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6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问题讨论
    • ●★●本页底部有2023年7月20日/8月20日网络预出版的文章10篇/19篇, 预计将刊于《地质论评》2023年第69卷第5、6期或2024年第70卷第1期(2023年9、11月/2004年1月15日发行纸质版)

      2023, 69(4):0-0.

      摘要 (1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赫兹破裂:一种被忽视的构造

      2023, 69(4):1215-123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5.041

      摘要 (298) HTML (100) PDF 3.73 M (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赫兹破裂在工程和材料领域一直备受关注,但其在地质学领域的应用还很少,远未像里德尔破裂那样熟知。从微观尺度到露头尺度,从板块尺度到行星尺度,赫兹破裂在自然界都广泛存在。赫兹破裂作为一种点接触破裂区别于常见的里德尔剪切破裂。它们均是自然界中特殊而又普遍发育的破裂形式,代表了不同的边界和应力条件。典型的赫兹破裂属于弹性变形范畴,由于点接触而在三维空间中形成特征的锥形破裂,在平面上则表现为放射状及环状破裂。在剖面上锥形破裂一般会出现一定角度的拐折,下段破裂与接触面的角度变大,是锥形破裂的典型特征之一。在地质学领域,赫兹破裂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可以表征物质的韧性(toughness)、解释环状和放射状构造、解释锥状以及弧形破裂成因与样式、判断冰川以及断层的运动学特征、区分不同破裂机制形成的新月形构造等,也可以应用于恢复沉积环境以及判断成岩过程中或者构造变形过程中的古应力及其方向。板块碰撞过程中,在特定环境下也可形成赫兹破裂,因此该类型破裂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断层的成因、发展以及大陆的变形,同时为类地行星(卫星)表层的构造提供解释方案。

    • 大别山地区约2. 5 Ga花岗质岩石的发现——扬子基底太古宙—元古宙之交陆壳的直接证据

      2023, 69(4):1231-124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35

      摘要 (162) HTML (19) PDF 4.31 M (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由扬子和华夏地块组成,是构建东亚大陆的主要前寒武纪块体之一。扬子地块包含了华南所有已知的太古宙岩石单元,它们规模相对局限且零散分布于地块的不同部位,但碎屑和捕获/继承锆石指示了区域上太古宙地壳的广泛存在。现有的碎屑和捕获/继承锆石数据均指示扬子地块以约2. 7 Ga和约2. 5 Ga为主的太古宙地壳物质组成,对应全球大陆地壳快速生长与初始克拉通化的最重要阶段。然而,目前扬子地块仅有约2. 7 Ga岩石的报道,约2. 5 Ga岩石则相对缺乏,导致其基底地壳成分及克拉通化过程认识的不足。大别造山带是中生代扬子地块向北与华北板块俯冲、碰撞的产物,卷入并保留了大量扬子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以变质杂岩或地体的形式出露于大别山的不同部位。笔者等从大别山地区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中识别出具不同岩性特征的约2. 5 Ga花岗岩质岩石,报道了它们的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结果。孝昌地区两个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的测年结果分别为2479±17 Ma和2497±20 Ma,宿松杂岩地区两个花岗质片麻岩偏钾质,年龄分别为2491±15 Ma和2516±26 Ma。结合区域地质证据,认为大别山地区可能存在较为广泛的约2. 5 Ga地壳。这提供了约2. 5 Ga扬子基底地壳的直接证据,太古宙—元古宙(Ar—Pt)之交应是扬子地块原始克拉通形成与演化的重要时期。

    • 印尼西婆罗洲早白垩世Mensibau花岗岩类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2023, 69(4):1249-126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4.023

      摘要 (121) HTML (117) PDF 4.55 M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婆罗洲西部(印尼)在中生代期间处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交汇地带,是全球少有的多重板块动力学体制既有先后叠加又有同时复合的独特大地构造单元。因此,该区相关花岗岩类成因及构造背景的研究对揭示东南亚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及多重构造体制叠合造山作用下的岩浆演化机制至关重要。笔者等对西婆罗洲Mensibau岩基的花岗岩类进行了锆石U- 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分析。其中,石英二长岩和钾长花岗岩样品的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26. 9 ± 2. 1 Ma和141. 8 ± 2. 6 M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岩浆活动至少持续了15 Ma。Mensibau花岗岩类具有高SiO2(67. 5% ~ 73. 3%)、高K2O (4. 3% ~ 5. 4%)和低P2O5 (0. 07% ~ 0. 14%)的元素含量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0. 92 ~ 1. 06,并且含角闪石,属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这些花岗岩类具有轻稀土元素(LREEs)富集和重稀土元素(HREEs)亏损,弱的负铕异常(δEu = 0. 65 ~ 1. 00),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特征,显示出岛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此外,Mensibau花岗岩类具有正的εNd(t)值(+3. 14 ~ +4. 09)、低的\[n(87Sr)/n(86Sr)\]i值(0. 70420 ~ 0. 70424)和高的锆石εHf(t)值(+9. 30 ~ +13. 87),表明岩浆来源于新生镁铁质地壳的部分熔融。综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表明,发育在俯冲—增生杂岩上的Mensibau花岗岩类可能为受两种构造体制(古太平洋和新特提斯洋)叠合俯冲作用下的新生地壳来源的增生弧岩浆岩,证实了西婆罗洲地区在早白垩世期间经历了重要的增生造山过程。

    • 滇东南石炭系坝达组对比和南盘江晚古生代大洋板块演化

      2023, 69(4):1269-128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12

      摘要 (101) HTML (44) PDF 4.39 M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右江盆地上世纪末发现了桂西晚古生代海相(洋岛)玄武岩,近期亦有报道。洋盆、洋脊玄武岩是判断洋岛存在的先行条件。滇东南坝达、里呼一带下石炭统的坝达组(C1b)主要为灰黑、灰白色薄层硅质岩、放射虫硅质岩、海绵骨针硅质岩、玄武岩夹凝灰岩、泥晶灰岩、泥岩,具有典型的硅质岩—玄武岩—灰岩—泥岩组合的洋盆沉积建造,含牙形石、三叶虫等。该组喷发于他披组之上的基性—超基性熔岩,具有显著的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征。因此,坝达组的划分和对比为研究右江盆地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多岛洋盆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研究华夏造山带与扬子陆块的拼贴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 聚煤期植物作用下的煤系旋回沉积

      2023, 69(4):1285-129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1.031

      摘要 (109) HTML (25) PDF 2.38 M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煤系特征的还原色和突发性、阶段性间断—充填相间的非渐变旋回沉积,明显不同于其他沉积地层。为探究其成因,引用“将今论古”原理,一方面,调查现代植物的生存潜力,植物对地表碎屑的稳固作用,以及植物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宏观环境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古生物、地层、煤系、煤层、煤质等研究成果,分析地质历史时期植物的发生、发展、繁盛、衰落的演替历程,以及各聚煤期的形成演化。运用比较沉积学方法将二者分阶段不同功能进行类比,经过一系列证据链推演,推导出聚煤期是植物演替更新后发展到鼎盛阶段的产物,当时的植物异常繁盛,具有强劲的拓殖能力和群体效应。各聚煤期植物规模化发展,已经从脆弱的遭受河流、海浪、潮汐等流体的冲刷、改造的被动阶段,回归到主动限制河流的侧蚀、迁移、汇聚,以及压制海浪、潮流的高度,是由个体生存发展为群体效应的过程,是从现代脆弱的植物生态反演到聚煤期强劲的控盆植被系统的依律回溯过程,是植物功能潜力的充分展现,是质的飞跃。聚煤期植被主导下,陆源碎屑库的累积和崩溃,控制盆地碎屑萎缩与扩张、煤系突发间断性沉积,致使煤层向盆缘分岔变薄以致尖灭、煤层中断续沉积角砾岩、同生多阶性带状砂体、陆表海多重障壁体系、约代尔旋回等特殊沉积。聚煤期植物作用的研究,填补了煤地质学空白,能够对煤地质勘查与研究中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

