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第3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胶东东部昆嵛山混合杂岩体的形成时代及成因

      1989, 35(4):285-296.

      摘要 (1372) HTML (14) PDF 6.17 M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以来,昆嵛山混合杂岩体的形成时代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其一主要观点认为它形成于中元古代以前。本文根据野外地质特征及黑云母K-Ar法,Rb-Sr全岩-矿物内部等时线法及Rb-Sr全岩等时线法,确认岩体是由两期混合岩化形成的,分别发生于610.8Ma和134.3Ma。显微构造、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等特征表明岩体的原岩与徐克勤的同熔型一致,但成岩方式却类似干改造型。指出岩石非单一类型所能概括。

    • 内蒙古哈达庙含金侵入杂岩体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岩体成因问题

      1989, 35(4):297-306.

      摘要 (1859) HTML (15) PDF 5.09 M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岩相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研究角度出发,详细论证了哈达庙含金侵入杂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研究认为:侵入杂岩体内的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和隐爆火山角砾岩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与含基性岩成分较多的陆壳岩石深熔作用有关。从杂岩体边缘到核部,随着岩体从中基性到酸性方向的演化,碱质组分、成矿元素(Au、Ag)和挥发份的不断聚集,不仅形成了一系列隐爆火山角砾岩脉,同时也促进了金的沉淀富集。对比研究表明:流纹岩脉与侵入杂岩体是异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

    • 第一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讨论会在长沙召开

      1989, 35(4):306-0.

      摘要 (1233) HTML (12) PDF 667.12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8年儿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和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三个单位在湖南长沙湘江客馆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讨论会。会议收到苏联、日本等12个国家地质学家撰写的学术论文共60篇,有102位中中外代表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仁、湖南省副省长王向天、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孙枢、湖南省科

    • 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下盘矿化

      1989, 35(4):307-313.

      摘要 (1748) HTML (24) PDF 3.41 M (1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层状矿体下盘往往存在着裂隙充填、热液交代和角砾岩矿化形成的不整合矿体,其矿石成分主要有铜-硫和铅-锌两种类型。它们是块状硫化物成矿溶液在海水-岩石界面以下的卸载产物。在找矿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寻找这类矿体。

    •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石油富集规律

      1989, 35(4):314-323.

      摘要 (1839) HTML (16) PDF 4.46 M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从构造体系出发,系统地研究了盆地周边山区构造,盆地基底构造、中、新生代盖层构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了古盆地、现代盆地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及其对中、新生代沉积的控制和生、储油条件。提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含油远景区主要分布在阿尔金山南缘盆地的西北部,并将其划分为六个二级含油远景较好的地段。同时提出中侏罗统是柴达木盆地主要油源,在德令哈凹陷和祁漫塔格山前的基底中可寻找古生代油源。

    •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学术年会在武汉市召开

      1989, 35(4):323-323.

      摘要 (1003) HTML (12) PDF 0.00 Byte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西藏仲巴早二叠世巨日浦组菊石

      1989, 35(4):324-332.

      摘要 (1753) HTML (14) PDF 4.52 M (1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藏仲巴地区,下二叠统巨日浦组上段,以环叶菊石(Cyclolobus)为代表的菊石动物群,是我国继在西藏阿里地区(Diener,C.,1903)发现之后,又一新的发现。经研究包括3属3种,1个未定种(含新种1个)。即:Medlicottia sp., Propinacoceras cf. beyrichi Gemmellaro. Cyclolobus kraffti Diener, C. zhongbaensis Sheng(sp. nov.),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环叶菊石(Cyclolobus)是环叶菊石科(Cyclolobidae)中进化最高阶段的代表,是早二叠世晚期的菊石带化石之一,和帝汶菊石(Timorltes)相当,但多见于印度洋沿岸,归于印度太平洋区(东特提斯区)。巨日浦组菊石的发现,对国内外地层对比及板块构造理论探讨具有一定意义。

    • 黄土的显微结构与古气候的关系

      1989, 35(4):333-341.

      摘要 (1652) HTML (14) PDF 5.33 M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的显微结构特征是黄土粉尘物质堆积之后在特定气候条件和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我国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的显微结构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黄土形成时西北部干旱而东南比较湿润的气候状况,与现今高原区的气候环境区域性变化相一致。根据黄土的显微结构特征,并考虑到黄土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磁化强度,黄土高原区晚更新世黄土自西北而东南可以划分为呈逐渐过渡关系的弱风化成土黄土、中等风化成土黄土、较显著风化成土黄土和显著风化成土黄土,它们分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半干旱—半显润和半湿润的气候环境中形成的。

    • 粤北乐家湾锑矿床中辉锑矿特征

      1989, 35(4):342-348.

