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第35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商丹断裂南侧糜棱岩的演化及递减变形序列

      1989, 35(5):389-397.

      摘要 (1763) HTML (13) PDF 3.36 M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的糜棱岩中,矿物的变形行为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糜棱岩形成期间,主要矿物依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的次序先后从热加工变形状态向冷加工变形状态转化,据此可将糜棱岩的形成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研究表明,矿物变形行为的转化主要是温度下降引起的。作者将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变形行为的依次转化称为递减变形序列。

    • 长江中下游地区矿床系列和成矿模式

      1989, 35(5):398-408.

      摘要 (1747) HTML (11) PDF 3.71 M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按多来源、多成因、多阶段的观点对长江中下游的矿床类型进行系统分类,并通过对与矿有关的岩浆岩系列的研究,深入探讨矿床系列的特征。同时分析内生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归纳为铜陵、大冶、宁芜三个主要成矿模式,指出其综合控矿机制,并着重阐明矿床类型、矿床系列和成矿模式三者时间、空间的纵横关系和有关规律。

    • 川西高原变质的下三叠流

      1989, 35(5):409-418.

      摘要 (1485) HTML (13) PDF 2.84 M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广东电白地区的玻璃陨石(tektite)的初步报道

      1989, 35(5):419-422.

      摘要 (2159) HTML (13) PDF 1.63 M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玻璃陨石发现于电白县小良乡的冲积层中,呈黑色—沥青黑色,相对密度为2.34—2.37,玻璃—沥青光泽,条痕无色,摩氏硬度为6—6.5。在偏光镜下观察为均质体,油浸法测得折光率约为1.503~1.506(t=14℃)。陨石表面布满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气孔,陨石本身的形状为圆形、长柱状圆形、扁豆状等。陨石的化学成分(平均值):SiO_2 74.956,Al_2O_3 12.486,(FeO+Fe_2O_3)4.346,CaO 1.934,MgO 1.872,MnO 0.072,TiO_2 0.7,K_2O 2.588,Na_2O 0.806。

    • 新疆普鲁以南昆仑山北坡黄土的初步观察与研究

      1989, 35(5):423-429.

      摘要 (1610) HTML (13) PDF 3.73 M (1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普鲁以南的昆仑山北坡黄土的堆积、分布、颗粒特征和黄土的地层年代,认为该地黄土至少是末次冰期以来由风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演化模式是向单一黄土方向发展的直线型。自末次冰期开始,本区所在的克里雅河流域的现今东北和西北风系就已建立,堆积黄土的风况没有明显的改变。

    • 渤海北域早白垩世地层及介形虫化石组合

      1989, 35(5):430-437.

      摘要 (1657) HTML (9) PDF 3.63 M (1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臼坨组是渤海北部地区白垩系新建的地层单位,系一套以泥岩为主的沉积,含介形虫化石7属11种(包括4个新种),文中分析了这些化石的地质、地理分布,据此指出,石臼坨组的时代应归于早白垩世,并很可能为早白垩世中期,同松辽盆地姚家组,北京地区丰台组,河北临城组的地质时代大致相当。

    • 隧道地质预报方法—以一工程为例

      1989, 35(5):438-447.

      摘要 (1567) HTML (13) PDF 4.63 M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隧道地质预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以军都山隧道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军都山隧道位于北京市北部,全长8.46km,由花岗岩、安山岩和黄土等组成,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由断层、岩脉、侵入接触带和地下水引起的塌方和过量涌水。为减少这些灾害的产生,笔者选用地质方法(包括几何法、异常特征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该隧道中的断层、岩脉和侵入接触带进行了预报,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预报成功率达70%。

    • 企岭花岗岩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1989, 35(5):448-455.

      摘要 (1569) HTML (14) PDF 3.73 M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企岭岩体属于南岭花岗岩。侵入海西和燕山早期花岗岩及寒武纪浅变质岩系,与围岩接触界线明显。同位索年龄141—162Ma。岩性为二云母花岗岩,为碱质含量高、富钾、铝过饱和的酸性岩石。~(87)Sr/~(86)Sr初始值为0.7162、δ~(18)O为11.90‰,∑REE含量为177.78 ppm,其稀土模式与寒武纪浅变质岩的稀土模式相似。岩体形成温度560—710℃,水气压118×10~6—17×10~7Pa,氢逸度316×10~2—1259×10~3Pa,氧逸度10~(-16)—10~(-17-5)atm(1atm=101325Pa),水逸度79433×10~3—80895×10~3Pa,成因类型属陆壳改造型。

    • 长石铅同位素小仪:兼与张理刚同志磋商

      1989, 35(5):456-459.

