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第4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二叠系乐平统底界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问题

      2002, 48(3):225-233.

      摘要 (1551) HTML (12) PDF 749.96 K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乐平统被正式接纳为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年代地层单位后,其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亟待确定。经金玉干等多年研究,广西来宾县蓬莱滩剖面被公认为乐平统底界层型的最佳侯选剖面;该剖面牙形类化石(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Clarkina dukouensis带之底均可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候选层位。C.postbitteri由Jinogondolella granti (Mei and Wardlaw)演化而来,其首次出现的点位(FAD)可在蓬莱滩剖面得到精确确定。1998年,以C.postbitteri带之底作为平统底界的方案被国内外牙形类化石专家一致接受,为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通过投票正式决定蓬莱滩剖面C.postbitteri带之底为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铺平了道路。令人遗憾的是在此关键时期王成源声称,在原定界线之下3米处理3米处发现C.postbitteri,并转而提出以C.dukouensis带之底为界线的另一方案,导致一次无谓的争端,延误了在中国建立乐平统底界的全球层型的进程。后经Hendwerson重新研究有关样品证明,在原定界线之下3m处并未发现C.postbitteri,从而使牙形类化石专家达成新的共识。乐平统牙形类化石的演化以Clarkina属为主导,属内各种的鉴别应以居群(population)为基础。锯齿型式被证明是最能反映该属居群特征的较为稳定的鉴定标志。而齿台轮廓等其它形态性状在一个居群内变化较大,如作为Clarkina各种的主要鉴定特征, 常常将同一居群内的不同形态类型鉴定为不同的种,以致在一个样品内鉴别出Clarkina的10多个种,同时也会将不同居群的异质同形的个体归属同一种。结果使属内各种的演化关系模糊,延展时限人为地拉长,失去应有的地层价值。依据这种分类确定的种和地层界线,在为数很少的牙形类化石专家中都很难达成共识,更难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应用。

    • 乐平统底界定义和点位的争论

      2002, 48(3):234-241.

      摘要 (1596) HTML (11) PDF 757.57 K (1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有关乐平统底界定义和点位的争论涉及到有关建立界线层型的一些基本原则。本文作者确信,乐平统的底界不可能建立在小间断上或层序界面上;不能被证实的点断成种事件也不能用来建立界线层型;定义种在连续演化谱系中首现的点位是确定的不是任意的;必须考虑定义种的首现时期的居群特征,不能用定义种晚期的居群特征来确定GSSP的点位;定义种的定义不能任意改动,要保持分类的稳定。不能过高估计或只认为齿脊特征是区别晚二叠世舟刺分子的唯一标准。梅仕龙有关C. postbitteri和C. dukouensis两个种区别特征的争辩是无用的,因为本文作者所使用的区别这两个种的标准正是梅仕龙等(Mei et al, 1994)所提出的。现在没有必要为维护自己的界线定义或点位而修改有关种的定义。原来有关这两个种的定义和区别特征是科学的。本文作者鉴定的C. dukouensis (Wang, 2000a, p1. 2, figs. 1~8)是正确的,符合原来的定义。乐平统底界定义应当是严格的科学的。金玉玕等(Jin et al, 1994, 1998)从来没有提到更谈不上“反复讨论”了C. doukouensis的“首现”(梅仕龙,本期)。虽然提到(C. postbitteri的首现,但由于C. postbitteri的先驱种不清,这个定义是不科学的。乐平统底界的科学而严格的定义应是:在Clarkikina postbitteri—C. duk

    • 关于中国新元古界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

      2002, 48(3):242-248.

