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2, 48(6):561-563.
摘要: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迷人的秋色绚丽缤纷。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集中举行。 10月15日下午,“新中国地质工作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地质战线各部门的代表和嘉宾700余人以兴奋和喜悦的心情参加了这次盛会。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灯火辉煌,朴素庄重的主席台上及周围摆放着鲜花。出席纪念大会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应邀出席纪念大会的有: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田凤山,原地质部党组书记刘杰,全国政协常委、原地矿部部长朱训,国家地震局局长、原地矿部部长宋瑞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孙文盛、
2002, 48(6):564-565.
摘要: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会员代表: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在这里隆重纪念新中国地质工作50年和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我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作一个简短的发言。 1 先辈创业历尽艰辛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地质学逐渐在西欧诞生和发展起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批西方学者在中国开展了一些地质调查工作;中国的一批志士仁人为图实业救国,在中国传播了包括地质学在内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1912年我国开始有了地质机构。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在北京成立,有创立会员26人。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使我国地质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促进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发
2002, 48(6):565-0.
摘要:《地质学报》自1922年创刊以来,80年经久不衰。经几代人的努力,《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已经成为传播地质科学知识、培养地质人才、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特别是近年来,《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在编委会的领导下,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办刊规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自1992年至今,在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地质学报》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多项指标,逐年上升,在全国4449种科技期刊中一直名列前茅。1997年《地质学报》(中、英文版)获得科技部、中
2002, 48(6):566-568,569.
摘要:
2002, 48(6):569-569.
摘要:
2002, 48(6):569-0.
摘要: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地质学报》创刊80周年之际,经《地质学报》编辑委员会评选,第37届常务理事会第10次会议批准,授予张立飞所著《陕北鄂尔多斯盆地埋藏变质作用研究》等80篇论文(名单见《地质论评》2002年第48卷第5期)
2002, 48(6):575-0.
摘要:各位代表、各位嘉宾: 今天,参加“中国地质学会80周年—面向21世纪地质科学讨论会”,我感到十分高兴。我受部长的委托,谨代表科学技术部向中国地质学会80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地质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和全体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和问候! 昨天,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向中国地质界和中国地质学会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国地质学会8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业绩,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我国地质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地质工作的方向和任务。这不仅仅是对我国地质界的重要指示,也是对我国科技界的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和全
2002, 48(6):576-584.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已有80年历史,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近代地质学在华夏大地上扎根成长,成为中华民族近代科学技术和近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质学已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学科体系,它已成为数以十万计的地质工作者和数以百万计的地质队伍职工宏伟实践活动的基础,它的奠基和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回顾过去、审视现在,还是展望未来,都不是一篇短文能以完成的任务。
2002, 48(6):585-585.
摘要:
2002, 48(6):585-0.
摘要:在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之际,为弘扬献身地质事业精神和爱国情怀,特向白瑾等94位(名单附后)从事地质工作50年以上的老会员颁发荣誉证书。
2002, 48(6):586-592.
摘要:本文描述了采自贵州省六枝县郎岱剖面“法郎组”的一些牙形石,该牙形石群主要由Paragondolella polygnthiformis,P.maantangensis,P.tadpole,P.navicula navicula,P.foliata foliata,P.foliata inclinata,P.jiangyouensis,P.langdaiensis Yang sp.nov.等组成,自下而上可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竹杆坡组Pargondolella polynathiformis-Paragondolella maantangensis组合带、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Paragondolella tadpole组合带,瓦窑组P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因此,该剖面“法郎组”的时代,不仅上部(当前的瓦窑组),而且下部(当前的竹杆坡组),都是晚三叠世卡尼期的。
2002, 48(6):592-592.
摘要:笔者等在哇洪山断裂带中段发现了多条品位较高的锌铅银等多金属矿化带。野外构造地球化学剖面样品经青海省第八地质队和河北地矿局廊坊物探实验室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部分进行了化学分析),此区数个剖面Zn、Pb、Ag、Cu、Au等元素含量达到或远大于工业品位。ZP7剖面18个样品中,5个Pb含量>1%,最高达3.71%;7个Zn含量>1%,最高达3.59%;6个Ag单项分析样品中4个Ag含量>30×10~(-6),最高达424×10~(-6);此外部分样品还伴生金,1个样品Au含量达到1.776×10~(-6)。该剖面区含矿多金属矿化蚀变破碎带露头长度300余米,控制宽度2~5m。ZP19剖面有3处样品铅锌含量大于0.1%,其中Pb最高为2.11%,Zn最高为0.64%,并见到致密铅锌矿化团块1处,该致密方铅矿化团块Pb含量为23.8%,Zn含量为6.15%,Cu含量为0.42%,Ag含量高达476×10~(-6)。ZP21剖面中7个样品锌铅银含量大于或接近工业品位,Pb最高达1.18%,Zn最高达
刘池洋 , 杨兴科 , 魏永佩 , 任战利 , 赖绍聪 , 陈刚 , 郑孟林 , 赵政璋 , 叶和飞 , 李永铁 , 李庆春
2002, 48(6):593-602.
