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4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河北平山小觉地区阜平岩群中三种岩类深熔现象的岩相学特征

      2001, 47(1):1-8.

      摘要 (2956) HTML (14) PDF 10.18 M (3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深熔作用(Anatexis)引起了地壳内部固体物质的重溶与熔融和进一步的初始花岗质岩浆的形成。本文主要从岩相学角度对河北平山阜平岩群3种主要变质岩类中一部分岩石在薄片中所显示的初期深熔特征进行了报道,提出识别深熔作用发生发展初期的一些岩相学标志,为相应的理论探讨提供岩相学方面的依据。区域变质岩石初始深熔的共同特征之一是不同矿物粒度都较相应的同类变质岩石为粗。由于经历粒间流体作用的重溶、溶蚀乃至再度晶出的过程,长英质岩石中长石、石英等矿物改变为具有弯曲、波纹状外形的缝合线结构,而“铰链状结构”的形成则是两微斜长石颗粒之间出现钠交代的结果。深熔作用过程中微斜长石显示出不均匀的光性特征,形成具交代成因的条纹长石细脉和条痕;斜长石出现不规则长方形和补丁状的微斜长石反条纹长石,显示“糟化”或绢云母化,或存在不同程度的“暗化”区域,也可转变成为纤维状至细柱状夕线石,沿斜长石中的一些细小裂纹和遭受应变的解理还出现几乎不透明的物质,它们可能原由深熔作用所形成,可称之为“网格状结构”;黑云母可部分地发生分解,在适当的温压条件下则完全分解,形成原可能为熔体的物质,也可转变成为纤维状至细柱状夕线石;角闪石存在一定程度的“暗化”,并形成与斜长石中所见类似的“网

    • 辽河群区域变质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2001, 47(1):9-18.

      摘要 (3046) HTML (13) PDF 6.96 M (3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河群是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区域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研究发现:同一造山带内PTt轨迹具有多样性。进一步研究认为,这一碰撞造山带南、北空间上PTt轨迹的逆向性起因于造山带南、北部的结构构造、变形过程和同变形变质花岗岩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就南辽河群和盖县岩组而言,早期、中期变质阶段,因中深部地壳大面积“辽吉花岗岩”的底垫式侵位及其诱发的沉积盖层顺层滑脱减薄作用,变质作用表现为近等压和小幅度增压而温度快速上升的过程;峰期变质阶段,又因收缩挤压增厚,表现为等温升压过程(盖县岩组)或升温升压过程(南辽河群);最后晚期变质阶段,差异剥蚀引起降温降压(盖县岩组)或近等压降温过程(南辽河群)。对北辽群而言,早期、中期变质阶段,因盖层南辽河群及盖县岩组的大规模向北滑覆增厚作用而及花岗岩浆不发育,仅有正常传导热及放射热,因而△P>△T;峰期变质阶段温、压同时达峰值,之后等温快速降压过程,与构造剥蚀有关;至晚期变质阶段,同盖县岩组一样,经历降温降压过程。通过对比上述北、南辽河群及盖县岩组的大陆动力学过程,表明早期大陆动力学过程正好是一个互为消长的过程,从而也决定了它们的PTt轨迹的逆反性。最后,本文提出了辽河群变质的底侵+拆沉模型。

    • 新疆阿勒泰南缘首次发现前寒武纪不整合面

      2001, 47(1):18.

      摘要 (2635) HTML (11) PDF 802.37 K (2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勒泰前寒武纪地层主要指分布于中、哈额尔齐斯带及其以北的冲乎尔—青河地区的古、中元古代克木齐群和分布于白哈巴—哈纳斯及北部山区的震旦纪哈巴河群。克木齐群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00±78Ma(胡锡琴等,1993),锆石、钾长石两阶段年龄中,t_1主要分布于1800 Ma左右,最大值为2483 Ma(何国琦等,1990);t_2主要分布于330~400 Ma之间。另据 E.B.贝贝科瓦对巴拉格杂岩(克木齐群东延部分,蒙古境内)中锆石的U-Pb测试,获得2800 Ma的年龄值,因此克木齐群中可能包含了部分太古

    • 从砂岩成分探讨吐哈盆地构造演化

      2001, 47(1):19-26.

