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7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本页底部有2024年7月20日+8月20日网络预出版的文章25+14篇, 预计将刊于《地质论评》2024年第70卷第5/6期(2024年9/11月15日发行纸质版)或2025年第71卷第1期(2025年1月15日发行纸质版)

      2024, 70(4):0-0.

      摘要 (5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条山地区绛县群地层划分与构造背景

      2024, 70(4):1229-124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45

      摘要 (87) HTML (0) PDF 3.52 M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条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中部造山带演化的重要记录。绛县群划分为横岭关亚群和铜矿峪亚群,横岭关亚群为一套由石英岩和绢云片岩组成的变质碎屑岩;铜矿峪亚群则以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有正常沉积碎屑岩的“双峰式”火山岩。笔者对绛县群岩石组合及地层特征开展详细调查研究,经过对绛县群火山岩、侵入岩和碎屑锆石同位素年龄的综合分析,认为绛县群的形成年龄大约在2200~ 2120 Ma,时代为古元古代。结合碎屑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推测绛县群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为古活动大陆边缘。其中,横岭关亚群沉积在活动大陆边缘盆地,而铜矿峪亚群则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

    • 南东帕米尔热斯卡木地区中新世高锶低钇花岗岩:对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

      2024, 70(4):1242-126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35

      摘要 (40) HTML (0) PDF 4.62 M (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碰撞后岩浆作用是探索岩石圈物质组成、反演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近来,笔者等所在课题组在南东帕米尔热斯卡木地区新识别出一套新生代高锶低钇花岗岩,并分析了该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及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锆石LA- MC- ICPMS U- Pb定年显示,这些岩浆岩为中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12. 0 ± 0. 3 Ma)。元素地球化学显示,样品具有高SiO2(72. 14% ~ 74. 35%)和K2O (3. 78% ~ 5. 25%)含量,低MgO(0. 13%~0. 50%)和Mg#(18 ~ 35),高Sr(363×10-6 ~ 754×10-6),低Y(3. 41×10-6 ~ 16. 4 ×10-6)和Yb(0. 327×10-6 ~ 0. 903×10-6),从而高Sr/Y (27. 1 ~ 188)和(La/Yb)N值(18. 9 ~ 210),与典型Adakite地球化学特征一致。同位素方面,样品具有显著富集的锆石εHf(t)(-10. 1 ~ -5. 4)和全岩εNd(t)(-8. 33 ~ -6. 39)值。综合笔者等及前人研究成果,热斯卡木地区中新世高锶低钇花岗岩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欧亚大陆碰撞以来,区内地壳显著增厚、高原快速隆升。~ 12 Ma,由于增厚地壳局部岩石圈重力不稳发生垮塌,软流圈上涌使加厚古老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该时期的高锶低钇花岗岩岩浆。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沉积特征及铀矿找矿方向

      2024, 70(4):1267-129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2.022

      摘要 (27) HTML (0) PDF 8.04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等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黄花沟地区的露头和钻孔岩芯、钻测井综合分析,结合镜下观察,对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主要岩石学特征、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研究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有利成矿砂体的类型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下白垩统吐谷鲁a亚群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吐谷鲁b、c和d亚群则以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②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以德伦山为界,乌尔禾—夏子街一带发育远源弱流的浅水三角洲相,物源来自北西的雪米斯坦, 而德伦山—黄花沟一带以发育高能量的辫状河沉积为主,物源应来自盆地北部;③下白垩统有利找矿层位为吐谷鲁a+b亚群的原生灰—灰绿色粗碎屑建造。乌尔禾—油砂山一带的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是重要的找矿方向;夏子街一带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厚大砂体具备形成一定规模砂岩型铀矿的能力;黄花沟一带在吐谷鲁a+b时期发育宽广且具有较大规模的辫状河砂体是寻找层间氧化和潜水氧化的有利区域。

    • 鄂尔多斯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构造背景的指示

      2024, 70(4):1291-131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2.032

      摘要 (36) HTML (0) PDF 3.68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等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REE等地球化学分析,就下白垩统砂岩的沉积再循坏特征、化学风化及其构造背景和物质来源等展开讨论。研究表明:①下白垩统洛河组、环河组和罗汉洞组的物源主体上具有相似性,且在构造背景、物源区及物源特征上有良好的继承性。物源区总体具有富石英、富方解石胶结物、钾长石或富钾矿物较斜长石多的特点,罗汉洞组较环河组和洛河组硅质更高、方解石胶结物更少、质更纯。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曲线一致,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Pb、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h、Y等,自下而上随着地层变新,沉积岩中总的稀土含量有变小的趋势,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减小;②研究区下白垩统砂岩原始物质主要为长英质与基性岩混合岩 (如中酸性侵入岩、长英质变质岩)及部分沉积岩。研究区大部分沉积物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逆冲推覆带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搬运至此沉积形成,系首次沉积的物质,少数沉积物 (即风成砂)为就地再次搬运堆积形成,系再循环沉积物质;③在构造背景上具有以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占主要优势的特点。碎屑物主要来源于陆块源区,其次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和混合源区。

    • 上扬子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风化、物源与构造背景的指示

      2024, 70(4):1314-133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02

      摘要 (29) HTML (0) PDF 3.17 M (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探讨上扬子地区南缘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黑色页岩的物质来源、风化作用和源区构造背景,本文选取典型野外剖面,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显示:上扬子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富有机质页岩具有与上地壳相似的贫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特征,∑REE值(103. 66×10-6~295. 98×10-6,平均180. 57×10-6)整体较高,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与上地壳极为相似,呈现“V”型向右倾斜、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负异常明显的特征;特征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比值,如:La、Ce、La/Yb、Sc/Cr,均表现出与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值相接近;样品成分变异指数ICV值(0. 55~14. 1,平均2. 28)和Zr/Sc—Th/Sc图解指示物源为构造带首次快速沉积产物,不具备沉积再循环特征;较低的CIA值(54. 89~71. 61,平均65. 27)、A—CN—K图解和K2O/Al2O3—Ga/Rb图解表明物源受化学风化作用较小,沉积环境为寒冷、干燥环境;K2O、Rb、Al2O3/TiO2含量较高及Eu负异常指示其源岩以长英质火成岩及花岗岩类的偏酸性地质体为主;综合物源、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推断上扬子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主体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物源主要来自于西侧康滇古陆新元古代早期地台盖层,黔中隆起次之,伴随扬子板块东南部中酸性火山物质涌入沉积。

    • 燕辽裂陷槽基底陆壳生长事件——来自长城系碎屑锆石U- 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的启示

      2024, 70(4):1335-135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22

      摘要 (28) HTML (0) PDF 3.68 M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北克拉通大陆地壳生长已有大量研究,但对于被巨厚沉积盖层覆盖的燕辽裂陷槽基底地壳生长的问题前人讨论较少。笔者等以燕辽裂陷槽基底之上的长城系沉积岩为研究对象,统计了燕辽裂陷槽内长城系地层中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和Lu—Hf同位素数据,探讨长城系地层沉积年龄、碎屑锆石沉积源区和地壳生长事件等科学问题。同位素年龄将燕辽裂陷槽长城系沉积年龄约束为1680 Ma,代表着燕辽裂陷槽的开启时间。燕辽裂陷槽长城系碎屑锆石年龄频谱主要显示为2. 7~2. 5 Ga和2. 2~1. 9 Ga两个阶段,Hf同位素εHf(t)表现为高的正值区间0. 1~34. 6。通过对比长城系碎屑锆石与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的U- Pb定年、Lu—Hf同位素εHf(t)和TDM2模式年龄数据,推测燕辽裂陷槽长城系沉积物源为燕辽裂陷槽下伏基底。结合碎屑锆石U- Pb定年、εHf(t)值和TDM2模式年龄数据,我们认为燕辽裂陷槽下伏基底中元古代前地壳生长有3个峰值,分别为2. 7~2. 5 Ga,2. 2~1. 9 Ga和1. 7~1. 6 Ga。

    • 西湖凹陷中央反转带花港组储层成岩演化南北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4, 70(4):1353-136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31

      摘要 (29) HTML (0) PDF 3.95 M (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砂岩储层作为西湖凹陷的重要勘探目的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至关重要,笔者等基于储层成岩作用和成岩演化分析,明确中央反转带南北差异,进一步分析其差异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地区具有更强的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纵向上以3500 m和4000 m为界划分为酸性、酸碱过渡和碱性3个成岩带,经历两期硅质胶结和三期钙质胶结;而南部地区埋深浅、地温低,仅具有两期钙质胶结,纵向上以4000 m为界划分为酸性和碱性两个成岩带;由于北部地区具有更多的岩浆岩母源贡献使得储层抗压实能力较差,遭受压实更强,但烃源岩较强的生烃强度使得储层遭受溶蚀作用更强,因此北部地区花港组储层具有低孔高渗的特征。该研究对优质储层发育研究和甜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南昌市厚田沙地末次冰期风沙沉积的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2024, 70(4):1366-137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6.032

      摘要 (32) HTML (0) PDF 1.96 M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鄱阳湖滨周围和赣江下游沿岸广泛分布着一系列风成砂山。为了探讨南方风沙沉积的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本研究对鄱阳湖南部之厚田剖面的古风沙沉积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磁化率、粒度和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①沙丘砂层的磁化率整体较低,平均粒径 (Mz) 较粗,成熟度指数 (ZTR) 较低而风化指数 (HW)较高,说明风化程度较低,形成于冬季风强盛、干燥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砂质古土壤层的磁化率较高,Mz较细,ZTR指数较高而HW指数较低,说明风化程度较高,形成于冬季风较弱、夏季风较强,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②厚田剖面第Ⅰ (77. 0~57. 1 ka)、Ⅲ (49. 7~36. 8 ka)、Ⅴ (29. 7~14. 9 ka) 阶段依次对应深海氧同位素的MIS4、MIS3b、MIS2,指示为冷期,冬季风强盛,磁化率较低;第Ⅱ (57. 1~49. 7 ka)、Ⅳ (36. 8~29. 7 ka) 阶段分别对应MIS3c和MIS3a,指示为暖期,夏季风强盛,磁化率较高。这些气候变化特征与黄土高原渭南剖面、深海氧同位素和中国亚热带洞穴石笋δ18O记录具有良好的对比性。因此认为,磁化率在南方风沙沉积中可以有效揭示气候变化。

