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4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消息报道

      1999, 45(4).

      摘要 (1748) HTML (12) PDF 1.73 M (1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99年4月9日~12日,中国地质学会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毓川、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王弭力、常务副秘书长艾永德、副秘书长陈振玠、崔彬、各省、市、自治区地质学会秘书长和学会专兼职工作人员、中国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研究会和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共75名。海南省科协副主席林维刚、海南省地质矿产局局长曹秋莲、海南省地质地理学会理事长、海南省地质矿产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黄香定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王弭力秘书长在大会上作了题为

    • 东南亚及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构造演化的讨论

      1999, 45(4):337-344.

      摘要 (2071) HTML (12) PDF 1.51 M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东南亚和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演化已有模式的分析,在近年来本区海上研究资料的了,结合滇西地质情况,认为东南亚的构造格局是由印度洋、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构造体系共同作用形成的。60 ̄15MaBP,欧亚构造体系分别与太平洋和印度洋构造体系作用在东南亚东、西部形成两个弧后盆地扩张体系。两体系扩张强度和方向的不同,形成转换调节构造带-哀牢山红河构造带。东部较强的扩张作用使扬子板块向北运动,形成哀牢山以东的逆冲

    • 外地核中U、Th分布、核裂变及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

      1999, 45(4):344-0.

      摘要 (1770) HTML (11) PDF 1.62 M (1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鸿章(1990)通过行星质量与光度关系的研究得出,地球及其它大行星核部存在核反应,正是这种核反应提供了地球的主要热能,而不是通常所指的放射性元素衰变能。前寒武纪岩石中核反应堆的发现(Yang Tianxin et al.,1996)表明U、Th可以自发产生核裂变。笔者最近的研究显示,地球的外核及其他行星核中存在大量的U和Th(鲍学昭等,1998)。由于U、Th的比重比Fe、Ni大得多,因此它们在液态外地核

    • 阿尔格山地区首次发现推覆构造

      1999, 45(4):344-0.

      摘要 (1511) HTML (10) PDF 1.06 M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覆构造位于东昆仑阿尔格山北麓。卷入推覆构造的地层有中泥盆统砾岩、上石炭统变质碎屑岩和下二叠统灰岩。构成推覆构造的主断裂位于中泥盆统、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之间,断裂总体呈EWWNW向展布,向南倾斜,倾角40°~50°,局部小于30°,中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依次向北逆冲

    • 腾冲和五大连池火山区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1999, 45(4):345-351.

      摘要 (1983) HTML (10) PDF 685.69 K (1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论述了腾冲和五大连池火山流体的物理状态、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腾冲火山区分布的是高温地热流体,分布面积较大,水热活动强烈,气体喷逸作用强。而五大连池火山区分布的是低温流体,温度一般为2 ̄5℃,流体出露也较少。两个火山区的气体化学组成均以高CO2为特点,但腾冲火山区地热流体中H2和CH4含量较高,而且气体化学组成具有分区性特点。两个火山区流体状态、化学组成的差异与两个火山群的成因及所处大地构造环境

    • 福建明溪上地幔热结构及流变学特征

      1999, 45(4):352-360.

      摘要 (1797) HTML (11) PDF 1.22 M (1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采自福建明溪的幔源包体样品的详细研究,建立了该区上地幔的地温线,探讨其流变学特征。所获地温线高于大洋地温线,但稍低于中国东部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地温线。由该地温线推导的壳幔边界为38km左右,但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在32km左右即已开始出现,表明存在上地幔物质的底侵作用。同样,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平衡温度有所重叠,表明两者不是截然分开,其间存在有5 ̄10km的过渡带。包体的变形特

    • 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床成岩成矿热历史探讨

      1999, 45(4):361-367.

      摘要 (1912) HTML (11) PDF 701.16 K (1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b-Sr方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岩体年龄为143.37±5.17Ma;采用^40Ar/^39Ar快中子活化定年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年龄为123.6±0.7Ma;成矿岩体从固结成岩到成矿经历了20Ma。根据Rb-Sr和K-Ar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的不同,估算出沙溪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热衰减速率平均为20℃/Ma。单一的由成矿小岩体所提供的热能难以维持如此长时间热液成矿活动,矿区晚期

    • 浙江煤山长兴阶有机碳δ^13C层序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1999, 45(4):368-374.

