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2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东昆仑纳赤台岩群混杂堆积的古生物学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2006, 52(3):289.

      摘要 (1570) HTML (11) PDF 6.51 M (1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纳赤台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各时期外来岩块和基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以往曾依该岩群岩块中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化石等划分为晚奥陶世或古生代。本文首次报道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44属31种古近纪中—晚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为构造—沉积混杂堆积以及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据,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且在探讨古近纪生物地理区系和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 东南极泛非普里兹带:碰撞造山带还是板内造山带

      2006, 52(3):295-303.

      摘要 (1997) HTML (11) PDF 6.90 M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南极普里兹带是近几年在南极大陆上识别出的一条重要的泛非期构造带,因其成因涉及到冈瓦纳超大陆在寒武纪时的形成与演化问题,因此一直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到目前为止,对于该造山带的构造属性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些人认为它是板内造山带,而另一些人认为它是两个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其基本特征是:普里兹带两侧为前泛非期不同性质的岩石圈单元,整个区域经历了早期中一下地壳挤压逆冲和晚期中一上地壳伸展垮塌的构造演化历史,区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表现为近等热减压的顺时针p-t轨迹。此外,东南极克拉通与冈瓦纳其他块体在500Ma前的古地磁极移曲线并不一致。所以,尽管目前尚未发现蛇绿岩套、岛弧增生杂岩或高压变质岩等直接指相标志,但这些特征均反映了普里兹带是板间碰撞拼合的缝合带,而不是板内造山带,东南极地盾本身则是由不同块体在泛非期拼合而成的。

    • 中国地质学会第38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

      2006, 52(3):303-303362.

      摘要 (1236) HTML (11) PDF 1.04 M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2月25~26日,中国地质学会第38届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2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地质学会第38届理事、第37届理事、各省、市、自治区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 西藏南部上白垩统高分辨率全岩碳同位素地层学

      2006, 52(3):304-313.

      摘要 (1706) HTML (12) PDF 9.13 M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藏南部上白垩统半远洋沉积高分辨率碳、氧同位素实验结果显示:δ^13C值在Cenomanian末期正偏并形成正偏“高原”,从Turonian期开始总体呈现长期持续负偏,到Campanian早期负偏达到最低值。这种长期变化格局与世界有关地区的碳同位素偏移和同期全球海侵海退旋回型式匹配性甚好,印证了晚白垩世δ^13C值长期偏移趋势可作为大区域乃至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指针。短期δ^13C值波动方面,Cenomanian末期、Turonian中一晚期、Turonian-Santonian界线时期、Campanian期都存在与世界相关地区的可比性,但Coniacian-Santonian期全球碳同位素偏移型式存在较大差异。

    • 藏南晚白垩世宗卓组巨型混杂堆积的特征及其地裂-地震成因论证

      2006, 52(3):314.

      摘要 (1861) HTML (11) PDF 7.83 M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藏南晚白垩世宗卓组为超常规模的地裂-地震成因的混杂堆积,主体为一套延伸距离远、厚度巨大的巨震浊积岩。分为基质和岩块两个组成部分,基质为泥、砂质浊积复理石,岩块的岩性有不同时代的砂岩、泥晶灰岩、结晶灰岩、火山岩和硅质岩等,物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北缘和洋壳本身。宗卓组中广泛发育有同沉积角砾岩、同沉积塑性变形、微断层、液化脉和砂岩脉等震积标志。依据岩块大小和碎屑沉积物粒径,这套巨震浊积岩可划分为8个“巨浊积旋回”,表现为8个地震周期。宗卓组震积岩形成于会聚板块边缘,是被动伸展构造环境的产物。

    • 印支运动对济阳坳陷构造形态形成演化的影响

      2006, 52(3):321-330.

      摘要 (1590) HTML (10) PDF 7.55 M (1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印支运动动力来源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聚敛,聚敛作用形成巨大的NE-SW向挤压力首先导致济阳坳陷北西向压性构造的形成,产生了一系列NW向褶皱隆起带及其伴生的宽缓向斜,其次在对济阳盆地产生多处NW向挤压逆冲构造,伴之以褶皱构造。印支运动还造成本区地势起伏不平,剥蚀程度差异还导致相对隆起区与相对低洼区相间排列,上古生界保留较完整。

    • 赣中周潭群变质脉体的微量元素及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2006, 52(3):331-340.