    • 基于数字岩芯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精细表征与评价

      2024, 70(4):1377-139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11

      摘要 (39) HTML (0) PDF 3.44 M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十分复杂,定量化表征难度较大。针对此问题,选取陕西榆林市府谷县天生桥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八段的辫状河露头的8个典型样品,利用图像滤波、阈值分割、最大球等效算法等对选取的数字岩芯代表性体积元进行处理。建立了岩样的三维孔隙结构模型以及球棍模型,计算了微观结构参数,定量表征了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大小分布及其连通性特征,并结合评价地质方法开展了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研究表明:①基于孔隙直径将孔隙分为P1~P4 4类,分别对应微、小、中和大孔。对差异较大的1号和8号两个典型样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号样品以小孔和中孔为主,8号以中孔为主。②基于喉道半径分为R1~R4 4类,大体对应弯片状、片状型喉道、缩紧型喉道和孔隙缩小型,1号样品以弯片状和片状为主,8号以孔隙缩小型为主。③开展了微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基于分形维数、形状因子、欧拉数、连通率、视孔隙度和孔喉结构类型等参数,分为Ⅰ、Ⅱ、Ⅲ、Ⅳ 4级对8个样品进行了分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因此,数字岩芯技术从其强大的三维成像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验证了能精确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储层三维孔隙结构,可为致密砂岩油气资源评价与产能提供地质依据。

    • 低勘探程度地区烃源岩生烃特征研究——以渤海海域秦南凹陷为例

      2024, 70(4):1391-14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21

      摘要 (21) HTML (0) PDF 2.48 M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渤海海域秦南凹陷勘探程度低,亟需开展各洼陷烃源岩生烃特征的精细研究以揭示油气勘探潜力和勘探方向。基于地质类比方法,在合理选择地质模型及地质参数的基础上,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重建了秦南凹陷各洼陷烃源岩埋藏史、成熟度史和生烃史。结果表明,受差异性沉降和沉积的控制,东洼烃源岩成熟时间早且持续成熟时间长,现今已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Ro=1. 0%~2. 0%),2次生烃作用分别发生在渐新世和中新世至今,生烃能力强;东南洼烃源岩成熟时间晚且持续成熟时间短,现今已进入中成熟阶段(Ro=0. 7%~1. 0%),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中新世晚期至今,生烃能力强;西洼烃源岩普遍处于低成熟阶段(Ro<0. 7%),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上新世至今,生烃能力弱;层位上,各洼陷烃源岩生烃能力总体表现为沙三段>沙一段>东三段。秦南凹陷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潜力,应紧紧围绕东洼和东南洼洼槽带及其斜坡带油气运移优势指向区选择有效圈闭进行钻探。

    •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源汇过程及其控储作用

      2024, 70(4):1403-14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2.021

      摘要 (22) HTML (0) PDF 2.29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源汇系统定量化研究是沉积学领域的前缘,是精细重构源汇过程、指导油气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利用重矿物和锆石U- Pb年龄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惠州27转换带进行物源示踪、定量恢复源区沉积物相对贡献,进而重构古近纪源汇过程,探讨源汇控储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始新统文昌组重矿物类型复杂、ZTR指数(碎屑岩中碎屑锆石(Zircon)、电气石(Tourmaline)、金红石(Rutile)在透明重矿物碎屑中所占的比例)小,上始新统恩平组重矿物类型简单、ZTR指数大。研究区文昌组—恩平组主要受盆内中生界岩浆岩基底和盆外珠江水系供源。其中文昌组沉积物98%来自于盆内中生界岩浆岩基底;下恩平组沉积物58.4%来自于盆外珠江东北部支流、36. 5%来自于盆内中生界岩浆岩基底;上恩平组沉积物73. 7%来自于盆外珠江东北部支流、22. 2%来自于盆内中生界岩浆岩基底。研究认为,恩平组沉积期现代珠江尚未形成,但珠江东北部支流(即古珠江)已独立发育且携带大量华夏地块碎屑物质汇入惠州凹陷,导致了惠州27转换带“文昌期盆内近源—恩平期盆外、盆内混源”的源汇转换过程,而非简单的“盆内近源—盆外远源”转换。源汇转换过程改变了恩平组储层的岩石组分,进而改善了储层物性,也使得其储层非均质性变强。本研究定量解析了惠州凹陷古近纪源汇转换过程,为陆相断陷盆地定量源汇及其应用提供了新视角。

    • 人类活动影响下胶东半岛典型蓄水构造模式研究

      2024, 70(4):1419-142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55

      摘要 (34) HTML (0) PDF 2.16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胶东半岛是我国典型的缺水山区,广泛分布有岩浆岩、变质岩及白垩系弱透水性岩层,含水层富水性差异大,同时胶东半岛地区人类活动密集,水质型贫水问题同样突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同时存在。为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缺水山区蓄水构造模式和找水方向,通过2019~2022年在胶东半岛典型缺水山区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采用本次施工的7组钻孔数据,7组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样品,基于蓄水构造理论,结合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对比研究不同类型蓄水构造富水性和以硝酸盐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提出了洼地沟谷风化壳型、接触带型、断裂型、岩溶型4种蓄水构造模式。揭示了受人类活动影响,以洼地沟谷风化型蓄水构造为代表的风化裂隙水硝酸盐含量升高,水质较差,适宜工农业生产用水;断裂型蓄水构造为代表的构造裂隙承压水,上部完整基岩作为隔水盖层减轻了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硝酸盐含量低,水质较好,适宜城镇、农村生活用水;接触带型和岩溶型蓄水构造开发利用方向则与其含水层埋深有关。

    • 北京平谷山前河流阶地发育序列、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

      2024, 70(4):1429-144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2.012

      摘要 (36) HTML (0) PDF 2.46 M (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流阶地是研究河流演化、构造运动的良好载体,虽然北京地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但北京东部地区对河流阶地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少。笔者等以北京平谷燕山山前发育的泃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光释光测年技术(OSL)详细划分了上述河流阶地的发育序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部分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阶地成因及河流阶地对燕山隆升的响应等地质问题,认为泃河南岸发育有3级阶地,北岸发育2级阶地;黄松峪石河最多发育有6级阶地;将军关石河发育有5级阶地。将军关石河至晚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161. 7±7. 7 ka BP),黄松峪石河至晚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121. 2±5. 4~100. 3±4. 1 ka BP),泃河至晚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79. 4±3. 3~70. 8±3. 4 ka BP)。泃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各级阶地的形成受到了古气候变化和燕山隆升的双重影响,平谷地区燕山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处于隆升的状态,晚更新世早期时隆升速率达到最大,可达0. 24~0. 34 mm/a,晚更新世中期时隆升速率降低,0. 18~0. 24 mm/a。以上成果对研究北京东部河流阶地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燕山的隆升提供了新的证据。

    • 长江漫滩区深大异形基坑施工对紧邻特大型桥梁影响及变形控制研究

      2024, 70(4):1443-145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25

      摘要 (25) HTML (0) PDF 2.25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深基坑呈现出开挖深、规模大、形状不规则等特点,其支护结构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笔者等以南京地铁某基坑工程为例,分析基坑施工对邻近桥梁的影响。其场区位于长江下游漫滩相二元结构地层分布地段,上部软土层厚度大,下部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高、水量丰富,地质条件复杂,该基坑为典型的深大异形基坑,距离某大桥的双曲拱引桥仅为72 m,由于之前桥梁已遭受其他地下工程施工产生的较大变形,所以后续工程对其影响变形控制要求极高。为此,该车站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基于地下空间实际功能采用设置分隔墙分区开挖及MJS超深工法墙综合变形控制方案。笔者等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开展复杂环境下基坑开挖引起的围护结构及桥梁桩基的变形预测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该深大狭长异形基坑开挖对邻近桥梁沉降变形影响显著,通过设置分隔墙分区开挖及MJS工法墙进行变形控制,能够较好地控制基坑的空间效应,减少“长边效应”、“异形效应”等对桥梁沉降变形的影响。通过现场基坑开挖过程实际监测结果,验证这一综合变形控制方案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对于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大狭长异形基坑的支护及施工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新时期我国煤矿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

      2024, 70(4):1455-146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2.001

      摘要 (21) HTML (0) PDF 1.47 M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煤炭资源的长期大规模开采,产生了大量的地下空间,直接一关了之不仅造成地下空间资源浪费,还可能产生一系列安全、环境及经济问题,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解决煤矿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对煤炭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等以主要产煤省份为代表,结合调研收集的最新生产煤矿和关闭煤矿数据,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期间生产煤矿地下空间和关闭煤矿地下空间总体情况,系统总结了国内外煤矿地下空间在储物、储能等方面的功能化利用现状,指出了当前我国煤矿地下空间利用存在资源数据信息匮乏、整体开发利用率低、相关技术研究工作仍相对滞后、可供推广借鉴的成熟示范工程较少等问题,提出了新时期煤矿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库建设、利用体系构建、关键技术攻关、示范工程推广4个方面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 多模态数据的地质图关联网络构建及知识服务

      2024, 70(4):1469-148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45

      摘要 (26) HTML (0) PDF 3.06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质图件及其附属资源(如描述文本)作为地质知识的重要存储媒介,蕴含着大量的地学知识及专家经验知识及隐式知识。快速精准地对多模态地质数据进行知识规范化定义、形式化表达、语义化关联和精准化推理是目前地学知识抽取及挖掘的前沿。当前,海量的地学数据中图件及附属描述信息知识分布零散,图件中的信息无法有效地与描述信息进行关联并提供知识服务。笔者等以多模态地质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多源数据驱动下的地质图知识表达模型,通过地质基础知识、规则知识及决策知识来表达图件中蕴含的显隐式地质知识,从语义、空间、属性3个维度表示地质对象间的关系;并基于领域知识针对地质图件及描述信息开展了地质实体及关系的精准抽取及存储研究,最后以江西省于都县银坑幅G50E011007图幅1∶50000矿产地质调查矢量数据为例进行了验证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笔者等所提出的知识表达模型及知识抽取方法, 能够较好地解决地质知识建模中图文关联弱、知识挖掘不充分等问题。

