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4, 50(3).
摘要:This year marks the 100th birthday of Prof. Huang Jiqing (T. K. Huang) birth, a great master of ageneration. This thematic issue of Geological Review is prepared to commemorate his birth.As a pioneer and founder of modern geology of China, Prof. Huang's academic activity and works involvevarious disciplines of geosciences, with especially eminent contributions to biostratigraphy, regional geology,geological mapping, tectonics, and petroleum geology. Since the 1930s, he had been all the way one of the
2004, 50(3):230-234.
摘要:本文介绍了黄汲清先生对中国二叠纪生物地层学的重要贡献,他先后描述了珊瑚化石18属58种,划分出5个珊瑚化石带,描述腕足类85种(含许多新种);首次将华南区位于栖霞组之上的重要含煤地层命名为乐平组,并将中国南部的二叠系自下而上划分为船山统、阳新统和乐平统,直到现在仍被沿用。
2004, 50(3):235.
摘要:《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黄汲清先生经过长期大量野外调查之后,总结中国及邻区地质资料撰写的一部中国大地构造的系统著作。该书以其精美的图件和精练的文字,描绘了东亚大陆的基本构造单元的时空展布、构造样式和相互关系,强调东亚中、新生代基底褶皱作用,分出古亚洲、太平洋和特提斯一喜马拉雅三种构造型式,用活动论思想阐述了它们的发展、演化过程,提出多旋回造山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的著名论断,被公认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经典著作,一部划时代的著作。黄汲清先生是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洗礼,学贯中西的杰出地质学家,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这一划时代巨著的。严格、认真、一丝不苟是他做学问的灵魂;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是他的科学风格。这也正是《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著作,为学术界推崇的根本原因。黄汲清先生的学术思想是民主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20世纪50~60年代,他运用辩证法,结合深断裂,发展了多旋回思想;70~80年代,他结合板块构造,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学术思想;80年代后期,他又支持他的学生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从全球整体上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出版新一代大地构造图。他认为中国是全球大地构造研究的沃土,中国人应该为地质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2004, 50(3):240-242.
摘要:内容提要黄汲清先生历来也十分重视地质编图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不但多次强调地质编图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亲自组织、领导或指导了多项编图工作,主笔或领导制定了一些编图规范、编图技术方法等指导性文件。他1936年发表的《中国地质图着色及符号问题》,开创了统一中国地质图着色和符号使用的先河,对尔后60多年中国综合地质编图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59年他发表了《编制中国大地构造图的若干意见(节要)提出编制1:100万大地构造图的原则、技术方法和图例制作,对指导中国大地构造图的编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我国地质编图工作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不愧为中国综合地质编图的先驱。
2004, 50(3):243-247.
摘要:黄汲清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大地构造学者,亦是我国当代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开拓奠基人之一。早在1938年,他已在四川盆地展开了石油天然气的调查工作,发现了隆昌圣灯山气田,并细测了威远气田的地质构造。在《地质论评》第3卷上发表了“钻探四川油田之我见”一文。我和黄汲清教授是4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在四川重庆认识的,他是前辈学者,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我是中央大学地质系的后辈学生。
2004, 50(3):248-251.
摘要:黄汲清院士不仅在地质学的学术研究中有很深造诣,对中国地质学史研究和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的建设也有突出的贡献。黄先生1945年发表的《三十年来中国地质学》是中国地质学史研究的珍贵文献;198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北戴河庆典上,黄老作为第32届理事长所作专题学术报告——《略论六十年来中国地质科学的成就及今后努力方向》,史料上搜集宏富,记载精准,取材上撮精删芜,潜心设计,是研究中国近代地质学发展史的范本。黄老指出中国地质学史研究的目的,应防止单纯资料的考证,要做到“古为今用”;关于中国近代地质史,要以学术思想为主线,涉及历史人物,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关于世界地质学史研究,他认为:一个学科的发展,浸透着几代各国地质学家的心血和智慧,通过研究,了解各国地质学发展的概貌,从中汲取各自的长处、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2004, 50(3):252-255.
摘要:值此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回顾了“新构造’’研究的早期历史和奥布鲁切夫(B.A.OσpyueB,1863-1956)对新构造研究的贡献,回顾了新构造研究历史中不同阶段的一些特点,介绍了天山内陆新造山带的新构造研究和欧美的“活动构造”研究在新构造的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展望了新构造研究当前发展的一些趋向。
2004, 50(3):252-255.
摘要:值此纪念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回顾了“新构造”研究的早期历史和奥布鲁切夫(1863~1956)对新构造研究的贡献,回顾了新构造研究历史中不同阶段的一些特点,介绍了天山内陆新造山带的新构造研究和欧美的“活动构造”研究在新构造的学科发展中的作用。展望了新构造研究当前发展的一些趋向。
2004, 50(3):256-266.
