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62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湘黔桂地区新元古代“下江群”地层划分对比研究——重新启用下江系的探讨

      2016, 62(5):1093-1114.

      摘要 (1694) HTML (18) PDF 4.51 M (3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北方青白口系层型剖面的解体,华南梵净山群及下江群时期地层的归属成为争议较大的问题。中国地层表(2011~2014)将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下的梵净山群及相当地层(870~820Ma)与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上,南华系之下的下江群及相当地层(820~780(720)Ma)一并划归为青白口系,给前寒武系地层划分对比与研究带来不便。在湘黔桂相邻区发育一套武陵造山运动界面之上至南华系(820~720Ma)间,分布广泛、出露完整、层序连续的裂谷盆地沉积建造——“下江群”,为研究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天然而理想场所与物质基础。本文在对“下江群”时期的泥市群、板溪群、下江(芙蓉溪)群、丹州(高涧)群地层分区、岩石地层详细划分对比、充填序列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等研究基础上,认为下江群具有岩石建造组合特征典型,岩石层序序列完整、出露连续及划分标志清楚等优势。结合近年年代地层研究的新进展,提出重启“下江系”,以约束华南、全国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对完善我国及国际新元古代地层表具有深远意义。

    • 江南造山带西段四堡群的沉积地质特征和构造属性探讨

      2016, 62(5):1115-1124.

      摘要 (1494) HTML (15) PDF 3.29 M (3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四堡群是江南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江南造山带弧沟体系的重要“窗口”。四堡群沉积地质学研究表明:① 四堡群在黔东南地区总体构成一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尧等组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河村组浅海—滨岸相沉积。四堡群在桂北地区总体上也为一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文通组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鱼西组为浊积岩相沉积;② 桂北地区四堡群碎屑岩系的29组沙纹层理(鲍马序列c段)的玫瑰花图解表明,古流向总体指向南,证明物源在其北侧;③ 四堡群砂岩骨架颗粒统计结果表明,其物源构造属性为岩浆弧;④ 基于以上研究,推测四堡群沉积于弧前盆地。

    • 扬子陆块西部古隆起演化及其对郁南运动的反映

      2016, 62(5):1125-1133.

      摘要 (1450) HTML (16) PDF 4.48 M (3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郁南运动是华南重要构造事件,但以往研究与认识局限于中国东南部。同期构造运动对扬子陆块的影响尚不明确,制约了对郁南运动的全面理解。本文以扬子陆块西部为例,分析芙蓉统(末寒武统)至下奥陶统地层接触关系,特别是地层不整合面分布,重建了古隆起演化过程并初步探讨其机制;在各期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演化基础上,总结了盆山耦合与沉积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扬子陆块西部有显著表现,反映为大规模古隆起形成、相对海平面和沉积相配置变化;其机制与克拉通边缘基底古陆对地壳位移、变形的阻挡有关,从板块尺度上看,可能是扬子陆块东南侧构造挤压在陆块西部的同步响应。据此笔者提出,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华南存在广义的、可对比的“郁南运动”,可能是早古生代构造—盆地性质由拉张向挤压转型的重要节点。

    • 广西隆安下石炭统都结微生物岩微相特征与沉积环境研究

      2016, 62(5):1134-1148.

      摘要 (1814) HTML (16) PDF 9.01 M (3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西隆安县都结乡发育的微生物岩产于下石炭统都安组中—上部地层,分布广、厚度大,是中国南方早石炭世报道较少的碳酸盐岩建造类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微生物岩以颗粒灰岩和粘结岩为主,生物含量丰富,包括微生物、有孔虫、棘皮类、钙球、腕足等。通过岩相分析,可识别出以下8种微相类型:MF1含亮晶胶结物的泥晶包壳生屑灰岩、MF2含腕足似球粒灰岩、MF3无纹层似球粒颗粒灰岩、MF4集合颗粒灰岩、MF5细密纹层状粘结岩、MF6内碎屑鲕粒灰岩、MF7鲕粒灰岩、MF8白云质鲕粒灰岩。伴随海平面升降变化,都结微生物岩沉积环境先后经历了FZ1台地边缘浅滩相、FZ2开阔台地相与FZ3局限台地相这三种沉积相带之间往复变化的沉积相模式。结合前人基础地质资料,该沉积相模式表明该微生物岩发育于低纬度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浅水环境,并经历了初期、主体时期和消亡期3个发育阶段,海平面虽伴有小幅波动,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微生物岩发育于晚古生代冰期与谢尔普霍夫生物灭绝事件前夕,该时期南盘江盆地微生物岩的富集与后生动物礁的缺失相耦合,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微生物岩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冈瓦纳大陆冰川作用对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影响。

    • 羌塘地体南缘改则格列戈阿尔辉长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2016, 62(5):1149-1165.