      摘要 (1715) HTML (11) PDF 1.12 M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克拉美丽—西拉木伦缝合线西延问题初探

      1989, 35(5):460-467.

      摘要 (1477) HTML (16) PDF 3.25 M (1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重力、磁力、地震和地面地质及盆地内部结构、构造等多方面资料的分析,认为在克拉美丽山西端的滴水泉附近存在一条基底平移断裂(暂称滴水泉断裂)。其形成时代为泥盆纪至石炭纪,后期经受了较强的变形,其两端分别与克拉美丽-西拉木伦缝合线西端和扎河坝-阿尔曼太缝合线的东端相连接,平面上表现为右行性质,推测是一古转换断层。所以,克拉美丽-西拉木伦缝合线向西到滴水泉附近终止,然后沿滴水泉断裂折向其北东或北东东的北塔山一带,与扎河坝-阿尔曼太缝合线相接。

    • 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形成的野外证据

      1989, 35(5):468-478.

      摘要 (2575) HTML (11) PDF 7.77 M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藏高原第四纪大陆冰盖形成的各种各样冰川遗迹,分布十分广泛。是重建和研究古大陆冰盖最有力的证据。目前发现和比较肯定的冰蚀遗迹有:冰蚀平原、冰蚀丘陵、U形谷、冰蚀洼地、冰盆、冰阶、冰笕、冰坡和基岩鼓丘等。冰碛遗迹主要有:块砾碛、鳍碛(新类型)、漂砾碛(新类型)、冰水砂砾岩、和冰碛丘陵、冰台及侧碛堤等。从大陆冰盖遗迹分布连续和普遍发育,证明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时期曾形成连绵一片的统一的大陆冰盖。大陆冰盖形成的时期为早更新世,形成时的古雪线的海拔高度最多在2000m左右,冰川类型属于海洋性统一大陆冰川。

    • 兰田段家坡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

      1989, 35(5):479-488.

      摘要 (1774) HTML (11) PDF 2.67 M (1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兰田黄土剖面厚约132m。更新统黄土不整合地覆盖在第三系红粘土层之上。在该削面采集了147组古地磁样品,经古地磁测定,结果显示B/M界限位于L_8之中,贾拉米洛事件位于S_(11)至S_(12)层段,奥尔都维事件位于S_(28)—S_(32)层段,在该剖面首次发现留尼昂亚时。结果表明:更新世黄土与第三纪红粘土的界线同M/Ga界限一致,兰田黄土最早形成于2.45Ma,据此推测兰田陈家窝猿人化石年龄为0.66Ma,公王岭猿人化石年龄为1.15Ma。

    • 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太古界绿岩地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1989, 35(5):489-0.

      摘要 (1723) HTML (14) PDF 858.59 K (1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甘、川交界处摩天岭区,主要分布有碧口群。由于该区地质构造复杂,缺少生物化石等,其层序、时代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近年来在研究碧口群层序和时代时(地质矿产部秦巴项目资助),于该区东部的勉略宁区发现有4处以小陆核状产出的晚太古代地层,为碧口群的古老基底。其中尤以陕西略阳县阁老岭—鱼洞子地区出露的面积较大,被命名为鱼洞子群(原属碧口群的一部分,称为鱼洞子组),为一套中度区域变质及部分混合岩化的变质岩系,原岩为海相火山岩—沉积岩系,含有变质磁铁石英岩型铁矿床。构造线总体呈东西向展布,本身造成一向北倾斜的复式背斜,南翼倒转。沿轴部分布有混合花岗岩。经初步划分,鱼洞子群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组:(1)斜长角闪岩、角闪混合岩组;(2)浅粒岩夹少量斜长角闪岩组;(3)斜长角闪岩夹浅粒岩、角闪磁铁石英岩组;(4)浅粒岩夹绢云片岩、绿泥片岩与磁铁石英岩组。

    • 悼老友了春昱同志

      1989, 35(5):490-490.

      摘要 (1365) HTML (11) PDF 760.31 K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的老友、老同班李春昱同志因病在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去世,我悲痛异常,于8月10日写成七言诗一首

    • 东亚GGT讨论会在北京举行

      1989, 35(5):491-492.

      摘要 (1321) HTML (15) PDF 1.32 M (1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中国国家岩石圈委员会与国际岩石圈委员会第七协调委员会(CC-7)共同发起,中国国家岩石圈委员会GGT协调组主持,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筹办的东亚GGT国际讨论会于1989年4月3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