      摘要 (1942) HTML (12) PDF 6.87 M (1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等对周潭群沉积变质岩及其中脉体的微量元素、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变质石英脉继承了其围岩的稀土元素及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形成石英脉的流体来源于围岩;脉体的微量元素对Zr-Hf、U-Th、Nb-Ta和Y-Ho与变质岩有一定的差异,且有一定的分异,指示脉体是流体作用的产物。变质流体通过侧向扩散作用形成了周潭群变沉积岩中的变质脉体。

    • 第38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名单

      2006, 52(3):340-340.

      摘要 (1617) HTML (12) PDF 840.82 K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学会职务姓名推荐单位理事长孙文盛国土资源部常务副理事长按氏事理画副序笔姓为长王杜茹徐吴闫范邱刘孟建蔚水金宪玉淦京学刚虎彬克来茗师义国辰有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国国国国国国国国国色石地冶海地核金地煤科油质洋工震金属学田质天科院地业矿大地石局然质学质集油产学气勘院总地团总股查份局公公、质中有司调总司国限局查地公中质司心勘调探查与局生产分公司蔡希源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姓务理事按常氏笔画为序王瑞生国土资源部人教司任纪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孙洪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朱立新中国地质科学院邢新田中国矿业联合会…

    •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年代学、氦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06, 52(3):341-351.

      摘要 (2211) HTML (11) PDF 8.36 M (18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位于西南天山西端,受NNE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对绢云母化蚀变岩进行了^40Ar/^39Ar法年龄测定,表明金主成矿时代为三叠纪。根据黄铁矿流体包裹体氦、氩同位素、石英流体包裹体的碳、氧同位素组成,讨论了萨瓦亚尔顿金矿成矿流体的来源。结果表明石英流体包裹体中δ^18OSMOW变化于14.5100-24.2‰,CO2的δ^CPDB变化范围较大,为-8.69‰~+4.98‰,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碳来源于地幔和海相碳酸盐岩。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变化较大,为0.04~1.11R/Ra,^40Ar/^36Ar变化较小,介于301~348。综合分析认为萨瓦亚尔顿金矿的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和地壳流体混合的产物,以地壳流体为主。

    • 中国地质学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倡议书

      2006, 52(3):351-351.

      摘要 (1302) HTML (10) PDF 970.90 K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全体会员: 2006年1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基本矛盾科学判断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全面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明确了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加强地质工作的主要措施。《决定》为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推进新时期地质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地质工作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将给我国地质工作带来又一个春天。同时也对我国地质工作和广大地质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 南海北部神狐海区的自生碳酸盐岩烟囱——海底富烃流体活动的记录

      2006, 52(3):352-357.

      摘要 (2052) HTML (11) PDF 4.60 M (1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陆边缘海的流体喷流活动或水合物分解都会导致自生碳酸盐岩的形成。南海北部神狐海区出现的自生碳酸盐岩主要为烟囱状,以铁白云石、文石、方解石碳酸盐矿物为主;稳定同位素研究显示,烟囱的δ^13CPDB值在-40.18‰~-38.69‰、δ^18OPDB值在3.75‰~4.31‰之间变化,显示了导源于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特征,是海底富含甲烷的流体活动的最终产物。持续或间断的流体喷流活动,使神狐海区碳酸盐岩烟囱发生单阶段或多阶段沉淀。

    • 中国地质学会先进集体

      2006, 52(3):357-357.

      摘要 (1690) HTML (13) PDF 474.78 K (1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21个,按单位名称汉语拼音为序)安徽省地质学会《地质学报》编辑委员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地质学会湖北省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辽宁省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地质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徐霞客研究分会云南省地质学会浙江省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先进集体

    • 层间氧化带分散元素铼与硒的超常富集机制探讨——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

      2006, 52(3):358-362.

