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年第3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昆阳群的层序及顶底问题

      1984, 30(5):399-408.

      摘要 (1947) HTML (15) PDF 5.37 M (1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阳群厚度大(近2万米),阿尔卑斯式褶皱断裂发育,特别是几个大的逆冲断层和刺穿构造存在,使得正确认识这套地层产生了很多困难。目前还存在着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议,其中主要有:1.昆阳群的层序和某些铁、铜矿层的归属;2.昆阳群的底界;3.昆阳群的顶界。本文以昆阳群的层序为重点,根据近年来新的观察和测试成果加以论述。

    • 太原西山石炭纪牙形刺初步研究

      1984, 30(5):409-415.

      摘要 (1533) HTML (14) PDF 4.53 M (1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原西山石炭系为我国北方石炭系标准剖面。近十多年来,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和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山西其它地区石炭系与太原西山标准剖面的对比上,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从生物地层学角度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对比手段。众所周知,太原西山石炭纪地层中的古无脊椎动物,诸如腕足类、珊瑚和(竹蜓)类以及古植物等,均有较详细的研究。但对地层对比意义较大的一类微体古生物——牙形刺,至今还一无所知。可是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日本、欧州一些国家和苏联,石炭纪牙形刺研究已有十几年或

    • 广西玉林早泥盆世笔石群

      1984, 30(5):416-424.

      摘要 (1837) HTML (13) PDF 5.55 M (1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西玉林新桥以西分布着一套灰黄色、灰白色、黄褐色泥岩夹砂岩和粉砂岩地层,厚度达千米左右,其顶底均为断层所截(插图1)。过去依据其中产Monoclimacis vomerinus(Nicholson)等笔石,定其时代为中晚志留世。 1979年底至1980年初,广西区调队姚肇贵等同志在原樟木北均塘至桃子岭“中上志留统”剖面及其附近地层中采获许多笔石,经穆恩之等和笔者研究多为早泥盆世属种。为了填重起见,笔

    • 滇西晚寒武世崮山期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1984, 30(5):425-429.

      摘要 (1514) HTML (15) PDF 2.71 M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前言关于滇西的寒武纪地层,最早孙云铸(1939)报道,在保山蒲缥孔雀寺棕黄色页岩中采到晚寒武世凤山期三叶虫:Agnostus cyclopyge Tullberg,Saukia acamus(Walcott),S.grabaui Sun,Quadraticephalus yunnanensis Sun,Tsinania sp.,Xenostegium sp.等。肯定了滇西保山一带有晚寒武世地层的存生,并将此段地层命名为保山页岩。黄缓堂1939年在施甸附近陶然村三棵树,于黄色云母质页岩与石灰岩夹层的岩层中发现三叶

    • 层滑断裂与层控矿床——以苏皖南部上古生界的地层为例

      1984, 30(5):430-436.

      摘要 (1746) HTML (16) PDF 3.52 M (1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笔者在苏皖南部地区观察过数十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发现层控矿床中断裂活动异常活跃,其中对层控矿床起控制作用的是由层间滑动发育起来的层滑断裂。它受到岩层的界限制约,其构造部位、形成机制和力学性质等均具有明显的特点,并与层控矿床的发育有着内在的联系。层滑断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伊塞尔(A·Eseker,1846)发现阿尔卑斯的推覆体和伊文思(J.Evans,1866)发表地壳层圈滑动的理论,涉及问题颇广。到本世纪七十年

    • 华南地区环形构造及其成因

      1984, 30(5):437-445.

      摘要 (1784) HTML (12) PDF 5.75 M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华南地区地质构造以出现各种方向的褶皱弧、花岗岩弧、环形构造及广布的火山岩为特征。探讨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对于认识华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板内构造型式及矿产予测是很有益的。作者在解释滇黔桂地区航磁资料时曾指出,褶皱弧是相邻地区基底上拱并向四周引导的水平侧压力形成的。川东南弧、八面山弧、黔东弧及广西弧围绕在雪峰拱起西北侧及南侧,它们是雪峰拱起上升时形成的外围构造。七十年代初,地震剖面证实了构成川东南弧的各条高背斜均上

    • 河南禹县上石盒子组第六、七煤段沉积环境与聚煤特点

      1984, 30(5):446-455.

      摘要 (1880) HTML (13) PDF 5.73 M (1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南省西部的禹县境内,发育了一套完整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煤系地层包括晚石炭世的太原组、早二叠世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以及晚二叠世的上石盒子组。其中的上石盒子组中发育了华北晚古生代特有的可采煤层。探讨其沉积环境与聚煤特点,显然对了解华北聚煤区南带晚二叠世时的古地理与成煤规律,对进一步开发本区煤炭资源颇有裨益。笔者在一般了解禹县上石盒子组沉积环境的基础上,详细地研究了上石盒子组含主要煤层的

    • 藏东马拉松多含铜斑岩中造岩矿物的标型特征及其在岩矿成因研究中的意义

      1984, 30(5):456-466.