      摘要 (1787) HTML (15) PDF 5.71 M (3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则格列戈阿尔辉长岩侵入于羌塘地体南缘木嘎岗日群,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在改则地区的演化提供新的强有力的约束。本文对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格列戈阿尔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2.9±1.6Ma,表明该辉长岩体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早白垩世辉长岩具有高Al2O3(15.39%~16.83%)、低TiO2(0.78%~0.92%)、贫P2O5(0.09%~0.17%)和低碱(Na2O+K2O= 3.93%~4.41%)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63.37×10-6~73.76×10-6,平均为68.84×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La/Yb)N介于2.43~3.09之间,δEu=0.89~1.03,表现弱的负铕异常,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特征。岩石微量元素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U等,显著亏损高场强元素(HFES)Nb、Ta、P、Ti等,Nb/Ta、 Zr/Hf比值接近或略低于原始地幔组成。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结果表明,该辉长岩源区为被俯冲改造的岩石圈地幔源岩浆,岩浆在演化过程中遭受了上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并经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格列戈阿尔辉长岩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构造环境下的岛弧环境,表明至少在122.9±1.6Ma期间班公—怒江洋盆正在向北俯冲。结合区域资料,研究区班公—怒江洋盆闭合时间应介于110~85Ma之间。

    • 长江中下游怀宁盆地火山杂岩锆石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2016, 62(5):1166-1184.

      摘要 (1253) HTML (29) PDF 6.61 M (2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怀宁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发育的一系列断陷型火山岩盆地中的一个,盆地内的火山岩主体属橄榄玄粗岩(shoshonite)系列,但晚期出现高钾钙碱性系列的玄武质—流纹质双峰式岩石组合。本文测得怀宁盆地早期形成的彭家口组粗面岩和潜火山岩相的霏细斑岩以及晚期形成的江镇组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87±08Ma、126.3±07 Ma和1235±07 Ma,进一步证实怀宁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带中火山作用结束最晚的一个。区域对比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火山活动的峰期时间基本相当,均处于约130 Ma前后,但怀宁盆地内火山活动结束的时间明显晚于其他火山岩盆地约6 Ma。结合溧阳盆地火山活动的起始时间早达 140Ma,显示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晚中生代的火山活动随时间具有从南东侧向北西方向迁移的趋势,并隐约显示火山活动由火山岩带中心区域向周边扩展的趋势。这种双向迁移性可能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相对运动和晚中生代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石圈减薄事件两种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 赣东北蛇绿岩带新元古代(~800Ma)高镁安山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2016, 62(5):1185-1200.

      摘要 (1700) HTML (16) PDF 4.18 M (3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赣东北蛇绿岩带中的樟树墩地区新发现新元古代高镁安山岩,其LA-ICP-MS锆石U-Pb法年龄为794.8±6.0 Ma。它们的SiO2介于54.90%~58.45%,Al2O3介于15.31%~16.77%(平均小于16%);CaO为2.46%~6.73%,FeOT/MgO变化于0.87~1.20,具有高MgO(6.39%~8.76%)、高Mg#(64~71)特点;富集轻稀土元素且具弱负Eu异常,明显富集LILE而亏损HFSE,Sr含量(普遍<200×10-6)和Sr/Y比值(4.11~7.29)均较低,具有典型高镁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日本Setouchi火山带的Sanukitoids。锆石εHf(t)值介于10.23~17.79之间,反映它们起源于亏损地幔。主、微量及同位素特征均表明,本区高镁安山岩是被俯冲板片释放的含水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大洋岛弧(洋内弧)环境,指示赣东北地区在约800Ma前时仍存在洋壳俯冲,双溪坞弧尚未增生到扬子东南缘,暗示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此时尚未碰撞拼合。

    • 青海南山地区中压相系递增变质带初步研究

      2016, 62(5):1201-1224.