      摘要 (1788) HTML (11) PDF 4.13 M (1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阐述了其中分散元素Re与Se的超常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分散元素Re与Se在空间上与砂岩U矿体密切共生,但其超常富集又具有独立性;在矿源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层间氧化作用可以促使分散元素Re与Se超常富集并独立成矿,是一种潜在的分散元素成矿新机制。

    • 柴达木盆地东部微体化石丰度与天然气源岩

      2006, 52(3):363-369.

      摘要 (1478) HTML (12) PDF 5.95 M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坳陷上新统第四系自生自储的天然气藏,已成为我国四大天然气产区之一。与柴达木盆地侏罗系、古近系一新近系原油伴生气与凝析气不一样,三湖坳陷生物成因气的气源岩母质主要是浅水湖泊动植物的有机质。在该区诸多门类的生物群落中,具有双壳易于保存为化石的微体动物介形类的丰度,与生物成因气源岩的分布密切相关,介形类化石丰度高低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气源岩的好坏或有无。本文以三湖坳陷介形类化石丰度纵横向变化,提出了三湖坳陷进一步勘探天然气的方向:向坳陷北、东和南部比向西部红三旱四号方向较有利,因为该坳陷西部湖水含盐量太高,介形类等水生生物能生存者不多,生烃母质量少。

    • 内蒙古额济纳旗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气候事件

      2006, 52(3):370-378.

      摘要 (2754) HTML (10) PDF 8.09 M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及野外地质实地调查,将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区的地貌单元划分为中低山区、冲—洪积平原、湖积盆地及风成地貌。根据不同地貌单元组成的沉积物年龄测定和分析,初步认为上新世—早更新世的构造抬升形成苏泊淖尔级湖积阶地;早更新世末(750±60kaBP),发生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活动,形成东、西居延海间的台地;另一次明显的构造抬升记录发生在中更世末—晚更新世初,即149±60kaBP之后,形成黑城冲湖积台地;苏泊淖尔级阶地形成于全新世早、中期,属气候干旱湖泊萎缩形成的气候阶地,阶地沉积物中保存的古风成砂丘,表明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早期气候一度恶化。天鹅湖湖积阶地的形成表明5000a之后一段时间,气候相对适宜;全新世中后期,气候波动强烈,1200aBP出现一次丰水期。

    • 办好中国地质学会,无愧其光荣历史和崇高声望

      2006, 52(3):378-378.

      摘要 (1314) HTML (10) PDF 904.16 K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各位理事,同志们: 在各位理事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理事会扩大会议顺利地完成了各项议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会选举我担任理事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中国地质学会于1922年创立,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学会,现有近5万名会员,出了不少院士专家和领导人物,是人才荟萃的学会;同时,地质科学强盛的生命力,地质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也决定她将是永远年轻的学会。正如上午宋南平书记、张宏仁主席所说,她是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团体。上午毓川同志总结了第37届理事会的成就,新一届理事会要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在各位理事和同志们的支持下,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使中国地质学会在开创地质工作新局面,

    • 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

      2006, 52(3):379-385.

      摘要 (2156) HTML (11) PDF 8.51 M (1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中国赤峰等地相继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重新讨论提供了新的地貌证据。这些证据主要有:冰臼、冰蚀残丘、古冰斗、刃脊和角峰等。冰臼的相继报道曾经引起“冰蚀成因”与“风蚀成因”的大讨论,而恰恰是这些引起争论的冰臼引发了笔者对中国境内第四纪大陆冰川的重新思考。经过近几年的实地考察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境内所报道的绝大部分“冰臼”确实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其中,发现于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冰臼是典型的大陆冰川作用的结果。内蒙古赤峰北部阿斯哈图石林是典型的冰蚀残丘,而花岗岩中与地面平行的“节理”——剥离面理与冰川作用是分不开的,其成因须重新讨论。冰臼与剥离面理的同时存在是冰川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考虑到河北、山东、山西已经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地貌特征,可以推论:华北东部地区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大陆冰川,其范围可能达到山东的泰山以南,而全球更新世大冰盖的范围值得重新厘定。

    • 肩负起历史使命

      2006, 52(3):385-385.

