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7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本页底部有2024年9月20日+10月20日网络预出版的文章20+12篇, 预计将刊于《地质论评》2024年第70卷第6期(2024年11月15日发行纸质版)或2025年第71卷第1/2期(2025年1/3月15日发行纸质版)

      2024, 70(5):0-0.

      摘要 (9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问题讨论
    •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南陵—宣城矿集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5):1639-165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3.025

      摘要 (220) HTML (0) PDF 3.70 M (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徽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个新确立的矿集区,近年来找矿勘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笔者等在广泛收集以往区域地质调查以及最新地球物理探测和矿床地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矿集区地质构造、岩浆岩和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中生代时期区域构造作用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认为,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上为一个受深大断裂控制的中生代—新生代陆相凹陷—断陷火山—沉积盆地,盆地之上叠置古生代地层构成的NE向指状展布的复背斜/逆冲推覆体,盆地基底地层组成和构造特征与盆地之上叠置的复背斜/逆冲推覆体基本一致,且两者均发育相同时代和特征的侵入岩及相关铜多金属矿床。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特征总体上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其他地区基本一致,反映自中生代以来受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作用的控制,经历了强烈的陆内变形改造以及相应的多期次NW—SE向挤压作用和拉张作用。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特征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表现在其地质构造格架、侵入岩和矿床特征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其他火山—沉积盆地明显不同,反映其在区域构造空间以及地壳基底结构和组成上的差异,同时揭示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跨构造单元复合系统的典型代表。

    • 黑龙江省东部跃进山增生杂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意义

      2024, 70(5):1660-167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65

      摘要 (109) HTML (0) PDF 4.42 M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那丹哈达地体中的跃进山和饶河增生杂岩对于重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增生过程以及揭示古太平洋和古亚洲洋之间的构造体制转换过程提供了重要地质证据。然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至欧亚大陆下的起始时间以及跃进山增生杂岩相关的古洋盆属性存在较大争议。笔者等对跃进山增生杂岩的野外地质调查显示其具有“基质+岩块”的物质组成特征,对其中的基质变泥质粉砂岩碎屑锆石U- Pb定年结果显示其沉积时代不早于233. 1 ± 5. 1 Ma,绿片岩岩块的锆石U- Pb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的结晶年龄为194. 7 ± 4. 8 Ma,并具有洋岛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属性。结合前人新近发表的跃进山地区和区域上增生杂岩的岩块和基质的年代学资料,表明跃进山增生杂岩的增生时代主体为三叠纪,而最终就位时代为早侏罗世早期,它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增生的物质记录。

    • 渝东南正阳盆地晚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

      2024, 70(5):1677-168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22

      摘要 (109) HTML (0) PDF 3.18 M (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庆黔江正阳盆地位于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发育上白垩统正阳组,其1段为冲、洪积相砾岩,2段为河、湖相砂岩、粉砂岩,含丰富的恐龙化石。该盆地是燕山运动在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形成的典型山间盆地,研究该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对探讨晚白垩世渝东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针对该盆地的研究较少。笔者等通过测量和分析正阳组中的沉积、构造特征,探讨了盆地的控盆断裂、古水流方向、沉积物来源以及构造演化史。对正阳组古流向恢复的研究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燕山期,北西—南东向的区域挤压作用在川东南地区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节理系及逆冲断层,这些断层随着挤压应力的持续将各滑脱层连通,岩层在断坡附近堆叠,背斜扩展,逐渐形成隔槽式褶皱。燕山末期,渝东南地区在局部拉张的构造背景下发育了正断层——“阿蓬江断裂”,其控制了正阳盆地的形成,并形成“东断西超、东低西高”的古地理格局,西侧地质体为盆地提供物源,沉积了正阳组。此后,局部挤压使得该地区抬升,遭受剥蚀,南侧抬升剥蚀较北侧明显。

    • 晚中更新世以来武威盆地沉积特征——基于wv3 钻孔的释光年代学研究

      2024, 70(5):1689-170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51

      摘要 (51) HTML (0) PDF 3.13 M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藏高原东北缘河西走廊形成了一系列新生代盆地,是研究盆地沉积演化的重要区域。武威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部,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新生代冲洪积地层。为了厘清武威盆地晚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历史,笔者等在武威盆地石羊河中—上游处钻取了长207 m的wv3 钻孔岩芯,获得了上部17 m岩芯的 19 个钾长石两步法 pIR200IR290 年龄和 2 个多步法 MET- pIRIR 年龄,结合粒度资料,重建了武威盆地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晚中更新世以来的光释光年代学框架和沉积历史。结果表明:两步法 pIR200IR 290 和多步法MET- pIRIR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220~128 ka 时期,沉积速率最小,为 0.35 mm/ka,水动力条件较强,以侵蚀为主;128~108 ka (MIS 5d、MIS 5e) 时期沉积速率为 1.94 mm/ka,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由强变弱;末次冰盛期到全新世早期 (19~9 ka) 沉积速率为2.78 mm/ka,沉积物粒径较细,表明此时水动力条件较弱,沉积速率最大,沉积为主。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在末次间冰期至末次冰盛期期间存在逆冲活动。该研究对于揭示晚中更新世以来祁连山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沉积演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 东昆仑西段白日其利早泥盆世A2型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5):1709-172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3.095

      摘要 (121) HTML (0) PDF 2.89 M (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查明白日其利地区花岗岩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对探讨东昆仑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等对钾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 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钾长花岗岩年龄为408. 9±0. 9 Ma,表明其形成于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主量元素显示富硅、富钾和低镁的特征,相对亏损P、Nb、Ti、Zr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属于过铝质—准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 05~0. 06),稀土配分模式图显示海鸥型模式,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εHf(t)值介于-5. 52~3. 53之间,均值为-0. 75,总体显示源岩以壳源物质为主。构造图解指示该岩体为A2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背景。结合区域岩浆岩证据,推断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志留世应为碰撞向伸展转换阶段,早泥盆世已经完全进入伸展阶段。

    • 冀东司家营条带状含铁建造铁矿石铁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5):1727-174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45

      摘要 (88) HTML (0) PDF 3.42 M (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司家营条带状含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BIF)型铁矿床是冀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前人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工作,但目前尚未对其进行Fe同位素研究。笔者等通过Fe同位素和主微量、稀土元素相结合的方法对司家营BIF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提出了有效制约,同时对司家营BIF的锆石UPb年龄数据进行补充。锆石UPb年代学显示,司家营BIF形成于2537~2531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司家营BIF矿石主要由TFe2O3和SiO2组成,具有较低的Al2O3和TiO2含量,富集Fe重同位素(δ56Fe=0. 341‰~0. 525‰);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现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的特征,具有明显的Eu、Y、La正异常,Y/Ho值较高(Y/Ho=34. 96~45. 84)。这些特征表明司家营BIF是基本无碎屑物质参与的化学沉积岩,稀土元素来源于高温热液和海水的混合溶液,铁质来源于海相热液流体。司家营BIF缺乏真正的Ce负异常和Fe同位素组成均为正值指示其形成于缺氧环境。综合对比世界上其他地区太古宙BIF的Fe同位素特征,笔者等认为新太古代时期地球海洋含氧量逐步上升,此时海洋总体属于缺氧环境,但部分地区氧气含量较高。

    • 广东河源地区早白垩世径尾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5):1743-176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3.085

      摘要 (99) HTML (0) PDF 4.59 M (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笔者等报道了分布于华南板块东南部河源地区径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探讨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研究表明,径尾岩体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 ICP- MS 锆石U- Pb 定年结果显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在143. 2±1. 3~145. 4±1. 1 Ma之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具有富 SiO2 (71. 15%~76. 11%),富 K2O(4. 68%~5. 89%),贫Al2O3(12. 58%~14. 03%)的特点,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Ti、Ba、Sr等元素,稀土配分型式呈燕式分布,δEu值为0. 11~0. 26,负Eu异常明显,Y/Nb>1. 2,锆石饱和温度较高,为791~829℃,属于高分异的A2型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具有低的εHf(t)值(-7. 3~-0. 4),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198~1632 Ma,指示其可能是在伸展构造环境中及低压、高温条件下由古老壳源基底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并伴有少量幔源岩浆的加入,随后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俯冲古太平洋板块的后撤所导致的岩石圈伸展过程有关。

    •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凝灰岩锆石SHRIMP U- Pb 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2024, 70(5):1767-178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02

