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11, 57(6):761-769.
摘要:新疆西南天山乌恰地区早侏罗世软沉积物变形位于湖相砂岩中;由地震触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有三个层位,位于下侏罗统康苏组的顶部。变形主要类型为负载(load)、球枕(ballandpillow)、滴状体(droplet)、锥形体(cusps)、液化均一层(homogeneous layer)和液化不整合(liquefied unconformity)。三个变形层位反映乌恰地区早侏罗世末曾连续发生过三次强地震;变形类型机制不同反映三次地震强度有别。乌恰下侏罗统处于中亚塔拉斯—费尔干纳巨型走滑断裂控制的拉分盆地中,断裂走滑伴随地震直接诱发软沉积物变形;古地震震级为Ms65~7。
2011, 57(6):770-778.
摘要:会理—东川地区是上扬子陆块出露中元古界地层最广泛的地区。以菜子园—麻塘东西向断裂带为界,之北为会理群,之南为汤丹群、东川群,断裂带内为通安组五段。均为一套浅变质的沉积岩夹火山岩。笔者等通过沉积学、火山岩岩石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综合研究,认为中元古代(1800~1650Ma)堆积了一套偏碱性细碧角斑岩和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的河口群,形成了近东西向的裂谷盆地。东川群大致相当于Calymmian期,其黑山组中凝灰岩锆石SHRIMP年龄为1503±17Ma,形成于被动陆缘的伸展环境;会理群大致相当于Stenian期,具陆缘—岛弧型火山岩组合特征。通安组五段为裂谷—深海型沉积。会理群、东川群形成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两套产物,在新元古代以前分属不同的两个块体,不能加以简单的对比。二者应该以菜子园—麻塘断裂带为界,保持相对独立。
2011, 57(6):779-798.
摘要:根据野外详细调查,本文系统分析了医巫闾山地区的伸展构造,认为区内瓦子峪伸展韧性剪切带发育之前就出现了变质核杂岩。该核杂岩具有典型的三层结构,其拆离韧性剪切带出现在变质基底内,但西侧被晚期早白垩世瓦子峪韧性剪切带切割,呈不完整的长环形带状展布。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 C 组构皆指示核杂岩的下盘、拆离韧性剪切带及上盘底部具有一致的上盘向 SSW的运动学指向。拆离剪切带和下盘中同构造侵入了大量浅色花岗岩脉,其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指示核杂岩形成于157~147 Ma,表明研究区的伸展活动开始于晚侏罗世。医巫闾山晚侏罗世变质核杂岩的厘定,暗示燕山构造带上广泛出现的晚侏罗世岩浆活动应发生在区域性伸展背景下,华北克拉通北部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开始发生破坏,到早白垩世达峰期并遍及整个华北克拉通东部。
任升莲 , 宋传中 , 林寿发 , 张浩然 , 李加好 , 涂文传 , 张欢 , 章骏杰
2011, 57(6):799-809.
摘要:韧性剪切带上岩石变质—变形条件的研究是探讨造山带造山过程及造山机制的重要环节。岩石中矿物显微、超微构造特征是造山带形成环境的真实体现,是造山带变形研究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商丹断裂带(即商南—丹凤断裂带)东延段桐柏山地区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子石的位错特征及动态重结晶型式等显微构造特征,分析研究石榴子石塑性变形方式、变形机制及形成环境。该石榴子石的位错主要是自由位错、位错壁,位错运动以滑移为主,滑移面为1/2<111>{110}和<100>{001}。石榴子石的动态重结晶是由于晶体边界的亚晶粒生长和边界迁移而形成。用石榴子石—白云母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出其形成温度为562~617℃,白云母中的压力计计算出的压力为0.77~1.02 GPa。石榴子石的自由位错密度平均值为ρ=614×108/cm2,差异应力是0.51 GPa,应变速率为0.497536 nm/s。通过系统分析认为其位错特点与构造带的形成发展有关,早期经受了中级区域变质作用,随着造山作用导致的剪切带形成,该岩石经历了较强的应力作用,其中的石榴子石形成了高密度位错和亚晶粒,最后在相对低应力的热驰豫阶段产生重结晶,导致石榴子石产生塑性变形。
2011, 57(6):810-824.