      摘要 (1434) HTML (13) PDF 2.44 M (1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乐家湾锑矿床中辉锑矿在成分上表现出阴离子亏损,亏损量为0.067—0.080;晶胞参数α_0与形成温度呈很好的负相关;反射率Rg=37.81—48.11%、Rm=33.63—38.98%、Rp=25.97—30.39%,其非均质性在长波段变化较强;实测和理论计算的比重值近标准值上限;自然热发光出现两类发光峰,Ⅰ类位于163—200℃,另一类位220—227℃;δ~(34)S在-1.2—+1.0‰之间;晶体测量表明晶体均具有{010},{110}、(210}及{111}单形,未出现{okl}和{hol}单形,在其生长过程中,锥面单形数目逐渐减小且晶面指数由高到低变化。

    • 华南二叠系的古地磁结果分析

      1989, 35(4):349-354.

      摘要 (1426) HTML (12) PDF 2.31 M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磁化方向的对蹠性、极移曲线、视地极移动速率、石炭-二叠纪基亚曼反向极性期的终止时间、峨眉山玄武岩的地层关系和K-Ar同位素年龄值等方面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峨眉山玄武岩正向磁化方向不代表二叠纪的原生剩磁方向,只有反向磁化方向有可能代表了二叠纪的原生剩磁方向。

    • 关于层控矿床

      1989, 35(4):355-358.

      摘要 (1708) HTML (16) PDF 2.23 M (1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层控矿床是一种产于一定地层层位中的非岩浆热液矿床。矿源层的存在是层控矿床形成的内因,后期的构造活动、地热增温是层控矿床形成的外因。构造活动、地热增温使矿源层中的地下水更加活跃起来,并萃取其中之矿质而富集成矿。文中还讨论了层控矿床与沉积矿床和其它成因的热液矿床的主要区别。

    • 裂谷模拟实验及其地质意义

      1989, 35(4):359-365.

      摘要 (1537) HTML (16) PDF 4.69 M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多种松散材料模拟了“上涌型”裂谷的形成演化过程。详细描述了裂谷模型的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着重讨论了边缘逆断层和下部陡立断裂的性质及成因机制,表明模型变形是在顶部拉伸、上部两侧挤压、中下部剪切的应力状态下所形成,且整个应力场随模型层的变形与边界条件的改变而演变。对模拟实验的相似问题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讨论,表明模型和原型在主要物理条件和变形特征方面都极为相似。最后,讨论了本模型实验的地质意义。

    • 西藏南部地热

      1989, 35(4):366-373.

      摘要 (1749) HTML (15) PDF 3.32 M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西藏南部花岗岩类岩石的热产率特点;其次根据在羊卓雍错和普莫雍错湖底观测的异常热流值(分别为146±17mW/m~2和91±5mW/m~2),探讨了西藏南部的大地热流,认为如此高的热流值是由高热产率的厚层花岗岩层产生的;最后对藏南的高热流和地热系统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它们分布空间的一致性认为在西藏南部地壳浅部存在异常热源,这些异常热源与区域高热流一起可能成为喜马拉雅地热带内众多地热系统的热源。

    • 河南义马石千峰组沉积环境探讨

      1989, 35(4):374-382.

      摘要 (1518) HTML (15) PDF 5.07 M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义马石千峰组的岩性,原始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地球化学数据等进行的综合分析,初步认为该组中段为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沉积,上段为干旱一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微咸化湖泊沉积。其中大量的硅化木、植物茎化石和炭质包体的发现,对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提供了有益的第一性资料。

    • 亚东-格尔木地学剖面综合研究的新进展

      1989, 35(4):383-384.

      摘要 (1354) HTML (15) PDF 1.19 M (1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9年1月16—17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等几个单位,在北京共同召开了亚东-格尔木岩石圈GGT综合研讨会。获悉他们在短短的两年中,在八个单位共同协作下,对该剖面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现已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剖面进行了实地观测,并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古

    • 中国地质学会1989年会议计划

      1989, 35(4):384-388.

      摘要 (1157) HTML (15) PDF 2.53 M (1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