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6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洋陆转换作用

      2014, 60(1):1-21.

      摘要 (12737) HTML (11) PDF 23.62 M (160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 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 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 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 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 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与问题, 兼谈规范编制

      2014, 60(1):22-30.

      摘要 (2746) HTML (9) PDF 1.56 M (4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是工程地质重要的分支学科,是在我国几十年的工程地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项特有的区域工程地质理论方法体系,在重大工程场地选址、国土资源规划、减灾防灾等地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理论方法,被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所广泛接受使用。本文通过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划分了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上世纪50~70年代的孕育期、60~80年代的形成期、80年代~21世纪初的发展期、21世纪以来的徘徊期,并分析了目前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部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规范的制定,对规范的社会需求、编制理念、主要内容结构等进行了说明,对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解决意见,目的为这项我国特有的区域工程地质理论的发展和规范的贯彻实施助一臂之力。

    • 释光技术在水成沉积物测年中的应用进展

      2014, 60(1):31-38.

      摘要 (3754) HTML (11) PDF 754.61 K (3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准确获得水成沉积物的年龄是第四纪年代学重要的前沿问题之一。随着释光技术的发展,水成沉积物释光测年在如下方面有新的进展:具体释光技术的选择、释光测量方法、测年矿物的种类、矿物的粒级和获得等效剂量的统计方法等。线性调整光释光技术能够提取光释光信号中衰退快的组分;单片再生法应用广泛;单颗粒技术在挑选沉积时晒退充分的颗粒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水成沉积物中的石英比长石更易晒退;较多的实验表明水成沉积物中的粗颗粒比细颗粒更易晒退;获得等效剂量的统计模型很多,但尚无一种统计模型适用于所有样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水成沉积物释光测年在气候、构造运动、冰川进退历史和人类活动主导的土壤侵蚀量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全面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供参考。

    • 水下碎屑流沉积:深水沉积研究热点与进展

      2014, 60(1):39-51.

      摘要 (2790) HTML (11) PDF 8.64 M (3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作为沉积物搬运两大主要动力之一的重力流因其在记录地质事件、改造地表地貌和勘查油气资源方面的特殊意义而引起广泛关注。重力流研究历史经历了现象观测、概念体系建立、沉积模式建立、工业应用与质疑和碎屑流研究深化5个阶段。近期,以深海水下碎屑流为核心的研究重建了“砂质碎屑流”概念,新建立了以碎屑流细分为主要内容的3套重力流分类,提出并讨论了水下碎屑流“滑水”搬运机制特征、形成条件,系统分析沉积物浓度、粘土含量及成分对水下重力流性质及搬运沉积过程的影响。继20世纪60~70年代重力流研究热潮后,1996年以来水下碎屑流为主的研究再次掀起新一轮研究热潮。综合沉积物重力流研究现状、进展和当前油气工业勘探开发需求,指出未来水下碎屑流研究动态包括:① 水下碎屑流成因分类体系的建立及重力流分类体系的完善;② 实地观测与模拟实验结合下水下碎屑流发育机制深化;③ 重力流泥岩沉积机制及油气意义和④ 水下碎屑流主控型重力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 桂西北天峨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晚古生代 沉积特征与演化

      2014, 60(1):55-70.

      摘要 (4019) HTML (12) PDF 12.76 M (4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桂西北天峨碳酸盐岩台地形成于早泥盆世晚期,于早三叠世末最终消亡,长期被深水海槽盆地所围限。晚古生代其是右江盆地北缘一个长期持续发育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地层沉积特征主要受基底沉降、海平面波动和盆地内生碳酸盐沉积速率的控制,可划分为孤立台地和斜坡—盆地两大相区,共识别出局限台地相、半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台地前缘斜坡相和盆地相6种沉积相类型。各时期岩相古地理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并建立相应的沉积地层序列及孤立台地沉积模式。天峨碳酸盐岩台地的发展演化可划分为孤立台地孕育阶段(D31— D2)、孤立台地成型阶段(D3)、孤立台地持续发展阶段(C1—P2)和孤立台地收缩淹没阶段(P3—T1) 4大演化阶段,与右江裂谷盆地(D31—D3)—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C1—T1)的进程相对应,反映了右江盆地晚古生代剧烈扩张、沉降,扬子台地边缘拉伸、破裂,微地块向盆地内部滑移的构造背景。

    • 安徽巢北地区栖霞组臭灰岩段富有机质成因探讨

      2014, 60(1):71-79.