摘要:本文向读者推荐黄老1982年写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标志了黄老将多旋回槽台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将多旋回槽台说与当代板块构造学说结合起来,并深刻地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总结并指出今后大地构造学的发展途径。黄老对板块构造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还有赖于进一步实践加以检验,但它确已成为地学界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推动着整个地球科学迅猛向前发展。”“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互相补充,密切结合。板块学说可以部分地解决多旋回学说的运动机制问题,而多旋回学说的规律性总结,板块学说也必须予以认真考虑,并纳入其模式中。”指出“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实验地质、深部地质等地质学科的发展,随着数、理、化等基本学科与地质学的日益结合,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使用,随着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大地构造学家已日益注意到应把大陆构造与海洋构造、区域构造与全球构造、深层构造与表层构造、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解决一些重大的全球性构造问题。……就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第二部分
2004, 50(3):256-266.
摘要:本文向读者推荐黄老1982年写的一篇论文,这篇文章标志了黄老将多旋回槽台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将多旋回槽台说与当代板块构造学说结合起来,并深刻地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总结并指出今后大地构造学的发展途径。黄老对板块构造学说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还有赖于进一步实践加以检验,但它确已成为地学界一股强大的思想潮流,推动着整个地球科学迅猛向前发展。”“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可以互相补充,密切结合。板块学说可以部分地解决多旋回学说的运动机制问题,而多旋回学说的规律性总结,板块学说也必须予以认真考虑,并纳入其模式中。”指出“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实验地质、深部地质等地质学科的发展,随着数、理、化等基本学科与地质学的日益结合,随着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使用,随着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大地构造学家已日益注意到应把大陆构造与海洋构造、区域构造与全球构造、深层构造与表层构造、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解决一些重大的全球性构造问题。……就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中国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总结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INDEPTH项目10年的主要研究进展,具体说明深部与表层研究相结合,多学科结合开展构造研究等确实如黄老概括指出的那样,这是一条今后深化认识地球构造运动的新路子。
2004, 50(3):267-269.
摘要:黄汲清于1966年提出的“手风琴式运动”,在地质界逐步流行并形成开合理念。到20世纪80年代,经四个研究群体的共同努力创建了“开合构造”。从“手风琴式运动”的提出到“开合构造”的创建,以及“开合构造研究组”的成立,清楚显示出一条前进的里程。“手风琴式运动”既是“开合构造”的基础,又贯穿前进的全过程;而开合构造则是“手风琴式运动”的继承和发展,是手风琴式运动概念发展的新里程碑。
2004, 50(3):270-274.
摘要:1904年3月30日 生于四川省仁寿县青岗场,原名黄德淦。1911~1924年 1911年人私塾学习。1912~1914年在青岗场初等小学学习。1914~1917年在青岗场同化小学学习。1917~1921年在四川省立成都第一中学学习。1921~1924年在天津北洋大学预科学习。1924~1928年 北京,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期间,于1927年随李四光
2004, 50(3):275-284.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山东沂水蔡峪岩体和大山岩体锆石 SHRIMP 测年结果。结果显示,蔡峪岩体的侵位(或结晶)年龄为 2562±14 Ma(12个点的~(207)Pb/~(206)Pb 年龄平均值,95%置信度误差,下同),MSWD=4.5;大山岩体的侵位(或结晶)年龄为 2545±10 Ma(10个点),MSWD=6.1。两个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有所差别,但都属于该区同一岩体群,时代为新太古代。蔡峪岩体和大山岩体变质年龄分别为 2518±13 Ma和 2508±5Ma,它们曾分别遭受过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对应的是太古宙末期一次重要的变质构造事件。两个岩体中均含有数量不等、时代不同的古老残余锆石,其中在蔡峪岩体中获得 2.64~2.69 Ga、2.70 Ga、2.82 Ga、2.93 Ga和 3.07 Ga 5 组年龄,在大山岩体的残留锆石中获得 2.63~2.67 Ga和 2.82 Ga两组年龄。2.93 Ga和 3.07 Ga古老残余锆石的发现,进一步证明本区确有中太古亩地体的存在,这对探讨本区太古宙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4, 50(3):285-294.
摘要:西昆仑-喀喇昆仑位于西藏高原西北,西构造结(Western Syntaxis)的东侧,是当前国际地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不准备对该地区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多重效应作全面论述,仅以近年青藏高原项目实施中涉及的几个较重要问题作探讨;经过对已获得的地震深探测和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研究,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不存在塔里木向西昆仑山作长距离的"A型俯冲",晚新生代以来岩石圈"面对面水平挤压-拆沉作用"是形成西昆仑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主要原因.对众所关注的库地蛇绿岩形成时代,提出了新的SHRIMP-Ⅱ,U-Pb锆石测年年龄,上限为510±4Ma;对原特提斯大洋、康西瓦大型走滑断裂带的形成、演化作了探讨.
2004, 50(3):295-303.
