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3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地质论评》1993年(第39卷)总目录

      1993, 39(6).

      摘要 (1147) HTML (13) PDF 2.90 M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内蒙造山带南部古板块构造演化

      1993, 39(6):478-483.

      摘要 (2156) HTML (9) PDF 3.63 M (1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内蒙造山带南部构造岩石组合、构造序列和部分岩石的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在中元古代由大陆裂谷发展成被动陆缘,晚元古代开始转为活动陆缘,延续至早古生代转为俯冲-左旋走滑。随着温都尔庙蛇绿岩的定位和俯冲带北移、贺根山蛇绿岩的定位,内蒙造山带南部分别经历了两次均衡抬升-裂陷。海西末期华北-西伯利亚两大板块已缝合,进入超碰撞阶段,区内花岗岩大量侵位并形成了一系列推覆构造。

    • 古代阶梯状曲流砂坝河流沉积的识别

      1993, 39(6):484-489.

      摘要 (1634) HTML (14) PDF 2.93 M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流的沉积特征是多样的。实际上,多数河流沉积序列与经典曲流河沉积模式存在一定差别。在松辽盆地茂兴地区泉三段地层中阶梯状曲流砂坝河流较为发育,其特征为:发育2层曲流砂坝沉积,下曲流砂坝厚度较大,一般厚2-5m,发育较完好的正韵律,与经典曲流砂坝沉积模式特征相似;上曲流砂坝亦为正韵律,但泥质含量偏高,层理发育较差。上、下曲流砂坝间多为突变接触,或被紫色或杂色泥质层隔开。

    • 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

      1993, 39(6):490-496.

      摘要 (2018) HTML (12) PDF 2.64 M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是评价地下水水质,模拟水-岩相互作用,查明地下水-岩石相互作用下污染物迁移形式和变化特点,以及预测地下水化学演变的有效方法。本文概述了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中的组分存在形式的计算,质量平衡反应模型及反应路径模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电气石对成岩成矿环境的示踪性及应用条件

      1993, 39(6):497-507.

      摘要 (1780) HTML (16) PDF 6.18 M (1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在系统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部分地区电气石的研究,讨论了电气石在不同成岩成矿环境中的鉴别特征及应用条件。在以火山岩和以沉积岩为含矿岩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电气石通常为富镁的镁电气石-黑电气石固溶体系列。在花岗岩、伟晶岩和细晶岩中,电气石有镁电气石-黑电气石固溶体系列→黑电气石-锂电气石固溶体系列→锂电气石和镁电气石-黑电气石固溶体系列→黑电气石电两个方向。此外,还提出了应用电气石指

    • 矿产预测中成矿信息的提取和强化

      1993, 39(6):508-514.

      摘要 (1557) HTML (13) PDF 4.21 M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成矿信息的提取是矿产预测的重要手段,其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预测成果的可靠性。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干预模型的构成,突出与成矿有关的信息;抑制某些成矿意义不明显和属干扰的信息,有目的地使模型向反映成矿信息的方向逼近,提高模型与矿床实际赋存地质环境的吻合程度,均是成矿信息提取和强化的内涵。本文从研究实践中总结了先验约束模型和非先验约束模型的强化方法,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中已取得

    • 微体化石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993, 39(6):515-521.

      摘要 (1907) HTML (12) PDF 4.42 M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数微体化石仅是生物体的一部分,我国微体古生物学家对生物整体或器官的研究不够,相当多的作者仍在命名大量的形态属种,落后于世界古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微体化石是重要的,但微体古生物学家不能过份强调微体化石的重要而忽视与大化石和岩相研究的结合。在化石处理和鉴定过程中,由于微体古生物研究者对混杂问题注意和警惕不够,以至混入现代生物,误作化石。我国小壳化石的新属中,至少有5个属都是现代植物的种子或颖果,有的属

    • 顺煤层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993, 39(6):522-528.

