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6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华南中生代火山活动时空演化及其问题探讨

      2020, 66(4):795-81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01

      摘要 (1799) HTML (14) PDF 2.74 M (1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探讨华南中生代火山活动特征,在回顾以往火山活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生代火山活动旋回划分的修订方案,讨论了近年新发现的NE向侏罗纪火山岩带问题,进而分析了侏罗纪—白垩纪四个火山活动旋回的构造意义,认为反映了华南重要的四个构造演化阶段。

    • 鄂尔多斯地块—扬子地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2020, 66(4):813-828. DOI: Doi:10.16509/j.georeview.2020.04.002

      摘要 (1336) HTML (16) PDF 3.51 M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秦岭造山带在大地构造上南接扬子地块、北接华北地块,是特提斯构造域和古亚洲洋构造域的转换带。本文基于对一条起始于扬子地块,穿过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到达河套地堑的南北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研究,探讨秦岭造山带和其北侧的鄂尔多斯地块、南侧的扬子地块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及青藏高原物质东北向逃逸等地学问题。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张量阻抗分解和维性分析等工作,并对剖面进行了二维反演,获得岩石圈电性结构模型。根据电阻率模型认为:在秦岭造山带北部发现大规模“瓶颈状”分布的低阻异常体(C2),可能为华北、华南地块双向俯冲前缘地幔物质的上涌通道,或者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沿秦岭造山带中构造薄弱位置向东逃逸的通道;在秦岭造山带和大巴山弧形带边界处发现南倾的低阻异常(C1),解释为大巴山弧形带北缘的逆冲断裂在电性上的反映;电性结构模型中,扬子地块高阻异常体(R2、R3和R4)向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而北部鄂尔多斯地块的高阻异常体(R5和R6)向南倾斜至秦岭造山带下方;高阻异常通常被认为是稳定岩石圈的反映,据此推断这两组相向俯冲至秦岭造山带下方的高阻异常是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向秦岭造山带下方汇聚的电性结构探测依据;鄂尔多斯地块南、北电性差异较大,北部中、下地壳大规模分布电阻率值在3~100 Ω·m之间的低阻异常体,可能为地幔上涌导致的局部熔融或含盐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的区域地质调查应更加重视古生物资源调查

      2020, 66(4):829-83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03

      摘要 (1054) HTML (15) PDF 952.58 K (1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球科学研究已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地球系统科学逐渐成为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重要的指导思想。本文论述了古生物资料在地质学诞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古生物资源调查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目前区域地质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对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加强古生物资源调查提出了具体建议。

    •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相分析

      2020, 66(4):836-85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04

      摘要 (1411) HTML (13) PDF 8.02 M (1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作为四川盆地致密油主产层,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川中地区已稳产数十年。川东地区大安寨段一直未取得突破,相应的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选取重庆万州地区大垭口剖面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育稳定保存良好的湖相碳酸盐岩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万州地区大安寨段以湖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合沉积为特征,其主要由5大类岩石组成,共细分为12种岩石类型。结合岩性、沉积特征及区域上的资料,可将大垭口剖面大安寨段划分出半深湖—深湖、湖坡、浅湖、滨湖4个亚相及多个微相。大安寨段由下往上可分为大三、大二以及大一共三个亚段,发育了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沉积旋回。其中,大三亚段和大一亚段岩性以介壳或介屑灰岩和结晶介壳灰岩为主,夹薄层黑色泥页岩及砂岩;大二亚段岩性以黑色页岩为主,夹薄层介壳灰岩。根据各岩石类型宏观、微观特征及岩石纵向组合特征,分析各亚相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万州地区下侏罗统大安寨段沉积环境整体属于较低能沉积环境,碳酸盐岩中多为泥晶方解石胶结,含泥质。根据实测剖面及区域上的资料,建立了川东北地区大安寨段湖泊相沉积模式,该模式总结了该区域大安寨段各亚相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