    • 大兴安岭呼中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锆石U- 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2024, 70(4):1483-149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6.055

      摘要 (28) HTML (0) PDF 2.71 M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大面积分布中生代火山岩,前人对呼中地区玛尼吐组火山岩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玛尼吐组岩石形成年代、岩浆来源及构造背景。对玛尼吐组中—酸性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显示同位素年龄为154. 5±8. 6 Ma,表明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富集Rb、Ba、K、Th、La、Ce、Nd、Hf等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Sr、Nb、P和Ti等元素,属准铝质—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玛尼吐组中—酸性火山岩岩浆可能来源于受俯冲板片流体加入引发下地壳部分熔融,进而发生分离结晶作用。构造背景为古太平洋板块向额尔古纳地块下的俯冲作用形成的活动陆缘环境。

    • 冀北梁头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启示

      2024, 70(4):1497-151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2.025

      摘要 (95) HTML (0) PDF 2.87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笔者等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表明,梁头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62. 5±2. 6 Ma,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梁头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70. 27% ~ 73. 89%),Na2O(4. 2% ~ 4. 55%),K2O(3. 87% ~ 4. 64%),Sr(417×10-6 ~ 827×10-6)含量,较低的Yb(0. 286×10-6 ~ 0. 518×10-6),Y(2. 74×10-6 ~ 6. 98×10-6)含量。岩石富集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 /YbN=15. 6 ~ 67. 3),具有弱的正Eu 异常。该岩石显示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 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为陆弧岩浆岩。锆石的εHf(t)值为-17. 50 ~ -11. 12,模式年龄tDM2为1989~2390 Ma。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弧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梁头陆缘弧二长花岗岩体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262. 5±2. 6 Ma)可能仍处于向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俯冲消减过程中,古亚洲洋闭合时间可能应在晚二叠世末。

    • 《地质学报》(英文版)进入科睿唯安期刊引证报告Q1区

      2024, 70(4):1511-1511.

      摘要 (24) HTML (0) PDF 907.82 K (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4年6月20日,科睿唯安发布了最新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最新影响因子为3.5,总被引频次6980,在JCR地学综合学科(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中的253本期刊中并列排名第58位,首次进入Q1区。

    • 准噶尔盆地东部双井子地区上石炭统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4):1512-153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31

      摘要 (30) HTML (0) PDF 3.36 M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之后发育一套连续稳定的碎屑岩沉积。笔者等通过XRD、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针对其中的细粒沉积岩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其结果对恢复准东地区晚石炭世源区风化特征、古气候、判断其源岩性质及源区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巴山组—石钱滩组泥岩具有低石英含量特点,其中巴山组泥岩黏土含量稍高,而石钱滩组泥岩中长石含量高,两者黏土成份均为蒙脱石(>99%),反映了干燥、寒冷的气候特征且沉积介质长期为碱性;CIA结果显示巴山组—石钱滩组时期经历了中等—弱化学风化作用,并具有干湿交替气候变化特征;主微量元素及相关判别图解显示巴山组—石钱滩组泥岩的源岩多以偏中性的长英质火山岩为主,少量中基性及少量偏酸性的火山岩物源,并且多数为未分异的弧;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沉积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背景,结合石钱滩组碎屑锆石峰值年龄及主要物源区分析认为,野马泉地体与其南部的准噶尔地体东北缘于335 Ma左右开始由俯冲转变为碰撞造山。

    • 北祁连造山带西段红川铜镍矿Ⅲ号超基性岩特征研究

      2024, 70(4):1533-153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3.055

      摘要 (40) HTML (0) PDF 2.27 M (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2年,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在北祁连造山带西段首次发现了一处中型岩浆熔离型镍矿床—红川铜镍矿,该矿床自发现以来主要开展了矿产勘查工作,各类研究性工作比较薄弱,对含矿超基性岩体研究鲜有报道,笔者等首次对红川铜镍矿Ⅲ号岩体系统补充分析了其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对该含矿岩体形成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含矿性进行探讨。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先生在合肥逝世

      2024, 70(4):1540-1540.

      摘要 (55) HTML (0) PDF 805.31 K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矿床地质学家、矿产地质勘查专家,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技术顾问,常印佛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4月27日在合肥逝世,享年93岁。常印佛,1931年7月6日出出生于江苏泰兴。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学系,此后作为地质部直属321地质队成员前往安徽铜官山作地质勘查。1952-1965年在长江中下游从事矿产勘查工作;1965-1974年由原地质部先后派往越南和阿尔巴尼亚从事援外地质技术工作;1977年起,先后任安徽省地质局(后改称地质矿产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现为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教授级高工、合肥工业大学教授。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常印佛曾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安徽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安徽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首任院长、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他曾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 四川盐源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4):1541-155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65

      摘要 (34) HTML (0) PDF 2.87 M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省盐源县柏林山一带广泛分布着一套基性岩、酸性岩的火山岩组合,两类火山岩在时空上紧密伴生,二者之间缺失中性火山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通过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调查,基性岩主要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斑状玄武岩,酸性火山岩主要为碱流岩,碱流岩位于玄武岩顶部,为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在地质背景、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和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表明玄武岩的原始岩浆来自富集型地幔源区,为地幔橄榄岩小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碱流岩主要为玄武岩浆极度分离结晶后的酸性残余岩浆形成,形成于陆内拉张构造环境。柏林山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和厘定为峨眉山玄武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为区域成矿研究以及稀有稀土找矿提供了新的启示。

    • 湖北赤壁金银山锂矿赋存状态及矿床成因

      2024, 70(4):1558-157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2.015

      摘要 (17) HTML (0) PDF 3.18 M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银山锂矿床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境内,矿床受近东西断裂F9控制明显,含矿岩性以硅化压碎岩、碎裂粉砂质板岩、碎裂泥质板岩、变质粉砂岩以及煌斑岩为主。目前在本区碎裂粉砂质板岩中发现锂绿泥石已有报道,但对区内所有含矿岩性,特别是煌斑岩中锂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缺乏研究。文章选取了区内所有含矿岩性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认为本区无云母类矿物。开展了原位X射线衍射(XRD)研究,发现了锂绿泥石的特征峰。开展了原位微量元素分析(LA- ICPMS)等分析,发现Li 和Al2O3呈强正相关关系,证实了本区锂是以锂绿泥石的形式存在。此外,本区锂绿泥石主要充填于石英颗粒之间或是在橄榄石的假晶中,产状呈鳞片状、竹叶状,与热液型绿泥石成因特征完全吻合,因此推断金银山矿区锂绿泥石为热液成因。由于南部15 km左右正是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幕阜山复式岩体,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南部岩体,后续在矿产勘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在F9断裂与岩体之间寻找类似的锂矿床。

    • 南水北调地下水回补对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表形变响应及控制因素

      2024, 70(4):1571-158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05

      摘要 (21) HTML (0) PDF 5.07 M (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南水进京后,持续开展地下水回补对于遏制和减缓地面沉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地下水回升由此带来的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与回弹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深入探讨和研究回补时间、回补量、回补地点与水位及地表形变之间的关系,了解地表形变发生机理和识别主控因素,为后续如何科学回补,发挥最大化水资源回补效益、对地面沉降防治和超采区治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笔者以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区域为例,采用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 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形变信息,并结合区域分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层沉降变化等多手段进行耦合,查明研究区地表形变与多因素之间的响应与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南水持续回补导致区域地面沉降减缓,并在牛栏山地区出现地表抬升,抬升范围也随着水位上升逐渐向中下游扩展,2022年最大回弹速率达46.9 mm/a;地表形变具有明显的受断裂所控制的第四系沉积差异特性,以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所分割的后沙峪凹陷范围内变化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地下水位变幅与富水性差异决定水位上升范围与响应变化,而沉积构造作用所造成第四系沉积差异在地下水流向上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结果为地面沉降防控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后续开展地下水科学回补和方案优化提供指导和借鉴。

    • 透射槽波技术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2024, 70(4):1587-159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11.051

      摘要 (26) HTML (0) PDF 1.79 M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有效探查煤层中小断层、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体,在探测精度和距离上明显优于其他煤矿井下勘探方法。透射法作为基本的槽波地震探测方法,具有简单灵活、探测范围大、准确率高等优势。采用透射槽波方法对实际煤矿工作面内断层构造进行探测研究,通过滤波、频散分析、波场及速度分析、能量分析以及透射CT成像等关键技术对实际透射槽波数据进行精细处理,获得准确的透射槽波成像剖面。根据槽波在煤层中受到断层阻断或遇到煤层破碎时其能量将急剧降低的特征,利用透射槽波能量CT剖面,并结合实际揭露情况,解释出12条可靠断层。通过实际煤层工作面透射槽波勘探方法测试,验证了透射槽波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在煤田断层等构造探测中的实用价值。

    • 淮南舜耕山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古地貌恢复

      2024, 70(4):1595-16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2.002

      摘要 (15) HTML (0) PDF 2.94 M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古地貌恢复对于华北煤田岩溶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华北板块南缘淮南舜耕山奥陶系古岩溶为对象,采用野外地质踏勘、分段剖面测量以及残余厚度法等工作方法,揭露了古岩溶发育特征和恢复基岩面剖面起伏形态,并结合现代岩溶理论,从形成条件的角度剖析不同岩溶带的空间变化规律。本文认为马家沟组主要发育大型岩溶缝洞,内部充填物少,而萧县组沿层面发育层间岩溶,充填岩溶角砾,且内部充填方解石由东向西逐渐增多。舜耕山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自东向西、自上至下逐步减弱。该地区奥陶系古地貌呈东高西低,可划分为残丘、缓坡、陡坡和洼地等4个三级岩溶地貌单元。通过对古岩溶地质条件、古水流径流方式以及古岩溶发育特征等因素的考察与分析,古岩溶地貌从上至下可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其中,残丘和缓坡的表层岩溶带和垂向渗流带岩溶最为发育,在沉积层面间常发育成大型岩溶缝洞,且在地下水流发生改变时,易形成岩溶塌陷。

