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第4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地质学会--推选地学院士的重要渠道

      2000, 46(2).

      摘要 (1359) HTML (13) PDF 1.15 M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自1991年开始,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向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推荐两院院士候选人.由于中国地质学会历届常务理事会的重视,秘书处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截止到1999年共接受省级地质学会、专业委员会和理事单位429人次的提名, 经我会推选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共有20人,他们是:马宗晋、刘宝王君、孙枢、孙大中、肖序常、沈其韩、陈庆宣、陈梦雄、傅家谟(1991年);李廷栋、赵鹏大(1993年);王思敬、郑绵平(1994年);许志琴(1994年);田在艺、王德滋、陈毓川(1997年);翟裕生、邱中建、裴荣富(1999年).

    • 变质核杂岩的旋扭成因: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解析

      2000, 46(2):113-119.

      摘要 (2089) HTML (15) PDF 2.22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周围构造环境的力学分析及历史分析认为,该变质核杂岩实质上是旋扭构造的砥柱,而旋扭构造又源于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拆离伸展构造晚于旋扭构造。因此提出了变质核杂岩旋扭成因的新看法,并认为越北古陆的形成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导致红河断裂和文山-麻栗坡断裂的走滑运动进而引起的旋扭隆升。后期叠加伸展拆离作用。

    • 壳幔Rb—Sr混合等时线及其地质意义

      2000, 46(2):120-130.

      摘要 (1752) HTML (12) PDF 748.64 K (1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二元混合模型讨论了壳幔物质的不同混合环境对Rb-Sr等时线年龄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混合作用将使岩体的同位素年龄变大;若地壳物质在混合之前经受过Rb丢失和(或)Sr获得事件,则等时线斜率的变化较大,可能得到很大的年龄和异常低的初始同位素比值,甚至斜率为负值。对一组分离的底辟小岩体而言,同一底辟岩体作矿物内部等时线能够得到结晶年龄,但用不同岩体的全岩得到的等时线则可能给出围岩年龄(条件是各底辟

    • 韧性剪切构造成岩成矿作用及对金矿化的控制--以内蒙古武川县后石花金矿为例

      2000, 46(2):131-140.

      摘要 (1778) HTML (11) PDF 2.01 M (1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中部后石花金矿为例,简述了"韧性剪切构造成岩成矿作用"的新观点.研究表明,韧性剪切成岩过程包括细粒化作用、热流体作用、酸碱交代作用;韧性剪切带这种深层次断裂构造形成过程中,其推覆演化是逐渐减压过程,降压效应和剪切带本身的膨胀渗透作用,引起了剪切带内部积累的能量梯度(压力、温度、物质),导致弥漫于大面积围岩中和下地壳的液体进入韧性剪切带中."节流阀"作用形成韧性剪切成岩成矿热液系统.韧性剪切构造对金矿的控制核心是成岩成矿为统一的热动力系统,早期以成岩为主,中晚期以蚀变和矿化为主.

    • 从波动观点看塔北地区油气藏的形成演化:以英买7油藏为例

      2000, 46(2):141-148.

      摘要 (1493) HTML (13) PDF 1.21 M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方法,在综合分析野外露头、岩心、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塔北地区不同小区的岩性-时间剖面。研究表明,740 ̄760Ma、200 ̄240Ma、100 ̄110Ma、60 ̄70Ma、30Ma是控制塔北地区构造演化的主要周期。早古生代、三叠纪和第三纪以来是3次主要的沉积高峰,志留纪末-晚泥盆世早期为主要肃蚀期,肃蚀量一般〉1000m,北部〉1500 ̄2000m,海西期

    • 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奖名单揭晓

      2000, 46(2):148.

      摘要 (1478) HTML (11) PDF 1.70 M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青年地质科技奖由中国地质学会各省、市、自治区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推荐,经评选委员会评选,产生金锤奖8名、银锤奖26名。1999年12月30日,中国地质学会第36届理事会第12次常务理事会议审查通过。 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届,授予35岁以下在地质科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地质工

    • 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研究综述

      2000, 46(2):149-159.

      摘要 (2570) HTML (12) PDF 792.03 K (1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陆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是表示岩石圈抵抗挠曲变形能力的参数。通过计算该参数,可以获得不同地区、不同构造省的岩石圈挠曲强度,并可以进行区域的比较。本文详细地介绍了Te的计算方法、研究模型和控制因素。由于Te与岩石圈热结构、流变结构、力学结构紧密相关,Te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岩石圈强度的定量认识,而且可以获取岩石圈热结构、力学结构空间变化的信息,以及对地幔对流等动力学问题做出制约。

    • 对幔源岩中流体组成的不同测定方法评价

      2000, 46(2):160-166.

      摘要 (1459) HTML (12) PDF 669.25 K (1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比了上前广泛用于幔源岩中流体组成测定的不同实验方法,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根据地幔流体所处特殊的地幔环境(高温高压),认为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的结果较全面地代表了幔源岩中流体的真实组成;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样品处理,采用合理的实验装置和系统本底,对获取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且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可对不同类型的流体组分分别进行研究。

    • 超临界流体热力学函数的理论计算

      2000, 46(2):167-177.

