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6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19, 65(2):0-0.

      摘要 (551) HTML (15) PDF 960.32 K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新生代裂谷系成因的探讨

      2019, 65(2):267-27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1

      摘要 (1685) HTML (14) PDF 4.11 M (1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区域重力场的三维密度扰动成像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我们确定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反映为上中地壳低密度带,延深可达到42km;同时,青藏高原下地壳也有低密度和低地震波速的物质蠕动流。和东非大裂谷等其它裂谷带不同,西藏新生代裂谷通常是多条平行裂谷组成的裂谷系,它的形成机制也是特殊的,可称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印度板块的陆—陆俯冲造成的正交方向拉张与西藏新生代裂谷系形成密切相关。地震变形空白区和陆—陆俯冲型裂谷带空间分布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裂谷带的源头指向地震变形空白区。陆—陆俯冲型裂谷系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陆—陆俯冲造成前沿带的地壳破裂和地震;(2)地震变形空白区地应力集中;(3)挤压地应力向俯冲带前方发散并且转化为張应力,造成前沿带正交方向的地壳破裂和地震;(4)大地震后应力释放,产生的回跳继续使地壳变形,每一次地震都促使裂谷的进一步发育。青藏高原的下地壳物质蠕动流对中上地壳产生的底辟作用,也促进了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地壳拆离面前端上中地壳的成倍加厚使温度升高,造成下地壳流向上挤出,从而使上中地壳張裂。特提斯大洋板块俯冲下去的残块在软流圈下沉也使软流圈上涌,也导致下地壳物质蠕动和西藏新生代裂谷系的形成。

    • 贵州安龙坡脚剖面中三叠世安尼期牙形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2019, 65(2):280-28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2

      摘要 (1237) HTML (14) PDF 3.19 M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贵州安龙坡脚剖面新苑组位于扬子地台和右江盆地交汇处,为中三叠世台缘斜坡相沉积,在该组中上部发现了牙形石动物群,除少量分枝分子外,都归属于Neogondolella属,建立了4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Neogondolella bulgarica、Neogondolella bifurcata、Negondolella constricta、Neogondolella constricta cornuta(未见顶界)带。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中晚期,其特殊的古地理位置,对系统研究与对比罗平生物群、盘县动物群的古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探讨该时期盆地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 逆冲断层位移—长度关系解析——以杭锦旗断裂带为例

      2019, 65(2):289-30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3

      摘要 (1323) HTML (14) PDF 3.07 M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断裂带在晚石炭世—中三叠世逆冲断层生长的位移模式和位移—长度关系,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地层回剥分析和断层古位移测算来厘定古断层的末端位置,明确断裂生长连接历史,并结合幂律关系,探究了断层生长模式以及断裂带岩性组合、运动学、反转和断层系统内在特征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杭锦旗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受基底断裂的分段性制约。其北东走向的分段(泊尔江海子断裂东段)形成较早;在垂向上,断裂中部的位移大,向两端递减;在平面上,断裂末端与东西走向的分段(泊尔江海子断裂西段)叠覆,导致局部位移增大,最终发生硬连接。东西走向的三眼井断裂形成于晚石炭世,先后经历了断层分段、横向扩展和连接的演化阶段。乌兰吉林庙断裂作为调节带断裂,其活动相对较弱且局部发生反转。根据断层位移—长度剖面的几何形态和断层演化阶段分析,可将杭锦旗断裂带的逆冲阶段的位移模式分为4种类型:①近对称的三角状或椭圆状,代表独立断层;②左右极不对称的锯齿状或双峰状,代表断层之间发生软连接作用;③不规则波状,反映多条小型断层的连接作用;④异常尖峰状,代表大型断裂后期位移的调整。杭锦旗断裂带的Dmax/L数据集与全球其他地区比较,要低一个数量级,可能与断裂带的后期反转有关。最后,针对杭锦旗断裂带在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Dmax/L变化特征,提出了断裂带逆冲阶段演化的路径模式。