      摘要 (1201) HTML (16) PDF 14.04 M (2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海南山地区位于东昆仑与西秦岭的重要衔接处,首次发现一套递增变质带,变质带由中心往外,变质强度逐渐递减,依次分别为:矽线石带、蓝晶石带、石榴子石带、黑云母带、绿泥石带。本文以石榴子石黑云母变粒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研究并结合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显示石榴子石变斑晶具有微弱的生长环带,黑云母以高温铁质黑云母为主,利用石榴子石—黑云母温度计、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压力计计算,获得石榴子石带的变质P—T条件为564℃,0.56GPa;蓝晶石带的变质P—T条件为667~670℃,0.68~0.71GPa,属于中压相系。应与印支期古特提斯洋闭合导致的地壳碰撞加厚有关。

    • 冀西北尚义黄土窑地区尚义杂岩和红旗营子群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及地质意义

      2016, 62(5):1211-1224.

      摘要 (1642) HTML (15) PDF 5.78 M (2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尚义杂岩是冀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变质地质体,由变质表壳岩和侵入岩组成。其中的变质表壳岩曾认为是新太古代晚期蛇绿岩洋壳残片。该区也有红旗营子群存在。我们对尚义黄土窑地区尚义杂岩和红旗营子群不同类型岩石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含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HB1410)核部锆石年龄为310 ~ 2500Ma,边部变质锆石年龄为255Ma左右。黑云片麻岩(HB1411)和石英岩(HB1415)碎屑锆石年龄都为25Ga左右。辉长岩(HB1518)和石英闪长岩(HB1519)岩浆锆石年龄为278 ~ 279Ma。根据这些资料和前人研究,该地区的原红旗营子群和尚义杂岩变质表壳岩主体可能不是新太古代地质作用产物,而是形成于晚古生代,由不同时代地质体组成的构造杂岩。不存在所谓的太古宙蛇绿岩残片。晚古生代时期,中亚造山带对华北克拉通北缘的影响十分强烈。

    • 赣北大湖塘钨铜多金属矿集区特征与成矿作用模式

      2016, 62(5):1225-1240.

      摘要 (1403) HTML (17) PDF 6.49 M (2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湖塘矿集区地处扬子陆块—下扬子地块东南缘,钦杭(钦州—杭州)复合造山带中段北侧。区内出露基岩大多数为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九岭岩基主体部分),少数为新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细碎屑岩(九岭岩基残余顶盖)以及燕山期斑状花岗岩、细粒花岗岩和花岗斑岩。本文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矿床地质成果基础上,分析了该区燕山期构造—岩浆的活动规律,厘定了成矿岩体;运用构造解析的原理分析了该区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模式。认为该区特大型钨铜多金属矿的形成与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发生、发展、演化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其中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是成矿作用的基础,成矿岩体是成矿作用的关键。成矿是成矿岩体与成矿构造、成矿结构面三位耦合的结果。

    • 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2016, 62(5):1241-1256.

      摘要 (1479) HTML (13) PDF 5.31 M (36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南段,为超大型热液脉型矿床,在时空分布上与中生代构造—岩浆岩关系密切。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化多呈席状、细脉浸染状、网脉—脉状在下二叠统大石寨组火山—沉积岩产出,并且构成似层状、(长)扁豆状、透镜状和囊状矿体。初步研究表明:与银多金属共生的绢云母和辉钼矿同位素年龄分别为146.9 ± 1.9 Ma和162.6 ± 2.6 Ma,与区域侏罗纪火山岩同位素年龄160 ~147 Ma基本一致。根据矿区外围白音诺尔花岗岩体锆石年龄142 ~ 115 Ma,可以推测双尖子山银多金属主成矿作用与侏罗纪构造—岩浆活动相关,而与后期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位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根据矿床产出环境、矿化和热液蚀变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双尖子山可能经历了多次矿化的叠加,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远程俯冲和中生代动力机制转换作用有关。

    • 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基底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

      2016, 62(5):1257-1270.