      摘要 (82) HTML (0) PDF 3.32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以下简称马五段)上部发育两层凝灰岩,通常作为地层划分的区域标志层,研究凝灰岩锆石年龄能厘定马家沟组年代地层格架并确定其沉积期的构造背景。对盆地S148井和T56井马五段凝灰岩进行锆石SHRIMP U- Pb 定年及Hf同位素特征分析,得到两组锆石年龄458. 4±2. 4 Ma和460. 9±2. 9 Ma,将马家沟组沉积期厘定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上奥陶统桑比阶。锆石微区原位Hf同位素测试点n(176Hf)/n(177Hf)值变化范围为0. 282687~0. 280820,εHf(t)值在6. 67~11. 32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720~1024 Ma。对比盆地周缘凝灰岩锆石U- 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认为马家沟组凝灰岩可能来自于盆地西南方向的北秦岭和/或北祁连造山带,凝灰岩就位前北秦岭洋和/或北祁连洋开始向北俯冲消减进入洋陆转换阶段,中奥陶世晚期盆地西南缘开始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

    • 江西宜丰甘坊岩体中黑云母花岗岩与花岗伟晶岩的锆石、独居石U- Pb年龄及成因联系

      2024, 70(5):1788-18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3.045

      摘要 (74) HTML (0) PDF 3.47 M (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南造山带东段宜丰地区是我国重要的Nb、Ta、Be、Li等稀有金属成矿区,成矿作用与中生代甘坊岩体有着密切关系。近些年,随着富Be花岗伟晶岩的发现,更是增添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复杂性。笔者等对甘坊岩体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及晚期花岗伟晶岩开展了锆石、独居石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锆石年龄为145. 4±1. 2 Ma,独居石年龄为145. 6±1. 1 Ma,两者的元古宙206Pb/238 U捕获年龄图谱与双桥山群一致。花岗伟晶岩独居石206Pb/238 U年龄比较集中,其年龄为139. 5±0. 9 Ma。伟晶岩与黑云母花岗岩中的独居石具有相似的EPMA数据,在不同成因独居石判别图中,两者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分布在岩浆成因范围内。黑云母花岗岩锆石△FMQ=-5. 36~-0. 77(平均值为-2. 84)、Ti饱和温度为668~757℃(平均为710℃),具有低氧逸度、低温特点,具备形成亲氧元素矿床能力。锆石的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曲线呈左倾配分型式,与壳源花岗岩锆石在稀土元素含量及配分模式一致。锆石微量元素图解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大陆地壳、S型、演化程度高的花岗岩特征。综上,甘坊岩体花岗伟晶岩应该来自黑云母花岗岩母岩浆的演化分异末期,源区为双桥山群变质砂岩、泥岩。

    • 冈底斯成矿带谢通门县梅巴切勤早白垩世高分异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钨锡成矿作用

      2024, 70(5):1807-183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95

      摘要 (55) HTML (0) PDF 3.87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分异花岗岩因其特殊的成矿专属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谢通门县梅巴切勤复式岩体出露于冈底斯成矿带,由黑云母正长花岗岩、二云母正长花岗岩和白云母正长花岗岩构成,钨锡矿体处于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内部或外接触带。在详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用LA- ICP- MS方法获得了129. 7±0. 9 Ma(黑云母正长花岗岩)、128. 4±1. 6 Ma(二云母正长花岗岩)与129. 5±0. 5 Ma(白云母正长花岗岩)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花岗岩具有高SiO2、K2O、K2O+Na2O,低Al2O3、CaO、MgO的特点,相对富集Zr、Nb、Ce、Y、Hf等元素,亏损Ti、Ba、Sr、P等元素,具有较高的10000Ga/Al、全岩Zr饱和温度和明显的Eu负异常,显示其为高分异A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白云母正长花岗岩是分异演化的最终产物,为稀有金属花岗岩,存在较明显的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其更为强烈的熔体—流体作用造成W、Sn、Nb、Ta等稀有金属进一步富集,碰撞后的伸展环境以及热扰动在提供通道和热源的同时,也延长了岩浆分异演化时间,有利于成矿物质在岩浆演化的晚期阶段富集和品位高、规模大的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梅巴切勤地区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预示着其具有形成大—超大型矿的潜力,该研究对于冈底斯成矿带W、Sn、Nb、Ta等稀有金属找矿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参考意义。

    • 豫西钼矿集区地表水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2024, 70(5):1833-184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75

      摘要 (80) HTML (0) PDF 2.14 M (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豫西钼矿集区内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向周围环境释放大量的重金属,区内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尚不明晰。于2019年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2月)对矿集区内5条河流进行地表水采集,调查地表水重金属(Mo、Cd、Hg、As、Cr、Cu、Pb、Zn)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用健康风险模型评价地表水重金属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丰水期地表水主要污染元素为Mo、Zn和Cd,而枯水期地表水主要污染元素为Mo、Hg和Cd,大多数点位地表水符合II类标准。地表水中的Mo主要来源于钼矿;Pb和Zn主要来源于钼矿和铅锌矿;Cd主要源于金矿和铅锌矿;Hg主要源于金矿。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地表水重金属通过饮用水途径所致的总个人年健康风险均低于美国环保署(US EPA)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除丰水期成人总个人年健康风险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外,丰水期儿童、枯水期成人和儿童高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的结果可为钼矿集区地表水污染防治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 琼北玄武岩建造区域岩石—土壤体系化学元素垂向分布规律

      2024, 70(5):1844-185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15

      摘要 (71) HTML (0) PDF 2.60 M (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来,岩石—土壤是一个密切联系的体系,是地球系统科学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部分。为调查研究地质建造单元岩石—土壤体系(简称:岩土体系)中的物质组成演化特征,必须选择原地风化的残积物出露区域来完成土壤垂向剖面采样。笔者等以海南岛区域生态地质背景调查项目的资料数据为基础,科学阐述了残积物剖面的确定方法,并依据琼北玄武岩垂向剖面地球化学数据,总结出如下结论:垂向剖面SiO2含量呈现出土壤表层A层和岩石的高,土壤B、C层含量低的“凹”字型特征,与Al2O3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凸”字型),两个代表性组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其他组分根据其亲和性,与该两种组分协同变化,部分受表层活动影响较大的元素,例如有机质、I等微量元素,则不具有该规律,土壤表层(A、B层)与深层(C层)、岩石中差别通常较大。

    • 干旱绿洲区包气带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运移机制——以新疆焉耆盆地为例

      2024, 70(5):1857-187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6.042

      摘要 (62) HTML (0) PDF 2.98 M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了解包气带土壤盐分离子分布特征及垂向运移机制对科学防治土壤盐渍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化采集新疆焉耆盆地2 m深度剖面土壤,测定样品机械组成和8种盐分离子含量,计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包气带土壤盐分离子垂向分布特征,对包气带土壤质地与水盐运移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博湖剖面包气带土壤主要为非盐渍土,土壤盐分主要受开都河下游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控制,阴阳离子比值约为2∶5,盐分类型主要为Ca2+—HCO2-3和Na+—SO2-4型;焉耆剖面包气带土壤普遍为重度盐渍土,土壤盐分受到开都河下游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自身包气带盐分的综合影响,阴阳离子比值约为1∶2,盐分类型主要为Ca2+—SO2-4型和Na+—Cl-型。土壤分形维数和黏粒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包气带土壤盐分与分形维数间相关性不明显,主要受到土壤粒径组成及其所处深度等综合作用的影响。博湖包气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部逐渐变粗,盐分含量呈现出在0~80 cm深度的表层和125~200 cm的底部波动大,80~125 cm稳定的变化趋势,盐分离子主要聚集在约30 cm深度粉质黏壤土与粉质黏土层的交界处。土壤盐分运移大致可划分为交互作用段(0~80 cm)、平衡段(80~125 cm)和地下水扰动段(125~200 cm) 3个部分,蒸发作用影响深度约80 cm。焉耆包气带土壤质地由表层至深部逐渐变细,随深度的增加,盐分含量和波动程度均逐渐减小,盐分离子主要聚集在0~10 cm表土层。盐分运移大致可划分为盐分离子上升段(0~120 cm)和平衡段(120~200 cm)两个部分,蒸发作用影响深度约为120 cm。上细下粗型的包气带土壤质地组成是抑制土壤盐渍化较为理想的分布模式,对于焉耆剖面类型可先采取灌溉压盐,然后进行约40 cm深度的翻耕,博湖剖面类型可直接采取50 cm左右深度的深耕,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盐渍化的发生。

    • 面向井周高陡构造的VSP地震干涉成像方法研究

      2024, 70(5):1873-188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11

      摘要 (50) HTML (0) PDF 1.59 M (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复杂高陡构造区越来越成为当今油气勘探的重点,现有成像方法无法满足井周高陡构造的成像需求。针对井中高陡构造,地震干涉法基于源检互易定理,对不同检波点处VSP资料进行相关/褶积处理,重构虚拟震源数据,得到以某一检波点为虚拟震源,另一检波点处接收到的虚拟SWP地震记录。根据地震干涉原理,将VSP资料的不同波场成分进行分离,并对不同波场成分进行数学运算来生成干涉道集。通过地震干涉法能够使虚拟观测系统更靠近目标区域,提高对高陡界面的成像分辨率,实现面向井周高陡构造的高精度成像。笔者等先是对地震干涉原理进行理论推导,基于扰动理论对VSP干涉道集的波场成分进行分析,验证了不同波场成分在地震干涉中的作用及虚假同相轴产生原因。引入窗函数滤波器,对远离虚拟源和虚拟检波器的记录进行衰减,压制干涉过程中生成的虚假同相轴。最后利用干涉成像条件对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成像,并用盐丘模型进行数值试算,得到其高精度成像结果。

