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53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地质论评

      2007, 53(2).

      摘要 (1119) HTML (13) PDF 0.00 Byte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地质论评》编辑委员会

      2007, 53(2).

      摘要 (1201) HTML (11) PDF 0.00 Byte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浙江上虞发现罕见第四纪石冰川群地貌及冰川遗迹

      2007, 53(2).

      摘要 (1995) HTML (13) PDF 2.78 M (1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冰川.是冰川退缩后或无冰川覆盖区域.因气候处于极度寒冷条件下.大量冰碛及冰川漂砾或风化岩屑、岩块.在冻融作用下.沿沟谷运移.并形成大规模线状分布的冻融岩块发育区。是古冰缘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有产物(地质矿产部《地质辞典》办公室.1983);

    • 辽西朝阳地区晚侏罗世逆冲断裂及同构造沉积盆地系统

      2007, 53(2).

      摘要 (1647) HTML (15) PDF 10.78 M (17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晚侏罗世燕山冲断带前缘拗陷盆地群东段的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和北票盆地,形成于同沉积期的板内挤压变形。两个盆地横断面均显示出北西翼岩层陡立或倒转而南东翼平缓、以及同期碎屑堆积北西翼厚而南西翼薄的特点,具有典型的不对称结构。分别位于两个盆地北西侧的雷家营子和风凰山逆冲断裂带控制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化。砾石成分统计分析显示,晚侏罗世土城子时期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辽西的西北部,即“内蒙地轴”上,是响应逆冲推覆活动的产物。两条断裂带及其所控制的盆地,构成了背驮式盆地构造系统,清楚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逆冲推覆扩展总体上指向SE方向。辽西地区土城子期盆地的形成和沉积充填是区域地壳缩短或增厚的重要方式之一。

    • 白云运动:南海北部渐新统-中新统重大地质事件及其意义

      2007, 53(2):145-151.

      摘要 (2568) HTML (11) PDF 1.26 M (2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要:南海北部及珠江口盆地渐新统-中新统界面(约23.8Ma)代表一个重大地质事件:在南海乃至东亚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本文定名为“白云运动”。研究证实,白云凹陷23.8Ma以前为浅海陆架沉积,但随着南海扩张脊向南跃迁使得23.8Ma以来白云凹陷深部地幔上隆产生强烈的热沉降,陆架坡折带由23.8Ma以前位于白云凹陷南侧突变式地跳跃到凹陷的北侧;白云凹陷也由渐新世晚期的浅海陆架环境转为陆坡深水环境。沉积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揭示,该构造事件也是本区沉积物源突变的主控因素,造成珠江三角洲和珠江深水扇系统在23.8Ma界面发生明显突变。32~23.8Ma的珠江流域范围可能以华南花岗岩地区为主,之后受喜马拉雅隆升的影响,珠江流域范围向西扩展,沉积物中明显存在着来自喜马拉雅东翼的物质。23.8Ma渐新统-中新统重大构造事件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了珠江流域的格局、南海北部沉积物的组成、沉积作用、海平面变化和油气成藏特点。

    • 煤中铂族元素含量测定——与代世峰,李生盛等人商榷

      2007, 53(2):151-151272.

      摘要 (1709) HTML (9) PDF 263.26 K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来,代世峰,李生盛等研究者相继在《地质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地质论评》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煤中铂族元素发现、分布及其地质意义的文章,其主要铂族元素含量范围为Pd:0.02~5.18×10^-6,Pt:〈0.01~2.427×10^-6(代世峰等,2003,2006;李生盛等,2002;Dai et al,2003,2004,2005)。[第一段]

    • 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

      2007, 53(2):164-169.

      摘要 (2349) HTML (13) PDF 502.58 K (2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海东北部潮汕坳陷发现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的海相中生代地层,由泥岩、砂岩、放射虫硅质岩夹鲕粒灰岩及火山岩构成。岩石组合及沉积特征反映出,从中-晚侏罗世到白垩纪沉积水深经历了由浅到深,然后又转为陆地的一个完整旋回,沉积环境则经历了由滨浅海相到深海相,又到滨海过渡相和陆相河湖体系的演变过程,在深海相与滨海陆地过渡相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环境突变,为沉积环境缺失所致。与深海相放射虫硅质岩相伴,则夹有玄武岩(细碧岩)层。沉积反应的气候条件从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温暖湿润气候环境过渡到晚白垩世的炎热干旱气候环境。这套海相中生代地层的存在对解释南海北部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以及古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末端扇——在中国被忽略的一种沉积作用类型

      2007, 53(2):170-179.

