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6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本页底部有2021年11月20日预出版的文章8篇,12月20日预出版文章21篇,预计将刊于《地质论评》2022年第68卷第1期(2022年1月15日发行纸质版)或2022年第68卷第2期(2022年3月15日发行纸质版)

      2021, 67(6):0-0.

      摘要 (2257) HTML (17) PDF 522.80 K (2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湖南及邻区志留纪兰多弗里世鲁丹期至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及加里东期板块构造演化

      2021, 67(6):1557-158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0.015

      摘要 (1891) HTML (19) PDF 4.87 M (2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2021, 67(6):1586-16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8.015

      摘要 (2392) HTML (15) PDF 4.36 M (2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新近纪盆地内古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新近纪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孢粉特征进行分析,恢复盆地植被类型和环境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盆地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较为常见,旱生植物发育为主要特征。孢粉特征指示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整体新近纪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古环境演化受青藏高原隆升强度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显著:下油砂山组环境为亚热带森林,上油砂山组环境为温带森林—草原,狮子沟组环境转变为寒温带草原—半荒漠。该时期环境背景,不利于一里坪凹陷在新近纪发育大规模优质烃源岩

    • 黄河郑州—济南段河型变化特征及其与隐伏断层活动的关系

      2021, 67(6):1605-16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9.035

      摘要 (1698) HTML (18) PDF 3.95 M (2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厚层松散堆积区(盆地或平原等)发震断层多以隐伏活动为主要特征,基于上断点的传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通常难以约束断层最新活动性质和时代。利用冲积河流对地表形变的敏感性评估断层活动性,是极具潜力的隐伏活动断层研究方向。本文基于TM/ETM遥感影像,对小浪底水库建设前后(1990~2013年)郑州—济南段黄河水域多期次几何特征进行提取和分段,共获取6个时期河道中心线弯曲度和5个时段河道面积重叠率的沿程变化信息。与区域资料对比的结果表明,弯曲度异常高值段在空间分布上除个别临近运河穿越处外,主要与穿黄或临黄隐伏断层相对应;在综合分析各种潜在因素后,认为与相关隐伏断层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有关。多时段重叠率均值整体上顺流增大(趋于稳定),局部异常低值(不稳定)指示加积段落,在空间上与弯曲度分析指示的构造变形信息一致。本研究表明相关指标多期均值能较好地反映局部因素引起的河型异常,为认识和评价相关穿黄、临黄断层(新乡—商丘断裂、黄河断裂、聊城—兰考断裂、曹县断裂、巨野断裂及郑州—开封断裂)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提供了独立的解释和评价依据,可为利用河型异常特征分析同类地区隐伏断层活动性和河段稳定性提供技术支撑。

    • 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类型、特征及找矿意义

      2021, 67(6):1619-1628.

      摘要 (1645) HTML (15) PDF 4.07 M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滇中地区“因民角砾岩”的成因及归属问题目前暂无定论。笔者通过对东川-易门地区前人所划的因民组“因民角砾岩”进行1:5万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根据其成因及时代划分为复成分砾岩、冰碛砾岩、滑塌角砾岩、引爆角砾岩和构造角砾岩。对“因民角砾岩”成因及时代的研究,特别是“冰碛砾岩、复成分砾岩”的提出,对于解决滇中早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时代归属、构造格架、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区域地层对比,探讨滇中元古宙地史演化、古环境研究以及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玄武岩柱状节理六边形结构形成机制探讨

      2021, 67(6):1629-163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0.075

      摘要 (1872) HTML (27) PDF 2.39 M (29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玄武岩柱状节理往往呈现完美的六边形石柱,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好奇,但是对于其形成机理尚无合理的解释。本文通过对冷却过程中的玄武岩进行受力分析,提出当岩石(浆)冷凝收缩的凝聚力达到其抗张强度时,岩石(浆)内部发生潜在破裂和微形变;当潜在破裂面形成后,因岩石的泊松效应,微小潜在破裂面处的应力状态发生重整,形成新的潜在破裂面;当新的潜在破裂面处的剪应力等于岩石抗张强度时,岩石(浆)发生剪切破裂,形成如今所见的柱状节理。根据前人相关岩石实验数据,推算得到玄武岩相应温度下的内摩擦角、黏聚力、抗张强度和泊松比,采用应力莫尔圆方法进行数值计算,获得玄武岩在冷却到800 ℃左右时发生破裂,六棱柱形柱状节理开始形成,内角约119.1°。进一步分析认为,岩石的黏聚力、石英含量等因素可能控制着柱状节理的发育和形状。

    • 孔隙性砂岩中单条变形带与簇状变形带的特征与区别——以远安地堑上白垩统红花套组中变形带为例

      2021, 67(6):1636-164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8.021

      摘要 (1623) HTML (14) PDF 5.50 M (2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孔隙性砂岩中的变形带研究近年来取得长足进展,但有关单条变形带与簇状变形带如何区分和界定仍是一个较模糊的问题。本文以远安地堑上白垩统红花套组高孔砂岩中发育的剪切增强压实带和压实剪切带为例,对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特征和区别做出系统分析。研究表明,虽然单条变形带的长度、宽度、错断位移、凸起高度等均明显小于簇状变形带,但是不同运动学成因的变形带宏观特征、微观结构不同,因此不能单纯以规模大小区分二者,需要结合带密度将簇状变形带与变形带列、网格构造等相区分,还需要结合其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准确鉴定。单条及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特征类似,均不具核心碎裂带,颗粒主要为中等破碎,多表现为多个不连续分布的碎裂核。簇状剪切增强压实带内部的非均质性更强。单条压实剪切带具有核心碎裂带,依剪切力大小不同,其核心碎裂带内颗粒粉碎程度及边缘过渡带宽度不同,常伴随微小剪切缝痕迹。簇状压实剪切带在镜下可清晰识别出不同的核心碎裂带、带间区域及微小剪切缝,可见S—C组构和断续分布的滑动面。单条及簇状变形带的发育会不同程度地改变储层的物性并可能会对油气运移和开采产生影响。

    • 大兴安岭北段宜里地区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21, 67(6):1649-166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7.021

      摘要 (1657) HTML (18) PDF 6.73 M (2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大兴安岭北段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及锆石U- 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旨在查明其成岩时代及岩石成因,并探讨其构造意义。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生长环带明显,暗示其岩浆成因。锆石LA- ICP- MS 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175.8~174.5 Ma,为早侏罗世岩浆事件的产物。岩石具有富硅(SiO2=71. 23%~74.52%)、富碱更富钾(Na2O+K2O=6.31%~8.31%,K2O=2.58%~4.78%)、贫镁(MgO=0.43%~1.50%)、贫钙(CaO=0.91%~1.81%)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0.97~1.16),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P、Ti等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La/Yb)N=14.07~50.34,无明显Eu异常(δEu=0.88~1.71)。花岗岩熔体的锆石饱和温度(714~745℃)明显低于A型花岗岩(>800℃),显示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宜里地区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形成的上涌热流加热新增生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判别,认为研究区早侏罗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片南向俯冲作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 冀西北宣化晚三叠世中期流纹斑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021, 67(6):1670-167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0.035

      摘要 (1577) HTML (21) PDF 5.10 M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冀西北宣化东部地区ZY1井揭露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中,夹有4层流纹斑岩(浅成侵入),本文测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6.5±1.9 Ma,表明其侵入阶段为晚三叠世中期。本区流纹斑岩不含碱性铁镁矿物,应不属于碱性岩。本区发现的晚三叠世中期流纹斑岩,丰富了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晚三叠世构造体制由碰撞后/造山后伸展向板内伸展转变过程中较少的非碱性岩类及其测年数据,对华北地块印支期活动历史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寻找矿产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 新疆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碎石沟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2021, 67(6):1679-169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6.061

      摘要 (1555) HTML (19) PDF 3.80 M (2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碎石沟花岗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是该地区几个主要花岗岩体之一。为了查明该岩体的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及形成时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木孜塔格地区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及东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背景,对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石学特征表明,碎石沟花岗岩主要由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在岩体边部可见少量灰白色花岗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SiO2=67.54 %~71.56 %)、高碱(Na2O=3.08%~4.50%、K2O=3.05%~4.20%)、富铝的特点(Al2O3=14.26%~16.58%),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含量较高(126.31×10-6~160.13×10-6),总体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式配分模式,具有Eu的弱负异常(δEu=0.68~0.85);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Hf、Sr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 I 型花岗岩的特征。本次研究获得碎石沟岩体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为208.0±1.1 Ma(MSWD=1.0),属于晚三叠世岩浆活动产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碎石沟花岗岩来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幔源岩浆底侵及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其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

    • 新疆卡鲁安硬岩型锂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自He—Ar同位素证据

      2021, 67(6):1697-1708.

