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6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19, 65(1):0.

      摘要 (1878) HTML (12) PDF 2.25 M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写中文论文, 让中国人民首先受益——本刊第40届编委会2019年新年献词

      2019, 65(1):1-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8

      摘要 (2998) HTML (13) PDF 749.25 K (2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即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大庆之际,我们希望中国科技工作者多写中文论文,用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发表中文论文, 用实际行动支持实现中国梦 。 当下,是中国科技事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科学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科学研究的经费达到历史上的最高位。不过,现在有许多科技工作者在写中文论文时有许多难处,因为许多西方媒体把中文期刊与低水平划等号;不少国人也把外国期刊与先进水平划等号。于是,研究生不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毕不了业,研究人员不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得不到职称晋升,也很难申请到新的科研项目。他们常常没有选择,不得不把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送到外国期刊发表,“把论文发表在外国期刊”成为一种不应出现的怪象。

    • 青藏高原地壳地震纵波速度的层析成像

      2019, 65(1):2-1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1

      摘要 (2795) HTML (288) PDF 4.43 M (3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次研究利用地方地震台站的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地壳地震波速度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得到分辨率达到1°×1°×20 km的地壳纵波三维速度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壳内部地壳波速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P波波速随深度产生巨大变化,说明地壳内部发生了大规模的层间拆离和水平剪切,用传统的地块运动不能准确地描述地壳物质运动。从P波波速扰动图上看到,青藏高原上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波速扰动为大范围正异常区, 可以认为青藏高原在同碰撞和后碰撞期频繁的岩浆活动和结晶作用,造成了现今相对比较坚固的上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使青藏高原保持一个整体。分布在可可西里和羌塘北部的高钾质和钾质火山岩带,反映为青藏高原地壳的P波波速扰动负异常带,从上地壳到下地壳都有分布。说明由于大陆碰撞使三叠纪的东昆仑缝合带重新破裂,造成大量地幔流体物质上涌和火山爆发,对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都有一定的贡献。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取得的三维地壳波速图像,进一步证实了由密度扰动三维成像指出的存在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和新生代裂谷深部到达了中地壳底部的结论。

    • 新疆南部皮山北环形构造——古陨石撞击的记录

      2019, 65(1):16-2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2

      摘要 (2559) HTML (12) PDF 3.02 M (2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形构造中央隆起受“正花状”构造控制,具有挤压构造特征;边缘受“负花状”构造控制,形成凹陷。为了揭示皮山北环形构造的特征及成因,基于三维地震资料、岩石学结构、岩芯、岩屑地球化学分析,识别出了皮山北环形构造是一个受环形断裂控制的中央凸起,边缘凹陷构造。钻井资料揭示该地区环形构造地层岩石破碎强烈,并伴有铱(Ir)元素正异常,最高达0.41 μg/g。角砾岩段发育于古近系阿尔塔什组之下,上段有异地物质充填,下段主要为原地岩石碎裂产物。与构造变形相对应,环形构造中央核部地层连续性变差,而且下古生界在中央增厚,边缘减薄;上古生界则相反,具有中央减薄,边缘增厚的特征。与世界典型撞击构造对比分析,皮山北环形构造应为陨石撞击所致,从塔西南铱(Ir)元素正异常发育层位,推断该次撞击事件应发生于白垩纪末期或更早。