    • 黏土型锂矿床勘查开发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和若干思考

      2023, 69(4):1298-1312. DOI: 10.16509/j. georeview. 2023.01.023

      摘要 (249) HTML (98) PDF 1.39 M (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锂作为国家战略性关键紧缺矿产资源,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寻找更多的锂矿资源,降低进口依赖度,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已是迫在眉睫。黏土型锂矿床作为锂矿的重要类型之一,因分布面积广,资源潜力巨大,越来越受到关注,或可成为锂矿资源的重要补充,既是今后矿产资源勘查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破解锂矿资源紧缺局面的重要途径。黏土型锂矿床已取得不少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黏土型锂矿床勘查与开发。通过文献查阅、政府和企业官网的情报收集,结合自身锂矿勘查实践,发现影响和制约黏土型锂矿床勘查与开发的主要问题有5个:① 对黏土型锂矿床资源潜力认识不充分,前景不看好,未给予足够重视;② 缺乏指导勘查工作的规范性依据;③ 矿产资源管理与矿业权管理中的不利因素导致勘查力度不足;④ 勘查研究过程对于矿石选冶加工技术性能重视程度不够,工艺流程尚不成熟。特别是经济合理、环境友好型的分离提取技术和工艺流程尚在探索阶段;⑤ 可供勘查评价与找矿预测的超常富集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型的基础研究尚不深入。针对以上5个问题,提出5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以期加快黏土型锂矿床的勘查开发步伐,可望缓解锂矿资源紧缺和供需矛盾紧张现状。① 呼吁地勘行业重视黏土型锂矿床,将黏土型锂矿床按独立的新矿种类型对待。在充分利用煤、铝等勘查老资料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对异常区进行验证性调查,圈定可供勘查的找矿有利区段或找矿靶区,为黏土型锂矿勘查部署提供依据;② 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块开展勘查开发试验研究和工程示范,尽快研究出台黏土型锂矿床勘查规范,为今后规范黏土型锂矿勘查工作提供作业依据;③ 从矿权现行管理制度出发,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二十字方针,一方面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设置专门的地勘基金,加大地勘基金财政投入,形成一批可供进一步勘查的矿产地,一方面建议矿产资源管理部门释放更多的勘查空间,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充分调动勘查市场的活力,为国家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④ 建议加大锂元素不同赋存状态及其不同占比情形下的分离提取试验投入,尽快形成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的工艺流程;⑤ 在梳理并聚焦制约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及找矿预测工作的相关科技问题,通过科技攻关,为锂矿勘查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上述主要瓶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期实现锂矿资源的重大找矿突破,形成一批可供工业规模开发的黏土型锂矿资源基地,继而从根本上解决锂矿资源紧缺现状和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延长组7段致密油特征及油源分析

      2023, 69(4):1313-132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1.011

      摘要 (96) HTML (138) PDF 3.60 M (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长7段)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油源岩是油气的重要来源,包括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作为盆地重要的供烃源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为了明确不同烃源岩的贡献及油气来源,通过对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油特征进行分析,对原油进行精细划分,并对源岩有效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油源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庆城地区长7段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均对油气成藏有贡献,其中黑色页岩贡献最大,长73段暗色泥岩次之,长72和长71段暗色泥岩贡献较小;原油为低密度、中—低黏度和低凝固点的轻质油。根据生标物特征将原油划分为3类,A类原油具有低C30重排藿烷/C29藿烷、低C29Ts/C29藿烷、低Ts/Tm的特征,由黑色页岩贡献,主要分布于长71段;C类原油具有高C30重排藿烷/C29藿烷、高C29Ts/C29藿烷、高Ts/Tm的特征,主要由暗色泥岩贡献,数量较少且分布局限;B类油各项生标物参数均居中,为A、C类原油的混合,主要分布于长72段。由于黑色页岩生烃时间比暗色泥岩早,且原油黏度和密度更低,因此黑色页岩先生成低黏度A类原油易于向长72和长71段运移,而暗色泥岩后生成的C类原油主要近源富集与A类油混合分布于长72段,从而形成的A类油主要分布于长71段,B类油主要分布于长72段,而C类油分布局限的格局。这对下一步勘探开发及资源评价有重要意义。

    • 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2023, 69(4):1329-133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01

      摘要 (68) HTML (1) PDF 2.24 M (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凸面脊和断裂填充物油气运移分布区,二者耦合建立了一套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沙三中亚段F3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识别中,结果表明:F3油源断裂内可识别出5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其中4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南部,1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北部,与目前F3油源断裂附近沙三中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在中南部和北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是可行的。

    • 广东省丰良地热田高氟地热流体成因及热储温度评价

      2023, 69(4):1337-134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3.015

      摘要 (64) HTML (26) PDF 2.56 M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东丰顺丰良地区出露的地热水温度高达96℃,热储层为裂隙发育的下侏罗统的英安斑岩,F-含量较高。但关于其地热流体的补给来源、循环演化过程及热储温度研究较少。笔者等基于早期开展的勘探工作和补充采集、测试的地热水和气体数据,探讨了该地热系统的流体成因及热储温度。结果表明,丰良地区地热水存在2类,A类地热水温度普遍低于40℃,Ca2+含量高,Na+和K+含量低,以HCO-3—Ca2+型为主;B类地热水Na+含量高,Ca2+含量低,为HCO-3—Na+型。A类地下水可能受浅层地下水混入影响,但缺少直接证据。B 类地下水由周边山区的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或者断裂系统进入英安斑岩储层,循环深度和水—岩相互作用时间分别可达5200~6300 m和22 ka;储层温度条件下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促进了富N2、SiO2、F-、Na+、Sr和Li的地热水的形成;深部地热水上升至地表过程中,受冷水混入(混入比例为10%~25%)及少量CO2脱气(蒸汽散失比例为0. 3%~0. 5%)的影响;F-含量受控于富氟副矿物萤石矿物的溶解,与温度和pH值成正比。基于校正了混合作用和CO2脱气作用的地温计组合方法,得到深部热储温度为138~143℃,与其南部的汤坑地热系统热储温度一致,二者有可能属于同一大的地热系统。

    • 岩石热导率校正对大地热流计算值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为例

      2023, 69(4):1349-136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13

      摘要 (63) HTML (98) PDF 2.33 M (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石热导率是计算大地热流的基础热物性参数,热导率的选取和校正是正确评估热流的基础。当前在冀中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的大地热流计算中,多以受季节性气温变化和地下水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小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砂泥质岩层作为大地热流的计算层位,岩石热导率也多参考区域内已有定值,而忽略了热导率对水饱和度、温度和压力的依赖性。笔者等从岩石热导率的温压校正和饱水校正角度出发,计算并比较了不同校正方法对热流值的影响。主要认识如下:① 岩石热导率作为1个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热物性参数,其大小与岩性和矿物组分密切相关,同时通常与孔隙率呈负相关,而与密度呈正相关;② 热导率高温实验结果显示,冀中坳陷砂岩样品热导率总体上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30~130℃的温度区间热导率降低了6. 8%~11. 3%,热导率下降率具有随热导率的降低而减小的趋势;由于砂岩和泥岩具有相对较浅的埋深和较低的原位温压条件,温压对热导率的正负效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对于热导率小于2 W/(m·K)的样品,温压对其的影响较小。③ 饱水校正后的冀中坳陷JZ03井和JZ04井古近系—新近系砂泥岩热导率的平均偏差分别高达43. 0%、47. 5%;④ JZ03井和JZ04井古近系—新近系岩层热导率在未经任何校正、经含水率校正及经孔隙率校正情况下的大地热流值分别为43. 05 mW/m2、45. 39 mW/m2、61. 64 mW/m2和52. 81 mW/m2、59. 81 mW/m2、78. 14 mW/m2;最终选取经几何平均模型饱水校正后的热导率计算得到的61. 64 mW/m2和78. 14 mW/m2两个热流值分别作为冀中坳陷牛北斜坡和高阳低凸起中部的大地热流值。

    • >通讯资料 · 消息报道 · 新书介绍
    • 济阳坳陷古近纪沙河街组页岩油储层中的藻纹层和藻生物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2023, 69(4):1364-136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01

      摘要 (153) HTML (8) PDF 2.00 M (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问题讨论
    • 四川仁寿牛角寨石窟盐风化作用机理与气候响应

      2023, 69(4):1368-138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65

      摘要 (98) HTML (74) PDF 3.36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盐风化作用是石质文物风化劣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但其作用机理及其与气候的响应过程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等以仁寿牛角寨石窟的岩芯样品和风化样品为对比研究对象,采用镜下鉴定、X射线荧光光谱(XRF)及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探针(EPMA)对样品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进行对比研究,并重点研究了样品中可溶盐的组成及结晶状态。化学组成上,风化样品中SO3平均含量是岩芯样品的16倍以上;矿物组成上,岩芯样品仅在表层0~22 cm中发现微量的石膏,而风化样品中检出了至少17. 5倍高于岩芯的石膏以及微量的Na2SO4和NaCl,这指示石窟砂岩的风化劣化与可溶盐尤其是硫酸盐有关。通过对Na2SO4、NaCl及石膏性质的研究,发现Na2SO4可以响应气候条件发生反复的Na2SO4+10 H2O Na2SO4·10H2O结晶—脱水反应,结晶时体积膨胀416%,特别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Na2SO4的二次结晶作用可对岩石产生更强的破坏;NaCl的存在可以降低Na2SO4的脱水相变温度(最低可至17. 6℃)和溶解度,放大Na2SO4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的作用;CaSO4对岩石风化劣化的贡献较小,但其可作为在风化作用下岩石中可溶盐聚集的指示产物。结合对温度、湿度监测数据的研究,发现每日温度、湿度随时间的变化天然契合Na2SO4—NaCl体系的温度、湿度转变条件。气候条件耦合盐风化作用是牛角寨石窟表层砂岩的主要风化方式。