      摘要 (1702) HTML (10) PDF 6.92 M (1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末端扇出现在有沉积物负载的河流末端蒸发和流量损失消减的地方,多形成于干旱或半干旱的环境中。Mukerji等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末端扇的沉积学慨念,然而在中国至今仍未见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国外多年来末端扇沉积相模式的发展分析,本次以岩心描述和测井相分析为手段,对濮城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二上亚段2+3砂组进行了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末端扇这一沉积相类型,并将其分为三个亚相:近端亚相、中部亚相和远端亚相。研究区中部亚相可进一步细分为分流河道、泥滩、水道漫溢三个沉积微相,分流河道足本区占主导地位的骨架砂体,反映了河流能量的损失和流量的时空波动。本次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末端扇的沉积模式,根据岩心微相分析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该区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 山东沂水新太古代马山和雪山岩体的地质、岩石化学特征和SHRIMP锆石年代研究

      2007, 53(2):180-186.

      摘要 (2567) HTML (11) PDF 2.18 M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山和雪山岩体是山东新太古代沂水岩浆杂岩中的两个主要单元。本文在简要介绍这两个岩体的基本地质、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报道了这两个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马山和雪山岩体中的锆石,均具清晰的岩浆成因的环带结构,Th/U比值大多数大于0.6。马山岩体的侵位(或结晶)年龄为2538 6 Ma(15个分析点的~(207)Pb/~(206)Pb年龄的加权平均值,对应的MSWD=1.5)。雪山岩体的侵位(或结晶)年龄为2532±9 Ma(6个分析点的(207)~Pb/~(206)Pb年龄的加权平均值,对应的MSWD=0.64)。野外观察认为马山岩体的侵入稍早于雪山岩体,这次测定结果与野外观察结果吻合。

    • 西藏丁青宗白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洋中脊叠加洋岛的成因

      2007, 53(2):187-197.

      摘要 (2597) HTML (9) PDF 1.80 M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宗白蛇绿混杂岩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地区,是丁青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定该蛇绿混杂岩的构造属性,探讨其成因,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宗白蛇绿混杂岩存在两套成因不同的岩石。混杂岩中的玄武岩和辉长岩具有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其成因可能与来自地幔深部的“热点”作用有关。而混杂岩中的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MORB相似,形成于洋中脊(洋内弧后盆地扩张中心)环境,并有受“热点”作用影响的印记;具有强烈亏损的地球化学特征的方辉橄榄岩则代表了洋内岛弧的基底残片,是已经亏损的地幔再次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后的残留物。这两套不同成因的岩石在板块汇聚过程中一起构造侵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

    • 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火成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07, 53(2):198.

      摘要 (1661) HTML (11) PDF 3.96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探讨当前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火成岩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即:“C型埃达克岩”的成因、无负Eu异常粗面岩—正长岩的成因、火成岩组合的K60值推算造山带地壳厚度的可信度,和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对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基性岩的适用性。本文认为:①中国东部中生代“C型埃达克岩”有多种成岩过程,并非仅仅源于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②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不能形成无负Eu异常的粗面岩—正长岩,同时“C型埃达克岩”与玄武质岩石高压条件下部分熔融产物在钾含量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③火成岩组合的K60值不能用于估算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带地壳厚度。④一些常用的玄武岩构造环境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并不适用于中国东部中生代钾质基性岩。

    • 赣东北地区岩浆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及地质演化

      2007, 53(2):207-216.

      摘要 (2285) HTML (13) PDF 566.59 K (2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收集并整理赣东北及邻区岩浆岩年龄数据200多个,在综合、分析大量地质资料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较全面地总结本区中元古代以来的岩浆活动、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研究表明,本区古元古代及更早时期的岩浆活动确切记录很少,反映出赣东北地区可能没有古老的陆壳。中—新元古代丰富多彩的岩浆活动,记录了江南造山带在扬子板块东南缘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本区古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总体来说不强烈,主要发育在一些海西印—支期的断裂拗陷带,并且伴随与海底火山活动—热水沉积相关的成矿作用。中生代尤其燕山期是赣东北地区岩浆活动较强烈的一个时期,以德兴铜厂—富家坞花岗闪长斑岩和银山潜火山岩为代表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铜金多金属矿床,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大爆发的典型代表;本区在白垩纪处于拉张伸展的构造环境,发育双峰式岩浆岩建造。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不强,仅在一些张裂带有少量岩浆活动。本文还结合近期工作,对一些争议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 河南祁雨沟金矿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分析

      2007, 53(2):217-227.