      摘要 (1667) HTML (17) PDF 2.59 M (2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卡鲁安锂矿床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造山带,是以锂辉石为主要矿石矿物的硬岩型锂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岩石成因、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该矿区内成矿流体的研究仍是空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卡鲁安伟晶岩中锂辉石和石英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组成,对成矿流体进行示踪研究。研究表明,含矿伟晶岩的n(3He) /n(4He) 为0. 25~3.19 Ra(平均0.97 Ra),无矿伟晶岩与外围伟晶岩n(3He) /n(4He)为0.13~5.32 Ra(平均1.13 Ra),均介于壳源与幔源He之间。根据成矿流体的壳幔二元混合模式进行计算:含矿伟晶岩中的地幔流体比例为3.55% ~ 48.92%,平均值为14.67%;无矿伟晶岩与外围伟晶岩地幔流体占比为1.70% ~ 81.79%,平均值为17.13%。含矿伟晶岩成矿流体的n(40Ar) /n(36Ar)为552.50~13353. 00,n(40Ar*)相对含量为46.52% ~ 97.79%,平均值为87.25%,大气的Ar贡献平均为12.75%。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以壳源流体为主,部分幔源流体和改造型饱和大气水的混合流体,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地幔He与大气饱和水改造Ar皆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卡鲁安锂矿床成矿流体中幔源物质并非真的来自于地幔物质上侵,更有可能是来源于元古代的不成熟陆壳熔融。新疆卡鲁安锂矿床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后碰撞造山阶段,造山后期的伸展导致含幔源物质的古老地壳与年轻地壳减压熔融,熔融所形成的岩浆流体随后经大气降水改造为成矿流体。

    • 西藏班戈错水菱镁矿藻类成矿实验及其成因分析

      2021, 67(6):1709-172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9.011

      摘要 (1538) HTML (18) PDF 5.16 M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关于天然水菱镁矿的形成认识主要有蒸发沉积成因和生物成因两类。前人在室内成功制备出水菱镁矿矿物,证实了该矿物的无机成因理论,但是实验结晶条件明显高于西藏班戈错的寒冷气候条件和水化学条件,并且班戈错湖水通过自然蒸发结晶也难以形成水菱镁矿矿物,而这一认识与周边阶地上正在形成水菱镁矿的现象相矛盾。因此,自然蒸发沉积可能不是现阶段班戈错水菱镁矿的主要形成过程,而已有研究表明,藻类具备诱导形成碳酸盐矿物的能力,本文利用西藏班戈错Ⅲ湖湖水及其藻类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并与无藻类的湖水自然结晶结果相对照,探讨藻类生命活动与班戈错水菱镁矿的成因联系。研究发现,藻类不仅能够适应高盐度盐水环境(矿化度117.3 g/L),并且在其光合作用过程中还能显著提高周围水体pH值(最高可达10.564),诱导并促进球碳镁石在藻类网状节点处结晶沉淀,该矿物进一步脱水即能够形成水菱镁矿矿物;而人为提高班戈错Ⅲ湖湖水Mg2+浓度也仅能结晶形成三水菱镁矿矿物,无球碳镁石或水菱镁矿结晶析出。因此,西藏班戈错水菱镁矿的形成过程与藻类生物成矿作用密切相关,但是有关球碳镁石向水菱镁矿转变的具体条件以及藻类成矿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桂北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构造变形、控矿特征和找矿预测

      2021, 67(6):1727-174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8.043

      摘要 (1628) HTML (19) PDF 8.59 M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五圩矿田处于桂北丹池成矿带南段,通过矿田尺度地质构造调查与矿床范围控矿构造解析,识别出4期构造应力场和2类控矿构造样式。4期构造应力场分别为:①NE向挤压(D1,为印支运动的产物,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即印支地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拼合有关;②NWW—近EW向挤压(D2),形成于中侏罗世中晚期的早燕山运动,其动力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对华南板块的俯冲;③近SN向挤压(D3),发生于晚白垩世早期,其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古太洋板块或伊泽奈崎板块对华南的N—NNW向俯冲、碰撞;④近SN向引张(D4),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的高角度俯冲或板片后撤引发的弧后扩张作用有关。两类控矿构造样式分别是NEE—NE向切层断裂、裂隙控矿和顺层滑动破碎带控矿。切层断裂、裂隙于D4期的伸展活动控制了雁列式脉状矿体的形成,使得单矿体具向西的侧伏趋势,而矿带则呈现朝东侧伏的规律。似层状矿体受D1期褶皱虚脱空间和D3期构造挤压影响,表现出局部膨大、尖灭再现等现象。根据构造控矿规律和控矿构造组合特征,认为Ⅰ号主矿体南南东方向(矿带侧伏方向)是下一步找矿的首选区段;近EW向褶皱、NEE—NE向断裂和NNW—近SN向顺层滑动破碎带的复合部位是重要的找矿方向;NNW—近SN向顺层滑动破碎带具等距性控矿特点,应加强其走向上的追索。

    • 粤西河台金矿田糜棱岩XRD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1, 67(6):1751-176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9.016

      摘要 (1536) HTML (20) PDF 3.74 M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粤西河台金矿田位于钦州湾—杭州湾(钦—杭)结合带南段的云开地区,是典型的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然而,对于剪切带中有利于金成矿的地质环境及其成矿过程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河台矿区高村矿床进行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X射线衍射(XRD)对含金剪切带中各类糜棱岩系列岩石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应力变化—成分变异的对比序列,从而进一步揭示剪切变形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显示,剪切带中白(绢)云母的含量在9%~40%,并且在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含矿糜棱岩、无矿超糜棱岩、含矿超糜棱岩中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白(绢)云母主要为2M1型,b0值在 0.55505~0.99002 nm之间,初糜棱岩<无矿糜棱岩< 无矿超糜棱岩,分别指示低压、中压和高压环境。可见,从初糜棱岩到超糜棱岩,随着变形强度的增加,热液活动也随之增强,从而新生成了大量白(绢)云母。然而,在含矿的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中还存在一些低压白云母,推测其可能是在后期脆性裂隙中由于流体活动所新形成的。因此,成矿可能经历了两个阶段,即早期的韧性剪切变形阶段导致金的初步富集,后期叠加的脆性破裂阶段形成具有工业品位的矿体。另外,无矿超糜棱岩的石英含量(29.8%)明显低于糜棱岩(44.2%),推测在形成石英脉型矿体过程中,部分热液可能来自于其围岩超糜棱岩。因此,相对于初糜棱岩和糜棱岩,超糜棱岩中更有利于金矿的形成。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球公园评估制度评述

      2021, 67(6):1763-176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9.045

      摘要 (1443) HTML (17) PDF 1.23 M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世界地球公园(Global Geopark,原译世界地质公园)始于2004年,它的诞生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有力支持。2015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新品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球公园(UNESCO Global Geopark),其理念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虽历史较短,但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世界地球公园的专家驱动型管理模式,尤其是严格的申报实地评估和之后的定期再评估制度对世界地球公园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根据2004~2020年间世界地球公园再评估的实际资料和作者参与的评估实践,对世界地球公园评估制度的程序、评估团队、和评估方法进行解析和评述,重点对再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梳理红、黄牌生产的原因和相应的改进策略,供世界地球公园研究、管理和从业人员参考。

    • 西藏尼木地区遥感数据地温反演与地热异常预测

      2021, 67(6):1770-1779.

