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58, 18(4):251-260.
摘要:在过去有不少人曾对山东省淄博盆地石炭纪铝土矿作过研究,如王竹泉、彭琪瑞等就曾作过这一方面的研究。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地质勘探学院、长春地质勘探学院和其他生产部门也都对这方面作了不少的研究,这些研究均较解放前有了进步,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或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对于铝土矿的物质成分和成因等方面仍研
1958, 18(4):261-268.
摘要:一、前言桃林矿区位于湖南临湘县之南,为一具有工业价值的裂隙填充型铅锌矿床。类此规模的裂隙填充矿床不仅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即使在世界其它各国亦是不多见的。因此,对于该类矿床的地质特点、矿床成因规律的研究,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的。阎廉泉同志
1958, 18(4):269-280.
摘要:一、引言近年来,由于野外地质资料的不断累积和科学家们辛勤的劳动,中国地质构造的轮廓已渐清楚。许多关键性见解的提出,对中国大构造架的阐明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如王鸿桢确认鄂尔多斯、河淮及川黔三个陆核的存在,并注意到陆核边缘往往是前震旦
1958, 18(4):281-289.
摘要:一、前言中国地质有很多特点,这些特点引起很多地质学家们的注意和争论,看法的分歧也就反映在各区地质名称上的极不统一,例如很多人谈鄂尔多斯地台,山西地台,四川地台,准噶尔地台……,但这些地告如何理解?它们与世界上其他地台是否相似?另一些人则谈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陕北盆地……这些盆地又怎样理解?它指现代地形上的或是地史上
1958, 18(4):290-294.
摘要:关于闽浙大地构造性质的解释。迄今尚未统一。虽然见解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可归纳为三派:首先是“陆台派”,他们认为区内有大量的古老变质岩基础出露,而上复的新沉积盖层的厚度不大,因此认为该区属于陆台性质,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本区的大规模花岗岩活动和火山活动是中生代再活动或复活的结果,如B.M.西尼村、黄汲清等即属此派。另
1958, 18(4):295-301.
摘要:祁连山黄铁矿型铜矿的勘探工作目前已基本结束。已得资料还未能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本文只着重于矿区地质及勘探方法的摘要报导。至于有关矿区地质的系统报告,1955年宋叔和、李铭德都已著文发表,可以说,初步地对矿床有关问题作了叙述和论证。
1958, 18(4):302-305.
摘要:根据对河北省寿王坟矽嘎岩型铜矿床的研究资料,证实该矿床除了能提供相当数量的黄铜矿矿石和磁铁矿矿石等工业原料外,而且还有达到工业品位的钴元素存在。但目前对于该元素在矿床中的富集作用和其存在的形式(是单独的硫化物、复硫化物还是成类
1958, 18(4):306-309.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山西式铁矿与G层铝土矿,早已载入了我国地质文献。但是对其成因和时代,以往还没有人作过专门性的详细讨论。近两年来,虽然已有人作了初步的探讨,可是还没有一个完满的答案。1956年夏,笔者到山西太原收集毕业论文的资料
1958, 18(4):310-313.
摘要:“地质知识”1955年6期和1956年10期先后发表了张文堂同志和周祖勋、真允庆同志关于华北地台G层铝土矿时代问题的不同见解,笔者根据野外观察和理论上的知识另有不同的看
1958, 18(4):314-316.
摘要:地质知识1955年第6期发表了张文堂同志的“我国北方G层铝土矿及其时代问题”一文后,在该刊1956年第10期上又相继发表了周祖勋、真允庆二同志对该文提出的不同看法。关于G层铝土矿及山西式铁矿的地质时代问题,大多数地质工作者虽然都将它们归入中石炭纪本溪系,但不同的意见仍然存在,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甚有必要,通过充分的事实及合理的分
1958, 18(4):317-318.
摘要:中国目前所发现的伟晶岩中的稀有元素矿物(如铌、钽等)的时代,据所见文献,多属前震旦纪。至于寒武纪后,如古生代、中生代所产者,具体资料尚不多见。 1956年秋,作者在燕山区密云、怀柔地区收集毕业论文的资料时,曾在怀柔县北的伟晶岩内
1958, 18(4):319-320.
摘要:华南泥盆纪海侵,在上泥盆纪初期——畬田桥期,尚有大片海水淹及长沙、湘潭两县境内。迨上泥盆纪末期——锡矿山期,以前所知者,仅有同期的陆相岳麓砂岩沉积。早年田奇(王隽)详细研究了湖南泥盆纪后,曾称:“……至锡矿山期,各路侵
1958, 18(4):321-322.
摘要:仔细阅读了阮道源先生在本刊18卷1期上发表的“湖南瑶岗仙花岗岩侵入体的生成与变化过程及成矿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后,觉得在某些
1958, 18(4):323-324.
摘要:首先笔者感谢蓝同志对我的论文所提出的批评意见,现在分别答复如下: 1.作者同意在图3的北北西组矿脉旁边明确表示其产状,也同意在图例中把北北西组矿脉与北西组矿脉加以区别,使图表示得更清楚。 2.笔者文中所指的是华南地区湘、赣、粤、桂、闽、浙各省,而蓝同志所指的是南岭地区,把范围缩小了,并没有针对笔者文中的内容提出意见。作者认为在燕山运动中,除有大量花岗岩生成外,
1958, 18(4):325-326.
摘要:张贻侠在他所著“锰矿石透镜体的成因问题”一文(地质知识1957年6期)中,根据许多事实阐述了关于锰矿石透镜体形成条件的新见解。笔者打算在本文中就某些有关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在张先生商榷。首先,在张先生谈到锰矿石
1958, 18(4):327-327.
摘要: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编辑的“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新构造运动座谈会发言记录”中有一篇王乃樑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有关甘肃东部(陇东)新构造运动的一些材料”。我由于以前曾经到过这篇文章中谈到的—些地点进行过观察,并阅读过几篇
1958, 18(4):328-332.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石炭二迭纪”一词在我国的应用,历来由于各家对其涵义有不同的看法,并且互不参考、对照,以致形成了紊乱现象。我们不但可以在不同人的文章里看到大家虽然都引用“石炭二迭纪”这一名词,但是它所代表的地质时代则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在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里这一名词所代表
1958, 18(4):332-332.
摘要:本书系汇集和整理了1956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根据李四光、竺可桢付院长的倡议所召开的新构造运动座谈会会上的发言和书面发言而成。由于座谈会有很充分的准备,这些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