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5, 51(4):353-359.
摘要:查藏错-申扎南北向裂陷带是横贯冈底斯山脉谢通门-申扎南北向断裂带的北段,格仁错北西向断裂为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的转换边界。裂陷盆地内没有发现前更新世沉积物,该裂陷带断开了上新世地层和5.45Ma的白云母花岗岩体。从查藏错到申扎,裂陷带两侧的岩体、地层和构造线完全可以恢复和拼接。查藏错-申扎裂陷盆地获得130ka沉积物年龄,为裂陷盆地已知最早的沉积物年龄。推测裂陷带的初始发育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根据地质和定年研究,130ka以来查藏错-申扎裂陷带东西向裂开的宽度为6750-12500m,以此计算裂陷盆地东西向扩张数率大于51.9mm/a。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是冈底斯地区地壳力学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
2005, 51(4):360-372.
摘要:辽西阜新-义县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其早白垩世的地层、构造和火山岩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地层方面,阜新-义县盆地内下白垩统分布较齐全,而土城子组及以前的侏罗系基本缺失,反映在义县期之前,阜新-义县盆地处在剥蚀环境中(正地形),而在早白垩世处在快速沉降的沉积环境中(负地形),并在早白垩世沉降了约7km。构造方面,晚侏罗世末期,褶皱、逆冲作用反映研究区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挤压抬升作用;早白垩世阜新-义县盆地的伸展断陷作用贯穿始终,也说明了该地区早白垩世快速沉降的存在。在火山岩方面,阜新-义县盆地及附近地区的义县组下部多处分布有含镁较高的火山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火山岩岩浆源于地幔,同时有复杂的成因,这提供了阜新-义县盆地及附近地区早白垩世地壳大规模减薄、地幔岩浆上涌的信息。以上地质特征说明,早白垩世阜新-义县盆地发生了与地幔作用有关的大规模地壳减薄作用。
2005, 51(4):382-392.
摘要:本文报道了粤东古寨岩体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多成因、多阶段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值.由此说明,华南陆壳基底可能具有多旋回幕式生长的特征.其生长幕较为精确的峰期时间(36个数据)依次为~3.1Ga、2.7 Ga±、1.8 Ga±、1.6 Ga±、1.1 Ga±、0.91 Ga±、0.5l Ga士、0.20~0.10 Ga.同时表明,古寨岩体属于加里东早期,其成岩时间为507±17 Ma(MSWD=0.03).此外,对比收集到的华南508个、澳大利亚1178个基底年龄数据,探讨了华南基底地壳形成和生长的几个相关问题.
2005, 51(4):392-392.
摘要:2005年5月30日,中国出版者协会受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委托在北京隆重召开“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表彰大会,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国家出版管理局的领导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我院《地质学报》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获此殊荣。
2005, 51(4):393-400.
摘要:地球层圈热结构特征表明,大陆地壳位于力学边界层(MBL)范围内,其热传递效应受地壳岩石热传导率制约。本文根据热传导理论,采用与前人相同的热物理参数,计算得出1200℃、500m厚玄武岩浆侵位于初始温度为500℃的地壳岩石中,由底侵作用引起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长英质岩浆(850℃)厚度≤250m,且产生长英质岩浆的时间限制在玄武岩侵位到地壳中后短暂的2700年内。江西南部龙南县临江地区中侏罗世余田群菖蒲组双峰式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证实,该火山岩组合中的流纹质火山岩是拉班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产物,符合上述数量比例和时间条件。我国东南部中生代陆壳(厚度≤50km)位于热传导起主导作用的MBL层内,由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产生的长英质火成岩,在形成的时间及数量上应受地壳岩石热传导机制制约。但在我国东南部大面积出露的中生代火成岩中,花岗岩、流纹质火山岩类占90%以上,而玄武岩仅有局部零星分布,两者在数量上不匹配,在形成时间上也不一致,因而,我国东南部大面积出露的长英质火成岩可能并不是玄武岩浆底侵作用产物,其形成的热动力学背景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2005, 51(4):401-408.
摘要:本文在系统的取样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川北砂岩型铀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围岩、矿石、方解石脉和铀矿物的稀土元素组成、关系,讨论了岩、矿石沉积和成岩过程的稀土元素变化规律,与国内外典型的火山岩型和变质岩型热液成因铀矿床进行了对比,认为川北砂岩型铀矿具有热液(水)改造成矿作用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铀矿化经历了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富集两个阶段,为砂岩型铀矿成矿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05, 51(4):409-415.