      摘要 (1500) HTML (13) PDF 3.12 M (2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西藏尼木地区地热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指导该区地热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选取2010年1月21日与2月22日的Landsat 5TM数据,基于单波段的单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了地表温度、已有地热异常点、构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对该区潜在的地热异常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地表温度分别为:-21.75~40.65 ℃,-18.95~46.45 ℃,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反演结果符合实际且结果可靠。依据遥感数据地温反演结果,发现区内温度异常区比背景区高10 K以上,研究区存在未被发现的隐伏断层及地热活动异常信息,由此划分出21个潜在地热异常区。结论认为位于亚东—谷露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交汇区的尼木地区地热异常特征明显,勘探开发前景广阔;在高寒缺资料区基于遥感单窗算法进行温度反演,可以有效提取地热异常信息,帮助预测具有开发前景的地热异常区,并进一步识别圈定具有勘探意义的靶区。

    • 赣南盘古山钨铋矿床发现扇状成矿现象

      2021, 67(6):1780-178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0.045

      摘要 (1523) HTML (14) PDF 1.86 M (2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扇状成矿规律指导下,资源几近枯竭的赣南盘古山钨铋矿床取得新的找矿成果。在矿区南部揭露了两组倾向北的钨矿化石英细脉,总脉数达102条,与矿区北部倾向南的已知矿脉相向倾斜,横剖面呈扇状。这一成果对广大钨矿找矿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地震成因软沉积物变形记录的地震强度研究进展

      2021, 67(6):1785-180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0.085

      摘要 (1478) HTML (18) PDF 4.25 M (2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确定地震震级对中长期地震预报、震后应急救援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古地震学是研究地质记录中的地震事件,特别是它们的位置、时间和震级大小。然而,传统由地表破裂参数确定的古地震震级仍存在不确定性(大多数地震事件不会导致地表破裂,或位移小于0.3m),尤其是由湖泊沉积记录的古地震事件。为了解决未发现明显位错地震震级问题,本文依据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类型和形式,对确定地震震级/强度的方法(经验估算、最大液化距离、扰动层厚度、软沉积物变形类型,经验公式,快速沉积砂层厚度)进行总结和讨论,并分析其理论基础、优缺点、误差大小、适用性、存在问题等。并以中东死海盆地利桑组晚更新世湖相沉积中的震积岩(混杂层)和岷江上游萝卜寨晚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地震成因的液化底劈为例,利用上述6种方法推断,其代表的震级分别为M5.5~6.5和M6.0~7.0,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果。这6种方法的结合,为确定地震震级/强度,特别是湖泊沉积中的地震事件提供了一种新的、相对便捷的方法。该研究可为基于地表破裂参数确定的古地震震级提供可靠的参考,为更好地认识构造活跃的地震活动性和危险性提供数据支持。

    • 测井地质学前世、今生与未来——写在《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之时

      2021, 67(6):1804-182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9.021

      摘要 (1575) HTML (18) PDF 6.13 M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测井地质学以地质学和测井学的方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测井信息,来解决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的地质问题。经过数十年发展,测井地质学在油气勘探开发各个环节得到广泛应用。非常规油气的兴起使得测井地质学正面临多重挑战和全新探索,亟需建立针对非常规油气的测井地质学综合方法理论体系。本文以《测井地质学·第二版》出版为契机,系统归纳了测井地质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流程。然后总结了测井资料与地震、地质信息的匹配性,并分析了不同探测特性测井方法纵向分辨率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评述了测井地质学在井旁构造解析、沉积学特征研究、层序地层划分、地应力方向判别及大小计算、井壁裂缝识别与评价、烃源岩评价以及非常规油气“七性关系”综合评价当中的应用。但由于测井资料的负载能力有限性、测井与地质信息属性不对应性以及测井资料本身的多解性,使得测井地质学在测井—地质转换、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及其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基础岩石物理研究,挖掘测井曲线中包含的地质信息,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拓展测井地质学研究的精度和广度,从而使其未来可更好地应用至非常规油气测井评价等实践工作中。

    • 一种植硅石沉积天然微纳米硅碳矿的发现

      2021, 67(6):1829-183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15

      摘要 (3114) HTML (15) PDF 2.70 M (2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球尚无植硅石成矿的先例,近年在江西省丰城市石炉坑发现一种植硅石沉积的天然微纳米硅碳矿床。赋矿岩石由浅灰色—灰黑色植硅石岩,是由大量植硅体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的植硅石,不含孢粉也极少见硅藻,形成于始新世中期—中新世早期温暧湖泽环境沉积。硅碳矿石主要由微米—纳米级石英和固定碳组成,含少量其他杂质;SiO2含量65%~85%、固定碳9%~20%,硅和碳矿物具多孔结构。硅碳矿石通过超细研磨和分选的方式,可获得微米级石英产率49.7%,SiO2含量99.95%,其中粒度在80~200 nm纳米级石英产率可达25%,微米级碳产率30%。植硅石经湿法物理分选可直接制备橡胶补强填料、高硬碳化硅、污水处理和导电性材料等;经矿石矿物加工分离提纯试验,可得介孔硅、介孔碳、白炭黑、纳微硅粉等材料,其工业价值极高。目前暂定为天然微—纳米硅碳矿床,资源储量规模为大型。

    • 科学与主权:晚清民国时期西方学者在中国的地质学考察

      2021, 67(6):1838-185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0.025

      摘要 (1558) HTML (19) PDF 3.09 M (2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晚清随着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学者、传教士、商人、探险家以“科学无国界”的旗号,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纷纷来华进行各种科学考察。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庞佩利、李希霍芬、塞切尼、奥勃鲁切夫、维理士、安得思以及斯文·赫定等,在中国先后组织了多次系统的考察,在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成果。这些考察不仅丰富了西方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的认识,对之后的中国学者也颇多裨益。民国以后,西人的考察活动激起了中国学者的民族主义反弹,不断遭遇中国学者的主权诉求,尤其是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考察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民间团体的努力下,政府对外国人在中国的考察活动逐渐作出了明确的法律限制,中国学者亦自发开展独立的地质学考察和研究。

    • 北山造山带南部奥陶纪-志留纪变质地层LA-ICP-MS锆石U-Pb定年

      2021, 67(6):1852-1875.

      摘要 (1463) HTML (19) PDF 8.22 M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山造山带东南部梧桐井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奥陶纪-志留纪地层, 有关其形成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仍存在较大分歧,极大的限制了对区域地质演化的认识。为进一步确定其形成时代,本文对该地区奥陶-志留系c岩组中的角闪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及侵入其中的长英质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19.8±2.7 Ma、421.5±0.8 Ma和417.0±3.4 Ma,前两者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侵入其中的脉体的年龄限定了该岩组年龄的下限;由此将前人划分的奥陶系-志留系c岩组确切的形成时代确定为约420 Ma,属晚志留世。结合原定为奥陶系-志留系b岩组获得2个锆石U-Pb单峰年龄分别为427 Ma和428 Ma, 属中志留世(Song Dongfang et al., 2016),由此,将原奥陶纪-志留纪地层确定为志留纪地层,结合前人研究认为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向敦煌地块俯冲相关的弧前盆地。

    • 藏东巴达Cu—Au矿区富碱火山—侵入岩序列锆石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

      2021, 67(6):1876-189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6.131

      摘要 (1483) HTML (17) PDF 6.16 M (2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巴达Cu—Au矿床位于玉龙成矿带南段,为新近发现的碰撞型斑岩Cu—Au矿床,具有独特的板内构造背景和较大的找矿潜力,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矿区岩浆岩岩性组合复杂,厘定该区火山—岩浆的侵位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类型,有利于精细刻画矿区的Cu—Au成矿作用,丰富碰撞型斑岩成矿理论模型。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剖面实测及相关岩体侵位关系厘定,认为矿区存在同期2阶段岩浆事件:①始新世早阶段富碱火山—侵入岩喷发—侵位事件;②始新世晚阶段云煌岩侵位事件。并对早阶段凝灰岩、粗面岩和晚阶段云煌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4.47±0.60 Ma、34.88±0.59 Ma和34.18±0.53 Ma,代表巴达火山—岩浆岩的喷发—侵位时代为始新世末期。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显示,巴达富碱火山杂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Ba和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Hf和重稀土元素,并表现出弱的Eu负异常(0.68~0.88);岩石的\]n(87Sr)/n(86Sr)\]i 值介于0.70629~0.70851之间,εNd(t)值为-6.41~-1.57,εHf(t) 值为0~4.4,两阶段Nd模式年龄和两阶段Hf模式年龄分别为0.98~1.37 Ga、0.72~1.09 Ga,表明巴达Cu—Au矿区富碱火山—侵入杂岩体主要来源于受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并混染了少量地壳物质。综合上述特征,认为巴达富碱火山—岩浆杂岩体形成于青藏高原后碰撞岩石圈拆沉伸展环境。

    •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与孔隙度预测——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例