      摘要 (2017) HTML (13) PDF 1.52 M (1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1年4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中将新元古;界从二分三分,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本文首先介绍了震旦系重新定义的背景和必要性。由于近些年国际末元古界分会酝酿在新元古代末期新建一个系,而多数学者的意见是该系的下界应置于冰碛层之上,即大致相当于我国陡山沱阶的底部。鉴于此,在1999年12月初断代工作组会议期间,晚前寒武系工作组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对震旦系重新定义,并决定将原震旦系解体,原上统代表重新定义的震旦系,原下 统独立新建一个系,命名为“南华系”。由于震旦系的再分,新元古界也从二分变为的三分,重新界定的震旦系包括原上震旦统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南华系包含了原下震旦统南沱组和莲沱组。笔者认为南华系标准剖面的候选剖面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上覆有震旦系下部陡山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地层,该地层与南华系顶层之间沉积记录的缺失应是最少的。②剖面中应包括寒冷性气候的冰川沉积记录,虽然在全国性南华系地层对比中,冰成岩层不是绝对的对比标志,但为有利于全球化对比,我国南华系候选标准剖面应将冰成岩层包括其内;③剖面中应出露莲沱组(约750Ma)或与其时代相近层位(休宁组、志棠组等)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与莲沱组之间不应存在长期的沉积间断,且底部年龄不小于800Ma,也不大于850Ma;④剖面中有良好的区域的、全国的,甚至洲际间的地层学对比标志,有较高的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其它方面的研究水平;⑤剖面的连续性好、露头清晰、交通方便,且周围的自然环境较好。

    •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构造作用

      2002, 48(3):249-260.

      摘要 (6925) HTML (11) PDF 931.90 K (3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濒太平洋西缘,位居东亚陆缘南段的中国东南部,是在EW向古亚洲构造域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研究表明,该区在早、中侏罗世经历了一次从EW向古亚洲构造域向NE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其转换位置之一是在南岭一带,其地质标志是侏罗纪盆地内近东西走向的灰色沉积岩层、同位素年龄值为180 Ma左右的双峰式火山岩和中侏罗世A型花岗岩等。到早白垩世,本区已基本完成古亚洲域向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体制转换。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的成因机制基本上可用古太平洋岩石圈消减作用、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深熔作用相结合的模式来解释。日本中央构造线—台湾纵谷带—菲律宾民都洛-巴拉望带是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陆缘的消减带。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琦和库拉板块)低角度(<30°)、快速率(>10cm/a)的俯冲,是西太平洋陆缘区能形成宽阔火山岩带的重要动力学原因。宽阔的火山—侵入杂岩区和6条区域断裂构成了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的基本构造框架。台湾纵谷带为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缝合带,而发育在大陆内部的5条区域断裂则具不同构造属性:长乐—南澳带是晚中生代大陆内部的左旋走滑带,上虞—政和—大埔断裂是古基底隆升区与晚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区的分界带,绍兴—江山—东乡—萍乡断裂是晚白垩世—古近纪红

    •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白音宝力道岩体特征与成因—是岛弧岩浆岩而不是埃达克岩

      2002, 48(3):261-266.

      摘要 (1832) HTML (12) PDF 685.76 K (1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白音宝力道岩体位于索伦缝合带上,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中酸性岩石组成,含少量辉长闪长岩等基性岩石类型。岩石学、微量元素(含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属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形成于内蒙古洋向北俯冲消亡期间,而不是埃达克岩(adakites)系。

    • 内蒙古赤峰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时空分布

      2002, 48(3):267-272.

      摘要 (2428) HTML (11) PDF 1.46 M (1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次对内蒙古赤峰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旋回进行了划分,包括渐新世旋回(24-33Ma);中新世晚期旋回(6-10Ma);上新世旋回(4.8Ma)和更新世旋回(0.89-0.16Ma)。进一步结合火山岩空间分布以及玄武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揭示了新生代火山活动由南东向北西逐渐变新,岩浆来源逐渐加深的规律。

    • 从油气运移探讨有机质在成矿中的作用

      2002, 48(3):273-278.