    • 岩性扫描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及其地质应用

      2024, 70(5):1884-189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41

      摘要 (103) HTML (0) PDF 4.13 M (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新兴的测井仪器,岩性扫描测井(LithoScanner)通过获取地层元素含量,进一步获得地层矿物含量,帮助地质学家解决复杂岩性识别等地质学难题。为了充分推广其在地质学领域的应用, 笔者等对岩性扫描测井的原理和解释处理流程进行梳理,并对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LithoScanner测井可直接获取地层岩性特征,帮助识别地层界面,并实现页岩等复杂岩性、岩相的准确识别。而脆性矿物含量、有机碳含量等也可被LithoScanner测井准确获取,从而计算地层中的脆性指数和有机碳的含量。LithoScanner测井可以探测黄铁矿、煤层等特殊矿物组分,因此可以辅助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解释评价。最后指出LithoScanner测井与相应的岩芯和实验数据进行比对,提高LithoScanner测井的可靠性。研究有助于将LithoScanner测井中蕴含的大量地质信息进行挖掘与解读,并消除该资料应用中的一些误区,从而推广LithoScanner测井应用领域。

    • 被动源地震干涉成像技术在煤田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2024, 70(5):1899-19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6.021

      摘要 (77) HTML (0) PDF 1.78 M (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干涉方法能够从背景或环境噪声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应用于地下地质构造成像。通过对煤田采空区产生的被动源地震信号进行干涉成像可以定位出采空区的范围。笔者等基于被动源干涉成像原理,采用被动源地震干涉方法进行震源定位研究。通过对不同界面数值模型进行被动源干涉成像测试,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而且测试结果表明被动源干涉成像横向分辨率高于纵向分辨率,不同的偏移速度对纵向位置影响较大,但对横向位置定位几乎没有影响。最后将其应用于实际煤田的采空区定位,成像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笔者等提出的被动源地震干涉成像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在实际煤田采空区探测应用中实用性。

    • >通 讯 资 料 · 消 息 报 道 · 新 书 介 绍
    • 中国地质学会公布2024年度创新基地名单

      2024, 70(5):1906-2023.

      摘要 (93) HTML (0) PDF 862.54 K (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中国地质学会创新基地评选和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经单位推荐、形式审查、线上答辩、专家论证、公示等程序,评选出永定河下游地区自然资源监测技术、铁铜金等战略性矿产勘查技术与找矿示范等24个创新基地(见附件)。创新基地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地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对于解决地学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地质科技进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基地将每年评选一次,请各单位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宣传以及下一批创新基地的推荐工作,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

    • >科技述评
    • 地球化学研究的危机与机遇

      2024, 70(5):1907-192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3.075

      摘要 (184) HTML (0) PDF 2.36 M (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球化学是当今地球科学各领域中最热门的学科,其在Sience Citation Index(SCI) 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最多,原因之一是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可以出很好的数据,可以发表很漂亮的文章,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也因此而水涨船高,并导致其他许多学科纷纷向地球化学靠拢,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孕育了地球化学的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丢掉了基础、丢掉了前提、超越了范围、简单化和地球化学的滥用等问题。个别地球化学研究盲目扩大研究范围,企图代替构造地质学、地质学、岩石学等的研究,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让不同质的物质进行对比,思维固定化,使研究变得死板,得出的结果必然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笔者等批评了地球化学研究中重数据轻野外和忽视地质基础的倾向。笔者等指出,将地球化学标志与其解释捆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不合适的;局部地区研究得出的结果不能推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结论。 而关于太古宙的研究以及板块构造起源的研究,笔者等认为,光有地球化学数据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太古宙野外地质研究的证据。文中最后指出,地球化学研究出现危机,危机孕育机会,机会导致发展。地球化学应当回归正途,引入大数据研究,加强数理化基础,推动地球化学研究进入新范式,带动地球科学跨越式发展。

    • 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综述

      2024, 70(5):1927-194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51

      摘要 (82) HTML (0) PDF 4.41 M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聚焦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成果,从构造对流体作用、流体对构造作用两个方面,总结了构造活动与流体作用同步进行且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认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要从时间、空间、物质方面的耦合关系阐明构造与流体成矿作用过程及其“矿源—输运—聚集”过程,揭示构造活动与流体成矿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发展趋势。该研究对丰富热液矿床成因理论研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 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2024, 70(5):1949-196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3.011

      摘要 (113) HTML (0) PDF 1.79 M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面沉降是威胁平原和盆地区城市地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等在总结国内外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基本流程的基础上,从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4个方面梳理了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指出当前地面沉降灾害风险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的内涵尚未形成共识;评价方法以经验驱动的定性评价为主,数据驱动、机制驱动的半定量—定量评价有待加强;对动态风险评价的关注极少。针对地面沉降灾害特点,明确了易发性、危险性、易损性的内涵;提出了结合驱动因素和承灾体变化进行动态风险评价的理念;考虑依据风险评价内容选择评价途径,如危险性评价考虑机制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易损性评价将承灾体属性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集合以上两类评价结果实现地面沉降动态风险评价。

    • >研究进展
    • 识别富斜长石花岗岩类的岩石化学图解:评价与辨析

      2024, 70(5):1963-198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35

      摘要 (137) HTML (0) PDF 2.45 M (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富斜长石花岗岩类指其实际矿物含量中斜长石在长石中的比例超过65%的花岗质侵入岩,包括英云闪长岩(tonalite)、奥长花岗岩(trondhjemite)和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前寒武纪大陆地壳所包含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合被称为TTG岩套,现今弧岩浆组合也包括相当数量的英云闪长岩或奥长花岗岩以及花岗闪长岩。有效判别富斜长石花岗岩类对了解大陆地壳的组成以及地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球典型英云闪长岩(含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其相关岩性的687组数据,以实际矿物v(Q)—v(A)—v(P)分类图为基准,对n(An)—n(Ab)—n(Or)、n(Q′)—n(ANOR)和w(SiO2′)—w(CaO)/\[w(K2O)+w(CaO)\] 3种分类图解识别富斜长石花岗岩类的可靠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三种判别图解对富斜长石长英质侵入岩的判别正确率在70%左右。对实际矿物含量v(Q)—v(A)—v(P)图解投影在英云闪长岩(含奥长花岗岩)的样品,w(SiO2′)—w(CaO)/\[w(K2O)+w(CaO)\]图解的判别准确率达90%,n(Q′)—n(ANOR)图解和n(An)—n(Ab)—n(Or)图解约为75%。对实际矿物含量QAP图解投影在花岗闪长岩的样品,3种图解的判别准确率均在70%左右。w(SiO2′)—w(CaO)/\[w(K2O)+w(CaO)\]和n(Q′)—n(ANOR)图解是识别英云闪长岩(含奥长花岗岩)有效岩石化学方法。实例研究表明,福建长乐—南澳构造带早白垩世和台湾大南澳晚白垩世侵入岩组合均不属于经典定义的TTG岩套。

    • 粤北黄沙桥铀矿床花岗岩锆石U- 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地质意义

      2024, 70(5):1981-199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25

      摘要 (54) HTML (0) PDF 3.43 M (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沙桥铀矿床位于诸广山岩体南部,处于城口矿集区西侧。本文针对黄沙桥铀矿床赋矿花岗岩开展了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组成测定,结果显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52. 8±1. 1 Ma和154. 0±1. 4 Ma。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类黑云母花岗岩均具富硅、富碱、高K2O/Na2O值和低CaO/Na2O值等特征,二者皆具有较一致的稀土、微量分配曲线特征;均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以及高场强元素Th、U、Hf,明显亏损Ba、Nb、Ti等元素;两者均具明显轻重稀土分馏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型”以及明显的Eu负异常;两类黑云母花岗岩均具有较低εHf(t)值(-15. 24~-8. 96和-13. 60~-9. 65),二者古元古代的模式年龄为2171~1778 Ma和2063~1821 Ma。两类黑云母花岗岩均属于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主要由富黏土的泥质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来。二者均为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伸展构造背景下,由古元古代为主的地壳源区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 库姆塔格沙漠岩屑的岩石学分析及其物源指示