    • 四川稻城县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保护利用思路分析

      2024, 70(4):1607-161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42

      摘要 (20) HTML (0) PDF 2.47 M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稻城县地质遗迹调查的最新数据和对前期调查成果的梳理,按照调查规范将稻城县的地质遗迹划分为3大类、8类、17亚类,主要类型为冰川地貌、水体地貌、岩土体地貌和构造剖面。研究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①受控于地层、构造的影响,以各类地貌景观为特点,呈“线状”、“集聚性”分布;②受“南北高中间低”地貌格局的影响,地质遗迹的分布受海拔控制十分明显,各类峡谷形态和冰川地貌均有分布。根据地质遗迹不同属性及组合特征,提出了加强地质文化多元融合、合理规划地质旅游产品、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和注重各类品牌申创的保护利用思路,从而为稻城地质遗迹开发和旅游发展提供引导。

    • 省属地勘单位如何讲好地质故事——以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为例

      2024, 70(4):1618-162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2.045

      摘要 (34) HTML (0) PDF 2.48 M (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学科普对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翼理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提升国民科学素养、推动地质工作全方位服务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翔实全面的地质资料是做好做精地学科普的基础。文章采用论述的方法,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开展地学科普工作的意义和优势,以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为例,介绍其打造科普品牌、开展科普创作和组织科普活动的成果经验,分析省属地勘单位如何通过开展地学科普履行公益职能、推动政府合作、服务市场需求,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试图探索出一条省属地勘单位发挥地质作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发展之路。

    • 黔东施秉下翁哨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4):1627-163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4.055

      摘要 (17) HTML (0) PDF 2.02 M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黔东施秉下翁哨地区金刚石指示矿物镁铝榴石、铬尖晶石分别进行了电子探针(EMPA)主量元素和LA- ICP- MS微区原位微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镁铝榴石主要属于G9型(约占87%),次为G12型(约占11%)和G3型(约占2%),源区为二辉橄榄岩和异剥橄榄岩,当其与橄榄石共生,获得平衡温度(tNi)为686~1225℃,压力(PCr)为1. 9~4. 0 GPa,少数落在形成金刚石的主要温压范围内(压力约4. 0~6. 5 GPa,温度约950~1300℃);铬尖晶石主要来源于橄榄岩尖晶石捕虏晶(Xen)(约占90%),少量为铬铁矿(Chr)(约占10%),个别落在全球原生金刚石中铬铁矿包裹体的范围内。研究认为,恢复区域加里东期造山运动以来的古地貌,寻找金刚石指示矿物的母岩体/新岩体及开展其矿物间的对比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加里东期以来区域的地幔物质组成、岩石圈厚度和热状态等进行深入研究,将对扬子克拉通的演化、深部地幔结构剖析和金刚石成矿事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 关于加强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统筹保管工作的思考

      2024, 70(4):1633-163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1.075

      摘要 (25) HTML (0) PDF 1.30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探工作形成的宝贵资源,确保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安全妥善保管是实现其潜在价值有效保存和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而如何改进日益增长的重要岩芯保管需求和有限的库房建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等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在制度建设、库房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统筹保管工作的总体布局、机制建立等方面的建议,为提升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统筹保管能力提供参考。

    • 《地质论评》2024年第70卷第4期中、英文目次、编委会、刊头图案说明、封底、《地质论评》网络出版版权声明

      2024, 70(4):70049999-70049999.

      摘要 (13) HTML (0) PDF 1.77 M (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网络出版I
    • ●★●以下文章网络预出版(在线出版)于2024年7月20日,预计刊于《地质论评》2024年第70卷第5/6期(2024年9/11月15日发行纸质版)或2025年第71卷第1期(2025年1月15日发行纸质版)

      2024, 70(4):2024040000-2024040000.

      摘要 (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铀成矿与红层盆地关系再讨论——以湘赣边界鹿井铀矿田为例

      2024, 70(4):2024040001-202404000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55

      摘要 (32) HTML (0) PDF 3.22 M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鹿井铀矿田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硬岩型铀矿田之一,矿田内铀矿床围绕丰州盆地分布,红层盆地与铀成矿的关系已经讨论并争议了近40年。本文开展了铀矿带与丰州盆地红层盖层相关性研究,结合鹿井矿田隆升剥露历史和南雄盆地北缘断裂变形特点,认为丰州盆地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层盆地底部沉积的残留,是一个规模大很多的红层盆地的一小部分,其上有约1. 5~2. 5 km厚的红层沉积物已经被剥蚀了。铀成矿与红层盆地没有必然的成因关系,热液型铀矿床早期成矿作用发生于红层盆地形成之前,成矿后在约95~75 Ma被抬升剥露至地表;然后被红层盆地覆盖保存,至65~55 Ma被埋藏至最深(约1. 5~2. 5 km);约55~45 Ma再次被隆升剥露降温,至40 Ma左右已至近地表常温状态,40 Ma以来一直稳定在近地表常温状态。而遂川断裂NW侧在约15 Ma的中新世中期才开始快速隆升剥露,北西盘比南东盘隆升幅度更大,反映了遂川断裂的左行走滑特征,该断裂与热水断裂的叠接带以拉分盆地性质减缓隆升剥露幅度,才得以保存现有的丰州盆地。丰州盆地对早于盆地沉积所形成的铀矿床起到了保矿作用。因此,其找矿方向是除了丰州盆地周边以外,丰州盆地底下是铀矿找矿的非常有利区段,极大地拓宽了鹿井铀矿田的找矿空间。

    • 太行山东麓井陉首次发现三趾马动物群

      2024, 70(4):2024040002-20240400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02

      摘要 (25) HTML (0) PDF 739.35 K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太行山东麓井陉县首次发现了三趾马动物群,该动物群至少包括食肉目(猫科Felidae gen. et sp. indet. 和鬣狗科Hyaenidae gen. et sp. indet.)、奇蹄目(林氏列角犀Dihoplus ringstroemi和平齿三趾马Sivalhippus platyodus)、偶蹄目(原河猪Propotamochoerus sp.、弓颌猪Chleuastochoerus sp.、山西兽Schansitherium sp.、古麟Palaeotragus sp.、羊羚Dorcadoryx sp.、高庄羚羊Gazella gaozhuangensis和似葛氏羚羊G. cf. gaudryi)等,显示其时代可与山西榆社盆地高庄组桃阳段相对比,为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最早期,约6.0~5.2 Ma,大致对应于MN(欧洲哺乳动物分期)13后段。由于该化石地点覆于唐县期夷平面上,显示了该夷平面的隆升时段当不早于上新世。另一方面,动物群面貌指示了一个与现代迥异的开放的、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

    • 基于熵权水质指数方法的岩溶水质量评价及指标优化——以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为例

      2024, 70(4):2024040003-20240400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95

      摘要 (58) HTML (0) PDF 1.94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优化地下水水质监测方案,确定北京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水质的主要控制指标,快速掌握地下水水质变化,基于2022年顺平岩溶水系统49件岩溶水样品,综合运用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和熵权水质指数(entropy weight water quality index, EWQI)分析研究区水化学和水质特征,并耦合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能代表研究区岩溶水水质的关键指标。结果显示:(1)顺平岩溶水系统岩溶水具有微碱性、低盐度的特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2+·Mg2+型(7347%)。超标指标为 Nan(NH3或N+4中的N, 即氨氮以氮计)、pH值、Fe、Mn和F-,超标率分别为1020%、408%、408%、408%和204%。(2)研究区EWQI平均值为2633,水质“极好”,其中极好和良好所占比例分别为9184%和816%。(3)基于地下水水质数据构建的EWQImin模型筛选的关键指标为Nan、Fe、Mn、Nntr(硝氮以氮计, 硝酸盐中N)和F-,其决定系数(R2)和百分比误差(PE)分别为0986和388%。表明,EWQImin模型优选指标可以代表顺平岩溶水系统的水质状况,对优化水质监测网等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价值。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地质文化村规划体系初探

      2024, 70(4):2024040004-20240400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32

      摘要 (41) HTML (0) PDF 1.89 M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本文基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提出背景及“五级三类四体系”框架,提出地质文化村是城镇开发边界以外的特色村庄,地质文化村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详细规划,是“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具有地质特色的村庄建设规划。规划体系应包括以保护为导向的地质生态体系规划、以功能为导向的村庄建设体系规划、以效益为导向的融合产业体系规划、以持续为导向的运管保障体系规划等内容。为了促进地质文化村规划体系科学编制与实施,提出未来应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体系重要性,编制规划体系技术标准;构建多元主体参与规划机制,提高规划体系编制水平;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评估。

    •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创新阶段成就与展望

      2024, 70(4):2024040005-20240400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42

      摘要 (28) HTML (0) PDF 1.75 M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遗迹化石是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在古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遗迹学发展历经了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与创新(2004~现在)研究3个阶段。在创新阶段,我国遗迹学家在 ① 地质转折时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 ② 特殊遗迹化石; ③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④ 现代遗迹学研究这4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在系统回顾总结我国近年来遗迹学研究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遗迹学发展的5个方向:实验遗迹学、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遗迹学新理论、陆相遗迹化石研究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随着遗迹化石研究的不断深入,遗迹学这门古老学科一定会受到更多关注,未来必将会在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和古地理学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 喜马拉雅北缘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2024, 70(4):2024040006-20240400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52

      摘要 (21) HTML (0) PDF 7.06 M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育对明确喜马拉雅北缘盆地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石炭系纳兴组下部识别出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并新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深水重力流主要包括滑塌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发育有限。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和液化角砾岩的发育指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背景,纳兴组深水重力流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表明石炭纪喜马拉雅北缘处于被动陆缘裂谷环境。

    • 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水溶性氦气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4, 70(4):2024040007-202404000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21

