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8, 44(2):113-119.
摘要:依据现代地层学理论,年代地层界线应具有全球一致性或近一致性。根据华北地台石岩纪,二叠纪地层特点,笔者主张在华北地台以Pseudoschwagerina(s.s)带底作为二叠纪的开始。
1998, 44(2):120-129.
摘要: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陆碰撞使造 山带侧的扬子板块成为前陆变形带,并在其上发育了沿江前陆盆地。沿江前陆盆地初始继承性发育于下扬子区海退末期残留的陷区,随后于黄马青期受北界滁河断裂与南界江南断裂的对冲控制而成为双向压隐型盆地。
1998, 44(2):130-135.
摘要:松辽盆地存在裂谷期前火山岩,之后上地壳脆性伸展发育半地堑裂谷盆地。裂谷期前火山岩近水平展布于基底之上,裂谷期,沉则分布于半地暂内,两者属于不同构造层。
1998, 44(2):136-142.
摘要:通过对断陷盆地主力生油岩中普遍存在的基碱性火山岩的分析,认为水下火 山喷溢环境是优质生油岩赖以形成的主导因素。岩浆,火山的高温无机气液具有加温,加氢,催化作用,是生油岩有机质在浅埋藏的低成熟阶段形成油气的主要动力。
1998, 44(2):136-142.
摘要:通过对断陷盆地主力生油岩中普遍存在的基碱性火山岩的分析,认为水下火山喷溢环境是优质生油岩赖以形成的主导因素。岩浆、火山的高温无机气液具有加温、加氢、催化作用,是生油岩有机质在浅埋藏的低成熟阶段形成油气的主要动力。这种沉积有机质在火山作用下形成的油气称为有机一无机混合成因的油气。重视油源岩系的火山活动研究,发展多源成烃学说,可以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
1998, 44(2):143-148.
摘要:庐山绿帘石花岗岩是“星子杂岩”的一部分,单颗粒错石U-Pb法定年表明其形成年龄为823±64Ma。绿帘石可能是在较高压力(0.5GPa)条件下,由岩浆结晶作用和岩浆自交代作用(角闪石的钾交代)形成的。绿帘石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特征表明,它可能是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带造山晚期的产物。
1998, 44(2):149-159.
摘要:
1998, 44(2):149-159.
摘要:阿尔金断裂以北的新疆地区煤系泥岩和煤均很发育,而以南的甘青宁地区湖相和沼泽相泥岩发育。煤系烃源岩中主要的成烃显微组分是壳质体、藻类体、基质镜质体等,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煤系泥岩一般为中到差油源岩,少数为好烃源岩,煤一般为差油源岩,下侏罗统源岩生烃潜力高于中侏罗统源岩;煤系原油一般为成熟的轻质、中蜡、低凝固点、低硫优质原油;油源对比表明煤系泥岩是主要烃源岩,煤和碳质泥岩是次要烃源岩;有利生油区域基本分布在侏罗纪的沉降沉积中心,而且后续埋藏又较深的山前坳陷区域。
1998, 44(2):159-0.
摘要:中国科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研究决定,从1997年开始评选表彰“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工作,旨在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中做出积极贡献,在科技界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评选对象为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科学领域从事科技研究与汗发、普及与推广、科技人才培养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尤其那些常年工作在工农业生产、科研、卫生、教育、国防等第一线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求实
1998, 44(2):160-164.
摘要:中国石炭纪造礁群落是弗拉斯期—法门期生物绝灭事件后新兴起的。该群落在早期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形成、发展、完善和衰落的过程,构成一个群落演化旋回。晚期又开始新一轮的旋回,群落的二分性十分显著。显然,石炭纪造礁群落代表一个不连续的演化过程。
1998, 44(2):164-0.
摘要:两年一次的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评选工作日前结束,经中国地质学会第36届理事会第4次常务理事会议批准,授予高俊等10名同志金锤奖、于学峰等40名同志银锤奖。这次共有100名候选人申请,他们是各省级地质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和各理事单位在数以千计的候选人中推荐上来的。至此,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已经评选6届,共有41人获金锤奖、158人获银锤奖。其中10位金锤奖获得者被推荐并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8, 44(2):165-171.
摘要:自由对流是一种由于流体的密度变化而产生的流体的运动。在沉积盆地,随深度增加,流体的温度也升高,升高的温度可引起流体的热膨胀作用,从而导致地下流体密度随深度而降低,产生垂向密度差。在一定的条件下,该密度差可导致流体产生自由对流。自由对流的流体在运动过程中搬运了大量的矿物质和烃类。由于这些矿物质和烃类的溶解度几乎都与温度有关,因此在对流圈的高温和低温部位,将出现一些矿物质和烃类的溶解、析出或沉淀,从而对成岩作用和烃类运移、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
1998, 44(2):172-180.
