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地质论评》编辑委员会

      2004, 50(2).

      摘要 (942) HTML (14) PDF 792.67 K (9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贵州台江凯里生物群中遗迹化石(Gordia)与水母状化石(Pararotadiscus)的关系及其意义

      2004, 50(2):113.

      摘要 (1964) HTML (16) PDF 7.79 M (1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贵州台江凯里生物群中的遗迹化石Gordia marina Emmons常被保存在水母状化石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 Zhao and Zhu盘体的上下,构成凯里生物群生态特色之一。笔者认为,G.marina可能系蠕形类造迹动物在层面或近层面觅食或吞食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所形成。生活于清澈陆棚环境一定水域的P.guizhouensis,由于突发性快速沉积事件的发生,改变了海水的物化条件,而被“毒死”,并随沉积物安静地沉落于弱氧化-还原环境的海底。在较为缓慢的腐烂过程中,营食沉积物的G.marina造迹生物觅食于P.guizhouensis盘体上下富含有机物的沉积物中。随着沉积物的增厚,P.guizhouensis生物尸体周围的微环境还原性增强,腐烂过程很快被终止,P.guizhouensis生物软体得以保存,浅层或层面觅食性造迹生物亦随即离去,留下其生活活动的潜穴。同时通过研究,还认为G.molassicd(Heer)与G.marina为同义名,可能为G.marina造迹生物的幼体。

    • 关于网上投稿的启事

      2004, 50(2):119-119.

      摘要 (934) HTML (15) PDF 693.22 K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新书介绍

      2004, 50(2):119-119.

      摘要 (942) HTML (15) PDF 824.46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南天山东段榆树沟-铜花山巨型构造混杂带的发现及意义

      2004, 50(2):120.

      摘要 (1802) HTML (13) PDF 5.12 M (1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遥感构造综合解析,认为南天山东段榆树沟-铜花山地区为一巨型构造混杂带。该构造带可划分为南部和北部的两带变质褶皱地层系统、中带的构造混杂系统和不同期次的岩浆侵入体。结合同位素定年和岩浆侵入的综合对比与研究,认为该地区先后经历了五期构造运动,分别为:①南北向逆冲推覆,②北西西向左行走滑,⑧北西西向右行走滑,④南北向逆冲推覆,⑤北北西、北东向断裂。

    • 赣南大吉山五里亭岩体的锆石ELA-ICP-MS定年及其与钨成矿关系的新认识

      2004, 50(2):125-133.

      摘要 (2060) HTML (13) PDF 9.40 M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吉山是南岭地区一个著名的大型钨多金属矿床,五里亭岩体是矿区出露规模最大的火成岩体,岩性为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 ELA-ICP-MS 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年龄为 237.5±4.8 Ma,属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与南岭地区典型钨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相比,五里亭岩体贫硅,富钙、镁、铁,Rb/Sr、Rb/Ba 和 U/Th 比值低,K/Rb 比值高,铕负异常不显著,分异指数低,尚未达到矿化岩体的分异演化程度,不具备矿化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元素—同位素综合示踪显示区内白云母碱长花岗岩为五里亭岩体经高度分异演化的产物,它与钨多金属矿成矿直接有关。矿区范围内出露的闪长岩起源于地幔,这一岩浆侵位所引起的高热场环境有利于花岗质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 西秦岭地区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及其成矿时间、构造背景和模式

      2004, 50(2):134-152.

      摘要 (2930) HTML (18) PDF 19.91 M (2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秦岭造山带是世界第二大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其地质背景与美国西部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明显不同,位于大陆内部的碰撞造山带,而非活动大陆边缘的盆岭省。秦岭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主要赋存于板块缝合带及其前陆冲断带的海西-印支构造层中,以泥盆系和三叠系为主,主要岩性为瀉湖-浅海相的含碳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即碳硅泥岩系;成矿元素为Au-As-Sb-Hg-Ag,缺乏T1,共生矿种为Sb,Hg,Ag,U和重晶石等;成矿温度为160~300℃,流体盐度为4%~10%(NaClcq),压力为5~50MPa,深度约0.5~5km,属于中低温中浅成热液矿床,与内华达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一致。成矿流体具有建造水特点,C2H6含量较高,显示了有机流体参与成矿。成矿同位素年龄介于220~100Ma之间,以170Ma为高峰,地球动力学背景属碰撞造山过程挤压-伸展转变期的减压增温体制,成矿构造模式为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陆陆碰撞过程中,沿龙门山、阿坝-黑水-平青、若尔盖-文县、玛曲-勉县-略阳、白龙江、双河-公馆、凤县-镇安、安康等大型断裂带的陆内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西秦岭地壳缩短增厚隆升,而且使俯冲板片变质脱水、熔融,派生成矿流体和相关熔体,流体和熔体的上升到仰冲板片次级构造带,形成了卡林-类卡林型和造山型金矿成矿系统。据此提出,西秦岭深部可能存在潜力巨大的造山型金矿省。