      摘要 (1317) HTML (12) PDF 1.02 M (1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 今天我很高兴来参加这个座谈会。明天将为在地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50名青年颁发第10届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刚才听了十位同志的发言,大家讲得情真意切,有体会、有建议,体现了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感到了一代地质新人正在成长,看到了地质事业前途光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因为有了一批批有志青年踊跃投身地质事业,才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矿产资源的保障和各种地质工作的有效服务。我们的地质队伍具有光荣传统,创立了重要业绩,建树过历史功勋。在地质工作亟待加强的今天,这支队伍必须后继有人,不断壮大。

    • 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纪生物地层研究

      2006, 52(3):386-395.

      摘要 (1737) HTML (11) PDF 11.00 M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地层中的生物地层层序、古生物化石的产出状态、组合面貌和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下而上将区内三叠系划分出19个生物化石组合(带)。这些生物化石组合(带)分别是:①Oceras latilobatum-Anchignathodotus parvus组合;②Ophiceras sakuntala-lsarcicella isarcica组合;③Gyronites psilogyrus-Claraia aurita-Neospathodus cristagalli组合;④Owenites-Neospathodus waageni组合;⑤Procarnites xizangensis-Neogondolella milleri组合;⑥Neospathodus timorensis带;⑦Japonites mangus-Neogondolella regale组合;⑧Anacrochordiceras nodosus-Tulongospirifers tracheyi组合;⑨Paracertites trinodosus-Neogondolella constricata组合;⑩Protrachyceras ladinum-Daonella indica-Neogondolella excelsa组合;⑾Indonesites dieneri-Lilaggina nobilis组合;⑿Haplotropites-Epigondolella diebeli组合;⒀Parahauerites acutus-Halobia-Neo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组合;⒁Nodotibetites nodosus-Epigondolella abneptis组合;⒂Griesbachites-Guembilites组合;⒃Indojiuwavites angulatus-Epigondolella multidentata-Himalayasaurs tibetensis组合⒄Cyrtopleurites bicrenatus带;⒅Pinacoceras metternichi-Himavatites columbianus组合;⒆Tulongocardium pluriraditum-Palaeocardita mansuyi组合。据此厘定了该区三叠系下统、中统和上统的界线。珠穆朗玛峰地区三叠系生物化石组合带的重新建立,提高了该区三叠系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为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与全球的三叠系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安徽贵池地区含锰岩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2006, 52(3):396-408.

      摘要 (1762) HTML (14) PDF 10.78 M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徽贵池地区沉积锰矿床赋存于二叠纪孤峰组,包括沉积作用形成的碳酸锰矿和经后期氧化作用形成的氧化锰矿。二叠纪含锰岩系一般为钙、泥、硅质岩石组合,主要处于二叠纪孤峰组下部,自东向西钙质增加、厚度变大。常量元素特征为Ca、Si低,Mn、Fe、P相对富集。微量元素总体特征显示本区锰矿层及含锰岩系的物质来源具有多源性,Sr异常和Sr/Ba值以及Co/Ni值反映出当时含锰岩系处在高盐度的海相沉积环境。稀土元素属LREE富集型。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重稀土亏损特点,均为右倾斜、中等Eu、Ce负异常,利用海水的标准化值进行标准化的模式曲线,则出现明显的Ce正异常特征,反映区内沉积物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氧、碳同位素具有比较大的变化范围,δ^13CV.PDB=-4.1‰~5‰,δ^18OV.PDB=-3.4‰~-9.9‰,表明碳的来源主要为早二叠纪海水的重碳酸盐。6个含锰灰岩样品δ^18OSMOW值稳定在22‰~24‰,这些均一的氧同位素组成可能反映出它们有一个相似的海相源区。古海水温度比正常沉积要高,约49~71℃,综合地球化学各参数特征分析表明本区孤峰组含锰岩系的沉积是热水活动间歇式、多次活动的结果。含锰岩系和锰的物源既有热水成因的也有非热水成因的物质。结合沉积特征及地史演化分析,自栖霞期发生的海侵在茅口早期达最大,本区处于深水陆棚相-盆地相沉积环境,发生含锰地层的沉积。

    • 广西大厂锡矿田侵入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意义

      2006, 52(3):409-414.

