭露第四纪沉积物22. 4 m,通过AMS14C、粒度和磁化率,分析了源区沉积环境。通过区域地层对比和河谷地貌特征分析,讨论了源区第四纪沉积环境及对益溪河谷地貌过程的指示。主要结论如下:① GC4孔从下到上分为5个沉积阶段:分别为河流相、湖沼相、湖相风化、山前洪积相和河流相。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至今,在晚更新世晚期发生沉积间断。② 源区沉积环境反映了区域抬升、下降、稳定、剧烈抬升、先下降后抬升以及持续抬升的构造运动过程,益溪源区、上段和中段都有相对应的地貌表现。③ 益溪开始发育时间为晚更新世中期,河谷地貌定型于全新世中期。区内构造抬升最剧烈的时期为晚更新世晚期。
2025, 71(1):2025010014-202501001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32
摘要:古气候的干湿变化是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研究和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降雨量大小的变化是划分干旱和湿润气候带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全球和中国现代植物叶片碳同位素(δ13C叶片)资料,目前认为C3型植物δ13C叶片值的变化主要受降雨量大小控制,湿润区δ13C叶片偏负,干旱区δ13C叶片偏正,年平均降雨量(MAP)与植物δ13C叶片之间可采用对数函数关系进行描述。研究表明,陆生高等植物来源的有机质在沉积地层剖面以长链高碳数正构烷烃nC27、nC29和nC31为标志,这些单体烷烃分子的碳同位素值(δ13C正烷烃)记录古植物叶片的碳同位素信号(δ13C古植物),通过成壤和成岩校对,可以定量计算和复原陆地古植物叶片碳同位素,最后根据古大气CO2碳同位素(δ13C古大气)与古植物(δ13C古植物)分馏差值系数(Δ‰=δ13C古大气-δ13C古植物),引用本文建立的Δ‰值与MAP(mm/a)数学拟合公式,定量计算古降雨量,标定地层剖面气候干湿变化过程,讨论了纬度、高度、温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中国新生代气候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它的表现是古近纪受行星风系控制,而新近纪演变为季风气候,本文以柴达木盆地F104井为例,重建了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至第四系七个泉组4514~530 m井深地层段的降雨量变化曲线,发现柴达木盆地渐新统上干柴沟组降雨量最小,仅为250 mm/a,而上新统狮子沟组降雨量最大,可达1200 mm/a,提出8 Ma降雨量增加可能与亚洲季风的出现和中国气候湿润化有关。
2025, 71(1):2025010015-202501001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12
摘要:洞庭湖区为我国重要的“鱼米之乡”,也是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洞庭湖及其支流重金属污染时有发生,特别是沿流域工业、生活污水的乱排滥放,导致流域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在自然界很难分解和易通过食物链累积,最终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而河流表层沉积物是重金属的“源和汇”,极易续集和二次释放。本文以洞庭湖流域为研究区,系统采集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地积累指数法、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探究其重金属分布特征、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驱动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抉择治理提供指导。经研究发现:洞庭湖及其支流沉积物Cd、Cr、Cu、Mn、Ni、Pb、Zn 七种重金属含量分别是洞庭湖水系底泥背景值的5. 06、1. 69、1. 74、2. 02、1. 54、1. 58、1. 67倍。重金属Cd元素为背景值的5倍,个别点位超过土壤筛选值,已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Mn为背景值的2倍,在洞庭湖流域增长较快,需要加强监测;通过Igeo(地积累指数)计算,研究区Cd元素的均值在1~2之间,属于中等污染,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Cr、Cu、Mn、Ni、Pb、Zn元素的Igeo均小于1,均属于轻度污染,洞庭湖及其支流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污染物Cd。整体上来看,洞庭湖区各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风险较高,整体呈现逐渐积累过程,且基本上处于轻度—偏中度污染水平。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发现,降雨、距乡镇距离、气温、据道路距离、土地利用类型、据铁路距离、NDVI、DEM对洞庭湖区沉积物重金属地积累指数(Igeo)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表明洞庭湖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受到地理条件等自然因子的影响,同时也与人为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地理探测器,筛选出降雨、据公路距离、DEM等对沉积物重金属Itot空间分布解释力强的因子,年平均降雨量和距道路距离是双因子增强的效果外,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均为非线性增强,表明选取的环境、自然因子共同对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离散发挥一定的驱动作用。
2025, 71(1):2025010017-202501001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105