    • 安徽铜陵矿集区硅质岩成因及意义

      2004, 50(2):153-161.

      摘要 (1718) HTML (13) PDF 6.91 M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铜陵地区二叠系栖霞组到大隆组(P_1q—P_2d)各层位中硅质岩分布广泛。通过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的详细观察和硅质岩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硅质岩是热水活动间歇式、多次活动的结果。硅质岩构成铜陵地区二叠系主要的矿(源)层或矿胚层(Protore)之一。硅质岩具有低 Fe_2O_3/FeO、SiO_2/Al_2O_3、SiO_2/(K_2O+Na_2O)、SiO_2/MgO、MnO_2/TiO_2 值;低 Co高 Ni,Co/Ni<1,U/Th>1;低 ∑REE,负 Ce异常,重稀土相对富集等热水沉积物的特征,为热水沉积的结果。氧同位素估算的热水古温度为49~249℃(高温部分有后期岩浆的叠加扰动)。硅质岩是铜陵地区二叠系层控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对于隐伏矿床的寻找和矿产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溶孔溶洞型白云岩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

      2004, 50(2):162.

      摘要 (1512) HTML (17) PDF 7.04 M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安棚地区核桃园组三段上部核桃园组二段广泛发育盐湖相白云岩夹天然碱沉积,溶孔溶洞型储层主要发育于含碱白云岩中,溶洞为团块状或层状天然碱溶蚀形成,溶孔主要为星散状天然碱溶蚀形成,少量为泥质白云岩中的粘土级钠长石溶蚀成因。溶孔溶洞型白云岩储层在纵向上分布于盆地由砂泥岩相→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过渡相→白云岩相→含碱白云岩相→天然碱相演化序列的含碱白云岩相中,横向上与天然碱相邻。层位上主要集中在核桃园组二段的第3亚段,其次是核桃园组三段上部和核桃园组二段第2亚段,平面上分布于云2井、云3井和泌100井等地区。

    • 辽宁凌源义县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

      2004, 50(2):170.

      摘要 (1666) HTML (19) PDF 5.18 M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宁西部凌源大王杖子义县组恐龙皮肤印痕化石的发现,是热河生物群中恐龙皮肤鳞片的又一次记录。这些鳞片的形态以不规则多边形为主、互不叠覆,同时鳞片的大小、排列方式等随其着生部位的不同而明显变化。从与该皮肤鳞片保存在一起的数枚上颌齿及部分前后肢骨来判断,这一恐龙化石应归鸟臀类,且极有可能为鹦鹉嘴龙类(psittacosaurids)。

    • 攀西裂谷带内超基性碱性岩和层状辉长岩^40Ar-^39Ar年龄——以鸡街、大向坪和太和岩体为例

      2004, 50(2):175-179.

      摘要 (1734) HTML (17) PDF 3.24 M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分布在攀西古裂谷带内的禄丰县鸡街和大向坪超基性碱性环状杂岩体中霞辉岩,以及西昌太和层状辉长岩等两类岩石进行全岩^40Ar-^39Ar坪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鸡街岩体和大向坪岩体中霞辉岩年龄范围在214~193Ma,相当于晚三叠世,属于印支期。总体上,超基性碱性环状杂岩的侵位时间略晚于含矿辉长岩;太和层状辉长岩^40Ar-^39Ar坪年龄,由于过剩Ar等原因的扰动,使其年龄值远远高于成岩年龄。暗示全岩或辉石单矿物等不适合作为攀西地区层状辉长岩定年的对象。

    • 中美合作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地震探测(Hi-CLIMB)计划顺利进行

      2004, 50(2):179-179.

