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58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流体孔隙剪切变形与岩石圈层状运动机理

      2012, 58(5):801-808.

      摘要 (2547) HTML (12) PDF 863.21 K (2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岩石圈层状滑移系统中,如大陆地壳俯冲叠置构造、逆冲推覆断层、拆离断层、滑坡等系统,近于水平的断裂带上存在许多有一定压力的流体孔隙。如果这些流体孔隙是密闭的,便可看成液压千斤顶的液缸。那么,断层面以上滑移体的重量ST 不仅被断裂带上的固体支撑,也受孔隙液体举托力Ff支撑。设Ff与ST之比为R,那么R就是一个描述滑移体滑移运动难易程度的重要参数。R值越大,滑移体越容易被移动(推动)。而岩石圈中层状滑移系统滑脱面的剪切变形可以显著地改变该参数的大小,从而对层状滑移运动产生深刻的影响。设剪切面上孔隙流体平均压强初始值为P0,剪切角为α,剪切变形后的平均压强为P(α),R(α)—α间存在下式的函数关系: R(α)=R0P(α)P0cosα (1) 由此可见,R(α)与P(α)正相关,与剪切角α也正相关。R(α)与剪切角α的函数关系目前还难以给出,但剪切过程中,流体孔隙压强保持不变的恒压过程是常见的,即P(α)= P0。将该等式代入上式(1),即可获得下式: R(α)=R0cosα, [P(α)=P0,即恒压过程] (2) 由此作出恒压剪切过程的R(α)—α图解。从而发现,恒压剪切过程中,只要滑脱面上密闭流体孔隙存在初始压强,即R0>0,那么, R(α)随α增长,当剪切角α达到一定程度,R(α)迅速超过1;且R0越大,实现R(α)>1所需的α值越小;反之,所需的α值越大。由此证明,密闭流体孔隙经过恒压剪切变形,导致R(α)>1的基本规律。非恒压过程总体规律不变。R(α)>1意味着层状滑移体完全被孔隙流体的浮托力支持。从而揭示岩石圈俯冲—推覆体及拆离机理和滑坡爆发的可能机制。

    • 四川广元上寺剖面长兴阶放射虫动物群演变及控制因素

      2012, 58(5):809-815.

      摘要 (1725) HTML (12) PDF 3.28 M (2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大隆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详细的鉴定和丰度、分异度的统计。发现该放射虫动物群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以泡沫虫和内射虫为主,含少量十字多囊虫的分子;其丰度和分异度与长兴期海平面变化具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放射虫丰度、分异度较大的层位对应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两次最大海侵事件发生的层位。相对长兴晚期而言,长兴早期放射虫的丰度和分异度较大,这与长兴早期水体相对较深有关。此外,有孔虫与放射虫丰度变化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这与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水深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水深的变化是上寺剖面放射虫动物群演变的主要控制因素。

    • 济阳坳陷青东凹陷基底断裂复活规律和方式

      2012, 58(5):816-828.

      摘要 (2047) HTML (11) PDF 8.00 M (1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东凹陷是渤海湾南部发育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其中出现了北西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3组断裂系统。北西向和北北东向者属于基底断裂系统,分别是印支期前陆变形阶段形成的逆冲断层系和晚侏罗世形成的郯庐左行平移断层系。古近纪期间该凹陷在近南北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强烈断陷活动,新生了近东西向的正断层系。两组基底断裂在此应力作用下复活并呈现为斜向拉张活动,北西向者具有左行平移分量,而北北东向者具有右行平移分量。青东凹陷内部以北西基底断裂系统复活为主,早期活动强,控制形成了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沉积格局;晚期活动减弱或停止,被一系列新生东西向正断层所取代,并呈现为东西向的沉积格局。较大型的北西西向基底断裂由于其较低的强度和较为有利的拉张方位,表现为持续较强活动的特征。大型的北西向青东4断裂带和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带,虽处于不利的拉张方位,但由于其较低的强度仍表现为持续强烈的活动,分别在平面上出现了右阶状和左阶状雁列式断层组合,剖面上出现了似花状构造现象,显示了大型基底断裂的复活特征。通过对青东凹陷基底断裂复活方式的分析,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复活的断层,派生雁列式断层、扩展和连接断层3类。由此可见,基底断裂对断陷盆地内断裂系统分布和演化以及沉积充填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 软沉积变形构造的分类和形成机制研究

      2012, 58(5):829-838.