      摘要 (2030) HTML (14) PDF 4.32 M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高精度SHRIMP锆石U-Pb方法对广西大厂锡矿田不同类型中—酸性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定年研究,获得龙箱盖含斑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93±1Ma,斑状花岗岩91±1Ma,石英闪长玢岩脉(西岩墙)91±1Ma,花岗斑岩脉(东岩墙)91±1Ma,四者在测试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微量元素特征及稀土配分模式相近,为同期不同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区内成岩与锡多金属成矿的时代相一致,均形成于板内伸展剪切的构造环境,应同属燕山晚期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 中国地质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6, 52(3):414-414.

      摘要 (1996) HTML (13) PDF 469.85 K (1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63位,按姓名拼音为序):艾永德柏林卜永喜陈宇同陈振王介程利伟程荣欣戴进业邓丹云范本贤冯翠娥高速郝梓国黄万堂李干生李洪奎李建才李玉静林郑楷刘鸿飞刘家仁刘嘉麒刘淑春刘永安刘永凤陆有德毛俊明苗雪红裴建国彭觥浦庆余秦钢施光前史长义宋雄宋艳秋孙冬胜汤良杰王弭力王瑞江王伟元王艳君王永祥危远安谢平谢广连许兵颜星星杨春亮杨光荣于禹启仁袁国泰张琪张藻张发旺张方荣张林霞张清印赵平赵逊钟清周琦中国地质学会先进工作者

    • 白云鄂博矿田碳酸岩墙年代学再研究

      2006, 52(3):415-422.

      摘要 (2487) HTML (13) PDF 7.24 M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云鄂博地区发育侵入于白云鄂博群的碳酸岩墙。碳酸岩墙(00BYC19)中锆石的SHRIMPU-Pb下交点年龄为1984±180Ma,其ID-TIMS上交点年龄为2085±330Ma。碳酸岩墙(02BY80)中锆石SHRIMP的上交点年龄为2035±51Ma;02BY81中锆石的ID-TIMS上交点年龄为1934±64Ma。主矿北碳酸岩墙(00BYC21)的全岩Pb-Pb等时线年龄为1236±300Ma。本文及前人对白云鄂博地区的碳酸岩墙的定年结果表明该地区碳酸岩墙至少有两个阶段的侵入事件,第一阶段在2.0Ga左右,第二阶段在1.2Ga左右。前者是白云鄂博地区以至阴山地块北缘的一次主要的构造—岩浆事件,标志白云鄂博裂谷和白云鄂博群地层的形成。第二阶段的碳酸岩墙,代表白云鄂博裂谷在中元古代的活化,且与成矿有密切关系。

    • 一种油气圈闭组合勘探优化计算方法

      2006, 52(3):423-427.

      摘要 (1411) HTML (10) PDF 3.96 M (1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油气圈闭勘探以追求最小投入和最大利润为目的。针对在油气圈闭进行组合优化决策时缺少严格风险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问题,根据运筹学中最优化理论,在对圈闭进行合理地质储量计算和严格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圈闭勘探风险与获取地质储量的组合优化模型,实现在满足特定约束条件达到效用最高,使整个圈闭勘探在风险与收益间达到平衡。即在一定风险范围内,获得圈闭组合的地质储量最大;在地质储量一定时,圈闭组合的风险最小。对东营凹陷等地区储备圈闭中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算法可靠,操作性较强,能为油气圈闭勘探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 用先进文化的力量推动地质事业的发展

      2006, 52(3):428-430.

      摘要 (1318) HTML (12) PDF 3.21 M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地质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地质工作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 国际地学计划(IGCP)——中国地学与世界互动的平台

      2006, 52(3):431-432.

      摘要 (2335) HTML (13) PDF 2.43 M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五大科学计划之一,亦是联合国系统(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唯一的国际地学计划。该计划由UNESSO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于1972年共同发起,并于1974年正式实施至今,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地球科学家积极参与,其主要优势在于拥有一个覆盖基础研究设施和高水平人力资源的世界网络。截止到2005年底,已批准实施了295个项目,其中254个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地球科学研究项目已先后完成。国际地球科学界普遍认为IGCP是对各国科学家开放的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内一项最为成功的计划,为地球科学家进行项目合作提供了一个国际平台,是最为引人关注的UNESCO科学计划之一。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