摘要:为进一步认识华南埃迪卡拉纪(震旦纪)海水硫化条件的演变过程,本文对斜坡相沉积的陡山沱组中的黄铁矿进行形态与粒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期沉积的多数黄铁矿是早期成岩作用形成,以自形、半自形晶体为主;个别层位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于10μm的比例较高(89%~96%),反映是在海水、沉积物界面以下生长的,不能充分指示水体硫化状态。但在陡山沱组中部和上部发育有数层从水体中析出的同沉积草莓状黄铁矿(96%以上的莓球粒径小于10μm),反映出海水硫化条件发育。黄铁矿铁与高活性铁的比值(FePY/FeHR)作为判别海洋硫化状态的重要指标,可能会因次生黄铁矿的叠加效应影响而产生偏差,应结合黄铁矿矿物形态—粒度分析和其他手段加以校正。通过这2种方法并结合碳、硫同位素等研究表明,陡山沱组沉积旋回Ⅰ顶部和旋回Ⅲ底部沉积期间华南古海洋曾经历了两幕规模较大的间歇性硫化时期,在此期间硫化水体的覆盖范围至少包括陆架至斜坡中部相区。硫化水体的形成和时空演变主要受大气含氧量、海水硫酸盐浓度、细菌硫酸盐活动(BSR)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控制。重要的生物类群主要出现在非硫化间隔期,表明海水硫化条件是限制生物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李祥辉 , 陈斯盾 , 罗家洪 , 王尹 , 曹珂 , 刘玲
2011, 57(6):810-824.
摘要:利用LAICPMS测试技术对浙西地区中生代晚期寿昌盆地典型剖面建德群9件凝灰岩和安山岩样品的锆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年分析。结果显示:建德群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范围在134~115 Ma之间,属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其所属的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和横山组的锆石年龄分别是134~125 Ma、125~118 Ma、125~121 Ma和121~115 Ma,各自对应于欧特里夫期—巴雷姆期、阿普特期早—中期、阿普特期早期、阿普特期中期。由此认为,黄尖组的时代与寿昌组+横山组大致相当,前者与后两者横向可能为同时异相,并非上下关系;在寿昌和丽水两个盆地的寿昌组近乎同时,其上为时代大致相当的横山组与馆头组。
2011, 57(6):825-836.
摘要:白沙冲岩体和北炮台岩体均位于个旧矿田的东区北段。白沙冲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而北炮台岩体岩性主要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本文通过对白沙冲岩体、北炮台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Nd、Sr同位素研究,厘定白沙冲岩体属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北炮台岩体属准铝质的钾玄岩系列花岗岩。两岩体均表现出亏损Ba、Sr、Nb、P、Ti,富集Rb、Pb、U的特点。白沙冲岩体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具强烈的铕负异常,且具有类似于M型的四组分效应;相对于白沙冲岩体,北炮台岩体稀土总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具中等程度的铕负异常。Nd同位素结果显示,两岩体均来源于大陆地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岩体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均经历了结晶分异,且白沙冲岩体的分异演化程度较高。区域内同时代花岗岩的相关资料表明,滇东南—桂西一带在晚白垩世存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成岩事件,可能为晚中生代华南岩石圈伸展背景下的产物。
2011, 57(6):851-869.
摘要: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静态与动态条件下部分熔融岩石中熔体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着重阐述部分熔融对橄榄岩和花岗岩流变学性质的影响。众所周知,部分熔融不仅是造成地球的成分演化、形成层圈构造的重要过程,而且对深部地壳和上地幔的物理性质 (如, 电导率、滞弹性、剪切波速度和渗透性等) 皆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部分熔融岩石流变性的研究对于深刻理解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之间的力学耦合、地幔对流,板块构造运移、造山作用、地壳隧道流等地质过程必不可少。在过去特别是近三十年来,该领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深了人们对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性质的理解,现已达成如下共识:在静态条件下,当橄榄岩中的熔体分数很小 (<约2%) 时,熔体主要局限于颗粒三连点或沿粒棱分布;随着熔体体积分数的增加,颗粒边界上的熔体膜也会逐渐增多。然而,在共轴挤压和简单剪切变形条件下,熔体大多数沿着与最大主应力呈15°~ 30°的小角度的伸展剪切带分布。只要熔体的体积分数不大 (约5%),绝大多数颗粒边界并没有被熔体润湿,部分熔融只会导致中等程度的流变弱化效应。但是,随着熔体含量的增加,地幔岩流变强度的弱化效应会渐趋强烈,变形最终导致固—熔体的彼此分离 (岩浆萃取)。
2011, 57(6):870-880.