      摘要 (2844) HTML (10) PDF 5.51 M (2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陆源碎屑岩是陆相沉积盆地的主要充填物,其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母岩成分控制。通过系统分析碎屑岩成分特点可以再造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对吐哈盆地分别采用岩矿和地球化学分析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分析所得结构吻合性极好,反映盆地的构造演化分为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以及白垩纪-第三纪3个演化阶段,在各阶段地层成分出现较大差异,是盆地及相邻地区遭受构造运动改造的结果。

    • 新书介绍

      2001, 47(1):26.

      摘要 (2012) HTML (13) PDF 496.54 K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云南老王寨金矿煌斑岩固定铵(NH4^+)地球化学特征

      2001, 47(1):27-33.

      摘要 (2414) HTML (10) PDF 4.09 M (2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老王寨金矿与金矿化时空密切共生的煌斑岩可分为新鲜(弱蚀变)、蚀变和矿化3种。固定铵(NH4^ )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鲜煌斑岩固定铵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幔源岩石、低于矿区碳质围岩的固定铵含量。笔者认为该特征可能不是地壳混染的结果,从新鲜煌斑岩→蚀变煌斑岩→矿化煌斑岩,固定铵含量递增,且与金含量具较好的正相关,表明矿区煌斑岩蚀变流体和矿化流体中均可能存在铵,铵在金矿化流体中对金的迁移起了作用。

    • 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在中国秦皇岛举行

      2001, 47(1):33.

      摘要 (2352) HTML (15) PDF 627.58 K (2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六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于2000年7月31日至8月3日在秦皇岛市召开。这是首次在亚洲举办的此类会议。这次大会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同主办。英、美、德、法、日、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智利、巴西、南非、挪威、瑞典、俄罗斯、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中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0多位学者参加了大会。其中有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瑞典皇家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的7位院士和我国的4位院士。

    • 湘中锡矿山超大型锑矿床的碳、氧同位素体系

      2001, 47(1):34-41.

      摘要 (3592) HTML (12) PDF 5.61 M (2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锡矿山锑矿床的围岩、蚀变围岩和热液成因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相对于区域地层,矿区灰岩明显亏损^18O;围岩蚀变过程中,围岩的δ^18O值趋于减小并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趋势。不同期次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特征明显不同:成矿早期显示出深特征;成矿晚期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呈正相关,为水-岩反应和温度降低耦合作用所致;成矿期后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呈明显的负相关,这种方解石的沉淀介质成成矿流体明显不同。水-岩反应的理论模拟显示,成矿流体不可能为未经深部循环的大气降水;成矿流体中的可溶性碳以H2CO3为主;早期成矿流体的δ^13C、δ^18O分别为-6‰、+10‰,晚期成矿流体的δ^13C、δ^18O分别为0‰、4‰。

    • 内陆湖泊流域的化学风化及气候变化—以内蒙古岱海为例

      2001, 47(1):42-46.

      摘要 (2948) HTML (12) PDF 3.68 M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湖泊沉积物中Rb/Sr值来反映受古气候制约的流域陆地化学风化率的变化,并恢复了岱海近400a以来以小冰期为特征的、具有100a准周期(经谱分析)的气候波动历史。通过磁化率、粘土矿物含量和种类的综合分析,确证了湖泊沉积物Rb/Sr值的变化可以用来重建流域内化学风化率与其相应的古气候演化过程,是湖泊沉积记录中具有比磁化率更明显气候意义的有效代用指标。

    • 东海陆架盆地下第三系高频层序分析

      2001, 47(1):47-52.