    • 郯庐断裂带西山驿岩体构造变形分析

      2019, 65(2):301-3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4

      摘要 (1237) HTML (13) PDF 5.05 M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处肥东岩群西侧的西山驿岩体,由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韧性变形。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岩体的西侧边界由于受到郯庐断裂带次级剪切带的影响,导致变形强度比岩体内部强烈,岩性上可分为边界糜棱岩带和内部片麻岩带。本文对边界韧性剪切带进行了变形温度估算,剪切类型分析,应力场的方向、差应力大小、应变速率计算。结果显示剪切带糜棱岩的变形温度约为500~600℃,为低角闪岩相变质,内部片麻岩变形温度约为400~530℃,为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变质;糜棱岩样品中矿物变斑晶的涡度值介于0. 86~0. 94之间,剪切类型为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古应力方向为164°~171°,最低差应力下限值为20. 02~23. 08MPa,应变速率为1. 35×10-13~4. 93×10-13s-1。在中、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由于太平洋板块的斜向汇聚作用,郯庐断裂带发生构造活动,而通过上述西山驿岩体的构造变质变形分析结果,反演郯庐断裂带的变形规律,并且希望借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归纳该时期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过程。

    • 华南板块西南缘中三叠统底部火山灰来源——以右江盆地者堡敢南一带凝灰岩为例

      2019, 65(2):319-33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5

      摘要 (1265) HTML (14) PDF 3.38 M (1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板块西南缘中三叠统底部普遍发育凝灰岩夹层,但对火山灰的来源存在不同认识。位于华南板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在早—中三叠世为连续海相沉积,较为完整的火山沉积记录为探讨火山灰的来源提供了基础。本文以右江盆地者堡敢南一带早、中三叠世之交凝灰岩为研究对象,在剖面测制基础上,对含凝灰岩层段灰岩进行生物地层分析,划分为4个牙形石带,分别为Neospathodus pakistanensis间隔带;Neospathodus waageni—N. abruptus组合带;Neospathodus homeri—N. triangularis组合带以及Chiosella timorensis间隔带,由此确定第17层凝灰岩为中三叠统底界凝灰岩。凝灰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为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属于亚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曲线显示为右倾轻稀土富集,明显的负Eu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U、Th和Ba等)富集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P和Ti等)亏损,整体表现出与弧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学对凝灰岩形成时代进行精确限定的基础上,通过华南板块西南缘中三叠统底界凝灰岩的区域分布、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右江盆地中—下三叠统火山岩层序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凭祥—十万大山一带火山岩是其主要来源。

    • 内蒙古巴林左旗谭家湾剖面中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厘定及其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的证据

      2019, 65(2):335-35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6

      摘要 (1169) HTML (14) PDF 3.99 M (1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巴林左旗谭家湾剖面位于大兴安岭南部,岩性上表现为一套复成分砾岩及其上覆的以紫灰、灰紫色砂岩为主的红层沉积。通过区域地层对比认为,该剖面地层相当于幸福之路组建组剖面的中、下段。本文对采自该剖面幸福之路组中段下部的砂岩样品开展碎屑锆石LA- ICP- MS U- Pb测年分析,测年结果显示出最年轻的锆石年龄为244 Ma,最年轻的峰值年龄为268 Ma,可知该剖面幸福之路组中段沉积时代应晚于244 Ma;结合同层位粉砂岩中孢粉化石鉴定结果,推测该剖面幸福之路组中段沉积时代为中三叠世中期。砂岩样品碎屑锆石谐和年龄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说明该剖面幸福之路组沉积物来源多样,结合相关区域构造和前人锆石U- Pb测年资料,推测主要物源为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西乌旗一带古生代岩浆岩、林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岩浆岩。

    • 祁漫塔格山阿格腾地区晚三叠世火成岩LA- MC- ICP- MS 锆石U- 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2019, 65(2):353-36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7

      摘要 (1434) HTML (14) PDF 2.53 M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格腾地区位于东昆仑西段,对该地区晚三叠世火成岩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认识东昆仑造山带印支期构造—岩浆演化历史,而且为古特提斯洋俯冲时限及洋盆闭合时限提供约束。研究区内流纹岩及花岗岩的锆石U- Pb测年结果分别为215. 3±0. 5Ma 、220. 7±0. 5Ma 、220. 7±0. 4Ma、220. 6±1. 4Ma,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阿格腾地区晚三叠世火成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显示为准铝到弱过铝质,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等),不同程度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负Eu异常明显(δEu=0. 23~0. 76),具有板块俯冲阶段的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和本文研究,初步分析认为阿格腾地区火成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古特提斯洋俯冲背景下造山作用的产物。该时期该地区陆壳没有明显的增厚,古特提斯洋尚未完全闭合。