      摘要 (19) HTML (0) PDF 3.04 M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绝大部分氦气矿藏赋存在油气矿藏中,对于地热井、温泉井中水溶性氦气的研究相对较少,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作为一条巨型走滑断裂,分布多处含氦气的地热井、温泉,而查明地热水中氦气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等利用在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井、温泉内氦气的样品分析结果,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井和温泉地下水中伴生气体氦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地热水中氦气来源。结果显示:在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水中首次发现8处明显氦含量高值点,以15×10-6作为氦含量的背景值,高值点明显高于背景值11. 1~1360. 0倍,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内及两侧;氦同位素显示氦气主要来源于地壳,少量来源于地幔,幔源氦含量最高为10. 75%,这不仅为郯庐断裂带深达地幔提供了证据,而且为地下热水的热源并非直接来源于地幔而是来源于深循环地温加热或放射性生热提供了依据。因此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将地壳深部、基底岩体中U、Th等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大量气与热带到地表,运移过程中同时生成了部分氦气,从而形成了氦气资源、地热资源富集的特征。

    • 四川彭州大宝山铜矿矿石与三星堆青铜器关联性研究

      2024, 70(4):2024040009-202404000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45

      摘要 (22) HTML (0) PDF 2.91 M (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目前关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研究尚无定论,通过对大宝山铜矿遗留矿洞进行实际调查,并在不同采矿点采集矿石以及冶炼弃渣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以及Cu、Pb、Zn等主要金属元素,Au、Ag、Se、As、Sb等亲铜元素和Ni、Co等亲铁元素的含量测定。采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和微量元素示踪法,与前人对三星堆青铜器化学成分的研究结果进行比对,综合分析大宝山铜矿与三星堆青铜器铜料来源的关联性,结果揭示:(1)大宝山铜矿石为普通铅,用铅同位素比值法对三星堆这类含特殊铅青铜器的铜料进行溯源研究不能准确的得到其铜矿石来源。(2)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表明三星堆青铜器中大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大宝山铜矿的微量元素特征接近。(3)通过微量元素的进一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三星堆部分青铜器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与大宝山铜矿大部分样品相似,该部分青铜器铜料很可能来自大宝山铜矿。

    • 滇东北昭通地区寒武系筇竹寺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4):2024040010-202404001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92

      摘要 (25) HTML (0) PDF 4.10 M (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锆石是一种高度稳定矿物,一旦形成,将会保留形成时源区的信息。即使再次受到部分熔融或变质作用影响,所携带的源区信息也不易全部丢失,还能再次记录地质变化的信息。因此,碎屑锆石在沉积地层年代学、沉积物源及源区构造属性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体实践不仅可以丰富其地质年代学理论,对于重塑盆—山格局及古地理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康滇古陆周缘筇竹寺组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传统沉积学角度开展了岩相古地理分析,尚未开展碎屑锆石年代学及锆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在古地理研究基础上,笔者等首次开展了康滇古陆东缘滇东北昭通地区筇竹寺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及锆石微量元素研究。研究表明,筇竹寺组碎屑锆石最新年龄为521 Ma,与中国地层表一致,代表了筇竹寺组底部沉积年龄和中国南方古生代最大海侵时限。筇竹寺组底部黑色泥岩碎屑锆石年龄具有2462~2511 Ma、1700~2061 Ma、550~1200 Ma 3个集中区域,与康滇地区Kenorland古陆、Columbia古陆、Rodinia古陆的聚合、裂解有着密切的关系。筇竹寺组碎屑锆石富集重稀土,一般具正Ce和负Eu异常,Th/U值大多大于0. 4,具岩浆锆石特征。其中,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及Rodinia古陆裂解产物为筇竹寺组碎屑锆石主要物源。灯影组是筇竹寺组源区最新层位,但岩性为白云岩不能提供碎屑锆石,其上梅树村组地层则缺失。该组碎屑锆石具有花岗岩、基性岩主要来源,且有钾镁煌斑岩、正长岩物源,并反映出多期S型花岗岩作用的深刻影响。

    • 青海省北川河流域孔隙水水化学特征及源贡献解析

      2024, 70(4):2024040011-202404001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85

      摘要 (23) HTML (0) PDF 1.62 M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20年采集的53个青海省北川河孔隙水样品,利用ArcGIS10. 7、SPSS20. 0、Origin2022等软件,基于APCS-MLR模型研究了北川河流域孔隙水水化学特征及并定量分析来源贡献率,结果表明:(1)研究区孔隙水pH介于7. 0~8. 0,呈中性~弱碱性。沿水流方向,Ca2+和HCO-3质量浓度逐渐降低,Na+、Cl-和SO2-4质量浓度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逐渐由HCO-3-Ca2+和HCO-3·SO2-4-Ca2+转化为HCO-3·SO2-4-·Cl--Na+·Ca2+和HCO-3·SO2-4·Cl--Na+型,与上游相比,TDS及Na+、Ca2+、Cl-、SO2-4等主要离子质量浓度均明显增高,下游水质变差。(2)北川河流域孔隙水水化学特征总体受矿物溶滤作用的控制,硅酸盐岩、碳酸盐岩矿物溶解是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同时阳离子交换作用强烈,上游到下游,蒸发浓缩作用显著增加,人类活动增加,对孔隙水水化学特征有一定影响。(3)北川河流域上游孔隙水主要受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进程控制,APCS-MLR模型表明,碳酸盐岩矿物溶滤,岩盐钾盐溶解和离子交换,蒸发浓缩的贡献率分别为35. 93%,29. 68%,26. 54%。下游孔隙水中硅酸盐岩溶解、蒸发浓缩作用、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碳酸盐岩矿物溶解的贡献率分别为41. 27%、27. 73%、22. 91%,应加强下游流域水源保护工作。

    • 巴西伊比蒂亚拉—里奥德孔塔斯地区古元古代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2024, 70(4):2024040012-202404001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105

      摘要 (12) HTML (0) PDF 5.66 M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巴西中东部圣弗朗西斯科克拉通巴伊亚州内伊比蒂亚拉—里奥德孔塔地区古元古代(变)流纹质熔结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723~1736 Ma。该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高硅、富碱和低钙镁、过铝质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Th、U、Rb、Ba、Sr)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P、Zr、Hf)以及Ti明显亏损。稀土元素含量较高(∑REE为325× 10-6~830×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Yb)N为 3. 26~6. 57,稀土配分曲线呈现略右倾,强烈Eu负异常(δEu = 0. 0460~0. 416)的海鸥型;火山岩锆石Ti温度计得出岩浆温度为706~943℃,锆石饱和温度836~992℃。这些特征表明该区火山岩岩浆具有高温、浅成就位特征,为钙碱性铝质A型花岗岩类岩浆,形成于非造山型陆内板块裂谷带环境。该火山岩岩浆经历了壳幔部分熔融、结晶分异过程,并有西部火山岩向东部富硅演化的趋势。

    • 河北平原北部蓟县西南头营剖面地层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研究??

      2024, 70(4):2024040013-202404001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22

      摘要 (19) HTML (0) PDF 2.82 M (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测量河北平原北部天津市蓟县西南部桑梓镇头营剖面,结合粒度分析数据、孢粉分析数据、14C和光释光测年数据,系统分析了该剖面地层形成年龄和沉积特征。实测剖面显示地层可以划分为18层,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粉砂质黏土、黏土为主。14C和光释光测年数据显示该剖面沉积物主要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沉积。粒度分析结果显示14个粒度样品频率分布曲线均为不对称的单峰态,表明沉积物成分单一,为相对稳定的水能条件下形成;概率累积曲线以细粒型为主,样品主要由跃移总体和悬浮总体组成。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可将剖面划分为3个孢粉带,孢粉带Ⅰ:气候温和湿润;孢粉带Ⅱ:气候寒冷干旱;孢粉带Ⅲ:气候温暖湿润。实测剖面测年结果与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曲线作对比可知,剖面形成时代对应MIS3~MIS1阶段,头营剖面经历了暖—冷—暖的气候变化,与孢粉组合反映的气候特征一致。综上可知,头营剖面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应属漫滩或洼地相沉积,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低水流条件,沉积环境稳定。

    • 苏北滨海县深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2024, 70(4):2024040014-202404001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65

      摘要 (21) HTML (0) PDF 3.44 M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苏滨海县地下水资源丰富,深层地下水一直是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供水水源之一。为了查明苏北滨海县深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保障地下水资源开发和供水安全,采集研究区内深层地下水(第Ⅱ、Ⅲ、Ⅳ承压水)和海水样品共43件。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现状,综合采用数理统计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 图、Schoeller图、离子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值分析等方法,分析深层含水层不同类型地下水化学组成及水化学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控制作用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 滨海县域范围内深层地下水总体上呈中—弱碱性,不同类型地下水平面上存在差异,总体上由西向东(由陆向海)呈增大趋势。② 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第Ⅱ承压水以Cl-·HCO-3—Na+型和HCO-3—Na+型为主;第Ⅲ承压水以Cl-·HCO-3—Na+型和HCO-3·Cl-—Na+型为主;第Ⅳ承压水均为Cl-· HCO-3—Na+型水。随深度增加,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多元向单一转变。③ 研究区水化学特征受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岩石风化溶解是水化学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且阳离子交换作用活跃,深层地下水中Ca2+、Mg2+、HCO-3等主要来源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Na+、SO2-4、Cl-等主要来源于蒸发盐岩、硫酸盐矿物的溶解。目前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尚未明显受到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为避免或减缓地下水水位下降引起的深层地下水水质咸化等环境问题,建议合理布局深层地下水开采井,并合理调控取量。研究结果对江苏滨海地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东准噶尔老爷庙地区流纹岩晚石炭世时代的确认、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4, 70(4):2024040015-202404001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75

      摘要 (12) HTML (0) PDF 2.22 M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准噶尔是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东准噶尔老爷庙地区出露的流纹岩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成岩时的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老爷庙流纹岩具有高硅、高钾、富碱,贫钙、磷、铁、镁、钛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Nb、Ta及高场强元素Zr、Hf,相对亏损Ba、Sr、P、Ti。轻稀土富集明显,且轻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相对较强,重稀土元素元素内部分馏较弱,Eu负异常较强(δEu=0. 12~0. 65),呈右倾海鸥型。锆石饱和温度平均878℃,属于高温花岗岩;形成压力<0. 8GPa,深度<30km。与典型A型花岗岩相似,成因类型上属A2型流纹岩,产于后碰撞环境。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显示其形成于311. 6±3. 1Ma,属晚石炭世,地层归属为巴塔玛衣内山组。综合本文数据及区域地质特征,老爷庙地区在晚石炭世已经拼贴到西伯利亚板块,进入后造山向板内转化的过渡期,结束了地壳的侧向增生,但由于大量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使该区仍在垂向增生。

