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1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祁连山东段皋兰岩群地质时代的微古植物新证据

      2005, 51(2):113.

      摘要 (2327) HTML (11) PDF 6.98 M (1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厘定中祁连地块褶皱基底的时代,对探讨中祁连地块构造属性以及研究祁连造山带构造演化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化石依据,加上同位素年龄测定受该区岩浆事件扰动的影响,中祁连东段褶皱基底皋兰岩群地质时代厘定始终悬而未决,本次1:25万兰州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采获大量蓟县纪微古植物化石,并获得Sm—Nd等时线年龄1180Ma。作者根据皋兰岩群岩石组合、同位素年龄、微古植物化石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皋兰岩群地层时代厘定为中元古代。

    • 2003年度与地质学有关的主要期刊影响因子表

      2005, 51(2):119-119.

      摘要 (1075) HTML (10) PDF 798.07 K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北祁连山加里东期聚敛作用的构造转换及其成矿响应

      2005, 51(2):120-127.

      摘要 (2119) HTML (9) PDF 8.23 M (1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祁连造山前的构造聚敛样式的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北祁连山东西段的巨大差异。甘肃肃南白泉门以东主要表现为,自北而南发育有弧后、岛弧和洋中脊、洋岛海相火山岩系,产出岛弧裂谷白银厂式(黑矿型)和弧后扩张脊石居里沟式(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少见陆壳基底碎块,花岗岩侵入体不发育;而西段以镜铁山微地块为特点,岛弧钙碱性火山岩系发育,分布有大面积花岗质岩基,产出夕卡岩型钨矿床。这种东西段区域岩石组合和成矿特征上的差异,反映了早古生代北祁连洋盆在中奥陶世-早志留世向北俯冲消减构造聚敛上的不同,东段为洋-洋俯冲的马里亚纳型的沟-弧-盆系大陆边缘,西段则转换为洋-陆俯冲的智利型活动大陆边缘,并由于深部消减物质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碰撞岩浆作用形式和相应的成矿组合。

    • 辽北抚顺——清原地区太古宙基底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05, 51(2):128-137.

      摘要 (1846) HTML (8) PDF 9.52 M (1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最近的研究表明,辽北抚顺、清原地区太古宙基底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不存在广泛分布的中太古代地质体。表壳岩系以不同规模分布于TTG花岗质岩石中,主要由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及少量片麻岩组成。本文对该区新太古代表壳岩系和TTG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小莱河斜长角闪岩具近于平坦型的稀土模式[(La/Yb)n=1.0],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存在3种类型角闪变粒岩。类型1角闪变粒岩具平坦型稀土模式[(La/Yb)n=1.1~2.93,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其特征与共生的斜长角闪岩十分相似。类型2角闪变粒岩常量元素组成与类型1角闪变粒岩类似,但轻稀土富集[(La/Yb)n=11.4~20.2],与之存在较明显区别。类型3角闪变粒岩轻重稀土强烈分离[(La/Yb)n=41.83。黑云变粒岩稀土模式和微量元素组成与类型2角闪变粒岩相似,但显示出更为富集的组成特征。TTG花岗质岩石构成辽北太古宙基底的主体。它们轻重稀土强烈分离[(La/Yb)n=25.8~194.4],无明显负铕异常(Eu/Eu^*=0.75~1.35)。研究表明,辽北地区太古宙基底表壳岩系变质原岩主体为拉斑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相应火山碎屑沉积岩,表壳岩系和TTG花岗质岩石形成于板块汇聚的岛弧环境。它们构成了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吉(吉林)-辽(辽宁)-冀(河北)(弧陆碰撞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 玉门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及其与玉门地震的关系

      2005, 51(2):138-142.

      摘要 (2202) HTML (10) PDF 5.44 M (1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玉门断裂是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组成部分,也属于酒西盆地南缘断裂带的一支,是酒西盆地内二级构造单元的边界。玉门断裂表现为强烈的逆冲推覆特征,并有不大的左行水平位移分量,次级断裂走滑方向与其走向有关;玉门断裂自早更新世以来一直活动,是现代地震断裂,也是玉门地震的发震断裂。

    • 试论伊犁盆地库捷尔太铀矿床常量元素的活动性

      2005, 51(2):143-150.