    • 新疆阿尔泰山西段乞格拉塔乌岩体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2019, 65(2):370-38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8

      摘要 (1096) HTML (12) PDF 3.27 M (1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阿尔泰山西段发育的花岗岩体缺乏精确地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资料。本次在乞格拉塔乌岩体中获得了425. 1±4. 4Ma 的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数据,将其形成时代厘定为中志留世。岩石SiO2含量在64. 07%~73. 77%之间,Al2O3含量为12. 40%~15. 71%, A/CNK 值为1. 02~1. 10,全碱(ALK)含量为5. 85%~7. 93%,里特曼指数(σ)为1. 62~2. 24,具有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特征;稀土总量介于166. 3×10-6~197. 2×10-6之间,轻、重稀土分馏明显,δEu值介于0. 47~0. 63之间,具明显负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La、Ce、Sm等,亏损Nb、Zr等高场强元素及Sr、P、Ti等,具有低Sr高Yb的特征(Sr含量在93. 7×10-6~211×10-6,Yb含量在2. 1×10-6~3. 9×10-6)。研究表明,古亚洲洋从奥陶纪开始向北俯冲,一直持续到晚古生代中晚期。早古生代末期形成的乞格拉塔乌岩体,既有俯冲环境特征,又显示了后碰撞花岗岩类特点,其复杂的成因可能与古亚洲洋存在洋中脊俯冲作用有关。

    • 青岛灵山岛及邻区早白垩世大地构造演化

      2019, 65(2):385-38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21

      摘要 (1146) HTML (13) PDF 1.84 M (1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灵山岛位于苏鲁造山带中段,青岛市西南约35 km 的南黄海之中,总面积约 7.66 km2,最高峰海拔 513.6 m,是中国北方第一高岛。据山东省区域地质资料,岛上的岩石主要由早白垩世河湖相碎屑岩及其上覆的中酸性火山岩组成(宋明春和王沛成,2003;钟建华,2012)。吕洪波等(2011)对青岛灵山岛碎屑岩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其属于典型的深海—半深海沉积而非传统的河湖相沉积,进一步指出灵山岛及其邻区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仍属于残余海(洋)盆,并强调扬子和华北板块的最终缝合拼贴应该在早白垩世晚期。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苏鲁造山带新的地学热,随后众多的专家、学者对灵山岛的碎屑岩、火山岩进行了考察研究,特别是2012年古地理及沉积学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灵山岛作为该次会议的野外考察点,更是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再一次关注,也将苏鲁造山带的地学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 大兴安岭牙克石乌奴尔地区晚石炭世正长花岗岩锆石U- 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2019, 65(2):389-40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09

      摘要 (1121) HTML (15) PDF 3.28 M (1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牙克石市乌奴尔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古生代陆缘增生带,该区发育大量正长花岗岩。本文对该区正长花岗岩进行了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正长花岗岩锆石U- Pb年龄为310. 8±2. 5 Ma(MSWD=1. 6),属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1. 03~1. 08,为过铝质花岗岩。岩石整体富集Rb、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Sr以及高场强元素Nb、Ti,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 36~0. 90)。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正长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 具有壳源的特征,源岩为泥质岩,形成于中等温度(700~720 ℃)、低压(0. 15~0. 2 GPa)环境。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本次研究认为,正长花岗岩应为晚石炭世古亚洲洋闭合时的产物,为古亚洲洋的闭合及东北地块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约束和佐证实例。

    • 辽东岫岩地区晚三叠世侵入岩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2019, 65(2):401-41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0