摘要:大别造山带具板片叠覆式构造形态。区域地壳具3个结构层,中地壳存在地震低速层和电性低阻层。地壳总体成分为花岗闪长岩质,深部地壳成分为中性。地壳稀土总量偏高、轻重稀土分馏程度高,铁族元素偏低、亲石元素富集。造山带内部横向不均一性明显,而地壳纵向演化分异程度低于一般大陆地壳。
1998, 44(2):181-187.
摘要:对北大别变质杂岩中的麻粒岩包体进行详细的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全岩δ~(18)O值偏低,为3.3‰~4.4‰。在麻粒岩相变质条件下,大别山麻粒岩包体的共存矿物对之间达到并保存了氧同位素平衡,后期退变质作用未明显破坏这种平衡。由矿物氧同位素地质测温得到的顶峰变质温度800~875C,与一般麻粒岩相变质温度相吻合。在变质作用之前或顶峰变质作用过程中,大别山麻粒岩包体的原岩曾与一δ~(18)O值低于3‰的外来流体发生了高温水—岩交换作用,并且这种交换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是相对均一的。
1998, 44(2):188-193.
摘要:根据1:40O万中国岩金成矿图,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用分形理论探讨了中国岩金矿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在两个尺度范围内,金矿床在空间上呈分形分布,其中数盒子法的分维数D分别为0.3333(5~80km)和1.3259(80~2400km);密度分布的分维数D分别为1.2033(5~80km)和1.5459(80~2400km)。金矿床的分形分布给超大陆旋回会聚构造边缘控制金矿的分布及成矿作用的观点以有力的佐证。
1998, 44(2):194-199.
摘要:长坑矿田金、银矿体主要产于下石炭统与上三叠统不整合面之下的硅质岩中,金、银矿体分离。金矿体主要为浸染状,富集As、Sb、Hg;银矿体主要为脉状,富集Cu、Pb、Zn。金矿体铅同位素组成与寒武纪—石炭纪地层及硅质岩的相同,银矿体铅同位素组成与金矿体的不同。金、银矿体的氢、氧、碳同位素组成也明显不同。银矿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70.4Ma。据上述特征,笔者认为长坑金、银矿床是不同成矿作用形成的,金矿主要是热水沉积形成,银矿主要是燕山期晚期改造形成。
1998, 44(2):200-206.
摘要:根据凝析气藏形成过程中相态变化,可将其分为原生凝析气藏和次生凝析气藏。原生凝析气藏是有机质直接生成凝析气,并以气相运移聚集成藏,成藏过程中不存在相态变化。次生凝析气藏是圈闭中轻质油溶解于天然气中形成的凝析气藏,成藏过程中流体相态发生了变化。本文从两类凝析气藏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入手,分析了凝析气藏的成藏模式和剖面上的相态分布,最后指出了区分二者的意义。
1998, 44(2):207-212.
摘要: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可分为两大序列,即连续埋藏成岩序列和间断埋藏成岩序列。前者表现为沉积物沉积后一直下沉,其各种成岩事件的演化受埋深的控制,储层孔隙度的演化及储集性也随埋深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后者表现为多种成岩事件的演化主要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成岩演化复杂,其储层的储集性受不整合面控制。
1998, 44(2):212-0.
摘要:从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选举结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99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已经结束,新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16名。至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达到6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439人。 在这次推荐评选活动中,中国地质学会推荐的候选人王德滋、田在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毓川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从47位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中和37位申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
1998, 44(2):213-218.
摘要:煤层含气性是煤层气资源评价的的重要参数。豫西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发育,本文依据大量的煤田地质资料和含气量测试、瓦斯涌出量等数据,分析了含气量测试数据的可信度,深入解剖了煤变质程度、埋深、构造、上覆连续沉积地层厚度、煤层厚度及煤层顶底板岩性等主要控制因素对煤层含气性的影响,进而建立了煤层含气量与煤级、埋深的拟合曲线及其函数关系,并对全区二_1煤层含气量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本区煤层含气量高、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的结论。
1998, 44(2):219-224.
摘要:在总结海平面变化及长江三角洲古河道分布的基础上,通过上海地区第Ⅱ至第Ⅴ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化学、~(14)C年龄特证的分析,探讨了因海平面变化引起的长江及支流河道的侵蚀、堆积对地下水径流交替的影响,提出了滨海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的一种模式。
1998, 44(2):224-224.
摘要:
1998, 44(2):135,193-0.
摘要:大乃林沟角闪岩位于内蒙赤峰地区黄岗梁西北同兴乡附近,地处大兴安岭造山带的南端,是1997年野外调研中发现的一类特殊的富碱超基性岩类。由于其可能作为大兴安岭南段中生代地幔热柱(热流体)活动的直接证据和具有较好的砷、钴、铂族元素矿化,因而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研究价值。 大乃林沟晶洞角闪岩呈筒状—岩脉状侵入在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机构中,其直接围岩为火山颈相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