      摘要 (1628) HTML (9) PDF 8.40 M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的对控矿层间氧化带的研究往往偏重于铀及其相应的伴生元素(Se、Mo、V、Re、Ga等)的地球化学行为,而对常量元素中非变价元素如:Si、Al、Na、K等研究还很不充分。事实上,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中,随着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水一岩反应的进行,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如Eh、pH等必然会发生显著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或多或少的总会在成矿主岩中最常见的元素如:Si、Al、Fe、Na、K的地球化学行为上显示出来。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含有上述元素的矿物上的一系列变化,并最终导致元素含量上的改变。不同的元素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按照其迁入迁出的强度,这些元素可以划分为活动组分、次活动组分和惰性组分3类。

    • 福建碧田金银铜矿床冰长石的^40Ar/^39Ar年龄

      2005, 51(2):151-155.

      摘要 (1533) HTML (9) PDF 4.64 M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40Ar/39Ar快中子活化年代学方法对采自碧田金银铜矿床的冰长石进行了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冰长石年龄为91.47土0.39Ma,代表了碧田矿床金-银矿化的形成时代.作为紫金山-碧田地区大规模铜金(银)矿化作用冰长石-绢云母型浅成低温热液贵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碧田矿床成矿年龄的确定,为本区不同类型铜金(银)矿床时空关系和成因机制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

      2005, 51(2):156-162.

      摘要 (1589) HTML (10) PDF 7.80 M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断裂的不同部位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从而造成沿油源断裂分布的油气圈闭具有明显的油气差异聚集结果。断而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开启的断裂都是油气运移通道的错误观念,强调只有沿着断面优势运移通道寻找勘探目标,才可能发现油气藏。本文通过分析断裂带输导能力的不均一性,提出断而优势运移通道概念及其油气汇聚运移原理,断面优势运移通道分析步骤和方法,并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儿条主要的控油气断裂为例,分析了不同部他油气运移的优势运移通道并对其附近的油气圈闭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与勘探成果相符。

    • 黔西晴隆矿区晚二叠世煤地球化学变异的地质成因

      2005, 51(2):163-168.

      摘要 (1590) HTML (11) PDF 6.22 M (1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离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离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荧光光谱(XRF)、冷原子吸收光谱(CVAAS)、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逐级化学提取试验(SCEE)等,结合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和MPV—Ⅲ显微镜下观察的煤岩学特征的分析,对贵州晴隆矿区上二叠统含煤岩系8号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煤层中Cu(263.4μg/g)、Cr(154.2μg/g)、Hg(0.86/μg/g)、Mo(82.47μg/g)、Ni(63.3μg/g)、Pb(200.4/μg/g)、Se(4.25/μg/g)、U(154.8/μg/g)、Zn(214.6/μg/g)和Zr(754.3μg/g)等元素异常富集;而As和F的含量不高,其含量分别为1.58/μg/g和83.4μg/g。逐级化学提取结果显示,该煤层中Hg、Mo、Ni、Pb、Se和Zn元素主要赋存在低温热液成因的黄铁矿脉中;Cr、U和Zr主要存在于粘土矿物中,其中Cr和Zr可能与康滇古陆陆源碎屑供给有关;Cu不仅与粘土矿物有关,而且也和煤中黄铁矿有关。表明低温热液流体和陆源碎屑供给对该煤中主要微量有害元素的含量和赋存特征起了决定作用。

    • 2003年度与地质学有关的主要期刊总被引频次表

      2005, 51(2):168-168.

      摘要 (1067) HTML (10) PDF 691.02 K (9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对国际地层委员会前寒武纪划分参考方案的简介及评述

      2005, 51(2):169-173.

