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3, 29(5):399-407.
摘要:前言水在可溶性岩体表面以及可溶性岩体内部循环过程中,通过化学溶蚀为主以及一定程度的机械冲刷作用,将可溶性岩体中的某些部分携走,其结果在可溶性岩体表面和可溶性岩体中,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独特的岩体内部结构。为了研究这些“景观”和“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必须研究水对岩石的化学溶蚀作用,研究流动着的水搬迁碳酸盐岩中各种元素的过程。
1983, 29(5):408-417.
摘要:一、前言自然界中,受构造控制,并循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区域张裂隙或构造破裂带,往往纵向延伸很远,垂向贯穿各年代岩层。它们在水力传导率方面远远大干构成岩层裂隙网络的其他裂隙系统,因此能在它们的展布范围内把裂隙网络中的地下水汇聚起来,形成向最低排泄点径流的山区
1983, 29(5):418-427.
摘要:近年来,西北黄土高原黄土地下水(潜水)的研究有不少进展,对黄土潜水形成,赋存及运动机理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本文拟就洛川塬黄土潜水的补给机制及黄土含水特征略述已见,以供参考。
1983, 29(5):437-438.
摘要:无论是沉积环境或地层古生物方面的研究,对研究早侏罗世处于东部(川东、鄂西、湘西)冲积-海缘湖盆,与西部(滇东)内陆湖盆之间的黔北地区甚为重要。近年来在该区已查明具华南地区早侏罗世特征性的双壳类——祁阳蚌动物群,主要产在“香溪群”上部(以中部含煤层为界),亦见于自流井群下部(马鞍山段之下)。更有意义的是在这套含祁阳蚌地层中,还采获到类似湖南雨母山鱼群和大量的禄
1983, 29(5):438-438.
摘要:本文所指的鲁西南主要是指济宁、兖州、荷泽、鱼台、金乡及滕县等,苏北主要是指丰县、沛县、徐州、铜山及睢宁等地。同时对毗邻的皖北砀山、固镇、灵壁、泗县等地亦将其包括在内。区内中生代陆相地层均被第四系所覆盖,长期以来为区内地层上的空白点。笔者据勘探工作中亲自取
1983, 29(5):438-439.
摘要:土隆村三叠系剖面,地质构造简单,牙形石极其丰富,整个三叠纪牙形石明显地可分为12个带。其中早三叠世6个带,中三叠世2个带,晚三叠世4个带。
1983, 29(5):439-439.
摘要:北京西山门头沟群为重要的含煤地层。1977和1979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和煤炭部173队先后在北京西山史家营和斋堂附近的门头沟群窑坡组中发现了很多完好的双壳纲化石。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北京西山门头沟群窑坡组的古生物学资料,而且对侏罗系的划分和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描述了上述发现的双壳纲化石计6属15种(包括3新种)。这些化石的产地及层位如下:
1983, 29(5):439-440.
摘要:笔者在研究苏、皖一带白垩纪孢粉过程中发现了丰富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这些被子植物花粉在白垩
1983, 29(5):441-441.
摘要:本文记述贵州青岩中三叠统腹足类二新属,二新亚属。沃氏螺属低沃氏螺亚属Worthenia(Humiliworthenia)属翁戎螺超科Pleurotomariacea脊旋螺科Lophospiridae。亚属型Worthenia nuda Koken,1900。螺塔中等高,侧角大干80°,阶梯状。螺环的上斜面与外侧面近于等宽,具上、下两旋棱,下旋棱较弱。裂带位于上旋棱处,凸,有时几近平。生长线弱,表
1983, 29(5):441-442.
摘要:我国非海相侏罗—白垩系特别是其过渡层在四川盆地十分发育。近年,笔者应用介形类化石划分生物地层单位和确定侏罗—白垩系界线,取得一定的进展。笔者将四川的侏罗—白垩系过渡层总归于达蒙介矩形达尔文介超共延带,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遂宁组至城墙岩群顶的全部地层。其中包括两个共延带,即双柏达蒙介矩形达尔文介共延带和鳍女星介,景谷介共延带。前者从底自顶分为双柏达蒙介小怪介组合
1983, 29(5):442-443.