    • 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盐洼镇钾1井奥陶系马四段的重复

      2019, 65(1):29-3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3

      摘要 (2695) HTML (14) PDF 4.75 M (2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北奥陶纪盐洼区钻探的镇钾1井“马五6盐层段”(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6分段)出现了异常的岩性组合序列,盐岩厚度大幅度减薄,代之以厚度100 m以上的纯碳酸盐岩地层,这一变化单从沉积学角度无法解释。为了弄清该井异常岩性段的层位归属,开展了岩性组合、测井旋回、碳氧同位素对比和地震剖面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纵向地层岩性、测井旋回特征、碳氧同位素对比分析表明,这套地层是构造复杂化了的异常地层序列,并非原地沉积,厚度超过100 m的碳酸盐岩地层实为马四段(马家沟组四段),与下伏原地正常沉积的马四段重复。地震剖面显示马四段重复可能与塑性盐岩卷入复杂化了的逆断层有关。因此,镇钾1井钻前预测的“马五6盐层段”实际上是以马四段为主的逆冲断片,该井地层存在重复。镇钾1井马四段重复的确认,有助于正确认识陕北盐洼区马五6地层充填序列,推动局部构造—沉积相关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 辽河三角洲湿地表层沉积物的风化特征及其对生物作用的指示意义

      2019, 65(1):40-5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4

      摘要 (2576) HTML (12) PDF 2.34 M (2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辽河三角洲273个上三角洲平原湿地表层沉积物及100个浅海湿地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常量元素的系统测试,且对其中的128个表层沉积物样进行了球囊霉素蛋白(GRSP)的提取与分析,揭示了研究区GRSP、粒度、常量元素分布和风化特征及其控制机制,研究表明:上三角洲平原湿地表层沉积物以砂质粉砂和粉砂为主,而浅海湿地表层沉积物由于受潮汐及波浪的淘洗作用影响,颗粒较粗以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为主;研究区常量元素以SiO2和Al2O3含量最高,其它元素平均含量均小于5%,且除了CaO外,其它常量元素与沉积物粒度呈显著相关(p<0.01);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有植被覆盖的上三角洲平原湿地地区的风化指数(CIA=58.50)显著地高于浅海湿地沉积物的风化指数(CIA=50.17,p<0.05)以及近基岩山区的风化指数(CIA=52,p<0.05),Na/K值与CIA指数分析表明该区从近基岩山区、浅海湿地至有植被覆盖的上三角洲平原湿地依次呈未受化学风化、初等化学风化和中等化学风化过渡特征,且CIA值与GRSP含量呈显著相关(r=0.47,p<0.01),由此揭示了生物作用在地质体风化过程的重要意义。

    • 北祁连造山带大依马龙地区角斑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分析

      2019, 65(1):52-6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5

      摘要 (2491) HTML (12) PDF 2.78 M (2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北祁连造山带大依马龙地区的角斑岩进行了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角斑岩SiO2含量介于52.51%~55.46%,Na2O含量高,介于4.79%~6.86%,K2O含量低,介于0.16%~0.93%,Na2O/K2O比值为5.16~37.19,具低钾拉斑系列—中钾钙碱性系列钠质岩石特点。岩石固结指数(SI)介于15.03~23.59,Mg#值介于39.9~52.14。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图上表现出轻稀土轻微富集的右倾型,基本没有或具有轻微的Eu异常,δEu介于0.86~1.30之间,平均0.98;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普遍亏损Nb、Ta、Zr、Ti、P等高场强元素,角斑岩Y含量介于156×10-6~21.8×10-6,平均18.77×10-6<20,Th/Yb介于0.59~1.38,平均0.77>0.6,Ce/Pb比值介于4.31~7.79,Nb/La比值介于0.28~0.49,Zr/Nb比值介于14.73~30.08,均表明其为岛弧火山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我们认为角斑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其形成机制为:受俯冲板片流体改造的地幔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母岩浆,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热的岩浆体系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并受到了围岩热卤水的混染,热卤水带来了Na和Si离子,带走了Fe和Ca离子,从而形成了富钠的岩浆体系。