      2021, 67(6):1898-190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8.061

      摘要 (1504) HTML (26) PDF 3.38 M (2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但利用常规测井数据识别生物扰动储集层发育段和准确预测孔隙度难度较大。本文在对研究区16口取芯井奥陶系岩芯上生物扰动区域扰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岩性标定测井,优选常规测井参数,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和孔隙度预测的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①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深侧向电阻率、浅侧向电阻率、补偿中子和密度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模型输入层的参数值,生物扰动指数(Bioturbation Index, BI)作为输出结果;选取rprop、sigmoid symmetric和sigmoid stepwise函数分别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建立节点数为3、层数为3的神经网络识别模型,识别效果好,适用于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识别。②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声波、补偿中子和密度值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输入层的参数值,对应深度上岩芯柱塞孔隙度测试结果和利用孔隙度样品检验模型计算得出的孔隙度结果作为输出结果,选取incremental、gaussian和sigmoid分别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和输出层的激活函数,建立节点数为4,层数为3的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适用于研究区奥陶系生物扰动储集层孔隙度的预测。该研究对定量表征研究区生物扰动储层特性、储量估算、油藏描述和储层地质建模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碳酸盐岩铸体薄片面孔自动提取研究

      2021, 67(6):1910-192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8.031

      摘要 (1633) HTML (27) PDF 4.29 M (2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石孔隙是储层储集油气的重要场所,通过铸体薄片进行岩石孔隙结构分析对储层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碳酸盐岩孔隙结构较为复杂,铸体薄片图像中存在大量噪声和干扰因素,致使常规方法面孔提取效果不佳,因此本文引入一种多阈值铸体薄片面孔自动提取方法(ctsPore方法)进行孔隙区域提取和面孔率估计,方法综合利用HSV色彩空间中不同参数提取孔隙区域。本文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确定了一套ctsPore阈值参数,以解决溶蚀孔与噪声易混淆的问题。实验以伊拉克A油田中新统 Asmari组A段碳酸盐储层为例对所使用算法进行了效果检验。算法精度和效率分析实验表明,基于ctsPore方法的碳酸盐岩铸体薄片面孔提取误差小于0.24%。全井段铸体薄片分析结果表明,A段储层面孔率范围主要分布在6%~8%,储层较为致密,从上到下A1~A3小层的储层平均面孔率分别为6. 9%、11.7%、5.4%,与储层物性、沉积微相和岩性等纵向分布规律较为吻合。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束为一行莅临中国地质学会调研座谈

      2021, 67(6):67061604-67061604.

      摘要 (1422) HTML (18) PDF 853.92 K (1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0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一行莅临中国地质学会开展调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特别助理、副总工程师、科技外事部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陪同调研座谈。李朋德主持座谈会并致辞,表示中国科协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术团体发展工作,对中国地质学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期待中国地质学会能在中国科协的持续支持与指导下进一步蓬勃发展。朱立新代表学会作了中国地质学会工作专题报告,介绍了学会基本情况,汇报了学会近几年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促进地质科技进步、支撑行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工作成效,以及学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束为书记充分肯定了中国地质学会在地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认为中国地质学会作为百年老会,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普及等方面做了许多亮点工作,在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为其他学会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科协将深入研究并协助解决学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做好中国科协与学会的沟通与服务工作,促进学会的国际化发展和交流,让学会充分发挥科技交流平台优势,在全球科技治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纪念李四光先生发现中国东部冰川遗迹100周年暨第二届中国东部冰川学术研讨会在庐山召开

      2021, 67(6):67061678-67061784.

      摘要 (2014) HTML (17) PDF 1018.26 K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江西省地质学会主办、庐山世界遗产处承办,江西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和山东指南针矿产勘查有限公司协办的纪念李四光先生发现中国东部冰川遗迹100 周年暨第二届中国东部冰川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0月22日至24日在江西省庐山市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赵松龄研究员,南京大学杨达源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吕洪波教授,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徐兴永研究员,河南地矿技术学院张先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王进欣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彭花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伍铁牛讲师, 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平邑县明光寺林场王照波高级工程师,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刘文全研究员, 山东指南针地质矿产勘查有限公司李宝杰工程师,江西省地质局朱永刚研究员, 江西省地质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吴耕云先生等40余位地质科研部门专家出席此次研讨会。

    • 风化型钛砂矿地质报告的典型错误分析

      2021, 67(6):67061748-6706175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0.055

      摘要 (1405) HTML (13) PDF 996.09 K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从事钛矿投资7年多时间,收集研究过的风化型钛砂矿地质勘查报告和储量核实报告近百个,其中多数报告在资源/储量估算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错误。本文就《云南省建水县盘江钛铁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对同类型报告编制有所帮助,同时,引起从事矿业投资的人士重视。

    • 四川马边地区找矿新发现:磷—铅—萤石矿三位一体找矿新模型

      2021, 67(6):67061802-670618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45

      摘要 (1586) HTML (27) PDF 1.31 M (2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在实施马边地区永红磷矿勘探项目过程中,新发现了铅矿和萤石矿,从此建立了马边地区磷—铅—萤石矿三位一体找矿新模型,促进了马边地区从以往的单一矿种(磷矿)勘查开发历史转型升级为目前的多矿种多空间(磷—铅—萤石矿)勘查开发现状。四川恰好属于缺乏萤石矿和无萤石成矿区带的地区(王吉平等,2010),在川西南峨边—金阳大断裂带上的马边地区发现萤石矿床,萤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重要应用,未来需求将呈快速增长趋势(陈军元等,2021),无疑对乌蒙山马边地区的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对川西南峨边—金阳大断裂带的区域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地质论评》2021年第67卷总目次

      2021, 67(6):67061922-67061933.

      摘要 (1597) HTML (15) PDF 1.18 M (2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2021年第67卷增刊目次

      2021, 67(6):67061933-67061941.

      摘要 (1512) HTML (24) PDF 1.08 M (2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2021年第67卷第一作者索引

      2021, 67(6):67061942-67061942.

      摘要 (1391) HTML (16) PDF 859.86 K (2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2021年第67卷增刊第一作者索引

      2021, 67(6):67061943-67061943.

      摘要 (1416) HTML (21) PDF 854.74 K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2021年第67卷第6期中、英文目次、编委会、封底、刊头图案说明及《地质论评》对新赐稿件的形式审查要点

      2021, 67(6):67069999-67069999.

      摘要 (1506) HTML (16) PDF 447.96 K (2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 以下文章网络预出版(在线出版)于2021年11月20日,预计刊于《地质论评》第68卷第1期(2022年1月15日发行纸质本)或第68卷第2期(2022年3月15日发行纸质本)

      2021, 67(6):67112000-67112000.

      摘要 (1411) HTML (14)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基于深度学习的介形类化石识别

      2021, 67(6):67112001-6711200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31

      摘要 (1485) HTML (12) PDF 25.68 M (2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形类化石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古湖泊和古海洋的研究、古环境的重建以及海底石油资源的勘探等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识别化石颗粒的方法费时费力,准确率也有待提高。鉴于介形类化石颗粒的类别具有科、属、种的层次结构,种类数量庞大,所以本文提出了一种层次化识别方法。首先进行目标检测,实现介形类化石的定位与属类划分;之后在目标检测模块的基础上进行智能识别,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提取属类下更细微的种类特征,实现化石种类划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层次识别模型能检测出化石图像中所有化石颗粒的位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分类准确率可达95%,且相较于未进行分层次识别的模型,能将识别准确率提升1.8%~5.8%。

    • 泥石流容重的内涵诠释及其对灾害防治的启示

      2021, 67(6):67112002-671120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21

      摘要 (1710) HTML (21) PDF 1.40 M (2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容重是描述泥石流性质的重要基础参数。本文基于泥石流运动过程的时空特征,厘定了最大容重、峰值容重和平均容重3个容重特征值。以蒋家沟1987年以来的泥石流观测数据为分析对象,分析了3个容重特征值在数值上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最大容重与峰值容重的关系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最大容重与平均容重的关系式具有实际计算适宜性;②最大容重和峰值流量均与泥石流峰值流量呈正相关,与泥石流冲出规模关系不明显。在现有泥石流容重计算方法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泥石流容重取样、计算和校验方法,构建了泥石流灾害特征值计算中容重独立取值原则,即峰值流量、流速、冲压力等计算建议选取最大容重,而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总量、堵河危险性和危险区范围等计算建议选取平均容重。研究结果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陕南西乡寒武纪梅树村期微古生物群产出层位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和古气候条件研究