      2024, 70(5):1998-201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12

      摘要 (49) HTML (0) PDF 3.69 M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沙漠中的岩屑是沙源母岩风化的暂时性中间产物,是判别母岩性质和来源的最可靠最直接的标志。采用沙薄片岩性显微鉴定,对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堑谷阶地、边缘台地、羽毛状沙丘以及沙漠南部洪积台地、干河床、边缘沙丘和丘间地等地貌单元的岩块和粗碎屑进行了多样品系统性岩石学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岩屑岩石类型复杂,涵盖3大岩类、14种3级岩类、121种5级岩类,以中酸性喷出岩类和区域变质岩类为主,常见的岩石为流纹岩、霏细岩、安山岩、粗面岩、石英岩和石英化岩。碎屑岩矿组成与粒度关系密切,砾石>90%、粗砂50%~90%是岩屑,粒度1. 0 mm左右的沙粒岩石类型最多,沙粒细则碎屑单矿物含量高,这种状况使得沙漠不同区域、不同地貌部位沙粒岩性分布存在差异。岩屑具有不同的颜色,暗色颗粒主要由中酸性喷出岩组成,而浅色颗粒主要由石英质岩类和长英质矿物组成,其中部分同类岩屑既有暗色也有浅色。沙漠中岩屑的岩石特征与阿尔金山山区出露的岩性基本一致,沙漠中不仅含有阿尔金山十分发育的动力变质岩类,而且还含有红柳沟—拉配泉段特有的蛇绿岩套混杂岩系的各种岩类,显示出库姆塔格沙漠的碎屑与阿尔金山母岩的渊源关系,但母岩风化的差异性以及山脉隆起不同历史阶段碎屑物输出的差异,使得岩屑中各类岩石的含量与山区母岩含量不尽相同,细晶质及隐晶质且抗风化的岩石成为沙漠岩屑的主要组分。库姆塔格沙漠中粗晶质岩类和碎屑单矿物南多北少与抗风化岩屑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是冲洪积物由南向北运移的结果,显示了沙漠沙与冲洪积物岩屑特征的相近性和继承性,揭示了库姆塔格沙漠具有近源就地起沙的物源属性。

    • 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刻画方法及其应用

      2024, 70(5):2015-202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21

      摘要 (41) HTML (0) PDF 1.87 M (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搞清含油气盆地断裂与盖层配置(简称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组合封闭特征及其下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和油源断裂与上中下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封闭和不封闭部位叠合,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的刻画方法,并利用其刻画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港东断裂与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简称沙一中亚段)、东营组二段(简称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结果表明: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东部和西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中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相对发育,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相对不发育,不利于油气运聚成藏,与目前港东断裂处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馆陶组内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刻画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是可行的。

    • 云南大理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中发现钪(Sc)异常富集

      2024, 70(5):2024-203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55

      摘要 (60) HTML (0) PDF 2.05 M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钪(Sc)及其化合物性能优异,在我国科技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矿产。在云南大理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中发现Sc异常富集,其平均含量为43.7 μg/g,相当于钪氧化物(Sc2O3)含量为67.01 μg/g,其中玄武岩风化形成的红褐色黏土层中Sc2O3含量更高,平均值为81.31 μg/g,达到独立钪矿品位。对Sc富集机理初步分析发现,来自母岩的Sc在风化过程中因迁移能力较低,在风化产物中相对富集。峨眉山玄武岩在云、贵、川分布广泛,玄武岩风化壳是潜在的Sc矿找矿方向。

    • >通 讯 资 料 · 消 息 报 道 · 新 书 介 绍
    • 青海省地质特征及典型地质标本采集经验

      2024, 70(5):2031-204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25

      摘要 (98) HTML (0) PDF 3.27 M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质标本是地史演化和地学研究的见证物,同时也是地质宣传和教学的基础资源和核心材料。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对青海省地质特征及典型地质标本采集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处于不同时期规模巨大的造山系中,区域地质活动强烈,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质标本。典型地质标本采集时可重点考虑北祁连蛇绿岩、中南祁连构造糜棱岩、柴北缘花岗伟晶岩、西秦岭矽卡岩、青南流纹岩和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化石等地质体。同时此次在采集地质标本时得出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后深入剖析省内地层时空接触关系和构造活动特征、揭示地层演化历史和矿藏分布规律、以及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地学爱好者提供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新场景和新生态。

    • 中国地质图书馆初创时期负责人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发

      2024, 70(5):2041-204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85

      摘要 (68) HTML (0) PDF 1.45 M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质图书馆可追溯到1916年,是中国最早的科技专业图书馆机构。初创时期的负责人李学清、赵志新、卢祖荫致力于规范图书管理、建设独立馆舍、服务学术研究等,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培养地质人才、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个人作为机构初创者和领域科学家,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与影响力,时至今日仍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对策与建议

      2024, 70(5):2045-204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3.065

      摘要 (64) HTML (0) PDF 1.08 M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期,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完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馆藏资源体系的重大历史机遇,同时也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的分析研究,全面掌握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建设进展,系统梳理了Ⅰ、Ⅱ类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情况,了解了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最新进展,全面总结了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利用情况,提出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部分省份筛选保管与矿业经济活动不匹配,二是西部省份和国家Ⅰ类岩芯库容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岩芯数字化程度整体偏低、信息化服务刚刚起步,四是服务成效与馆藏资源体量不相匹配,围绕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继续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能力建设,二是继续提升岩芯数字化、信息化整体水平,三是继续深化实物地质资料服务效能。

    • 中国地质学会发布《河湖底泥重金属调查与评价规范》团体标准

      2024, 70(5):2049-2049.

      摘要 (42) HTML (0) PDF 836.38 K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期,根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民政部印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和《中国地质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 (试行)》的有关要求,经中国地质学会团体标准委员会审定通过,批准发布《河湖底泥重金属调查与评价规范》 (T/ GSC 010—2024)团体标准。 自 2024 年 8 月 12 日起正式实施。

    • 《地质论评》2024年第70卷第5期中、英文目次、编委会、刊头图案说明、封底、《地质论评》网络出版版权声明

      2024, 70(5):70059999-70059999.

      摘要 (39) HTML (0) PDF 1.97 M (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网络出版I
    • ●★●以下文章网络预出版(在线出版)于2024年9月20日,预计刊于《地质论评》2024年第70卷第6期(2024年11月15日发行纸质版)或2025年第71卷第1/2期(2025年1/3月15日发行纸质版)

      2024, 70(5):2024050000-2024050001.

      摘要 (1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北南漳—远安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特征及成因研究

      2024, 70(5):2024050001-202405000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32

      摘要 (64) HTML (0) PDF 8.46 M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北南漳—远安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三段顶部发育一套典型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本研究通过野外工作,结合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总结了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及沉积环境。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由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交替平行堆叠而成,纹层单元(成对出现的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平均厚度0.22~0.62 mm,亮色纹层的主要成分为微亮晶方解石,基本不含有机质;暗色纹层则是以黏土矿物、泥晶方解石以及有机质为主,并发现了大量胞外聚合物以及莓状黄铁矿。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面扫实验结果表明Sr元素浓度整体较高,其浓度范围在200×10-6~460×10-6;而Ba元素浓度在亮色纹层中较低但在暗色纹层中较高,总体小于80×10-6。较高的Sr/Ba值表明了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高盐环境中。通过对嘉陵江组沉积速率的计算推测出该纹层的形成由季节性周期变化控制。基于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宏微观特征,认为亮色纹层形成于秋—冬季,主要成因机理是化学沉淀;而暗色纹层形成于春—夏季,成因机理包括底栖微生物席对沉积物的捕捉,微生物的生物矿化作用和有机矿化作用产生的微泥晶碳酸钙即自生泥晶以及悬浮在水体中的微生物与黏土矿物的相互吸附沉降。综合这一系列沉积特征以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凝滞、还原、高盐的潮坪低洼环境中。

    • 江西武功山西部高氟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2024, 70(5):2024050002-20240500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75

      摘要 (82) HTML (0) PDF 2.30 M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西省武功山地区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但西部地区地热水中氟浓度较高,制约了区域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次研究在武功山西部地区共采集22组水样,基于地热水物化参数和氢氧同位素数据,识别地热水补给来源,估算补给高程、循环深度、热储温度和冷热水混合比例,揭示地热水成因机制;运用Pipper三线图、Gibbs图、氯碱指数图和离子比例关系图等方法,基于氟富集的水化学条件及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两方面探究高氟地热水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地下水和地热水以Ca2+、Na+和HCO-3为主,水体呈碱性,高氟水主要存在HCO-3-Na+型地热水中,氟浓度超过国家标准3~13倍,地表水和浅层冷水样品氟浓度均未超出国家标准;地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1011~1422m,循环深度为470~1893m、热储温度为64. 9~113. 1℃,地热水中冷水混入比例为0. 68~0. 93;地热水化学组分受地质因素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影响,富氟矿物风化、溶解是高氟地热水中氟的主要来源,阳离子交换作用和碱性地热水环境影响地热水中氟富集。

    • 声波测井地质与工程应用

      2024, 70(5):2024050003-20240500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91

