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第3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地质学报》编辑委员会会议纪要 《地质论评》编辑委员会会议纪要

      1985, 31(5):184-486.

      摘要 (1307) HTML (11) PDF 2.06 M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5年5月16—17日在北京举行了由中国地质学会第33届常务理事会于1984年12月15日聘任的《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

    • 贵州茅口河地区的茅口组及其底界

      1985, 31(5):381-389.

      摘要 (2462) HTML (19) PDF 4.72 M (1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茅口组原名茅口灰岩,标准地点在贵州郎岱茅口河。1963年盛金章以广西宜山剖面为基础将茅口组作为中国南方早二叠世晚期沉积的代表,建立了Cancellina,Neoschwagerina及Yabeina三个(竹蜓)带。1974年盛金章、李星学将茅口组底界提高到Cancellina带之顶。第二次全国地层会议文件“中国地层——二迭系”仍将茅口组底界划在Cancellina带之底(表1)。

    • 圆尾虫的复眼

      1985, 31(5):390-395.

      摘要 (1381) HTML (14) PDF 5.88 M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标本为Cyclopyge rotundata Lu由韩乃仁采自浙江江山奥陶系黄泥岗组(caradoc)中的钙质结核和硅质结核。标本大部分为内核、内模,少量保存好的是钙质壳或硅质壳。本文着重研究了Cyclopyge小眼体的形态和构造,复眼的发生及复眼在Cyclopyge rotundata Lu的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等。由张宜使用JXA-50A电子探针研究外形。本文写作过程中张昭明同志协助对复眼成分进行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宣之强同志拍摄了部分扫描电镜照片,谨此致谢。

    • 论柴达木盆地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

      1985, 31(5):396-403.

      摘要 (1567) HTML (17) PDF 3.47 M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青藏高原北部和柴达木盆地内的表层与深层(十几公里)断裂构造的发生,发展及应力场进行研究分析后,总结出本区几组不同方向断裂的性质、分布规律及成因模式。进而认识到这些不同方向,不同性质及不同级次的压(扭)性垂向交叉断裂构成了高原北部的构造格局。而盆地内的不同级次的深浅断裂构造的形成是与高原北部构造处于同一构造环境中并控制着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 中国沿岸海域的铁锰结核

      1985, 31(5):404-410.

      摘要 (2504) HTML (21) PDF 2.40 M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上世纪以来,在全世界许多浅海区都陆续发现过铁锰结核,它们在形态、成分等方面与产出在大洋的锰结核有显著不同。搞清这种浅海结核的特征、分布及成因,有助于阐明铁锰氧化物的迁移和富集规律,显然这是很有意义的。近年来在我国沿岸海域也相继找到了这类形成物。1981年我们在东海发现了铁质结核并作了研究,以后又有一些研究者报道了北部湾、南海的铁锰结核。本文即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沿岸海域铁锰结核的类型、分布规律及成因。

    • 广东普宁麒麟辉石岩幔源包体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1985, 31(5):411-421.

      摘要 (2384) HTML (20) PDF 2.92 M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东普宁麒麟起镁铁岩集块角砾岩筒中,含有大量的二辉橄揽岩-方辉橄揽岩、辉石岩幔源包体。辉石岩包体共有三种类型:尖晶石单辉岩、石榴石单辉岩和二辉岩,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已另文发表。本文主要研究该区辉石岩包体的矿物学特征,以及对其形

    • 江西黄沙脉状钨(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1985, 31(5):422-428.

      摘要 (1699) HTML (17) PDF 3.38 M (1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地质背景黄沙钨(铜)矿床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于都海西-印支-燕山斜十字拗陷之中央隆起部位。区内出露一套复理石建造的前寒武—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和沿拗陷盆地分布的不同时代的砾岩、砂岩、砂页岩和碳酸盐岩建造。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是北东和东西向深大断裂,其次为北北东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燕山期岩浆活动就出现于断裂交汇部位或断裂附近。其余的岩浆活动很微弱。

    • 广西富贺钟地区中泥盆世岩相古地理及其与锡矿关系初探

      1985, 31(5):429-436.

      摘要 (1483) HTML (20) PDF 3.90 M (1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前言广西富贺钟地区是我国锡矿主要产地之一。以往对地层与成矿的关系,研究尚少。而该地区的锡矿床主要产于泥盘系,尤其是以中泥盆统中赋存的储量为大。本研究课题主要是探讨该地区中泥盆世的沉积物特征和古地理环境及其与锡矿关系,并提出远景地段。本研究工作范围是广西钟山县、贺县和富川县境内共4,700平方公里,野外工作系杨成奎、张永良、董福峰、叶岩坤、刘世彬、吕世安和笔者共同完成。

    •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中高岭岩物质组分和形成条件的初步研究

      1985, 31(5):437-445.