摘要: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阿富汗-南塔吉克斯坦盆地和卡拉库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古生代以来地质演化对盆地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奠基在前南华系结晶基底之上,中亚两个盆地奠基在南天山洋闭合之后形成的前二叠系褶皱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的盖层沉积明显受到了南侧“原特提斯(北昆仑)”、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由于北昆仑带向西尖灭于北帕米尔,中亚两个含油气盆地的中-新生界则主要受到南侧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中亚两个盆地的海陆交互相和礁灰岩相侏罗系向东到塔西南相变为陆相,这从烃源岩的角度决定了塔西南与中亚两个盆地中-新生界不同的含油气性。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主要存在于前陆盆地的陆相地层中,它与下伏古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叠加作用提高了其油气潜力。
2005, 51(4):416-422.
摘要:断陷盆地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和圈闭的纽带,是油气成藏静态要素和动态过程的统一体。输导体系按构成分为断裂型、砂体型、不整合面型和复合型;按有效性分为有效输导体系和高效输导体系;按识别难易程度分为输导体系和隐蔽输导体系。输导体系空间展布控制油气藏网格状分布,输导体系时空有效性控制油气运聚,隐蔽输导体系控制洼陷带岩性圈闭成藏。断陷盆地输导体系精细研究及其控藏机制对在成熟探区开拓勘探空间、寻找剩余油气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2005, 51(4):423-427.
摘要:华北平原宁晋泊南王庄剖面的^14C和光释光年代测定表明宁晋泊地区在末次盛冰期有连续的湖相沉积。依据孢粉、碳酸盐、有机碳含量(TOC)及C/N值的高分辨率分析与综合判识,末次盛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的干冷时期,而是存在从凉湿-冷偏湿-冷干的波动变化过程。其中早期明显降温事件,可以与Heinrich事件2(H2)对比,说明全球降温的同步性。本研究说明末次盛冰期(20-16ka BP),在全球气候变冷的背景下,存在一个冬季风不断加强夏季风逐渐变弱的过程。
2005, 51(4):428.
摘要:自然硒在渔塘坝富硒碳质岩层及其附近的土壤、废弃“石煤”堆中广泛发育。渔塘坝自然硒的空间分布与富硒碳质岩层密切相关,其纵向分布整体与富硒碳质岩层的走向一致,局部地段呈片状或环带状;横向上沿着富硒碳质岩层的倾向方向,从二叠纪茅口组的碳质硅质岩层到吴家坪组的碳质页岩层,自然硒的发现由易到难。渔塘坝当前的地质环境有利于自然硒的形成和保存,且一旦在表生环境形成后将会在特殊的地段发生次生富集。但是,自然硒形成的地质环境一旦被人类活动打破,暴露于地表的自然硒也能够发生迅速的氧化而再次迁移,进入河流和当地居民的食物链系统。因此,渔塘坝及恩施地区广泛分布的富硒碳质岩层为硒中毒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当荒地开垦或开挖“石煤”等人类活动为自然硒的氧化和迁移提供充分条件时,硒中毒的发生仍将不可避免。
2005, 51(4):435-442.
摘要:通过对滇、黔、湘、桂洞穴石笋大型剖面的综合研究、,以代表性剖面和典型时(笋)段系统测年和沉积速率研究为例,初步认为,石笋沉积速率大小是气候演变、暖气候、冷气候的识别指标之一,沉积速率为10mm/100a以上是冰后(间冰)期温暖气候的沉积,趋于10mm/100a或以下者,是温暖期气候的冷转变,或冷期(阶)的沉积;1mm/100a左右是冰期寒冷气候的沉积,趋于1mm/100a或以上者是冰期寒冷气候的暖转变或间冰期的沉积;沉积速率极小,往往是冷气候显示,甚至是沉积间断,或是气候和地质、灾害事件的突变点。沉积速率具多变性,引用和识别时应避免以单一速率推算长时(笋)段年序和确定气候或地质事件的年代,不宜跨旋回计速,以避免遗漏沉积间断和气候、地质、灾害事件。石笋沉积间断很普遍,特别是寒冷的冰期气候间断更频繁,观测和测年表明,沉积间断时间累计占成笋期的28.92%~76.26%,全新世温暖气候的沉积间断时间累计,只占成笋期的13.80%以上。
2005, 51(4):443-451.