摘要:长石(K2O·Al2O3·6SiO2)包括正长石、微斜长石等,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广泛应用于陶瓷坯料、陶瓷釉料、玻璃、电瓷、研磨材料等领域。贺州市钾长石资源储量丰富,但是钾长石产业现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贺州市钾长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从矿产资源分布、产业开发现状等方面提出了贺州市发展钾长石产业的途径和效益,全面深入分析了推进贺州市花岗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和意见建议。
2025, 71(1):2025010018-20250100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95
摘要:中国华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是离子吸附稀土矿的重要原岩,而南岭安远县碛肚山花岗岩作为赣南石头坪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基岩,有着明显的稀土矿化。本研究中,笔者等利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探讨了这些花岗岩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以及与稀土成矿关系。结果显示:碛肚山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SiO2、K2O、Al2O3、Fe2O3含量,低CaO、TiO2、MgO含量,亏损Eu、Sr、Ba、Ti、P等元素,明显Eu负异常,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196×10-6~464×10-6,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为2.49~4.39,轻稀土元素略富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3.2±1.8Ma和137.1±2.4Ma,为中生代早白垩世(燕山晚期)花岗岩,εHf(t)值介于-7.6~-2.6之间,属于高分异的铝质A型花岗岩。经综合研究,推断赣南安远县石头坪碛肚山花岗岩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中,在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下地壳,板片回转,地壳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壳、幔源岩浆发生混合后形成的包含地幔组分的地壳源区,在高温下熔融产生长英质岩浆,再经过分离结晶作用上升侵位形成碛肚山花岗岩。中国南部中生代的长期伸展有利于碛肚山高分异花岗岩的形成,晚期花岗岩浆向富挥发分的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对形成重稀土离子吸附型矿床有着重要意义。
2025, 71(1):2025010019-202501001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1.085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美国最新发布的《关键矿产一致性法案》,认为其目的是为了增强美国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减少对国外特别是中国关键矿产进口的依赖程度,这将对中国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本文提出该法案将造成中国市场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供应链的稳定性、矿业绿色转型升级及技术创新需求都将面临巨大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夯实国内关键矿产资源基础、适时评估调整战略性矿产目录、密切关注全球供应链调整新动向、拓展多元自主的矿业市场以应对关键矿产供应链风险的策略。
2025, 71(1):2025020000-2025020001.
摘要:
2025, 71(1):2025020001-202502000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32
摘要:豆(鲕)状铝土矿是沉积型铝土矿主要矿石类型之一,豆(鲕)粒主要由含铝矿物一水硬铝石和黏土矿物等组成,与铝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但豆(鲕)粒的成因机制尚不清晰。本文对桂西地区豆(鲕)状铝土矿开展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对豆(鲕)粒中一水硬铝石的形态特征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探讨豆(鲕)粒成因与铝土矿成矿机制。岩相学观察结果显示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的豆(鲕)粒中一水硬铝石形态和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将豆(鲕)粒划分为6种类型。扫描电镜—能谱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一水硬铝石晶体中普遍存在Si、Ti、Fe等杂质元素,锐钛矿与一水硬铝石密切共生,且野外调查显示含矿岩系顶、底板无变质迹象,指示桂西地区一水硬铝石为简单结晶成因。从鲕粒核心外圈层基质一水硬铝石的形态特征、化学组成存在差异,以及大量残破豆、鲕与碎屑定向排列、鲕粒存在干缩裂纹和塑性形变等岩相学特征表明,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中豆(鲕)粒为胶体成因,经历过机械改造作用。鲕粒形成经历了物质堆积、黏土矿物水解、鲕粒核心形成、鲕粒外圈层形成等4个阶段,是由铝硅酸盐物质风化形成黏土矿物后,黏土矿物进一步水解产生的胶体溶液凝聚析出形成。硅铝率(SiO2/Al2O3;0. 02~0. 35)、化学蚀变指数(CIA;91.29 ~99.94)、成分变异指数(ICV;0.08 ~0.56)分析结果显示豆(鲕)状铝土矿的形成经历了强烈化学风化作用,是强烈风化淋滤作用的产物。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的形成与淋滤作用和胶体作用有关,铝土矿在形成之后还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作用。
2025, 71(1):2025020002-20250200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65