      摘要 (2901) HTML (9) PDF 4.97 M (4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安徽巢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臭灰岩段为研究对象,从岩石学、古生物学及沉积学特征出发,探讨臭灰岩段富有机质与风暴事件沉积之间的关系。臭灰岩段岩性整体为灰黑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层间夹数毫米至数厘米厚灰黑色钙质泥岩,整套岩层富含有机质;其中生物化石丰富,整体为热带、亚热带正常盐度浅水生物组合为特征;为正常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沉积期表现为一个明显的海侵过程,并受风暴作用的频繁扰动。臭灰岩段沉积环境并非“贫氧或缺氧”条件,而是正常富氧环境。富有机质特征一方面得益于沉积期较高的生物产率,同时还与风暴事件沉积作用密切相关,即在风暴作用下,沉积物发生快速堆积,有机质未来得及与富氧水体发生长期接触即被埋藏覆盖,从而导致有机质被良好保存,形成臭灰岩段富有机质特征。风暴作用频发与研究区臭灰岩段沉积期所处的低纬度特征有关。

    • 郯庐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性与深部地壳电性 结构关系的探讨

      2014, 60(1):80-90.

      摘要 (3888) HTML (12) PDF 5.33 M (4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中段地震活动强度大、频率高,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强震沿该断裂带中段局部发生,弱震不均匀分布,一些部位为无震区。本文利用5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对该断裂带中段地震孕育的深部背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切穿整个地壳,地壳电性结构显著不均一,但普遍出现陡立的低阻带与高阻带相间排列的现象,从而成为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带。该断裂带上3处≥Ms7级强震的地壳电性结构实例显示,带内上地壳中、下部出现刚性高阻层连接旁侧或两侧刚性高阻体时才会出现大的应力积累,从而成为强震发生必要的深部结构条件。而该断裂带弱震区显示全地壳尺度陡立软弱低阻带与刚性高阻带相间排列现象,其中的高阻带内只能积累有限应力而诱发弱震。该断裂带无震区上地壳出现了巨厚的异常软弱低阻层,成为极易蠕滑带,旁侧的刚性高阻体完全无法积累应力而诱发地震。上述实际对比分析表明,大型活动断裂带内上地壳的电性结构和流变学与地震活动性密切关联。

    •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麦盖提斜坡构造演化过程的 记录——生长地层及生长不整合

      2014, 60(1):91-101.

      摘要 (2664) HTML (10) PDF 26.07 M (3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部麦盖提斜坡生长地层的发育模式,并结合不整合类型及发育特征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麦盖提斜坡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在早古生代时期,麦盖提斜坡为一北倾的斜坡,构造高点位于斜坡南部;晚古生代,麦盖提斜坡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斜坡西段主要的构造演化时期始于早石炭世,并持续至早二叠世,构造高点迁移至斜坡中部,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古构造特征;而斜坡东段的主要构造演化时期推迟至晚二叠世。新生代,麦盖提斜坡已反转为南倾的斜坡,构造高点已迁移至斜坡北部,斜坡东段从前中新世开始进入构造演化时期,而西段则推迟至中新世,且东段的构造活动强度要大于西段。

    • 云南格咱岛弧地苏嘎成矿岩体I型花岗岩 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2014, 60(1):103-114.