    • 台风暴雨矿渣型泥石流形成机制与动力特征——以兴宁乌石坑沟泥石流为例

      2023, 69(4):1387-139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31

      摘要 (62) HTML (70) PDF 2.22 M (4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受台风“尤特”登陆影响,台风暴雨直接激发兴宁乌石坑沟特大矿渣型泥石流灾害,物源巨大,潜在危害极大。笔者等通过现场调绘及室内试验,对本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此类泥石流致灾机理及危害性评价提供借鉴。研究表明,其独特的流域地形特点为泥石流形成的基本因素,以沟道堆积物为主的丰富矿渣型物源是基础条件,高强度的台风暴雨是直接激发因素,与矿山开采、矿渣随意堆放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扩大了灾害规模。泥石流形成过程与动力特征为前期强降雨—崩滑碎屑流—矿渣型泥石流—台风暴雨—沟道堵塞雍高—溃决、规模放大。

    • 上海市地质遗迹特征和地学意义

      2023, 69(4):1398-141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21

      摘要 (78) HTML (137) PDF 4.51 M (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上海是典型的大河口特大城市,具有全球独特的新构造沉降和河海相互作用及人地相互作用产生的河口海岸地貌遗迹和地面沉降灾害遗迹。基于文献资料、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笔者等筛选确立了上海市12处地质遗迹集中区,系统阐明了上海境内地质遗迹特征及地学意义。按照产生的时代顺序,上海市地质遗迹类型可划分为火山地貌、海岸地貌、水体地貌和地质灾害4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火山岩残丘遗迹、古海岸遗迹、河口三角洲遗迹和地面沉降遗迹。在补充AMS14C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古岸线遗迹的年代,并根据松散沉积物地质构造剖面,揭示了具有明显年代跨度的3种类型地貌遗迹的演化关系。 上海市地质遗迹整体表达了长江河口区0. 12 Ga来地貌格局演化,6 ka以来海陆变迁与文明演替,1. 5 ka以来长江河口演化以及0. 1 ka以来地面沉降灾害的产生与防治。总体而言,上海市地质遗迹蕴含着中国乃至世界大河口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关系史。本次研究提出的上海市地质遗迹点多分布在典型、稀有的生态景观区与人文景观区。这样,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及相应的科学解说对于提升区域生态和文化景观价值及地学旅游路线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人居环境治理视域下地质文化村建设路径研究

      2023, 69(4):1415-142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1.075

      摘要 (77) HTML (22) PDF 1.35 M (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质文化村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出的乡村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概念,目前正在全国多地推广设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和规划设计方面,其具体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路径参考。本研究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视角出发,首先,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地质文化村归类于人居环境“景区化治理”的一种形式;其次,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将筛选的39篇“人居环境治理”主题文献作为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对文献内容进行编码,构建了“人居环境治理”主题分析框架;最后,在归纳和借鉴人居环境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响应国家战略”、“建设思路”、“保障措施”“建设手段”四个方面提出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路径。

    • 区域地质调查文本中文命名实体识别

      2023, 69(4):1423-143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1.085

      摘要 (94) HTML (74) PDF 1.53 M (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我国地质调查领域最重要的数据源之一,地质调查报告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学知识及地质体描述等关键信息,准确高质量地抽取地质命名实体为地学知识图谱构建、知识推理及知识演化提供基础。笔者等在阐述地质命名实体识别任务基础上,分析地质实体不仅包含大量专业术语,还存在实体嵌套、大量长实体等领域特性,进一步增加了地质命名实体识别难度。笔者等提出一种基于轻量级预训练模型(ALBERT)—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LSTM)—条件随机场(CRF)模型的地质命名实体识别方法。首先利用ALBERT对输入字符上下文特征进行建模,并采用BiLSTM对其进行进一步上下文特征表征,最后采用CRF实现标注序列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构建的地质命名实体识别数据集上,相比于主流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算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抽取性能,提出的命名实体识别模型能为领域实体识别提供借鉴,同时为地学领域实体关系抽取和地学知识图谱构建提供有力方法支撑。

    • >科技述评
    • 三叠纪末期全球生物大灭绝事件研究综述

      2023, 69(4):1434-144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02

      摘要 (167) HTML (354) PDF 2.08 M (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是全球地质历史时期5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它致使海洋生态系统中约53%的属和80%的种灭绝。显著灭绝的生物包括菊石亚纲、牙形类、放射虫目和陆地四足动物,发生部分灭绝的生物包括腕足动物门、介形亚纲、双壳纲和珊瑚纲等。中大西洋火成岩省(CAMP)的爆发与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在时间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火山的高强度和大面积喷发被认为是导致此次灭绝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CAMP爆发释放出大量的CO2、SO2和CH4等气体,一方面温室效应促使海平面升高,物种栖息地面积减少、海洋酸化和海洋缺氧等事件直接威胁着海洋和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温室效应亦会引发全球性森林火灾,造成陆地植物减少,大量植物碳屑注入海洋使其发生富营养化,又因伴随海洋酸化作用(碳酸化和硫酸化),海洋古生产率发生崩溃。不同地质时期生物大灭绝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剧烈的环境变化,在三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期,这些变化多表现为古大气成分和古气温动荡、古火灾频繁、海洋酸化、海平面升高和海水缺氧等,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三叠纪末期全球生态系统失稳。在全球多个三叠纪—侏罗纪之交(TJB)剖面均可以识别出3次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偏移,最显著的1次发生于瑞替期末,早于TJB。上述情况说明,三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虽然是全球性事件,但并不是1次发生的,具有分阶段性、非同步性、区域性和有选择性等特点。

    • >通讯资料 · 消息报道 · 新书介绍
    • 新书介绍——《高等工程地质学》

      2023, 69(4):1448-1448.

      摘要 (185) HTML (17) PDF 1.19 M (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胡瑞林教授主编、祁生文教授和尚彦军教授为副主编,历时3年多时间倾情编撰而成的我国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专业的首部研究生工程地质教程–––《高等工程地质学》已于近日由地质出版社隆重推出!本教材是以“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为核心思想,在本科阶段工程地质学习基础上,深入认识相关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牢固掌握当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进而达到显著提升在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之目的。

    • >科技述评
    • 海洋直接注入CO2封存技术方法综述

      2023, 69(4):1449-146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1.021

      摘要 (135) HTML (425) PDF 2.09 M (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CO2封存有望成为全世界减少碳排放份额最大的单项技术。海洋碳捕获、利用和封存(OCCUS)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最大的碳封存能力,与其他地质封存方法相比更加安全有效。而且,多相态形式的CO2(气态、液态、固态和水合物)可以在海洋纵深尺度上实现直接注入。海洋碳封存是一项发展潜力巨大、优势明显的新兴碳封存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笔者等系统地阐述了海洋CO2直接注入、封存(OCS)的基本原理、技术现状、监测与评估,以及环境方面的影响,并对高效CO2注入技术,CO2泄漏的检测、防范与补救技术,以及海洋碳封存的生态后效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 机器学习在岩矿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与思考

      2023, 69(4):1465-147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1.095

      摘要 (104) HTML (184) PDF 3.56 M (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石与矿物的地球化学成分数据具有高维度特征。传统的岩矿地球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采用二元/三元图解判别法,准确率不高,在数理统计方法上有欠缺。机器学习方法非常适用于对大样本高维度的岩矿成分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处理。笔者等在介绍机器学习常见算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总结近5年来国内外学者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岩石矿物成分数据研究的实例,包括:① 根据矿物成分溯源其母岩(源岩)、判别矿床类型,② 新生代火山岩溯源,③ 判别变质岩原岩,④ 依据岩浆岩成分判别大地构造环境等。已有的研究实例显示,机器学习方法的准确度明显优于传统的低维度判别法。机器学习本质是分析大样本数据的高维度变量之间的相关、归类等多元统计问题。推广机器学习的应用需要建设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矿物、岩石成分数据库,同时全面实施开放研究(Open Research)的发表策略。

    • 宇生核素深度剖面暴露测年的原理与应用

      2023, 69(4):1475-148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45

      摘要 (118) HTML (55) PDF 1.82 M (4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宇生核素暴露测年技术是目前第四纪地貌年代测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难以定量化继承性核素以及侵蚀对样品暴露年代的影响(通常假设继承性和侵蚀的影响为0),其测年结果难以反映地貌的真实暴露年代。通过测定地貌剖面不同深度样品的宇生核素浓度,建立“宇生核素浓度—深度”剖面曲线,可同时定量化研究地貌体的暴露年龄、继承性宇生核素浓度以及侵蚀速率,有效地弥补了宇生核素暴露测年中继承性核素以及侵蚀速率不确定性的缺陷。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宇生核素深度剖面暴露测年模型(简称蒙特卡洛深度剖面模型)是最常用的计算模式之一,然而,国内关于该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大大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使用。笔者等详细阐述了蒙特卡洛深度剖面模型的原理及其在冰川地貌、河流阶地、冲洪积扇等地貌测年中的应用。此外,介绍了深度剖面模型的复现、非稳态模型、线性反演模型等其他几种计算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蒙特卡洛深度剖面模型暴露测年技术的野外采样方法,以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地貌学和年代学研究中。