摘要:六十年代初,斯行健,周志炎(1962)曾将中国中生代植物划分为五个不同时代的植物群,即: 5.被子植物群(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 4.茹伏德蕨—拟金粉蕨(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 3.锥蕨—拟刺葵(Coniopteris—Phoenicopis)植物群(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 2.网叶蕨—格子蕨(Dictyophyllum—Clathro-
1983, 29(5):444-445.
摘要:本文系统的总结了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白垩纪的生物地层。反映了笔者对其沉积特征、生物群、时代隶属、地层对比和早白垩世的古气候—沉积—生物地理区的划分等方面的认识。西北地区的陆相侏罗纪沉积,随着地质历史的发
1983, 29(5):445-445.
摘要:中国大陆岩石圈位于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接合处。在中新生代时,前者主要呈现为裂陷作用所造成的一系列张性构造特征,后者主要呈现为造山作用所造成的一系列压性构造。因此,中国东部地壳为张裂作用所减薄并形成一系列中新生代盆地,如松辽盆地及华北盆地等。张裂作用主要发生在基底脆弱带。当张裂作用发生时,首
1983, 29(5):445-446.
摘要:一、菱形地块和弧形构造带的形成机理:菱形地块和弧形构造带都受共轭剪切网络控制。垂直于共轭断裂边界的两对水平压力联合作用,产生非均匀叠加应力场,主应力方向渐变,形成反凸双弧,中央变形弱的部分即为菱形地块。二、中国西部的构造格局——东西向网眼状弧系:一系列菱形地块和弧形构造带相间排列,沿东西向延伸,组成复杂的网眼状弧系。弧系的西端在帕米
1983, 29(5):446-447.
摘要:华南地区自中三叠世末期特别是侏罗纪以来,进入了一个和前中生代大不相同的地壳演化时期。燕山期酸性岩浆活动非常频繁,燕山期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与此相联系的内生矿产丰富多样。在燕山早、中期形成大量钨矿床,在燕山晚期形成大量铀矿床。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华南六个半省(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及安徽南部)主要是
1983, 29(5):447-447.
摘要:中国板块的演化进入中新生代以来,开始了新的板块构造旋迥阶段。与其相邻的板块特别是印度板块的聚敛,不但使古特提斯海大面积封闭并产生对中国大陆板块强烈挤压碰撞。使中国西部地壳压缩增厚,强烈褶皱和大幅度上升,并形成以挤压为主的中国西部含油气区,同时也影响到东部,使东部地幔物质的流动表现得特别活跃。加速了东部大陆的解体,扩张
1983, 29(5):447-447.
摘要:从现有的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石油钻井等资料,查明晚古生代以来川、滇、黔,桂四省发生过一次地裂运动(Taphrogenic Movement)。分别形成了康滇陆内裂谷区、滇、黔、桂、湘边缘海、兰坪—思茅中新生代裂陷槽(Aulacogen)、扬子古板块西部大陆边缘裂谷区等四个构造单元。每个单元均经历过发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以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喷
1983, 29(5):447-448.
摘要:郯庐断裂不仅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地质分界线,而且也是东亚一条重要断裂构造带。它规模大、延展长、切割深、多期活动、性质复杂。但是,对于它的形成时代和成因机制,及其发展演化中主要活动性质和特征等问题,目前仍然存在着原则上的争论。笔者
1983, 29(5):448-448.
摘要: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壳和岩石圈构造演化与西太平洋弧沟系有关。本文将提出中国东部地震活动性自北而西南有明显的差异,主要由于西太平洋弧沟系自北而南各段弧沟系消减类型不同及弧后具有不同的应力状态。喜山运动早、中期,太平洋—库拉板块活动脊消减到亚洲大陆东缘,弧后强烈扩张,发生
1983, 29(5):448-449.
摘要:据全球地震的分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编制了全球地震构造纲要图。全球地震构造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系统;(1)以海壳与陆壳聚合俯冲带为背景的环太平洋地震构造系;(2)以陆壳内分区的和分带的构造变动为背景的大陆地震构造系;(3)以海壳内引张与转换断层组合带为背景的大洋脊地震构造系。三者的地震活动、构造形态和变动方式各有特点,
1983, 29(5):449-449.