    • 武当山十堰地区二叠纪E-MORB型玄武岩识别及构造意义

      2019, 65(1):65-84.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6

      摘要 (2867) HTML (13) PDF 4.47 M (3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填图和测试分析研究显示南秦岭武当山并非统一前寒武纪基底组成,在十堰和两郧断裂之间的黄龙—方滩及丹江口银洞山等地区识别和厘定出一套中生代混杂岩带,开展混杂岩带内物质组成和成因研究对正确认识武当山造山作用和区域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对武当山十堰黄龙—方滩地区混杂岩带内玄武岩块体岩石成因及时代进行研究,岩石地球化学显示玄武岩块体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中等Ti、Zr、Hf、Nd含量、弱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EMORB(Enriched Midocean ridge basalt, 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特征,其岩浆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低压、高度部分熔融形成,源区可能受富集地幔或俯冲作用等影响导致富集高场强不相容元素;锆石U-Pb测年表明其为中二叠世火山作用产物;区域地质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共同指示该套E-MORB形成于洋中脊或附近海山环境。综上,武当山十堰地区中—晚二叠世存在洋盆,该成果为理解十堰黄龙—方滩混杂岩带成因机制和正确认识南秦岭显生宙构造属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 江南造山带石耳山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构造变形、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2019, 65(1):85-10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7

      摘要 (2751) HTML (11) PDF 4.61 M (3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形的一个持续转变的过程;岩体锆石年龄与邻区岩体的变质变形年龄有很好的耦合性。由此可见研究区变形花岗岩体为同构造花岗岩,是岩浆在侵位冷凝过程中受到赣东北断裂带强烈构造作用影响的产物。LA- ICP- MS锆石U- 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灵山岩体形成于783±14Ma;莲花山岩体形成于780±12Ma,属于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导致江南造山带新元古界的岩群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同构造花岗岩的构造变形特征正是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因此该同构造岩体的年龄可能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仍在挤压、碰撞的年代学证据。

    • 阿尔金南缘冰沟南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意义

      2019, 65(1):103-11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8

      摘要 (2938) HTML (11) PDF 3.76 M (2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阿尔金南缘玉苏普阿勒克塔格北侧出露的冰沟组火山岩为一套与滨浅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共生的中基性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有蚀变熔结凝灰岩、安山质凝灰熔岩和强蚀变玄武安山岩。该火山岩作为Columbia超大陆裂解阶段的物质记录,对其年代学和产出的地质构造背景的探讨,有助于探讨阿尔金南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过程。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强蚀变玄武安山岩样品具有两组锆石年龄,第一组年龄分别为944.7±6.4 Ma(n=8,MSWD=0.057)和951.2±6.3 Ma(n=12,MSWD=0.042),测点位于锆石震荡环带上,显示了典型的岩浆锆石的特征,代表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属青白口纪早期;第二组年龄介于446±5~458±4 Ma,与区域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原岩的退变质时代(~450 Ma)一致,可能代表受该期陆壳深俯冲/折返事件改造。另外,228±6 Ma、229±4 Ma和130±1 Ma的年龄信息,可能代表火山岩还遭受了晚三叠世和早白垩世构造热事件改造。构造背景分析表明,该火山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对应于Columbia超大陆裂解阶段的晚期,之后索尔库里群沉积盆地由拉张转换到汇聚的构造背景,转为Rodinia 超大陆汇聚阶段。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该火山岩年龄信息,进一步制约了阿尔金南缘Columbia超大陆裂解和Rodinia 超大陆汇聚的时限分别为945~1602 Ma和871~945 Ma。

    •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大石寨组凝灰岩锆石LA-ICP-MS U-Pb 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19, 65(1):119-149.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9