      摘要 (80) HTML (0) PDF 4.58 M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系统梳理声波测井解释评价流程并拓展其应用领域与范围,笔者等回顾了声波测井仪器采集系列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不同仪器探测的不同声波属性的差异。声波测井可用于孔隙度测井计算、渗透率评价以及油气层测井判识。通过计算动态泊松比、杨氏模量等参数,声波测井还可用于非常规油气脆性指数测井评价。根据声波时差曲线相对正常压实趋势线的异常响应,声波测井可进行异常地层压力成因判别,并定量计算地层压力大小。声波测井可与地震资料相结合,用于合成地震记录,同时声波时差可进行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声波测井快、慢横波方位可用于现今地应力方向判别,并根据快、慢横波速度变化可定量计算地层各向异性系数。裂缝在声波测井上表现为声波时差增大、声波能量衰减、变密度图像上“V”字形干涉条纹以及斯通利波反射系数增大。烃源岩具有较高的声波时差,结合电阻率测井等可定量计算TOC含量。声波测井通过计算地层压力、破裂压力和坍塌压力,可为钻井安全设计提供支撑,此外声波测井还可用于评价压裂效果,并根据套管波与地层波能量的相对高低进行固井质量检查。研究成果对于扩展声波测井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冀北康保县北沙城岩体岩石成因及成矿潜力讨论——U- Pb年龄、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2024, 70(5):2024050004-20240500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25

      摘要 (59) HTML (0) PDF 3.91 M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冀北康保县北沙城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是北沙城铅锌银铜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为查明北沙城岩体成因及其与北沙城矿床之间的成因关系,本文对北沙城岩体开展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 Pb测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76. 1 ± 0. 6 Ma、274. 9 ± 0. 7 Ma,为早二叠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均具有高硅、富碱、过铝质的特征,其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式,具中等Eu负异常(0. 44~0. 62),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Sr等高场强元素,二者为同一岩浆系统不同演化程度的产物。北沙城岩体εHf(t)值-7. 37~-14. 54之间,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在1763~2215Ma之间,表明北沙城岩体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岩浆氧逸度(NNO)在-4. 78~-0. 11之间,黑云母结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40~766℃和280~441MPa,似斑状花岗岩含水量在11. 3%~13. 2%,花岗斑岩含水量在8. 00%~8. 30%之间。低氧逸度和过早的流体出溶不利于Pb、Zn、Cu的富集,北沙城岩体可能并非成矿岩体。

    • 微生物硅化研究进展——对前寒武纪硅质岩成因和硅循环的启示

      2024, 70(5):2024050005-20240500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02

      摘要 (168) HTML (0) PDF 2.48 M (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硅质岩作为一类广泛分布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化学—沉积岩,在古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硅质矿物沉淀过程中微生物参与的证据不断丰富,微生物硅化模式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关于微生物在硅质矿物沉淀过程中的角色,目前仍有不同认识。前人普遍认为微生物在硅质矿物沉淀中起“被动”作用,即在溶解硅过饱和的条件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为硅质矿物沉淀提供成核位点,再通过阳离子桥接、氢键结合或静电吸引等方式,使得硅质矿物在微生物表面沉淀。但最近研究发现,即使在溶解硅欠饱和的条件下,前寒武纪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Mg=2+=桥接也能促进硅质矿物沉淀。这意味着溶解硅过饱和并非前寒武纪硅质岩形成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暗示前寒武纪海水溶解硅浓度可能被高估,并未达到饱和状态。同时,微生物硅化过程中硅化基因的表达也暗示了前寒武纪海水溶解硅浓度可能早在中元古代就开始降低,远早于前人预测的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早期。由此可见,微生物硅化对完善地质历史时期海水硅循环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准确评估溶解硅浓度降低的时间和具体溶解硅浓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更细致的研究。

    • 新水情驱动的北京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演化特征及分层越流研究

      2024, 70(5):2024050006-20240500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22

      摘要 (79) HTML (0) PDF 2.53 M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受南水进京、地下水压采、限采和生态补水等新水情影响,北京冲洪积平原地面沉降出现新的演化特征。本文以北京冲洪积平原为研究区,在多年区域和站内长序列多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水情下北京地面沉降呈现出的新变化。结果表明:① 2015年后,北京地下水降落漏斗和沉降速率均明显减小,2022年部分沉降中心消失并转为上升;② 在冲洪积扇顶部,沉降对水位变化的响应速度较快并呈明显的弹性变形,浅部地层先于深部地层开始上升;在冲洪积扇中下部,地层压缩释水和地下水补给相对较慢,沉降滞后于水位的变化,以浅部地层上升和塑性变形为主;③ 新水情下不同层位地下水位越流补给发生变化,天竺站62~85m粉质黏土层分别受上、下含水层补给,90~120 m粉质黏土层则向上、下含水层越流释水;④ 沉降对水位回升的滞后反应与地层岩性有关,天竺站上升趋势由浅部地层向深部地层发展,深部地层上升滞后于水位回升的时间明显短于浅部地层。研究结果有助于在新水情形势下重新评估北京地面沉降防控政策效果及为后续制定精细化防控政策提供依据。

    • 鞍山—本溪地区南芬BIF铁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2024, 70(5):2024050007-202405000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35

      摘要 (59) HTML (0) PDF 3.85 M (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芬BIF(Banded iron formation,条带状含铁建造)是鞍山—本溪地区重要的铁矿床之一,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新太古代鞍山群茨沟岩组含铁岩段中,自下而上由 Fe1、Fe2和Fe3三个铁矿体组成。矿石类型主要为磁铁石英岩、透闪磁铁石英岩、赤铁磁铁石英岩和赤铁石英岩。根据矿物组合和共生序列,成矿演化期次可分为五期:沉积期、成岩期、区域变质变形期、热液改造期、表生氧化期。为了查明南芬BIF的成矿流体特征,本文在对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共生关系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镜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相学、显微测温等技术手段,对该矿床中不同类型磁铁石英岩中的石英开展了详细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结果显示,南芬铁矿主要发育三类包裹体,分为Ⅰ类次生包裹体、Ⅱ类气液两相原生包裹体(Ⅱa类液相包裹体、Ⅱb类气体包裹体)和Ⅲ类含液相CO2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南芬铁矿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峰期发育Ⅲ类和Ⅱb类包裹体,峰期变质流体均一温度为283. 2 ~ 423. 5 ℃,盐度范围为3. 39% ~ 9. 47% NaCleqv,显示高温低盐度特征;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峰期后发育Ⅰ类、Ⅱa类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91. 3 ~ 308. 8 ℃,盐度范围为2. 24% ~ 10. 61% NaCleqv,均一温度及盐度范围均较宽。综合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其他地质证据,认为区域变质峰后阶段变质流体具有多期性的特点。

    • 冀西北晚侏罗世辉绿岩的发现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启示

      2024, 70(5):2024050008-202405000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55

      摘要 (63) HTML (0) PDF 3.15 M (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人对晚侏罗世时期华北克拉通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岩石圈地幔性质转变时间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等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带首次发现了晚侏罗世辉绿岩,对其开展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并对其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本文在辉绿岩中获得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为152. 3±2. 3Ma,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辉绿岩SiO2含量为48. 99%~50. 43%,K2O含量为1. 52%~2. 04%; TiO2含量为1. 77%~2. 05%,里特曼指数σ=3. 64~5. 78,镁指数Mg#=43~46,其属于大陆板内碱性玄武岩系列。稀土总量ΣREE=211. 55×10-6~261. 36×10-6;LREE/HREE为11. 36~12. 11,(La/Yb)N=13. 92~18. 09, (Gd/Yb)N=2. 44~3. 12,轻重稀土分馏强烈,重稀土分馏强烈;δEu=0. 91~1. 0,具微弱负铕异常—无异常。晚侏罗世辉绿岩形成于大陆板内拉张环境,属于洋岛型镁铁质岩浆岩,地幔源区为古亚洲洋俯冲洋壳改造的大洋型原始地幔。冀西北晚侏罗世辉绿岩为华北板块北缘首次发现,是区域上最早的古太平洋板块回撤的地质记录。

    • 北京大学地质馆建筑考

      2024, 70(5):2024050009-202405000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45

      摘要 (101) HTML (0) PDF 2.40 M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京大学地质馆是20世纪30年代北大“中兴”时期建成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其中唯一一座独属于一个学系(北大地质学系)的建筑。地质馆的落成有赖于三方面条件:30年代初,北大购得其“第一院”与“第二院”之间的松公府大片区域,为校园扩建提供了基础;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商定的合作研究特款办法解决了大部分建筑经费问题;双方合聘的研究教授丁文江和李四光则成为地质馆建设的直接推动者。1935年由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地质馆建成,以现代风格为主兼具中国传统特色,为北大地质学系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可视为北大地质学系在20世纪上半叶全盛时期的标志。抗战爆发后地质馆落入日伪之手,先后被(伪)“东亚文化协议会”和(伪)“北大理学院”地质学系占用。1946年北大复员,地质学系迁回地质馆,图书、仪器均有增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地质馆由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使用,北大地质学系的辉煌也暂时告一段落。