      摘要 (2159) HTML (11) PDF 653.25 K (2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祁雨沟金矿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熊耳地体,是典型的爆破角砾岩型金矿。本文全面总结并深入分析了祁雨沟金矿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资料,以氢-氧-碳同位素体系确定成矿流体由岩浆热液向大气降水热液演化,以碳-硫-铅同位素体系厘定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流体系统,以铅、碳同位素确定熊耳地体南侧的中-新元古代地层是不可缺少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之一。因此认为:在中生代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熊耳地体南侧的陆壳板片沿马超营断裂俯冲到熊耳地体之下,通过变质脱水-熔融作用派生了祁雨沟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其成因可由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即CMF模式)解释。

    • 川西北发现喜马拉雅运动的新证据

      2007, 53(2):227.

      摘要 (1492) HTML (12) PDF 2.78 M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西北地质调查队杨恒书等(1995)认为岷江断裂带是松潘-阿坝地区若尔盖地块与摩天岭地块的分界,并认为其在喜马拉雅早期表现为伸展断陷,晚期呈现为扭动式逆冲推覆。1995年杨恒书等在热乌附近观察到岷江断裂飞来峰构造(图版I-1、2,图1),由于漳腊断裂由东往西推覆,燕山期花岗岩推覆于新近系马拉敦组或古近系红土坡组之上形成飞来峰。

    •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末期汉格尔乔克冰期成因新证据

      2007, 53(2):228.

      摘要 (1776) HTML (11) PDF 928.87 K (1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是世界上保存有完整的新元古代三大冰期的地区之一,有关新疆新元古代最末期冰期为大陆冰川早就提出,但由于证据不充分而一直受到质疑。汉格尔乔克冰碛砾岩具有典型的冰川“落石”,属于典型的冰川沉积,对其上覆的帽碳酸盐岩进行系统的碳、氧同佗素研究证明,帽碳酸盐岩具有全球新元古代冰后碳酸盐岩沉积类似的碳同位素负异常特征,特别是在帽碳酸盐岩底部发现具有典型的大气淡水成因的白云岩,证明汉格尔乔克冰期为大陆冰川。

    • 贵州中西部洞穴水系与碳酸钙的稳定同位素意义

      2007, 53(2):233-241.

      摘要 (2022) HTML (14) PDF 564.60 K (18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贵州中西部四个洞穴取得水样和碳酸钙样品,其中地表水与洞穴水的δD和δ~(18)O_(SMOW)的平均值分别为-51.1‰±6.2‰和-7.48‰±0.88‰,代表了该地区的大气降水δD和δ~(18)O的平均值。一方面,尽管只是一次取样,多数洞穴滴水的δD和δ~(18)O值还是反映了地表水的同位素年平均值。而另一方面,在个别滴水点可能由于洞顶包气带很薄,能够灵敏地反应季节性雨水δD和δ~(18)O值的变化,那么,短期的滴水测量不一定反映地表水的年平均值。石将军洞的年轻鹅管δ~(13)C_(PDB)值(-1.6‰)远比织金洞(-7.00‰)的重,是由于植被覆盖率低、严重石漠化造成的,织金洞上覆植被由于受到人为的保护,恢复较好。其他洞穴碳酸钙沉积物的δ~(18)O和δ~(13)C显示,全新世时期的植被发育较好,δ~(13)C值轻;而冷干的冰期时,植被覆盖减少,δ~(13)C值偏重。因此,洞穴沉积物的δ~(13)C可以作为重建古植被和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的重要依据。

    • 塔里木盆地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牙形石生物地层初步研究

      2007, 53(2):242.

      摘要 (1822) HTML (19) PDF 3.21 M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县东南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发育,并且该剖面也是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沉积最为齐全的露头剖面之一,尤其是上奥陶统的中—上部发育了许多重要的牙形石属种。本文通过对剖面上灰岩层样品的系统采集和牙形石分析鉴定,将该剖面的奥陶系分为4个牙形石组合和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erratognathus diversus - Bergstroemognathus extensus 组合 , 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 - Periodon aculeatus 组合 ,A phelognathus sp. - Tasmanognathus sp. 组合, Belodina confluens- Phragmodus undatus 组合 , 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 带和 A phelognathus pyramidalis带。其中,上奥陶统上部牙形石的重要属种A. pyramida-lis、A. politus、Y. yaoxianensis 和 A. neimengguensis以及上奥陶统上部的A.pyramidalis带与Y.neimengguensis带是首次在柯坪地层分区发现。这些发现初步解决了塔里木盆地覆盖区与露头区上奥陶统不能进行精细生物地层对比的问题。

    • 内蒙古高特格含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地层的磁性年代学研究

      2007, 53(2):250-260.