      摘要 (2443) HTML (12) PDF 936.58 K (38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软沉积变形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之后、固结之前在处于软沉积物阶段时由于物理作用发生变形所形成的一系列构造。作为一种广泛发育的沉积构造,对其分类和成因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主流的分类方案是依据其成因机制为主再考虑其它因素将软沉积变形构造分为负载构造、包卷纹层和层理、变形交错层、滑塌构造、泄水和沉积物挤入构造、塌陷构造以及由生物和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变形构造。而作为一种重要的类型,震积构造可以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后生变形三种基本类型,而每一种基本类型可以分别受到伸展、挤压、剪切、液化以及震动而形成不同的软沉积变形构造。软沉积变形构造的触发因素多样,但主要是地震引起沉积物的液化产生的变形,因此可以按照沉积相分析、触发因素评估和标准评估三个步骤对软沉积变形构造的成因进行识别。作为广泛分布的一种沉积构造,软沉积物成因机制的识别和判断仍然将是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软沉积变形在地质工程方面的应用也是一个研究方向,最后,随着油气勘探走向深水,发现软沉积变形构造有关的油气藏也将是另外一个研究的方向。

    • 基于气候变化特征的红层划分对比——以东营凹陷南坡为例

      2012, 58(5):839-845.

      摘要 (1642) HTML (12) PDF 2.58 M (1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利用气候变化特征,对由于缺少特征古生物化石资料而长期难以进行地层划分的东营凹陷南坡始新统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孔店组一段的红层进行了有效划分。采用基于孢粉化石Ephedripites相对含量约束下的测井数据法恢复相对古气候变化,首先根据Ephedripites相对含量的变化确定气候变化拐点(最干旱点)的位置段,再根据能谱测井数据或常规测井数据计算出的连续粘土矿物组成确定气候拐点的具体点,即为层位界线。根据标准井测井数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可以对该井附近新钻探井的红层进行划分对比,其科学性、合理性已被之后的勘探成果所证实。该方法为缺少古生物化石数据的“哑地层”划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被动陆缘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及沉积体系

      2012, 58(5):846-853.

      摘要 (1988) HTML (12) PDF 6.95 M (2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是深水油气勘探和沉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基于尼日尔三角洲西部深水区与白云深水区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开展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和沉积体系研究。主要取得3个方面的认识:① 尽管两个地区所发育的重力流沉积体系差异较大,但基本沉积单元是相同的,均由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深水水道和朵体组成。② 尽管不同被动陆缘深水沉积盆地所发育的深水重力流沉积单元基本相同,但由于重力流供给、海底地形、陆坡均衡面以及可容空间和沉积过程等因素的差异,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以及沉积体系叠置样式存在较大的差异。③ 进行深水沉积单元的识别和表征研究的同时,应加强深水沉积体系控制因素研究,而不能简单的套用某种深水沉积模式。

    • 华南西部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性质及其动力学分析

      2012, 58(5):854-864.

      摘要 (3591) HTML (12) PDF 4.82 M (2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桂北,新元古代丹洲群出露在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为一套角度不整合在中—新元古界四堡群变质岩系之上,整合于南华冰期沉积之下的浅变质/未变质沉积岩夹火山岩组合。本文通过对罗城黄金丹洲群剖面的沉积相及沉积序列研究表明:白竹组至合桐组为冲洪积相(移地滨岸相)、三角洲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缓坡(台地)、深水陆棚相(或欠补偿盆地相)等沉积组合,拱洞组为深水浊积岩、浅海陆棚相沉积组合,晚期为滨浅海相或三角洲相组合。综合剖面沉积相、沉积层序以及其中多幕式的火山—岩浆活动等沉积记录分析,作者认为与新元古代新生沉积盆地开启相伴的双模式的、同期的、一系列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沉积盆地早期的海侵上超和饥饿沉积,晚期差异沉降和快速充填,以及与盆地演化阶段相伴的幕式火山岩浆活动等一系列事实与弧陆碰撞模式是相矛盾的,丹洲群及其相当层位地层应为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其盆地演化的阶段性可能是地幔柱幕式活动的沉积响应。

    • 北淮阳浅变质岩带卢镇关群变质压力及其对大别造山带演化的指示

      2012, 58(5):865-872.

      摘要 (1539) HTML (15) PDF 5.20 M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卢镇关群是北淮阳浅变质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俯冲历史对于证明超高压岩石经历了深俯冲及获得完整的大别造山带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工作在霍山牛角冲、与儿街卢镇关群岩石中采集了含石榴子石的黑云二长片麻岩和石榴黑云片麻岩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并通过石榴子石—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压力计计算获得了卢镇关群的变质压力变化于189~199 GPa,其平均值为194 GPa。根据造山带内中—上地壳岩石的平均密度,获得了卢镇关群曾俯冲于地下647 km的深度。这表明位于大别造山带最北缘的北淮阳带曾俯冲于较大深度,支持前人关于华南、华北板块缝合线位于北淮阳带以北的结论。

    •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坡北岩体内橄榄辉长苏长岩岩石成因

      2012, 58(5):873-886.