      摘要 (1107) HTML (17) PDF 994.13 K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正在进行的中、美合作项目——穿越喜马拉雅山的地震探测(Hi—CLIMB),是美国科学基金委与中国国土资源部共同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合作单位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美国俄勒冈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及尼泊尔矿山地质部。

    • 湘南中生代火山岩中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Sm-Nd等时线年龄及地质意义

      2004, 50(2):180-183.

      摘要 (1714) HTML (19) PDF 3.33 M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南宁远太阳山中生代玄武质火山岩内,产较丰富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包体经人工碎样,镜下挑选了含铬尖晶石、镁橄榄石、含铬透辉石、斜方辉石、全岩5个样品,由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室测试,得出 Sm-Nd全岩-单矿物等时线同位素年龄2702±19 Ma。进而根据测试结果和以往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华南陆块岩石圈是沿垂向演化增生的,由下往上依次为:上地幔岩垫托、结晶基底、褶皱基底、褶皱盖层、沉积盖层5个构造层。其中,上地幔岩起着底板垫托作用,形成于新太古代,为该地区最古老岩石。

    • 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地幔岩中首次发现超高压矿物方铁矿和自然铁

      2004, 50(2):184-188.

      摘要 (5541) HTML (14) PDF 3.47 M (28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东部,距拉萨市200km的罗布莎蛇绿岩的豆荚状铬铁岩中,发现方铁矿和自然铁。而且以自然铁为核心并包裹于方铁矿中,两者形成圆球形态。自然铁的空间群为Fm3m,晶胞参数a=0.28663nm。方铁矿空间群为Fm3m,晶胞参数a=0.43070nm。根据有关实验资料推断,高压矿物方铁矿和自然铁来自下地幔,并且可能为核幔边界化学反应生成物。

    • 地质科普的范本——评杨树庄高级工程师《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老地质队员说道》

      2004, 50(2):188-188.

      摘要 (1299) HTML (12) PDF 920.43 K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杨树庄高级工程师的著作《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老地质队员说道》(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出版.32开,290页,定价19元,联系人:510080,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广东省地质矿产局杨树庄)是难得的一本地质学科普好书。

    • 会泽超大型铅锌矿田方解石Sm-Nd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2004, 50(2):189-195.

      摘要 (2899) HTML (18) PDF 5.05 M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田由麟麒厂和矿山厂两个独立的铅锌矿床组成,方解石是两个矿床矿石中唯一的脉石矿物。本文利用方解石 Sm-Nd 等时线测定了麒麟厂6号矿体和矿山厂1号矿体的成矿时代。结果表明,会泽超大型铅锌矿田两个矿床的成矿时代一致,麒麟厂矿床为 226±15 Ma,矿山厂矿床为 225±38 Ma,如果把来自两个矿体的所有13个样品的数据作为一条等时线计算,在等时线图上仍然表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等时线年龄为222±14 Ma;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两个矿床为同期同源成矿作用的产物。本文获得的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时代与西南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成岩时代(250 Ma左右)在误差范围内接近,为“峨眉山玄武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存在成因联系”提供了年代学证据。

    • 云南东川播卡-拖布卡地区含金石英脉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2004, 50(2):196-202.

      摘要 (1516) HTML (13) PDF 5.03 M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川播卡-拖布卡地区金矿是云南中部"康滇地轴"中、新元古界昆阳群岩石中发现的第一个金矿,位于接近三江褶皱带的扬子地块西缘.原生金矿化为含金黄铁矿石英脉、细脉、网脉和浸染状石英黄铁矿.四个不同产状的典型含金石英脉的石英的阶段加热40Ar/39Ar年龄谱为马鞍形,坪年龄值范围为59.93±0.21~42.38±0.32 Ma,最小视年龄范围59.30±4.30~41.90±1.8 Ma,与计算坪年龄加热阶段相应数据的40Ar-39Ar等时线年龄范围59.34±0.17~41.25±0.10 Ma,三者基本一致.等时线年龄计算的相关系数大于0.998,40Ar/3 6Ar初始值范围为293.17±1.40~295.2±0.43,与尼尔值一致.石英形成后没有受到后期地质作用.石英样品的坪年龄没有受到过剩氩和氩丢失的影响,可以作为石英和金矿的年龄.金矿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和始新世初的陆内拉张地质构造环境中.

    •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测定单个包裹体盐度的实验研究

      2004, 50(2):203-209.