    • 青藏高原东南缘兰坪—思茅地体晚始新世以来差异性地壳变形的成因讨论

      2020, 66(4):853-87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05

      摘要 (1128) HTML (14) PDF 4.51 M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印支地块北部地壳的侧向挤出逃逸方式和动力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兰坪盆地晚始新世红层的构造磁学和磁倾角偏低矫正研究,探讨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陆变形的成因等关键问题。磁倾角偏低矫正后的原生特征剩磁分量为Ds=264. 5°,Is=-39. 4°,k=21. 4,α95=9. 6°,N=12。结果表明自晚始新世以来,位于印支地块西北部的兰坪—思茅地体,其北部相对于东亚古地磁参考极发生了80. 3°±8. 9°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同时发生了5. 8°±7. 2°(638±792 km)的不显著南向运动。综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旋转变形。本文提出地体北部~80°的顺时针旋转变形与印度板块东端和西缅甸地块向北揳入欧亚大陆联合作用造成的北东—东向挤压作用相关,而地体中部复杂的差异性旋转变形则与川滇地体的南向挤压和临沧花岗岩带的阻挡作用所导致的局部地壳构造变形相关。因此,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和中部的差异性旋转运动是地体整体性顺时针旋转运动和局部差异性旋转变形相叠加的结果,与下地壳粘性通道流的驱动并无直接关联,而与相邻地块间的差异性运动所导致的地块间的挤压作用相关。自晚始新世以来,在兰坪—思茅地体北部地区上地壳沿大型走滑断裂带发生的东南向挤出逃逸运动和下地壳通道流所导致的上地壳韧性变形作用可能共存,而地体中南部地区沿大形走滑断裂带发生整体性侧向挤出逃逸模型可能占据主导地位。

    • 解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标准

      2020, 66(4):874-88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06

      摘要 (2314) HTML (13) PDF 6.05 M (1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5年11月,世界地质公园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品牌,同时颁布了《国际地球科学和地质公园计划章程》(UNESCO, 2015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操作指南》(UNESCO, 2015b),对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组织架构、标准、申报、评估和再评估及活动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是世界地质公园的创始国之一,拥有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数量居各国之首。几年来的实践表明,一些地质公园和地方政府管理机构对世界地质公园的概念和标准的理解尚存在偏差,造成了工作上的被动局面。本文基于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实际状况,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教科文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进行解析,尤其对其范围、边界、品牌叠加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以期对我国今后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 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分段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与成因探讨

      2020, 66(4):881-89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07

      摘要 (796) HTML (12) PDF 5.18 M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构造带在构造样式、活动强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但分段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与成因仍不够明确,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通过精细构造解析、运动学参数统计、活动期次厘定等手段,研究了塔中Ⅰ号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分段变形机制,并讨论了分段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以中古15井与中古21井位置为界,塔中Ⅰ号构造带构造样式、运动学特征主要呈三段的特点,西段主要活动机制是断裂短距离滑动逆冲和地层旋转变形,同一层位的落差/垂直断距(H/h)值最大;中段为断裂沿走向滑动,H/h值约为1;东段为断裂长距离滑动逆冲和强烈褶皱,H/h值介于二者之间。活动机制的差异导致各段构造样式分别为基底卷入逆冲断裂控制的断层传播褶皱、走滑断裂发育的断控坡折、逆冲断裂强烈活动控制的断块褶皱,且活动强度呈现东段最大、西段次之、中段较小的特点。两大造山带分期活动是塔中Ⅰ号构造带分段变形的发育背景,基底结构与先存断裂是造成分段的主控因素,NE向走滑断裂调节塔中Ⅰ号构造带差异逆冲变形,并作为伴生断裂发育。

    • 内蒙古正蓝旗丹金地区赋矿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铀成矿时代

      2020, 66(4):893-9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08

      摘要 (977) HTML (15) PDF 3.68 M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丹金地区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铀矿找矿成果,但赋矿火山岩与铀成矿时间关系及成岩成矿背景尚不明确。本文开展了成岩成矿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赋矿围岩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和流纹斑岩分别形成于143. 8±0. 5 Ma(MSWD=0. 61)和141. 5±0. 5 Ma(MSWD=0. 40),属于早白垩世早期;铀矿石的铀铅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13. 0±1. 0 Ma(MSWD=0. 10)和80. 6±2. 6 Ma(MSWD=1. 60),分别属于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中期;赋矿岩石属于过铝质亚碱性系列流纹岩类,来源于陆壳部分熔融,属A型流纹岩。两个铀成矿年龄与赋矿岩石存在约30 Ma和63 Ma的时差,成矿作用可能与对应同时期火山活动有关。该火山岩是重要的铀源体,同时充足的成岩成矿时差、构造叠加及流纹斑岩等共同控制着该区的铀成矿。