摘要:滑坡和构造关系的研究,是滑坡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这项研究已引起广泛的注意。许多从事滑坡研究人员,以往一直是把岩性和成层条件作为滑坡形成和赋存的基础。这种观点认为滑坡一方面由岩石性质决定,另一方面也受到特定层位的制约。近年来,我们对国内一些滑坡的初步研究表明,在滑坡形成和发育过程中,除与岩性和成层条件有密
1983, 29(5):449-450.
摘要:中国东部以渤海裂谷系为代表的第三纪含油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区。因此,对其沉积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区第三纪盆地中所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冲积扇和冲积锥、河流、三角洲、沙滩或沙坝、生物礁或滩、鲕滩、蒸发岩、浊积及深水泥岩相等。从始新世至新第三纪裂谷盆地经历了发生、发展到衰亡的发展过程,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盆地具有不同的沉
1983, 29(5):450-450.
摘要:根据中外有关文献的记载,生成煤田的条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古生物繁茂;2.古气候湿润;3.古构造及古地理的控制因素。这三个条件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公认。最近以来,我们对几个主要煤田进行了研究,特别对煤盆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对控制生成煤田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通过大量资料的研究和积累,我们把控制生成煤田的规律性归纳为控煤的三个规律:
1983, 29(5):450-451.
摘要:在印支运动作用下形成的四川聚煤盆地,是一个四周具有明确边界的大型同沉积盆地。从晚三叠世经侏罗纪,至白垩纪的漫长岁月,沉积范围大体一致。控制聚煤盆地西北边界的江油-灌县断裂,活动性较强,致使龙门山隆起区强烈上升,是聚煤盆地丰富的碎屑物供给源;盆地内部以华云山断裂和龙泉山断裂为界,将盆地划分成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即西部坳褶带、川中宽缓褶带和川东褶带。早中生代四川聚煤盆地自晚三叠世开始,共经历
1983, 29(5):451-451.
摘要:我们在进行“湘西地区早古生代煤的性质与成因”课题研究时,采用简易分离新方法从高变质藻煤和炭质岩中分离出大量的微体植物化石,同时又在煤岩光片和电镜下发现了不少的超微化石和微化石。它们大都产在早寒武世和中寒武世及早奥陶世的高变质藻煤层和顶、底板炭质岩中。这次我们仅对其中的一部份作了初步的鉴定和系统描述。电镜下发现了2属4种。
1983, 29(5):451-452.
摘要:渡口煤田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杨子准地台上康滇地轴的西部边缘。北北东方向的攀枝花—姚安大断裂带直接控制着煤田的形成。大养地含煤系厚2200多米。主要由粗碎屑岩组成。含煤系数为2%,含煤达130余层。根据岩石成因标志,含煤系可以划分为山麓相及河流-湖沼相沉积两大类。每一类沉积相还可进一步划分出若干沉积亚相。含煤
1983, 29(5):452-452.
摘要:地质历史上植物的生态演化明显地影响到煤矿床的形成。远在早古生代就形成了由藻类等低等生物为主,在浅海或海湾环境沉积的腐泥无烟煤(俗称石煤)。到晚古生代,孢子植物在海陆交互环境中得到巨大发展,形成了规模很大的近海型煤田;中生代主要是陆生裸子植物形成了山间盆地型煤田;新生代植物更趋于大陆环境,在世界上形成了许多山间盆地型煤田,发育
1983, 29(5):452-453.
摘要:阜新晚侏罗世含煤盆地位于辽宁西部闾山西侧,属内陆断陷型盆地,面积1400平方公里。含煤地层展布方向为NE25—30°,富煤带的成生受盆地东侧盆缘断裂控制,常作侧向迁移。盆地主要含煤地层是阜新组,沙海组仅在清河门,
1983, 29(5):453-453.
摘要:黄县煤田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其大地构造位置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西侧。为中生代形成、新生代继承和发展的断陷盆地。煤田北部和西部伸入渤海,南部和东部为太古界胶东群及新生界火山岩系组成的低山丘陵,盆地面积达420余平方公里。下第三系“黄县组”不整合于下白垩统青山组之上。盆地的沉陷中心靠近南部黄县断层一侧,分三个
1983, 29(5):453-454.