      2021, 67(6):67112003-671120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01

      摘要 (1507) HTML (14) PDF 3.17 M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南西乡微体化石对于研究寒武纪大爆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人研究大都局限于微体古生物的研究,而化石的成岩背景以及古环境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文通过测试主微量稀土元素及氧同位素来分析研究区的古沉积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区域的空白。研究手段虽然在地化领域比较常见,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富含小壳化石的“宽川铺段”及其上、下地层的微量元素Sr/Ba、Ni/Co、Sr/Cu、Rb/Sr、Mn/Fe等比值及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氧同位素特征的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灯影组顶部环境为缺氧状态到宽川铺段弱氧化状态再到郭家坝组底部缺氧状态的海相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较弱,水体先上升后下降;上白云岩段、宽川铺段是较为温暖的气候,且比郭家坝组底部气候干旱。这对于研究该区寒武纪梅树村期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恢复方法及其应用

      2021, 67(6):67112004-671120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41

      摘要 (1481) HTML (12) PDF 1.89 M (2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断盖配置上下油气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明确断盖配置断接厚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和断裂破坏盖层封闭性所需要的最大断接厚度,确定断裂破坏盖层封闭性开始时期;通过断层岩排替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和储层岩排替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确定断层岩封闭开始时期,据此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恢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构造F5断裂与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一段下亚段(大一下段)盖层配置在测点4、6、9、10、11、12、14这7处封闭性演化阶段恢复中。结果表明,F5断裂与大一下段盖层配置在以上7处测点处不发育盖层封闭阶段,从大一下亚段沉积末期至上白垩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为不封闭阶段,从青元岗组沉积早期至现今为断层岩封闭阶段。因其在油气成藏期为不封闭阶段,且断层岩封闭开始时期晚于油气成藏期(下白垩统伊敏组沉积末期),不利于油气在其下下白垩统南屯组二段(南二段)聚集和保存,与目前F5断裂附近南二段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恢复断盖配置封闭性演化阶段是可行的。

    • 西太平洋俯冲带的演变: 来自东北亚陆缘增生杂岩的制约

      2021, 67(6):67112005-671120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25

      摘要 (1585) HTML (15) PDF 4.17 M (2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东北亚陆缘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增生杂岩的构成与形成时代,并结合同时代火成岩组合及其时空变异以及沉积建造组合,重塑了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的演变历史。结果表明: ① 位于佳木斯地块东缘的跃进山杂岩代表了二叠纪俯冲带,它是古亚洲洋构造体制的产物;② 侏罗纪增生杂岩代表了侏罗纪俯冲带,与陆缘同期钙碱性火成岩组合以及含煤建造一起,共同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开始;③ 侏罗纪增生杂岩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早期陆源碎屑岩物源的变化,与古地磁和生物学证据一起,共同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小角度斜向俯冲和东北亚陆缘走滑的构造属性,导致了低纬度侏罗纪增生杂岩向高纬度的推移;④ 白垩纪—古近纪增生杂岩与陆缘白垩纪—古近纪岩浆作用一起代表了该期俯冲带的存在,自早白垩世到晚白垩世再到古近纪岩浆作用范围向海沟方向的收缩,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以及俯冲板片后撤(rollback)过程的发生,同时标志着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⑤古近纪晚期—新近纪早期日本海的打开,标志着现今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及东北亚大地幔楔的形成。

    • 湖北宜昌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特征及发展模式探讨

      2021, 67(6):67112006-671120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55

      摘要 (1519) HTML (19) PDF 1.98 M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湖北宜昌地区省级及省级以上地质遗迹资源,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规律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受控于地形和河流的综合作用,以各类地貌景观遗迹为特点;二是各个地质时代地层剖面齐全,古生物化石产地聚集。其中可归类为世界级地质遗迹点为5个,均以“古生物化石”为核心,分别为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生物群、长阳寒武纪清江生物群、黄花场中奥陶统大坪阶“金钉子”、王家湾上奥陶统赫南特阶“金钉子”和远安三叠系南漳—远安动物群。立足于此,文中首次详细总结了这些地质遗迹点的化石代表、科学及科普意义,并从地质遗迹自身保护和应用方式、地质遗迹载体、地学研学、地质文化的传播和文创科普产品5个方面对古生物地质遗迹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探讨,从而为宜昌地区全域地质遗迹开发和旅游提供新思路。

    • 北祁连构造带东端拼贴过程的探讨——金柳滩韧性剪切带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特征

      2021, 67(6):67112007-6711200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65

      摘要 (1590) HTML (15) PDF 5.63 M (2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柳滩韧性剪切带位于北祁连构造带东端山门镇,是陇山岩群与葫芦河岩群拼贴的构造边界。通过陇山岩群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金柳滩韧性剪切带内的花岗质糜棱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发现:陇山岩群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形成于461.9±7.0 Ma;金柳滩韧性剪切带内的花岗质糜棱岩获得了~460 Ma,~420 Ma和~380 Ma三组年龄。其中,~460 Ma的锆石具清晰的振荡环带、高的Th/U比值、左倾型的REE模式和显著的Ce正异常以及Eu负异常的特征,表明了~460 Ma为原岩的形成年龄;~420 Ma和~380 Ma的锆石虽然具有类似岩浆成因的REE模式,但是其内部结构显示为弱环带或者无环带的特征,为变质成因锆石的特征。~420 Ma锆石的高Th/U比值暗示其为超固相线变质锆石,富Th的矿物(如独居石等)已经熔融消失。~380 Ma锆石显示变化的Th含量和稳定的U含量,明显区别于~420 Ma锆石,表明其生长过程中有Th富集的矿物(如独居石)同时晶出。金柳滩韧性剪切带内糜棱岩中发育条带状构造,以及浅色糜棱岩发育条片状暗色体,记录了部分熔融作用。因此,~420 Ma和~380 Ma代表了两期部分熔融的时限。综合剪切带南侧葫芦河岩群~440 Ma的最大沉积年龄,金柳滩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限定于440~420 Ma。此外,陇山岩群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10.26~15.13)和487~790 Ma的tDM2年龄,记录了强烈的早古生代陆壳生长事件。花岗质糜棱岩锆石εHf(t)值和tDM2年龄分别为-4.02~4.46和1120~1660 Ma,指示其源区以中元古代或者更加古老的陆壳物质为主。因此,北侧陇山岩群和南侧葫芦河岩群均不可能是花岗质糜棱岩的原岩,暗示其在440~420 Ma金柳滩韧性剪切带形成过程中已被强烈消减,与早古生代碰撞抬升地质作用过程一致。

    • 杭州湾南岸平原海蚀地貌的发现及意义

      2021, 67(6):67112008-6711200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1.085

      摘要 (1876) HTML (21) PDF 2.18 M (2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杭州湾南岸是我国近代海岸线变化最大的海岸带之一。前人曾利用史料、遥感、土地利用等手段对这一带岸线的变化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最近,笔者等在慈溪市滨海平原中距海岸线2~3 km的二座孤山—伏龙山和海王山发现了海蚀崖、海蚀沟、海蚀穴等海蚀地貌,从而提供了对历史海岸线位置有明确指示意义的地质地貌证据。分析认为此乃20世纪60年代的海岸线位置所在。此发现不仅对杭州湾地区的岸线变化、人类活动对滩涂改造等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这也是杭州湾地区难得的历史海岸线地质遗迹,对开展科普宣传、研学旅行、地学旅游等具有重要意义。

    • ●★● 以下文章网络预出版(在线出版)于2021年12月20日,预计刊于《地质论评》第68卷第1期(2022年1月15日发行纸质本)或第68卷第2期(2022年3月15日发行纸质本)

      2021, 67(6):67120000-67120000.