      摘要 (2842) HTML (11) PDF 5.79 M (3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长岭子地区大石寨组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进行了锆石LA- ICP- MS U- 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及地球化学研究。测年结果表明样品中锆石年龄主要分七组:3140 ± 19 ~ 2826 ±36 Ma、2761 ± 36 ~ 2273 ± 23 Ma、2025 ± 27 ~ 1673 ± 89 Ma、1036 ± 144 ~ 673 ± 17 Ma、574 ± 19 ~ 422 ± 11 Ma、392 ± 11 ~ 312 ± 10 Ma和224 ± 18 ~ 133 ± 2 Ma。结合锆石的原位微区Hf同位素结果εHf(t)值介于-18.0 ~ 16.8,n(176Lu)/n(177Hf)和n(176Hf)/n(177Hf)分别为0.000235 ~ 0.005759和0.280524 ~ 0.283022,TDM2 = 4291 ~ 293 Ma,我们认为大石寨组岩屑晶屑凝灰岩中第一组锆石(3140 ~ 2826 Ma)指示东北地区或其邻区可能发育过中太古代—古太古代的古老基底。第二组锆石(2761 ~ 2273 Ma)记录了Kenorland超大陆汇聚的地质事件,揭示了大兴安岭地区太古代—古元古代古老结晶基底的信息。第三组锆石(2025 ~ 1673 Ma)则是Columbia超大陆形成地质事件的响应。第四、五组锆石(1036 ~ 673 Ma、574 ~ 422 Ma)来源于东北地区,分别记录了区域新元古代Rondinia和泛非期Gondwana两期重大地质事件。第六组锆石(392 ~ 312 Ma)峰值年龄为347 Ma,加权平均年龄为350.0 ± 6.5 Ma(MSWD = 4.0, n = 43),占总数48%,代表凝灰岩的形成时代,属于早石炭世。第七组锆石(224 ~ 133 Ma)可能与后期流体改造有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大石寨组岩屑晶屑凝灰岩大部分样品属于偏铝质(A/CNK = 0.65 ~ 1.95)、钙碱性(δ = 0.88 ~ 2.50)火山岩,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无明显Eu异常,富集Ba、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的特点,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相似。结合前人已发表地质资料,我们认为克什克腾旗大石寨组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为古亚洲洋俯冲过程中洋壳脱水产生的流体与上覆地幔楔相互作用后形成的。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指示古亚洲洋在早石炭世尚未闭合。

    • 冰川沉积类型识别与ESR测年样品采样规范

      2019, 65(1):151-167.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0

      摘要 (2809) HTML (13) PDF 5.37 M (3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是一种确定物质成分和结构的顺磁性质的分析方法,也能够用于沉积物定年。该方法的测量技术和测年的物理机制等还处于发展阶段。冰川作用过程十分复杂,形成各种类型的冰川沉积物,其顺磁信号的归零机制有显著差异,ESR测年的实验方案也有所差异。因此,识别冰碛物类型,采集合适的样品对于ESR测年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冰下融出碛和滞碛经过了冰下磨蚀过程,结构致密,细颗粒基质含量高,石英砂中的一些杂质芯的ESR信号能够衰退。许多冰上融出碛,结构疏松,但细颗粒基质含量高,不但经过了搬运过程中的冰下磨蚀过程使ESR信号衰退,又经历了沉积时的冰上阳光直射过程使信号衰退,一些样品的ESR信号能够完全晒退。冰水湖泊和冰水河流沉积的细砂和粉砂来源于冰下研磨的产物,信号会衰退;在搬运沉积过程中又可能被阳光直射,信号进一步衰退。其它类型的冰碛物的ESR信号衰退机制不明,或粒径不适合用ESR方法测年。采集冰碛物ESR年代样品时,最好同时采集信号衰退机制相同的现代冰碛物样品,以便对照,并用于扣除可能的残留信号。

    • 临汾—运城盆地上古生界演化、改造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2019, 65(1):168-18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1

      摘要 (2526) HTML (12) PDF 4.45 M (3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临汾—运城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新生代汾渭地堑系的一部分。以往勘探表明,该地区新生界缺乏有效烃源岩和有利生油条件,油气资源潜力不容乐观。但近年来邻区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等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持续突破,为该地区前新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通过地震、重磁资料解释,并结合近年来区内钻孔资料,较全面地刻画了盆地上古生界的赋存分布状况,指出石炭系—二叠系主要分布在临汾坳陷中—北部和峨嵋隆起区西北部。由周邻露头资料推测,该盆地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较为发育,有机质达到中等—高成熟演化阶段。结合后期改造、埋藏史和生烃史模拟、保存条件分析等,认为盆地北部临汾凹陷为煤层气或常规天然气勘探的较有利选区。

