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62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康滇地区元古宙构造运动Ⅰ: 昆阳陆内裂谷、 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

      2016, 62(6):1353-1377.

      摘要 (1786) HTML (20) PDF 7.20 M (33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宙基底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明显,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元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争议较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即昆阳裂谷。昆阳裂谷前的基底为分布在东川和滇中地区少量的古元古代早期的汤丹群,其构造变形较东川群更强烈,可能与>1800 Ma的东川运动有关。昆阳裂谷期的岩浆岩系统主体为出露在东川—会理—滇中地区基性侵入岩,其次为少量的超基性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具有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特征。岩浆岩的年龄为1800 Ma~1450 Ma,集中分布在1750 Ma~1650 Ma,反映了昆阳裂谷持续了约400 Ma,高峰期持续将近100 Ma。昆阳裂谷期基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显示为典型陆内裂谷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其中滇中武定地区辉绿岩和会理拉拉地区的变质基性火山岩还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的特征,如富碱、高TiO2、P2O5、低CaO/TiO2、Al2O3/TiO2比值,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不亏损,以及有较高的[n(87Sr)/n(86Sr)]i初始比值以及较高的εNd(t)值。根据区内岩浆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我们提出在古元古代晚期至中元古代早期,康滇地区发生了一次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陆内裂谷拉张事件,即昆阳地幔柱。昆阳陆内裂谷在1450 Ma前后在会理—东川一线发展成为了局限小洋盆,并在中元古代晚期关闭。昆阳裂谷的沉积岩系统主体为东川群、河口群和大红山群,并可能延伸到了康滇北部的里伍岩群,上述地层中火山岩、凝灰岩锆石的UPb年龄集中在1800 Ma~1500 Ma,不同岩群岩性组合差异可能与所处构造部位有关,并导致沉积相的差异。昆阳裂谷也是一次重要的成矿事件,其形成的矿床可分为两个系列,以因民组、落雪组等沉积岩中为主的层状铜矿床(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 SSC系列),主要有汤丹铜矿、落雪铜矿、狮子山铜矿、铜厂铜矿等,原生沉积型铜矿的成矿时代为约1750 Ma;其次为与昆阳裂谷期岩浆热液活动紧密相关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ron—Oxide—Copper—Gold, IOCG系列),主要有拉拉铁铜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稀矿山铁铜矿床、迤纳厂铁铜矿床等,研究程度较高的迤纳厂、稀矿山以及鹅头厂等铁铜矿床的时代集中在1700 Ma~1450 Ma。昆阳期剧烈的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铁、铜成矿作用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动力学机制可能均与昆阳地幔柱活动紧密相关。

    • 华北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块长城系碎屑锆石 LA-ICP-MS U-Pb测年及意义

      2016, 62(6):1379-1391.

      摘要 (1785) HTML (17) PDF 9.26 M (2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85 Ga西部陆块与东部陆块沿中部造山带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之后,中—新元古代克拉通经历了广泛的陆内拉伸,形成了熊耳裂陷槽、燕辽裂陷槽、渣尔泰—白云鄂博—化德裂陷槽及东缘裂谷系。前人根据钻井资料及区域地层对比认为鄂尔多斯地块变质基底之上沉积了中元古代长城系—蓟县系。其中,长城系下部主要为石英岩夹板岩,上部为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及含燧石条带白云质灰岩与石英砂岩;蓟县系以白云岩为主,夹少量砂岩、页岩。本文对采自鄂尔多斯地块6口钻井中的长城系进行了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地块长城系浅变质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了1.60 Ga、1.85 Ga、1.95 Ga、2.35 Ga和2.50 Ga等峰值。与华北克拉通内部中—新元古代沉积岩碎屑锆石年龄峰值对比结果表明,长城系沉积岩的碎屑物质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结合区域钻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推断中元古代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及东缘为隆起剥蚀区,西南部为沉积区,其西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与北秦岭地体之间被宽坪洋分隔。

    • 关于辽西北票组地质时代及区域对比的再讨论

      2016, 62(6):1392-1402.

