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84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

      2010, 84(1):1-29.

      摘要 (14687) HTML (11) PDF 9.01 M (1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东亚)大陆受特提斯、古亚洲和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地体构架和特殊的岩石圈结构。本文从地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的视野出发,围绕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四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已有的进展并提出新的思考:①中国大陆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的构架:地震层析资料揭示西太平洋板片向西俯冲到东亚大陆之下,其倾角逐渐减小,最后近水平地插进400~600km深度的地幔过渡带中,成为箕状几何形态的超深俯冲板片。印度岩石圈板片超深俯冲至青藏高原之下~800km的深度,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部位发生双向不对称深俯冲,印度岩石圈板片向东俯冲至东构造结东侧之下300~500km的深度。②中国大陆变质基底的再活化: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陆块未受显生宙以来构造、变质和岩浆事件的改造与激活,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印度陆块和阿拉伯陆块北缘还发育有形成于泛非期(530~470Ma)的造山带,其影响范围至高喜马拉雅、拉萨地体和三江地区。新生代的变质活化普遍出现在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拉萨地体和三江缅甸地区,最新的变质年龄仅2~1Ma(南迦巴瓦)。③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深俯冲折返机制:中国及邻区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HP/UHP)变质带有洋壳(深)俯冲和陆壳(深)俯冲之分。青藏高原中,大部分洋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与原古特提斯洋盆中诸多微陆块之间的小洋盆的汇聚碰撞有关,陆壳深俯冲作用有两种机制,它们分别是大陆块之间剪式碰撞和撕裂式岩石圈舌形板片的深俯冲。④中国大陆造山带的深部物质可经3类机制挤出,即深部地壳物质“牙膏式”挤出、侧向挤出和“挤压转换式”挤出。

    • 大陆碰撞成矿论

      2010, 84(1):30-58.

      摘要 (4535) HTML (9) PDF 9.11 M (4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经典的板块构造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 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的详细研究,并与中国秦岭和其它碰撞造山带综合对比,本文系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简称“大陆碰撞成矿论”,初步阐明了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成矿动力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和形成机制。该理论认为,伴随大陆三段式碰撞过程而发育的主碰撞陆陆汇聚环境、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和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是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要成矿构造背景。对应于三段式碰撞而在深部出现的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过程,是导致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异常热能驱动力。伴随三段式碰撞而分别出现的压张交替或压扭/张扭转换的应力场演变,是驱动成矿系统形成发育的构造应力机制。大陆碰撞产生的不同尺度的高热流、不同起源的富金属流体流、不同级次的走滑-剪切-拆离-推覆构造系统和张性裂隙系统, 是形成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导因素。成矿金属在碰撞形成的壳/幔混源高fO2岩浆-热液系统、地壳深熔低fO2岩浆-热液系统、剪切变质-富CO2流体系统以及逆冲推覆构造驱动的区域卤水系统和浅位岩浆房诱发的对流循环流体系统中,伴随成矿金属的积聚与淀积是形成大型矿床的关键机制。“大陆碰撞成矿论”还强调, 完整的大陆碰撞过程可以引发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 形成一系列标示性的大型矿床:在主碰撞陆陆汇聚成矿期,大陆碰撞引发地壳加厚与深熔, 产生富W-Sn壳源花岗岩, 形成花岗岩型Sn-W矿床; 大陆俯冲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上涌, 产生富金属的壳/幔混源花岗闪长岩, 形成岩浆-热液型或叠合型Pb-Zn-Mo-Fe矿床; 大陆碰撞从变质地体排挤出富CO2流体, 在剪切带形成造山型Au矿, 从造山带排泄出建造流体,在前陆盆地形成MVT型Zn-Pb矿。在晚碰撞构造转换成矿期,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诱发壳幔过渡带和富集地幔减压熔融,其岩浆在浅部地壳岩浆房出溶成矿流体, 分别形成斑岩型Cu(-Mo-Au)矿床和碳酸岩型REE矿床;深切岩石圈的剪切作用与下地壳变质产生含Au富CO2流体,形成造山型Au矿;逆冲推覆构造驱动地壳流体长距离迁移汇聚、走滑拉分导致流体大量排泄和充填,形成 Pb-Zn-Cu-Ag矿。在后碰撞地壳伸展成矿期,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富金属、富水、高fO2埃达克质岩浆浅成侵位和流体出溶,产生斑岩型Cu矿;中上地壳部分熔融层(岩浆房)驱动地热流体系统,在地热区发育热泉型Cs-Au矿,在构造拆离带形成热液脉型Pb-Zn-Sb和Sb-Au矿。

    • 成矿构造的基本问题

      2010, 84(1):59-69.