    • 军事地质环境的研究内涵与关键技术

      2019, 65(1):181-19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2

      摘要 (3115) HTML (13) PDF 1.61 M (4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加强我国现代军事地质研究和我军战场地质环境建设保障体系,采用地质环境研究思维分析陆战场空间的结构特征、空间变化规律、物理化学界面和动态变化趋势,构建军事地质环境研究内涵与关键技术。提出军事地质环境包括作战环境和地质环境,研究要素分别为战场空间结构、军事地理环境、军事行动环境和地质体时空环境、地质体现状环境、地质体应用环境。军事地质环境研究内涵是将作战环境和地质环境整合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把握战场空间的结构特征和军事地理与军事行动环境背景,据此确定地质需求内容和军事地质应用主题;通过研究地质体背景条件、物理化学状态、空间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趋势等,分析一定区域地质环境的质量、容载和反馈能力,为军事作战应用地质条件提供利弊研判和优劣预测。适宜军事地质环境数据获取和信息表达的关键技术包括民用地质数据军事应用改化、境内快速立体调查、境外遥感地质解译和按需定制专题图。概括认为当前我国军事地质的主要探索研究方向有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下的作战环境质量评估与治理、地质客观规律的普适性与特殊薄弱点军事应用、隐匿军事目标靶区的地质环境定位预测、地质模型的军事地质环境信息表达。

    • 粤北仁化棉花坑铀矿床地下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补给来源研究

      2019, 65(1):199-21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3

      摘要 (2683) HTML (12) PDF 2.51 M (2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粤北仁化棉花坑铀矿床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及地热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地下热水的形成环境及补给源特征。棉花坑矿床地下热水为HCO3--Ca2+-Na+型水,其δDV-SMOW值为-44.5‰~-40.7‰,δ18OV-SMOW值为-6.8‰~-6.4‰,分布于本地雨水线附近,为大气降水成因;热储温度为67.8℃,补给源高程为650~1150m,循环深度为标高-1250~-660 m,d- excess值7.5‰~10.5‰,表明地下热水可更新能力较强,热水径流距离短,水—岩作用较弱;结合粤北花岗岩区地质地貌特征,认为补给源来自矿床东南向的南山一带;地下水深循环是形成矿区地热主因,同时岩体铀矿物放射性蜕变产热可增强地温梯度;地下热水铀含量为40~120μg/L,呈氧化环境,现今地下热水活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成矿期古热水活动特征,对铀矿床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热水循环深度指示矿床深部仍具有非常好的找矿前景。

    • 北祁连山东段西吉地区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 Pb年龄及其意义

      2019, 65(1):211-22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4

      摘要 (2448) HTML (15) PDF 2.53 M (2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吉地区辉长岩属于拉斑系列,具有高Al、低碱、低Ti、低P2O5的特征。辉长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K,高场强元素(HFSE)Nb、Ta、Ce、Nd、Sm、Tb、Y、Yb相对亏损,而且Nb、Ta为负异常,具有形成于消减带之上火山弧岩浆的特征。稀土配分曲线为向右缓倾斜的轻稀土富集型,其曲线型式与岛弧、弧后盆地相似,形成于陆缘弧环境。U- Pb 测年结果显示,辉长岩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为437±2.8Ma,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辉长岩与西吉地区花岗岩具有相同的形成环境和非常接近的锆石U- Pb年龄,二者为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西吉地区辉长岩体为板块俯冲的产物,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时,北祁连山海盆趋于闭合时,洋壳板块俯冲脱水,提供给地幔楔,橄榄岩发生熔融,形成的基性(辉长岩)、酸性(花岗岩)岩体。通过区域对比,认为西吉地区辉长岩与甘肃东部葫芦河群、甘肃景泰老虎山地区的蛇绿岩带中的辉长岩很可能是相同构造环境下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西吉地区可能存在由于构造作用破坏的蛇绿岩套层序的部分组成或杂乱堆积的混杂岩块。