      摘要 (1510) HTML (12) PDF 688.13 K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盆地中有机质热演化成烃、烃类物质经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形成油气藏以及油气藏破坏的烃类运聚演化过程探讨了有机质在成矿中的作用。来自于盆地中沉积地层的烃类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相同的辅导体系,因而两者通常在同一种流体介质中运移。来自烃源岩的流体的盐度很低(20-30g/L),说明流体从烃源岩中萃取的成矿物质的量有限。在油气的二次运移阶段,烃类物质使流体保持酸性环境,从而加速了流体演变为成矿流体的速度。同时,有机质通过络合、还原和吸附作用参与了成矿物质的搬运,油气成藏的过程也是成矿 流体聚集的过程。油藏(reservoir0的破坏使流体发生剧烈的物化条件改变,从而导致了矿质沉淀形成矿床。

    • 羌塘盆地中部隆起的演化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2002, 48(3):279-283.

      摘要 (1941) HTML (13) PDF 711.47 K (13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沉积演化的角度分析了羌塘盆地中西部“冈玛错-西雅尔岗”隆起的演化过程,隆起在晚二叠世处于雏型发育阶段,晚三叠世肖茶卡-中株罗世雀昏时期为定型阶段,白垩纪-新生代为变形改造阶段。每一阶段隆起都控制着不同形式的生储盖组合的发育。隆起周缘具半地堑结构的凹陷是良好的油气聚集带之一。近隆起带北侧的构造层变形强度不大,对油气的后期保存比较有利。

    • 论分子有机地球化学若干名词与术语的辨析和厘定

      2002, 48(3):284-289.

      摘要 (1613) HTML (12) PDF 1.62 M (15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多年来地质学中文文献常见的约20个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名词与术语概念上的不规范现象,提出质疑、辨析和讨论,其中有些名词与术语的使用,还不限于有机地球化学地的学科范畴。笔者期望通过讨论得到有关专家的批正和厘定,防止以讹传讹,使某些谬误得到进一步的流传,并促进相关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

    • 论热河生物群

      2002, 48(3):290-296.

      摘要 (2216) HTML (15) PDF 707.44 K (1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中生代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历史作了简要回顾,着重阐述了热河生物 群的定义、组成、地层分布和时代,并讨论了与热河生物群相关的我国北方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问题。

    •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2002, 48(3):297-303.

      摘要 (2012) HTML (13) PDF 722.44 K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东端,横跨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三叠纪-株罗纪期间,其构造-沉积演化经历了大陆初始裂谷(T)、原洋裂谷(J1)、残余弧后盆地(J2-J3)阶段。初始裂谷阶段的拉张是呈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由东向西进行的,逐渐形成地堑式原洋裂谷盆地。中晚侏罗世,南部新特提斯洋壳开始北各俯冲,产生的区域挤压应力使原洋裂谷逐渐封闭,裂谷盆地的小洋壳表现出以南向俯冲为主的双向式腑冲,同时伴生区域热沉降,盆地具残余弧后盆地的性质。该阶段,羌南地区发育碳酸盐岩为主的稳定陆缘沉积,冈度斯-念青唐古拉板片北部则形成广泛南超的近源碎屑沉积。

    • 二连盆地稠油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

      2002, 48(3):304-312.

      摘要 (1575) HTML (13) PDF 743.99 K (1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稠油在二连盆地内广泛分布,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稠油和次生稠油两类。原生稠油来自未成熟或低成熟的白垩系烃源岩的直接排烃和原油运移过程中的分异,主要为普通稠油(粘度为100~5000mPa·s),而次生稠油则是原生稠油受生物降解、水洗和氧化等次生稠变的产物,并具有不同的稠化程度。基于大量稠油物性、饱和烃色谱和色质分析数据,探讨了不同类型稠油的特征,并根据稠化程度的差异将二连盆地稠油归纳为一个稠变序列,即低成熟—未成熟稠油(粘度100~2000 mPa·s)、轻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5000 mPa·s)、中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1000~50000 mPa·s)、重度生物降解稠油(粘度>50000 mPa·s)。随原油稠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产物从普通稠油变化为特稠油。原油在盆地斜坡带和凹中隆起的高部位最容易发生次生稠变而形成稠油。多种稠变作用的叠加是二连地区稠油大面积分布的主要原因。

    • 构造变形对煤化作用进程的影响—以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石炭纪含煤岩系为例

      2002, 48(3):313-317.