      摘要 (2831) HTML (11) PDF 3.73 M (2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了进行高频层序分析的新思想和方法。根据米兰科维奇周期理论,利用自然伽玛测井曲线,采用傅立叶变换将曲线的量值域转换为频率域。分析每一个峰值频率的波长及其相互之间的比率关系,寻找那些波长比率与地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旋回周期比率相同或相似的频率,从而捕获高频旋回信息。东海陆架盆地下第三系进一步细划出38个四级层序。利用捕获的米兰科维奇周期信息,进一步计算了高频层序沉积持续的时间和沉积速率。

    • 旋回年代学及其应用意义--华北地台中寒武世碳酸盐岩鲕滩高频旋回的年代学研究

      2001, 47(1):53-56.

      摘要 (2599) HTML (12) PDF 2.61 M (2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北地台中寒武世鲕滩碳酸盐岩沉积序列中发育大量分属4~7级的高频层序,依据旋回平均厚度的频率分布、不同级别旋回叠加样式和比率、沉积发育样式和跨越整个地台的可对比等特征认为,它们受控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动,是典型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其中Ⅳ、Ⅵ级分别对应于长、短偏心率旋回,时限分别为0.4Ma和0.1Ma.应用轨道旋回规则的周期间隔给出了中寒武世各级层序、地层阶和相应界面的年龄值.

    • 旋回年代学及其应用意义—华北地台寒武世碳酸盐岩鲕滩高频旋回的年代学研究

      2001, 47(1):53-56.

      摘要 (2323) HTML (12) PDF 0.00 Byte (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北地台中寒武世鲕滩碳酸盐岩沉积序列中发育大量分属4-7级的高频层序,依据旋回平均厚度的频率分布、不同级别旋回叠加样式和比率、沉积发育样式和跨越整个地台的可对比等特征认为,它们受控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动,是典型的米兰柯维奇旋回,其中Ⅳ、Ⅵ级分别对应于长、短偏心率旋回,时限分别为0.4Ma和0.1Ma。应用轨道旋回规则的周期间隔给出了中寒武世各级层序、地层阶和相应界面的年龄值。

    • 中朝与扬子板的鉴别特征

      2001, 47(1):57-63.

      摘要 (2537) HTML (12) PDF 4.90 M (2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强调了要从地质演化历史过程中,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资料来对比及鉴别不同板块的特征。综合运用结晶基底的形成时间,某些元素的含量、某些元素的比值,铅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地幔包体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的特征,古地古界是变质的还是沉积的,晋宁事件的存在与否,震旦纪冰碛层的特征,早寒武纪含磷岩系与黑色页岩系的存在与否,400Ma前后的沉积间断,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发育特征,板块运移距离的大小,岩石圈的厚度,平均P波速度与剪切波速度的差异、壳内低阻层的存在与否等特征就可鉴别中朝与扬子板块。认识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弄清东亚地区其他小地块(如朝鲜半岛南部地块,Hida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等)的归属问题。

    • 假玄武玻璃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2001, 47(1):64-69.

      摘要 (3919) HTML (14) PDF 4.68 M (2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国外有关假玄武玻璃(pseudotachylite)的研究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在野外产状、显微镜观察和实验模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活断层”研究的深入,所谓有“地震化石”之称的假玄武玻璃也日益为研究者们所重视。假玄武玻璃通常认为是与地震断层有关的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产物。假玄武玻璃的研究对了解地震时地下深处断层带的变形机制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通过模拟假玄武玻璃形成时的相似条件(主要是力学机制和化学机制),可以了解假玄武玻璃形成时断层剪切带变形历史。为了使国内对这一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者了解假玄武玻璃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意义,本文从假玄武玻璃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以飧读者。

    • 咸化湖相有孔虫及其在古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001, 47(1):70-74.