摘要:通过对近年新获得的航磁、重力、大地电磁测深和地质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揭示,羌塘西部隆起查桑段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和垂向分层的结构、构造特征。该区总体由两(东部)、三(西部)个东西向展布的大型南倾构造块体推覆叠置而成,其间又被数条近南北向断裂分割为若干个断块。各块带出露地层时代、结构构造和地球物理场特征有较大差别。在查桑段及邻区,地壳中上部有两个低阻层,所在的深度分别为15±5km和约40km之下。壳内上部低阻层主要分布在查桑段及其以南,为各块体总体向北运动和逆掩叠覆之底部主拆离推覆面,该区各南倾大断裂均向下收敛并交会到该层。下部低阻层的展布超出了查桑段,向北已达北羌塘坳陷,其影响的范围可能更为广阔。此南北分带、多块叠置的结构和复杂多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仅孤零零地出现在双湖—绒马之间,不具区域意义。其形成与该区东、西两侧中生代始存在的近南北向转换断层和晚古生代可能曾发育有裂谷之背景密切相关。该区段挤压变形和叠覆隆升,始于早白垩世羌塘盆地反转期;始新世以来,印度板块碰撞遂继续向北推挤,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及改造。
2002, 48(6):603-611.
摘要:本文根据对东秦岭古生代各纪古生物区的分析,指出在北美岭褶皱带,二郎坪海槽寒武纪放射虫和微浮游植物属华南区,奥陶纪头足类,腹足类、珊瑚为华北区,早志留世珊瑚为华南区,柿树园海槽中泥盆世至二叠纪孢子主要见于华南区,干江河海槽泥盆纪珊瑚,海百合为华南区。在南秦岭褶皱带,浙川陆棚寒武纪三叶虫有华北区和华南区的分子,奥陶纪牙形石、头足类由华南区变为华北区,晚奥陶世腕足类、三叶虫、珊瑚为华北区,而早志留世笔石,晚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和Ting、古植物以及早石炭世珊瑚和Ting均为华南区,南湾海槽泥盆纪孢子为华南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东秦岭古生代古地理变迁过程。
2002, 48(6):611-0.
摘要:黄汲清先生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地质学家,是地质界的一代宗师,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为纪念黄汲清先生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他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中国地质学会在黄先生捐赠的基础上,设立了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第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工作得到广大野外地质工作者、地质科研工作者、地质教育工作者和各地质部门的大力支持。经专家评审,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终评,决定授予下列十位同志第一届黄汲清青年地
2002, 48(6):612-618.
摘要:地面沉降是城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沉降规模扩大,危害加剧,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地面沉降概况,对地面沉降的成因、危害、机制、数学模拟、监测、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并指出,建设工程性地面沉降,孔隙水运移机制、地下水和地面沉降模型耦合、地面沉降生态-经济-社会影响评估、地下水采灌优化设计、地面沉降系统防治、地面变形高精度监测、城市化建设与地面沉降的相互关系等,是今后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的主要方向。
2002, 48(6):619-626.
摘要:本文通过岩心、录井、测井、测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剖面上识别出5类性质有别的储层(洞穴型、风化裂隙型、构造裂隙型、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地表残积带裂隙-孔隙型),阐述了各类储层的储集性能及发育分布特征,并对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机制及岩溶洞穴型的发育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指出在不整合面下0~250m的深度内,区域性发育3套洞穴型储层,洞穴型储层的发育是油气高产、稳产的关键,风化裂隙型储层主要集中在海西早期不整合侵蚀面附近及洞穴层上下;构造裂隙型储层发育分布具有普遍性,海西早期构造裂隙发育状况与洞穴层发育状况之间有着良好的匹配关系,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性储层具有相控和层控的特征,主要发育在塔河油田南平台-间房组上部(礁)滩相储集体中,岩溶洞穴层发育主要受岩溶地貌及裂缝发育程度控制,岩溶缓坡(特别是其上的丘丛)与阿克库勒凸起轴部的叠合部位是岩溶最发育的地区。
2002, 48(6):627-633.
摘要:本文概述了当前世界钴资源状况,钴矿床分类及国内外钴矿床勘查与研究的最新进展,全球钴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集中,沉积型砂岩容矿的铜钴矿床和含钴的岩浆岩型硫化铜镍矿床是两个最重要的钴矿床类型。尽管钴多数以铜-镍、铜、铁等矿床的伴生金属产出,国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层控铜钴矿床之上,中国近几年却在华北地台北缘东段、西部 中央造山带、赣西地区等陆续发现了一些不同元素组合,不同成因类型且为独立的或以钴为主的钴矿床,钴矿床勘查的重大突破既对开拓钴矿床成矿学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为弥补国内钴资源长期供应不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02, 48(6):634-641.