摘要: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早—中白垩世地层(白垩系一般为二分,国内外有人主张三分,国内三分条件尚未成熟.本文只是为与国外同行对比行文方便而使用早—中白垩世.)发育,是研究塔里木盆地该断代陆相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亚格列木组过去由于化石较少,时代划分存有争议。笔者等在拜城县卡普沙良剖面首次发现该组孢粉化石之后,本次又发现51属22种(其余为未定种),将该组置于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至凡兰吟期。舒善河组孢粉以往报道很多,化石丰富,根据孢粉本文将该组划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至巴列姆期。本次重要发现是该组下部赋存丰富的双手粉(Dicheiropollis),含量可达30%以上,1996年笔者等在该组上部发现高达53.7%~60.5%含量的双手粉。国内外孢粉学家将其视为早—中白垩世北冈瓦纳孢粉植物区系的典型分子,它出现的时限很短,仅限于早白垩世早—中期。这类花粉如此高含量在本区出现,为重新认识早—中白垩世的植物古地理分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证据和材料。许多孢粉工作者都将我国早白垩世孢粉植物区归入南劳亚孢粉植物大区。本次新材料的发现并综合前人资料可以认为早—中白垩世时期新疆塔北地区应归为北冈瓦纳植物区,而且很可能是这类孢粉发展中心地区之一。
邓平 , 任纪舜 , 凌洪飞 , 沈渭洲 , 孙立强 , 朱捌 , 谭正中
2011, 57(6):881-888.
摘要:诸广山南体是一个由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巨型复式岩体。本文采用高精度的锆石SHRIMP UPb法首先对位于诸广山南体东、西部结合部位的长江、赤坑、企岭和茶山等4个岩体进行精确定年,测定结果分别为160±2 Ma(MSWD = 1.8)、154±1 Ma(MSWD = 0.41)、156±2 Ma(MSWD = 2.5)和157±3 Ma(MSWD = 2.7),反映它们都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从而进一步证实中—晚侏罗世之交是南岭地区岩浆活动的高峰时期。结合这些岩体的岩石学特征以及相邻地区地质资料,上述燕山早期花岗岩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下,使先期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碰撞产生的薄弱构造带发生进一步伸展的背景下由位于中、下地壳部位的古老变质沉积岩发生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雷敏 , 吴才来 , 武秀萍 , 郜源红 , 吴锁平 , 陈其龙 , 秦海鹏
2011, 57(6):889-899.
摘要:南秦岭新院岩体位于略阳县城以北约35 km处,呈椭圆形,出露面积约200 km2,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岩体中含有大量的铁镁质微粒包体和细晶岩脉。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2196±46 Ma,其中的铁镁质微粒包体的结晶年龄为2215±42 Ma,晚于勉县—略阳洋盆闭合时期(242~221Ma)。根据岩体及其包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认为,该岩体形成于陆内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即印支期扬子板块向北发生俯冲碰撞之后(即主造山期后),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导致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使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质岩浆,同时,部分幔源基性岩浆上侵到花岗质岩浆房,发生岩浆混合,形成花岗闪长岩,尚未混合的基性岩浆团块形成包体。
周开华 , 陈春芳 , 陆刚 , 田青 , 李新华 , 汤新田
2011, 57(6):900-905.
摘要:笔者等首次在德保台地边缘上泥盆统灰岩中发现大量多期次下石炭统杜内阶之灰岩岩脉;通过调查,查明岩脉的形态、沉积物特征、时代及其分布规律,首次在沉积岩脉中采获早石炭世早期牙形刺及Gnathodus与Siphnodella大量混生的现象。经过调查研究,对岩脉的成因有新的认识: 其形成是构造与地震相结合的产物,地震造成台地的隆升、沉降,使上泥盆统已成岩的刚性灰岩发生断裂,形成较深层的张性(拉张)裂隙,早石炭世未成岩的软沉积物及碎屑灌入裂隙中,形成灰岩脉。多期次的构造运动、拉张,造成张性裂隙的多次的张裂,多期次灌入则形成似直立产状的岩墙。这一成因模式既能合理解释岩脉中具有地震造成的液化脉之现象,又能解释形成如此深度岩脉的动力因素,也能解释台地边缘相中有深水相的沉积物及生物之物质来源。通过对岩脉的调查及研究,对理解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