      摘要 (2923) HTML (13) PDF 9.79 M (3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锆石LA ICP MS U Pb定年法对云南格咱岛弧中部的地苏嘎成矿斑岩体中不含矿石英闪长玢岩和含矿两类石英闪长玢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不含矿石英闪长玢岩(DSG 1)的形成年龄为20303±054Ma,含矿石英闪长玢岩(DSG 2)的年龄分为两组21725±089Ma和2085±10Ma,限定了地苏嘎岩体的岩浆活动时限为217~203Ma,表明与成矿作用相关的热事件主要发生在208Ma。地苏嘎石英闪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岩石富钠(Na2O/K2O=091~291,平均为165),准铝质(A/CNK=0848~1244,平均0996),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LaN/YbN为944~260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K、Rb、Ba、Sr)和不相容元素(U、Th、Pb), 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Hf、P、Ti)。地苏嘎成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均发生在印支晚期,区域构造演化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岩体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其形成与格咱岛弧印支期洋壳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基本吻合,但岩浆作用的时限已接近燕山早期,说明云南格咱岛弧也存在燕山早期的岩浆活动,这对探讨格咱岛弧构造岩浆演化及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新疆博格达—哈尔里克山地区石炭纪火山岩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2014, 60(1):115-124.

      摘要 (2729) HTML (8) PDF 7.33 M (3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博格达—哈尔里克山地区不同地段石炭纪火山岩自然岩石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组合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不同于大陆裂谷环境或伸展环境下的碱性双峰式火山岩构造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研究区火山岩大多数为钙碱系列,富Al高Ti,微弱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表现为火山弧环境。且认为研究区石炭纪火山活动可能与其南侧康古尔洋盆的演化相关。

    • 滇西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体形成机制研究

      2014, 60(1):125-137.

      摘要 (2765) HTML (14) PDF 7.97 M (46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厂箐岩体属于滇西富碱侵入岩带上的一个典型代表,岩体中发现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对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系统岩石学、岩石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研究,认为马厂箐岩体为一岩浆混合成因岩体,形成于新生代陆壳加厚的构造背景下,暗色微粒包体来源于富集地幔岩浆,寄主岩花岗斑岩来源于大陆地壳的长英质岩浆,是幔源岩浆底侵作用诱发其上的陆壳岩石熔融所形成的混合岩浆上侵定位的结果。幔源岩浆对于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具有重要作用,提供了成矿的物质和流体,暗色微粒包体对于斑岩型铜钼矿地质找矿具有指示意义。

    • 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特大型滑坡 及其成因研究

      2014, 60(1):138-144.

      摘要 (2687) HTML (10) PDF 4.71 M (34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上游拉干峡—寺沟峡段共发育特大型滑坡116处,群尖盆地无论是数量还是强度上都占到了绝对优势,这与其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和昆黄运动时期各大断裂带运动性质的转变直接相关;高原掀斜式隆升过程导致各大支流水系特大型滑坡西岸多发于东岸。研究区特大型滑坡有明显的4个群发期,各期都有其不同的触发因素,50 ka和30 ka属构造和气候的耦合成因,10 ka为构造触发, 5 ka 为降雨所致。

    • 大气淡水在碎屑岩次生孔隙中的作用

      2014, 60(1):145-158.

      摘要 (2518) HTML (10) PDF 9.93 M (3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预测是油气勘探中寻找优质储层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深层致密碎屑岩储层。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众多,大气淡水淋滤不稳定矿物形成的次生孔隙,由于后期成岩作用强烈改造而缺乏明显识别标志,在储层预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国内外的一些实例,结合实验模拟水岩反应,研究大气淡水在同生—早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对碎屑岩储层的淋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储层中的次生孔隙与大气淡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气淡水与不稳定矿物的反应主要发生在开放或半开放的成岩体系中,反应产物能够被及时带出,促使了水岩反应的持续进行和储集空间的增加。利用层序地层学,结合储层岩石学特征可以很好地预测由大气淡水淋滤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 油气资源评价一体化技术及软件实现的探讨

      2014, 60(1):159-168.