      摘要 (1510) HTML (14) PDF 6.05 M (1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拉松多矿床位于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中段。与矿化有关的A(昂克弄)和K(卡仁马勇)两岩体先后侵入于下三叠统马拉松多组酸性火山岩中,其钾氩法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0.8和34.6百万年。两者的空间形态均呈陡立的小岩株,面积分别为0.103和0.005平方公里。A岩体赋存大型斑岩铜矿体,K岩体仅显示铜矿化。它们的岩石类型分别为黑云母花岗斑岩和黑云母碱长花岗斑岩。本文主要讨论造岩矿物的标型特征及其对研究岩石和矿床成因的意义。

    • 铜陵马山金矿床成因的研究

      1984, 30(5):467-476.

      摘要 (1550) HTML (14) PDF 5.46 M (1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前人在铜陵地区做过大量的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作为独立的贵金属矿床——马山金矿仍为区内首次发现。该矿工业类型为高砷多金属富硫化物型金矿床,目前已引起地质工作者的重视,并相继提出陆源碎屑堆积,沉积加后期热液改造、层控、火山喷气及“卡林型”等多种成因见解,对此不想多加评述。自1978年以来笔者对矿石物质成分、金的赋存状态及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矿相学及岩相学入手,做了金的物相、扫描电镜、单矿物及电子探针

    • 云南下寒武统磷矿地质若干问题的探讨

      1984, 30(5):477-488.

      摘要 (1815) HTML (11) PDF 6.25 M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下寒武统沉积磷块岩矿床,主要分部于滇东地区,点多面广,其南北延长350公里,东西宽70—130公里,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区内划分为11个磷矿带,已知磷块岩矿区(点)70余个,矿层厚数米至20余米,最大达54.42米,已控制或探明了大量的工业储量,并具有巨大的潜在资源远景。本文就近年来野外工作所获资料,拟对云南下寒武统磷矿地质若干问题试行探讨,不妥处,请指证。

    • 罗河铁矿之地温问题

      1984, 30(5):489-494.

      摘要 (1556) HTML (15) PDF 2.65 M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日益加大,揭露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多,诸如坑道稳定性、突水涌砂、地温和环境工程地质方面的问题等。特别是由于矿床地温过高而酿成热害,曾严重影响掘进效率和人身安全。象这样的矿山,我国不下二十余处。这中间有生产矿山,也有勘探矿区,热害出现的形式不尽相同,工作程度和评价方法也不完全一致。总之,矿床地温工作尚处于

    • 老厂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的探讨

      1984, 30(5):495-500.

      摘要 (1658) HTML (17) PDF 3.35 M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老厂矿经我队数年工作查明属一大型萤石矿床。矿区交通方便,矿体埋藏浅、厚度大、易开采,矿石品位高。该矿床与国内已发现的萤石矿床相比,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对矿床地质特征作了总结,并对矿床成因提出初步看法。一、矿区地质概况矿区位于滇南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与反射弧交会处,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主体构造线为北东向,由不对称的老厂短轴背斜及一系列同向压扭性大断层所组成。区内出露地层有下二叠统茅口

    • 成岩作用、埋藏变质作用与近变质作用

      1984, 30(5):501-509.

      摘要 (1885) HTML (14) PDF 4.51 M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从沸石相说起要说明本文这个题目,沸石相是个突破口,因为它与成岩作用、埋藏变质作用和近变质作用都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几乎所有的变质岩石学都将沸石相列为最低级变质相,例如,都城秋穗(1973)《变质作用与变质带》书中的“沸石相”和H.G.F.Winkler《变变岩成因》书中的“浊沸石最低变质级”。现在看来,他们所依据的变质作用的概念和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包括1、“沸石相”的定义,2、“沸石相和埋藏变质作用”的概念,3、将沸

    • 我国矿床地质学界云集蓉城——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在成都召开

      1984, 30(5):510-510.

      摘要 (1275) HTML (16) PDF 948.38 K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4月30日至5月7日在成都召开了第三届全国矿床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地质矿产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核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材总局、中国科学院和大专院校等各部门,各省地质学会的代表,共计486人。会议收到论文1083篇,宣读了202篇。这届会议是继1980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矿床会议之后,又一次人才荟萃,内容丰富的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有五位学部委员在大会上作了矿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