      摘要 (2082) HTML (10) PDF 729.54 K (1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Duan等(1992。1996)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模型,建立了一个适合于超临界流体的状态方程,此方程能反演出世界上几十个实验室测定的成千上万个纯组分及混合物的PVT(压力、体积、温度)数据(温压范围:P〈2GPa,Tc〈T〈2000K)。最近的研究发现,此方程能准确预测H2O、CO2、CH4、N2及它们的混合物在T=1.3Tc,P=0到T=2000K,P=10GPa这一温压范围内的压力、体积、

    •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岩石有限应变特征:以川东北地区典型叠加褶皱为例

      2000, 46(2):178-185.

      摘要 (1816) HTML (12) PDF 723.77 K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岩石有限应变特征是所受历次变形的综合结果.远离叠加区应变型式的伸长方向与褶皱轴向一致而缩短方向与褶皱轴垂直,叠加区应变型式不规则,且应变椭球伸长量和缩短量之差值较小.

    • 赣南白面石盆地双峰式火山岩的Rb—Sr和Sm—Nd同位素特征

      2000, 46(2):186-189.

      摘要 (1856) HTML (12) PDF 590.87 K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西南部寻邬县的白面石盆地,分布一套菖蒲组基性玄武岩与酸性流纹岩互层的火山岩组合。其Rb-Sr等时线年龄:玄武岩为173Ma,流纹岩为165Ma,说明这是一套中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通过进一步的同位素研究,玄武岩具有高εsr及近于零的εer值,显示其明显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流纹央则以其高εer及低εer值,表现为地壳成因。

    • 湖南晚二叠世生物礁成岩作用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2000, 46(2):190-196.

      摘要 (1501) HTML (14) PDF 470.88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晚二叠世生物礁中的有关胶结物及岩石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研究,并结合薄片观察、探针成分分析、包裹体测温等,探讨了该地区生物礁成岩作用中的有关成岩特征。研究认为:①湖南晚二叠世生物礁中胶结物从早期到晚期δ^13C和δ^18O值总体上均有变轻的趋势,反映了礁体为一连续埋藏的成岩过程;②生物礁中所见白云石化现象主要属埋藏压实成因,礁休基本未受早期淡水或混合水影响;③礁中粗晶方解石胶结物形成于深

    • 吉林南部变质岩太古宙—元古宙分界时限的确定及过渡性构造演化

      2000, 46(2):197-202.

      摘要 (1765) HTML (12) PDF 669.50 K (1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吉林南部古老岩石测年数据偏新和太古宙与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的混乱,本文运用Sm-Nd等时线法和锆石U-Pb法将吉林南部变质岩系划分为4个年龄段:前阜平旋回(〉2600Ma);阜平旋回第一幕(2600 ̄2500Ma);阜平旋回第二幕(2500 ̄2400Ma);阜平旋回第三幕(2400 ̄2350Ma)。阜平旋回第三幕归入太古宙并作为太古宙-元古宙之间分界时限,吉林南部古陆构造环境由活动趋向于稳定,新、老

    • 东昆仑印支期区域构造背影的花岗岩记录

      2000, 46(2):203-211.

      摘要 (2537) HTML (10) PDF 722.02 K (1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表明:东昆仑未见早三叠世花岗岩出露;中三叠世花岗岩仅见于昆中区;晚三民花岗岩在昆北区1昆中区和昆南区广为分布。昆中区花岗岩(Ⅰ型)形成于昆南板片向北俯冲的碰撞造山阶段;其S型、A型花岗岩的产出,是陆内俯冲作用的结果。昆北区出露的Ⅰ型、S型、A型花岗岩,形成于昆中板片,在晚三叠世沿昆中断开明发生的陆内俯冲。A型花岗岩的产出表明进入造山后阶段。因此,早、中三叠世昆南板片没昆南缝合带向北造山俯冲,A

    • 东营凹陷第三系流体物理化学场及其演化特征

      2000, 46(2):212-219.

      摘要 (1342) HTML (12) PDF 713.16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营凹陷第三系为最重要的油气层系旬流体物理化学场及其演化特征:①地温梯度较高(现今地温梯度为3.6℃/100m),自凹陷形成以来,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变化不大;②地层流体压力为中等超压-强超压,在剖面上可划分为静水压力过渡压力带和地质压力带;③地层水主要表现为沉积埋藏水的特点,并经历了沉积作用埋藏与淋滤作用并存和埋藏封闭作用3个演化阶段;④存在着静水压力、过渡压力和地质压力3个流体动力系统,其中过

    • 浸油法测量黄土样品的容重及其意义

      2000, 46(2):220-224.

      摘要 (2504) HTML (12) PDF 1.21 M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通过对比实验,论证了一种新的测量黄土样品容重的方法--浸油法的精确度和稳定性,并以甘肃灵台剖面为研究对象,测量了L9以上厚约70m的风尘黄土-古土壤堆积序列的容重值。结果表明,古土壤地层单元的容重值要明显高于其上下的黄土层,其变化范围为2.05 ̄2.18g/cm^3,而黄土层的容重值变化范围为1.85 ̄1.98g/cm^3;L9以上不同层位的黄土和古土壤单元容重值随深度变化不大,说明受天然压实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