    • >研究进展
    •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面状剪切带形成机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

      2023, 69(4):1489-15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5.015

      摘要 (76) HTML (71) PDF 2.86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天山晚古生代康古尔塔格构造—金矿带的中段南带开展构造控矿研究,为区域金矿定位预测与勘探提供依据。采用区域构造分析和构造解析方法,在雅满苏北部厘定出一类已发生变形改造的大型面状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构造恢复表明,其形成于晚古生代造山早期向北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S1//S0)作用,并作为区域金矿的一级控矿构造而成为俯冲带深源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成矿的主通道。在造山过程中递进变形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晚期、向南北向横向缩短转换阶段,伴随区域抬升和断褶作用,拆离剪切带分支断裂开始成生并向上突破,导致封闭在拆离带内运移的深源含矿流体以断层阀方式分流排泄,成矿流体沿分支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盘或上盘背斜枢纽处的低序次的断裂、破裂中聚集卸载,形成充填石英脉和交代蚀变岩型(造山型)金矿,并有时限为276. 5±2. 9Ma的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产出;晚期褶皱、断裂等叠加构造则对矿床(体)破坏、改造及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 川东北米仓山寒武系苗岭统陡坡寺组沉积特征、物源分析及构造意义——沉积记录的限定

      2023, 69(4):1503-152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22

      摘要 (43) HTML (6) PDF 3.89 M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东北米仓山寒武系苗岭统陡坡寺组主要由碎屑岩—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物组成,多数学者认为其形成于克拉通盆地。笔者等通过对陡坡寺组的野外地质调查,综合分析其沉积环境和物源区,探讨陡坡寺组的构造环境。米仓山地区苗岭统陡坡寺组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灰岩和白云岩、紫红色薄层粉砂岩、泥岩及少量灰白色薄层细砂岩等,发育水平层理、结核等沉积构造,沉积环境为潮上带和潮间带。陡坡寺组砂岩中重矿物主要由锆石、电气石、金红石、白钛矿、重晶石等组成,指示沉积岩和岩浆岩的物源母岩类型。碎屑电气石电子探针结果显示,母岩主要为贫锂花岗岩类及伴生伟晶岩和细晶岩、变质板岩、变质砂岩等。碎屑锆石的物源分析表明主要来自于542~520 Ma和993~731 Ma的岩石,来自于冈瓦纳大陆以及康滇古陆等。根据陡坡寺组的沉积序列、重矿物、锆石年代学等综合分析,陡坡寺组形成于与碰撞相关的构造环境。

    • 东昆仑拉陵高里河沟脑地区晚三叠世花岗闪长斑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特征

      2023, 69(4):1525-154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25

      摘要 (83) HTML (27) PDF 3.74 M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等对东昆仑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闪长斑岩开展详细的全岩地球化学、LA- ICP- MS锆石U- 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研究,确定其形成时代,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岩构造背景。结果显示,花岗闪长斑岩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为231. 1±1. 2 Ma,指示其侵位于晚三叠世早期。全岩K2O/Na2O值为0. 69~0. 71,Mg#值为40. 5~41. 6,里特曼指数σ为1. 90~2. 09,A/CNK=1. 01~1. 03,属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岩石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值为19. 54~25. 52,具弱负Eu异常(δEu为0. 96~0. 97),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具有高的Sr含量(606. 0×10-6~647. 9×10-6)和Sr/Y值(60. 38~62. 99),较低的Y(9. 62×10-6~10. 66×10-6)和Yb(0. 86-6~0. 92×10-6)含量,显示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εHf(t)值介于-6. 93~-2. 94,地壳模式年龄(TDM2)范围为1. 45~1. 70 Ga。综合分析表明,拉陵高里河沟脑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东昆仑洋壳俯冲末期至局部碰撞的转换阶段,岩浆源于高压条件下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

    • M5. 1地震引起的一个不寻常的砂砾层大范围液化——盐溶的液化活化效应及其机理

      2023, 69(4):1543-156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6.021

      摘要 (88) HTML (31) PDF 4.78 M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液化阈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一般认为M5地震不会形成大面积的液化。2009年12月14日,中国新疆哈密市发生了M5. 1中等地震,震源深度仅4 km。地震砂脉网格在平面从几十厘米到2 m以上;砂脉纵断面呈楔形、倾斜(平均75. 10°),分选较好。通常情况下,它们通过液化和流化分异作用发生在细粒丰富的盐渍砂砾层(SSGL,Salinization Sand—Gravel Layer)和盐粒砂砾层(SGSGL,Salt- Grain—Sand—Gravel Layer)中,尽管没有细粒盖层和源砂,但这些盐渍的砂砾层极易在盐溶后发生活化,颗粒之间的摩擦力骤降,液化上涌而形成砂脉。液化边界距震中可达80 km,甚至可能达到120 km,相当于M7. 0~8. 0级地震的液化最远距离。哈密地区之所以能在M5. 1地震作用下形成远程砂脉,主要由于以下5个优势:① 砂泥的盐溶液中细粒组分容易发生液化流化。浓盐水能够降低颗粒的剪切能力,平均降低25%~75%左右,使地震液化阈值降低到 0. 15~0. 05 g(以0. 2 g为一般阈值)。与此同时,浓盐水由于密度大,盐水可使淡水最小流化速度(Umf)降低12. 51%~21. 58%,有利于流化。 ② 广泛分布的盐渍砂砾层和盐粒砂砾层。 ③ 震源极浅(深度仅4 km)。 ④ 基底极浅(深度0~3 m)。 ⑤ 表层盐屑混合盖+盐渍砂砾层+盐粒砂砾层+极浅基岩基底组成了特殊的三明治结构。通过对液化流化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砂主要来自砂脉底部的砂砾层的流化分选,流化分选会在砂脉底部的砂砾层中形成一个分选晕。

    •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生长演变规律——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2023, 69(4):1564-158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3.011

      摘要 (71) HTML (134) PDF 4.01 M (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辫状河三角洲是一类常见的沉积体系,也是一类常见的油气储层,其沉积特征、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一直受到沉积学研究的关注。为明确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演化过程及生长演变规律,笔者等通过水槽实验模拟辫状河三角洲在平缓的水下底形上逐步发育的过程,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延时拍照等手段进行精准的沉积地貌监测和定量沉积学分析。研究表明:①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中,三角洲的规模、水流分散样式、沉积体表面地貌特征及沉积物分布样式存在阶段性差异,可据此将实验辫状河三角洲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② 在最初阶段,辫状河携带沉积物直接入“湖”堆积并形成朵状河口坝,入“湖”水流无明显的水道化特征,随着朵状河口坝逐渐堆积露出水面,三角洲平原初步形成,平原上河道开始分流并导致后续河口坝转变为连续的弧形坝分布于先期沉积体周缘,这一阶段三角洲平均半径快速增加;进入第二阶段后,三角洲平均半径增速减缓,供给河道进入三角洲平原后形成1~2条主干分流河道与多条次级分流河道,并在主干河道河口区形成弧形的前缘朵体;到第三阶段,三角洲平原面积已经较大,其平均半径增速进一步降低,平原上分流河道的分叉性更强、宽度更小,不同分流河道规模接近并可同时将沉积物输送到三角洲前缘多个部位发生沉积,在同一时期形成多个孤立的小规模的前缘朵体。③ 在整个沉积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三角洲规模的逐渐增大,分流河道的宽度逐步减小、流程变长、分流河道数量逐步增加,三角洲前缘沉积由少量弧形的连续分布朵体转变为多个孤立分布的小规模朵体。④ 在第二、三阶段,分流河道表现为多个侵蚀—回填的自旋回演化过程,形成了多套自旋回沉积复合体。⑤ 辫状河三角洲前积层存在自下而上、由近向远表现为沉积连续性逐步减小、叠切规律逐渐复杂的特性。通过水槽实验揭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及内部结构,可为露头解剖与地下储层研究提供参考。

    • 火成岩岩石薄片智能识别及分类方法

      2023, 69(4):1581-158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3.055

      摘要 (112) HTML (85) PDF 2.01 M (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油气勘探、评价及开发中,岩性识别和薄片鉴定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准确的薄片识别结果可以为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传统的人工判定方法或实验室分析方法具有主观性强、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目前基于内容的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在准确性和具体应用方面还面临着许多难题。论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岩芯薄片图像的特点及要求,设计并研制成功薄片图像自动识别系统和薄片智能鉴定系统。利用图像梯度分布和色彩分析进行火成岩岩石薄片智能分类,对所有像素进行类别划分进而得到整体的鉴定结果,实现了省时、高效、高精度的薄片智能鉴定成果。