      摘要 (1567) HTML (12) PDF 655.20 K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长兴阶56个样品的沉积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分析,讨论了和只有机碳δ^13Corg在地层层序分布上的特征,及其与海水进退和碳酸盐岩δ^13Ccarb及δ^18Ocarb之间的关系。浙江煤山D剖面长兴阶δ^13Corg在地层层序上的分布总体呈现自下而上由重变轻的趋势,同时,δ^13Corg层序分布与生物演化及δ^13Ccarb和δ^18Ocarb层序分布之间具

    • 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奥陶系对比再研究

      1999, 45(4):375-381.

      摘要 (1574) HTML (13) PDF 669.70 K (1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可分为两个地层分区,即中东部地层分区和西部地层分区。两个分区奥陶系的划分和对比,是一个长期未决的问题。本次工作在露头剖面的古生物组合及岩性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剖面的岩石古生物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的奥陶系进行了划分和对比:中东部分区奥陶系划分方案与华北地台的基本一致;中东部及西部的下奥陶统均可划分为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西部的三道坎组相当于中东部的马家沟一组

    • 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

      1999, 45(4):382-389.

      摘要 (1793) HTML (12) PDF 722.98 K (1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中的几个新思路和新方法的简要介绍表明,山前冲断构造带的前锋带普遍发育与各种类型断层相关褶皱或(和)三角带构造。冲断断面的多次转折将使上盘地层中的褶皱复杂化,其复杂性可以用与断面转折点相关的褶皱轴面来描述。在有基底参与的冲断构造带中,尽管上盘与下盘有较大的构造高差,但盖层完全可能是连续的。生长地层不仅可以用于确定构造发育的时间,还可以用于定量地计算褶皱生长速率和冲断速率。

    • 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定年进入了人类历史领域:评美国伯克莱地质年代学

      1999, 45(4):390-393.

      摘要 (1424) HTML (12) PDF 602.88 K (1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美国伯克莱地质年代学中心P.R.Renne等(1997)对采自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公元79年爆发喷出物中的透长石,进行了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定年,从46个分析数据中得到了^40Ar/^39Ar等时线年龄为1925±94a,接近于与现今使用的格里历1981年前一致。这证明激光显微探针^40Ar/^39Ar定年法的可信度已扩展到记录人类历史的时间范畴。Renne等的最新研究成果把30多年来K

    • 关于煤成油形成演化阶段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1999, 45(4):394-401.

      摘要 (1480) HTML (9) PDF 706.94 K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煤成油形成演化阶段问题是关系到煤系地层油气勘探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综合研究提出了煤成油的形成演化阶段与模式,并就低成熟阶段后期可溶有机质的热缩聚作用,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油形成阶段,轻质油形成机理及第三纪煤系地层低熟油形成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华北陆块冈瓦纳大陆亲缘性的古地磁证据

      1999, 45(4):402-407.

      摘要 (1996) HTML (14) PDF 1.21 M (1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不同大陆寒武纪-奥陶纪磁性地层对比研究,确定了华北陆块早古生代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世界各大陆块早古生代视极移曲线的相似性表明这一时期发生较快的真极移。将不同陆块的视极移曲线绕不同的欧拉极旋转,使之基本一致,便可重建寒武纪和奥陶纪世界各陆块的古位置。

    • 福建沿海堆晶辉长岩的Sm-Nd年龄及意义

      1999, 45(4):408-411.

      摘要 (1903) HTML (12) PDF 965.79 K (1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测定了福建沿海莆田戴前山堆晶角闪辉长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由堆晶角闪辉长岩、斜长石和角闪石得到的全岩-矿物Sm-Nd内部等时线年龄为95±2Ma,记录了戴前山堆晶角闪辉长岩的结晶年龄。该年龄可能反映了辉长岩是碰撞造山带中的同构造侵入岩。

    • 关于中国新生代划分的几点看法

      1999, 45(4):411-0.