      摘要 (2003) HTML (21) PDF 1.50 M (2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票组是辽西侏罗纪主要含煤地层,大部分学者从植物化石角度论述其时代为早侏罗世,区域上与窑坡组、永定庄组、富县组、三工河组对比。本文从地层层序、岩性、构造演化、古气候演化等角度对北票组的地质时代和区域对比进行了讨论,认为该组为印支期后地壳伸展阶段早侏罗世早—中期兴隆沟组火山喷发之后和中侏罗世中晚期海房沟组、蓝旗组燕山期火山活动之前的含煤盆地沉积产物。前者火山活动在冀北、京西形成南大岭组,在北疆三工河组局部形成火山岩夹层;后者火山活动在冀北、京西形成九龙山组、髫髻山组,晋北形成云岗组、天池河组,北疆形成头屯河组。北票组底部杂色地层化石稀少,有机质含量低,气候应相对干热,北票组(杂色地层以上部分)、海房沟组、蓝旗组植物化石和孢粉证明古气候由温湿向干热逐渐演化,而该特征和中国北方以至全球早侏罗世晚期干热、中侏罗世从早期到晚期由温湿向干热的演化规律一致。从而,北票组底部杂色地层属于早侏罗世晚期并和三工河组、富县组、永定庄组、阳眷组、窑坡组底部对比;北票组杂色地层以上部分属于中侏罗世早期,与西山窑组、延安组、大同组、下花园组、窑坡组(K1砂岩以上部分)对比。

    • 北京西山沿河城地区早白垩世火山—沉积盆地 的充填过程及构造意义

      2016, 62(6):1403-1418.

      摘要 (1832) HTML (14) PDF 10.81 M (2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京西山沿河城地区的火山—沉积盆地处于太行山与燕山构造带的交汇部位,主要保存了下白垩统东岭台组火山—沉积地层。沉积作用分析表明盆地内沉积相变显著,主体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流和湖泊相,并组成向上渐细的序列,其间具有发育的火山喷发熔岩相和火山碎屑流相。古水流和砾石成分统计表明,盆地发育初期物源主要来自于东部或北东方向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之后沉积物主要来自于西部或西南部的元古界,并增加了同时期的火山岩砾石。盆地底部火山碎屑岩锆石UPb年龄指示盆地发育起始于140.22 Ma前后,并在133.37 Ma之后发生重大转折。结合区域地质演化、盆缘断层构造、沉积充填过程和东岭台组内正断层特征,认为盆地发育受控于北东走向沿河城断层的左行走滑应力场,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北西向横岭—沿河口断层的伸展作用。该期左行走滑作用在华北东部晚中生代期间由挤压到伸展转换的过程里起到了重要的调整作用。

    • 华北克拉通乌拉山地区早前寒武纪 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锆石SHRIMP U-Pb 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2016, 62(6):1419-1438.

      摘要 (1520) HTML (18) PDF 8.27 M (2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乌拉山地区位于大青山地区西侧,变泥砂质岩石大范围出露,并有一定数量变质岩浆侵入岩存在。本文对6个变质岩浆侵入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片麻状闪长岩、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紫苏花岗岩等4个样品的锆石UPb数据点沿谐和线分散分布,207Pb/206Pb年龄从~2.5 Ga到~1.8 Ga。变质辉长岩和眼球状石英二长岩锆石UPb数据点在谐和线上较集中分布,207Pb/206Pb年龄从~20 Ga到~18 Ga。207Pb/206Pb年龄越小的锆石域通常显示越强烈的重结晶。结合已有研究和地球化学资料,可得出如下结论。① 乌拉山地区存在新太古代晚期(~25 Ga)和古元古代中晚期(~20 Ga)岩浆侵入岩,后者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② 乌拉山地区遭受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和古元古代晚期两期构造热事件叠加改造。③ 乌拉山地区部分变泥砂质岩石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大青山地区原认为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的"大青山表壳岩"很可能也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④ 乌拉山地区和大青山具有类似或相同的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历史。

    • 华北克拉通南缘下汤地区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 ——地球化学特征、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

      2016, 62(6):1439-1461.