      摘要 (1390) HTML (15) PDF 6.11 M (2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裂缝是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基底的主要储集空间,其发育规律控制着苏德尔特构造带的油气分布。根据岩芯、测井等资料并结合盆地周缘露头观察,对海拉尔盆地火山岩基底储层裂缝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基底储层裂缝包括非构造缝(风化缝、溶蚀缝)和构造缝,其中以构造缝为主。裂缝长度变化较大,主要缝宽在0.1~3.0 mm,既有低角度缝也有高角度缝,有效裂缝倾角多为25°~80°。裂缝走向以北东向、近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北西—南东向。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基底岩性、剥蚀淋滤作用和构造作用控制,构造作用对全区裂缝的形成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基底裂缝储层分段发育,各段储层裂缝主控因素不同,风化作用主要影响浅层裂缝发育;淋滤作用影响中层裂缝发育;构造作用控制深层裂缝发育。深层致密带储层是苏德尔特构造带深层油气藏勘探的重点目标区,主要发育在盆地基底深大断裂附近或是基底内幕构造应力转化带。研究对于海拉尔盆地基底内幕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 阿尔金造山带帕夏拉依档岩体锆石UPb 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2016, 62(5):1283-1299.

      摘要 (1573) HTML (17) PDF 4.25 M (3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出露于阿尔金造山带帕夏拉依档沟一带的帕夏拉依档岩体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偶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年龄460.1±3.9Ma,表明帕夏拉依档岩体形成于中—晚奥陶世。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常量元素具有富硅(SiO2=72.08%~72.27%)、富铝(Al2O3=14.10%~14.79%,A/CNK=1.06~1.18)、富钾(K2O=5.55%~6.33%,K2O/Na2O=1.95~2.21),低钛(TiO2=0.19%~0.23%)、贫铁(TFeO=1.48%~1.79%)、贫镁(MgO=0.22%~0.28%)的特点,为弱过铝质花岗岩系列,具典型的高钾钙碱性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165.58×10-6~229.86×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有右倾型特征和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1~0.17)。Ba、Sr、Ti等具负异常,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正异常,Rb/Sr比值高(9.05~12.57),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原岩判别图解,推断其源区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变泥质沉积岩类。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帕夏拉依档岩体形成于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转换的构造环境,属后碰撞花岗岩类,表明在中—晚奥陶世阿中地块和和柴达木地块间阿尔金造山带已由挤压碰撞阶段转为伸展后碰撞阶段。

    • 豫西偃师龙门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含铝岩系矿物学特征及其原岩分析

      2016, 62(5):1300-1314.

      摘要 (1520) HTML (13) PDF 3.87 M (2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华北陆块南部豫西偃师县龙门镇地区全取芯铝土矿钻孔ZK4704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岩芯观察和垂向上连续取样,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对本溪组含铝岩系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垂向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偃龙地区本溪组含铝岩系的矿物均为自生矿物,除后期重结晶作用的影响外,主要以隐晶质或微晶存在,矿物成分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下部和上部泥岩以粘土矿物为主,但下部泥岩以伊利石为主,上部泥岩以高岭石为主。中部铝矿物含量较高,粘土矿物含量较少。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以化学风化作用的基本原理和产生的条件为联结本溪组含铝岩系矿物学特征和原岩的纽带,分析了铝土矿的原岩。认为,可以迅速水解的火山灰是最有可能的含铝岩系的原岩,而由弱碱性的海相环境逐渐转变为弱酸性沼泽环境的海退序列可以很好地解释水解过程中化学环境的变化,含铝岩系基底强烈的古岩溶作用,可以为硬水铝石的产生提供良好的泄水条件。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的火山灰物源可由华北陆块北缘和我国西部地区同时期强烈活动的火山作用提供。

    • 礁滩相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技术

      2016, 62(5):1315-1328.

      摘要 (1317) HTML (15) PDF 7.38 M (2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受沉积、成岩、构造破裂等作用影响,礁滩相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较强,但由于储集层孔隙类型多样,孔—渗关系复杂,储集层渗透率定量预测难度大,加上目前多借用碎屑岩表征参数和表征方法,致使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难以定量表征。以普光气田为例,通过分析礁滩相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运用统计学中的主因子分析方法,优选出颗粒岩厚度百分比、隔夹层个数、孔隙度、基质渗透率、裂缝渗透率五项评价参数;而针对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礁滩相储集层基质渗透率参数的取值,则引入反映孔隙形态和连通性的 "孔构参数",开展储集层渗透率的测井精细解释与地震预测;以四级层序为研究单元级次,优选综合指数法,对井点上储集层非均质参数进行计算;再在传统数理统计方法评价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地震预测渗透率反演数据体震控、沉积微相相控的多级约束,运用地质建模技术,定量评价了气田平面非均质性。研究成果较好的指导了气田开发动态分析、措施方案制定等,对气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南岭地区万洋山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16, 62(5):1329-1343.