    • 鲁迅与顾琅早期地质作品新论——《中国地质略论》与《中国矿产志》知识来源考

      2023, 69(4):1589-16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2.055

      摘要 (73) HTML (43) PDF 3.08 M (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于1903年在《浙江潮》发表《中国地质略论》一文,1906年与同到日本留学的顾琅合作出版《中国矿产志》(附《中国矿产全图》)一书。它们在中国地质学史上均具有开创性并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中国矿产志》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著作。本文从中日地质学交流的角度,结合新发现的史料,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均是吸收当时日本的一些地学著作编写而成。《中国地质略论》的地史学内容主要来源于佐藤传藏《地质学》(1898)一书,有关煤炭内容以及中国煤田分布图则来自日本海军少将肝付兼行发表在《太阳》(1903)杂志上的《东方之煤源》一文;《中国矿产志》的导言部分是在《中国地质略论》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增补的内容则参考了矢津昌永的《清国地志》(1905)、横山又次郎的《地质学教科书》(1903)以及石川成章的《地球发达史》(1904)等著作,本言部分主要参考了日本地质调查所1902年发表的《清国及韩国主要矿产颁布图说明——附清国主要矿产地名表》;《中国矿产全图》则是顾琅依据日本《清国主要矿产分布图》绘制而成。《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附《中国矿产全图》)的编撰很大程度上是面对西方列强觊觎中国警醒国人而作,也反映了20世纪初日本逐渐成为中国地质学知识的主要来源。

    • >通讯资料 · 消息报道 · 新书介绍
    • 沉积型钛铁矿品位计算方法

      2023, 69(4):1605-160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1.055

      摘要 (86) HTML (35) PDF 1.20 M (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沉积型钛铁矿品位计算中时常出现简化计算公式,忽视钛铁矿中TiO2实际含量和钛物相分布中钛铁矿占比等因素,导致钛铁矿品位计算数据偏差,影响钛铁矿储量计算和项目经济测算。为了减少钛铁矿品位计算的错误,本文以莫桑比克和马拉维钛铁矿项目勘查资料数据为基础,论述钛铁矿物中TiO2实测含量及钛物相分析中钛铁矿占比的意义,正确运用钛铁矿品位计算公式,使沉积型钛铁矿品位计算更接近实际,为提升钛铁矿砂矿资源储量和项目经济性测算的准确性提供重要支撑。

    • 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建设工作思考——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例

      2023, 69(4):1609-161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1.035

      摘要 (60) HTML (10) PDF 3.00 M (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平台建设将全国百余座典型矿床的大型矿石标本“搬”到了云上,可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云上虚拟漫游体验,全方位、多渠道了解我国矿产资源、能源知识。文章通过分析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博物馆、科研院所等地质大标本园建设现状,提出了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建设原则及思路,以实物资料中心地质大标本园为建设案例,展示了建设内容与架构,分析总结了全国云端地质大标本园建设前景及社会效益。

    • 四川乐山地区二叠纪—侏罗纪多个含铜层位铜矿找矿工作思考

      2023, 69(4):1616-16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2.12.033

      摘要 (54) HTML (6) PDF 1.50 M (4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问题讨论
    • 《地质论评》2023年第69卷第4期封面、封底、中、英文目次、刊头图案说明

      2023, 69(4):69049999-69049999.

      摘要 (101) HTML (0) PDF 5.56 M (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网络出版I
    • 基于改进原型网络的小样本古生物化石识别研究

      2023, 69(4):2023040001-202304000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32

      摘要 (73) HTML (0) PDF 2.14 M (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多依赖于古生物学家的经验知识,现有的人工智能识别方法需要大量的化石训练样本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少量化石图像样本情况下准确识别化石,本文尝试使用残差网络和注意力模块相结合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小样本的化石鉴定。首先以残差网络作为模型的特征提取模块,并在残差网络的残差块中嵌入CBAM卷积注意力模块,提高模型对于化石纹理特征的关注,以提取更为全面的深层次化石图像特征,再使用小样本度量学习中的原型网络对提取特征进行原型计算,最后通过多轮次迭代训练得出最佳的化石判别模型。使用本文方法与5种经典的小样本学习方法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在样本数量为1和5的情况下,准确率达到了86.32%和94.21%,对稀缺样本下的化石识别具有更显著的优势。

    • 扬子西南缘易门地区~1. 4 Ga岩浆事件的厘定及其对菜子园—易门洋演化的指示

      2023, 69(4):2023040002-20230400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02

      摘要 (125) HTML (0) PDF 3.23 M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会理—东川—易门地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在滇中易门六街一带“昆阳群”黑山头组底部发现一套流纹质凝灰岩夹层,厚约20~45 m,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 ICP- MS)对流纹质凝灰岩进行年代测定,获得锆石U- 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12±20 Ma(MSWD=0. 72,n=15),代表了该凝灰岩的形成时代,说明黑山头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中期,是滇中地区首次发现~1. 4 Ga岩浆记录,进而限定了昆阳群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中期—新元古代早期(1. 5~0. 9 Ga)。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研究表明,流纹质凝灰岩富集K、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 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与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的特点,属于典型的岛弧型岩浆岩;锆石εHf(t)值兼具正值和负值,指示岩浆源区主要与古元古代(2438~2030 Ma)俯冲洋壳板片的熔融有关,并伴有地壳物质的混入。本年龄数据与中元古代菜子园蛇绿混杂岩端元辉长岩(~1. 4 Ga)年龄相当,可能为菜子园—易门洋开始削减的产物,该时期是菜子园—易门洋裂解—俯冲转换的重要时期。结合河口、新平、撮科一带陆续发现高压变质岩及蛇绿混杂岩,绿汁江断裂在绿汁镇—元谋一带存在构造混杂现象,推断菜子园—易门洋在河口金沙江一带由西转向南沿着绿汁江断裂带由通安—河口—元谋—绿汁—新平一带展布。

    • 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3, 69(4):2023040003-20230400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12

      摘要 (129) HTML (0) PDF 1.10 M (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质文化村(镇)是地质文化科普的重要窗口,也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我国50个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随机分布型;②各省(市、区)地质文化村(镇)数量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东多西少”格局;③地质文化村(镇)形成1个高密度核心区、2个次高密度集聚区、1条核心延长带;④影响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由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3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对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效果显著。在今后地质文化村(镇)的评定建设中,应加强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和申报;适当给予中西部地区地质文化村(镇)评定倾斜;加大地质文化村(镇)宣传力度;充分发掘地质特色及民俗文化,加强地质文化村(镇)与文化的融合。

    • 赣南铁山垅钨矿田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 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

      2023, 69(4):2023040004-20230400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35

      摘要 (127) HTML (0) PDF 2.44 M (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赣南铁山垅钨矿田位于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东段,已探获黑钨矿资源量超10万吨。铁山垅复式岩体包括主体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补体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两部分,花岗斑岩呈脉状分布。矿田内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都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表现出高硅、富铝、富碱、高钾、富成矿元素(W、Sn、Cu、Mo)和亏损Ba、Sr、Ti、P、REE、Eu,稀土配分曲线呈典型的“海鸥式”分布和M型四分组效应等特征。利用LA- ICP- MS锆石U- Pb定年方法获得花岗斑岩206Pb/238U 年龄为146. 7±0. 5 Ma(MSDW=0. 5),成岩时代属晚侏罗世。锆石的n(176Lu)/n(177Hf)=0. 000973~0. 001989,fLu/Hf=-0. 97~-0. 94,εHf(t)=-17. 9~-10. 3,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86~2. 33 Ga,显示原岩为古元古代地壳。综合分析认为,铁山垅矿田岩浆活动可划分为170~155 Ma、155~150 Ma、150~145 Ma三个阶段,钨锡矿成矿主要集中在第二阶段,且第三阶段花岗斑岩与铜多金属矿成矿关系密切,推测铜岭矿区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的陆相记录:现状与展望

      2023, 69(4):2023040005-20230400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42

      摘要 (126) HTML (0) PDF 2.04 M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是发生在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附近的一次全球快速增温事件。研究显示,PETM期间全球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上升,陆地水循环加强,在陆地和海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物—环境响应。目前,PETM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相地层中,而针对陆相地层的相关报道并不多见。陆相沉积速率较快,沉积地层厚度大,并且保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植物孢粉,也适合开展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本文对北美、欧洲西部和我国典型陆相盆地的PETM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PETM期间陆相地层中的碳同位素偏移过程可以分为快速负偏、保持低值和缓慢恢复三个阶段。陆地植物和哺乳动物在PETM期间并未经历大规模灭绝,反而通过进化、扩散和局部灭绝适应了快速变化的环境。基于最新的研究方法,包括碳酸盐岩UPb定年、汞同位素以及团簇同位素,对我国未来的PETM陆相记录研究提出了展望。