    • 燕辽地区下马岭组内基性岩床侵位过程中CO2释放量估算及对表生环境影响的探讨

      2020, 66(4):909-91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09

      摘要 (811) HTML (14) PDF 2.74 M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火成岩省对全球性环境巨变及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影响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主要前缘科学问题之一。一般认为大火成岩省中熔岩流喷发所释放的温室及有毒气体、火山灰及其它流体是导致环境巨变及生物灭绝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但近年来研究表明,作为大火成岩省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大规模基性岩床(辉绿岩为主),其侵位到黑色页岩、煤层、蒸发岩及碳酸盐岩中释放出了巨量的温室及有毒气体,并对表生环境及生物灭绝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近年来发现的约1. 32 Ga燕辽大火成岩省由大规模辉绿岩床群组成,这些辉绿岩床主要侵位于下马岭组黑色页岩(TOC含量0. 6~20 %, 平均值约6. 0 %)中,部分侵位到雾迷山组及高于庄组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中。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受岩床侵位的影响,辉绿岩床与下马岭组接触带附近黑色页岩有强烈的角岩化及脱碳现象。在接触带厚度及辉绿岩岩床与黑色页岩分布范围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受不同程度影响黑色页岩内总有机碳(TOC)含量分析结果,初步估算出岩床侵位到下马岭组黑色页岩过程中CO2的释放量可达1. 10×1012t。如果考虑到华北克拉通燕辽地区侵入到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碳酸盐岩中的岩床,以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麦克阿瑟盆地Velkerri组中1. 32 Ga的大规模代里姆辉绿岩床群,这一时期辉绿岩岩床侵位所释放的CO2等温室气体量可能会更大。华北克拉通燕辽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代里姆1. 32 Ga大规模辉绿岩床侵位热接触变质中CO2等气体的释放可能对大气—海洋环境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华北及北澳大利亚克拉通缺少这一时期的沉积,其地质记录(如碳同位素负漂移,元素或其它同位素异常、生物量指标的差异等)可能存在于全球其它克拉通(如西伯利亚、波罗地等)约1. 32 Ga沉积地层中,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

    • 冀西北蔚县盆地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勘查开发方向

      2020, 66(4):919-93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0

      摘要 (1137) HTML (14) PDF 3.24 M (1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蔚县盆地属于断陷盆地型层状热储低温地热田。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为热储层,上地幔传导热为主要热源。盖层主要由第四系和侏罗系构成,寒武系—奥陶系也起到了盖层的作用。以阳原南山断层和蔚县南山断层为南、北边界的蔚县地块呈一总体倾向SE的单斜构造,蓟县系等地层埋藏深度由北西向南东逐渐加深。盆地北部山区岀露的长城系—蓟县系接受大气降水后,顺层向深部运移,运移过程中不断有沿破碎带、裂隙垂直下渗的相邻含水层水补给。蔚县南山断层阻断地下水继续向南运移的路径。经过深循环并被上地幔传导热加热后的地下水封闭或半封闭于长城系—蓟县系中形成层状热储。热储层埋藏深度较大的壶流河以南地区,特别是大型断层附近,以及松枝口—右所堡等张性大断层与阳原南山断层、蔚县南山断层等NE向阻水大断层的交汇部位,如三马坊、北洗冀、麦子疃东等地带,次级断裂构造较发育,岩石破碎,利于地热流体的存储和运移,应作为今后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重点区域。