    • 湖南省乌龙山天然无公害富硒土地划定、成因分析与开发利用展望

      2024, 70(5):2024050010-202405001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12

      摘要 (56) HTML (0) PDF 1.32 M (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龙山县乌龙山为研究区,基于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围绕土壤富硒程度、环境质量、灌溉水质及农作物硒含量等4个方面开展综合评价,划定出天然无公害富硒土地区域,并结合该区域土壤硒成因进行分析,探究土壤硒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土壤Se含量为0.19 ~0.84 μg/g,平均值与中位值分别为0.48μg/g和0.45μg/g,是全国表层土壤的2.24倍。土壤Se含量大于0.4 μg/g的土地面积为15.18km2(22770亩, 1亩=2000/3 m2),占研究区72%,具有较高的富硒开发前景。② 研究区土壤As、Hg、Cr和Pb等元素含量均低于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Cd元素含量均低于筛选值的占比为62%,土壤环境质量优良,灌溉水质良好,农作物富硒率为80%。③ 研究区土壤中Se与Cd、Cu、Hg、Ni、Pb、Zn、P、N和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土壤剖面垂向上,呈现出表聚性特征,土壤Se含量主要受有机碳、黏土矿物、酸碱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共划定天然无公害富硒土地13251亩,通过对Se成因分析,研究区天然富硒土壤中Se元素来源于黑色炭质硅质岩层的冲洪积成土母质,来源稳定,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富硒农产品种植、富硒产业开发、支撑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 苏州吴江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4, 70(5):2024050011-202405001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65

      摘要 (56) HTML (0) PDF 2.64 M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生态保护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重要任务,浅层地下水是水生态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明晰该区域浅层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本研究综合运用统计分析、Gibbs图、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以及主成分(因子)分析等多种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苏州市吴江区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处于偏碱性环境,阴离子主要以HCO3- 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微承压水大部分属于微咸水和咸水,且微承压水中的NH4+含量高于潜水中NH4+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地下水中的大多数主要离子主要受自然过程的调控,高浓度的Na+、Mg2+、NH4+有利于I-在地下水中的富集;因子分析中提取的4个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85.375%,并分别与盐度、有机物、酸碱度和硫酸盐有关,总体来说,盐度、酸碱度和硫酸盐与自然过程有关,因子2代表了人为过程,而人为过程和自然过程不能完全分开。

    • 共襄盛举:抗战胜利后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三次年会在台北召开

      2024, 70(5):2024050012-202405001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15

      摘要 (39) HTML (0) PDF 1.14 M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47年11月,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在台北召开,此次年会是台湾光复后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年会,也是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以来唯一一次在台湾举行的年会。认为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是中国地质学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地质学科在战后时期的复兴,也展示了学会在推动学术研究、培养地质人才以及服务国家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不仅促进了大陆和台湾地质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中国地质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学术交流和地质考察,来自大陆的地质学者对台湾的地质环境、自然资源、民俗文化以及城市建设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战后开发台湾奠定了基础。

    • 九绵高速双岔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对桥墩冲击特性研究

      2024, 70(5):2024050018-20240500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21

      摘要 (48) HTML (0) PDF 4.96 M (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岔沟泥石流沟地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该沟于1982年爆发过大型泥石流,并在2011~2013年每年夏季爆发过泥石流,大量泥石流堆积物顺沟而下,堵塞道路及河道,对国道G247、沟口村民及九绵高速造成威胁。对此,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及无人机航拍数据,笔者等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致灾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治理措施防治效果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该沟泥石流容重为1. 39~1. 67 t/m3,洪峰流量为42. 6~112. 7 m3/s,属于稀性泥石流。泥石流运动演化数值模拟表明,在10年一遇流量情况下,泥石流启动后于800~1000 s时段内将通过双岔沟大桥并可能对桥墩造成冲击,此时泥石流流速为4. 15 m/s,1200 s后泥石流到达堆积区,对沟口建筑及河道造成威胁。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在堆积区泥石流流速随运动距离增加而减小,对桥墩的冲击力在桥墩底部最大,并随高度及桥墩与沟口距离增加而下降,特别是前者下降幅度较大;泥石流遇到桥墩后被分成左右两股快速向桥墩侧后方扩张,泥石流冲出物不仅对桥墩形成冲击力还会堆积在桥墩附近对桥墩造成横向压力。流固耦合分析表明,泥石流洪峰通过桥墩过程中,泥石流流体将出现“爬高”现象,首先接触到泥石流龙头的桥墩基底将产生最大压强115. 0 kPa,随后压强呈“半椭圆环”状分布顺桥墩竖直向上传递,桥墩最大主应力为0. 75 MPa,受此影响在桥梁顶端将产生位移约0. 21 mm。

    • 鲁西地区碳酸盐岩岩溶热储分布预测

      2024, 70(5):2024050020-202405002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42

      摘要 (51) HTML (0) PDF 3.94 M (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西碳酸盐岩岩溶热储分布面积广,热水储量大,是山东省地热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本文利用残余厚度厚法或“印模”法恢复了鲁西地区怀远期、加里东晚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等五期古地貌,各期岩溶高地、岩溶缓坡、岩溶洼地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继承性及差异性。现今热储经历了六个时期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及埋藏岩溶综合影响而成,印支—燕山期构造格局决定了区内南、中、北段的岩溶热储发育演化差异性。结合各期古地貌及断裂分布特征,圈定了菏泽凸起、单县凸起、阳谷凸起等热储勘探有利区,以期为未来地热资源勘探提供指导。

    • 南岭北麓湘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2024, 70(5):2024050021-202405002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52

      摘要 (76) HTML (0) PDF 2.34 M (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岭北麓湘江上游重点生态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中的水量平衡法、泥沙输移比模块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开展水源涵养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石漠化敏感性、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通过等权叠加获得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及生态敏感性评价分布图。结果表明:① 区内水源涵养功能极度重要区面积为5365.90 km2,31.86%;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极度重要区面积1779.61 km2,10.57%;石漠化极敏感区面积为11.38 km2,0.07%;水土流失极敏感区面积436.40 km2,2.59%。② 区内生态极度重要区面积5930.25 km2,35.21%;生态极敏感区面积443.55 km2,2.63%,主要分布在道县、东安县、桂阳县、宁远县以及双牌县。③ 区内生态保护等级V级区域面积占比最大,有36.71%,主要分布在山脉较多、植被茂盛的区域。④ 区内生态本底优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石漠化风险存在,历史矿山集中分布区的生态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较高。

    • 禄丰盆地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5):2024050022-202405002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62

      摘要 (76) HTML (0) PDF 3.33 M (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详细追索调查,笔者等在禄丰盆地滑石板村一带发现大规模的恐龙足迹化石产地,产于白垩系下统马头山组下部紫红色钙粉砂质泥岩层面。足迹主要有蜥脚类、兽脚类、鸟臀类恐龙足迹等,足迹指示恐龙运动方向明显、足迹深度自南向北变化体现了古湖泊位于产地南部的古地理特征;鉴于足迹类型丰富、数量庞大、保存完整,为深入研究滇中地区早白垩世恐龙演化、生存环境及科普提供重要研究材料。

    • 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进展

      2024, 70(5):2024050023-202405002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51

      摘要 (166) HTML (0) PDF 2.76 M (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有机质含量是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而有机质富集通常呈成层性、成带性的特征,且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对陆相页岩油勘探、页岩油成藏机理的研究、开发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带来了巨大挑战,陆相页岩油气储层有机质富集机理与非均质分布等页岩油关键科学问题仍有待梳理与阐述。通过综述有机质来源、沉积与埋藏过程,明确有机质沉积与聚集过程的复杂性受到有机质类型多样性控制,整个过程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电化学反应。并以古气候因素、古介质因素、古地理因素明确古地质环境对有机质生产、分解与保存、稀释过程的相应影响。最后结合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划分并总结出3类陆相湖盆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模式:咸水坳陷型“生产力”模式、咸水断陷型“混合”模式、淡水坳陷型“保存”模式。

    • 基于泊松比—杨氏模量联合反演的裂缝预测技术——以四川盆地自215井区龙马溪组为例

      2024, 70(5):2024050024-202405002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41

