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地球科学正在不断地朝着全球化、科学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地修订完善传统的地质认识,充分和创新性地利用多种信息,促进众多地学分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以满足地球科学迅速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诞生并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层序地层学正是顺应了地球科学发展的历史潮流,它的出现和应用提供一个完整统一的地层学概念,就象板块构造学说一样,改变了分析世界地层记录的基本原则,开创了了解地球历史的一个新纪元。
-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岩石组合、沉积体系时空分布的一门地质学科,它不但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体系和研究思路,而且所划分确定的层序和体系域与特定的沉积体系、油气成藏要素以及多种类型的圈闭密切相关。它能在钻前预测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关系,预测潜在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区和可能的成藏组合。实践证明,层序地层学已在地质理论研究和寻找沉积矿产等诸多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涌现了与生物地层、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融合的交叉学科,已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层序地层学研究热潮。因此,有必要总结国内外不同主流学派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展示近期层序地层学提出的新概念、新术语、新模式和新技术,结合中国海相、陆相沉积盆地区域地质特征,编著《层序地层学》新教材,以发挥层序地层学在推动地球科学发展、产生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提高沉积矿产预测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层序地层学》(第一版)教材作为“九五”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重点规划教材于 2000 年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多次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教材先后被评为国家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材和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
-
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朱筱敏、鲜本忠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朱红涛教授和河海大学谈明轩博士、西南石油大学葛家旺博士联合编写的《层序地层学》(第二版)教材基于研读大量国内外文献、长期教学和科研实践,传承《层序地层学》(第一版)框架体系,不仅介绍了当今不同主流学派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体系,而且强调了如何利用露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及大量室内分析资料进行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建立层序地层样式、寻找地层岩性圈闭的方法技术,努力使层序地层学基础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本书共由 4 篇 12 章构成。第一篇主要介绍层序地层学的形成和发展、Vail 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准层序和准层序组的基本沉积特征,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边界特征、体系域类型和层序地层样式及其与油气勘探的关系; 阐明了镶边台地型、缓坡型、孤立台地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型; 第二篇分别介绍了 Cross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Galloway 成因层序地层学、Embry 海侵-海退旋回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海陆相沉积盆地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篇在总结对比海相、陆相盆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陆相坳陷型、断陷型、前陆型湖盆层序地层样式,不同沉积体系域与油气勘探开发的关系; 第四篇阐明了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与实例,主要涉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和程序、层序地层构型主控因素分析、层序地层构型建模方法以及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实例、不同类型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实例。总之,本书的编著注重反映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的前沿动态; 系统介绍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强调不同类型盆地层序地层模型和主控因素的差异性; 清晰表明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流程以及与油气勘探开发、提高油气勘探效率的关系。
-
与《层序地层学》(第一版)相比,①第二版教材强调追踪学科理论前沿、展示了近年来层序地层学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等研究成果; ②系统介绍了国际流行的层序地层学主流学派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开拓了层序地层学研究视野; ③着重阐明不同类型沉积盆地、不同沉积类型地层叠置样式和层序地层模型,增加了海相和陆相层序地层研究新模式; ④每章增加导读和主要知识点,增加了 30 个重要知识点视频富媒体; ⑤调整了教材结构框架,使层次和条理更加清楚,增添了科研新成果; ⑥明确了不同盆地类型、不同沉积类型层序地层样式与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系,整体构建了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系统的、新颖的、实用的教材体系。
-
总之,《层序地层学》(第二版)教材反映了层序地层学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和系统完整性; 教材体系符合科学认知规律,定义论述科学严谨,资料丰富翔实,基础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强,利于启发学生学习层序地层学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结合石油勘探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整体反映了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教材语言表达简明流畅,把深邃的层序地层学理论阐述得通俗易懂,是值得精读的优秀教材。
-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Book: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cond edition)” authored by ZHU Xiaomin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