摘要:层控矿床是一类具有受一定地层控制,并有一定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的矿床。它的形成既与沉积作用或火山-沉积作用有关;又与造山运动、岩浆活动有关。中国的层控矿床,不仅类型多、分布广,而且从太古代一直到新生代,几乎各时期、各个地质构造单元中,都赋存有规模巨大的层控矿床的踪迹。这是因为中国层控矿床,不仅受到地球、地壳(包括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演化和发展的制约,并且更重要的是受到我国大地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建造的演化规
1983, 29(5):454-454.
摘要:我国东部沿海各省都有火山活动踪迹,伴随欧亚、太平洋两大板块相互作用而发生、发展的北东及北北东向为主导的滨太平洋断裂系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郯庐、嫩江-长冶、中蒙古弧形、东南沿海等深断裂及分支和次一级深断裂带,都是重要的火山分布区。近代火山活动始于早第三纪,上新世最强烈,延续至第四纪。岩石基本属碱性玄武岩及过碱质、亚
1983, 29(5):454-455.
摘要:斑岩铜矿资源在我国占重要地位,并有广泛分布。斑岩铜矿矿化经常是以地槽区造山晚期和构造稳定断块中火山盆地边缘为特征,矿化岩体受背斜轴和构造鼻或两组断裂控制。这些岩体是属具斑状结构浅成岩体,或似斑状结构中浅成岩体。矿化集中于侵入体流动前缘及其两侧陡变缓部位,或发生在岩株、岩
1983, 29(5):455-455.
摘要:作者试从成矿系列或矿床成因系列的观点来探讨华南钨、铍、锡、锂,钽、铌矿床类型之间,以及不同矿床类型与不同成分花岗岩之间的成因关系。认为以上矿床属于一个与燕山早—中期富钾花岗岩-燕山中—晚期富钠花岗岩系列有关的云英岩-钠长石交代岩矿床成因系列。众所周知,上述矿床的产出是和华南燕山期花岗岩在成因上、空间上密切相关,特别是和侵入岩体顶
1983, 29(5):455-456.
摘要:南岭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稀土、稀有和钨锡等矿产。它们与著名的南岭花岗岩有着极其密切的共生和成因关系。文中以广东的矿床实例和一定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并综合了广东省外南岭地区的一些矿床材料。初步探讨了与壳层重熔花岗岩有关的稀土、稀有元素和钨、锡、钼、铋的成岩成矿作用的演化规律和演化序列,矿床的分带现象和成矿模式;并提出了成岩成矿
1983, 29(5):456-456.
摘要:我国北方太古代地层从其原岩建造和同位素年龄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套。一套是早太古代地层,其原岩为一套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建造,变质年龄大约为31亿年。这套地层包括辽宁的下鞍山群,冀东的迁西群、山西五台的阜平群和龙泉关群、山西吕梁的界河口群、河南的登封群、安微的霍邱群、内蒙古的集宁
1983, 29(5):456-456.
摘要:矿山厂层控铅锌矿床赋存于下石炭系摆佐组的碳酸盐岩地层内,并与一定的构造运动有着密切的成生联系。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其主岩与矿体都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致使成矿与构造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而欲恢复成矿期构造,现行常用的方法是难以解决的。在矿山厂我们以控矿地层底板高程作为地质变量。采用地质推断取值法确定控制点,并应用多项式趋势面分析模拟构造运动的演化过程,从中鉴定出控矿构造模型,为恢复成矿期构造提供了依据。
1983, 29(5):457-458.
摘要:一、石膏矿床分类根据我国石膏矿床成矿条件特点分为四种类型:热液型、蒸发沉积型、后生沉积型、机械沉积型石膏矿床。由于成因类型不同,成矿条件、物质来源、成矿温度,硫酸钙原生沉淀矿物形式都不同,内生的是硬石膏,其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及热卤水成矿温度为200℃左右,蒸发沉积是二水石膏,后生沉积的是纤维
1983, 29(5):458-458.