      摘要 (1570) HTML (14) PDF 16.64 M (1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县下汤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石的地球化学、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上太华岩群两个变质沉积岩样品的变质锆石年龄为1.91 ~ 1.93 Ga,由于变质作用强烈改造,碎屑锆石真正的形成年龄难以确定。碎屑锆石εHf(t)和tDM2(CC)(Hf)分别为-0.26 ~ 10.41和2244 ~ 2958 Ma。一个变质辉长闪长岩样品的捕获锆石年龄为2.32 Ga,变质锆石年龄为1.93 Ga。捕获锆石的εHf(t)和tDM2(CC)(Hf)分别为-1.79 ~ 2.22和2695 ~ 2940 Ma。两个片麻状奥长花岗岩样品的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1.93 Ga和1.92 Ga,岩浆锆石的εHf(t)和tDM2(CC)(Hf)分别为-3.30 ~ 1.30和2481 ~ 2764 Ma。一个片麻状正长花岗岩样品的岩浆锆石和变质锆石年龄分别为1.93 Ga和1.92 Ga,岩浆锆石的εHf(t)和tDM2(CC)(Hf)分别为-3.67 ~ 2.40和2415 ~ 2788 Ma。结合地球化学和前人研究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① 上太华岩群形成时代形成于古元古代早期;② 进一步支持了该区存在 约2.3 Ga岩浆作用的认识;③ 发现广泛分布的1.91 ~ 1.93 Ga壳源奥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④ 确定1.91 ~ 1.94 Ga变质作用在该区广泛发育。

    • 辽河断陷源内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2016, 62(6):1462-1470.

      摘要 (1882) HTML (14) PDF 2.64 M (2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河油田经过50余年以寻找圈闭为主的源外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86年突破年产原油10. 0 Mt 大关,成为中国第三大油田。进入21世纪以来,油田产量逐年下降,稳产难度越来越大。为了确保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积极拓展勘探视野,寻找新的后备勘探领域,提出了油田发展的巨大潜在资源——源内油气资源的勘探新思路。可望带来新一轮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高峰。源内油气资源是相对于源外油气资源的概念而提出的。源内油气资源就是滞留在烃源岩中尚未排出或难于排出的油气资源。在长期的 源外石油勘探工作中,摸索、总结了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石油地质理论和较成熟的勘探、开发技术系列,有效地勘探开发了地下的油气资源。源内石油勘探,是对油田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前瞻性思考。但这是一个难度较大、常人难以理解的新领域和新观念!特别是面对目前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下滑的困难局面 ,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如能突破对这种新观念的种种束缚和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积极组织研究源内油气资源的富集和分布规律,开展相应的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将会带来新一轮油气资源量和储量增长高峰。对油田发展和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区塔木兰沟组火山岩 成因及地幔富集作用

      2016, 62(6):1471-1486.

      摘要 (1576) HTML (25) PDF 5.21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大兴安岭北段新林区塔木兰沟组玄武岩样品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塔木兰沟组玄武岩的成因及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塔木兰沟组玄武岩形成于晚侏罗世(~153Ma),该玄武岩样品的SiO2含量介于4996%~5906%之间,全碱含量介于521%~744%之间,Mg#{100×n(Mg2+)/[(n(Mg2+)+n(Fe2+)]}值介于50~94之间。该玄武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LaN/YbN值介于107~200之间,具有轻微的Eu异常(δEu=080~109),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塔木兰沟组玄武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岩石圈伸展环境,源区岩浆起源于石榴子石相二辉橄榄岩与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的混合形成,含富含挥发分的金云母和角闪石等,暗示岩石圈地幔经历了交代作用的改造,交代类型以俯冲板片流体/熔体交代为主。结合区域已有研究表明,本区地幔交代富集作用来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向南俯冲,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岩石圈伸展背景。

    • 试论中小型地质工程“三分勘察七分经验”

      2016, 62(6):1487-1496.

      摘要 (1633) HTML (18) PDF 5.44 M (2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服务于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基本工作的工程地质勘察,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类似工程的经验等支撑起了它有序开展。然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常因揭露出不良地质体和诸多诱发因素存在而导致施工地质灾害,使得中小型地质工程中勘察实物工作量和工程地质分析为主的经验必须有机结合,即业界俗称“三分勘察七分经验”。如何科学认识和合理实施此对策?在学习吸收前人综合集成理论等基础上,本文试着将工程地质勘察同中医诊治进行对比,提出了正算(归纳总结)反演(假说演绎加典型类比)相结合的思想。结合北方某高速公路边坡施工中发生破坏的案例,从教训剖析中揭示复杂地质条件下中小型地质工程勘察理论和经验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勘察实物工作量的合理性、基础代表性,专家经验的正确性和地区制约性等,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资料和案例分析结果。

    • 东营凹陷页岩油储层特征

      2016, 62(6):1497-1510.