      摘要 (1101) HTML (17) PDF 3.36 M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东半岛一直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减薄的热点地区,前人对于晚三叠世时期辽东半岛的构造环境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选择辽东岫岩地区出露的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LA- ICP- MS锆石U- 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对上述两个岩体的岩浆来源及形成环境进行了讨论, 得出以下认识:辽东岫岩地区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均形成于晚三叠世(220. 9±1. 2 Ma和220. 3±1 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高硅、富碱的特征,属A型花岗岩;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具高镁的特征;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二者均显示轻稀土分馏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的特征,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Ba、Sr,富集高场强元素Th、La、Ce、Nd、Hf、Tb,而亏损P、Nb、Ta、Y等元素; 二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且均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在220. 9±1. 2 ~220. 3±1. 0 Ma这一时期,辽东岫岩地区整体可能处于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均形成于这一构造背景中,上述两个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大陆深俯冲和扬子—华北之间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后所引起的华北克拉通减薄有关。

    • 西藏崩错似斑状正长花岗岩锆石U- 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19, 65(2):417-43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1

      摘要 (1084) HTML (14) PDF 3.74 M (1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崩错似斑状正长花岗岩构造上处于北冈底斯东段,岩体侵位的最新地层为中—晚侏罗世拉贡塘组。其中似斑状正长花岗岩的LA- ICP- MS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16. 7±1. 2Ma,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岩石具高SiO2、富Al2O3和K2O,贫TiO2、MgO、CaO特征,A/CNK=0. 94~1. 91(平均1. 16),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铝质岩石。(La/Yb)N为1. 22~9. 62,δEu=0. 04~0. 38,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轻稀土轻度富集的U亏损型。大离子亲石元素及高场强元素Rb、K、Th、Ta、Ce相对富集,Nb相对亏损,Ba、Sr、P、Ti强烈亏损,显示具同碰撞型花岗岩特征,成岩岩浆源自地壳。结合最新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崩错地区似斑状正长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冈底斯带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构造背景,是碰撞过程中下地壳增厚并部分发生熔融的产物,同时也表明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结束的时间应早于116Ma。结合本区域年龄成果,在崩错地区班公湖-怒江新特提斯洋俯冲结束,并开始发生冈底斯带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的时间为120Ma左右。

    •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与贵州汞(金锑)矿床成因机制再探讨——从黔东锰矿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理论得到的启示

      2019, 65(2):431-43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2

      摘要 (1269) HTML (14) PDF 953.47 K (1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受黔东地区南华纪锰矿的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启示,在研究贵州典型汞矿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引入成矿过程。提出富含汞(包括气态汞)、还原硫、Cl-的含矿—运矿流体与含汞围岩相互作用,进一步论证推断深部油气藏的圈闭体系和围岩都可能是汞的重要来源。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有油气(烃类)参与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是还原硫(H2S、HS-、S2-)的主要来源,而油气(烃类)在成矿作用中发挥了还原剂的重要作用。含矿的热流体(藏)渗漏或者喷溢,同时又溶解流经围岩中以辰砂、单质汞等形式存在的汞,转变为可溶解的汞—硫配合物而运移,在系统从封闭转为开放的构造作用下,气体组分逸失,在还原硫浓度m(S2-) 降低、Eh升高、pH降低、压力和温度降低以及盐度降低等物理化学条件下成矿。类比研究显示,贵州一些金、锑等金属矿床具有与此类汞矿床类似的成矿机理。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类(汞、金、锑)金属矿床的沉积—改造成因及作者提出的相关地球化学机理应当加以适当修正。

    • 地质公园规划功能分区相关问题及其优化

      2019, 65(2):438-44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3

      摘要 (1705) HTML (13) PDF 909.65 K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质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其规划对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发展建设好地质公园最重要的基础之一,也是保障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基本要求。本文从规划技术层面探讨适合我国地质公园特点的现实可行的功能分区和发展建设的协调关系,通过分析地质公园功能分区由来,指出目前地质公园规划实际中功能分区与土地利用、保护分区以及总体布局之间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地质公园规划工作经验,提出了地质公园规划功能分区的优化对策,为地质公园规划功能分区实践提供参考。

    • 油气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最大深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2019, 65(2):445-45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4