摘要:本文阐述了,现行的3个矿产勘查顶层规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涵盖全部矿产,通俗易懂的矿产勘查顶层规范(纲要)。
2025, 71(1):2025020003-20250200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02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发进展迅速,随着有效储层识别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定量表征研究的持续深化,盆地东南部展现了巨大的勘探潜力。强化该区域沉积演化认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沉积砂体规律,梳理其空间组合形态,对盆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岩相学观察、粒度分析、地化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沉积特征。通过对研究区识别构型要素,结合测井资料利用回归分析建立构型要素的判别公式,实现定性定量识别构型要素、构建研究区构型要素的立体分布特征。在研究区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8段(山2段—盒8段)中识别出9种主要岩相类型,10种构型要素,建立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泥炭沼泽5种构型要素的Fisher判别公式,判别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分流河道—分流河道、河口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6种叠置方式。研究区山2段、山1段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盒8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在构型要素判别公式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山2段、山1段和盒8段的砂体构型分布模式,山2段砂体构型以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育,山1段以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较为发育,二者叠置频繁,盒8段以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较为发育,砂体叠置样式丰富。
徐海,周许梅,高军波,杨瑞东,尹润生,徐进鸿,薛忠喜,徐莉莉
2025, 71(1):2025020004-20250200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25
摘要:沉积—风化型钴锰矿被视为重要的钴矿类型之一,然而对于钴的来源、赋存状态及成矿过程等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黔东石阡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发育沉积—风化型钴锰矿床,矿体主要由似层状、透镜状次生钴锰黏土岩组成。钴锰矿MnO及Co含量分别介于3. 57%~34. 3%(平均11. 0%)及131×10-6~537×10-6(平均346×10-6),且发育Ba—Ni—Cu—Zn等多金属异常富集。含钴锰矿层中原生条带状构造,锰碳酸盐残余物被次生Fe—Mn氧化物包裹等证据揭示钴锰黏土岩是由锰碳酸盐表生风化而形成。钴锰矿中含锰矿物主要由锰氧化物(如钡锰矿及水锰矿等)组成,且锰氧化物能谱中可见Co峰值,结合Co与Mn、Ba强烈正相关(R2 = 0. 80),表明锰氧化物矿物是主要的载Co矿物。元素比值、判别图解及稀土元素分异特征集中表明钴、锰的富集矿化主要来源于热液系统的贡献。钴锰矿内部残余的锰碳酸盐矿物、钴锰矿石Ce正异常及显著的微量金属元素富集(如Ba、Co、Ni、Cu及Zn),结合周边陡山沱组底部普遍发育水平藻叠层白云岩,暗示锰碳酸盐岩是通过成岩转化形成的。综合全球及区域古构造—古地理及古海洋演化分析,Rodinia超大陆裂解引起裂陷盆地的形成及伴生的热液活动可能为钴锰富集和矿化提供了必要的容矿空间及成矿物源。Marinoan 冰期前后显著的古海洋氧化还原扰动引起含钴锰氧化物沉淀,并在成岩过程中转化为锰碳酸盐胚胎层,最终在后期表生风化过程中形成钴锰黏土岩。本研究强调黔东—湘西区域陡山沱组含钴锰白云岩产出稳定且广泛分布,具有潜在的表生风化型钴锰矿找矿前景。
2025, 71(1):2025020005-20250200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45
摘要:滇西北鹤庆县北衙金矿是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成矿带上的代表性矿床之一,前人在矿床成因、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尚缺少系统的矿物学研究。本文研究了金成矿阶段矿物共生组合及金矿物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为金银矿和银金矿,金成矿期矿物共生组合为金矿物+银矿物+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磁铁矿+菱铁矿+铜蓝。金矿物以裂隙金和包裹金为主,其次为粒间金,主要赋存于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等硫化物,以及石英、黑云母等脉石矿物中,指示成矿流体以金、铁、铜、铅、硫、硅等元素为主。
2025, 71(1):2025020006-20250200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35
摘要:
2025, 71(1):2025020007-202502000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15