摘要:本文简介了集安石棉矿的区域地质概况后,较详细的论述了矿床地质特征,着重讨论了矿床成因问题,比较系统的提出一种新的石棉矿床类型。在矿床学研究和找矿勘探方面有一定实际意义。集安石棉矿床,以往一直被认为属白云岩型蛇纹石石棉矿床。但该矿床的成因与国内外这类矿床迥然
1983, 29(5):458-458.
摘要:本文对一个罕见的晶洞石膏进行成因初探。从晶体生长的地质特征,矿床氧化带辉锑矿、黄铁矿矿体和围岩的地球化学演化过程,表生矿物的共生组合,石膏包体与晶洞顶板滴水的成份,pH值、盐度,密度和氢同位素的对比研究,及与双硫化物硫同位素(δS~(34))的对比分析等方面,查明石膏结晶溶液的性质及物质来源,探讨结晶环境和成因。研究结果认为:(1)矿液是密度小、盐度低、含Ca~(2+)、SO_4~(2-)为主
1983, 29(5):458-459.
摘要:地质科学的实践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找宝”;一是“防灾”。到目前为止,地质工作者在资源和能源开发等“找宝”方面已经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防治灾害方面十分被动。目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沉降、施工岩爆以及洪水泛滥等灾害,有的来自于自然,而愈来愈多的则属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人为灾害;而且
1983, 29(5):459-460.
摘要: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着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白垩纪到早第三纪的红层盆地。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十余年来很多单位在含水较贫的红层地区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和凿井工作。在一些地区有所突破,并总结出了红层地下水的一些富集规律和找水的工作方法。
1983, 29(5):460-460.
摘要:我国北方岩溶区,由于地面洞穴、洞穴堆积物和生物化石较少,因而岩溶作用的时代问题研究程度较低,至今还不能提出一个内容较完整、依据较充分的岩溶作用分期方案。作者为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在本文中着重论述了有关北方岩溶作用时代的研究方法、初步的分期和分期意义三方面的问题。关于岩溶作用时代的研究方法,文章着重讨论了
1983, 29(5):460-461.
摘要:根据我国采矿突水和试验观测资料,论证破坏采场顶底板隔水岩层至某一深度,造成间接顶底岩溶含水层之水突入或滞后突入矿井的力源是矿山压力、水压力和地应力。用“超静定梁”的理论描述采场直接隔水顶底板内矿山压力分布特征,并考虑了矿(岩)层倾角、顶底板移近值、顶板冒落岩块充填采空区等因素,论述
1983, 29(5):461-461.
摘要:围岩稳定性的评价是地下建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和地质情况的复杂,迄今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本文通过白山电站地下洞室设计和施工中所遇及的几个岩体稳定问题及其工程处理,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分析评价提出了一些看法。文中认为,在坚硬的块状岩石中,地下洞室的围
1983, 29(5):461-461.
摘要:矿山生产探矿是在矿床经过详细勘探以后进行的。做法是除了安排专门探矿工程以外,还可以利用生产准备的开拓、采准、切割各阶段布置的工程进行。以采场为单位而言,采准地质资料是第一次圈定资料,回采地质资料为第二次圈定资料。本文对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所属的几个采用中深孔落矿方式进行回采的坑下开采矿山,综合分析了这些矿山多年总结出来的采场矿体二次圈定工作的成
1983, 29(5):461-462.
摘要:地球资源卫星CCT磁带数据处理可以向我们提供比标准片更多的信息内容。图象增强和信息提取是两个主要手段。对于已经地表工作且有一定研究程度地区,处理后的图象仍向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认识,或有助于我们对前人工作进行必要的修改。对火成岩体的识别:照片1—2,安徽马鞍山地区中
1983, 29(5):462-462.
摘要:一九七九年九至十月间,在新疆阿克苏地区进行了一次以探索红外扫描成象方法在水文地质调查中应用效果为目的的航空遥感试验.试验区选在天山南麓,乌什谷地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具有植被覆盖少、基岩出露好、地下水出露点多,水
1983, 29(5):462-463.