      摘要 (3179) HTML (10) PDF 1.28 M (3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对成矿构造的重新定义,建立起矿床学中相关构造术语的概念谱系,认为成矿构造是指:控制矿体几何形态、具有独立自然边界、为矿质直接充填或交代的地质构造单元。基于成矿构造单元的概念,认为成矿构造系列是指:同一构造体制下或某种特殊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一套成矿构造单元的总和,并将成矿构造系列划分为十大类型。成矿构造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以构造动力破坏(构造致裂)为主形成的成矿构造——简称构造型成矿构造;另一类是以流体动力破坏(流体致裂)为主形成的成矿构造——简称流体型成矿构造。基于成矿构造的结构,可将上述两类成矿构造各划分为四种亚类型:角砾岩型、脉型、细脉型与蚀变岩型。比较了二类成矿构造中对应的成矿构造类型的差别。提出断裂构造系统中流体型成矿构造一般只发育于弱应变域(Q域)中,构造型成矿构造一般只发育于强应变带(P域)中。讨论了形变类型、成矿构造类型与矿化类型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成矿构造类型与矿化类型具有一一对应的成因联系。

    • 湖北宜昌樟村坪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硅磷质结核中的微体化石

      2010, 84(1):70-77.

      摘要 (2891) HTML (12) PDF 15.47 M (2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湖北宜昌樟村坪万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第10层的硅磷质结核中,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ppendisphaera grandis,Ericiasphaera spjeldnaesii,Knollisphaeridium maximum,Leiosphaena tenuissim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perfectum,Tianzhushania polysiphonia,T. spinosa,T. ornata;丝状蓝藻Oscillatoriopsis obtusa,Polytrichoides induviatus,P. lineatus,Salome hubeiensis,Siphonophycus typicum;多细胞藻类Sarcinophycus palilloformis,Wengania minuta。该微体化石组合面貌与黄陵背斜东、南翼陡山沱组二段硅质结核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Tianzhushania为特征的组合相同,与贵州瓮安地区陡山沱组上磷块岩下部保存的微体化石组合面貌基本一致。

    • 滇西北甘孜-理塘构造带放射虫地层、硅质岩地球化学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2010, 84(1):78-89.

      摘要 (2659) HTML (12) PDF 19.42 M (5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滇西北香格里拉地区上三叠统哈工组由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并发育大量的沉积混杂岩块。硅质混杂岩块中含有大量的放射虫及竹节石生物化石。放射虫自中泥盆世到中三叠世均有分布,竹节石时代为中泥盆世。不同时代的硅质岩均为生物成因硅质岩,其Al2O3/(Al2O3+Fe2O3)比值介于0.58-0.96之间。北美页岩标准化的稀土模式比较平坦,具弱的Ce负异常或明显的正异常,Eu异常不明显,总体表现为大陆边缘型硅质岩的特征。生物组合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甘孜-理塘盆地自早泥盆世裂开。根据硅质岩和硅质泥岩的稀土元素特征,该盆地演化经历了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缓慢扩张的构造活动期和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三叠世的快速扩张期,以及中三叠世晚期的向西俯冲阶段。晚三叠世,甚至侏罗纪,该盆地仍然发育有深水沉积环境。

    • 活动走滑断裂上断塞塘沉积特征及其构造含义

      2010, 84(1):90-105.

      摘要 (3469) HTML (12) PDF 37.16 M (3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活动断裂与地震和地质灾害紧密相关,对与其相关的沉积记录进行研究可以认识其活动习性与规律。通过揭露并分析典型断裂地貌--断塞塘的沉积建造特征,能够帮助识别活动走滑断裂作用的信息。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利用组合探槽对沿其发育的断塞塘及其沉积进行研究,分析其沉积特征,并建立断塞沉积序列。研究发现:断塞塘沉积层序由几个沉积韵律组成,一个沉积韵律组合分为下部的粗粒层与上部的细粒层,粒度下粗上细;粗粒层一般为细砂、粗砂和砾石层,具快速堆积的特征;细粒层均为含炭的粘土、亚粘土和粉砂,具湖塘相沉积的特点。断塞沉积层序是分期的,一个沉积韵律组合是一期沉积。分析认为,断塞沉积由粗变细的韵律性结构是断裂周期性活动的产物。这一研究是揭示走滑断裂的构造演化与活动习性,反演断裂走滑活动历史并预测其未来行为的基础。

    •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流体包裹体特征

      2010, 84(1):106-116.