      摘要 (1789) HTML (14) PDF 3.45 M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别造山带楚地区石炭纪含煤岩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及超微分析手段,将构造煤划分为脆性变形和韧性变形两大类,结合X衍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认为,脆性变形不引起煤级的变化,而韧性变形可以促进煤的变质;温度是引起煤级升高的主导因素,定向压力是煤化作用进程的“催化剂”。

    • 《地质论评》第23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2002, 48(3):317-0.

      摘要 (1246) HTML (13) PDF 1.52 M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地质论评》第23届编辑委员会会议于2002年3月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主编任纪舜院士主持,副主编周新民教授、韩家懋研究员、聂凤军研究员,编委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郑绵平院士和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中国石油总公司、国防科工委、有色工业协会和高教系统等的十几位编委(以姓氏汉语拼音为序):陈江峰、邓起东、董树文、杜乐天、侯增谦、刘敦一、乔秀夫、王驹、王京彬、王铁冠、赵越、赵一鸣等参加了会议。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王弭力研究员和副秘书长郝梓国研究员出席了会议。《地质论评》编辑部主任章雨旭研究员、编辑刘淑春研究

    •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机制研究

      2002, 48(3):319-323.

      摘要 (1747) HTML (11) PDF 1.33 M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方法,研究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机制。通过热力场、应力场、地下水动力场的分析,认为本区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储集条件,晋城矿区南部,地下水流场为一种汇流区,这种地下水流场特征,导致煤层气在汇流区域得到富集,形成地下水和煤储层中流体的能量的积聚,这种能量的聚集是形成高压储层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南部还是低地应力分布区,渗透率相对地高,因此南部煤层气富集,煤层气产能大,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利地区。晋城矿区北部为单向流动的地下水动力场,使得在相同地质背景下的同一地区出现不同的煤层气成藏特征。

    •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2002, 48(3):319-323.

      摘要 (1355) HTML (16) PDF 0.00 Byte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方法,研究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成藏动力学机制。通过热力场、应力场、地下水动力场的分析,认为本区具有良好的生烃条件和储集条件,晋城矿区南部,地下水流为一种汇流区,这种地下水流场特征,导致煤层气在汇流区域得到富集,形成地下水和煤储层中流体的能量的积聚,这种能量的聚集是形成高压储层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南部还是低地应力分布区,渗透率相对地高,因此南部煤层气富集,煤层气产能大,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有利地区。晋城矿区北部为单向流动的地下水动力场,使得在相同地质背景下的同一地区出现不同的煤层气成藏特征。

    • 一种基于GIS的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的自动制图模型

      2002, 48(3):324-329.

      摘要 (1043) HTML (12) PDF 658.10 K (1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中,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自动制图模型通常用来统计综合多源地学信息以便自动圈定成矿远景靶区。在本文中,笔者以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一种不确定推理模型-确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自动制图模型-合成有矿可信度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研究区各种成矿有利和不利证据的空间分布图,统计生成对应于每一种证据的有矿可信度栅格图。然后,按照特定的有矿可信度合成规则,将所有的有矿可度栅格图统计综合生成合成有矿可信度栅格图。以该图为依据,可以把研究区内合成有矿可信度相对较高的成矿远景区圈定出来。也可以生成研究区合成有矿可信度等值线图。应用该模型预测了新疆北部多拉纳萨依-阿舍勒地区的多金属臧放远景,并将预测结果与证据加权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的结果基本相似, 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一种基于GIS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自动制图模型

      2002, 48(3):324-329.

