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胡庆 , 曹珺 , 黄俊华 , 喻建新 , 张宁 , 冯庆来
2011, 57(3):305-315.
摘要:本文研究了贵州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组成和疑源类、菌藻类丰度的变化特征。δ13Corg在二叠纪末期存在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两个阶段:缓慢降低发生于Clarkina yini带中下部,陡然降低出现在Clarkina meishanensis带内部。δ13Corg的缓慢下降与疑源类、菌藻类的丰度值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相一致;δ13Corg的陡然降低是火山活动海洋生态系的破坏以及可能存在甲烷释放等作用的结果。δ13Corg的缓慢降低和陡然降低表明了海洋环境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δ13Corg陡然降低之前出现较高值,该层位与绿硫细菌的繁盛层位相对应,说明绿硫细菌可能是造成这一较高值的主要原因。与浅水相剖面相比,新民剖面δ13Corg在早三叠世早期仍然呈下降趋势,说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生产率低下,生物复苏延缓。
张斌辉 , 丁俊 , 张林奎 , 陈敏华 , 王鹏 , 戴婕
2011, 57(3):316-326.
摘要:越北地块位于中国滇桂交界和越南北部地区,是研究扬子、华夏、印支等陆块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通过对越北地块北缘马关—麻栗坡地区“新寨岩组”与花岗质岩石接触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应为三种接触关系(沉积接触、侵入接触、过渡接触),而不是前人划定的剥离断层接触。沉积接触关系反映出震旦纪—寒武纪时越北地块北缘地区从南西向北东的逐渐超覆过程,也揭示了本区还存在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接触和过渡接触关系表明,奥陶纪末—志留纪时伴随广西运动的构造—热事件,成就了越北地区的都龙—Song Chay花岗岩底辟—片麻岩穹窿构造。前人划分的新元古界“新寨岩组”实际包含了晚震旦纪末—中寒武世的多组地层在内。前人划分的古元古代“南捞片麻岩”当属志留纪构造—热事件的产物,而原志留纪花岗岩乃是新元古代和志留纪两期花岗岩搅合未解体片麻状花岗杂岩。
2011, 57(3):327-336.
摘要:浙江沐尘石英二长岩体中普遍发育形态各异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本文运用LA-ICP-MS 锆石U-Pb定年技术,对该石英二长岩和其中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进行了精确的年龄测定,获得的年龄分别为112.1±1.0Ma和112.4±1.2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它们同时形成,这为指示包体属岩浆混合作用成因提供了关键证据。包体野外多呈塑性形态,包体中可见与寄主岩中相似的钾长石斑晶,包体中的斜长石发育复杂的核边环带结构,并普遍出现针状磷灰石,这些特征也指示包体的形成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过程。包体与寄主岩样品具有相似的Hf同位素组成,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为εHf(t)值散布于正值与负值之间。综合分析表明,沐尘岩体中的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最可能为亏损的地幔组分与其诱发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经混合作用的产物。
朱俊 , 李文昌 , 曾普胜 , 尹光候 , 王彦斌 , 王勇 , 余海军 , 董涛 , 胡永斌
2011, 57(3):337-349.
摘要:滇西羊拉矿区里农矿段层状铜矿体产于于与扩张有关的火山—沉积岩系中,含矿岩系内部含中泥盆统至下二叠统构造岩块,但成因上具相似性,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其形成于大陆边缘—半深海环境。矿体寄主岩石主要为富铁的矽卡岩,多个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出,向西缓倾,延伸大于2km,受到地层层位的控制,矿体与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体的接触关系并不明显,与传统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对里农矿段最具代表性的2、5号层状矿体及其围岩进行了岩石矿物以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体具同生沉积特征,含矿矽卡岩富铁,远高于正常接触交代矽卡岩。推断本区矽卡岩化应广泛作用于里农组和江边组中上段各类岩石,这样铁能够从原生矿层中的黄铁矿、胶黄铁矿得到补充。δEu与铜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可能说明矽卡岩化对矿体不同程度的叠加富集作用。里农层状铜矿床的成因可概述为:新古生代拉张背景下海底喷流热水活动形成了里农原生硫化物层状矿体,层状矿体与赋矿火山—沉积岩在空间上共存,印支期岛弧花岗闪长岩对原生层状矿体进行了不同程度叠加改造富集,形成了矽卡岩富厚矿体,因此认为羊拉层状矿床为具层控特征的复合成因矿床。
张志欣 , 杨富全 , 柴凤梅 , 刘锋 , 耿新霞 , 吕书君 , 姜丽萍 , 钟天智
2011, 57(3):350-365.