      摘要 (1787) HTML (10) PDF 3.98 M (1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国际地层委员会最近公布了2004年全球地质年代表,并专门讨论了2004-2008年前寒武纪划分参考方案。参考方案指出“应该根据唯一客观的物理标准——现存的岩石记录,对前寒武纪地质年表重新进行界定。前寒武纪的地层界线应标定于地层记录中的关键事件或转变点上,以突出反映地球系统演化的巨变。文中建议采用类似显生宙地层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金钉子”法来确定前寒武纪界线。由于该文将对前寒武纪划分和整个前寒武纪研究工作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参考方案》中有关前寒武纪划分原则和具体划分方案的新思路,对《参考方案》中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对我国前寒武纪年代表制定中有关重点提出了建议。

    • 地球排气作用的重大意义及研究进展

      2005, 51(2):174-180.

      摘要 (2104) HTML (11) PDF 7.70 M (1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球排气作用已成为当代地球科学最重要的前沿问题之一。它牵涉到地球演化、大地构造、岩浆作用、热液作用、金属矿产和油气形成、地球化学找矿方法、众多自然灾害成因等地球科学基本理论和国计民生实践问题。本文是近期这~研究领域国际动态的一个综述。我们应对地球深部气体给予注意,特别是其巾的氢流。固体地球动力学研究应向流体地球动力学进行概念转变。

    • 铊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铊污染的防治对策

      2005, 51(2):181-188.

      摘要 (1949) HTML (11) PDF 9.24 M (1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铊是分散元素,具剧毒性,对环境危害严重。本文就国内外近年来对铊的生态危害、铊在环境介质如岩(矿)石、土壤、水体和动植物中的分布和迁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初步提出了防治铊污染的相关对策。

    • 东秦岭松树沟超基性岩体“热”侵位时代新知

      2005, 51(2):189-192.

      摘要 (1865) HTML (12) PDF 4.28 M (1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位于秦岭商-丹断裂以北,是该地区出露最大的超基性岩体,并以侵入方式与秦岭杂岩接触.该岩体主要由细粒纯橄榄岩、中粗粒纯橄榄岩和斜辉橄榄岩组成.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对采自该岩体北侧接触变质带的榴闪岩进行锆石定年,获得206pb/238U变质年龄为518±19 Ma.以上工作初步证实该岩体大致在0.52 Ga左右的构造热事件中侵位于秦岭杂岩中.

    • 广东南昆山A型花岗岩定年和环带云母研究

      2005, 51(2):193.

      摘要 (1586) HTML (10) PDF 8.45 M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东南昆山 A型花岗岩出露面积约 2 0 0 km2 ,中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由铁叶云母、钠长石、微斜条纹长石和石英组成。弱过铝质 ,强亚碱质 ,富氟 (5 5 36× 1 0 - 6 ~ 90 5 4× 1 0 - 6 )贫氯 ,高的锆石饱和温度 (81 0~ 84 7℃ ) ,高 1 0 4 Ga/ Al比值 (4.37~ 7.2 6 )和高 Zr+Nb+Ce+Y含量 (45 0× 1 0 - 6 ~ 5 85× 1 0 - 6 )等 ,均与澳大利亚铝质 A型花岗岩相似。岩石内普遍发育环带云母 ,电子探针分析表明 ,复杂环带云母通常由若干黑云母条带 (铁叶云母 )和白云母条带组成 ,可识别出 3个构成部分 :核部带 ,幔部带和边部带。核部带形成于原岩浆处在深位时结晶的 ,幔部带形成于岩浆自深位快速上升到浅位时结晶的 ,而边部带形成在岩浆冷凝终结时。它们之间不同的边界形态说明了岩浆经历过铁钛氧化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外来岩浆注入作用和去气作用等。环带云母是岩浆结晶历史的极好指纹。花岗岩锆石 U- Pb定年为 1 4 7± 0 .8Ma,应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侵入的。

    • 河北平山湾子群的时代:SHRIMP锆石年代学证据

      2005, 51(2):201-207.