      摘要 (1399) HTML (17) PDF 5.60 M (1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南,呈北东—南西走向,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20—30公里,面积1972平方公里。赋存双纪煤,素有煤海之称。与煤伴生的高岭岩不仅为耐火材料,且为陶瓷原料,其优质高岭岩,主要用于北方各大瓷厂。因此,大同煤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陶瓷原料基地。类似大同煤田高岭岩的岩石,不同学者命名不同,如“高岭石泥岩”、“耐火粘土”等。高岭岩一词由沈永和先生首先提出,他于1958年研究内蒙大青山高岭岩之后,撰写了《论高岭岩》一书,认为这种岩石在产状、结构、矿物成分、化学组成以及物理性质上,都有其一定的特

    • 太行山西麓某地闪长岩中脉状冰洲石矿床地质特征的初步研究

      1985, 31(5):446-452.

      摘要 (1586) HTML (19) PDF 2.30 M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概述由于冰洲石晶体的重屈折率和透明度很高,因此在现代光学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矿床的研究和较系统的报道尚较少见。为此,笔者试图根据在太行山南段西麓某地发现的冰洲石矿床,对比已知有关矿床类型的地质特征加以阐述,为光学原料的普查找矿工作提供线索和标志。

    • 我国黄土古地磁学研究新进展

      1985, 31(5):453-460.

      摘要 (1605) HTML (23) PDF 3.00 M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黄土磁性地层学的研究,自1974年开始已有十年历史。在这期间,广大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地学工作者,先后对二十几个黄土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特别是1982年以后,随着我国与国际间古地磁学研究交流的增多,以及经验的积累,在古地磁研究中进行了一系列革新。首先,重视了采集样品的密度和质量。从以前采样间隔10—5米发展到采样间隔1—0.2米。其次,对样品退磁处理由交变退磁发展到热退磁,并且发现热退磁效果显然较交变退磁优越。使用的仪器也逐渐现代化,由无定向磁力仪发展到旋转磁力仪,进而又发展到

    • 关于温都尔庙群内涵、时代问题的讨论及其在板块会聚带构造发展中的意义

      1985, 31(5):461-468.

      摘要 (1644) HTML (17) PDF 4.91 M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都尔庙群产于蒙古地槽褶皱带南缘,其本身又可分南带和北带。前者主要分布于集二线朱日和、哈尔哈达、白音诺尔、乌兰敖包一带,后者则分布于集二线以东苏尼特右旗至苏尼特左旗一带。1958年内蒙古区测队首先建群。

    • 无铰纲腕足动物一新属

      1985, 31(5):469-473.

      摘要 (1705) HTML (17) PDF 2.72 M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的材料是1982年7月,武汉地质学院地层古生物专业鄂东南实习队,谢建华等同学在古荣高老师的带领下采集的。标本发现于蒲圻车站附近的剖面大隆组下部,所在地层岩性为硅质岩夹

    • 西藏拉萨药王山海浪蛤Posidonia的发现

      1985, 31(5):474-475.

      摘要 (1386) HTML (14) PDF 1.76 M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概况:药王山位于拉萨市幸福西路至公园路的南侧,与驰名中外的布达拉宫隔路相望,其距离不过600米。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坐落的山体,是在挽近时期地质作用下,拉萨地块不断上升和拉萨河水长期切割、冲刷而形成的。药王山的地质时代,由于缺乏古生物资料而长期未有统一认识。1953年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地质组李璞等,将拉萨—曲水一带的黑色板岩、泥灰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统归属于石炭—二

    • 对矿物定名原则的商榷

      1985, 31(5):476-478.

      摘要 (1277) HTML (17) PDF 1.73 M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阅读近年的中文地质文献,最使人困扰的向题之一是矿物名称的混乱。这些名称从外来的为主。引进后,有些采用音译,有些以各成分元素按丰度排列,有些在词首加上一个形容字。不管如何处理,其共同的面目是词名冗长而缺乏特性。冗长则称呼、书写和排版都不方便。缺乏特性则不能引起联想,不易与它词分辨,尤其难以记忆,失去了定名的实质意义。

    • 南极洲地质构造概况及南设得兰群岛简介

      1985, 31(5):479-484.

      摘要 (1848) HTML (15) PDF 2.46 M (1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南大洋及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出发,船队于1984年12月19日到达南美洲最南端的乌斯怀亚港,12月24日横渡德雷克海峡,12月26日胜利到达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这是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远涉重洋,从太平洋的西北岸,航行20 000公里,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