    • 北京市延庆地热田成因模式

      2020, 66(4):933-94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1

      摘要 (1429) HTML (14) PDF 2.04 M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地热流体水化学、同位素以及热储岩石热物性测试,分析了延庆地热田大地热流特征、地热流体补给来源、年龄、循环深度以及热储温度等,从源、通、储和盖四方面系统总结了地热田成因。结果显示:延庆地热田属于由正常大地热流加热的非火山型地热系统,热田内大地热流值为75. 6 mW/m 2,地热流体补给来源于延庆西北部山区的大气降水。热田内三个主要热储中的地热流体年龄和循环深度存在一定区别。燕山期花岗岩、白垩系砂岩和蓟县系白云岩热储中地热水年龄分别为15~21 ka、28 ka、48 ka。花岗岩和砂岩热储中地热流体循环深度约2500 m。白云岩热储中流体循环深度为2900~3600 m,热储温度分布范围为80. 5~98. 3 ℃,平均热储温度90. 6 ℃。

    • 玻利维亚多尔各市D铜矿矿物元素组合分带及找矿预测

      2020, 66(4):942-96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2

      摘要 (713) HTML (14) PDF 5.95 M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玻利维亚多尔各市D铜矿地处安第斯褶皱带中段,西科迪勒拉构造带东侧南端。矿体主要赋存于多尔各组二段(E 3t 2)地层中。通过对多尔各市D铜矿矿物分带、主元素及微量元素组合分析,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粉砂岩型矿化(Ⅰ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发育减弱;远离矿化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② 砂砾岩型矿化(Ⅱ型矿化):近矿硅化增加,矿化范围叠加石膏脉,围岩泥质(脉)含量减少,方解石化(隐晶质)减弱;远离矿化段,硅化减弱,石膏脉消失,方解石化增强,泥化增强。③ 石英脉型矿化(Ⅲ型矿化):内带主要发育矿化、硅化,最显著的特征为发育大量矿化脉及石英脉;外带发育泥质脉及石英脉。④ Cu—Ag元素组合为矿区重要的矿化元素组合内带,Ca—Mn元素组合为矿区近矿围岩褪色蚀变元素组合中带,U—V元素组合为矿区含矿“红层”元素组合外带。通过矿物分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确定找矿靶区,并在靶区探获铜矿量77008万吨、平均品位177%、金属量136304 t。

    • 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中古火灾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子

      2020, 66(4):964-97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3

      摘要 (877) HTML (14) PDF 2.54 M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火对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人类健康产生广泛影响,为了避开人类活动的干扰,在整体上把握古火灾、古植被和古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古火灾提供框架,本文聚焦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整理了深海沉积、湖泊沉积、黄土等沉积物中的古火灾信息,并与对应的古气候、古植被情况结合讨论,总结归纳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不同地区的火灾机制情况,并分析其异同及原因。全球不同海域的深海沉积物中黑碳记录所指示的古火灾没有统一的规律和解释,自然火灾发生机制存在区域性差异。长时间尺度的湖泊记录反映的冰期—间冰期火灾活动情况较一致,今后更多长时间尺度的湖泊沉积物研究可以为火灾活动的轨道驱动研究增添有力证据。黄土中的冰期—间冰期的火灾演化规律存在不同观点,这可能是选用火灾代用指标不同导致,黄土中的黑碳沉积通量可能更准确的揭示古火灾历史。