    • 东准噶尔老爷庙地区碱性花岗岩锆石U- Pb定年、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2019, 65(1):221-231.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5

      摘要 (2711) HTML (13) PDF 2.47 M (27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老爷庙地区位于东准噶尔东部,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爷庙碱性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 63.58%~69.92%);富碱(Na2O+K2O 9.38%~9.81%)、贫钙(CaO 0.44%~2.47%)、低钛(TiO2 0.52%~0.97%)的特征,与典型A型花岗岩相似,成因类型上属A2型花岗岩,产于后造山环境。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Th及高场强元素Zr,相对亏损P、Ti、Nb、Ta。轻稀土富集明显(LREE/HREE=7.62~8.31),且轻稀土元素内部分馏相对较强,重稀土元素元素内部分馏较弱,弱的Eu负异常(δEu =0.52~0.91)。锆石温度饱和温度819~890℃,属于高温花岗岩,中等压力。LA-ICP-MS 锆石U-Pb年龄显示其结晶年龄为两期,分别为(297.0±6.5)Ma和(310.0±2.0)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综合本文数据及区域地质特征,老爷庙地区在早二叠世早期(297.0±6.5)Ma时已经拼贴到西伯利亚板块,进入后造山向板内转化的过渡期,结束了该地区地壳的侧向增生,但由于大量幔源岩浆底侵到下地壳,使该区仍在垂向增生。

    • 赞比亚东北部姆波洛科索盆地沉积地层特征

      2019, 65(1):232-24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6

      摘要 (2634) HTML (13) PDF 4.00 M (2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容提要: 赞比亚东北部姆波洛科索盆地古元古代姆波洛科索群是研究早前寒武纪河流相、浅海相沉积序列和基底组分的重要地层单元。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岩石地层组成、沉积时代与沉积环境方面进行研究及系统总结,并结合对该地区姆巴拉组实测剖面及其碎屑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获得以下认识:姆波洛科索群可能形成于1 860 Ma之后,其上覆卡萨马群可能形成于1 434 Ma之后;姆波洛科索盆地沉积环境主要包括:辫状河、冲积扇、湖泊以及浅海等;姆波洛科索群底部姆巴拉组碎屑岩以班委乌卢地块基底花岗岩为主要物源,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之下;姆波洛科索盆地可能属于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化探分析数据显示盆地东部与北部地区分别具有金、铀找矿潜力。

    •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晚二叠世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19, 65(1):248-26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7

      摘要 (2477) HTML (12) PDF 4.14 M (3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容提要: 西乌珠穆沁旗西南部色尔崩岩体和努和亭沙拉岩体的锆石U- Pb年龄为255.3±1.4Ma和254.4±3.4Ma,是晚二叠世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发现,花岗岩属于钙碱系列,富钠贫钾,具有高Sr(Sr≥741×10-6)低Y、Yb及高Sr/Y的特点,轻重稀土分异显著(10.25<(La/Yb)N<22.51),弱的正Eu异常(1.06<δEu<1.4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与典型的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亦有人译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浆锆石具有正的εHf(t)值(+8.1~+13.3)和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约为430~760Ma),高Mg#(55~59),表明岩浆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了相互作用,暗示这种高锶低钇型花岗岩的形成与俯冲板片在深部发生部分熔融有关。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还未完全闭合,研究区内高锶低钇型花岗岩形成于古亚洲洋持续向北俯冲且俯冲洋壳断离并发生部分熔融构造背景下。

    • 认真谋划新时代地质科技创新工作

      2019, 65(1):6501149-6501150.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19

      摘要 (2502) HTML (13) PDF 1.51 M (2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一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建局方略,强力推进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核心装备研发,支撑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科技强国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在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重要关键节点,我们需要认真谋划新时代地质科技创新工作,加快创新,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重大问题的能力。要实现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培训班讲话中提出的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按照局党组提出的“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作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两大引擎”的重大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适应自然资源综合管理新要求,坚持“双轮驱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中国地查调局。

    • 《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第40届编委会在京成立

      2019, 65(1):65010014-65010015.