      摘要 (968) HTML (13) PDF 2.74 M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气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深度研究一直是上生下储式生储盖组合油气勘探研究的关键问题。为了定量研究油气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的最大深度,在油气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所需动力条件及最大深度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源岩古超压值与油气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深度之间关系,确定油气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所需的最小源岩古超压值(或油气沿断裂带运移阻力),由油气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所需的动力条件,建立了一套油气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最大深度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油沿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垂向倒灌运移的研究中,结果表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油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最大深度最大可达到400 m以上,主要分布在其东部边部树119井、西部边部肇13井、北部边部宋深1井和凹陷中心4个局部地区,由4个高值区向其四周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的最大深度逐渐减小,在凹陷中北部和凹陷边部减小至100 m以下,与目前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已发现油底深度分布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定量研究油气沿断裂垂向倒灌运移最大深度是可行的。

    • 地幔内板片俯冲运动模式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俯冲的屏障与穿越机制

      2019, 65(2):453-46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5

      摘要 (1175) HTML (16) PDF 1.82 M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震层析成像揭示了地幔内存在俯冲板片的重要证据,它们涉及多种几何形态和运动方式,地幔过渡带为其下沉的重要屏障,俯冲板片在这里发生停滞、变形和岩石圈物质积累。板片在个别地区可以俯冲到地核—地幔边界,堆积形成板块墓地,造成D″ 层物质组成和热学的不均一性。高温高压实验以及流变学计算模拟,对地幔组成及其物性提供了新的制约,板片俯冲地幔过程中,涉及矿物相变、黏度、密度、力学强度等因素的制约,地幔过渡带为俯冲重要屏障和相变界面。围绕板片俯冲的研究,提出地幔整体对流的新模式,板块墓地与超级地幔柱具有成因联系,成为全球地幔对流的重要环节,有待深入研究。板片俯冲是浅表板块构造与深部超级地幔柱的联系纽带和重要驱动力。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重矿物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2019, 65(2):464-47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6

      摘要 (965) HTML (13) PDF 2.91 M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矿物是物源变化极为敏感的指示剂。本次研究运用重矿物组合、重矿物百分含量统计分布、SPSS统计—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地层中采集的20件砂岩、砂砾岩样品进行研究。通过重矿物特征及指示参数分析得到4类重矿物组合:锆石—电气石—锐钛矿—独居石—磷灰石组合,金红石—钛铁矿—白钛石—辉石组合,方铅矿—赤褐铁矿—黄铁矿组合以及磁铁矿—绿帘石—角闪石组合,推测母岩组合为中—酸性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按物质含量由多到少);认为这套碎屑岩的源区为西北—北部的齐尔山—哈拉阿拉特山一带(属扎伊尔山前),物源为下石炭统太勒古拉组肉红色花岗岩,灰色—灰绿色安山岩、安山玢岩及灰色—灰黑色凝灰岩、粉—细砂岩,并且成岩显示为近源物质和远源物质混杂堆积。

    • 上扬子盆地西缘晚白垩世物源变化及指示

      2019, 65(2):477-49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7

      摘要 (1019) HTML (12) PDF 3.92 M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上扬子盆地西缘的上白垩统—古近系剖面开展沉积构造研究、传统重矿物分析、金红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发现:①晚白垩世晚期,柳嘉剖面出现中酸性岩浆岩指数(ATi)升高和中低级变质岩指数(GZi)升高,宜就剖面出现中酸性岩浆岩指数(ATi)升高;柳嘉剖面富含石榴子石是与宜就剖面最大的不同。②柳嘉剖面和宜就剖面金红石母岩类型均主要为泥质变质岩,以角闪岩相/榴灰岩相为主。晚白垩世晚期,柳嘉剖面麻粒岩相达到最大,为39%,宜就剖面麻粒岩相出现最小值,达到13%,上扬子盆地西缘的麻粒岩相变化趋势的差异是物源差异的一种表现。③上扬子盆地西缘的晚白垩世物源变化揭示出松潘—甘孜褶皱带和龙门山构造带在晚白垩世晚期发生大规模快速隆升剥蚀事件。