      摘要 (2543) HTML (11) PDF 2.76 M (3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气资源评价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软件实现在国内外有所进展,但不同机构和学者对油气资源一体化评价的定位与内涵理解存在差异。本文作者结合一体化油气资源评价软件(PetroV)的实际设计与开发经验,阐述了对资源管理一体化、评价过程一体化以及软件实现一体化内涵的理解、定位及关键技术。资源管理一体化源于对常规、非常规海量成藏信息的集成,落脚于基于不同评价对象与目标层次的石油资源有效管理,通过界定不同投资价值属性的勘探目标系列,实现对上游的油气资源评价、勘探规划与市场决策的全方位支持,真正体现对油气资源的投资价值管理能力;评价过程一体化以全周期的资源量估算和储量评估为主线,支持从盆地到区带、到圈闭、到油藏,甚至单井的不同尺度资源评价对象构建、统一高效存储与评价活动的衔接,进而实现可持续、可调整、可回溯的油气资源一体化、动态评价过程;软件实现的一体化定位于数据集成、软件集成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支持复杂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领域基础中间件的设计与开发,利用统一数据模型(ST based KIDA)量化、串接、组织当下不同尺度资评对象的评价过程,真正意义上实现能够融合盆地、区带、圈闭甚至开发阶段的主流资源(储量)全周期、可动态调整的油气资源评价过程。本文作者相信,经过多年的面向油气勘探开发行业的软件与数据一体化技术研究、多轮次油气资源评价经验积累以及最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系统地开展油气资源一体化评价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条件已经具备。

    • 重庆南川晚二叠世凝灰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2014, 60(1):169-177.

      摘要 (2786) HTML (13) PDF 4.84 M (3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 MS)、X射线荧光光谱(XRF)、X射线衍射(XRD)、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 EDX)等方法对重庆南川晚二叠世凝灰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凝灰岩中富集Al、Ti、Li、Cu、V、Cr、Co、Ni、Nb、Ta、Zr、Hf、Ga、Sc、Th、U和稀土元素(REE),其中Ti、Nb、Ga和REE异常富集,达到了伴生矿产的工业品位,其综合利用价值值得关注。凝灰岩自底部至顶部微量元素含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稀土元素(REE)在垂向上分异明显,凝灰岩上部富集轻、中稀土,向下逐渐过渡到富集重稀土类型。凝灰岩中元素的组合特征表明其原始物质可能来源于峨眉山玄武岩岩浆,属于基性火山灰成因。

    • 藏南扎西康矿区流纹岩的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 Pb测年和Hf同位素组成

      2014, 60(1):178-189.

      摘要 (3004) HTML (10) PDF 7.08 M (3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藏南扎西康铅锌锑银矿区流纹岩进行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详细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扎西康流纹岩具有富硅(SiO2=73.37%~77.08%)、贫碱(Na2O+K2O=3.48%~3.56%),贫Mg(MgO=0.36%~0.49%),贫Ca(CaO=0.50%~0.66%),强过铝质(A/CNK=2.16~2.62), 富集Rb、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Hf、Nd等高场强元素,并明显亏损Sr、Ti等元素。稀土总量较高(∑REE=295.71×10-6~343.82×10-6),轻稀土富集,且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10.00~12.62),弱负Eu异常(δEu=0.57~0.88),无明显Ce异常。采用LA MC ICP MS对流纹岩锆石U Pb年龄进行测定,岩体成岩年龄为135.33±0.62Ma。锆石εHf(t)值较低,主要集中在-9.5~-24.2,显示其物源为壳源。扎西康矿区出露的流纹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可能是Comei—Bunury大火成岩省的一部分。

    • 宁镇地区安基山岩体锆石LA ICPMS U Pb 定年及意义

      2014, 60(1):190-200.

      摘要 (2540) HTML (10) PDF 3.82 M (30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宁镇地区安基山岩体最早被厘定为高Sr低Y型岩石(Adakite),为深入理解安基山岩体的成因与深部地质作用演化过程,本文利用LA ICPMS锆石U Pb定年方法对安基山岩体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 1088±12 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另外,结合本地区高精度年代学数据,构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的精细年代学格架,划分为四个阶段:148~133 Ma(第一阶段)、131~127 Ma(第二阶段)、126~123 Ma(第三阶段)以及109~102 Ma(第四阶段)。

    • 东昆仑祁漫塔格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 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形成环境

      2014, 60(1):201-215.

