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混层(I/S)Ar—Ar年龄谱型及^39Ar核反冲丢失机理研究——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粘土岩为例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P318.44 P618.130.8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编号2002CB2610、2001CB4098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373033)的成果.致谢:本次实验工作得到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林西生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龙樟博士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慧宁研究员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感谢审稿人提出的有益的修改建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单位: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本文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上的粘土岩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成岩混层I/S进行了K—Ar和Ar—Ar测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岩中成岩混层I/S的K—Ar年龄在没有碎屑含钾矿物混入的情况下,比其对应的地层时代要年轻。成岩混层I/S的常规^40Ar/^39Ar阶段升温测年一般情况下得不到年龄坪,只有当类蒙皂石层的含量为零时(即没有膨胀层的成岩伊利石),才能形成平坦的年龄谱。^39Ar的核反冲丢失不仅发生在矿物表面,也发生在矿物内部,最高可达48%左右,0.2μm粒级可能是^39Ar核反冲丢失量的拐点,同时也表明,用快中子照射硅酸盐样品,核反冲距离可以达到0.2μm。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张彦 陈文 陈克龙 刘新宇.2006.成岩混层(I/S)Ar—Ar年龄谱型及^39Ar核反冲丢失机理研究——以浙江长兴地区P—T界线粘土岩为例[J].地质论评,52(4):556-561,[DOI].
ZHANG Yan, CHEN Wen, CHEN Kelong, LIU Xinyu.2006.[J]. Geological Review,52(4):556-561.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05-11-29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