    • 北祁连山东段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植物群——兼论华夏植物群起源中心

      2019, 65(2):491-502.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8

      摘要 (1200) HTML (13) PDF 3.07 M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晚期(相当于巴什基尔期)植物群,共33属95种植物,其中地方性的土著分子(属、种)占有整个植物群总数的80%以上,华夏植物群(Cathaysia Flora)的典型特征分子较多,如①东方型鳞木类占植物群总数的25%左右,包括从早石炭世延续下来的华夏木(Cathaysiodendron)、多种东方型鳞木(Lepidodendron)、窝木( Bothrodendron )及扁圆封印木( Sigillaria brardii );②由晚泥盆世开始出现的龙潭楔叶( 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 )、长沙楔叶?( Sphenophyllum ?( Tetrafolia ) changshaense )、早石炭世的靖远楔叶( Sphenophyllum jingyuanense )到纳缪尔晚期的微缺楔叶( Sphenophyllum emarginatum ),这类具有长楔形叶的植物出现得比欧美地区早许多,可能是二叠纪瓣轮叶( Lobatannularia )的最早祖先;③齿叶属( Tingia )在早石炭世晚期已经出现,到纳缪尔晚期(红土洼组)已有三种之多,加上贝叶属( Conchophyllum ),这两属一直被认为是华夏植物群的典型代表;④多种早石炭世中、晚期繁盛的真蕨类植物偶脉羊齿( Paripteris )及网羊齿( Linopteris )到晚石炭世早、中期仍十分发育,是华夏植物群早期最显著的特征;⑤早石炭世的畸羊齿( Mariopteris ( Karinopteris ))继续发育,而后可能演化成大羽羊齿类植物(Gigantopterids)的先祖。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证实,北祁连山东段的纳缪尔晚期植物群已经进入华夏植物群的早期演化阶段;自从晚泥盆世的沙流水组开始,先后经历了早石炭世的臭牛沟组,靖远组及晚石炭世红土洼组和羊虎沟组(本溪组)代表了前华夏植物群(Procathaysian Flora)演替为华夏植物群的关键地质时期。北祁连山东段亦成为前华夏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早期发育、繁盛之地区,在纳缪尔期可能是华夏植物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中心。

    • 金沙江巧家段冲积物动态图像法粒度特征研究

      2019, 65(2):503-513.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19

      摘要 (1059) HTML (13) PDF 2.56 M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图像法作为国际地科联唯一推荐的粒度分析方法,长期受制于样本量不足的问题。基于新型快速成像和处理技术的动态图像法可在短时间内为样品建立海量颗粒的粒度粒形数据库,为天然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直观表达开辟了广阔前景。本文以金沙江巧家段右岸支沟冲积扇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4个沉积剖面20个样品进行动态图像粒度分析,建立样品颗粒图像数据库,计算颗粒6种粒径,包括等效投影圆面积径(等积径),弗雷德(Feret)径三种(最大、最小和均值)以及最小外接矩形径两种(最大和最小)等,并与激光(衍射/散射)法测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 图像法所获6种粒径的中值粒径和均值粒径均较激光法粗,分选性较激光法优。(2) 消除量程差异后的对比结果表明,激光法所测均值粒径仅为真实均值粒径(图像法结果)的3/10~1/2左右(差值为068~178φ);这种偏离可能与天然沉积物的多矿物属性和不规则性有关。(3) 两种测试方法所获结果均能反映相同的剖面沉积物粒度相对变化趋势,在传统的沉积环境判别准则下均能反映基本一致的动力条件和堆积环境。这些认识为图像法粒度分析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解释依据。

    • 建设中国地质学会为世界一流学会的对策和建议

      2019, 65(2):514-5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2.020

      摘要 (982) HTML (13) PDF 885.42 K (1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第40届理事会提出了将中国地质学会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学会的设想。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将中国地质学会与美国地质学会、英国地质学会、澳大利亚地质学会、加拿大地质学会等4家地质领域世界领先学会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差距,明确了目标,并对如何将中国地质学会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学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 《地质论评》、《地质学报》(中、英文版)继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2019, 65(2):65020318-65020318.

      摘要 (991) HTML (13) PDF 1023.98 K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学会201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2019, 65(2):65020430-65020437.

      摘要 (1105) HTML (13) PDF 780.62 K (1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学会2018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2019, 65(2):65020518-65020519.

      摘要 (940) HTML (12) PDF 773.07 K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2019第65卷第2期中英文目次、编委会、封底

      2019, 65(2):65029999-65029999.

      摘要 (1416) HTML (12) PDF 340.25 K (1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