    • 东亚典型构造结的壳幔结构

      2024, 70(4):2024040016-202404001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01

      摘要 (45) HTML (0) PDF 2.51 M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等在研究亚洲位于青藏高原的东、西构造结,和位于中国台湾和日本伊豆地区的构造结以后,发现这4个典型的构造结的地壳上地幔有共同结构: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含有上涌的低速异常,而中—下软流圈有集中凸起的高速异常。对这种壳幔结构特征形成的动力学作用机制,提出了以下解释:两组洋—陆或者陆—陆俯冲带运动交叉处相互挤压和撞击,造成比较薄弱的块体的一端破碎。破碎的高的密度大洋岩石圈块体向软流圈下沉,同时使软流圈上层的热流体上涌,最后形成了构造结,同时产生了地震波速上低下高的壳幔结构特征。

    • 基于建筑高度和地层厚度的城市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杭州市为例

      2024, 70(4):2024040017-202404001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62

      摘要 (23) HTML (0) PDF 1.28 M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高密度的建筑物事实上占据了位于其下部一定深度的地下空间资源,其占用深度对城市地下空间(UUS)网络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UUS规划前,需要掌握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占用深度和空间分布格局。UUS占用深度除地下建筑物深度外还包括下部地基持力层深度,其与建筑高度和场地地质条件相关。本文提出基于建筑高度和地层厚度的UUS占用深度快速评估方法,以杭州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建筑高度数据和收集建筑基础数据建立评估数学模型,利用百度建筑数据和杭州三维地质模型生成的地层厚度数据,并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实现了对杭州市主城区建筑地下空间占用深度的快速评估。研究成果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所需的大范围地下空间占用情况提供了高效的评估手段。

    • 军事地球科学:历史经验与现代挑战

      2024, 70(4):2024040018-20240400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25

      摘要 (34) HTML (0) PDF 752.48 K (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军事地质学以战争和和平时期军事活动实践应用为研究领域,在军事行动、作战环境、战场情报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军事需求应用推动军事地质学向军事地球科学创新发展。军事地球科学基于地球科学交叉学科,致力于研究解决军事活动涉及的多元自然物质属性、多层空间物理特征和多系统环境挑战。总结国外军事地质学应用研究历史经验,归类军事地球科学研究的地学环境影响历史战争、地球科学对军事活动影响、地缘安全利益与资源需求、支持军事活动的地球科学技术等重点领域,建议我国军事地球科学关键问题聚焦理论方法、典型场景和全球议题,提出现代科学挑战:(1)战场地学空间情报的智能应用;(2)陌生地域特殊环境隐匿目标的遥感侦察识别技术;(3)战场侦察的法证军事地球科学;(4)军事新能源安全保障;(5)现代战争军事地球科学。综述研究成果为提升地质工作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 南岭印支期花岗岩与钨锡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2024, 70(4):2024040019-202404001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15

      摘要 (19) HTML (0) PDF 3.44 M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中生代陆内环境成矿大爆发在区内形成了东部钨锡高温成矿省和西部金—锑—铅—锌低温成矿省,造就了世界级金属成矿区。华南中部的南岭成矿带是世界上钨锡多金属矿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南岭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都发育有与钨—锡成矿相关的成矿花岗岩,区内印支期的成矿强度明显弱于燕山期,对区内印支期岩体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在对比了南岭印支期钨锡花岗岩与不成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可以结合花岗岩的高度的结晶分异、低镁、铁含量、高REE+Y、Nb+Ta值和Ti、P的强烈亏损来区分印支期钨—锡花岗岩与不成矿花岗岩。

    • 基于景观基因谱系的地质文化村“书卷式”建设模式——以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

      2024, 70(4):2024040020-202404002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82

      摘要 (23) HTML (0) PDF 976.01 K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等依据景观基因谱系理论,对景观基因谱系和“书卷式”建设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二者内在关系的地质文化村“书卷式”建设模式。该模式遵循“目标、意义、功能、特性”的理论框架,以基因信息的“传承路径”和“文化叙事”两种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以浙江省江山市莲塘地质文化村为例,将地质基因作为其主体基因谱系,构建可视可游可及的地质基因书卷模式;将文化基因作为其附着基因,其中内在唯一性基因谱系构建为当地民俗文化活动的书卷模式,外在唯一性基因谱系构建为当地特色明显的村庄形态及建筑风格的书卷模式。以期为地质科普、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 青藏高原中北部沱沱河盆地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古高度变化及其构造指示意义——基于碳酸盐碳同位素记录

      2024, 70(4):2024040021-202404002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11

      摘要 (32) HTML (0) PDF 2.27 M (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可以为理解高原的构造隆升过程和机制等提供重要的信息,但是由于受到研究材料和条件的限制,相较于高原南部而言高原中北部的古高度研究相对滞后。鉴于此,笔者等在羌塘地体东北部可可西里盆地的一个次级盆地—沱沱河盆地中选取了一个剖面(命名为沱沱河剖面),基于适于盆地的古高度计经验公式重建了沱沱河盆地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的古高度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沱沱河盆地的构造挤压隆升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7. 0~30. 5 Ma,海拔高度从2397 m变化到2940 m,为构造隆升活动的活跃阶段;第二阶段为30. 5~26. 0 Ma,海拔高度从2940 m变化到3100 m,为构造隆升活动的相对减弱阶段;第三阶段为26. 0~19. 7 Ma,海拔高度从3100 m变化到约3150 m,为构造隆升活动的相对静止阶段。综合沱沱河剖面的古高度和构造变形结果,同时结合紧邻盆地周边的古高度、地壳缩短等地质证据,文章认为沱沱河盆地在新生代中晚期经历了明显的两阶段隆升过程,分别是晚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16. 0 Ma)到现在,其隆升的机制分别可以用上地壳缩短变形和“地幔对流去根”或者“下地壳流”或者“岩浆底侵”等理论加以解释。

    •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新世地层年代学新进展及其对地层和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2024, 70(4):2024040022-202404002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12

      摘要 (26) HTML (0) PDF 7.17 M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是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之一,是东亚构造—气候演化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机制等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地层年代学问题,可靠的地层沉积年龄是后续研究的基础。青藏高原中北部可可西里盆地保存有晚白垩世至中新世较连续的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本文基于可可西里盆地最新的晚始新世至中新世地层年龄研究结果,同时,结合其他已发表的、有绝对年龄控制点的地层年龄,认为风火山群和沱沱河组是两套独立的地层单元,即在可可西里盆地,地层划分从老到新可划分为:风火山群、沱沱河组、雅西错组和五道梁组。在可可西里盆地地层沉积年龄最新进展基础之上,综合盆地的古高度、古纬度、古温度、古地磁、沉积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全球温度、大气二氧化碳以及亚洲季风和高原隆升之间关系的模拟等证据,指出:① 青藏高原面上类似于现在向东、东南逃逸的GPS速度运动场方向可能在始新世就已经形成,沱沱河盆地以东的物质向东南逃逸,以西没有这种趋势,沱沱河盆地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边界;② 类似于现在的东亚季风—内陆干旱化格局形成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③ 青藏高原中北部晚始新世以来发生了明显的两阶段隆升,>38.5~26(24) Ma的隆升主要由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缩短所致,16 Ma~现在的隆升由岩石圈地幔对流拆沉引起,26(24)~16 Ma是隆升相对平静期;④ 青藏高原中北部主夷平面可能发育于26(24)~16 Ma期间;⑤ 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是构造事件发生的可靠判别标志;⑥ 石膏等盐类矿物的出现不是干旱化的可靠指标,但似乎表明在盐类矿物沉淀析出之前,区域应该存在至少一期湿润的气候,按此结果,可能暗示了至少在古新世我国中东部可能已经存在季风气候。

    • 基于沉积微相和测井参数的储层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2024, 70(4):2024040023-202404002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51

      摘要 (18) HTML (0) PDF 5.56 M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噶尔盆地腹部不同区域三工河组储层因埋深的巨大差异使其岩电特征显著差异化,复杂的岩电关系导致无法建立全区统一的含油性测井解释标准。针对上述问题,对研究区内22口取芯井砂组等时性对比和沉积微相及沉积砂体叠置样式分析,利用录井资料确定各等时性砂组的含油性特征;通过沙窝地和征沙村地区油水层的差异化电性特征分析,筛选储层流体敏感测井参数,识别出油水界面,分区域建立油水解释标准,研究其油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沙窝地地区属于“常规低阻油藏”,征沙村地区属“低对比度油藏”,储层油水分布总体具有“上油下水”、“高油低水”、“上干下油”等特征;垂向上具体表现为3种特征样式:① 油水同层—(差油层)—水层—干层;② 油水同层—干层差油层互层;③ 干层—高阻水层互层。油水层和油水界面的分布均表现出明显的相控及层控特征,并受微地貌影响。沙窝地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四砂组,征沙村地区油水界面多分布在五砂组。油层、油水同层发育在四、五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中,含油水层和差油层发育在三、六砂组的河上坝叠置砂体和河道弱冲刷砂体中,水层和干层主要分布在一、二砂组的河道强冲刷砂体中。分析研究区的油水关系特征有利于为该区域进一步的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依据,也给区分差异埋藏区、深埋藏区的油藏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寒武系张夏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2024, 70(4):2024040024-202404002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41