摘要:本文从剖析勉略带南北两侧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入手,指出南北两侧同属于华南古生物地理区,在沉积相、沉积建造和沉积充填序列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建造和海进型充填序列为特征。其次,对所谓的“勉略蛇绿岩带”提出质疑;岩石组合和时代配置都不支持该蛇绿岩带作为分割性大洋盆地的残余,何况它有限的空间展布同样不支持上述观点。第三,将勉略带同典型的缝合带进行比较,认为勉略带缺乏典型缝合带内部及其两侧地质体的空间配置关系,诸如沟弧盆体系,俯冲杂岩及前陆盆地等。况且,根据相关的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资料,勉略带在泥盆纪-三叠纪期间不存在分割性大洋盆地,在印支运动中也没有形成缝合带。因此,提出勉略带在泥盆纪-石炭纪曾经是一个裂谷,印支运动以来历经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一条构造混杂带,在陆内造山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大规模的大陆地壳消减。
2004, 50(3):295-303.
摘要:本文从剖析勉略带南北两侧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入手,指出南北两侧同属于华南古生物地理区,在沉积相、沉积建造和沉积充填序列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以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建造和海进型充填序列为特征.其次,对所谓的"勉略蛇绿岩带"提出质疑;岩石组合和时代配置都不支持该蛇绿岩带作为分割性大洋盆地的残余,何况它有限的空间展布同样不支持上述观点.第三,将勉略带同典型的缝合带进行比较,认为勉略带缺乏典型缝合带内部及其两侧地质体的空间配置关系,诸如沟弧盆体系,俯冲杂岩及前陆盆地等.况且,根据相关的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资料,勉略带在泥盆纪-三叠纪期间不存在分割性大洋盆地,在印支运动中也没有形成缝合带.因此,提出勉略带在泥盆纪-石炭纪曾经是一个裂谷,印支运动以来历经多期构造作用形成一条构造混杂带,在陆内造山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大规模的大陆地壳消减.
2004, 50(3):304-322.
摘要:基于笔者近20年来对新疆东部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对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深入分析,本文系统讨论了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的地壳形成与演化。该区古生代的构造单元被划分为阿尔泰地块、额尔齐斯断裂带、东准噶尔古生代造山带、准噶尔地块、东天山造山带和库鲁克塔格地块。该区古生代地壳构造演化包括震旦纪-石炭纪洋陆格局的变迁、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后碰撞壳幔相互作用等两个阶段。其洋陆格局的变迁包括古生代早期萨彦洋、早古生代阿尔曼太尔洋、晚古生代卡拉麦里洋、古生代北天山洋和南天山洋的打开与关闭,其中两个天山洋盆可能为一个洋盆,大体上可以对比为中亚地区的古亚洲洋北支斋桑洋,阿尔曼太洋和卡拉麦里洋可能为西伯利亚古陆的边缘洋盆;而古亚洲洋南支的乌拉尔一南天山洋向东是否延伸到新疆东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新疆东部的后碰撞构造演化包括三期重大地质事件:①300Ma前后的以中酸性为主的大规模岩浆活动;②280Ma前后的包括幔源岩浆在内的双峰式岩浆活动;⑧二叠纪中晚期(可能延续到三叠纪)的大规模地壳走滑运动。在此基础上,对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演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仍然存在的主要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2004, 50(3):323-329.
摘要:柞水岩体侵位于秦岭造山带商丹缝合带附近,具有比较典型的环斑花岗结构,本文获得了213.6±1.8 Ma的单颗粒锆石 U-Pb 年龄,MSWD 为 1.5,这个年龄与前人在东秦岭沙河湾环斑花岗岩测定的锆石 U-Pb年龄非常一致。研究表明,柞水岩体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Sr 同位素初始值 I_(Sr)等清楚的显示具有I-型和A-型花岗岩特征,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属碰撞后隆升阶段或造山后花岗岩。这些特征也与秦岭沙河湾环斑花岗岩及西秦岭环斑花岗岩非常相似。因此,柞水岩体锆石 U-Pb 年龄的获得,使得秦岭造山带环斑花岗岩很可能从东向西断续呈带状展布,贯通东西秦岭。由此可以确认,在秦岭造山带主造山期晚期或主造山期后曾经存在过一次短暂的垂直于造山带的拉伸或松弛坍塌构造阶段,这对研究整个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程捷 张绪教 田明中 唐德翔 于文洋 余江宽 乔耿飙 昝立宏
2004, 50(3):330-337.
摘要:本文通过孢粉、有机碳和粘土矿物的分析,探讨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气候变迁,重点论述了大暖期的气候特点。在全新世,黄河源区的气候总体凉干,属于高原的高寒气候。在大暖期,该区的气候较现今高2~3℃,显得湿润些,但波动较频繁,尤其是大暖期的后期波动剧烈,并在5.0kaBP前后发生一次剧烈的降温。记录表明,黄河源区的大暖期始于9.0kaBP,止于2.30kaBP,较我国其他地区开始得早,而结束得晚,其鼎盛时期为6.0kaBP前后。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