      摘要 (2736) HTML (15) PDF 3.50 M (2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陆有孔虫化石群被一些学者视为是海侵或残留海的指相化石。中国西部内陆第四纪有孔虫化石群的发现及生存环境的研究表明,与海水无空间或时间通道联系的咸化湖泊相有孔虫是存在的。全面认识有孔虫的指相意义是理解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的关键之一。

    • 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暨全国水文地质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2001, 47(1):74.

      摘要 (2284) HTML (12) PDF 860.48 K (2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陕西等省、自治区地质学会及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协办的“西部地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暨全国水文地质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0月11日—13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勘局田建荣局长主持开幕式,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王弭力研究员致开幕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司长李烈荣教授代表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田凤山同志向大会致词祝贺,并且对大会进行了指导,阐明了国土资源部对我国西部地区国土资源和地质环境管理的规划和意见。中国

    • 海原活动断裂带破裂行为特征研究

      2001, 47(1):75-81.

      摘要 (3161) HTML (13) PDF 4.16 M (2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海原断裂带18个探槽资料的研究,分析得出海原断裂带是10ka以来共发生10次古地震事件,这些古地震事件具有分级破裂的特征,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是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其他都是沿次级段落的破裂事件。在时间上,古地震事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丛集的特征;在空间上,具有西段或中东段(中段)来回迁移的特征。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震级约8.5级左右,沿次级断裂的破裂事件震级约7.5级左右。

    • 河北平山阜平群夕线石钾长浅粒岩深熔作用的微区矿物学标志

      2001, 47(1):82.

      摘要 (3982) HTML (12) PDF 5.00 M (2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北省平山县阜平群是一套高角闪岩相岩石。根据宏观现象,某些地段曾经历过深熔作用过程。深熔效应以小觉地区的夕线石钾长浅粒岩最为典型。通过电子显微镜观测确认,所研究的夕线石钾长浅粒岩经受了深熔作用的改造,具有丰富而显著的微区矿物学标志。主要表现为前存矿物,如钾长石、条纹长石、石英、钠长石、黑云母和磁铁矿等,不同程度地被熔蚀,主要组成元素发生迁移和重组,沿矿物的解理、裂隙及粒间形成夕线石、石英、云母、长石、金红石等再结晶相。在深熔过程中,元素的迁移有两种可能形式:①选择性地从前存矿物晶格中移出;②通过前存矿物的熔融。Fe、Ti等元素从黑云母中移出,形成再结晶磁铁矿和金红石;Si、AI等元素则从黑云母和长石中移出,形成夕线石和再结晶石英。

    • 国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高级研讨班总结

      2001, 47(1):87-0.

      摘要 (2263) HTML (11) PDF 1.15 M (2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国家人事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主办,中国地质学会承办的“国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高级研讨班”,于2000年11月10日—14日在成都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黑龙江和台湾缺席)、国土资源系统、石油、煤炭、有色、环保等部门管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50余名青年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这次研讨班是人事部2000年度8个重点班之一。国土资源部人事教育司薛平副司长、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继续教育处付跃钦处长、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刘永湘副厅长、四川省地勘局张子华副局长等出席研讨班并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地质学会王弭力秘书长主持了开幕式和有关研讨。

    • 花岗岩风化壳中的微生物及其对稀土元素的浸出作用

      2001, 47(1):88-94.