      摘要 (17) HTML (0) PDF 2.82 M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寒武纪张夏组沉积期鲕粒滩大面积分布,但储层控制因素尚不清楚,目前仅在少量钻井中见到工业气流。笔者等利用新钻井和野外剖面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分析,解剖张夏组储层的发育特征,进而揭示张夏组储层主控因素。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① 张夏组储层岩石主要为(残余)鲕粒—砂屑云岩、细—中晶白云岩,储集空间有溶蚀孔洞、裂缝及扩大溶孔、粒间孔。② 张夏组白云岩厚度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变化较大,多呈现出“上多下少,南多北少”的特征。白云岩多具有较粗、相对自形的晶体,与海水相近的碳氧和锶同位素值,与海水相似配分模式,较高的锶含量;裂缝内充填白云石有鞍状结构,略微的Eu异常。白云岩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浅埋藏期,白云岩化流体主要是海水。③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原古隆起周缘张夏组受怀远运动和加里东—海西运动岩溶作用影响较强。而远离镇原古隆起区,储层主要受怀远运动断裂活动影响。断裂活动一方面产生大量的裂缝,形成储集空间;另一方面裂缝还为浓缩海水、热液流体和大气降水改造储层提供通道。

    • 浙东南玉苍山-彭溪碱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2024, 70(4):2024040025-202404002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105

      摘要 (17) HTML (0) PDF 3.09 M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玉苍山-彭溪岩体位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带北端,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制约。笔者等以该岩体碱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96.50±1.81Ma和98.27±0.39 Ma,表明该岩体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60%~70%)、石英(25%~35%),少量斜长石(<5%)、黑云母(<2%)等,呈中细粒花岗结构。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上呈现高硅、富碱、低铝,镁、钙、磷、钛、铁等元素含量极低,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亲铁元素Co、Ni、Cr、V等含量较低;K/Rb值低,Rb/Sr、Rb/B值高;稀土元素总量高,且轻稀土元素富集程度远大于重稀土元素,同时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分异指数高;反映了该岩体具有强烈的壳源特征,且形成时岩浆演化分异程度高,存在斜长石、磷灰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认为该岩体属于A型花岗岩,为晚白垩世时期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下软流圈地幔上涌、部分地壳参与熔融形成的。

    •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井井子沟组微裂缝微观特征及成因

      2024, 70(4):2024040026-202404002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7.071

      摘要 (30) HTML (0) PDF 3.18 M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等利用岩芯、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吉木萨尔凹陷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特征分析,并揭示了微裂缝成因。研究表明:① 基于裂缝与颗粒之间的分布关系,将井井子沟组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分为粒内缝、粒缘缝和穿粒缝3种类型,其中粒内缝最发育,穿粒缝次之,粒缘缝最不发育;利用延伸长度、面密度和开度等参数评价了3种类型微裂缝分布,研究区开启性裂缝占60%以上,以穿粒缝开启性最好。② 微裂缝发育控制的因素主要有构造作用、岩石成分和结构等,微裂缝主要发育在中砂岩、细砂岩中,颗粒粒度越粗、分选越好,微裂缝越发育;储层抗压能力较弱,致使粒内缝和穿粒缝的成为主要微裂缝类型;点—线接触使得颗粒间的接触面积较小,有利于微裂缝发育。③ 研究区微裂缝成因主要为原生、成岩和构造成因,粒内缝为原生成因和成岩成因,粒缘缝为成岩成因和构造成因,穿粒缝为构造成因,穿粒缝有助于储层渗流能力的发育,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之一。研究成果对于准噶尔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微裂缝的成因及优质储层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并对类似地质条件的致密储层油气勘探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网络出版II
    • ●★●以下文章14篇网络预出版(在线出版)于2024年8月20日,预计刊于《地质论评》2024年第70卷第5/6期(2024年9/11月15日发行纸质版)或2025年第71卷第1期(2025年1月15日发行纸质版)

      2024, 70(4):2024040026-2024040027.

      摘要 (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内蒙古中北部格勒敖包晚石炭世花岗岩成因及其对贺根山洋闭合时限的约束

      2024, 70(4):2024040027-202404002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35

      摘要 (23) HTML (0) PDF 4.08 M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 位于内蒙古中北部查干敖包—东乌旗构造岩浆岩带中部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格勒敖包正长花岗岩体和二长花岗岩体对揭示贺根山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 以格勒敖包岩体为研究对象, 开展了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 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研究表明, 格勒敖包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分别于321. 3±2. 8 Ma、306. 7±2. 4 Ma侵位, 岩石总体富SiO2, 贫CaO、MgO、P2O5、TiO2, K2O+Na2O、Al2O3、Fe2O3T含量中等, 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富集轻稀土和Rb、Th、U、Zr、Hf等微量元素, 亏损重稀土和Ba、Sr、Nb等微量元素, 具负Eu异常。两类岩石的锆石εHf(t)值变化于7. 6~13. 1, 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511~928 Ma。综合分析认为, 格勒敖包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晚石炭世, 属分异的I型花岗岩, 其岩浆源于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 岩石形成于俯冲带岛弧环境, 为贺根山洋俯冲作用的产物。格勒敖包晚石炭世弧岩浆岩的识别与确定, 表明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在晚石炭世并未关闭, 而是处于大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

    • 贵州清镇寒武系底部首次发现埃迪卡拉型盘状化石:生物学、埋藏学及其古地理意义

      2024, 70(4):2024040028-202404002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32

      摘要 (11) HTML (0) PDF 4.98 M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盘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Ediacaran, ≈震旦纪)最早被描述的生物分子,也是全球埃迪卡拉生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重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态系统,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的早期演化至关重要。Aspidella是埃迪卡拉纪圆盘状化石的一个形态属,也是全球分布的埃迪卡拉纪沉积物中的典型化石。本文描述了在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下部硅质岩中,首次被记录的埃迪卡拉纪疑似Aspidella盘状化石(cf. Aspidella),表现为以同心圆环、中央凸起和凹痕为特征的圆盘,三维结构扫描观察到其明显的阶梯状圈层变化。我们倾向于认为桃子冲组cf. Aspidella作为底栖软躯体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其内部沉积物是在海水正常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并发现了含Fe、Al物质的固着器生物膜碎片。证实生物固着器官受到微生物席的影响优先保存,而茎干和复叶却消失不见,黏土和砂砾的差异压实作用导致死亡后的生物固着器的球壁上产生了阶梯状的轮廓。结合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组合与华北、柴达木地块的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的相似性,以及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全球古地理格局,华南板块由中纬度持续地向华北、柴达木地块所处的低纬度区域漂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埃迪卡拉纪晚期生物分子在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得到种群延续的诱导因素,并进一步扩展了经典埃迪卡拉型化石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

    • 辽东青城子矿集区大理岩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对含矿层位对比及深部找矿的指示

      2024, 70(4):2024040029-202404002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15

      摘要 (5) HTML (0) PDF 4.31 M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东青城子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严格受古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及盖县组变质碎屑岩过渡带“硅—钙面”附近层间或近层间构造带控制,含矿层位的精确对比有助于区域及深部找矿预测。本文对青城子矿集区85件大理岩样品开展了碳—氧同位素测试,其中大石桥组中—下部厚层不含矿大理岩(普遍被古元古代基性岩床侵入)的??13CV-PDB为2. 1‰~6. 1‰,普遍具有明显的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其原岩沉积于洛马贡迪—贾图利(Lomagundi—Jatuli)事件后期;而大石桥组上部中薄层含矿大理岩的??13CV-PDB为-6. 4‰至3. 0‰,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不明显,其原岩沉积于洛马贡迪—贾图利事件之后;矿区东南部原定的“南辽河群”“高家峪组”碎屑岩内大理岩夹层的??13CV-PDB为-2. 8‰至0‰,无明显碳同位素组成正漂移,与胶—辽—吉带北部“北辽河群”高家峪组大理岩强烈碳同位素正漂移特征明显不同,其原岩也沉积于洛马贡迪—贾图利事件之后。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岩性对比揭示,青城子矿集区东南部被认定为金—多金属矿体底板的“高家峪组”浅粒岩地层的层位与大石桥组上部地层相当,沉积时代晚于鞍山地区“北辽河群”高家峪组地层。结合前人研究及找矿勘查成果,认为林家三道沟、小佟家堡子、高家堡子—风银大地矿区深部可能存在有多个“硅—钙面”及含矿层位,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及找矿前景,深部勘探的终点应该到达大石桥组中—下部厚层大理岩段,即有变质基性岩床侵入、并具有碳同位素组成正异常的厚层状大理岩段。

    • 库车坳陷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与天山造山带古地貌演变——多剖面碎屑锆石U- Pb年龄限定

      2024, 70(4):2024040030-202404003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62

      摘要 (5) HTML (0) PDF 3.53 M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库车坳陷位于天山造山带东南缘,其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古地貌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系统搜集和分析库车坳陷的拜城、黑英山、库车河等中生界剖面碎屑锆石样品16件、共计1406个U- Pb测年数据,与来自伊犁和准噶尔南缘的中生代盆地的17件碎屑锆石样品的U- Pb年龄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探讨了库车坳陷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天山造山带古地貌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库车坳陷的主要物源区为南天山和部分中天山南缘,伊犁盆地中生代沉积物的主要来自于伊犁—中天山和部分南天山区域,而准噶尔盆地南缘则主要接受来自北天山的沉积物。碎屑锆石的物源记录到3期的物源转变,物源转变时期分别位于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库车坳陷在中生代经历了两阶段成盆过程,三叠纪挤压构造事件之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为伸展裂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为坳陷盆地,区域上发生由挤压到伸展再到挤压的构造转换。天山造山带中生代早期隆起地貌主要是中天山,白垩纪晚期受挤压,南天山快速隆升,总体上天山造山带古地貌对其两侧中生代盆地构成显著的分割作用。

    • 古生物化石的风化机理与保护研究进展

      2024, 70(4):2024040031-202404003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02

      摘要 (6) HTML (0) PDF 714.17 K (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化石是研究地质历史、气候变迁、生物演化等的实证,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一般情况下,化石经过成岩和化石化作用被无机矿物交代,有一定的抗风化能力,在经过常规清理加固处理即可稳定保存。然而在相对潮湿的环境中,部分化石因其组成成分容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开裂粉化,严重威胁其保存。本文简要回顾了化石修理加固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从风化机理和保护两方面着重介绍了当前学界对化石中盐风化、黄铁矿氧化、干燥失水开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简要对化石保护与文物保护的关系进行论述,以期推动化石保护学科的深入发展。

    • 川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分析——基于水文地球化学和音频大地电磁的方法

      2024, 70(4):2024040032-202404003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45