      摘要 (1834) HTML (13) PDF 5.33 M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过研究 ,将太行山地区原阜平群中一套浅粒岩、斜长角闪岩和钙硅酸盐岩及大理岩构成的稳定组合解体出来 ,建立了湾子群。本文对河北平山板桥沟地区湾子群中的钾长浅粒岩进行了锆石成因和年代学研究。阴极发光 (CL )图像显示浅粒岩中的锆石主要为具有震荡环带的岩浆型碎屑锆石 ,其 Th/ U >0 .38,表明原岩主要为火成岩。SHRIMP分析结果表明碎屑锆石的结晶年龄为 2 5 36 Ma,并且部分颗粒有 2 0 81 Ma深熔作用的增生边。笔者综合各方面研究成果 ,推测湾子群形成于 2 .5~ 2 .1 Ga之间 ,为古元古代的产物。并且在 2 0 81 Ma经历了强烈的深熔作用的影响 ,形成了太行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古元古代钾质花岗岩。这一研究结果为探讨太行山地区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依据。

    • n维自仿射分形及其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2005, 51(2):208-211.

      摘要 (1825) HTML (13) PDF 2.72 M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形概念应用在地球科学中来刻画地质量和物体的自相似特征。研究表明分形模型常常提供有力工具来刻画地质量和物体的基本空间分布结构。本文提出了n维自仿射分形的检验与定量评定方法。通过实例,说明n维自仿射分形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方法和步骤,并解释了分维数的实际意义。分维数足反映区域化变量在某方向变化程度的定量指标。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化学金元素和银元素数据,而且还适用于其他元素和地质数据,具有普遍的意义。

    •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

      2005, 51(2):212-218.

      摘要 (1911) HTML (12) PDF 5.52 M (1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在粒径 <31 μm的粒度组分含量 >6 5 %( )、35 %~ 6 5 %( )和 <35 %( )的三个区域中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比值分别为 :1 .6 5 :1 .2 6 :1 (IEF- N) ,1 .2 3:1 .1 0 :1 (WAEF- N) ,1 .4 1 :1 .0 4 :1 (SAEF- N) ,2 .0 8:1 .4 5 :1 (SOEF- N) ,TN(1 .70 :1 .2 6 :1 ) ,即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较高的区域 ,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在三个分区内 ,不同形态氮的埋藏通量非常相近 ,而埋藏效率自 至 区逐渐递增 ,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最低的 区内 ,埋藏效率最高 ,TN的埋藏效率可达 30 .2 1 %,即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 70 %以上的氮在适当的条件下可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能提供海洋新生产力所需氮的 6 .5 4 %,对海洋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补充和调控作用。

    • 三峡库区泥灰质岩石及其残坡积土化学成分及粘土矿物的定量研究

      2005, 51(2):219-224.

      摘要 (2131) HTML (12) PDF 4.09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二峡库区三叠系巴东组(T2b)泥灰质岩石特殊的化学矿物组成和所处亚热带湿热环境,决定了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场地工程地质环境的复杂性。通过泥灰质岩石及其不同风化岩和残坡积土的化学成分、粘土矿物成分定量研究和扫描电镜观察,揭示了CaCOs溶蚀和粘土矿物富集过程及粘土矿物的复杂成分,发现了风化过程中伊利石()向伊利石/蒙脱石(I/S)混层粘上矿物的转化,解释了岩土工程性质恶化的原因,从而提高了地质研究和地质灾害研究的水平。

    • 新书介绍

      2005, 51(2):127,155-0.

      摘要 (1029) HTML (8) PDF 1.40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崔克信等著 .中国西南区域古地理及其演化图集 .北京 :地震出版社 ,2 0 0 4。文字 5 14页 ,附 4开 (A2 )彩色图件 2 7幅 (其中通用图例4幅 ,古地理图 19幅 ,14 0 0万 ,震旦纪—三叠纪每世一幅 ;古构造演化图 4幅 ,1〕40 0万 ,前寒武纪、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印支期各一幅 )。定价 :15 0元。作者编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观点是 :“现在是过去的钥匙”,今天的自然地理景观是现实的 ,看得见的 ,甚至可以摸得着的。了解了现代自然地理的方方面面 ,掌握了它的特点和内涵 ,再把它应用于过去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研究 ,是完全必要的。“将今论古”是研究…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述评

      2005, 51(2):173,180,218-0.

      摘要 (1441) HTML (13) PDF 2.35 M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2004年12月5~10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边沿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主办。《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增刊刊出会议论文摘要160篇,参会单位46个,代表155人,其中科研单位91人,教学单位48人,地勘单位8人,其余8人来自期刊,学会、协会。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