摘要:本文对新疆阿尔泰南缘乌吐布拉克铁矿区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斜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分别获得了385.6±2.3 Ma(MSDW=0.13)和387.7±2.1 Ma(MSDW=0.23)的谐和年龄,两者为中泥盆世早期同源岩浆侵入体。乌吐布拉克铁矿的形成与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据此限定铁矿成矿时代略晚于388~386 Ma,为中泥盆世早期成矿。乌吐布拉克斜长花岗岩与黑云斜长母花岗岩均具有高硅(SiO2=66.01%~79.14%)、富钠贫钾(Na2O>K2O)的特点。A/CNK〖HT4”〗{A/CNK=n(Al2O3)/\n(CaO)+n(Na2O)+n(K2O)]}值均小于1.1,表明两者为准铝质低钾花岗岩。微量元素表现为富集Th、Ta、Hf等高场强元素,亏损Rb 、Ba、K、Sr、P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2.46~7.24],具有中等或强的Eu负异常。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乌吐布拉克矿区花岗岩形成于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的陆缘弧环境中。
2011, 57(3):366-378.
摘要:铜山岩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岩浆岩主带中的含矿岩体之一,其形成年龄及岩石成因尚缺乏研究。该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组成,与铜矿化关系密切。SHRIMP锆石的UPb测年结果显示,石英二长斑岩的形成年龄为145.1 ± 1.2 Ma,侵位于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岩石的化学成分均显示富硅 (SiO2= 60.23% ~ 66.23%)、富碱 (K2O + Na2O = 4.97% ~ 8.72%),低钙 (CaO = 2.61% ~ 5.66%)、低镁 (MgO = 1.21% ~ 2.92%)的特征;稀土总量均较低 (ΣREE < 200 μg/g),轻重稀土分异显著 [LREE/HREE > 12,(La/Yb)N > 10],具有弱的正铕异常。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表明:岩石为壳幔混源型,是富集岩石圈地幔经不同程度批式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与下地壳物质同熔后,由混染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产生于板块碰撞后隆起到造山晚期的构造背景。此结果有助于为研究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的区域成岩成矿作用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2011, 57(3):387-397.
摘要:张性正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二分性:即断层核和破碎带,断层核由多个滑动面和不同类型的断层岩组成,其渗透性取决于带内泥质含量所决定的断层岩的类型,破碎带表现为高密度裂缝切割围岩,总体表现为高渗透的特征,因此,断裂带渗透能力取决于断层核与破碎带相对发育程度,侧向封闭能力主要取决于断裂带中泥质含量。存在5种侧向封闭类型:即对接封闭、碎裂岩封闭(SGR<15%)、层状硅酸盐—框架断层岩封闭(15%<SGR<50%)、泥岩涂抹封闭(SGR>50%)和胶结封闭。对接封闭是小规模断层和脆性地层中断层的主要封闭机理,对接封闭模式决定正断层控制的油气富集在下盘,烃柱高度与断圈范围内控藏断裂最小断距相当。走滑断层“丝带效应”造成断层两盘油水呈“正弦曲线”模式分布。基于已知封闭断层断裂带SGR与两盘压力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断层岩侧向封闭烃柱高度与SGR之间的定量关系,对于未标定区可以通过实际油藏油水界面和烃柱高度分布,反推定量关系中的d值,进而确定断层侧向封闭烃柱高度与SGR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对未知断裂侧向封闭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依据断层封闭的烃柱高度和圈闭幅度的关系,将断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有效的圈闭,圈闭中充满油,油从构造溢出点溢出;二是部分有效的圈闭,圈闭中油气柱高度小于圈闭幅度,油从断层侧向溢出;三是完全无效圈闭,圈闭中充满水。
2011, 57(3):397-397.
摘要:
2011, 57(3):398-408.