      摘要 (6) HTML (0) PDF 2.74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川西白玉县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本研究基于德西村6组和周边12组地热水的水化学数据,综合利用水化学、同位素、地热温度计、音频大地电磁等方法探究了德西村地热水的成因机制。结果显示:德西村地热水为以地温梯度和断层摩擦生热增温为主要热源的岩溶型热水,补给来源为东侧高程4073 ~ 4162 m处的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Ca2+型,主要水化学过程为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与其周边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德西村地热水地处杂马岗向斜南西翼,受德西村断裂与杂马岗向斜控制,岩溶裂隙和溶蚀孔洞以及上下两套千枚岩、板岩为主的隔水层组成了地热水的运移通道,其循环深度约1284 ~ 1576 m,热水在运移过程中受西侧德西村逆冲断裂阻断,沿次级断裂和张性、脆性等构造破碎带向上传递,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裂隙层中富集形成温度约为75. 0 ~ 89. 6℃的热储。本次研究成果可为川西白玉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 冀南黄土状土分布和动力特性研究

      2024, 70(4):2024040033-202404003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01

      摘要 (4) HTML (0) PDF 2.36 M (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穿越黄土状土地区的铁路,在列车荷载长期作用下极易发生沉降。笔者等以冀南黄土状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人工探井、室内试验测试等方法,探明了黄土状土的分布特征和湿陷等级。针对铁路穿越区广泛分布的中等湿陷性黄土状土,采用动三轴仪分别开展了单样多级加载和平行多样恒定幅值动力加载试验,研究了黄土状土在不同固结比、围压、动应力、振动频率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并与不同等级湿性土进了对比。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① 冀南东部平原黄土状土湿陷性程度轻微—中等,局部强烈,西部地区和山前台地黄土状土湿陷程度强烈,轻微、中等、重度湿陷性土面积占比分别为:4.9%、21.8%、8.5%,湿陷系数(δs)最大可达014;② 动应力大小是影响中等湿陷黄土状土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土体产生破坏前后存在一个临界动应力比,介于0.37~0.38,当动应力比小于临界值时,试样出现了应变硬化现象,超过临界值后,试样应变软化现象显著;③ 在列车荷载相同的情况下,列车振动频率越高,土体动应变越小但是变幅减缓;④ 相同条件下,黄土状土轴向动应变随δs的减小呈缓慢减小趋势,与非湿陷性土相比变化尤为显著,差值最大达1.02%。研究成果对黄土状土地区城市轨道建设路基灾害的防治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黔东南麻江羊跳寒武系底部烃源岩SiO2成因及定量分析研究

      2024, 70(4):2024040034-202404003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72

      摘要 (11) HTML (0) PDF 9.12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寒武世早期,贵州麻江羊跳剖面发育了一套灰黑色优质烃源岩,目前,针对该烃源岩中SiO2成因及定量分析缺乏系统研究,本文综合有机岩石学、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分析测试,探讨了该剖面SiO2成因类型,并建立相关模型,对不同来源SiO2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① 寒武纪早期羊跳剖面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样品中发现热液活动的岩石学证据,即玉髓和热液生物(海绵骨针和须腕动物),表明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沉积过程受热液影响。② 硅质岩与硅质页岩的Fe/Ti平均值分别为51.04、17.24;Al/(Al+Fe)平均值分别为0.41、0.65,同时硅质岩系ΣLREE/ΣHREE整体大于1,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Eu正异常、Ce负异常的特征,表明硅质岩受热液影响较大,硅质页岩不受或受热液影响较小。③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烃源岩中,碎屑硅平均值为30.52%;热液硅平均值为34.67%;生物硅平均值为34.81%,这表明羊跳剖面牛蹄塘组底部烃源岩主要为生物成因和热液成因。研究结果将为确定该地区有利的页岩气富集和开采层段提供参考依据。

    • 青藏高原东北缘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地层划分

      2024, 70(4):2024040035-202404003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52

      摘要 (3) HTML (0) PDF 3.41 M (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原断裂带西段老龙湾盆地沉积一套晚新生代红色碎屑物,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生长过程。由于缺乏高精度的地层年代学研究,现有的工作笼统地将这套晚新生代沉积物划分为新近系甘肃群,导致老龙湾盆地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响应的认识存在争议。本文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老龙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开展了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建立了老龙湾盆地约13.61~2.58 Ma磁性地层年代学格架。结合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分析,将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地层划分为2个岩石地层单位:咸水河组(N1x)和临夏组(N1-2l)。咸水河组沉积于中中新世(约13.61~8.11 Ma),为一套砖红色砂质中砾岩、块状中砂岩、粉砂质泥岩,为晚中新世扇三角洲—滨浅湖相沉积,与下伏早志留世肮脏沟组灰绿色变质砂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临夏组沉积时代为晚中新世—上新世末(8.11~2.58 Ma),为一套厚层浅砖红色中砂岩与中—粗砾岩互层,偶含巨砾岩,总体上表现为“砂砾互层”,为河流相沉积,与下伏咸水河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区域上,老龙湾盆地新近系甘肃群咸水河组和临夏组两个岩石地层单位,可与邻区新近纪地层进行对比,从而统一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新近纪地层系统,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隆升提供了地层学依据。

    • 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2024, 70(4):2024040036-202404003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42

      摘要 (8) HTML (0) PDF 10.30 M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为一套源、储、盖共生的地层,是未来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但目前缺乏其详细沉积特征与演化方面的研究,不利于对古地理演化的理解。故基于多条露头剖面,详细分析沉积特征并揭示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① 黄山街组一段与二段构成向上变深的下旋回,三段构成向上变深但不完整的中旋回,四段构成浅深浅的上旋回;② 由砾质粗碎屑构成的黄山街组一段与三段是物源区在印支运动中两幕强烈隆升的沉积响应;③ 黄山街组中发育有洪水、地震等所致的事件沉积;④ 黄四段发育的暗色泥岩是高可容纳空间下充足物源的快速沉积;⑤ 黄三段沉积之后发生了区域性的构造抬升及构造—沉积转换,源区也呈准平原化;⑥ 黄四段与下伏黄三段及上覆塔里奇克组之间均存在一定的沉积间断。

    • 甘肃省岷县维新镇锶矿泉水形成机理

      2024, 70(4):2024040037-202404003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12

      摘要 (5) HTML (0) PDF 803.19 K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溯源追踪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地层锶元素丰度、主要岩土体矿物组成及含锶矿物进行分析,探究流域水体中锶元素的形成原因。研究区板岩类、长石石英砂岩等岩层及碎石土锶含量相对于区域表现为高、较低、较高等特征;板岩类、碎石土等岩土体中主要黏土矿物中元素易被性质相近的锶替代、置换,形成了含锶较高的矿物。降水入渗到岩土体的裂隙、孔隙中,进行溶解、离子交换等水岩反应,水体中溶入较多的Sr2+,形成了锶矿泉水。本文对水源区岩土体矿物成分分析、矿物结构、离子交换和运移的研究方法,对各类矿泉水勘查和形成机理分析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凝析气藏相态识别及成因分析

      2024, 70(4):2024040038-202404003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11

      摘要 (9) HTML (0) PDF 3.33 M (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西部陆续发现了资源量较大的凝析气藏,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周缘的多个凝析气藏也显示出深层勘探的潜力。针对沙湾凹陷凝析气藏的烃类流体特征和形成机制不清晰的科学问题,笔者等采用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测试,运用经验统计法来识别油气藏类型,分析油气相态特征及其来源。主要认识如下:① 沙湾凹陷二叠系主要存在带油环凝析气藏,中佳2- H井为典型带油环凝析气藏井,研究区存在风城组为烃源—断层垂向输导—温压控制的原生型和天然气气侵共同作用形成的次生型凝析气藏;② 结合P—V—T相图分析沙湾凹陷二叠系凝析气藏烃类流体C7+占比较小,挥发性油藏地层温度明显低于临界温度,地饱压差较小,黑油油藏地层流体的临界温度与临界凝析温度都较高且临界压力较小;③ 根据新光井区凝析气藏的气油比要高于13000 m3/m3,且新光1井凝析气藏属于无油环凝析气藏可判断新光1井为原生型凝析气藏;中佳2- H井凝析气藏正构烷烃损失率达到90%,且研究区存在混合来源气,证实该凝析气藏曾遭受气侵作用。笔者等提出的凝析气成因可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准噶尔盆地凝析气成藏的研究和资源评价提供方法支持。

    • 中国西北地壳地震波速的三维图像研究

      2024, 70(4):2024040039-202404003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21

      摘要 (5) HTML (0) PDF 3.26 M (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是研究地壳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动力学作用的重要方法。笔者等研究中国西北部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表明研究区的岩石圈波速结构反映了显生宙多个老陆块拼合形成的构造模式。这些老陆块,包括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银根、腾格里和鄂尔多斯等,在岩石圈地幔上层都具有高速特征。三维层析成像还表明,印度次大陆对亚欧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到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土哈盆地抬升,但是形成的激烈变形主要作用在上—中地壳。结合地面重力和航磁的高精度数据综合研究,还可以对研究区拼合作用的特征和拼合早期的洋—陆转换带的遗存,提供准确的动力学作用类型的定位。

    • 南拉萨地块雄村矿集区洞嘎金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

      2024, 70(4):2024040040-202404004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8.025

      摘要 (14) HTML (0) PDF 3.43 M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洞嘎金矿位于南部拉萨地块中段南缘的雄村矿集区,是西藏较早发现的金矿。但前人的研究主要针对雄村矿集区的斑岩矿床,对洞嘎金矿的研究程度不高,尤其是缺乏对洞嘎金矿找矿方向的综合研究。为此,本文在系统总结洞嘎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综合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地面高精度磁测成果,探讨洞嘎金矿的找矿方向。洞嘎金矿已发现的金矿体赋存于雄村组凝灰岩中,发育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属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外围的热液脉型金矿体。洞嘎金矿的物探、化探异常特征极其类似于雄村2号矿体,并且在空间上连为一体。综合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土壤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本文认为洞嘎金矿的深部可能有2号矿体南向延伸的斑岩型矿化,其深部寻找斑岩型矿体的潜力巨大。本文研究对于洞嘎金矿的今后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