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三佛山高Ba—Sr花岗岩成因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S155.25

基金项目:

本文为“973”项目(编号TG1999075502)和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编号KZCX1-07)资助成果.


Petrogenesis of the Sanfoshan High-Ba-Sr Granite,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单位: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胶东半岛三佛山岩体是昆嵛山杂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岩性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位于苏鲁超高压碰撞带与胶东陆块之间的缝合带中。岩石化学特点具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特征,岩体为准铝Ⅰ型花岗岩,并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即高Ba、Sr含量,高Sr/Y、La/Yb、K/Rb值,低Y(〈13μg/g)、Yb(1.8μg/g)、Rb/Sr比值(平均为0.33),弱的Eu负异常,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根据该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包体岩石学特征,并结合前人对高Ba—sr花岗岩成因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该岩体可能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地壳熔融的酸性端元混合而成。混合后的岩浆没有明显的长石和云母类矿物的结晶分异作用,混合岩浆最大温度在750-800℃左右。酸性岩浆的源区以石榴子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的残留为特征。残留相物质组成特征暗示源区应位于壳幔边界,深度30km土,结合早期形成的昆嵛山二长花岗岩源区深度大于40km这一现象,表明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作用在110Ma达到最大,地壳厚度恢复至正常厚度。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张华锋 翟明国 童英 彭澎 许保良 郭敬辉.2006.胶东半岛三佛山高Ba—Sr花岗岩成因[J].地质论评,52(1):43-53,[DOI].
ZHANG Huafeng, ZHAI Mingguo, TONG Ying, PENG Peng, XU Baoliang, GUO Jinghui.2006. Petrogenesis of the Sanfoshan High-Ba-Sr Granite, Jiaodong Peninsula, Eastern China[J]. Geological Review,52(1):43-53.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04-11-21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