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两个世代深部构造的识别及其意义——燕山运动与深部过程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P542.5 P542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地调项目(编号200310400009)资助的成果.致谢:本文的完成,得到了任纪舜院士和杨巍然教授的热情指导,得到了肖庆辉、、路凤香、邓晋福、袁学诚、刘福田、莫宣学、万天丰、邵济安、翟明国、王焰新、赵越、孙继源等教授的热情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另外,山西测绘院邢京兰同志也参加了部分工作,也表感谢!


Identification of Deep Structure of Two Episodes in North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Yanshanian Movement and Deep Process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单位: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通过对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成果的研究,将其深部构造划分为三带:①大型软流圈上涌柱带,主要出现两个大型软流圈上涌柱;②过渡带,呈现4个小型软流圈上涌柱(软块)与岩石圈较厚区(硬块)相间的构造格局;③巨厚岩石圈带,为巨厚岩石圈(鄂尔多斯硬块)稳定区。依据岩石圈热力学衰减原理,一定体积的深部构造可存留200~300Ma之久,而传导人浅表的热量则扩散较快。故以大地热流值为主,结合浅层岩浆活动可将本区中生代与新生代的软流圈上涌柱区分开来:渤海湾柱、大同柱和南阳柱属新生代,邯郸柱、中条柱和吕梁柱则属于中生代燕山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燕山期深部构造与浅表岩浆构造活动关系的模式:在强大的分散热力作用下,软流圈上涌柱柱头中大量热浮物质向上熔蚀薄的岩石圈及下地壳,混染而主要形成中酸性岩及有关矿产;而在软流圈上涌柱与岩石圈的陡接触处,由于该处热力集中,致使幔源物质底侵下地壳,并再熔融上侵形成偏碱性-碱性杂岩及相应矿产。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邢作云 邢集善 赵斌 刘建华 袁晓萍.2006.华北地区两个世代深部构造的识别及其意义——燕山运动与深部过程[J].地质论评,52(4):433-,[DOI].
XING Zuoyun, XING Jishan, ZHAO Bin, LIU Jianhua, YUAN Xiaoping.2006. Identification of Deep Structure of Two Episodes in North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Yanshanian Movement and Deep Process[J]. Geological Review,52(4):433-.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05-08-21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