    • 湖南金鸡岭花岗岩和伟晶岩中黑云母矿物化学及其对成岩成矿的启示

      2023, 69(4):2023040006-20230400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13

      摘要 (150) HTML (0) PDF 6.57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南晚侏罗世金鸡岭花岗岩体是南岭地区典型W—Sn成矿岩体之一,内部发育黑云母花岗质伟晶岩团块和文象花岗质条带状伟晶岩脉。金鸡岭花岗岩和黑云花岗伟晶岩中的黑云母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表现出高的FeO、TiO2、Al2O3含量和低的MgO、CaO、Na2O、MnO含量,以及富集成矿元素Nb、Ta、W、Sn,亏损Sr、Ce、Eu等微量元素特征,从花岗岩体到黑云花岗伟晶岩,岩浆的形成温度和氧逸度降低,云母中Al2O3、Li2O*含量升高,TiO2、MgO含量降低,黑云母由铁叶云母演变为黑鳞云母。结合前人资料,金鸡岭花岗岩与黑云花岗伟晶岩均源于元古宙地壳的深熔作用,伟晶岩为花岗岩浆在晚期分异演化的产物,形成于岩浆—热液转化阶段。伟晶岩阶段是稀有金属元素显著富集,乃至进一步成矿的重要阶段。

    • 长江中下游构造带成因与燕山期的大洋俯冲

      2023, 69(4):2023040007-202304000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15

      摘要 (101) HTML (0) PDF 3.31 M (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长江中下游构造带是一个特别的岩石圈构造带,它的成因一直是个谜。前人认为这与晚侏罗世伊佐奈琦洋向亚欧大陆的俯冲有关,但是为什么伊佐奈琦洋俯冲只在长江中下游构造带局部形成深入内陆的铁铜和多金属成矿带?为了解这个问题,必须从华南地区的地球物理数据来分析研究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的属性特征,并进行类似构造的全球对比。根据地球物理调查结果可知,长江中下游构造带的地壳主要体现地堑的特征;岩石圈呈现低S波速与高密度,此类浅地幔动力学构造系统与洋中脊向大陆的俯冲模式接近。根据太平洋区域侏罗纪—白垩纪大洋磁异常条带与古地磁研究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构造带与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原因,应该是伊佐奈琦洋的洋中脊与洋脊三叉连向下扬子克拉通地幔的俯冲。当然,证明这个推测还需要更多的调查数据。

    • 会徽——地质学会的文化表达

      2023, 69(4):2023040008-202304000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25

      摘要 (78) HTML (0) PDF 1.15 M (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会徽是一种行业标识、一段历史烙印、一个学术品牌,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简单、形象、易识别的图像表达了学术团体的学术宗旨和使命,同时彰显了学术团体的工作目标、学术精神等科学文化内涵。本文以中国地质学会会徽为分析案例,通过与东西方几个代表性国家地质学会的文化宗旨与会徽内涵的比较,探讨会徽在学会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川西新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类型及成因机制

      2023, 69(4):2023040009-202304000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11

      摘要 (119) HTML (0) PDF 13.32 M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砂体大面积发育,储层孔渗较低,甜点成因复杂。为了阐明新场须二段甜点类型及成因,以芯观察、薄片分析、微米CT、阴极发光等多技术手段,在对储层岩石学、孔喉特征、有效裂缝特征等分析基础上,对甜点进行分类。新场须二段主要发育基质孔隙型、断缝型、层理缝型等3种甜点类型,不同类型甜点形成原因存在差异。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高能分流河道、富石英砂岩是基质型甜点形成基础,在相对较弱的压实及胶结作用、较强的溶蚀作用下易形成基质型甜点;在靠近大型断层的基质孔渗较好部位易发育断缝型甜点;层理缝型甜点分布规模较小,不同类型层理界面处颗粒粒度、组分存在差异,发生差异成岩作用,形成力学薄弱面。新场须二段甜点发育受沉积、成岩及构造非均质性控制,对甜点类型的成因分析,有利于对甜点进行分类评价。

    • 1954~2022年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2023, 69(4):2023040010-202304001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7.022

      摘要 (135) HTML (0) PDF 1.57 M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选取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954~2022年遗迹化石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CiteSpace 6.1.R2 软件对文献类型分布、年度发文数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引文献、突现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构建和绘制各单元间相互关系,以探求研究领域关键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挖掘所蕴含的新知识,预测学科研究趋势。研究表明:①我国遗迹化石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河南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胡斌;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作者是龚一鸣;我国遗迹化石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②系统发展阶段,我国遗迹化石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贵阳、新疆;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等地。③中国寒武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云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陕西、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湖南等地。石炭系—二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等地;三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区。本文基于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遗迹化石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进一步了解遗迹化石具有指导意义。

    • >网络出版II
    • ●★●以下19篇文章网络预出版(在线出版)于2023年8月20日,预计刊于《地质论评》2023年第69卷第5、6期或2024年第70卷第1期(2023年9、11月或2024年1月15日发行纸质版)

      2023, 69(4):2023040010-2023040011.

      摘要 (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湘东雁林寺金矿田及邻区构造变形事件与控矿构造属性

      2023, 69(4):2023040011-202304001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45

      摘要 (53) HTML (0) PDF 6.38 M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雁林寺金矿田位于湘东北金矿区南部,发育大量中小型金矿床(点)。前人对区内包括控矿构造在内的各类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和机制尚缺乏探讨和解析,从而影响到对矿床形成和保存规律的全面认识。鉴此,本文基于区域构造特征和大量露头构造的详细解析,厘定了雁林寺金矿田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背景,并结合矿床地质和同位素测年等其他资料,探讨了成矿时代和控矿构造属性。主要认识如下:(1)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新元古代中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早期NW—SE向挤压、志留纪末花岗岩体主动侵位挤压、中三叠世晚期NW—SE向挤压、晚三叠世NNW—SSE向—S—N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NWW—SEE向—近E—W向挤压、白垩纪NW—SE向伸展、古近纪中晚期NE—SW向—NNE—SSW向挤压、古近纪晚期—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等9期构造事件,形成了不同走向和规模的褶皱、逆断裂、顺层剪切带、正断裂、右行和左行走滑断裂与剪切破裂、断陷盆地、劈理、膝折等构造类型,以及部分构造走向的后期偏转。(2)区内存在志留纪末和晚三叠世两期金成矿作用,均与同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3)雁林寺金矿田容矿构造主要有前中生代顺层脆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断裂、中—晚三叠世的NW向—NW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裂隙、花岗岩枝的内外接触带等3类。志留纪末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先期NE向深部逆断裂,晚三叠世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中三叠世晚期的NE向逆断裂、晚三叠世早期的NEE向和EW向逆断裂。对两期金矿床而言,成矿后各期变形事件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断裂均可能成为破矿构造。

    • 商代含高放射性成因铅的青铜器矿料来源与古蜀三星堆在矿业贸易中的地位

      2023, 69(4):2023040012-202304001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25

      摘要 (141) HTML (0) PDF 3.08 M (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含高放射性成因铅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特征,但对其矿料来源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收集了河南郑州商城、山西垣曲商城、湖北盘龙城、四川三星堆、陕西汉中(地区)、江西新干大洋洲、河南安阳殷墟和陕北(地区)覆盖整个商代的8个遗址/地区700件出土青铜器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数据,并与全国606个Pb—Zn、Cu、Sn多金属矿床4025件矿石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探讨商代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和古蜀国在矿业贸易中的地位。研究表明:(1)河南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陕西汉中、山西垣曲商城、河南安阳殷墟和陕北6个遗址/地区的青铜器很可能采用了含异常铅和正常铅的两类铅料;而四川三星堆与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则主要采用了含异常铅的铅料。四川三星堆、陕西汉中和陕北3个遗址/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很可能采用了含异常铅和正常铅的两类铜料;而河南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山西垣曲商城、河南安阳殷墟与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铜器采用的铜料很可能以含正常铅为主,但不排除采用含异常铅铜料的可能性。(2)对比全国Cu、Pb—Zn、Sn及多金属矿床铅同位素资料,商代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中的高放射性成因铅的铅料,最有可能来自四川云南交界处的MVT型Pb—Zn矿床;而含高放射性成因铅的铜料,则最可能来自四川云南交界处的IOCG型Cu矿和山西中条山铜矿峪Cu矿床。(3)综合三星堆遗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兴衰时间及其与其他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路径,推测古蜀三星堆很可能是商代含高放射性成因铅的铅料及部分铜料贸易的大型中转地,商代含高放射性成因铅的青铜器的兴盛与衰落则很可能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开启与消亡有关。