      摘要 (1435) HTML (14) PDF 0.00 Byte (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基于GIS技术的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中,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自动制图模型通常用来统计综合多源地学信息以便自动圈定成矿远景靶区。在本文中,笔者以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的一种不确定推理模型——确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自动制图模型——合成有矿可信度模型。该模型可以根据研究区各种成矿有利和不利证据的空间分布图,统计生成对应于每一种证据的有矿可信度栅格图,然后,按照特定的有矿可信度合成规则,将所有的有矿可信度栅格图统计综合生成合成有矿可信度栅格图。以该图为依据,可以把研究区内合成有矿可信度相对较高的成矿远景区圈定出来。也可以生成研究区合成有矿可信度等值线图。应用该模型预测了新疆北部多拉纳萨依—阿舍勒地区的多金属成矿远景,并将预测结果与证据加权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相似,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 济阳拗陷孤岛油田渤21断块砂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2002, 48(3):330-334.

      摘要 (1366) HTML (12) PDF 1.24 M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将济阳拗陷孤岛油田渤21断块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等综合研究表明,各类流动单元分布对应于不同的沉积相带,具有不同的渗流特征,其与储层吸水、产液以及剩余油分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流动单元I区水淹严重,流动单元Ⅳ、Ⅴ区为低孔、低渗,原始含油性本身较差,而流动单元Ⅱ、Ⅲ区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

    • 中国地质学会2002年度学术计划

      2002, 48(3):334-336.

      摘要 (1280) HTML (12) PDF 1.40 M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序号l书会议名称:会议内容中国西部火山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研究中国西部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火山形成机制及构造背景、造山带不同类型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岩浆、构造序列、岩浆作用有关的资源环境效应全国第五届X射线光谱分析学术报告会:讨论、交流XRF的新思路、新观点及分析方法、应用与制样技术研究、数据处理方法,发现、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相关研究领域的进步2。。2年中国西北部工程地质论坛:西北部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和区域地壳稳定性;高寒冻土工程地质特性与对策;线性工程的特殊工程地质问…

    • 山东焦家断裂带下盘发现雏形断裂控制的工业矿体

      2002, 48(3):248,289-0.

      摘要 (1492) HTML (13) PDF 1.40 M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雏形断裂是指岩石在构造应力、水力压裂及应力腐蚀下发育的、由一系列呈雁行状分布的微(10~(-2)~10~2mm)裂隙群(呈透镜状)组成的非连续的线性构造带。微裂隙群发育地带岩石结构基本完整,未出现连续的宏观线性破裂面及由摩擦作用产生的角砾状构造岩。雏形断裂处于宏观断裂(具有连通的主裂面)形成的初始阶段。 研究发现,发育于焦家断裂带下盘、夹持于焦家金矿与新城金矿之间的红布金矿,就是一个典型的由雏形断裂控制的中型金矿床。该金矿床离焦家断裂带的水平距离逾200m,产于肉红色钾长花岗岩中,由1、11号矿体组成,两矿体皆呈长扁透镜体,横剖面上呈斜列式排布,透镜体xy面产状约295°∠70°,矿体向南西侧伏,侧伏角约60°,延深(x轴)大于250m,最大厚度(z轴)30~40m,最大水平长度(y'轴)逾

    • 液态原油在发现新疆新油田中的指示意义

      2002, 48(3):272,323-0.

      摘要 (1818) HTML (13) PDF 1.88 M (1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 新疆石油局根据地矿局叶城玉力群浅钻中轻质原油信息3年头口探井发现柯克亚高产油气田 椐《新疆通志》第九卷地质矿产志的大事记载,1974年12月,地质局二大队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皮山—叶城普查自然硫,在玉力群构造上浅孔中采到油砂样品,经石油局分析确定为轻质原油。1975年3月28日石油局致函地质局,赞扬二大队对玉力群液态原油的发现,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年4月燃化部石油勘探开发组致函地质局,感谢提供玉力群普查钻孔的含油显示资料,为玉力群构造和叶城凹陷开展油气普查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据王秋明(1992)回忆,1975年石油局地质调查配合电测深,查明了该构造深部有隆起,1976年2月勘定柯参1号井,5月开钻至1977年5月17日钻至3783.1m新第三系中新统地层,地下高压岩石颗粒间饱和凝析油滴,在短时间内,突然释放发生特大油气井喷,井底高压油气流呼啸冲向天空,其声震耳欲聋,大地为之颤抖,原油跌落地面,防护不严,引起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