      摘要 (119) HTML (0) PDF 3.17 M (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裂缝的发育情况对页岩储层的储集空间、页岩油气的保存条件、页岩气井产能、水力压裂效果等都有影响。因此,页岩裂缝预测对研究页岩油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是目前有效的裂缝预测方法之一,笔者等以四川盆地自215井区为例,通过将测井数据与地震资料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地震资料横向分辨率较高、测井资料纵向分辨率较高的优点。利用与岩石的内部结构、矿物组分、孔隙度等有关,可定量地表征岩石的抗形变能力,进而用于描述裂缝发育特征的杨氏模量、泊松比两项参数。将其与连续小波变换提频处理后的地震资料结合起来,进行联合反演,得到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区域特征,进而对自215井区的裂缝发育特征进行预测。在实际应用中,两种参数单独反演的结果对裂缝的预测并不全面,甚至可能出现部分区域预测结果相悖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自215井区裂缝预测的精度。该文通过建立泊松比与杨氏模量两个参数单独反演得到的数据体进行相干运算,建立自215井区的裂缝发育概率模型,实现了全区的高精度裂缝发育预测。并结合该区微地震监测资料对裂缝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裂缝预测结果吻合率达80%以上。证明了该方法在裂缝预测中的适用性,可为其他地质条件相似地区的页岩裂缝预测提供借鉴方法。

    • 新疆莎车拗陷晚白垩世吐依洛克组古盐湖卤水浓缩阶段及成钾指示

      2024, 70(5):2024050025-202405002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11

      摘要 (63) HTML (0) PDF 2.09 M (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盐流体包裹体成分记录着古盐湖卤水的成分信息,可以揭示古盐湖卤水浓缩是否达到钾盐沉积阶段,从而进行盐湖成钾预测。新疆莎车拗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末期发育的吐依洛克组上部为石盐岩透镜体,已知最大纯盐厚度264 m,被认为是找钾的有利层位。近年来,中国大部分古蒸发岩盆地中石盐流体包裹体成分已获得并进行成钾预测,但唯独没有对莎车拗陷石盐中流体包裹体成分开展测试。笔者等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莎车拗陷中喀拉塔勒盐点和塔什米里克盐点的石盐中流体包裹体成分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喀拉塔勒盐点和塔什米里克盐点的Br平均含量分别为6550 mg/L、24395 mg/L;Mg2+/Ca2+值分别为043、032,反映了拗陷晚白垩世古盐湖沉积处于地质历史上的“方解石海”时期;平均溴氯系数分别为011和039,揭示了莎车拗陷晚白垩世古盐湖卤水演化在塔什米里克盐点区域达到了钾盐沉积阶段。因此塔什米里克盐点所在区域具有良好的成钾前景,对今后在该拗陷钾盐成矿靶区圈定及古盐湖卤水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延长组断裂特征、形成期次及油气地质意义

      2024, 70(5):2024050026-202405002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9.031

      摘要 (93) HTML (0) PDF 4.11 M (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中—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地处盆地西缘,构造活动复杂,断裂分布规律及控藏机制不明。基于岩芯、成像测井、裂缝面方解石C—O同位素及UPb同位素定年实验,对洪德地区长6—长8段(延长组6段—延长组8段)断裂的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洪德地区裂缝多集中在延长组下组合,以垂直和高角度的剪切缝为主,裂缝部分充填方解石与石英,可见明显过油痕迹;②裂缝走向以北东东—南西西向占绝对优势,近东西向次之,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末期以及晚白垩世早期三期,对应的O同位素换算温度分别为11539℃、13983℃和15355℃;③缝面方解石UPb同位素年龄表现为1706±61 Ma、143±12 Ma、104±32 Ma三期,北东东向主断裂的活动时期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对应于燕山运动期二幕至三幕,与长8段油藏的成藏期相吻合。综上分析认为,天环坳陷延长组断裂改善了低渗透储层的物性,起到沟通油源和运移通道的作用,促进了油气在远源砂体中运聚成藏。

    • >网络出版II
    • ●★●以下12篇文章网络预出版(在线出版)于2024年10月20日,预计刊于《地质论评》2024年第70卷第6期(2024年11月15日发行纸质版)或2025年第71卷第1/2期(2025年1/3月15日发行纸质版)

      2024, 70(5):2024050026-2024050027.

      摘要 (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研究的科学问题

      2024, 70(5):2024050027-202405002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85

      摘要 (47) HTML (0) PDF 2.09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除了地质体的经济性,地质科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Diamondiferous Kimberlites, DK)和含金刚石的钾镁煌斑岩(Diamondiferous Lamproites, DL)研究深部地质,全球在这方面有了许多的进展。 通过金刚石所含包裹体和流体发现了地表元素循环、地幔深部的地质事件,通过DKL地幔捕虏体和捕虏晶限定地幔岩浆起源位置的C—P—T—PH2O条件等。 DKL在科学上的研究价值和在经济上的价值也推动了安哥拉、俄国、印度、加拿大中部等多个矿田的发现与开采,从而促进了深部地质研究。本文概述全球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 大兴安岭哈多河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5):2024050028-202405002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25

      摘要 (33) HTML (0) PDF 3.71 M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哈多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其南部为二连—贺根山—黑河构造带,该地区是研究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的理想场所。本次通过对哈多河地区晚古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在晚古生代碰撞—拼合的过程,为古亚洲洋的消亡提供新的证据。根据测试分析结果,两期侵入岩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2. 1±1. 7 Ma和339. 1±4. 2 Ma,时代属于早石炭世,其中中粗粒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平均为73. 11%,Al2O3含量平均为13. 47%,全碱(ALK)含量平均为8. 74%,Na2O/K2O平均为1. 13,属于偏钠质。中细粒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平均为71. 98%,Al2O3含量平均为13. 82%,全碱(ALK)含量平均为8. 94%,Na2O/K2O平均为1. 15,属于偏钠质,二者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两期侵入岩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而重稀土亏损,稀土配分模式为右倾,富集LILE(Rb、K、U),亏损HFSE(Nb、Zr、P、Ti),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表现为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哈多河地区早石炭世侵入岩形成于岛弧岩浆背景下,表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在早石炭世仍处于碰撞—拼合过程中,古亚洲洋正逐渐闭合消亡。

    • 深层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有利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储机理——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为例

      2024, 70(5):2024050029-202405002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11

      摘要 (43) HTML (0) PDF 7.70 M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二段有利岩相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研究。结果显示:① 巴二段广泛发育含泥砾的砂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系,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垂向可分为5个砂组,单砂组由底至顶依次发育富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块状中—细砂岩相、层理状粉—细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② 巴二段砂体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中发育的各种岩相类型的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差,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下控制的岩相类型较好,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局部发育微裂缝和粒内溶蚀孔;③ 大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形成的中—细砂岩是巴二段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不同构造位置和不同类型储层经历的成岩改造存在差异。其中,早—中期的胶结作用和晚期的快速埋藏压实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上覆厚层膏盐岩保孔、早期大气淡水溶蚀、晚期有机酸溶蚀以及剧烈构造运动伴生的微裂缝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由北向南,巴二段储层致密化时间逐渐变晚,整体属于“边成藏边致密”型。

    • 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划分

      2024, 70(5):2024050030-202405003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21

      摘要 (63) HTML (0) PDF 2.41 M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火山岩油气藏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藏类型,因其地质特征复杂、储集机制多样,研究难度极大。为了解决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的问题,笔者等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分析、荧光显微分析、均一温度统计等方法,研究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储层中烃类的充注时间和期次。结果表明:包裹体主要寄主矿物为孔洞中充填的石英和方解石,包裹体呈带状或呈群分布;烃类包裹体成熟度相对较高,在荧光下呈蓝白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峰值分别为110~130℃和150~170℃。结合研究区的埋藏—热演化史分析,川西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的成藏期在早三叠世和中三叠世,时间为距今245~243 Ma和224~230 Ma。

    • 江南钨矿带东段长岭尖钨多金属矿床成矿年代、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4, 70(5):2024050031-202405003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55

      摘要 (46) HTML (0) PDF 4.70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岭尖矿床是江南钨矿带东段新发现的钨多金属矿床。本文测得长岭尖矿床的辉钼矿Re- Os同位素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33. 8±1. 3Ma,与矿区深部同时代白云母花岗岩密切相关。根据长岭尖矿床的矿化蚀变组合特征,其成矿期次从早到晚可分为:黑钨矿—硫化物—石英阶段(阶段Ⅰ)、硫化物—石英阶段(阶段Ⅱ)和方解石—石英阶段(阶段Ⅲ)。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其成矿温度和盐度从阶段Ⅰ(281~386℃,0. 70%~10. 11%NaCleq)阶段Ⅱ(186~317℃,0. 70%~4. 03%NaCleq)阶段Ⅲ(156~202℃,0. 70%~2. 07% NaCleq),逐渐降低。长岭尖矿床硫化物中的δ34SV-CDT范围介于-4. 5‰~2. 8‰(阶段Ⅰ和阶段Ⅱ),矿化共生的石英流体包裹体(阶段Ⅰ和阶段Ⅱ)的δDV-SMOW介于-70. 3‰ ~ -58. 3‰和石英中δ18O石英换算得到的δ18O H2O值介于-0. 1‰ ~ 4. 8‰,均指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有少量大气降水混入,从早到晚大气降水比例逐渐增高。长岭尖矿床钨的沉淀主要受控于流体不混溶作用,硫化物矿物的沉淀主要受控于流体混合作用。综合分析显示,长岭尖矿床与江南钨矿带钨矿床类似,成矿流体均来源于岩浆水,且后期都存在大气降水加入的特点。