      摘要 (1771) HTML (12) PDF 662.54 K (2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中部地区高特格产出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组合代表了该地区新近纪哺乳动物群序列中最年轻的成员,在研究蒙古高原动物群的演化与生态环境变化上有着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等开展了对含化石地层剖面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研究。研究发现,这套地层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和矫顽力谱较宽的针铁矿。由于岩石的磁化强度很低,难以直接获得特征分量,然而通过低温分量的重磁化大圆弧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特征剩磁的磁极性,从而建立了该剖面的磁极性地层柱。在27.65m厚的剖面上,共获得四个正、反极性带::N1-R1-N2-R2,R1对应于C3n.lr,N2对应于C3n.1n。高特格动物群出露在C3n.1n-C3n.1r之间,绝对年龄在4.180~4.480Ma之间,含化石层(22.65m厚)平均沉积速率为65.2m/Ma。据此推断出采样剖面的年代在4.072-4.496Ma之间。

    • 松潘—甘孜和西秦岭造山带地球物理特征及基底构造研究

      2007, 53(2):261.

      摘要 (2123) HTML (11) PDF 2.90 M (2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松潘-甘孜和西秦岭造山带地球物理特征以及基底构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松潘-甘孜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的基底性质相似,均具有扬子块体的构造属性。褶皱基底的分布范围为:西南部以二道沟-玉树-理塘为界;东至青川-都江堰,即龙门山断裂带;北部边界由西到东,沿昆仑南缘至花石峡,然后转向北东,沿兴海-夏河-西和展布。在深地震测深和高温、高压岩石密度研究结果的约束下对重力资料进行反演,得到该地区的基底起伏。反演结果表明:松潘-甘孜-西秦岭地区的基底深度为1.3~8.6km(以海平面起算)。阿坝-甘孜-道孚以及夏河-泽库-兰州一带为基底隆起区;若尔盖-唐克-红原、花石峡达日和-达日东南一带为基底凹陷区,其中红原附近基底深度达8.6km,为全区基底深度最大的地方。

    • CCSD超高压变质岩中金红石结构水(OH^-)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2007, 53(2):267-272.

      摘要 (1607) HTML (11) PDF 785.51 K (1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的结构水研究是认识超高压变质作用(UHPM)过程中流体活动规律的重要手段,并对板块汇聚边缘大陆动力学及水的深部地球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非偏振光)研究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岩心及其周围地表榴辉岩中副矿物—金红石中的结构水。所有测试样品都在3285 cm~(-1)和3295 cm~(-1)附近产生尖锐的吸收峰,证实“水”以结构羟基(OH~-)的形式赋存于金红石晶格之中。采用最新标定的摩尔吸收系数[38000 L/(mol·cm~2)]计算表明,金红石结构水含量在324×10~(-6)~523×10~(-6)范围内,远较前人有关金红石结构水含量的计算结果为低。同时,结构水分布不均一性在不同样品之间和颗粒内部都有明显表现,指示超高压变质过程中有限的流体活动和快速的板块俯冲—折返过程。

    • 四川石棉西部地区金矿床形成时代

      2007, 53(2):273-280.

      摘要 (1515) HTML (12) PDF 489.64 K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石棉西部地区金矿床和矿点分布在扬子地块盖层碳酸盐岩和基底元古宙变质闪长岩以及中生代石英斑岩中的北北西和北北东走向断裂中。矿脉为含金黄铁矿-(黝铜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和含金硅化糜陵岩等,围岩蚀变为硅化、白(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黄铁矿化等。用40^Ar/39^Ar阶段加热法测定瓦斯沟、黄水沟、大岩房、金洞子和金台子5个金矿床蚀变白云母。4^Ar/39^Ar坪年龄分别为约22Ma、25~28Ma、20Ma、20Ma和32-34Ma,代表该地区主要金矿床的矿化蚀变时间。石棉西部地区金矿床是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早期的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 云南个旧塘子凹锡多金属矿床夕卡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2007, 53(2):281.

      摘要 (1960) HTML (11) PDF 1.90 M (2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地质产状、矿物组合和岩石化学成分等方面探讨了个旧塘子凹接触带不同类型夕卡岩的特征。该夕卡岩带从内侧到外侧常具有辉石夕卡岩带和石榴子石夕卡岩带交替出现的现象,其岩石化学成分也相应地发生韵律变化,表现为在辉石夕卡岩带中SiO2和MgO含量较高,而在石榴子石夕卡岩带中CaO、TFe和Al2O3含量较高。认为夕卡岩带中的韵律变化一方面与被交代围岩中存在灰质白云岩和大理岩的互层带有关,另一方面与岩浆期后热液的渗滤交代作用有关。围岩中的灰质白云岩层被交代后形成辉石带,大理岩层被交代后形成石榴子石带。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