      摘要 (754) HTML (17)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新疆四棵树地区西山窑组孢粉组合及古气候意

      2021, 67(6):67120001-671200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31

      摘要 (880) HTML (20) PDF 1.99 M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 —Cycadopites—Disacciatrileti(COCD)孢粉组合。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与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大体相当,蕨类植物孢子以紫萁科的Osmundacidites为主,桫椤科孢子也有一定含量,其他常见分子包括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裸子植物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含量为主,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通过对西山窑组孢粉植物群的分析,认为西山窑组孢粉组合时代属于中侏罗世早期,该孢粉植物群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为主。

    • 哈密翼龙骨骼及其蛋(胚胎)化石差异风化原因分析

      2021, 67(6):67120002-671200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11

      摘要 (796) HTML (18) PDF 2.59 M (10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翼龙骨骼及其蛋与胚胎化石对研究翼龙生殖和胚胎发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哈密戈壁发现的一件超过200枚翼龙蛋、胚胎和骨骼三位一体保存的哈密翼龙化石标本从极干旱强盐碱的戈壁滩搬运至相对潮湿的环境后,就会发生明显的风化破碎,表现为由外向内逐渐蚕食性风化,富含骨骼/蛋化石的区域风暴岩快速发生崩解,造成化石脱落,不含化石的区域砂岩情况稳定。针对在同一件标本上发生差异风化的现象,本文利用PLM、XRD、MIP、IC、Raman、FTIR、SEM- EDS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出现风化的围岩与稳定区域围岩进行对比研究,探寻出现不同风化表现的原因。结果表明,风化区域围岩的黏土矿物(Ca型蒙脱石为主)含量较低,孔隙较大,孔径是稳定区域围岩的7倍以上,可溶盐含量较高,是稳定区域的约36倍,可溶盐种类以极易潮解的CaCl2和Ca(NO3)2·4H2O为主,而稳定区域围岩中可溶盐主要是NaCl和Na2SO4。通过模拟风化实验说明,造成化石标本出现差异风化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富集翼龙骨骼和蛋(胚胎)区域的风暴岩结构不均一、孔隙较大,结构疏松,内部胶结较弱;二是该化石区域中对温湿度变化敏感的易潮解钙盐含量较高,加之化石与围岩边界不均一性极大,与稳定区域围岩的致密均匀不同,在北京四季温湿度变化下更容易迅速风化。根据风化原因对此类标本的风化治理提出一些初步建议。本研究对发掘出的干旱地区特异埋藏的化石标本的保存及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储集空间与油态研究

      2021, 67(6):67120003-671200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01

      摘要 (4971) HTML (14) PDF 17.28 M (3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有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是目前对古龙凹陷页岩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页岩油的状态,尤其是储集空间的类型及其组合关联性认识不清。通过对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岩芯的精细描述及其薄片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及三维CT深入研究,发现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的储集空间具有多样性和多尺度性。除了纳米孔缝外,还有页理缝。根据页理缝的规模和与油气的关系,可分为5类:① 纳米缝,缝宽在10~50 nm,缝长50~100 nm,或更长;两端尖中间宽,微弯曲呈蠕虫状;本身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是纳米级油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纳米级孔油元和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② 微米缝,宽 0.1 μm 到数微米,长数十微米到数百微米,与纳米级油元和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③中微缝,宽数微米到数十余微米,缝长数百微米,与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④大微缝,宽数十微米到100 μm,长数百微米到数毫米,与微米级油基和微微缝及中微缝关系密切和⑤ 大页理缝(宽数百微米,肉眼明显可见),与各级微裂缝关系密切。此外,可见高角度倾斜或直立的裂缝,由于这些页理缝顺层发育,所以往往当做页理对待。通过研究,认为页理缝主要是嫩江组沉积末期(嫩末)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明末)的构造反转褶皱过程中形成的。另外,还发育了大量的顺层方解石脉,根据方解石脉的宽度分为3类:① 小型介于0.1~1.0 mm;② 中型介于1.0~5.0 mm;③ 大者介于0.5~1.0 cm,最大宽度2.5 cm。较大的顺层方解石脉由垂直页理的纤柱状方解石组成。大方解石普遍发育共轭裂缝和挤出构造,是古龙凹陷嫩末和明末古应力反转的结果,也是古应力恢复的重要依据。经应力恢复认为嫩末和明末,可能一直延续到依安组的最大应力来自于水平方向(东西方向),在1500 m和2500 m深度水平最大挤压应力分别可达139.16 MPa和204.27 MPa,而垂向最小应力则分别为35.44 MPa和59.07 MPa。所以,在这种应力状态下导致顺层发育了大量页理缝和顺层纤柱状方解石脉。此外,在页理面上还发育了一系列摩擦镜面、擦痕、阶步、光面、剪裂面、鳞片构造、碎片构造等,揭示了沿页理发育了强烈的顺层剪切。四级纳微缝与大页理缝密集发育,在顺层面方向构成了裂缝空间联通网络,使页岩在顺层面方向渗透率较好或很好;裂缝空间联通网络与纳米和微米孔一起构成了一个三维的特殊缝孔体,与碳酸盐岩的缝洞体相当。纳米孔缝和微米孔缝及页理缝对于松辽盆地青一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西藏羊八井地热田水热蚀变的时空演化特征

      2021, 67(6):67120004-6712000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105

      摘要 (775) HTML (17) PDF 3.54 M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北段的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著名的高温地热田,研究其水热蚀变的时空演化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藏南地热的发育特征。通过对羊八井地热田及其水热蚀变岩开展地表调查、显微特征与X衍射分析等工作,总结了其主要蚀变类型特征,划分出黄褐色蚀变中心带、灰白色中强蚀变带、灰白色中等蚀变带和浅灰白色弱蚀变带4个不同的水热蚀变带,并区分出红褐色—黄褐色蚀变期、灰白色蚀变期和淡黄色—灰色蚀变期共3期蚀变。研究结果揭示,羊八井地热田高温地热活动中心一直在北区硫磺沟区域,其水热蚀变活动主要受亚东—谷露裂谷内部的活动断裂构造控制,并与断裂构造活动具同步性;地热水的排泄方式早期为沿北东向断裂构造直接排泄,晚期为经浅层第四系径流后再排泄,由直接排泄向间接排泄转变;中高温地热水的排泄区由北区硫磺沟地区向南区藏布曲迁移。根据研究结果推断,硫磺沟区域的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区可作为羊八井热田北区深部地热勘查的主要方向。

    • 双碳背景下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研究

      2021, 67(6):67120005-6712000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51

      摘要 (960) HTML (18) PDF 712.39 K (3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双碳背景下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本文从保障国家主体能源安全和优化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布局的角度考虑,阐述了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特点及勘查开发现状;从坚持集约与协调发展、改革与创新发展、绿色与清洁发展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新时期煤炭资源勘查目标:加强大型煤炭基地资源勘查、推进新增煤层气资源储量、加快煤系矿产资源勘查;从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市场区位、环境容量、输送通道等方面出发,阐述了14个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布局方向及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研究成果对未来一段时期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及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关于滇东北MVT型铅锌矿成矿时代的讨论

      2021, 67(6):67120006-671200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95

      摘要 (770) HTML (11) PDF 1.41 M (1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滇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矿产品生产基地,区内发育多个大型密西西比河谷型(Mississippi valley-type, MVT型)铅锌矿床,个别矿床(会泽)达到超大型。前人对该区域的铅锌矿床开展了大量的年代学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大批成矿年龄,本文在通过对各类同位素测年方法在该类型矿床中使用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后,基于滇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事件,即滇东北地区从晚震旦—早白垩世沉积的地层之间均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由此推断该地区发生大规模冲断—褶皱事件的时间应该在晚白垩世—古近纪,而区域性的冲断—褶皱带控制着滇东北MVT型铅锌矿床的产出,因此认为滇东北MVT型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为晚白垩世—古近纪。

    • 基于砂箱物理模拟的断层封闭有效性评价新方法

      2021, 67(6):67120007-6712000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71

      摘要 (777) HTML (18) PDF 1.81 M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岩涂抹的连续性影响油气跨断层运移,在相似岩性、相似应力条件下,泥岩厚度和断距长度是影响泥岩涂抹连续性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岩芯观察,借助三维定量物理模拟实验对泥岩涂抹的连续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泥岩有效涂抹是决定断层封闭性的必要条件,涂抹连续厚度是封闭性评价的重要参数;② 受剪切作用在断层带中形成连续的泥岩涂抹油气封堵层,其涂抹形成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泥岩层未错断阶段、泥岩剪切涂抹层形成阶段和涂抹层连续性破坏阶段,其中前2个阶段是泥岩有效涂抹阶段,在第3个阶段出现泥岩涂抹连续性破坏从而导致封堵油气失效;③ 基于非连续性等比例模型提出了新的断层封闭性评价参数——泥岩连续涂抹最小厚度,建立了泥岩失去涂抹连续性的非等比例评价理论和数学模型,形成了基于断裂带泥岩连续涂抹断层封闭性评价参数SGRnew新算法。结果表明,考虑了泥岩涂抹有效性而识别的断块圈闭可靠程度高,目标优选更准确,在研究区块圈闭评价应用效果好。