摘要:军事地质数据客观反映地下物质组成和结构信息,是典型军事场景地面特性分析的重要基础数据。军事地质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和有效军用方式,已成为多源异构地球科学数据面向军事应用的重要挑战。准确运用军事地质数据有助于理解地理空间数据的动态变化特征,为军用地理空间信息产品定制服务提供新途径。本文根据军事地质大数据特征,构建军事地质要素、民用地质数据军用提取、军事地质数据库和数据分析模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方案,对军事地质数据的军事应用进行探讨,研究进展包括:① 军事地质数据具有多源异构、多模态、高度集成性和复杂性,具有多样化的时间—空间—物理—化学结构属性,涉及支撑地形结构和地下空间的复杂地质过程和内在机理等大容量高相关性数据,既有大数据共性特征,又具有快速立体适时提取、静态动态战态保障和目标侦测研判的专属应用特点;② 军事地质要素应用分类推荐了军事地质数据面向军事应用的基础元数据类型,民用地质数据军用提取提供了“先整编后提取再更新”原则,军事地质数据库实现了数据汇聚、建库制图、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的大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模型指标构建了山地景观下一组军事地质要素具弱相关性特征值的定量建模影响因子体系;③ 军事地质要素与军民通用基础地理信息的标准矢量数据叠加,为地理空间情报提供数据库和专题地图,利用GIS工具实现量化处理、空间分析和制图输出,支持军用地理空间信息产品的专题图层、典型场景和快速保障。在智能提取和融合表达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中,军事地质标准数据应具备统一的地理空间基准和整合式要素分类结构,提供分析型数据库和产品互操作的定制符号体系。研究结果用于规范军事地质数据与军用信息成果的标准化衔接,推动军事地质在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战场环境保障领域中的技术进步。
郑定业,杨贵丽,林会喜,高晓鹏,郝运轻,梁裳恣,徐美娥,孙宜朴
2025, 71(1):2025020008-202502000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21
摘要:随着BZ26- 6、BZ19- 6等大型整装油气田不断发现,渤海湾盆地太古宇变质岩潜山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前景。笔者等基于典型油气藏解剖及钻井、地震资料,分析了渤海湾盆地太古宇变质岩潜山油气藏分布发育特征,划分了油气藏类型,总结了成藏控制要素,指出了下一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油气藏分布集中于盆地东部且明显受新生代走滑断裂控制,具有埋藏深、岩性多样、孔渗低、常压—弱高压、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基于构造位置及源—山关系,油气藏类型分为:源山接触类,包括油气横向运移为主的中位源侧型、油气向下及横向运移的低位源下型;源山分离类,包括不整合输导为主的高位源外型、断裂输导为主的高位源上型等2类4种。其中,低位源下型、中位源侧型勘探潜力较大,高位源外型、高位源上型次之;广覆式源储接触面积、充足的油气动力、良好的封盖能力及断控网状储层是控制潜山油气成藏的4个关键要素;未来应着重关注济阳、渤中、辽河拗陷等凹陷内、临凹凸起的源下及源侧潜山构造带以及冀中拗陷、黄骅拗陷等陡断带的源侧及源上潜山内幕。
陈珺朗,刘小洪,谭聪,冯明友,谷志东,袁苗,李秋芬,张超,唐洪明
2025, 71(1):2025020009-202502000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31
摘要:四川盆地西部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储层内首次发现高密度甲烷包裹体,为火山岩气藏成因判识研究提供新的证据。笔者等以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角砾熔岩及角砾凝灰岩的甲烷包裹体、盐水包裹体及沥青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矿物学、拉曼光谱分析及包裹体测温等研究。结果表明,甲烷包裹体的甲烷拉曼位移峰为2909. 78~2912. 47 cm-1、密度为0. 21~0. 34 g/cm3,具有高密度甲烷包裹体的特征。甲烷包裹体及焦沥青拉曼镜质体反射率(RMVRo)为3. 32%~3. 78%,指示储层的热演化程度较高。其中,甲烷包裹体内含C2H6、C3H8、SO2等成分且储层中大量分布焦沥青,暗示气藏与古油藏裂解有关;与甲烷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9. 6~190. 5℃(平均为165. 8℃),该温度下流体包裹体P—V—T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石英和方解石内与烃类伴生的盐水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85. 4~135. 6 MPa、对应地层压力系数达1. 9~2. 3,反映储层具异常高压特征。简阳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气藏中高密度甲烷包裹体为油藏裂解有关的异常高压所致,区内高密度的纯甲烷包裹体是裂解气藏富集的重要证据。综合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密度、组分及捕获温度可示踪裂解气藏演化过程。
2025, 71(1):2025020010-202502001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51
摘要:江西拥有丰富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其中宁都蓝田、遂川汤湖等地热水的水温较高,地表水温79~86℃,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与远景。笔者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及野外水文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热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开展了系统的地热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对蓝田、汤湖中温地热水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研究表明蓝田、汤湖地热水化学类型分别为SO4·HCO3—Na型和HCO3—Na型,其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分别为890~1100 m和1040~1220 m;地热水14C年龄分别为16170 a和14620 a。SiO2地热温标及地温梯度计算表明,地热水热储温度分别为146.32℃和133.79℃,循环深度分别为3258 m和2760 m。地热水属于大气降水入渗后,地下水温随地温梯度不断增温形成地下热水,热水再通过断裂上升,至地表形成地热水的大气降水深循环成因机制。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揭示江西及其周边省份中温地热水成因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及较高的学术价值。