      摘要 (2840) HTML (11) PDF 5.67 M (3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昆仑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岩带发育大量与加里东期造山有关的花岗岩,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为祁漫塔格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新信息,而且对探讨整个东昆仑造山带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报道祁漫塔格东部那棱郭勒河东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祁漫塔格乌兰乌珠尔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 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并对研究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进行探讨。本区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的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4206 ±26Ma、4212 ±19Ma。祁漫塔格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花岗岩类整体属高钾钙碱性准铝—过铝质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平坦、中等负铕异常, 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Sr、P、Ti亏损的特征;该时期为后碰撞构造环境,岩石成因类型以高钾钙碱性 I 型花岗岩为主,但同时出露同时期S型花岗岩,推测在同碰撞挤压造山作用向后碰撞区域拉伸构造体制(约420Ma)的转换时期,产生了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的花岗岩、高钾钙碱性 I 型花岗岩及过铝质花岗岩。

    • 一种基于沉积模式的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

      2014, 60(1):216-221.

      摘要 (2657) HTML (12) PDF 5.10 M (3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下储层分布是位置的函数,不同位置处的沉积模式具有差异性。在储层预测时,除了挖掘已有资料所提供的结构和统计信息外,还应该引入待估点位置的信息,以反映沉积储层模式随位置变化的非平稳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沉积模式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距离函数将储层特征与沉积位置相关联,采用整体替换、结构化随机路径以及多重网格策略再现沉积模式。基于现代鄱阳湖沉积所建立的合成非平稳性三角洲前缘沉积地层建模表明,新设计的方法较传统的建模方法更好地反映了三角洲相沉积地层非平稳沉积模式,新设计方法有更好的地质适用性。研究丰富了储层三维建模理论和方法,为实际油藏建模提供了新手段。

    • 新疆阿尔泰阿舍勒VHMS型铜锌矿床成矿流体 的氦—氩同位素示踪

      2014, 60(1):222-230.

      摘要 (2577) HTML (11) PDF 4.89 M (3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舍勒大型铜锌矿是我国典型的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VHMS)型矿床,赋存于阿舍勒盆地早—中泥盆世阿舍勒组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1号主矿体呈似层状或大透镜体状,矿石呈块状、浸染状、条带状、层纹状、细脉状。本文对块状、浸染状、条带状矿石的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He和Ar同位素进行了研究。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的4He含量为(645~1730)×10-7cm3STP/g,n(3He)/n(4He)值为(01358~0379) Ra,幔源He的含量为179%~555%,表明成矿流体中He主要来源于地壳。40Ar含量为(0318~469)×10-7cm3STP/g,n(40Ar)/n(36Ar) 值变化于3891~9425,40Ar*含量为2406%~9689%,表明成矿流体中存在含有放射性成因Ar的海水加入。结合矿床的氢、氧、硫同位素特征,认为成矿流体来源为海水和幔源岩浆热液。

    • 关中城市群开采地下水有关环境地质问题 及其防治对策建议

      2014, 60(1):231-235.

      摘要 (2977) HTML (12) PDF 1.91 M (3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中城市群地下水自集中开采以来区域地下水位呈整体下降趋势,主要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水位降幅30~50 m,最大超过120 m。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缝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近年随着城市群限制开采量,地下水水位下降及其相关环境地质问题在局部地段有所缓和。本文以50年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针对关中城市群地下水动态特征及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对预防和缓解环境地质问题、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提出建议。

    • 地质论评2014第1期目录和中国地质学会《地质论评》第39届编辑委员会简表

      2014, 60(1):6001000-6001000.

      摘要 (2346) HTML (12) PDF 483.66 K (2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地质学报》第39届编辑委员会成立仪式及进一步办刊问题讨论会在京举行

      2014, 60(1):6001021-6001021.

      摘要 (2339) HTML (12) PDF 584.90 K (2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分出辽阳群是解决辽吉东部元古宇地质问题的关键

      2014, 60(1):6001052-6001054.

      摘要 (2377) HTML (12) PDF 3.59 M (2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中国与地质学有关主要期刊2012年度核心影响因子和核心总被引频次

      2014, 60(1):6001102-6001102.

      摘要 (2406) HTML (9) PDF 197.62 K (2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