    • 甘肃敦煌地区疏勒河尾闾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2021, 67(6):67120008-6712000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135

      摘要 (821) HTML (15) PDF 3.04 M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疏勒河尾闾区是护卫敦煌绿洲及文化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对地下水化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在野外调查及采样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离子相关性分析、Gibbs图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明确了疏勒河尾闾区的地下水化学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疏勒河尾闾区地下水水质总体呈弱碱性,具有高溶解性总固体及高硬度的特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2-4-Na+型。地下水水化学演化是由蒸发浓缩作用主导,同时风化溶解和阳离子交换共同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的Ca2+及Mg2+主要来自于蒸发岩及硅酸盐的溶解,Na+主要来源于岩盐溶解。高氟水的形成与片麻岩中普遍存在的黑云母矿物、蒸发浓缩主导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以及地势低洼的地形条件有关。成果不仅丰富了疏勒河流域内的地下水化学研究,亦可为敦煌绿洲生态安全屏障区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地球轨道参数在前寒武纪地层中的记录及研究进展

      2021, 67(6):67120009-6712000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61

      摘要 (777) HTML (14) PDF 1.14 M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寒武纪 (4.6 Ga~541 Ma) 占据约90%的地球发展历史。该时期大气成分、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全球气候和生命演化历程等均发生极大程度的改变,为现在的地球系统奠定了基础。地球轨道参数是描述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日地系统、地月系统及地球本身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学者在全球范围内2650~550 Ma地层中成功识别出大量可靠的地球轨道参数。本文通过总结前寒武纪地球轨道参数,分析了地球外动力系统和地球深部动力系统对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影响;并以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地球轨道参数对于地球表生环境的影响。

    • 川北广元田坝子剖面含铀沥青脉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021, 67(6):67120010-6712001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25

      摘要 (737) HTML (17) PDF 4.16 M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广元市青川县田坝子剖面发现了多处具铀异常(≈70×10-6)的含铀沥青脉。对含铀沥青脉开展了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光谱学研究,并与研究区典型砂岩型铀矿床(303矿床)中的“有机质”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含铀沥青脉中含有大量的微粒状矿物,包括微米级的石英、重晶石、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及呈微—纳米结构的草莓状黄铁矿,沥青脉中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十分富集,主要富集Mo、Re、Cd、U、Ba元素,次要富集Sc、V、Ni、Cu、Zn、Rb、Tl等。川北303砂岩型铀矿床的矿石中也发现了铀矿物与沥青脉共生的现象,同时也具有重晶石—黄铁矿—闪锌矿等的矿物组合,其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与田坝子剖面沥青脉具有相似性,表明川北地区的铀矿化可能与古油气藏的裂解破坏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在四川盆地的构造活动区,或许具有寻找与构造油气作用相关的铀矿床的潜力。川西北沥青脉在灰化之后,其中的铀、钼、铼元素都富集到了可综合利用的程度,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适当关注川西北沥青脉的伴生元素的综合利用。

    • 陕北靖边丹霞地貌区红色砂岩地球化学沉积特征与古环境研究

      2021, 67(6):67120011-6712001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85

      摘要 (808) HTML (18) PDF 1.82 M (1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区是近年来国内外地学界的新发现和持续关注点。论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粒度分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探讨红色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物源性质等相关问题。研究表明:红色砂岩以中—细砂为主,SiO2和Al2O3含量之和在85%以上,沉积环境为河湖相,为水动力中等,水面较浅的河流入湖三角洲河口区地带,而不具有目前一些学者通过宏观观察提出的该砂岩为沙漠相沉积特征。沉积阶段气温较高,存在暖干与暖湿的多次变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红色砂岩地球化学类型为长石砂岩和亚长石砂岩,物源可能来自于盆地内部隆起或再旋回造山带所提供的富石英质沉积岩。

    • 滇东北毛坪和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粗—巨晶碳酸盐岩成因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2021, 67(6):67120012-6712001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15

      摘要 (762) HTML (23) PDF 6.32 M (1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毛坪和会泽铅锌矿床是川滇黔碳酸盐岩型铅锌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滇东北铅锌矿集区内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超大型矿床。靠近铅锌矿体常见透镜状、囊状产出的蚀变围岩,因呈麻点状而被俗称为“麻石”,空间上与断裂、矿化结伴出现,是重要找矿标志。本文以这种麻点状的蚀变围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大比例尺坑道剖面精细测量、岩相分析、电子探针分析、X射线微区衍射分析、主量—微量元素分析,研究其物质组成、组构特征及形成过程。根据组构特征将蚀变围岩分为两类,Ⅰ类呈砂糖状,矿物颗粒主要为粗晶结构(0.5~1 mm)的白云石和方解石,被褐色伊利石等黏土矿物胶结;Ⅱ类呈斑点状,矿物颗粒主要为巨晶结构(1~3 mm)的方解石和白云石,重结晶现象明显,被黑色泥质和有机质胶结。通过手标本观察、镜下鉴定和综合分析,将Ⅰ类蚀变围岩定名为弱大理岩化粗晶泥质白云岩,Ⅱ类蚀变围岩定名为去白云石化巨晶灰岩。两类蚀变围岩的主量元素特征相比,Ⅰ类中SiO2、Al2O3、K2O含量较高。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两类蚀变围岩中主要矿化元素(Zn、Pb)明显富集。稀土元素特征显示,Ⅰ类中稀土元素含量均高于Ⅱ类,其中Ⅱ类与矿化白云岩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两类蚀变围岩是同一流体系统不同阶段的产物,构建其成岩作用模式:弱大理岩化粗晶泥质白云岩(Ⅰ类)的原岩为钙质泥岩,高盐度卤水下渗,在岩性界面处与泥岩和白云岩反应形成泥质白云岩,沉积稳定后受构造运动影响,热液流体沿断裂上升,在有利地段形成泥质白云岩大理岩化(结构上改变);去白云石化巨晶灰岩(Ⅱ类)比弱大理岩化粗晶泥质白云岩(Ⅰ类)蚀变更强烈,经历矿化、大理岩化作用和去白云石化(结构和成分上改变)而形成。综合分析认为两类蚀变围岩与铅锌矿体在时间、空间、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等方面都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提出大理岩化、去白云石化作用对该类矿床成矿与找矿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苏南都市圈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地质调查对策

      2021, 67(6):67120013-6712001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125

      摘要 (956) HTML (17) PDF 2.24 M (1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下空间资源是地表基质层中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其作为城市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城市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南都市圈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地下空间规划管理方面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城市地质调查也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依据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现状和地质结构 “软硬”两个方面条件对苏南都市圈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分类,划分为宁镇丘陵岗地型、苏锡常平原型和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地质背景和城市需求不尽相同,需根据实际情况定制不同的地下空间调查、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作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延伸,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精度和深度、多参数多尺度一体化建模、地下空间资源评价、多种地下资源协同利用、地质资料信息数据库与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用于指导未来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的工程实践,为地质调查成果支撑城市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 东准噶尔巴斯克花岗岩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21, 67(6):67120014-6712001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65

      摘要 (948) HTML (20) PDF 4.39 M (1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巴斯克花岗闪长岩位于野马泉岛弧内,本文综合野外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等多学科手段,进而为该地区晚石炭世时期构造背景提供岩浆岩约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体主量元素具有高硅、准铝—弱过铝质、钙碱性的I型花岗岩特征;岩石样品稀土元素总量在83.79×10-6至 125.67×10-6之间,且轻/重稀土之间的比值介于5.32至8.63之间(平均值为7.1),指示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Eu 元素轻度负异常 (δEu=0.69~0.89)。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Ba),且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和Ti)及P, Nb、Ta负异常明显。岩体锆石206U/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301.3±2.5 Ma (MSWD=0.33)和310.7±3.6 Ma (MSWD=0.75),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和岩浆源区特征,表明东准噶尔地区晚石炭世(310~301 Ma)处于造山带碰撞后的陆壳伸展构造体制,且岩浆具有壳幔混合和分批熔融、增量生长的特征。

    • 燕山山地伊逊河下游河流阶地沉积物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2021, 67(6):67120015-6712001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35

