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6, 32(3):209-216.
摘要:许多化石都呈对数螺线形(ρ=Ae~(aθ))旋圈,其两条重要性质常用于数学模拟。数学模拟可以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及地层学研究:1、恢复残破及变形化石,从而避免了复形过程中的随意性;2、解释生物谱系的演化趋向(常表现为a值的递变)及其生理功能特征;3、依据同一谱系内各物种形态上的线性递变性,我们不仅可以确定地层的连续性及缺失数量,而且能将a值作为划分新物种的客观标准并预言新物种的存在;4、呈对数螺线形旋圈的化石在分析地层变形时具有其他形态的化石所不具的特殊优越性。
1986, 32(3):217-224.
摘要:本文依据从晋西北左云组建组剖面的上部层位所获得的孢粉组合,阐述了左云组中是以海金砂科孢子占优势,参与少量的裸子植物花粉及三沟被子植物花粉为特征的孢粉组合。据已知属种在国内外的地史分布及孢粉组合的对比,将左云组地质时代定为早白垩世晚期。并推测左云组沉积时的气候属热-亚热带气候。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不可能有冰川流行。
1986, 32(3):225-235.
摘要:本文对湖南省及其邻区火山岩在时间上、空间上分布,及其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其中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以及中、下侏罗统的火山岩系作者在本区首次发现。在此基础上,本文用板块理论作指导,根据本区不同时代火山岩,特别是前寒武纪火山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特征,进行探讨它们形成的板块构造环境。
1986, 32(3):236-242.
摘要:云南西部石炭系特别发育,自上而下可分为上石炭统卧牛寺组、丁家寨组,下石炭统铺门前组和香山组,中石炭统缺失。丁家寨组下部为滨海相杂砾岩,其中一部分砾石为冰川漂砾,中部属正常冰川-海洋相沉积,含冷水动物群化石,冰川砾石面上具擦痕、压裂和凹坑等;上部含(竹蜒)科化石,气候已由寒冷变为温暖。
1986, 32(3):243-252.
摘要:用С.Н.Ловов方法计算了另外30个阳离子于水饱和条件下348K到623K之间的一些表观标准生成自由能,并介绍了计算结果。鉴于大多数热液反应是在一定压力下进行的,存在着对较高压力下离子在水溶液中的表观标准生成自由能的迫切需要。本文的主要目的便是介绍利用С.Н.Аьвов方法计算较高压力(例如50MPa或100MPa)下不同温度时离子的表观标准生成自由能的原理和步骤。作为一个例子,于50MPa条件下计算了19个一价阴、阳离子于水溶液中348到773K之间的表观标准生成自由能。结果也介绍了。用此方法重新算得的、50MPa和100MPa条件下纯水的高温pKw值与原作者的计算结果及他们所引用的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
1986, 32(3):253-263.
摘要:本文根据赣中南及邻区地壳早期物质的不均匀性,U、W、Sn、TR、Nb、Ta等与壳型花岗岩有关的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的差异性,建立了产铀与产钨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值的多元线性判别函数,据此能准确、有效地判别产铀岩体与产钨、稀土、铌钽岩体,对这些岩体还可进行二级判别。同时对判别壳源型花岗质火山-侵出岩(碎斑熔岩)的产矿性,区分加里东期交代花岗岩及混熔过渡型产铜花岗岩也适用。
1986, 32(3):264-275.
摘要:徐家山锑矿床产在上震旦统陡山沱组和灯影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矿石中含有硒。矿床成因类型属于沉积-渗流热水成矿溶液改造富集型层控锑矿床。本文在论述矿床地质特征、成矿阶段的划分、矿物包裹体特征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机理。
1986, 32(3):287-294.
摘要:本文在有还原剂木炭存在条件下研究了锡石的溶解度。通过SnO_2-C-HCl-H_2O和SnO_2-C-NaCl-H_2O两体系的实验研究,确定锡石易于在还原的条件下溶解,其它实验条件不改变,加木炭可使锡石的溶解度提高三个数量级左右。同时实验还发现,锡石的溶解度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并随介质酸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经用HgCl_2试剂定性检查,得出与锡石平衡的溶液中有Sn(Ⅱ)离子存在。据实验结果,笔者认为锡易于在还原的、温度较高的和酸性的条件下迁移。
1986, 32(3):295-299.
摘要:在《地质论评》第30卷,第5期(1984)上发表了一篇李希绩等人写的,题为“昆阳群的层序及顶底问题”的文章。其中讨论了昆阳群的层序、顶界及底界等问题。本文是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商榷。
1986, 32(3):300-310.
摘要: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南极横断山脉(Trans-Antarctic Mountains)称作罗斯褶皱带,系罗斯地槽经罗斯造山运动后形成的产物。罗斯造山运动(Ross Orogenv)一词最早由B.M.Gunn和G.Warren(1962)所命名。他当时所说的罗斯造山运动,是指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在南极南维多利亚地区,发生于罗斯超群中的褶皱和变质作用。后来,这一名词的含意发生了不少变化。例如C.Craddock 1970年曾经把发生于前寒武纪末期大约630—1 000Ma的造山运动称为Nimrod运
1986, 32(3):311-312.
摘要:孙荣圭的新著《地质科学史纲》(198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对于教育,这是一本篇幅适中的教科书;在科学史研究上,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地论述地质学史的专著。一本好的地质科学史书不仅必需记述史料,而且应该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和评价史实。作者从历史和哲学两个方面思索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
1986, 32(3):313-313.
摘要:1981年,青海地质科学研究所祁漫塔格课题组在格尔木市乌图美仁哈是托(缔敖苏)南山实测大塘期地层剖面时,发现了Eostaffella动物群,产于四个层位。据鲍进礼同志鉴定,计有:Eostaffella hohsi-enica,E.anbuiana,E.desiglata,E.ozawainellae formis,E.galinae,E.sp.等5种(不包括新种)。E.hohsienica是我国摆佐组的带化石,可将它概略地和北美的Mille-rella带和日本飞弹山地的M.kanmeri亚带相比(张遴信1962)。就目前所知,E.hohsienica是我国最低层位的
1986, 32(3):316-316.
摘要:为了更好的活跃学术空气,交流近年来对白垩系研究的新成果,为南方的找油找气服务,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双壳类、甲壳类学科组)和中国石油学会共同组织了中国南方白垩系及其油气远景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130名代表,并邀请了日本千页大学教授前田四郎(S.Maeda)和美国怀亥明大学地质系主任马蒂尔(Mateer)博士参加了会议。会议提交论文75篇,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白垩纪的生物地层的研究,
1986, 32(3):2776-286.
摘要:金川硫化铜-镍矿床,是一个规模很大的矿床。它不但含有丰富的铜、镍主金属元素,而且含有大量的多种有用伴生元素。在矿床地质、成矿特征等方面,与国内外同类矿床对比,具有许多独特之处。矿床内的所有矿体,均与超基性岩体有关,各期成矿完全,主要的成矿期有三期,即:岩浆期、气化-热液期和热液期。矿体有五个主要类型。此外文章还概要介绍了本矿床的成矿特征,重点对成矿模式和成矿系列提出了初步认识。
1986, 32(3):316,312-0.
摘要: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举办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讨论会在1985年12月1日至15日于北京召开。全国各地的地质工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系统近三十个单位派代表参加。讨论会上介绍了国际上最近几年开始从“动态”观点来认识地球化学过程,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