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83, 29(2):101-110.
摘要:中国附近海域总面积约463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陆架面积达310万平方公里(包括巽它陆架等),紧邻中国的陆架范围达150万平方公里。沿陆架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沉积拗陷,总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其内新生代沉积层很发育,油气资源丰富。因此查明构造并探讨其成因是很有意义的。
1983, 29(2):120-120.
摘要:第二届全国汞、锑矿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1月15日在贵州省万山冶金地质一队召开,为期六天。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铜铅锌汞锑矿床专业组织的。与会代表70余人。在会上涂光炽教授作了“汞锑矿床若干问题讨论”的报告,周德忠教授作了
1983, 29(2):121-126.
摘要:铜绿山是鄂东南知名的铜铁矿田,工作程度较高。深入研究本区铜铁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条件,总结成矿规律,进行隐伏矿床预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是在1:1万成矿远景区划成果的基础上,仅对铜绿山矿田构造及其控矿特征作了进一步的划分和研究。
1983, 29(2):127-139.
摘要:自从《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以下简称“初论”)发表之后,地质界曾就有关问题写了不少论文其中对于华南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稀土、稀有、有色金属等的矿床成矿系列方面的文章更多,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另外,近年来对于层控矿床、多成因矿床等讨论正在掀起一个高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在本文中对矿床成矿系列的划分原则或依据、一部分系列的具体内容以及成矿系列的某些特征,进行补充和讨论,从而对它们的分类和有关问题作第一次的补充和修改。
1983, 29(2):140-148.
摘要:个旧锡矿,位于云南省正南和云贵高原的南缘边部,矿区地表出露厚达3,000—5,000米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层,并处于区域性三条大构造线交汇处,即:北西向川藏滇缅巨型歹字型构造带、南北向川滇深大断裂构造带及东西向南岭构造带。矿区大的构造骨架,元古代及以前即已形成,北西侧有康滇地轴,南东邻有越
1983, 29(2):149-158.
摘要:一、引言我国现行的煤分类方案是1956年制订的,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一方面该方案在指导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发现该方案尚存许多缺陷,限于当时煤炭资源开发、技术条件和测试方法等的客观因素,使这一方案不论其基础性与广泛性来说,都不能不带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不能适应我国现在煤炭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同时,分类指标中的胶质
1983, 29(2):159-165.
摘要:一、引言盐类沉积是由地表浓缩的卤水经过沉淀作用而形成的。它的成因与受局限的盆地和强烈的干旱气候有关,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特殊地质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蒸发岩的产出时代不仅自显生宙以来的每个纪都有,而且几乎遍及每个世。以石膏(硬石膏)为例,其分布时代可上溯到元古代,甚至在南非(阿扎尼亚)的翁弗尔瓦赫特群(Onverwacht Group)中可能还有
1983, 29(2):165-165.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11月22—28日,在昆明云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召开了南方含煤沉积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炭科学院地质勘探分院副院
1983, 29(2):165-165.
摘要:为了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矿产资源保护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于1982年11月22—26日在成都市举行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地质、冶金、化工、煤炭、建材、核工业部、中国科
1983, 29(2):166-174.
摘要:根据国家地震部门的鉴定,成都市的地震基本烈度定为7度。对成都地区今后可能发生地震时砂土地基是否可能产生液化及其对建筑物的危害性作出正确的预测,已成为成都市当前大规模建设事业中面临的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从研究成都地区砂层的分布、埋藏条件及性质着手,根据国内外已有震例的分析和对砂土液化机理的认识,结合成都地区的具体条件,试图探索成都地区砂土液化的可能性、分布规律和危害程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成都地区的范围仅包括成都市区及其近郊。对于面积更大一些的整个成都平原地区,则不在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之内。
1983, 29(2):181-189.
摘要:前言区域地球物理在发展地质基础理论和地震预报、成矿预测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东太平洋条带状磁异常的发现,古磁极的研究为全球构造学说奠定了基础;应用区域地球物理资料研究深部结构证明地壳与上地幔间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震低速带,磁大地电流高导电区的
1983, 29(2):190-198.
摘要:遥感这一新技术在新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队于1976年曾与北京大学合作,运用卫星象片修编了K-45(乌鲁木齐幅)及K-46(哈密幅的西半部)的1:100万地质图。而且在1:100万、1:20万、1:10万和1:5万的区域地质调查及
1983, 29(2):198-198.
摘要:国际花岗岩地质及其与成矿关系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在南京大学召开。应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外学者170多人。其中有世界著名地质学家澳大利亚的B.Chappell和A.J.R.White,希腊的S.S.Augustithis,日本的黑田吉益,法国的
1983, 29(2):199-199.
摘要:第五届国际磷块岩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1月17—24日在昆明召开。到会代表共80余人,其中国外代表35人,他们来自世界五大洲的15个国家。有许多科学家在世界上是享有盛名的,他们对会议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各国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使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983, 29(2):200-200.
摘要:由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地质学会召开的“东海地质讨论会”,于1982年12月1日至6日在杭州举行。会议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调查局负责具体筹备。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