      摘要 (1042) HTML (20) PDF 2.37 M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流沉积物蕴藏着其形成之时水动力条件及古气候变化等重要信息,因此研究河流相沉积物不仅可指示其沉积之时的水动力条件,还可对其反演的古气候进行一定的探索。伊逊河地处燕山东段,开展其下游河流相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及形成年代的探讨,可为燕山山地河流相沉积物蕴藏的古环境意义研究提供参考。笔者等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光释光测年、粒度分析及磁化率实验对伊逊河下游三级阶地(T3)前缘剖面展开研究,初步确立了伊逊河下游T3的形成时间,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13.14±0.76 ka BP至9.55±0.58 ka BP),结合野外实测及实验数据分析发现此剖面可划分为11层,探讨了伊逊河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厘定了伊逊河下游9次较为明显的水文事件,并提出新仙女木事件始末及全新世初期此剖面沉积物记录与多种气候变化指标和区域气候变化有较高的一致性,揭示了伊逊河下游河流阶地沉积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明显,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基础地质依据。

    • 门架式抗滑桩设计参数优化与桩体变形分析

      2021, 67(6):67120016-6712001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45

      摘要 (765) HTML (17) PDF 1.53 M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因门架式抗滑桩具有较高的能效比,可以更为经济地实现有效加固,因而在大型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中被广泛使用。门架式抗滑桩的设计参数选取是实际工程中的难点,因此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设计参数的选取进行了优化研究。首先,对门架式抗滑桩的加固机理进行了阐述,详细分析了桩土的耦合作用。然后,基于加固后边坡稳定性的变化以及潜在滑移面的形态演变,对桩的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在此基础上考虑到门架式抗滑桩的显著特点是在联系梁作用下桩体结构的受力协调,本文重点量化分析了分级堆载情况下门架式抗滑桩体结构的受力协调性,特别是利用荷载分担比来量化分析前后排桩的受力协调性,根据其在不同设计参数下的变化规律,得出桩体最佳桩间距和桩排距范围分别是3D~5D和3D~4D(D为桩径);最后,建立了最佳桩体设计参数条件下桩顶位移与堆载之间关系的指数函数方程。这一研究将为门式抗滑桩的设计与变形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基于Aster和Landsat8数据在青海赛什腾地区蚀变信息提取研究

      2021, 67(6):67120017-6712001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55

      摘要 (1930) HTML (19) PDF 5.41 M (1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海赛什腾地区位于无人区,穿越条件极差,传统地质找矿勘探工作难以开展,因其植被稀少,有利于多光谱遥感数据提取矿化蚀变信息。本文以Landsat8和Aster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成像光谱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赛什腾地区进行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成像光谱法包括最小噪声变换(MNF),像元纯净指数(PPI),N维可视化端元识别(N-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以及光谱角匹配(SAM),最终获得了赛什腾地区矿物信息分布图。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Landsat8和Aster数据分别提取黄铁矿、褐铁矿等铁染蚀变矿物和绢云母等羟基蚀变矿物,通过对Aster和Landsat8两种数据提取的蚀变信息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定量地分析对比两种数据的蚀变信息提取效果,具有提高提取蚀变信息准确性的优势。通过样品实测光谱及镜下鉴定特征验证了研究区铁染以及羟基蚀变存在的真实性,并将矿化蚀变信息分布图与野外调查已知矿(化)点坐标进行叠加验证,结果显示矿(化)点坐标基本落在提取的矿化蚀变范围内,说明基于这两种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提取结果是可靠的,为圈定找矿靶区以及扩大找矿范围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 巴音戈壁盆地下白垩统热水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2021, 67(6):67120018-671200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155

      摘要 (779) HTML (15) PDF 3.37 M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巴音戈壁盆地因格井坳陷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热水沉积岩具有独特的沉积构造和矿物组成,本文通过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详细描述巴音戈壁组湖相热水沉积泥岩特征。研究区泥岩可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网脉状泥岩、斑点状泥岩、块状泥岩、纹层状泥岩和同生变形泥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白云石、铁白云石、方沸石、钠长石、伊利石和石英, 并且在纵向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深度的增加白云石含量逐渐增加,对应的方沸石含量逐渐降低。泥岩中富集Ca、Mg、Mn等元素,具有LREE富集,HREE亏损,Eu负异常(δCe=0.96~1.06)的特征。碳、氧同位素呈现出δ13CvPDB(2.35‰~5.51‰)偏正,δ18OvPDB(-1.26‰~-10.16‰)偏负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热水沉积岩形成于封闭的咸水湖泊环境,形成温度为36.23~79.9℃,平均值为51.21℃,属于低温“白烟囱”型热水沉积;硫同位素变化范围较大(-34.98‰~24.93‰),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喷口附近的黄铁矿受热液影响较大,δ34S值较高,但随着深度的减小,热液的作用降低,微生物作用加强,δ34S值逐渐减小,呈现出热液与微生物共同影响的特征;锶同位素表明热液流体为壳源与幔源混合流体。

    • 河北省任丘市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2021, 67(6):67120019-6712001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75

      摘要 (983) HTML (14) PDF 1.16 M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浅层地下水是任丘市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为研究其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本文在实地调查取样分析化验的基础上,以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借助多元数理统计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形成演化过程:① 通过离散分析,认为研究区各主要离子变异系数较大,说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受人为影响明显,水化学特征复杂。 ② 通过相关分析,认为Na+、Ca2+、Mg2+、Cl-、以及SO2-4为研究区原始浅层地下水主要离子,而HCO-3与NO-3为外来离子且异源;③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处于Gibbs图中岩石风化端元,矿化度较低,为微咸水或淡水,含HCO-3和NO-3,受农业灌溉水影响;B类处于Gibbs图中岩石风化端元向蒸发浓缩端元过渡,矿化度居中,为微咸水,NO-3含量相对较高,受生活污水影响;C类地下水处于Gibbs图中蒸发浓缩端元,矿化度较高,以咸水为主,与地表水体连通性差,接近原始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④ 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研究区原始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2-4·Cl-—Na+型及SO2-4·Cl-—Na+·Ca2+型,受干旱环境下蒸发和海水入侵双重影响。

    • 西藏羌塘盆地古近纪康托组沉积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2021, 67(6):67120020-6712002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041

      摘要 (910) HTML (14) PDF 2.81 M (1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沉积岩中的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可以指示其物源、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等。康托组地层沉积时代为古近纪,是青藏高原早期隆升后首先沉积的陆相碎屑岩,对该地层的物源信息及构造背景分析对于研究羌塘盆地新生代演化和高原隆升过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康托组地层进行了地层学、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含量分析,研究了其物源特征及构造背景。研究区康托组主要为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发育平行层理。对17件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测试,结果显示中等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69.57~80.81),较高的化学风化指数CIW值(81.07~95.02)和斜长石风化指数PIA值(77.32~93.96),表明物源区整体经历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Th/U、Sc/Th、Rb/Sr等微量元素比值接近大陆上地壳值,结合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表明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根据TiO2/Zr、Co/Th、La/Sc、Th/Sc、Cr/Zr值和δEu、δCe的负异常,结合相关判别图解说明康托组物源主要来自于长英质岩石。La—Th—Sc、Th—Sc—Zr/10、TiO2—Fe2O3T+MgO、Al2O3/SiO2—Fe2O3T+MgO和主量元素双因素构造判别图解表明物源区主要为被动大陆边缘。结合构造演化分析,指示了半岛湖地区康托组形成于陆内沉积环境。

    • 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页岩七性关系与三品质测井评价

      2021, 67(6):67120021-6712002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12.131

      摘要 (737) HTML (18) PDF 4.50 M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岩芯、薄片、扫描电镜等岩石物理实验结合常规、成像以及核磁共振等测井资料,对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阜二段页岩“七性关系”和“三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阜二段页岩储集空间包括粒间孔、颗粒溶孔、晶间孔、有机质孔以及微裂缝,不同孔径孔隙含油性均较好。根据物性参数、孔隙空间建立了储层品质划分标准,由I类到Ⅳ类束缚水饱和度逐渐变大。阜二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TOC基本都大于1%,根据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K 含量和ΔlgR建立了TOC测井模型,并根据TOC大小实现烃源岩品质划分。地应力方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向,阜二段脆性指数基本都大于40%,可压裂性好,根据脆性指数实现工程品质划分。在“七性关系”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储层品质、烃源岩品质以及工程品质三者叠加完成了单井“甜点”段优选,甜点主要分布在泥脖子、七尖峰、四尖峰和上山字和中山字段,结果与试油资料相吻合。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测井评价和甜点预测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