      摘要 (2137) HTML (13) PDF 4.43 M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顺煤层断层是指顺煤层发育的断面与煤层层面的交角较小或近于平行的断层。它的主要识别标志是断层面、构造煤和煤层厚度的强烈变化。顺煤层断层可独立存在,也可与其它地质构造相互转换,相伴出现。顺煤层断层具有特殊的选层性,这一特征与煤体较低的力学强度、煤层瓦斯压力及形变期顺煤层的剪切作用有关。顺煤层断层在煤田中分布广泛,它所产生的构造煤是瓦斯高聚集区,亦是瓦斯突出的危险区,其研究意义重大。

    • 加拿大阿尔伯达省西部上泥盆统凯恩组白云岩的成因

      1993, 39(6):529-534.

      摘要 (1533) HTML (14) PDF 2.89 M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拿大阿尔伯达省西部上泥盆统凯恩组主要由粉晶白云岩和细晶白云岩组成,另外还常见一种充填溶蚀孔洞的亮晶白云石。粉晶白云岩纹理、泥裂和鸟眼等构造发育,其δ^13C为+1.0‰-+3.0‰,δ^18O为-6.0‰--4.3‰,为潮坪上混合水白云化形成。细晶白云岩分布于假整合面之下,其δ^13C为+0.2‰-+2.9‰,δ^18O为-6.9‰--4.6‰,也是混合水白云化的产物。亮晶白云石洁净明亮、晶粒粗

    • 新生代黄骅坳陷构造伸展、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

      1993, 39(6):535-547.

      摘要 (1749) HTML (12) PDF 6.67 M (1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骅坳陷是一典型的张性盆地,其构造主要受西缘向东倾的拆离断层的控制。构造沉降分析显示盆地西部以裂谷沉降为主,而向东热沉降逐渐增大,反映了上地壳的强烈裂谷区与岩石圈深部强烈减薄区发生了错位。沉积作用在裂谷期和热沉降期具明显不同的特点,指示了早期基底快速不均匀的下沉和晚期基底广泛缓慢下沉的过程。玄武岩的形成和演化也与盆地构造发展过程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坳陷是在下伏岩石圈上部发生简单剪切和下部发生纯剪切的构造伸展过程中形成的。

    • 海南岛兰洋地区石炭系孢子的发现及其意义

      1993, 39(6):548-556.

      摘要 (1992) HTML (13) PDF 7.73 M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等在海南岛兰洋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炭系孢子,计38属64种。其中,产于青天峡组上部的孢子组合,与G.Clayton等人所建立的“PU“带相当,属韦宪期早期。产于石岭组下部的孢子组合,则具有韦宪期中晚期的色彩。这些孢子的发现,为该区石炭系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探讨海南岛大地构造的某些问题。作者依据孢子组合及其伴生的植物化石,对石炭纪广东大陆与海南岛分属两个地体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而

    • 浙西南19亿年花岗闪长岩的地质特征及发现意义

      1993, 39(6):557-563.

      摘要 (1463) HTML (13) PDF 3.33 M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详细的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笔者首次在浙西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中发现以龙泉淡竹花岗闪长岩体为代表的吕梁期花岗岩,并以锆石U-Pb法测得其结晶年龄为1878±27Ma(2σ),从而肯定了我国东南大陆边缘早元古代变质地层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浙闽克拉通的概念,认为它隶属于中国早前寒武纪陆台。

    • 黄土地层中真菌孢子的发现及古环境意义

      1993, 39(6):564-567.

      摘要 (1583) HTML (11) PDF 2.67 M (1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我国各地130余块表层土壤样品的分析,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真菌孢子,其中有一类大孢子(大小100-350μm,外壁厚5-10μm以上)与在黄土地层及红粘土层中发现的带尾的微球粒形态是一致的,进一步研究认为这种微球粒实际上是一类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真菌大孢子。这一发现对于恢复黄土地层及红粘土层沉积环境的演化有一定意义。

    • 中国地质学会系列论文集——中国地质学会论文集 第1集问世

      1993, 39(6):567-0.

      摘要 (1288) HTML (16) PDF 573.84 K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从1992年开始出版系列学术论文集,第1集做为向“中国地质学会成立70周年”献礼已于今年4月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地质学会论文集第1集《火山岩,火山作用及有关矿产》主要是刊载了“第二届全国火山岩会议”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