      摘要 (2082) HTML (23) PDF 5.01 M (1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溶液激光拉曼光谱上 O-H 展宽区(2800~3800 cm~(-1))对盐浓度的改变非常敏感,通过计算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的偏移参数,就可以确定包裹体溶液(室温)的盐度。已有实验证明这种方法适合于标准溶液。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作为天然包裹体的参照物,可以被用来验证许多涉及流体包裹体的假设的有效性,人工合成包裹体是检验激光拉曼光谱测定单个流体包裹体盐度可行性的关键。本文采用 Sterner 等(1984a)提出的方法,在50MPa/100 MPa,500~600℃范围内合成纯 H_2O 体系及 NaCl-H_2O 体系的包裹体,利用合成包裹体对单个流体包裹体盐度的激光拉曼光谱测定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确定单个不饱和流体包裹体盐度是可行的,而且较精确(相差 1%±),是一种快速、简便、无损的盐度测定方法。

    •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碳酸盐岩中有机包裹体研究

      2004, 50(2):210-214.

      摘要 (1718) HTML (13) PDF 5.16 M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威远、资阳地区上震旦统碳酸盐岩储集层中有机包裹体的研究,提出有机包裹体多分布于储层孔洞缝中所充填的三期矿物中,研究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是溶蚀孔洞和裂缝。并根据不同期次充填矿物中有机包裹体特征、均一温度及单个有机包裹体成分,追索了研究区油气热演化程度、油气运移期次、油气运移的深度和温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三次主要的油气运移和聚集,其各自演化的程度及油气运移的深度和温度皆不同。

    • 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的新方法在地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004, 50(2):215.

      摘要 (1559) HTML (13) PDF 4.12 M (10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建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应用于地学研究中古生物化石和岩石、矿物标本分析测试的新方法。解决了多数古生物化石及岩石矿物标本无自发荧光而无法进行分析测试、无法制作三维立体图像的难题,从而提高了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系统在地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价值,对于地层古生物学、岩石矿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微观的创新研究以及解决疑难问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力推动地学研究从宏观的定性研究向微观的定量研究发展。

    • 砂岩铀矿成矿过程中有机质作用的实验研究——以吐鲁番-哈密盆地十红滩铀矿床为例

      2004, 50(2):218-222.

      摘要 (1707) HTML (16) PDF 3.45 M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采自吐鲁番-哈密盆地西南部的样品,有针对性地做了一系列有机质抽提及分离实验,即①利用氯仿抽提岩石中有机质实验;②利用CS2-NmP(二硫化碳-N-甲基-2吡咯烷酮)抽提岩石中有机质实验;③腐殖质提取及分离实验。以上有机质抽提物及分离物分别做铀含量测试。通过实验发现,按以上实验顺序.岩石有机质提取物或分离物中铀含量依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腐殖质中分离出的黄腐酸(Fulvic acids)中铀含量最高,说明在吐哈盆地西南部砂岩铀矿的形成过程中有机质(主要是腐殖质和沥青质)的吸附作用起到部分作用.起最主要作用的是黄腐酸,而且与铀酰离子是以络合(或螯合)形式进行迁移。通过实验和分析,作者认为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的络合作用和吸附作用在铀的迁移过程中是紧密相联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两种作用。在铀的迁移和沉淀富集过程中,黄腐酸(Fulvic acids)和腐殖酸(Humic acids)分别起到不同作用。

    • 中国地质学会2004年学术活动计划

      2004, 50(2):222-224.

      摘要 (1213) HTML (13) PDF 1.94 M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固体矿产勘查规范及其改革》研讨会:①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在矿产资源勘查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我国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体系的建立;③修订后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特点。目的:通过学术研讨,进一步宣传贯彻矿产勘查规范及

    • 一部岩溶的时代代表作——评卢耀如新著《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

      2004, 50(2):124,161-0.

      摘要 (1447) HTML (14) PDF 1.38 M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卢耀如院士的新著《地质一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受到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得到岩溶地区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 大冰期成因新见——“陆壳型火山与洋壳型火山爆发交响”

      2004, 50(2):195,209-0.

      摘要 (1452) HTML (14) PDF 1.61 M (1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与“地球只形成一次”不同,大冰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且仅在最近约600Ma才出现。大冰期的成因得不到解决,应当反省研究思路。前人并没有真正认识清楚大冰期现象。只有认识地质现象,理解地质作用,才能解释其成因。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