      摘要 (1715) HTML (15) PDF 7.01 M (3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万洋山岩体位于湘赣两省交界地带,为加里东期多阶段岩浆活动的复式岩体,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广。对岩体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样品进行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 UPb定年,锆石的16个测点 206Pb/238U的加权平均年龄为(446.0±34)Ma (n=16,MSWD= 015)(95%置信度),反映该岩体形成于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岩体中SiO2的含量为6591%~7335%,K2O的平均含量为420%,Na2O+K2O为590%~788%,K2O/ Na2O平均值为164,Al2O3 平均值为1381%,ASI平均值为109%,总体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微量元素组成中Ba、K、Sr、P、Ti表现出明显的亏损,Rb、Th、U、Nb、Zr、Hf等则相对富集,稀土元素总量中等(159.71×10-6~262.78×10-6) ,轻稀土富集LREE/HREE=6.16~10.01,(La /Yb)N=6.37~12.17,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 = 0.30~0.59) 。岩体的[n(87Sr)/n(86Sr)]i值为0.71223~0.72509,εSr(t)值为117.5~299.9Ma,εNd (t) 值为-9.39~-7.30,两阶段Nd 模式年龄(TDM2)为177~194 Ga。根据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万洋山岩体为来源于地壳的S型花岗岩,花岗岩氧化物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指示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结合前人对华南加里东期岩体的研究成果,推断华南加里东期花岗岩岩体的具体形成机制为:在全球板块构造的影响,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拼接后,板块间的强烈挤压应力相对松弛、压力降低的后碰撞构造环境下,因地壳增厚而升温的中上地壳岩石减压熔融并向上侵位。

    • 南海北部孔隙水碘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关系研究

      2016, 62(5):1344-1352.

      摘要 (1258) HTML (14) PDF 1.26 M (2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新型能源。然而,深海水合物具有埋藏深、作业难度大等特点,水合物难以被高效准确地识别,这已成为制约南海水合物地质调查的瓶颈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碘及碘同位素方法,对南海北部台西南盆地两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HD86V和HD109)开展了水合物成藏识别的研究。该沉积物孔隙水中碘离子含量分别介于83~1320 μmol/L和74~1181 μmol/L之间,远高于正常海水值(044 μmol/L)。结合区域水合物勘查结果及甲烷含量特征,发现孔隙水碘离子含量与甲烷含量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比琼东南盆地及神狐工区等区域数据,均表明沉积物孔隙水碘离子含量在南海水合物成藏示踪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 中国地质学会前理事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主席张宏仁教授逝世

      2016, 62(5):62051133-62051133.

      摘要 (1945) HTML (16) PDF 595.41 K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常务副主编郝梓国、章雨旭荣获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金牛奖、银牛奖

      2016, 62(5):62051270-62051271.

      摘要 (3196) HTML (14) PDF 1.19 M (2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玄武质与流纹质岩浆液态不混溶的发现

      2016, 62(5):62051272-62051276.

      摘要 (1219) HTML (19) PDF 2.70 M (3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我国尾矿综合利用研究现状及建议

      2016, 62(5):62051277-62051282.

      摘要 (1258) HTML (17) PDF 1.86 M (6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对策已由消极的废物处理转向物质再回收,尾矿资源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清晰。但是,我国尾矿综合利用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量的尾矿积存,对矿山周边地区环境、土地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开展典型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尾矿资源产业化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不但可使原来资源枯竭或资源不足的矿山焕发青春,而且还能够重新成为新的资源基地,以开辟新的材料科技领域,推动科技进步,同时也可以解决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整治国土,具有巨大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尾矿的综合利用要做到国家重視、立法保障、评价先行、技术支撑、全部利用,才能真正解决尾矿污染等问题。

    • 地质论评2016年第5期封面、中英文目次、封底

      2016, 62(5):62069999-62069999.

      摘要 (2062) HTML (13) PDF 1.20 M (2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