谭笑林,张银涛,吕文雅,谢舟,曾联波,袁敬一,熊昶,宋逸辰,李浩,张克宁
2025, 71(1):2025020011-202502001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01
摘要:走滑断裂控制的缝网系统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不同典型分段的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笔者等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富满地区FⅠ17断裂带进行识别并划分典型分段,通过FDI的方法定量刻画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宽度,根据单井产能分析反映典型分段及其内部缝网系统分布特征。富满地区FⅠ17断裂带可划分为叠接拉分段、叠接挤压段、平移段和转折侧接段等4种类型,总共14个分段,其中转折侧接段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侧接挤压段和侧接拉分段。不同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平均宽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发育规模相近的情况下,缝网系统发育程度存在转折侧接段>叠接挤压段>叠接拉分段>平移段的规律,其中叠接拉分段缝网系统有效性强于叠接挤压段。叠接段和转折侧接段的两侧,以及平移段中的主干断裂、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交汇部位均为缝网系统优势发育部位。叠(侧)接挤压段的中部具有一定的缝网系统发育程度,但叠(侧)接拉分段的中部发育程度较弱。结合典型分段缝网系统发育带宽度与单井产能分析结果,最终建立了超深层走滑断裂典型分段缝网系统非均质发育模式。
赵亚茹,康凤新,郗鸿峰,李嘉龙,秦鹏,隋海波,郑婷婷,杨海涛
2025, 71(1):2025020012-202502001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22
摘要:为研究鲁西沿黄地区的地下水循环特征及黄河水、东平湖水的渗漏补给范围,利用水化学、D、18O同位素识别地下水中主要水化学组分来源及控制性因素确定了补给范围,利用地下水动力学方法和端元混合模型对黄河水及东平湖水的渗漏量、不同水体之间的转化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将上述成果与地下水动力学结合探究鲁西沿黄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循环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Ca2+·Mg2+型为主,水化学组分受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作用控制;黄河水及东平湖水渗漏补给影响带范围分别为15~45 km、05~15 km;丰水期黄河水及东平湖水渗漏量分别为:45763×104 m3、22280×104 m3;枯水期分别为26150×104 m3、45691×104 m3。研究区地下水以大气降水为主,黄河水渗漏补给两侧第四系孔隙水,东平湖水侧渗补给周边第四系孔隙水;孔隙水接受大气降水及黄河水、东平湖水补给后下渗补给下伏岩溶水。地下水地表水循环演化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提供参考。
2025, 71(1):2025020013-202502001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75
摘要:华南江西相山矿田是热液型铀矿的代表性矿田,破裂构造发育,按作用力来源的不同,划分为应力致裂构造和流体致裂构造(水力压裂构造),流体致裂构造是矿田的主要成矿构造,笔者近年做了较多探讨,而对应力致裂构造的梳理归纳则相对薄弱,认识有待深化,对铀矿床的定位、勘查找矿意义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地质地貌调查、构造专题调查、AMT测量(大地电磁测深测量)资料分析,对应力致裂构造进行了一次梳理分析,结果表明,应力致裂构造主要表现形式是NE向、NW向和SN向断层,它们多沿沟谷分布,断层岩松散未完成完全胶结,AMT测量表现为低阻异常带,温热水与之关系密切,属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产物。应力致裂构造控制了相山现代地貌构造格局,尤其是NE向断层,影响尤为深刻,致使似层状产出的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由南东向北西呈阶梯式下陷,并隐伏于西部晚白垩世红层深部,构成红层直接基底的组成部分,指示着红层深部的良好找矿远景。
2025, 71(1):2025020014-202502001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5.02.085
摘要:萤石是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关注的关键矿产,为更好地发挥遥感技术的先导性作用,探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多元信息有效提取及萤石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南段大西沟大型脉状萤石矿床为试验区,首先利用SPOT-5高分辨率影像解译了地质构造,并通过最小噪声分离法有效解译了地层岩性。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使用Landsat-9和ASTER两种遥感数据提取了研究区羟基和铁染蚀变信息,依据ASTER SiO2发射率光谱与化学成分的数值关系提取了硅化蚀变信息。通过已知矿点的蚀变异常检验和对比分析,发现羟基蚀变异常和硅化蚀变异常与萤石矿化关系密切,且不同遥感数据提取的蚀变异常重叠区域示矿效果更好。基于萤石矿脉赋存对于围岩没有特别选择性,且具有明显的构造控矿及蚀变发育特征,利用GIS平台同时考虑构造和蚀变两种因素,叠加基于三种遥感数据提取的异常信息进行综合预测,结果显示圈定的成矿远景区与已知矿点高度吻合,并在矿区外围新预测了两处找矿靶区。本研究对于该区后期外围找矿具有指导作用,对其他地区脉状萤石矿床的遥感找矿预测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