    • 过渡型流体转换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启示及地质意义

      2023, 69(4):2023040013-202304001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12

      摘要 (82) HTML (0) PDF 3.09 M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洪水型重力流是重力流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以往研究认为洪水型重力流具有紊流支撑的流体性质,对于其流体性质转化及其沉积记录的识别不够深入。近年研究揭示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可形成多种过渡型流体,具有特殊流体转换机制和沉积特征。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文献,系统介绍了过渡型流体基本特征、沉积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研究的启示及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少量黏土矿物影响下,沉积物重力流流体的性质即可由紊流向层流转化,形成特殊的过渡型流体。转化过程主要取决于黏土矿物含量和类型控制的流体内聚力和流速控制的紊流应力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渡型流体可以产生大型流水沙纹(large current ripple)、砂质纹层—泥质纹层间互形成的低幅度沙波(low amplitude bed wave)等独特的底床类型。尽管实验研究揭示了过渡型流体可能形成的沉积底床特征,针对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记录中过渡型流体的解释仍十分缺乏,尤其是过渡型流体转换机制及其沉积响应仍亟待深入探索。过渡型流体的沉积底形是研究洪水型重力流沉积动力机制的重要载体,可为深入理解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过程提供新视角,同时可能具有更广泛的沉积学研究价值。

    • 镜泊湖地区杏山火山群的火山岩特征及其岩浆演化

      2023, 69(4):2023040014-202304001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85

      摘要 (35) HTML (0) PDF 3.40 M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镜泊湖火山区是我国陆内新生代玄武岩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东南部的杏山火山群研究不足且前人的研究否定了其岩浆经历过同化混染作用。本文对杏山火山群玄武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研究,认为杏山火山群主要为碧玄岩和粗面玄武岩,原生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并在上地壳区域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但同化混染—分离结晶作用较为微弱。将杏山火山群与同期镜泊湖玄武岩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玄武岩都来源于石榴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杏山火山群的部分熔融程度略低于同期镜泊湖玄武岩。在岩浆源区方面,杏山火山群的岩浆源区为普通地幔与全硅酸盐地球端元的混合源。岩浆源区的不均一性和岩浆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同化混染作用是造成杏山火山群和镜泊湖火山群的岩性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基于A- CGAN的深反射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方法研究

      2023, 69(4):2023040015-202304001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11

      摘要 (113) HTML (0) PDF 2.80 M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是当前地震数据去噪处理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滤波处理的局限,在对常规地震数据的噪声压制中表现出效率高、信噪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但针对深部弱有效反射数据,当前的深度学习方法特征提取能力有限,难以取得较好的去噪效果。笔者等结合深反射地震数据特点,针对当前深度学习噪声压制方法在特征提取及对数据集依赖上的局限,提出了基于注意力循环生成对抗网络(Attention Cycle- 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A- CGAN)的深反射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方法。借助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Cycle- 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ycle- GAN)的域映射思想,降低对数据集的要求。为了构建适用于深反射地震数据的去噪网络,从3个方面对Cycle- GAN进行改进:在Cycle- GAN的生成器(去噪器)中加入残差结构和注意力机制,用于加深网络深度和提高其特征提取能力;在Cycle- GAN的鉴别器中使用块判决,提高鉴别精度和准确度;在损失函数部分加入感知一致性损失函数,提升网络模型恢复纹理细节信息的能力。通过合成地震数据和实际深反射地震数据测试,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体现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 全新世千百年尺度气候波动机制

      2023, 69(4):2023040016-202304001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22

      摘要 (58) HTML (0) PDF 2.15 M (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新世(11. 7 ka BP)作为最年轻的地质年代,其气候变化相对晚更新世冰期稳定,但仍存在千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造成这些气候波动的可能有多种原因,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与人类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其短尺度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综述了全新世千百年尺度的气候突变的原因。全新世早期温度普遍升高主要与太阳活动变化有关,期间冰盖消融与海洋环流作用引起百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全新世中期气温最高,但也发现多次干冷气候事件,主要为冰川活动导致。全新世晚期温度降低,主要是以火山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冷。其他因素如地球轨道参数、潮汐作用、冰川作用、海洋环流等在全新世各个时期对气候造成影响。

    • 从中国地质学会创立看青年的作为

      2023, 69(4):2023040017-202304001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95

      摘要 (57) HTML (0) PDF 451.33 K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地质学会成立的过程,分析了学会成立背景中青年的作用,从制度的建立、奖项设置、组织建设、学术活动上等方面梳理了学会百年历程中对青年会员工作的重视,提出传承优良传统,坚定地质文化自信,丰富并开拓新的服务方式,凝聚广大地质青年,发挥青年会员在学会服务地质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大兴安岭北段盘古河上游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体U- 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3, 69(4):2023040018-20230400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35

      摘要 (75) HTML (0) PDF 3.71 M (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额尔古纳地块出露的早古生代岩浆岩的成因、源区特征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恢复额尔古纳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兴安岭北段盘古河上游地区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体进行了岩石学研究和锆石U- 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野外调查及室内研究表明杂岩体的岩石类型以角闪辉长岩和辉长岩为主,少见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辉石岩、橄榄辉长岩等中性岩和超基性岩。测年结果显示,角闪辉长岩的成岩年龄为479. 2±2. 1 Ma,表明该杂岩体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地球化学组成上,盘古河上游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体SiO2含量介于40. 74%~54. 95%,Fe2O3T含量为3. 99%~14. 66%,MgO含量介于3. 36%~17. 78%,Mg#值为47~79,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δEu=0. 77~2. 06,相对富集Rb、Ba、U、K、Pb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放射性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俯冲带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岩浆来源于以俯冲流体交代为主、沉积物熔体交代为辅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源区以含尖晶石的石榴二辉橄榄岩为主,少量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并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结合区域岩石地层资料,综合分析表明盘古河上游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体形成于大陆拉张带(或初始裂谷)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与西伯利亚板块和额尔古纳地块碰撞后岩石圈伸展背景有关。

    • 玄武岩纤维原料特征的统计及分析研究

      2023, 69(4):2023040019-202304001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55

      摘要 (106) HTML (0) PDF 1.12 M (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玄武岩纤维是以玄武岩或他种成分相近的岩石为主要原料,经熔融后拉制而成的一种高性能纤维。天然矿石的成分波动会造成拉丝困难或纤维性能不稳定,本文收集了54组原料岩石以及114组玄武岩纤维样品的化学成分数据,研究归纳了玄武岩纤维所需原料的岩石学特征、参数指标特征和其他特征,分析提出了可拉丝岩石相关参数指标的最佳区间。适于生产玄武岩纤维的原料矿石,其特征可总结如下:岩石学方面,以基性岩以及SiO2含量为53%~57%的中性岩为佳,岩石类型最佳为玄武岩或安山玄武岩;岩石结构最佳为间隐结构、玻基斑状结构或玻璃质结构;构造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为气孔或杏仁构造中可能含有的一些不利矿物的影响;矿物组成方面,蛇纹石、沸石等含水矿物会在熔融过程中产生气泡,影响纤维制备连续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原料的充分熔融,镁橄榄石、磁铁矿等高熔点矿物会使原料在熔融阶段难以完全熔化,导致熔体不均匀并容易析晶。参数指标方面,可拉丝岩石的酸度系数(Mk)最佳区间为4.0~5.5;黏度系数(Mv)为2.0~3.0;硅铝氧化物与其他氧化物比值为1.5~3.0;氧化物组成的物质的量分数分布为n(RO)=20%~30%,n(RO2)=57%~70%,n(R2O3)=10%~16%(R为阳离子)。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评价

      2023, 69(4):2023040020-202304002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02

      摘要 (93) HTML (0) PDF 3.08 M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是热带雨林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推进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面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 2017),本文系统的总结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特征和分布,对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以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大类为主,包括重要化石产地类、岩土体地貌类、水体地貌类以及火山地貌类4类,古生物群化石产地、岩溶地貌、侵入岩地貌、碎屑岩地貌、瀑布、火山岩地貌6个亚类,共计21处重要地质遗迹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的有1处,省级地质遗迹点17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3处。通过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为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思路。

    • 基于光谱—空间特征的ASTER影像岩性分类研究——以甘肃北山白峡尼山地区为例

      2023, 69(4):2023040021-202304002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31