      摘要 (1954) HTML (11) PDF 8.25 M (1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坡北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部,由5个阶段的岩浆作用形成,其中,第二阶段岩浆作用形成的侵入体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橄榄辉长苏长岩,局部有零星的辉长苏长岩和斜长岩。岩石的SiO2—FeO/MgO图解显示其化学组成为钙碱性系列,但单斜辉石的Al2O3—SiO2及n(Si)—n(AlⅣ)图解表明母岩浆为拉斑玄武质岩浆。岩浆演化方向与岩石化学系列的转化是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侵入体遭受了长城系古硐井岩群138%~315%的混染。原生岩浆为MgO含量约731%的玄武质岩浆。岩石的TiO2、Na2O、K2O、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均很低;除一件样品外,其余岩石的εNd(t)值为+254~+281,这些特征表明岩浆源区属亏损型大陆岩石圈地幔。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处于物理化学条件相对稳定的近平衡状态,局部不平衡分离结晶形成堆晶结构和纹层状构造,岩浆结晶温度约为1070℃。由于岩浆源区熔融程度低,导致原生岩浆贫硫,且岩浆在演化过程中没有经历充分的分离结晶作用,这些因素使得橄榄辉长苏长岩侵入体不具备硫达到过饱和进而发生铜镍硫化物熔离成矿的潜力。

    • 西藏墨竹工卡县邦铺钼(铜)矿床辉钼矿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性质的指示

      2012, 58(5):887-892.

      摘要 (1676) HTML (14) PDF 3.99 M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以西藏墨竹工卡县邦铺钼(铜)矿床辉钼矿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精度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 MS)对辉钼矿进行了稀土和微量元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辉钼矿具有轻稀土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内部分馏明显。辉钼矿稀土元素不同程度地出现铕负异常和铈负异常现象,分析得出其铕负异常可能是继承了成矿流体自身铕亏损的特征,而铈负异常反映出成矿流体该阶段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特征。辉钼矿微量元素中Cu、Pb、Zn、W等元素含量较高,表明成矿流体自身富集成矿元素的特征;而高场强元素亏损、Hf/Sm、Nb/La、Th/La比值小于1的特征,反映出成矿流体为富Cl型流体;辉钼矿的Y/Ho、Zr/Hf、Nb/Ta比值变化范围较小,表明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来源相对稳定,基本无外来流体混入。

    • 济阳坳陷南部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及其油气聚集规律

      2012, 58(5):893-900.

      摘要 (1307) HTML (12) PDF 10.05 M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分析了济阳坳陷南部中、新生代不同构造运动期与多位态主断裂(系)相伴生的横向变换带特征。研究表明,印支运动期横向变换带为NNE向展布,由侧向挤压褶皱和侧断坡组成;燕山运动期横向变换带走向为NEE向,由传递断层和横向凸起构成;而喜马拉雅运动期横向变换带则表现为NW向,由走向斜坡和传递断层组成。横向变换带构造演化使其不同构造部位具有叠加与迁移演化的差异性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油气的差异聚集,其中变换带叠加可形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变换带迁移则造成“满洼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

    • 陆相湖盆海侵地质事件识别及其对烃源岩形成影响

      2012, 58(5):901-910.

      摘要 (1559) HTML (14) PDF 2.07 M (2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些陆相湖盆烃源岩的形成是否与海侵地质作用有关是石油地质学陆相生油理论中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重要科学与实践应用问题。为给全面深入理解该问题提供参考,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工作的方向。首先剖析了是否有海侵发生,为此分析了海侵的各类识别证据,并主要归纳为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3个方面,这些多方面证据指示一些湖相烃源岩在形成过程中有海侵地质事件发生。海侵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烃源岩规模上,并通常使得丰度增高、类型变好、规模变大,优化了烃源岩质量。未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海侵识别宏微观证据的综合研究,另一方面可寻找在沉积环境上具有延续性和过渡性的研究实例(海相、海侵湖相、湖相,如中国东南部下白垩统),开展时空上的对比分析。这对全面准确认识烃源岩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 沉积物微量金属元素在重建水体环境变化中的意义

      2012, 58(5):911-922.