摘要:在自然界中除氮气和硝酸根外,氮通常呈化合物铵离子存在,除部分有机质裂解生成的铵以游离吸附状存在于土壤、岩石及热水溶液中外,大部分深源和有机质裂解生成的铵,以固定铵的形式置换钾、钠、钙、铷和锶等存在于矿物中,在成岩成矿以及变质作用过程中,铵均可以进入矿物的晶格。铵替代钾、钠等的数量与岩石形成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氮同位素分馏程度较大,在不同环境中分馏程度明显不同,δ^15N具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因此铵含量和氮同位素成为水-岩反应,岩浆来源和结晶,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和判别成矿物质来源的有效示踪剂之一。
2002, 48(6):642-650.
摘要:伊梨盆地512层间氧化带型砂岩铀矿床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规模开发的地浸铀矿床,作者简要地介绍了其地质特征和地浸开发工艺,并利用较新的Gibbs自由能和平衡常数数据,对该矿床地浸处理中铀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通过标准电动势(E^o),氧化-还原电位(Eh)的计算和分析,阐明了H2O2、硝酸盐、大气中自由氧都能提升溶液的Eh值,从而加速矿物相U^4 的氧化溶解,为了节约地浸氧化剂成本,对于U^4 /U^6 比值不太高的矿床来说,建议充分利用大气中自由氧化氧化剂,然后,通过化学平衡计算,推导出了地下水和硫酸浸出液中铀存在形式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1)512铀矿床矿体所赋存的含矿层地下水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类络合物形式存在,并且以UO2(CO3)^4-3和UO2(CO3)^2-2形式为主,并随着pH从7.31升高到8.20,UO2CO3从3.80%降低到0.06%,UO2(CO3)^2-2从21.91%降低到3.12%,而UO2(CO3)^4-3则从74.28%升高到96.82%,(2)512铀矿床硫酸浸出液中,铀主要以硫酸铀酰类络合物形式存在,其中,UO2SO4占63.28%~ 63.86%,UO2(SO4)^2-2占16.55%~21.36%,UO^2 2占15.04%~19.62%,从推导出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硫酸浸出液中铀的存在形式随溶液pH、总SO^2-4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并呈非线性关系,为了提高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性能,可利用文中推导出的公式进行计算,以使调节溶浸液的pH和总SO^2-4含量,从而达到浸出液中铀存在形式的最佳比例关系,最后,因热力学数据对化学反应平衡计算的影响呈指数关系,在进行热力学数据计算时,必须采用较新、较准确的数据。
2002, 48(6):651-658.
摘要:针对海河流域平原区的第四系深层地下水可利用性问题,分析了深层地下水资源有限性的特点,其补给资源只是浅层地下水的0.07倍,弹性储量资源也只是浅层地下水储量资源的0.10倍,表现出类似石油和天然气的非再生特征,从其补给模式和^14C年龄分布特点论证了深层地下水资源有限和非再生的自然属性,同时通过论述该区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情况,阐明了深层地下水资源的社会人文属性和时代特征,提出了深层地下水作为一种具有非再生性特征的资源,其在人类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从“生存的原始性利用”协调发展的文明利用,必然要经历“初始高速发展的资源掠夺性利用”和“理性发展的反思性利用”两个阶段,上述两个阶段是深层地下水发挥其“资源”历史作用的重要时期的观点,提出了有序、适度、阶段性利用海河流域深层地下水资源的战略和可利用指标与合理利用方案,强调过度开采和全面禁用深层地下水都是不正确的观点。
2002, 48(6):659-663.
摘要:第1期滇中鱼坝村组的建立及陆相侏罗系底界···························……庞其清方晓思张子雄李永安李佩贤程政武(l)南天山造山带中段古生界构造地层研究新进展······························……张传恒周洪瑞刘本培李红生王训练(9)大别造山带地壳泊松比结构与超高压变质带—来自宽角反射与近垂直反射剖面的启示 ’‘”’‘.””””””””’‘”””””””’‘”“’“’““·’‘·‘二’····················……李英康董树文张中杰高锐卢德源(15…
2002, 48(6):670-0.
摘要:非核坤王王王利彦张张艾永德蔡俊军曹代勇曹辉兰常向阳黄思静据宜文柯叶艳陈昌彦陈宣华陈永良陈毓川陈正乐陈志刚彪彪宋宋磊磊逊赵赵赵枢涛孙孙邓起东丁梯平董建乐方杰方立敏丰成友高明修郭念发郭彦如何发岐何学贤何学贤胡健民 (561)(增294) (313) (444)(增259) (261) (74)(增103)(增127) (38) (487)(增146) (324) (564)(增140)(增77)(增256)(增275) (1 68)(增l)(增230) (304) (279) (627) (494) (552)(增1 69) (391)(增1 61)(增1 65) (353)李大明李德平李家英李强之李双应李献华李延河李英康李毓芳林忠民刘成林刘池洋刘广山刘瑞殉刘玉琳楼…
2002, 48(6):574,575-0.
摘要:
2002, 48(6):618,633-0.
摘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支持,北京大学博士后办公室、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北京大学博士后联谊会等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地学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9月13—1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旨在广泛交流全国博士后(在站或出站)在地学领域及相关领域近年来的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