      摘要 (89) HTML (0) PDF 2.69 M (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遥感岩性制图是地质填图中的重要工作,基于光谱特征的岩性分类易受到色调、纹理等因素影响导致精度不佳。前人进行岩性自动分类研究多关注影像的光谱特征,而忽略空间特征,笔者等基于甘肃北山白峡尼山地区ASTER影像,将支持向量机、极限学习机两种机器学习分类方法与基于空间特征的快速漂移算法相结合进行岩性分类。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分类总体精度为89.17%;极限学习机不但具有需调节参数少的优势,且分类精度和速度均优于支持向量机,分类总体精度达96.70%;利用快速漂移算法提取的影像空间特征可有效减少错分区,提升岩性分类效果。研究证实将基于光谱特征的极限学习机和基于空间特征的快速漂移算法结合的岩性分类方法具有客观、高效、高精度等优势,可为后续地质填图和找矿勘查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在遥感岩性分类领域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贺根山洋闭合与后造山伸展——来自科右中旗构造混杂岩带内晚三叠世花岗岩的证据

      2023, 69(4):2023040022-202304002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01

      摘要 (104) HTML (0) PDF 3.41 M (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巨日合A2型二长花岗岩位于贺根山缝合带东段,侵位于早石炭世杜尔基构造混杂岩(带)中。笔者等通过对其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旨在厘定岩体成因和构造背景,为古亚洲洋分支洋盆—贺根山洋闭合时限提供证据。巨日合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粒二长花岗岩组成。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结果显示巨日合二长花岗岩侵位于晚三叠世(203.7±1.6 Ma)。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岩体高硅(SiO2=71. 08%~76. 62%)、富碱(Na2O+K2O=7. 99%~9. 28%),贫钙(CaO=0. 25%~1. 67%)和镁(MgO=0. 05%~0. 63%);负Eu异常显著(δEu=0. 14~0. 50),Rb、Th、U、K、Ga元素较富集,而Ba、Sr、P、Ti元素相对亏损,且10000Ga/Al(3. 62~4. 90)、TFeO/MgO(3. 40~14. 80)、(Na2O+K2O)/CaO(5. 03~31. 96)值较高,显示出A2型花岗岩特征,代表其形成于后造山伸展拉张环境。同时结合岩浆起源温压条件研究,认为岩体可能为壳源含斜长石的角闪石质岩石在脱水条件下部分熔融及其后的结晶分异作用成因。结合中亚造山带东段早石炭—晚三叠世蛇绿岩、洋内弧和后造山型岩浆岩的时空演化关系,揭示贺根山洋可能在二叠纪末期闭合,并在三叠纪进入后造山伸展拉张阶段。

    • 云南小江断裂东支活动性分析及工程场地稳定性评价

      2023, 69(4):2023040023-202304002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41

      摘要 (106) HTML (0) PDF 2.69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江断裂延伸长、次生断裂交错分布多,使得区域内重大工程难以避免活动断裂带的影响,因此活动断裂的活动强弱以及场地稳定性是区域重大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工程稳定性问题。为了查清活动断裂对公路工程场地的影响,笔者等基于小江断裂地质构造背景,充分利用既有研究成果资料,重点研究区域构造环境和断裂特征,通过地质调绘、物理探测、年代学测试,结合对前人资料的系统梳理,计算分析了小江断裂中段东支活动速率,初步判定断裂活动程度;并综合考虑断裂活动性、地震烈度、岩体特性等因素,对工程场地稳定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小江断裂东支平均水平位移速率为6.6 mm/a,判定为强活动断裂,区域工程场地稳定性划分为极不稳定区;认为强烈活动性断裂两侧各10 km区域内对工程的影响最为严重,为公路工程场地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 安庆早白垩世洪镇花岗岩成因及其对基底构造格局的启示

      2023, 69(4):2023040024-202304002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75

      摘要 (80) HTML (0) PDF 3.84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岗岩可以有效示踪大陆基底物质,并区分具有不同地壳结构和演化历史的构造块体。洪镇花岗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北A型花岗岩带的西延位置,距离郯庐断裂带约30 km。锆石SIMS定年表明,安庆怀宁县洪镇花岗岩形成于126. 2±2. 0 Ma,与长江中下游A型花岗岩以及大别造山带I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致。洪镇花岗岩高硅、富钾,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其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中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经历了角闪石为主的结晶分异。洪镇花岗岩具有较为富集的Sr—Nd—Hf同位素,和低放射性成因Pb同位素组成,其n(87Sr)/n(86Sr)(t)为0. 7065~0. 7066,εNd(t)值为-10. 9~-12. 0,锆石εHf(t)为-6. 7~-13. 2,n(206Pb)/n(204Pb)(t)、n(207Pb)/n(204Pb)(t)和n(208Pb)/n(204Pb)(t)分别在17. 063~17. 109、15. 568~15. 572和37. 351~37. 373之间。综合研究表明,洪镇花岗岩起源于古—中元古代中低成熟度沉积岩的水致部分熔融,为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物质来源上,洪镇花岗岩岩浆源区类似于大别造山带经历过俯冲、折返后的中上地壳,而显著不同于长江中下游同时代A型花岗岩源区,表明洪镇地区具有上下地壳分属长江中下游和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属性。在早白垩世早期郯庐断裂带南段西盘向南的强烈挤压下,大别造山带下地壳发生不规则流动,越过郯庐断裂带进入到洪镇地区下地壳成为洪镇花岗岩的源区。

    • 基于改进的DRASTIC方法对宿州市城区中深层承压水脆弱性评价

      2023, 69(4):2023040025-202304002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15

      摘要 (33) HTML (0) PDF 2.08 M (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保护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以中深层承压水为评价目标层,基于研究区103眼浅层地下水水位资料、9眼中深层地下水水位及水质资料,结合前人调查研究成果,采用DPTQHC评价模型对宿州市城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评价模型选取水位降深、含水层渗透系数、弱透水层厚度、潜水水质、水头差、弱透水层渗透系数共6项影响因子,参照DARSTIC评价模型中权重范围值,结合研究去区实际确定因子权重,借助Arcgis平台得到中深层承压水脆弱性综合指数及脆弱性分区图。结果表明:宿州市主城区中深层地下水脆弱性中等区域分布面积最广,其后依次为脆弱性较低区域、脆弱性较高区域、脆弱性高区域、脆弱性低区域。评价结果与该地区地下水质量吻合较好,适宜中深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地质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探索与实践——以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为例

      2023, 69(4):2023040026-202304002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65

      摘要 (74) HTML (0) PDF 469.52 K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是打通地质科研—科普链条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岩芯科技资源现状,分析了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的现实意义,重点阐述了岩芯科技资源在向地质科普转化5个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今后岩芯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应建立良好政策机制制度、转变科研人员观念、科技知识向科普转化水平、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以及做好科普活动的实施总结等5项工作建议。

    • 大庆油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方解石脉中发现藻生物层

      2023, 69(4):2023040027-202304002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51

      摘要 (71) HTML (0) PDF 1.96 M (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浅水三角洲物源、砂体构型与储层特征研究——以准噶尔盆地永进—莫西庄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为例

      2023, 69(4):2023040028-202304002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021

      摘要 (123) HTML (0) PDF 6.27 M (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物源、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认识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等基于岩芯、录井、钻井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前人在准噶尔盆地周缘磷灰石及锆石年龄数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及储层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三工河组二段物源方向、远近和类型、沉积体系展布、砂体构型及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在敞流盆地快速抬升/缓慢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形成辫状河三角洲退积式沉积序列,在五级层序地层格架中,河道强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1、2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强烈冲刷,导致河道砂体叠置,微相类型单一,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砂体全区稳定分布,储集性较好。河道弱冲刷叠置砂体见于第3、5砂组,三角洲退积,分支河道冲刷不明显,形成河道“二元结构”,单砂体厚度向上变薄,粒度变细,储集性好;河口坝组合砂体见于第4砂组,在三角洲退积过程中,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形成河口坝,总体岩性向上变细,砂体不连续,储集性好,远砂坝席状砂组合砂体见于第6、7砂组,砂体零星分布,储集性很差。在浅水、低可容纳空间、快速抬升/缓慢幕式沉降构造背景之下,浅水三角洲的物源的方向、远近及类型是影响沉积微相展布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砂体构型及其储层物性的物质基础。

    • 估算钙碱性长英质侵入岩结晶压力的地质压力计评述

      2023, 69(4):2023040029-202304002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3.08.105

      摘要 (82) HTML (0) PDF 1.20 M (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四种常见的矿物压力计(角闪石全铝压力计、黑云母压力计、榍石压力计和“石英”压力计)的适用性进行了经验性检验。基于国内外典型钙碱性长英质岩体的矿物化学和全岩化学成分数据,采用不同压力计估算岩体侵位压力,并与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结果对比。结果表明:角闪石六次配位Al压力计与广泛使用的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的估算值存在系统相关性;榍石压力计计算的压力与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的估计结果相关性较为显著;基于Qtz—Ab—Or简并花岗岩体系的“石英”压力计可以用于估计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狭义)花岗岩的结晶压力。但是,经验性的黑云母压力计和基于实验数据的黑云母压力压计均不能很好地复现角闪石全铝压力计的结果。黑云母压力计不适用于估算钙碱性侵入岩的结晶压力。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