摘要:碳酸岩(carbonatite)被视为一种研究大陆地幔地球化学的“探针岩石”,通过对这类岩石的研究,在探讨地幔组成与演化、地幔交代作用与不均一性以及岩浆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岩浆来源及演化和有关矿产的成矿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铂族元素(Platinum—group elements,简称PGE)在研究核-幔分异、地幔组成与演化以及幔源岩石(主要为基性-超基性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岩浆起源及演化,以及探讨K/T界线与陨石撞击事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概述国内外碳酸岩和PGE地球化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事实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认为碳酸岩熔体具有一定携带PGE的能力,可利用PGE地球化学来探讨碳酸岩的源区特征和岩浆形成与演化过程;同时指出,碳酸岩PGE地球化学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
2005, 51(4):452-457.
摘要:地电化学勘查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找寻隐伏矿床的新方法之一,包括地电提取法和土壤离子电导率测量法。它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这30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被地学专家列为新的前缘课题来研究,它所提取的成矿信息来自于深部矿体,这一点经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多年的找矿实践所证实,毋庸质疑。由于前苏联研制的“部分提取金属法”设备笨重、野外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而一直未能得到普及应用,随着方法技术的不断改进,其适用范围有所扩展,为地电化学方法找寻隐伏矿床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2005, 51(4):458.
摘要:根据产自中国辽宁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上部、具有不完整头骨的翼手龙类骨架确立一新属新种:李氏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lii(gen.et sp.nov.)。从它窄长的头骨且其上、下颌尖长而没有牙齿,短的颈椎椎体上来看,显示了该翼龙与无齿翼龙类相似。始无齿翼龙的肱骨没有像其他无齿翼龙类那样具有弯曲的肱骨三角嵴,而且几乎所有的无齿翼龙类均个体较大。始无齿翼龙的个体较小,两翼展宽约为1.1m左右。腕骨没有愈合,肱骨三角嵴较平直以及第Ⅳ翼掌骨稍微长于尺骨显示了它的原始性,它代表一新的、较原始的、类似无齿翼龙的翼手龙类。
2005, 51(4):463-469.
摘要:新疆东部哈尔里克山出露大量闪长岩和花岗岩岩体。一般认为,该区晚古生代岩浆活动中,闪长岩形成比较早,花岗岩形成比较晚。对其中一个闪长岩中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获得了316±3 Ma的206Pb/238U表面年龄。结合岩体及锆石的矿物学特征,该年龄被解释为代表了哈尔里克山晚古生代岩浆初始侵入活动的时间。通过与前人从博格达山和哈尔里克山获得的岩浆活动年代学资料的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博格达山与哈尔里克山晚古生代岩浆初始侵入活动的时间大体相同,都发生在该区地壳形成演化的后碰撞阶段;由此进一步推论哈尔里克山晚石炭世期间的构造背景与博格达山基本相同,为与康古尔塔格一带洋岩石圈板块向北俯冲有关的板缘伸展环境下的滞后弧后盆地或者是后碰撞伸展环境下的火山沉积盆地。
2005, 51(4):477-480.
摘要:普光气田是四川盆地近期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藏最深、资源丰度最高的气田。在对普光气田的勘探及气藏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即成熟盆地的勘探需要有新思路;勘探技术是促进勘探发展的技术保障;大型富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类型多,成藏条件复杂,立体勘探能有效降低勘探风险。
2005, 51(4):434,442-0.
摘要:《地质论评》、《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地质论评》主要登载新技术.新方法及各种探讨、争鸣、评述类论文。《地质学报》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中文版)和《地质学报》(英文版)分别独立刊载论文,并互登详细摘要,极少数论文可在两刊同时刊出。
2005, 51(4):23~31,131~132-0.
摘要:在河南嵩山地区青白口系何家窑组中可识别出一个碳酸盐岩微亮晶脉集中的层位,笔者等结合微亮晶脉自身的特征、成分和伴生的地震引起的其他变形特征,以及通过显微镜和核磁共聚焦显微镜下的微相研究,认为嵩山地区板状微亮晶脉与华北块体东缘胶辽徐淮地区的泥晶脉特征一致,是由地震液化形成的产物,该层位代表了一个地震活跃期。同处华北块体南缘的豫西鲁山和陕西南部相对应的青白口系层位(洛峪口组和巡检司组)也发现了同期的地震记录。笔者认为嵩山地区微亮晶脉的出现应与华北块体南缘构造事件相关联。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