      摘要 (1745) HTML (13) PDF 1.74 M (2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沉积物所记录的微量金属含量与形态的变化是指示人类活动影响下水体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主要用于指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体初级生产力变化和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的水体环境状况。总体而言,沉积物中微量金属含量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显著上升,反映了采矿、冶金、污水排放、化肥使用、煤炭和石油燃烧等各种人类活动造成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记录。作为浮游植物微量营养元素,Cu、Zn、Ni、Ba、Cd等在沉积物中的记录可以指示水体初级生产力水平。U、Mo、V、Cu、Cd、Mn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沉积物中的富集或贫化,及其比值(如Re/Mo、Cd/U、Th/U和V/Sc)的变化,是指示水体和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有效指标。但需要指出的是,在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水体中,这些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指标很少能指示水体生产力或氧化还原状况,可能主要与人类活动同时造成这些金属元素大量污染输入而掩盖了其自生来源和内在变化的沉积记录有关。所以,对沉积物中微量金属元素来源的判别(陆源碎屑输入、人为输入和水体自生来源)是重建水体环境变化的重要前提。本文总结了多种化学和统计学方法(包括同位素示踪法、化学提取法、富集因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在沉积物金属来源判别中的应用。另外,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会干扰沉积物金属记录对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所以构建多元素指标来综合判断沉积物记录所反映的环境信息是今后的研究所必须关注的。

    • 塔里木地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评述

      2012, 58(5):923-936.

      摘要 (1947) HTML (13) PDF 5.94 M (2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地块是我国三大主要陆块之一。它是一个具有完整的前寒武纪基底且发育了良好的新元古代盖层沉积的大陆块体。笔者等综合了近十年来中外地质学家对塔里木前寒武系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取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概括了塔里木前寒武纪构造演化阶段、过程以及塔里木在前寒武纪时期与全球性的超大陆汇聚和裂解事件的沉积、变质、岩浆及构造作用的耦合关系。特别指出,笔者等详细地讨论了含蓝片岩的阿克苏群可能的沉积时代、发生蓝片岩相变质的时间,并结合对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综合分析,提出塔里木在新元古代早期(900Ma)汇聚到澳大利亚北缘,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一部分。在新元古代中—晚期,沿塔里木北缘的俯冲可能一直持续到760Ma。820~760Ma期间,新元古代Rodinia超级地幔柱和板块俯冲共同制约了塔里木北缘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这一模式可能对认识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复杂的岩浆作用具有启示意义。

    • 从生物矿化作用衍生出的有机矿化作用:地球生物学框架下重要的研究主题

      2012, 58(5):937-951.

      摘要 (1681) HTML (13) PDF 697.49 K (3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早期“生物矿化作用”的概念,被定义为生物形成矿物的作用,并进一步分为生物控制和生物诱导两大类型。这个宽泛的概念,被修订为生物以生命活型(living form)影响矿物物质的沉淀作用;相应地,“生物矿物”是在严格的生物控制下、从局部环境中选择性地吸收元素并融合成具有生物功能构造的矿物。“有机矿化作用”,则被定义为“与那些无生命活力的有机物质相关联的矿物形成作用”。与生物矿化作用相对应,有机矿化作用的产物被定义为“有机矿物”,用来指那些通过有机聚合物、生物的和(或)非生物的有机化合物所导致的矿物沉淀作用,但是,有机矿物并非活着的细胞所直接形成。有机矿物与生物矿物的重要区别是,有机矿物没有被融合成受到生物严格控制的功能性构造。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将生物矿化作用作为关注“生命体系中复杂的化学过程”的研究主题,超越了地质学范畴并使生物矿化作用的研究成为多学科关注的迷人领域,也大大促进了有机矿化作用的研究;考虑到有机矿物是沉积岩的重要组成,而且与生物的出现同步,还是潜在性的地外生命的遗迹,因此,从生物矿化作用衍生出的有机矿化作用的研究,自然就成为与生物矿化作用存在紧密关联的、地球生物学框架下又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 四川冕宁基性岩墙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12, 58(5):952-964.

      摘要 (1948) HTML (17) PDF 7.36 M (2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四川冕宁地区的基性岩墙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主量元素特征和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显示,基性岩墙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的特征,与峨眉山玄武岩为同源产物,存在密切的成因关系。微量元素示踪、Th/Hf—Ta/Hf判别图表明,冕宁基性岩墙具有地幔柱成因的特征,并遭受了轻微混染。基性岩墙锆石LA ICP MS测年结果表明,岩墙形成年龄为256.7±4.3Ma,表明岩墙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大规模岩浆作用晚期的产物。年龄测定结果还暗示了岩墙在约244Ma遭遇了一次变质事件,可能是岩浆热—机械侵蚀作用,以及印支运动诱发岩浆作用再次活跃的结果。

    • 粤东地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作用及其成因演化

      2012, 58(5):965-977.