      摘要 (2468) HTML (13) PDF 769.71 K (2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8年12月22日,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论评》第40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及进一步提升三刊质量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金发、三刊主编杨文采院士、侯增谦院士、杨经绥院士以及三刊第40届副主编及编委金之钧院士、郝芳院士、李家彪院士、《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编辑部以及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共120余人出席会议。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朱立新主持了三刊编委会成立大会,杨文采院士、侯增谦院士、杨经绥院士分别主持了三刊编委会围绕提高刊物质量的讨论会。

    • “Fossil”汉语译名演变考

      2019, 65(1):65010025-65010028. DO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20

      摘要 (2367) HTML (11) PDF 1.48 M (2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Fossil”来源于拉丁文fossilis,最初用于指地中挖掘物。中文“化石”一词初为矿物、岩石的总称,或用作动词。西文“fossil”先后被汉译为塔形石、殭石等,汉语译名亦几经变化。本文根据晚清西学译著、近代刊物及教科书中关于化石的介绍,厘清了“fossil”一词译名的演变,指出中文将“fossil”译为“化石”并用于指地中生物遗迹的说法至20世纪初方才确定。

    • 《地质论评》新增栏目启事

      2019, 65(1):65010039-65010039.

      摘要 (2305) HTML (12) PDF 769.34 K (2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40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决定,《地质论评》自2019年起,在原有“问题讨论”、“科技述评”、“研究进展”、“通讯资料”、“消息报道”和 “新书介绍”6个专栏的基础上,新增两个栏目: “专题细解”(Theme Paper) 专栏为一组对同一专题进行研究的文章,一般由4~7篇组成,一般应当包括一篇评述,其余为专题研究或讨论。 “窥斑速报”(Express Letter) 专栏快速发表对重要地质问题有关证据或重要地质体的新发现,该栏文章的格式与正式文章完全相同,但前言节、讨论节可以压缩,结论可以不太确定。这一专栏的文章可能仅是一孔之见,但我们希望这样的文章能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功效,故名。 一般全文总长度(含图表、参考文献、英文摘要等)不超过6个印刷页面。 新增两专栏的稿件将优先刊出,一般可在投稿后的100日内见刊。 希各位专家组织“专题细解”, 赐稿“窥斑速报”。

    • “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论文”评选揭晓

      2019, 65(1):65010051-65010051.

      摘要 (2262) HTML (15) PDF 752.13 K (2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号召,引导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首发,提高我国科技期刊汇聚科学发现、引领学科发展、培育顶尖人才的能力,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论文遴选活动,2018年共有95篇论文入选。

    • 2017年度中国与地质学有关主要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2019, 65(1):65010064-65010102.

      摘要 (3007) HTML (12) PDF 801.47 K (2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7年度中国与地质学有关主要中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 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评选揭晓

      2019, 65(1):65010118-65010118.

      摘要 (2801) HTML (10) PDF 738.57 K (2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缅怀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根据《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规定,中国地质学会开展了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傅志斌、郭华明、郭威、郭颖、黄雨、康世虎、李常锁、李鸿睿、孙有斌、王小军、王晓梅、胥燕辉、张会琼、朱东亚等(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十四位同志获奖。

    • 《地质论评》第40届编辑委员会

      2019, 65(1):65010245-65010247.

      摘要 (2335) HTML (12) PDF 1.75 M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编辑委员会

    • 地质论评2019第65卷第1期中英文目次、编委会、封底

      2019, 65(1):65019999-65019999.

      摘要 (2929) HTML (11) PDF 331.87 K (2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