      摘要 (3015) HTML (11) PDF 4.18 M (2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地质背景和岩石组构分析为基础,系统研究了酒泉盆地青西凹陷下沟组湖相热水沉积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结果表明,热水沉积岩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二相包裹体为主、单一液相和单一气相包裹体较少、偶见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NaCl-H2O型热液体系,温度为90~200℃,盐度为8%~22%NaCl,密度为0.99g/cm3~1.2g/cm3,成矿压力为15MPa~180MPa。结合锶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属于深循环的下渗湖水与岩浆水共同构成的中低温、中高盐度和中偏高密度混合热卤水。提出以不同产状的重晶石、铁白云石和萤石为代表的热水沉积岩的成矿热流体系统,自主喷流通道、分支喷流通道经喷流口至附近及远端的盆地热卤水沉积区存在温度、盐度、密度和压力等物理化学参数逐渐降低的分带性变化规律。在热流体特征分析基础上,对研究区早白垩世湖底热流体成矿机制和成因模式进行了探讨。

    • 土库曼斯坦萨曼杰佩气田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2010, 84(1):117-126.

      摘要 (2977) HTML (12) PDF 12.74 M (2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库曼斯坦萨曼杰佩气田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沉积相类型丰富,发育有台地前缘缓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和浅滩、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五个相带,储层岩性主要为台地边缘生物礁和浅滩相的礁灰岩、生物屑灰岩和鲕粒灰岩等,具有厚度大和大多为优质储层的特点。以岩心观察描述和薄片鉴定为基础,综合利用地质、钻井、地震等资料,深入探讨了萨曼杰佩气田卡洛夫—牛津阶碳酸盐岩沉积相特征和储层类型,划分出孔洞缝型、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和裂缝性储层类型,确定孔洞缝复合型储集层主要发育于高能环境下形成的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带;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主要发育在相对高能的台地边缘浅滩相带,在开阔台地台内浅滩中也有一定规模的发育;裂缝型储层主要分布在泻湖和潮下等低能相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储层类型的测井相响应模式。研究了岩性、沉积相以及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认为高能的礁、滩相带最有利储层发育,而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是破坏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

    • 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风暴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2010, 84(1):127-132.

      摘要 (2516) HTML (10) PDF 12.75 M (6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容提要:贵州紫云地区上泥盆统代化组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该组地层发育多套重力流沉积及两套风暴岩的沉积,其中重力流沉积主要以多期块状杂基支撑的砾屑灰岩组成的碎屑流充填为特征,而风暴岩沉积特征主要包括侵蚀构造、洼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及泄水构造等。通过研究发现,本区风暴重力流共发育 3种沉积序列组合,这3种序列组合代表了较深水的古地理环境,这就证实了滇黔桂盆地在泥盆纪台地间槽盆环境的存在,其风暴岩的发现指示了研究区晚泥盆世应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区域,气候温暖,水体清洁。

    • 吐哈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控制因素研究

      2010, 84(1):133-137.

      摘要 (2578) HTML (11) PDF 548.36 K (26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低煤阶煤层气资源丰富,气煤以下的低煤阶煤层气资源量15.13×1012m3。迄今为止尚无成功开发先例,地质成藏基础研究亟待加强。论文通过对吐哈盆地煤层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分析,探讨了地质构造、聚煤作用、煤系特征、生物气形成与保存等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控制因素,初步确定了吐哈盆地煤层气成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把吐哈盆地煤层气成藏模式划分为盆内凹陷成藏模式、盆缘陡坡成藏模式和盆缘缓坡成藏模式三种类型,根据成藏过程的匹配特征把煤层气藏类型划分为储-逸型低压逸散式、储-运-逸型运移储集式两种类型,该划分方案有助于指导低煤阶煤层气成因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

    •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输导体系特征

      2010, 84(1):138-148.

      摘要 (2498) HTML (12) PDF 12.63 M (2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Vail经典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深水区地震资料与浅水区钻井资料结合,相互印证对比的方法,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陵水组自下而上划分出SⅠ、SⅡ、SⅢ和SⅣ4个三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采用单要素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陵水组输导体系进行研究,将该区目的层输导体划分为储集体、不整合面和断裂等3种。根据输导要素和空间形态,总结出9种输导模式类型。结合盆地温度场、压力场、流体势及烃源岩发育特征,指出盆地深水区陵水组主要发育地堑型和半地堑型两种成藏模式,并在优势输导体系评价的基础上对陵水组各层序有利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

创刊于1922年, 月刊

主编 :杨经绥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0001-5717

国内统一刊号 :CN 11-1951/P

国内邮发代号 :2-113

国外发行代号 :M 78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