      摘要 (2844) HTML (13) PDF 3.30 M (2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粤东地区出露有大埔黑云母花岗岩、大埔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揭西黑云母钾长花岗岩3种岩石类型,大埔黑云母花岗岩和揭西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的LA ICP MS锆石U Pb年龄分别为1363±06Ma和1349±04Ma,属于晚中生代早白垩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晚侏罗世;3种岩石在主量元素上总体具有富硅、铝,碱含量中等,贫铁、镁、钙、钛、磷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的弱过铝质岩石;大埔黑云母花岗岩的δEu负异常中等,具略向右倾的轻稀土富集模式,可能是由时代相当于元古宙的富砂屑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大埔黑云母钾长花岗岩、揭西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具有中等—强的δEu负异常,稀土配分模式为海鸥型,二者在野外分布上紧密共生,时间上比较接近,在地球化学上表示出连续变化的趋势,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组成,可能是由时代相当于元古宙的陆壳富泥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是同一岩浆演化到不同阶段的产物。

    • 限定作用域的矿产资源综合信息定量预测模型

      2012, 58(5):978-986.

      摘要 (1319) HTML (12) PDF 6.68 M (1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矿产资源预测中的预测区与已知区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一种限定作用域的矿产资源量综合信息定量预测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桂西—滇东南地区的锰矿预测。其主要步骤是: (1)地质变量的作用域为数据范围、作用范围和在已知区内的值域范围三者的交集,避免了当原始数据的范围未覆盖整个预测区时对数据进行外推的操作;(2)预测模型的作用域为其包含的全部地质变量的作用范围的交集,当构成模型的地质变量的作用域的交集为空时,模型是无意义的;(3)通过地质变量组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在已知区构建出一系列定量预测模型;(4)对于每个预测单元,从一系列定量预测模型中选取地质信息量大、线性回归效果好的模型,用于预测其单元资源量。该方法预测过程是预测区的成矿作用要素与在已知区建立的预测模型之间进行匹配的过程,充分保证了预测区与已知区的信息的对等性。

    • 赣南淘锡坑锡矿床中锡石晶体形态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2012, 58(5):987-1000.

      摘要 (1626) HTML (15) PDF 5.98 M (2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淘锡坑锡矿床的含矿石英脉中的锡石晶体开展了晶体形态学和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按晶面组合特征,淘锡坑锡矿床中的锡石可分为三种类型:由{111}锥面+{110}柱面共2个单形构成的A型锡石、由{111}锥面+{110}柱面+{100}柱面共3个单形构成的B型锡石和由{111}锥面+{101}锥面+{110}柱面+{100}柱面共4个单形构成的C型锡石。综合各种锡石晶型与结晶条件的资料分析,本文推测A型、B型锡石的结晶温度高于C型锡石的。本文首次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仪对锡石进行阴极发光(CL)成像观测,发现淘锡坑锡矿床中的锡石经历了两期结晶作用:早期锡石以CL荧光亮度较小(黑色—暗灰色)为特征,边缘有明显的溶蚀痕迹,常见典型的韵律振荡构造和砂钟构造,其晶面组合特征显示了早期锡石属于A型或B型锡石;晚期锡石以CL荧光亮度较大(白色—浅灰色)为特征,往往沿着早期锡石的溶蚀边界面充填生长,一般不显示韵律振荡构造和砂钟构造,其晶面组合特征显示了晚期锡石属于C型锡石。电子探针分析显示,淘锡坑锡矿床中锡石的FeO、Ta2O5含量较高,指示其形成于高温热液环境;HfO2含量较高,Zr/Hf比值较低,说明成矿热液来源于高度分异的花岗质岩浆。两期锡石的FeO含量和In2O3含量的对比结果显示,早期锡石相对富FeO而贫In2O3,反映了早期锡石的结晶温度和压力均高于晚期锡石的,故两期锡石的结晶作用分别与淘锡坑矿床的两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相关。

    • 2012年第58卷第5期目录

      2012, 58(5):10001-10004.

      摘要 (1174) HTML (10) PDF 1.53 M (1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录

    • 书法: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90周年

      2012, 58(5):10886-10922.

      摘要 (985) HTML (11) PDF 2.06 M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