    • 热年代学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及地质应用

      2020, 66(4):975-100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4

      摘要 (2381) HTML (19) PDF 4.14 M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石和矿物的同位素年龄从根本上取决于它们的综合热历史,而热年代学是一种能够分析其热历史的技术。岩石中一些矿物核衰变会生成子产物(同位素或矿物晶格的结构损伤),而热活化会使这些子产物逸失,热年代学主要分析子产物累积和逸失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温度随地球岩石圈深度增加而升高,因此可以将温度信息转换为热年代学数据;应用热年代学可以分析岩石在给定时间内停留在地表以下的深度,从而获得地表到下地壳的多种地质过程的关键信息,其分析原理在于其同位素封闭系统。同位素系统在高温下均会表现为开放系统,即子产物通过扩散比核衰变逃逸更快;在低温下则表现为封闭系统,即子产物逃逸速率非常慢,以致在百万年为单位的地质时间都可以保留在原岩石和矿物中。从开放系统到封闭系统的切换不是瞬间完成,而是在离散的温度区间内进行的,这个区间称为部分保留区。封闭温度位于这个温度区间内,可以定义为热年代学系统中与其表观年龄相对应的温度。本文介绍了封闭温度≤350~400 ℃,40 Ar- 39 Ar、裂变径迹和(U—Th)/He的测年原理、发展历史和样品选择;详细分析了封闭温度,部分退火区与部分保留区,裂变径迹年龄类型,滞后时间等重要概念;说明了岩体垂直运动、温度历史和其子产物积累之间所代表的年龄—海拔关系;进一步阐述了抬升、剥露和剥蚀定义,以及是否考虑均衡回弹情况下的关系。热年代学与其它年代学应用案例包括:约束地层和矿产年龄、隆升剥蚀、盆地演化、构造演化、矿床热历史演化与保存变化等方面。地球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综合热年代学有助于其更深入研究,可以带来更多丰硕成果。

    • 攀枝花大田铀矿床基本特征及成因

      2020, 66(4):1005-10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5

      摘要 (918) HTML (12) PDF 4.41 M (1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田铀矿床为康滇古陆上探明的首例铀矿床。在矿床勘探过程中,共施工钻探29712 m、槽探5000 m 3,发现工业铀矿孔25个、铀矿化孔6个。本文在野外调查、岩芯编录和勘探剖面编制的基础上,结合样品分析测试,对大田铀矿床基本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田铀矿床是在Rodinia大陆裂解拉张背景下,构造热液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已探明铀矿(化)体定位于构造蚀变带内,矿体形态呈透镜状、脉状。原生铀矿物以晶质铀矿为主,含少量钛铀矿、沥青铀矿。赋矿岩石为斜长角闪岩,其原岩为侵位于构造蚀变带内的辉长岩脉。主量元素特征显示,赋矿岩石与基性岩类辉长岩主量元素含量特征一致;稀土元素特征显示,赋矿岩石的原岩形成于拉张构造环境。铀成矿与钠交代作用关系密切。

    • 云南石林地质公园土岩、土根界面过程和土下溶蚀速率

      2020, 66(4):1019-102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6

      摘要 (1087) HTML (14) PDF 2.42 M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合考虑土下界面过程对溶蚀速率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客观评价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溶蚀速率的差异及其控制因素,也有助于判别特定气候条件下区域或流域尺度的现代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强度。在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选择近原生滇青冈林(密枝林地)、云南松林地(人工辅助恢复林)、荒草地、石漠地等4种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界面开展为期2年的标准溶蚀试片(试片为圆形,直径40 mm,厚约3 mm)试验研究,同步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水分、土壤CO2。结果表明石林不同土地利用土下(土壤界面)平均溶蚀量为823 mg/a,最大年溶蚀量位于密枝林土下50 cm,达2857 mg/a,最小年溶蚀量位于石漠地土下10 cm,为174 mg/a。总体上,土下年平均溶蚀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密枝林地(1826 mg),荒草地(764 mg),云南松林地(465 mg)与石漠地(238 mg)。土岩界面附近土下年溶蚀量为177~688 mg/a,均值为447 mg/a,从小到大依次为灌丛稀疏林(177 mg),石漠地(476 mg)与荒草地(688 mg)。土根界面附近土下溶蚀量为43 mg/a。土下溶蚀量要大于岩面溶蚀量,密枝林土下溶蚀量远远大于其它三种土地利用类型,荒草地和密枝林土下溶蚀量随土壤深度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后者的增幅相当显著,说明随着植被的正向演替可极大地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提高碳酸盐岩溶蚀速率。石漠地岩土界面溶蚀速率约为岩面或正常土下溶蚀速率的2倍,为石柱水平土蚀凹槽的形成提供了岩溶作用动力学证据。利用密枝林地(原生性植被样本)土下溶蚀速率推断,石林形成鼎盛期的土下溶蚀速率为351~468 mm/ka。

    • 贵州丹寨—三都汞矿区土壤重金属和玉米Se、Mo、Zn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2020, 66(4):1031-104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7