      摘要 (1818) HTML (15) PDF 3.89 M (2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始新统—渐新统沙河街组第三段下亚段(E2-3s3-x)和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E2-3s4-s)泥页岩分布面积广、累计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I型干酪根为主,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泥页岩主要发育层状和纹层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石英和长石。宏观观察下,泥页岩发育的裂缝主要有成岩裂缝和构造裂缝,孔隙主要为溶蚀孔、结晶孔及生物孔隙。微观观察下,主要发育的孔隙有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和溶蚀孔等,在不同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热演化程度下孔隙发育特征差异明显。小角 X 射线散射能够得到样品介孔(2~50 nm)的分布特征,结合抽提实验,对比处理前后孔隙分布特征表明细介孔(2~10 nm)是有效的页岩油储集空间,也是影响孔隙结构复杂化的主要贡献者。核磁共振冷孔计法(NMRC)能测量泥页岩纳米级(2~500 nm)开孔孔隙的分布特征,定量表征孔隙率,弥补其它表征方法的不足。东营凹陷地区泥页岩中广泛发育的纳米级粒间孔是页岩油主要的赋存空间。

    • 煤层气井排采动态主控地质因素分析

      2016, 62(6):1511-1520.

      摘要 (1621) HTML (18) PDF 3.98 M (2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沁水盆地寿阳区块和柿庄区块煤层气(CBM)井的排采动态在整体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单一区块内部煤层气井的排采动态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两个区块的煤系地层沉积相、煤层渗透率、断裂构造、地应力类型和构造应力强度以及顶底板岩性组合类型等因素对排采动态的影响开展对比分析。基于静态地质条件和排采动态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煤系地层沉积相、煤层渗透率、地应力类型和构造应力强度的差异是两个区块煤层气井排采动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单一区块内煤层气井的排采动态差异受控于局部断裂构造、地应力类型以及煤层顶底板岩性组合类型等局部因素;在煤层气开发选区和开发井位部署时,应综合考虑资源量、渗透率和多种局部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

    • 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

      2016, 62(6):1521-1532.

      摘要 (1480) HTML (15) PDF 5.58 M (3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上奥陶统五峰组(O3w)—下志留统龙马溪组(S1l)是川东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系。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明确了川东南地区具有较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该区位于深水陆棚有利沉积相带,优质页岩(TOC>20%)厚度大,介于20~50 m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有宜宾—泸州和石柱—建南两个厚度中心,有机质丰度高(平均TOC>20%),热演化程度适中

    • 四川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研究

      2016, 62(6):1533-1548.

      摘要 (1252) HTML (16) PDF 6.45 M (2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桂溪组、木耳厂组、观音庙组、关山坡组以及中泥盆统金宝石组的孢子化石,共鉴定孢子41属81种,建立了三个孢子组合带,由下至上分别是: Retusotriletes rotundus—Calamospora panucea(RP)孢子组合、Synorisporites downtoensis—Verrucosisporites scurrus(DS)孢子组合、Densosporites inaequus— Grandispora inculta(II)孢子组合。通过与研究较为详细的西欧、北美地区的经典资料,包括老红砂岩大陆、北欧、加拿大等地区,以及国内相关资料的对比,结合特征种的地层分布、重要属种的含量、孢子大小等组合特征,确定RP组合时代为Lochkovian, DS组合时代为Pragian至早Emsian,II组合时代为Eifelian中晚期—Givetian早期。这也是首次在金宝石组中发现孢子化石并对其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对孢子直径的统计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古植物的演化历程。

    • 皖南太平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对华南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启示

      2016, 62(6):1549-1564.

      摘要 (1943) HTML (25) PDF 16.63 M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平岩体位于黄山市,岩性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岩体中发育数条近南北走向的二长花岗斑岩脉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太平甘棠镇附近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脉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46.8±1.2Ma和131.0±1.2Ma。花岗闪长岩的A/CNK值为1.3,CaO和Na2O含量高,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型,Eu无明显异常;相对亏损Nb、Ta、Ti元素,属过铝质I型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脉具有高的SiO2、K2O+Na2O含量和K2O/Na2O值;Eu明显负异常,亏损Ba、Sr、P、Ti,形成4个明显的凹槽,A/CNK值为154,属强过铝质A型花岗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黄山复式岩体的岩性经历了从花岗闪长岩到二长花岗斑岩再到花岗岩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岩压力等都是渐变的。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皖浙赣地区早侏罗世构造动力体制经历了由挤压向拉伸的转换,逐渐变小的岩浆成岩压力,暗示华南地区晚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机制更倾向于热侵蚀模式。

    •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Cu(Au)矿床含矿斑岩锆石 U-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2016, 62(6):1565-1578.