      摘要 (3094) HTML (12) PDF 6.05 M (2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东共和稀土矿花岗岩风化岩风化壳剖面下不同深度的样品进行微生物培养,发现在0.2-12m深度范围的样品均有微生物存在,在0.2-3m深度范围微生物种类较多。微生物类型有细细菌(包括牙胞杆菌属、肠杆菌属、埃希氏菌属、产碱杆菌属等杆菌,奈瑟氏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等球菌以及梭状芽胞杆菌属厌氧菌)、真菌(包括曲霉属黑曲和黄曲、青霉属、毛霉属、酵母菌)和放线菌。利用风化壳中的各种微生物及其发酵产物对稀土矿样进行稀土浸出实验,并与蒸馏水和不加菌液的培养液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①混合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浸矿,稀土元素的浸出量明显增加,浸泡液的pH值降低;②真菌类(毛霉属、酵母菌、曲霉属、青霉属)对稀土的浸出量最高,然后依次为发酵芽胞杆菌、葡萄球菌属、放线菌、发酵芽胞杆菌属;③细菌类对稀土的浸出作用主要与其代谢产物改变介质的pH值有关;而真菌类对稀土的浸出作用主要与其直接吸附和吸收稀土元素以及其代谢产物与稀土元素的络合作用有关;④与硫酸铵的浸出结果相比,微生物所浸出的稀土元素δCe较大、δEu值较小、(La/Sm)N和(Gd/Yb)N)的比值较低,结果与稀土元素在华南风化壳稀土矿风同间面中不同层位的变化规律一致。实验结果说明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活化迁移和分异作用具有积极的贡献。

    • 黄铁矿风化过程中元素的活性及对环境的影响

      2001, 47(1):95-101.

      摘要 (2845) HTML (12) PDF 5.19 M (2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安徽铜陵鸡冠山硫铁矿尾矿中黄铁矿风化产物组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划分出代表不同风化程度的4种矿石组构型,并进而对不同组构型中硫和金属元素的含量、宫集系数、流失系数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风化过程中,As、Sb、Cu、Zn明显富集,其中As、Cu、Zn对环境的潜在危害较Sb大;Co、Ni、Bi明显流失或严重流失,对环境已经形成污染,其中Bi的污染程度较高。

    • 莱洲湾南岩咸水入侵条件下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与卤水形成

      2001, 47(1):102-108.

      摘要 (2491) HTML (10) PDF 3.88 M (2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莱洲湾南岸地下水在咸水入侵条件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山前冲洪积平原至海岸带共存在6种类型的地下水。本文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区域分布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水文地球化学调查与室内试验,结合同位素测定资料与PHRQPITZ的模拟结果,对各种类型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做了深入探讨。指出在咸、淡水过渡带发生了阳离子交换。此外还揭示出卤水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石盐、泻利盐的溶解。

    • 内蒙古阿拉善南部地区富Cr、Ni斜长花岗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2001, 47(1):108-0.

      摘要 (2562) HTML (14) PDF 637.73 K (2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南部地区富Cr、Ni的斜长花岗岩体以岩基产出。代表性岩体有阿斗青—当山斜长花岗岩体和红敖包斜长花岗岩体。前者出露面积为658km~2,侵入于太古宇下阿拉善群上部岩系(Arxl~2)和古元古界上阿拉善群(Pt_1sl),被Sm-Nd等时线年龄为773.1±10.8 Ma的变质辉长岩侵入破坏(陶仙聪等,1994);后者出露面积为393km~2,侵入前震旦系,被后期岩体侵入,并被上侏罗统和下白尘统不整合覆盖。

    • 从31届国际地质大会分析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和走向

      2001, 47(1):109-110.

      摘要 (2436) HTML (14) PDF 1.82 M (2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0年8月6日至17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召开,有关大会的一般概况已由记者们在《国土资源报》上作了报道。我作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人员主要参加了与专业有关的学术会议和野外考察。像这样的大型国际会议,作为一名参会

    • 金矿床和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2001, 47(1):111-112.

      摘要 (2678) HTML (13) PDF 1.81 M (2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矿床仍然是31届地质大会的主题之一,综观本届地质大会中有关金矿床的研究成果,对金矿床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进展。1 金矿床的分类 R.Kerrich&R.Goldfarb等提出一种新的金矿床分类方案。他们依据金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划分出6种主要类型,每种都有金储量达100~1000t的代表性成矿省。这6种类型是:①造山带型金矿床,②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③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④铜—金斑岩型矿床,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