      摘要 (1715) HTML (12) PDF 1.14 M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不久,全国地层委员会公布了新的《中国地质年表》(修订稿),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在此,笔者就“修订稿”的新生代的划分问题提几点看法。 1 关于第三纪(系) “修订稿”取消了原“第三纪”的名称,代之以“古近纪”和“新近纪”,即将原新生代二分改为三分。笔者认为这样恐有不妥,主要理由是:长期的研究表明,第三纪无论在构造演化,还是在环境演化方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球发展阶

    • 北祁连山小柳沟钨矿床中辉钼矿Re-Os年龄测定及其意义

      1999, 45(4):412-417.

      摘要 (2892) HTML (10) PDF 636.78 K (1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柳沟是中国在北方最新探明的一个大型钨矿床,本文概要地介绍了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用Re-Os同位素方法测试辉钼矿,获得等时线年龄462±13 Ma(2σ),模式年龄436~496 Ma。还证明了成矿发生于板块碰撞期前,成矿物质主要为壳源。

    • 豫西崤山地区金矿成矿年龄的测定及其意义

      1999, 45(4):418-422.

      摘要 (2478) HTML (12) PDF 617.23 K (17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40Ar/^39Ar流体包裹体同位素测年法为金矿成矿年龄测定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由于次生包裹体的存在及样品中存在过剩氩或氩丢失,常产生复杂的不一致年龄谱,难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成矿年龄。本文对豫西嵴山地区含金石英脉中的石英和方铅矿样品进行精选,采用阶段升温法测定出了可靠的^40Ar/^39Ar年龄。^40Ar/^39Ar等时线线性相关系数〉0.99,^40Ar/^39Ar初始值分别为294.0和2

    • 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再生前陆褶皱逆冲带中丘里塔格前锋带的构造与 …

      1999, 45(4):423-433.

      摘要 (2068) HTML (11) PDF 1.47 M (1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丘里塔格背斜带是库车再生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前锋构造带。依据各段不同的构造特点,沿走向自东向西可分为东丘里塔格段、库车塔吾段、南、北丘里塔格段和亚克里克-阿瓦特段。其中东丘里塔格段和库车塔吾段以浅部膝折褶皱或断层传播褶皱与深部的断层转折褶皱相叠置为特点。而南、北丘里塔格段和亚克里克-阿瓦特段则以发育膝折皱褶、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以及相伴生的纵向走滑逆冲断层为特点。该构造带有良好的油气前景,寻找深

    • 利用岩矿记忆信息恢复基岩潜山裂缝储层形成的机制

      1999, 45(4):434-438.

      摘要 (2502) HTML (10) PDF 634.47 K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岩储层具有当今油气储层研究的两大难题,即特殊且致密的基质岩性和储集空间。变质岩作为基岩岩性之一,其储集空间-裂缝的形成与动力作用密切相关。构造动力是致密基岩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岩石矿物将记忆其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所经历的动力特征。在准确采取定向岩心的基础上,利用声发射技术(AE)和岩组学方法可以恢复基岩储层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所受应力期次和应力方向,从而了解储层的动力机制。应用上述原理恢复辽河大民屯凹陷

    • 烃源岩中芳构化乔木烷/蕨烷系列化合物的检测与意义

      1999, 45(4):439-443.

      摘要 (1436) HTML (8) PDF 605.40 K (1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在苏北盆地洪泽凹陷沉积物和新疆三塘湖盆地泥岩中检测到了相对丰富的芳构化乔木烷/蕨烷系列化合物,发现该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西部淡水-咸水沉积的烃源岩中,该类化合物分布的广泛性说明此类化合物的生源母质较为普遍。根据洪泽凹陷烃源岩中的B环芳构化乔木烷/蕨烷的产出特征,笔者推测它们可能主要与细菌生源有关。

    • 中国北方陆相沉积5.30Ma磁性地层序列

      1999, 45(4):444-448.

      摘要 (1698) HTML (10) PDF 1.13 M (1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中国北方新第三纪晚期典型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建立5.30Ma以来中国北方陆相沉积积磁性地层序列。中国黄土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年龄约2.50Ma。静乐红土(包括静乐剖面,榆林剖面,蓝田剖面)对应于Gauss正极性带与Gilbert负极性带,年龄约2.50 ̄5.30Ma。三门组记录了Matuyama负极性带下段,年龄约1.20 ̄2.50Ma。游河组记录了Ga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