      摘要 (1987) HTML (19) PDF 20.75 M (2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地块南缘,是多龙矿集区中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首次对地堡含矿斑岩进行LA-ICP-MS 锆石 U-Pb测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含矿斑岩23个锆石点测试,获得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值年龄为122.0±2.5Ma(MSWD=0.34),与多龙矿集区成矿岩浆活动时限一致,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揭示地堡含矿斑岩中锆石为岩浆锆石,锆石Ti温度计计算出其结晶温度为663~850℃,平均为765℃,其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水饱和条件下的部分熔融作用。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堡含矿斑岩锆石Hf同位素n(176Hf)/n(177Hf)值相对较高,为0.282726 ~ 0.283054,εHf(t)为1.1 ~ 12.6,均为正值,其物质来源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可能为壳幔混源的新生下地壳。

    • 中国西部地壳岩石密度及其组成

      2016, 62(6):1579-1589.

      摘要 (1265) HTML (16) PDF 5.71 M (3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前人归纳的中国西部主要构造单元的P波波速结构来研究中国西部的地壳密度及组分特征。对地壳岩性推测依据:①实测地壳Vp 值与实验室测量的常见不同岩性Vp 值的对比,②根据波速(Vp )-密度 (ρ) 转换方法,将下地壳的P波波速结构转化为密度结构,并采用Monte Carlo法对密度值的误差进行估算。结果显示:除川西地区以外,中国西部各构造单元的(结晶)地壳密度值大于全球大陆地壳平均值2830 kg/m3。中国西部各构造单元上地壳P波波速和密度均与中酸性岩类相当,中地壳P波波速和密度均与中性岩相当,下地壳P波波速和密度均与基性岩类相当。因此,中国西部上地壳是中酸性的,中地壳是中性的,下地壳是基性的。

    • Cr3+在蒙脱石中吸附位置研究—基于蒙脱石、CTAB和NH+4交换层间域的蒙脱石吸附铬研究

      2016, 62(6):1590-1602.

      摘要 (1463) HTML (16) PDF 3.74 M (2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蒙脱石具良好的阳离子可交换吸附特性。在提纯蒙脱石的基础上,用氯化铵(NH4Cl)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别交换蒙脱石层间阳离子制备了改性蒙脱石,并用提纯蒙脱石、改性后的蒙脱石吸附碱式硫酸铬溶液中的铬离子,获得含铬蒙脱石样品。针对上述的含铬蒙脱石进行包括粉末X射线衍射术(XRD)、电子顺磁共振谱术(EP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术(FTIR)以及电感耦合与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测试和分析。吸附残余液的化学分析结果和含铬蒙脱石样品的XRD结果显示CTAB对蒙脱石的层间的封闭是较完全的,层间几乎未发生交换吸附;而NH+4—蒙脱石和蒙脱石层间则发生交换吸附。吸附前后样品的红外吸收谱发生了较大变化,表明三个含铬样品的红外吸收谱上出现的硅醇和铝醇向低波数延展的现象是由铬离子吸附在蒙脱石结构片的六方孔中所致。EPR的结果指示甚至在蒙脱石的少量四面体和/(或)八面体位中也有Cr3+占位。

    • 展示成果共襄盛举——中国地质学会组团参加第35届国际地质大会

      2016, 62(6):62061378-62061378.

      摘要 (1435) HTML (18) PDF 539.88 K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第三版)简介

      2016, 62(6):62061402-62061438.

      摘要 (1731) HTML (17) PDF 1.41 M (2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评选揭晓

      2016, 62(6):62061602-62061603.

      摘要 (1811) HTML (17) PDF 465.05 K (2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2016年62卷总目次

      2016, 62(6):62061604-62061613.

      摘要 (1647) HTML (16) PDF 585.01 K (2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征稿简则(要点)

      2016, 62(6):62061614-62061614.

      摘要 (1610) HTML (15) PDF 242.91 K (1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2016年62卷第一作者索引

      2016, 62(6):62069998-62069998.

      摘要 (1859) HTML (18) PDF 248.92 K (2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2016年62卷增刊目次

      2016, 62(6):62069999-62069999.

      摘要 (1785) HTML (16) PDF 608.38 K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2016年62卷第6期中、英文目次、封底,地质论评编委会、编辑部、刊头图案说明

      2016, 62(6):62069999-62069999.

      摘要 (1662) HTML (15) PDF 509.73 K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