摘要:火山岩作为特殊的油气储集岩类型,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勘探和开发实例。然而因其规模和储量相对较小,储集空间和成藏系统较为复杂,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鉴于前人研究多依赖于钻井岩芯描述和测井数据分析,为了获得岩石孔隙和各类裂缝在古火山机构中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对福建漳州牛头山玄武质火山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岩石物性分析。牛头山古火山历经四期喷发,地表可见四层喷溢相玄武岩层和两处火山颈相岩石出露。喷溢相玄武质火山岩的孔隙度变化较大,从5.34%到23.73%间不等,但渗透率均较低(平均值为0.173×10-3μm2)。火山机构中节理和裂缝较为发育,除火山颈相的柱状节理、火山喷溢相的爆炸缝、冷凝节理外,熔岩/下伏地层接触热变质成因的高孔带、幔源包体裂缝和爆炸孔以及后期形成的构造裂缝、风化破碎带等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面型单元构成了贯通整个火山机构的空间网络,使古火山机构的储集潜力不容忽视。
2011, 57(3):409-418.
摘要:氚作为一种天然的环境同位素可广泛应用于水文地质领域,由于实测资料的稀缺,极大地限制了氚的应用。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选用国际原子能机构最近发布的1960~2005年南纬50°至北纬70°区域内氚值实测资料,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全球大气降水中年平均氚浓度的恢复模型。选取了三个任意典型站点对采用“直接求参法”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一个任选站点对采用“间接求参法”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以南京站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具体应用。因子分析应用于全球氚值恢复具有物理意义明确、适用范围广泛、操作方法简单、影响因素少,很好地恢复出氚值变化曲线的峰值和形态等特点。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模型输出结果与实测值吻合,不但具有全球适用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全球模型精度欠佳的问题,为资料稀缺和无资料地区1960~2005年大气降水中年平均氚浓度恢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同时对模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
2011, 57(3):419-436.
摘要:当蓝绿藻被修正为蓝细菌的时候,多年使用的藻席的概念就被修正为微生物席。科学家们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席实际上是一种多种生物共生的、而且是同营养生物的同生微生物群落,这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几乎包含了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的新陈代谢途径。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多年来认为碳酸盐叠层石是“藻席”(微生物席)的建造物的理念,促使沉积学家们在碎屑岩中寻找微生物席的生命活动留下的痕迹。随着对早年描述的一些可疑的遗迹化石的重新解释,产生了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新概念;也随着现代和化石记录中更多的与微生物席相关的沉积构造在碎屑岩中的发现,从而出现了将碎屑岩中的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Microbial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简称为MISS构造)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新认识;在强调了包含一个较宽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基础上,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还被进一步归为微生物席生长、新陈代谢、破坏、腐烂和成岩过程几个大类。成因类型的挖掘和分类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在地球生物学框架下的碎屑岩微生物席沉积学的发展。
2011, 57(3):437-443.
摘要:简单算例研究表明改进的小生境Pareto遗传算法(INPGA)用于求解地下水系统的多目标优化管理模型时,求解过程简单,计算速度快,而且得到的Pareto解集跨度更为合理。本文以美国麻省军事保护区(Massachusetts Military Reservation, MMR)为实例,通过建立研究区复杂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多目标优化管理模型,进一步对比NPGA和INPGA的求解结果,同时详细讨论和分析适应值库操作和MPI并行技术在实例中的应用效果。求解结果表明MPI并行技术在实例应用中能明显提高加速度和计算效率,而且同样能提供足够的选择方案供决策者权衡选择,由此证明基于INPGA的地下水污染治理多目标优化模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1, 57(3):444-456.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以碳酸盐岩溶蚀孔洞为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通过100余口钻井300余个岩石薄片,以单个薄片的溶斑为研究对象,发现孔洞的充填程度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东、西部地区发育的孔洞被完全充填,孔隙消失殆尽,而中部地区孔洞被部分充填,存在大量的剩余孔隙,为油气储集提供了有利空间。孔洞充填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的石英、石膏和高岭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东部地区以方解石充填为主,中部地区以白云石充填为主。根据奥陶系地层的残余厚度图、奥陶系顶面至各层系顶面的累积厚度图,恢复奥陶系顶面在不同时期的古构造面貌,分析认为孔洞充填程度及充填物类型的分区性主要受控于奥陶系沉积后,早、中三叠世沉积前盆地中部高、东西低的古构造格局。利用充填物的镜下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Fe、Mn、Sr的含量以及烃类流体包裹体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孔洞充填物的形成可以明显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晚期充填物烃类包裹体具有异常高温,明显受到了深部热流体的影响。孔洞充填程度及充填物类型分布规律的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区带优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该层系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