      摘要 (744) HTML (12) PDF 1.76 M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贵州丹寨—三都汞矿区玉米、水稻和辣椒等农作物及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和食用健康风险,选取丹寨—三都汞矿区排庭、高排、王家寨、水家湾、拉峨、阳冬村、高寨、大寨等8个村镇,分析测试玉米、水稻和辣椒等农作物及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并评价农作物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与农作物重金属限量(GB 2762- 2017、GB 15199-1994、GB 13106-1991)、欧盟、世界卫生和联合国粮农组织(WHO/FAO)标准相比,研究区土壤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研究区玉米中重金属含量低于标准,土壤受到As污染,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217,处于中度污染。玉米中10种重金属富集系数和转移因子的大小顺序为Zn>Sn>Se>Mo>Cd>Cu>As>Hg>Pb>Cr和Zn>Mo>Cu>Cd>Sn>Se>As>Hg>Pb>Cr; 玉米Zn、Se、Mo的富集系数和转移因子为02164、02432、00658和18051、01056、13669。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成人食用玉米重金属健康风险指数(HQ)值均小于1,而儿童As的HQ大于1,其余重金属HQ值小于1。

    • 桂西二叠系铝土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模式

      2020, 66(4):1043-105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8

      摘要 (785) HTML (14) PDF 4.00 M (1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桂西二叠系铝土矿具有“二元”成层构造,下层为厚层状铝土矿层,主要矿石类型为块状铝土矿、豆鲕状和碎屑状,上层为层韵状铝土矿层,主要矿石类型为致密状,次之为碎屑状,上下层之间局部地段可见冲刷面。下部厚层状铝土矿层常量组分Al2O3、Fe2O3、TiO2明显高于上部层韵状铝土矿层,SiO2高出4倍,活泼组分CaO+MgO+K2O+Na2O的含量高出10倍,微量元素中Ba、Rb、Sr、Li表现为上层高下层低,不活泼元素Sc、Cr、Ga、Nb、Hf、Ta、V、Zr、∑REE显示上层低下层高特点。铝土矿层属于峨眉山热地幔柱事件引起的东吴运动过程中两个小的“事件—过程”亚阶段(幕)产物,厚层状铝土矿分层形成于“岩浆—夷平”均衡亚阶段,作为物源的古风化壳成熟度高,层韵状铝土矿分层形成于“岩浆—夷平”失衡亚阶段,而相应的古风化壳成熟度低,从而导致成层构造迥异和地球化学突变。

    • 扬子陆块新元古代首次冰期前的区域沉降及其沉积响应研究

      2020, 66(4):1060-108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9

      摘要 (789) HTML (11) PDF 7.44 M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赣北及邻区休宁组(莲沱组)与湖北宜昌、通山地区的莲沱组是华南新元古代中期的重要地层单元,但对其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和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在详细的沉积学调查和区域对比研究基础上,对采自通山石门塘剖面莲沱组底部含砾砂岩、上部的沉凝灰岩和上饶华坛甘岭剖面的上墅组顶部英安岩、休宁组中部沉凝灰岩分别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通山莲沱组最大沉积年龄为784.0 ± 11.0 Ma,莲沱组中上部沉积年龄约为727.3 ± 6.7 Ma;获得华坛甘岭剖面上墅组顶部英安岩形成年龄为779.0 ± 6.6 Ma、休宁组中部沉积年龄为733.6± 5.9 Ma,因此,赣北及邻区的莲沱组或休宁组沉积时限与宜昌地区基本一致。沉积学调查显示,华坛甘岭休宁组沉积构造不发育,主体为冲积扇—滨浅海至深水陆棚相沉积;通山莲沱组沉积构造发育,斜层理、交错层理、沙纹层理及波痕等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为河流—三角洲沉积序列。研究认为,在扬子陆块内,浙皖赣邻区的莲沱组(休宁组)与宜昌莲沱组、滇中澄江组及湘黔桂地区的板溪群及其相当地层的上部沉积时限(780 ~ 720 Ma)大体相当,为南华冰期开启前在区域热沉降背景下,南华裂谷系的第一套呈区域性展布的裂谷盖沉积。