    • 扬子陆块西缘东川地区新元古代基性岩浆事件的厘定及其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指示

      2024, 70(5):2024050032-202405003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45

      摘要 (67) HTML (0) PDF 3.21 M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扬子陆块西缘东川铜矿区外围广泛出露辉绿—辉长基性岩墙群,其成因、时代及含矿性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对东川铜矿区外围小以西基性岩体辉绿—辉长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素位研究,结果获得800. 4±7. 0 Ma(MSWD=0. 0085,n=20)锆石LA- ICP- MS U- Pb年龄,表明东川铜矿外围广泛出露的基性侵入岩岩体群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期,说明东川铜矿区存在新元古代中期的岩浆事件,为区内多期岩浆成矿事件提供重要的证据。基性侵入岩岩体群岩石地球化学表现出高MgO(5. 11%~7. 77%,平均值为6. 23%)、高TiO2(2. 04%~2. 95%,平均值为2. 60%)、富碱(2. 30%~3. 39%,平均值为2. 97%),具有偏碱性的钾质高钛玄武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富集K、Rb、Ba等大离子半径元素,Ta、Nb、Zr、Hf等高场强元素没有明显亏损,微量、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与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较为一致,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La/Sm)N—(Tb/Yb)N及轻微Ta负异常表明,小以西基性岩体是中元古代中期下地幔石榴子石橄榄岩≤5%的低程度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后期可能有少量壳源物质混入。小以西基性岩体的形成可能与新元古代中期引起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活动有关,是南华裂谷重要的岩石学及岩浆记录。

    • 全球铀矿勘查进展与展望

      2024, 70(5):2024050033-202405003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15

      摘要 (51) HTML (0) PDF 762.43 K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铀资源勘查投入、铀资源政策及勘查区分布格局的变化情况,归纳总结了该时期全球铀矿勘查主要进展,推测未来十年全球铀矿的勘查投入将逐渐增加。综合分析认为全球铀矿勘查的首选目标类型是砂岩型和不整合面型,其次是钙结岩型、侵入岩型、角砾杂岩型和石英—卵石砾岩型。提出加拿大、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尼日尔、南非、中国、俄罗斯、美国、蒙古、印度等国家仍将是全球铀矿勘查的重点地区;南美可能成为铀矿勘查的热点地区;欧洲(俄罗斯除外)的铀矿勘查与开发很难复兴;加拿大和南部非洲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可能取得新的突破。

    • 桂西地区古生代地层中的火山灰特征及其意义

      2024, 70(5):2024050034-202405003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02

      摘要 (45) HTML (0) PDF 5.44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桂西地区古生代台地相火山灰研究几乎空白,其类型和来源不明,影响着构造演化的深入研究。通过线路调查、显微构造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寒武系芙蓉统唐家坝组粉砂质泥岩、石炭系杜内阶都安组底部含铝岩系、二叠系乐平统底部含铝岩系及其顶板海侵系列存在火山灰,均发育熔蚀和脱玻结构;其中,芙蓉统火山灰中可见石英斑晶、长石微晶、白色玻璃、熔融包裹体等,多晶,属于远源的流纹质火山灰;杜内阶火山灰中斑晶以斜长石、辉石为主,另见玻璃和岩屑,锆石U- Pb年龄显示多峰,主要峰值年龄段为392~340 Ma,加权平均年龄为370±7.4 Ma,另有一次峰年龄段503~404 Ma,含铝岩系富集LREE、Th、U、Pb,亏损Nb、Ta、Sr、P、Ti,但富集和亏损程度不大,弱Eu异常,Cr、Ni、Co强烈富集,火山灰来自近源的拉斑玄武岩浆;乐平统含铝岩系顶板的海侵系列及顶部PTB界线(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火山灰以流纹质为主,两者均为近源。芙蓉统酸性火山灰来自原特提斯岛弧火山,华南加里东运动为原特提斯洋—陆俯冲的板内远程响应;泥盆纪晚期—石炭纪早期基性火山灰来自桂西所处的小洋盆内区域火山喷发;乐平世酸性火山灰来自华南西南缘的古特提斯松马造山带。火山灰对“沟—弧—盆”模式的厘定提供了重要证据。

    • 实物地质资料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集成研究与应用浅析

      2024, 70(5):2024050035-202405003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65

      摘要 (49) HTML (0) PDF 637.06 K (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推进,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集成研究与二次开发,可为快速、经济、高效地发现新矿产资源提供重要信息。文章探讨了实物地质资料在支撑服务基础地质研究、地质找矿与成矿规律研究、环境评价、矿山选冶方法建议等方面的应用实践。指出利用已有钻孔岩芯及数据进行集成编研,可有效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各项目物化探、钻探等工作部署;针对重点勘查区、重要矿山,开展以往岩芯等实物地质资料的综合整理与二次测试分析,是降低勘查投入、发现有利找矿靶区、实现攻深找盲找矿新突破,落实增储上产有效手段;针对基础地质调查区,利用区域已有大量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结果或开展二次分析测试,可获取新的地球化学信息,支撑发现新的找矿异常区域;快速采集野外岩芯图像、元素、矿物数据,可为专家决策和实时指导提供数据支撑;系统性开展典型矿床岩芯数字化工作,开展蚀变矿物填图,建设矿区尺度指标矿物光谱特征数据库,可助力矿床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服务典型矿床成矿预测与成矿规律研究等。通过以上工作可真正让实物地质资料赋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 大兴安岭南段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LA- MC- ICP- MS锡石U- Pb定年及其意义

      2024, 70(5):2024050036-202405003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75

      摘要 (34) HTML (0) PDF 2.68 M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浩布高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黄岗梁—甘珠尔庙成矿带内,伴随中生代岩浆侵入活动,发育矽卡岩型锌—多金属、斑岩型钼、花岗岩型锡等矿化类型。然而,花岗岩型矿化及其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多金属矿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且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以浩布高矿集区产于乌兰坝岩体中的花岗岩型锡矿石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两件锡石样品并开展LA- MC- ICP- MS锡石U- Pb定年工作,获得其U- Pb Tera- Wasserburg下交点年龄分别为148. 7±5. 1 Ma、146. 4±3. 4 Ma。结果表明,浩布高矿集区花岗岩型锡矿化的年龄与乌兰坝岩体中部的容矿碱性花岗岩的侵位年龄(148. 9~142. 0 Ma)基本一致,表明两者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一致性。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花岗岩型锡矿化与矽卡岩型锌—多金属矿化、斑岩型钼矿化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均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成矿事件的产物。此外,浩布高矿集区锡矿化年龄(148. 7~139. 6 Ma)与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发生时代(150~130 Ma)一致,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认为,浩布高矿集区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构造背景。

    • 云南泸西三叠系关岭组上段火山灰锆石U- Pb年龄及其对泸西海生爬行动物群时代的指示意义

      2024, 70(5):2024050037-202405003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52

      摘要 (64) HTML (0) PDF 4.05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泸西中三叠统关岭组上段地层含丰富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等多门类化石,面貌与中三叠世安尼期盘县动物群、罗平生物群类似,但生物地层研究弱,未能较准确厘定其地质年代。本文利用LA- ICP- MS对泸西主要化石点所梅落与木塌剖面共计4层凝灰岩样品及盘县动物群隔界河剖面化石产出层凝灰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 Pb测年。结果显示,所梅落剖面凝灰岩锆石结晶年龄为243. 9±1. 8 Ma;木榻剖面三层火山灰自下而上分别为245. 2±3. 4 Ma、243. 7±1. 7 Ma以及242. 2±1. 5 Ma;盘县动物群隔界河凝灰岩层锆石年龄为244. 0±1. 5 Ma。测年结果显示泸西所梅落剖面关岭组上段地层以及木榻剖面化石富集层时代均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在时代上与盘县动物群、罗平生物群基本一致。

    • 破火山口塌陷过程的特征与动力学

      2024, 70(5):2024050038-202405003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10.095

      摘要 (88) HTML (0) PDF 3.25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破火山口是最具特色的火山机构,是由下部岩浆喷出导致地表塌陷形成的火山洼地,与岩浆运移、岩浆喷发和岩浆房减压等过程密切相关。破火山口塌陷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火山学与火山灾害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破火山口的主要类型、演化过程、塌陷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了破火山口塌陷的火山地质特征、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其研究可以为破火山口塌陷过程中的岩浆运移和喷发活动提供新思路。将破火山口塌陷的火山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研究相结合,能为火山监测和减灾工作提供新视角,也能为今后破火山口的研究提供新见解。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