摘要:应用卫星像片的宏观影像特征来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能够发现许多新的构造情况。如“环形构造”就是一例。在不同类型的环状构造中,有一种环状构造被一条深断裂切割为两瓣,因其宏观影象很像希腊字母的φ,故称为“φ形环状构造”。而在活动的φ形环状构造中,其中一半相对稳定而另一半则活动剧烈,
1983, 29(5):463-463.
摘要:钻探工程是以机械方式破碎岩石的。古代是采用冲击钻进,其后逐渐发展以回转为主的钻进方法。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探矿工作者根据动载荷比静压载荷能够更加有效破碎脆性岩石的原理以及为了充分发挥冲洗液的能量作用,又研究成功液动冲击迴转钻进
1983, 29(5):463-463.
摘要:文章主要涉及钻探仪表设计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数字技术在钻探仪表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及其可能性。经过多年的研究,目前深井石油钻井已配备有现代化仪表,但在一般钻井现场,尚缺乏理想的钻井仪表。这主要是受钻井作业条件的特点所限制,使钻井仪表设计工作遇到许多特殊的困难问题。所以,发挥
1983, 29(5):463-464.
摘要:内燃机是动力源,又是现代大气的污染源。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内燃机排出废气日趋严重地污染
1983, 29(5):465-476.
摘要:水绿矾(FeSO_4·7H_2O)和泻利盐(MgSO_4·7H_2O)都是较常见的矿物。它们的化学成分、形态和物性特征、光学性质、晶体结构以及人工合成等,前人已有较详细的描述。水绿矾中的Fe~(2+)被Mg~(2+)取代及其在自然界的含镁变种——镁绿矾,文献中也有过报导。在自然界
1983, 29(5):477-485.
摘要:最早由K.V.Fritsch和W.Reiss(1868)把熔结凝灰岩命名为“条纹斑杂岩”以来,特别是P.Marshall(1935)根据C.N.Fenner的沉积机理,提出热沙流说并提出“熔结凝灰岩”(Ignimbrite)这个概念以来,对火山碎屑流沉积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在我国,火山碎屑流沉积岩(熔结凝灰岩、熔结角砾岩、熔结集块岩等)分布极为广泛。川
1983, 29(5):486-492.
摘要:湖南锡矿山锑矿,解放前后曾有不少中外地质学者作过调查、研究,都认为属低温热液矿床,这一成矿理论一直沿用至今。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成矿控制因素的分析研究,初步认为锡矿山锑矿是以陆源海相沉积为基础,经成岩和后期改造而富集的层控矿床。
1983, 29(5):493-493.
摘要:1983年1月7日至13日,在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举行了第一届第三纪中期以来东亚古环境学术会议。会议所指的东亚,为东经80—150度、北纬20—50度以内的地区。我国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家地震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14位科学工作者有刘东生、徐仁、周明镇、吴汝康四位学部委员,和张兰生、李锡文、黄金森、黄玉昆、汪品先、王靖泰、李
1983, 29(5):494-494.
摘要:第二届全国铅锌矿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4月27日至5月4日在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铜铅锌汞锑专业组组织的。参加会议的特邀代表、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共18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137篇。总的说来,论文资料丰富,内容充实,反映了我国铅锌矿床普查勘探的主要成就和我国近年
1983, 29(5):495-495.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于1983年5月21—25日在北京召开了火山岩分类命名小组扩大会,会议由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沈其韩同志主持,参加这次会议的分类命名小组成员和扩大会代表共30人。 1980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火山岩会议决定在岩石学专业委员会之下成立火山岩分类命名小组,并责成该组对会议中提出的分类意见和存在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并在适当的时间提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1983, 29(5):496-496.
摘要:最近在辽宁召开了郯庐断裂北延问题现场学术讨论会。全国生产、教学和科研等48个单位的79位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现场考查和学术交流,对郯庐断裂北延,以及密切相关的断裂时期、断裂性质和平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其控油、控煤和控震意义进行了研究。会上首先由石油,煤田地质工作者介绍了渤海和
1983, 29(5):497-497.
摘要: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托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岩体土力学研究所和地质研究所以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负责筹办的土和土体结构工程特性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5月16日至20日在武汉举行,历时五天。这是我国第一次召开的“土的结构”专题学术会议,其目的是为了检阅有关研究成果,交流学术见解,了解研究水平和存在问题,并依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