    • 王宠佑对中国地质文献索引的贡献

      2020, 66(4):1060-106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19

      摘要 (744) HTML (13) PDF 1.40 M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宠佑是中国早期学习地质学专业的留学生,近代第一批矿冶专家,他在推动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同时,十分关注中国矿产和地质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编纂出版了《中国矿产资源与地质文献目录》、《中国矿产资源文献目录》等地质文献目录,促进了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发展。

    • 现行磷矿地质勘查规范存在问题研究探讨

      2020, 66(4):1063-106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0.04.020

      摘要 (847) HTML (14) PDF 1003.45 K (1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现行磷矿地质勘查规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主要讨论了勘查类型划分、工程间距的确定、资源量估算、共伴生矿产工业指标等问题。勘查类型的划分应允许有过渡类型;对差异很大的多矿体矿床应针对不同矿体分别确定勘查类型;勘查类型的确定应实行量化指标;勘查工程间距应按不同成因的矿床确定差异标准。各勘查阶段对各类资源量应确定合理的量化比例,并与现行矿业管理政策相统一;对鄂西地区有自然分层的硅酸盐型磷矿床类型中的富矿层资源量估算应调整为按自然分层圈定;对高镁磷矿石一般工业指标应做出调整;对共伴生矿产应根据当前回收利用技术水平制定共伴生矿产回收利用的量化指标。

    • 14个地质类专业通过2019年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20, 66(4):66040852-66040852.

      摘要 (642) HTML (15) PDF 752.08 K (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分别发布了《关于公布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等402个专业认证结论的通知》、《关于公布2019年度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名单的通知》。两通知表明,2019年,通过地质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审议的14个专业均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有条件),即2020 年 1 月至 2025 年 12 月。 上述通过认证的专业将被纳入《华盛顿协议》互认名单,标志着我国地质人才走向世界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 中国地质学会成为“杰出工程师奖”推荐单位

      2020, 66(4):66040873-66040873.

      摘要 (903) HTML (15) PDF 816.70 K (1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协商,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复函同意中国地质学会成为“杰出工程师奖”的推荐单位。即自2020年起中国地质学会可以推荐地质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杰出工程师奖”的评选。“杰出工程师奖”是由师昌绪等5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建议设立,2011年10月获得国家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编号:0229号),由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组织实施。杰出工程师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连续组织三届,奖项分为“杰出工程师奖”、“杰出工程师青年奖”。杰出工程师奖是我国第一个以“工程师”命名的面向全国各生产建设领域的企业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的奖项, 涵盖面最广、最具权威性。“杰出工程师奖”的奖励对象是在全国范围内生产建设领域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下一步,中国地质学会将按照中国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奖”推荐工作等的有关要求开展推荐工作。详细情况请关注中国地质学会网站(www.geosociety.org.cn)。

    • 我国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成果发布

      2020, 66(4):66040907-66040907.

      摘要 (1120) HTML (14) PDF 774.91 K (15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为探索认定发布供我国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学术文献成果评价参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同等水平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体现应用实践类科研成果的应有价值,引导国内科技工作者将更多优秀成果在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首发,突破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进行良性可持续发展,推动建设适应世界科技强国需求的科技期刊体系,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国科协经过统一部署,2018年起,选取6家全国学会首批试点开展了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发布工作。2019年7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遴选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

    • 《地质学报》(英文版)2019年度在“SCI”系统中的影响因子为1.973

      2020, 66(4):66040941-66040941.

      摘要 (1121) HTML (15) PDF 781.29 K (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6月29日,科睿唯安发布2019年度《期刊引证报告》,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英文版)\]最新影响因子为1.973,总被引频次4558,在200个地学综合类期刊中排名第116位。

    • 征稿简则

      2020, 66(4):66040942-66040942.

      摘要 (856) HTML (15) PDF 823.19 K (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和新技术、新方法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地质论评》和《地质学报(英文版)》为双月刊;《地质学报》(中文版)为月刊。

    • 地质论评2020第66卷第4期中英文目次、编委会、刊头图案说明、封底

      2020, 66(4):66049999-66049999.

      摘要 (1469) HTML (13) PDF 1.47 M (1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