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论评》获得出版印刷质量优质品证书
  • 《地质论评》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三等奖
  • 《地质论评》获得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 《地质论评》获得精品科技期刊称号
  • 中国地质学会获得中国科协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工作先进单位
  • 《地质论评》获得致敬创刊70周年荣誉称号
  • 《地质论评》获得期刊提名奖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70卷第S1期
    全选
    显示模式: |
    • 地球化学揭示早-中侏罗世陆相地层气候环境变化特征——以滇中川街盆地老文村剖面为例

      张耀堂, 王万能

      Abstract:

      侏罗纪温室气候是中生代以来重要的气候变暖事件,全球关于该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相地层中,关于陆相地层的研究较少,滇中禄丰川街盆地沉积了完整的侏罗纪地层,为研究侏罗纪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本次工作通过对川街盆地早-中侏罗世陆相红层的岩石地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滇中地区早侏罗世早期主要为高温、湿润的气候环境,早侏罗世晚期气候波动剧烈且频繁,湖泊盐度急剧上升,气温缓慢下降,在即将进入中侏罗世时气温骤然上升,水体盐度快速降低,发生“T-OAE事件”,之后则保持较为稳定的高温、干燥的气候环境。通过对滇中侏罗纪恐龙埋藏层位的研究发现,早侏罗世晚期气候环境的突变层位与该层位位置相当,沉积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恐龙的集群性埋藏与该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1
    • 地球化学研究的危机与机遇

      张旗, 原杰

      Abstract:

      地球化学是当今地球科学各领域中最热门的学科,其SCI最多,原因之一是地球化学研究有很好的仪器设备,可以出很好的数据,可以发表很漂亮的文章,地球化学研究水平也因此而水涨船高,并导致其他许多学科纷纷向地球化学靠拢,这是好事,但同时也孕育了地球化学的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丢掉了基础,丢掉了前提,没有了思想,超越了范围,简单化和滥用地球化学数据等。地球化学研究盲目扩大研究范围,企图代替其他学科的研究,必然是行不通的。让不同质的物质进行对比,思维固定化,使研究变得死板,得出的结果必然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文中批评了地球化学研究中重数据轻野外的倾向,忽视地质基础的倾向。文中指出,将地球化学标志与其解释捆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是不合适的。局部地区研究得出的结果不能推出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结论。关于太古宙的研究以及板块构造起源的研究,光有地球化学数据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太古宙野外地质研究的证据。用地球化学研究代替构造研究是有问题的,这个趋势不可助长。文中最后指出,地球化学研究出现危机,危机孕育机会,机会导致发展。地球化学应当回归正途,引入大数据研究,加强数理化基础,推动地球化学研究进入新范式,带动地球科学跨越式发展。

      • 1
    • 广东河源地区早白垩世径尾岩体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胡飞, 何翔, 李锐, 叶升明, 胡昆, 黄蔚, 张克信

      Abstract:

      华南晚中生代花岗岩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报道了分布于华南板块东南部河源地区径尾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以探讨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构造环境。岩石学研究表明,径尾岩体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 锆石U-Pb 定年结果显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在143~145 Ma之间,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系列,具有富 SiO2 (71.15%~76.11%),富 K2O(4.68%~5.89%),贫Al2O3(12.58%~14.03%)的特点,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Ti、Ba、Sr等元素,稀土配分型式呈燕式分布,δEu值为0.11~0.26,负Eu异常明显,Y/Nb>1.2,锆石饱和温度较高,为791℃~829℃,属于高分异的A2型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锆石具有低的εHf(t)值(-7.3~-0.4),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198~1632Ma,指示其可能是在伸展构造环境中及低压、高温条件下由古老壳源基底物质部分熔融形成,并伴有少量幔源岩浆的加入,随后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径尾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俯冲古太平洋板块的后撤所导致的岩石圈伸展过程有关。

      • 1
    • 安徽南陵—宣城矿集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徐晓春, 金林森, 许心悦, 谢巧勤, 夏彩莲

      Abstract:

      安徽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一个新确立的矿集区,近年来找矿勘查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在广泛收集以往区域地质调查以及最新地球物理探测和矿床地质勘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矿集区地质构造、岩浆岩和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中生代时期区域构造作用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相互关系。研究认为,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上为一个受深大断裂控制的中生代—新生代陆相凹陷—断陷火山—沉积盆地,盆地之上叠置古生代地层构成的NE向指状展布的复背斜/逆冲推覆体,盆地基底地层组成和构造特征与盆地之上叠置的复背斜/逆冲推覆体基本一致,且两者均发育相同时代和特征的侵入岩及相关铜多金属矿床。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特征总体上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其它地区基本一致,反映自中生代以来受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作用的控制,经历了强烈的陆内变形改造以及相应的多期次NW-SE向挤压作用和拉张作用。南陵—宣城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特征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表现在其地质构造格架、侵入岩和矿床特征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其它火山—沉积盆地明显不同,反映其在区域构造空间以及地壳基底结构和组成上的差异,同时揭示南陵—宣城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跨构造单元复合系统的典型代表。

      • 1
    • 纳米比亚罗辛地区矿化白岗岩铀矿物学研究及意义

      陈旭, 范洪海, 何德宝, 陈金勇, 耿瑞瑞, 陈东欢, 王勇剑

      Abstract:

      罗辛矿床为世界级白岗岩型铀矿床,航放异常显示,罗辛地区存在SJ、SH、SK、Z17、Z19等多个矿(化)带,本次研究发现,各矿(化)带虽都为白岗岩型铀矿床,但不同类型矿化白岗岩矿物组合存在较大差异,岩浆期铀矿物以自形、半自形岩浆结晶原生矿物为主,可划分为三个组合: ①晶质铀矿+锆石+磷灰石组合,主要分布在Z17、Z19、SJ矿床(带);②铀石、铀钍石+榍石+磷灰石组合,主要分布在SH矿床;③贝塔石组合,主要分布在SK、SH矿床。目前罗辛矿床开采的主要为第一种组合。不同矿物组合可能源自矿化白岗岩不同的结晶分异程度。研究区铀成矿可划分为三个期次:岩浆期、热液期(还原)、表生淋积期(氧化)。岩浆期为主成矿期,热液期(还原)相对较弱,形成的铀矿物主要为脉型铀石以及脉型黄铁矿、碳酸盐等;而表生淋积期(氧化)在SH、SJ地区较强,形成铀矿物主要为硅钙铀矿以及赤铁矿等。研究区晶质铀矿电子探针化学年龄为507Ma,与18号带获得的LA-ICP-MS晶质铀矿U-Pb年龄基本一致,表明晶质铀矿化学年龄可以代表矿物结晶年龄,也代表岩浆期成矿年龄,表明研究区可以通过晶质铀矿电子探针化学年龄获得有效矿物结晶年龄。晶质铀矿、铀石等易提炼铀矿物以及贝塔石、榍石等难提炼含铀矿物可为热液作用提供铀源。SH应进一步寻找铀石、铀钍石+榍石+磷灰石组合矿化白岗岩。SH具备寻找热液型铀矿床潜力。

      • 1
    • 南非铀矿资源特征及我国企业投资建议

      王健菲, 宋继叶, 张晓, 林双幸

      Abstract:

      南非铀资源量位居世界前列,研究南非铀资源特征与投资环境可以为我国铀矿勘查开发“走出去”战略提供参考。以IAEA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南非铀资源量、铀矿床类型、铀矿床规模及投资环境。目前,南非主要存在6种类型的铀矿床,铀矿床主要分布于太古宙地盾金-铀、铜-铂族元素-金刚石成矿区和古生代-中、新生代卡鲁盆地铀-金刚石-砂金成矿区。综合勘查开发现状、国家政治稳定性、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等因素,笔者认为南非铀矿投资环境属“一般”等级水平。但近年来,南非投资环境总体趋势在向好发展,而且维特瓦斯兰德盆地金(铀)矿床一直在开采,潜力巨大,因此南非铀资源值得中国企业关注,及时抓住投资机遇。

      • 1
    • 江西宜丰燕山期甘坊岩体黑云母花岗岩与富铍花岗伟晶岩的成因联系

      杨庆坤

      Abstract:

      江南造山带东段宜丰地区是我国重要的Nb、Ta、Be、Li等稀有金属成矿区,矿床与中生代甘坊岩体有着密切关系。前人虽然对甘坊岩体的成岩年龄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对于其成因等方面研究较少,近些年,随着富Be花岗伟晶岩的发现,更是增添了成岩、成矿作用的复杂性。本文对甘坊岩体早期黑云母花岗岩及晚期花岗伟晶岩开展了锆石、独居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45.40±1.17 Ma,独居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45.61±1.13 Ma。黑云母花岗岩独居石和锆石的元古代206Pb/238U捕获年龄图谱与双桥山群保持一致。花岗伟晶岩独居石206Pb/238U年龄比较集中,加权平均年龄为139.51±0.87 Ma。伟晶岩与黑云母花岗岩中的独居石具有相似的EPMA数据,在不同成因独居石判别图中,两者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分布在岩浆成因范围内。结合前人资料,甘坊岩体中的各类花岗岩与花岗伟晶岩在年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空间上可见先后穿插关系,其年龄结构主要表现在: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锂云母化白云母花岗岩→富铍花岗伟晶岩。黑云母花岗岩锆石△FMQ=-5.36~-0.77(平均值为-2.84)、Ti饱和温度为668~757℃(平均为710℃),具有低氧逸度、低温特点,具有形成氧化型金属矿的能力,锆石球粒陨石标准化REE配分曲线呈左倾配分型式,与壳源花岗岩锆石在稀土元素含量及配分模式上保持一致。锆石微量元素图解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大陆地壳、S型、演化程度高的花岗岩特征。综上所述,甘坊岩体花岗伟晶岩应该来自黑云母花岗岩母岩浆的演化分异末期,源区为双桥山群变质砂岩和泥岩。

      • 1
    • 东昆仑西段白日其利早泥盆世A2型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王永刚, 何学昭, 郁东良, 韩斯琴图, 高轲, 苟生伟, 华文庆, 杨生春, 何虎虎

      Abstract:

      内容:查明白日其利地区花岗岩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对探讨东昆仑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钾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钾长花岗岩年龄为408.9±0.88Ma,表明其形成于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主量元素显示富硅、富钾和低镁的特征,相对亏损P、Nb、Ti、Zr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属于过铝质-准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强烈的负Eu异常(δEu=0.05~0.06),稀土配分模式图显示海鸥型模式,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εHf(t)值介于-5.52~3.53之间,均值为-0.75,总体显示源岩以壳源物质为主。构造图解指示该岩体为A2型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背景。结合区域岩浆岩证据,推断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志留世应为碰撞向伸展转换阶段,早泥盆世已经完全进入伸展阶段。

      • 1
    • 渝东南正阳盆地晚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

      林雨) ), 王俊), 罗亮东), 李德亮, 熊璨) ), 肖明) ), 张赛柯), 方瑞泽), 杨代峰)

      Abstract:

      重庆黔江正阳盆地位于川东南-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发育上白垩统正阳组,其一段为冲、洪积相砾岩,二段为河、湖相砂岩、粉砂岩,含丰富的恐龙化石。该盆地是燕山运动在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中形成的山间盆地,是研究渝东南晚白垩世区域构造的典型实例,但目前针对该盆地的研究较少。开展该盆地的沉积物来源及构造演化研究对探讨晚白垩世渝东南构造演化以及恐龙动物群生存环境、死亡及集群埋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正阳组中的沉积、构造特征,探讨了盆地的控盆断裂、古水流方向、沉积物来源以及构造演化史。盆地基底中的共轭剪节理显示其所受主压应力为北西-南东向,古流向恢复显示正阳组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燕山期在川东-重庆地区形成了广泛分布的节理系及逆冲断层,随着应力持续作用,这些断层将各滑脱层连通,岩层在断坡附近堆叠,背斜扩展,逐渐形成隔槽式褶皱。燕山末期,渝东南地区发育了正断层“阿蓬江断裂”,控制了正阳盆地的形成,并形成了“东断西超、东低西高”的沉积-构造格局,西侧地质体为盆地提供物源。喜马拉雅期,局部挤压使得该地区抬升,遭受剥蚀。

      • 1
    • 四川盐源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程建康, 孙宝伟, 霍加庆, 肖亮, 王彬, 朱凯宁

      Abstract:

      四川省盐源县白林山一带广泛分布着一套基性岩、酸性岩的火山岩组合,两类火山岩在时空上紧密伴生,二者之间缺失中性火山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通过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调查,基性岩主要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斑状玄武岩,酸性火山岩主要为碱流岩,碱流岩位于玄武岩顶部,为晚二叠世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在地质背景、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和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表明玄武岩的原始浆岩来自富集型地幔源区,为地幔橄榄岩小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碱流岩主要为玄武岩浆极度分离结晶后的酸性残余岩浆形成,形成于陆内拉张构造环境。白林山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和厘定为峨眉山玄武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为区域成矿研究以及稀有稀土找矿提供了新的启示。

      • 1
    • 长江漫滩区深大异形基坑施工对紧邻特大型桥梁影响及变形控制研究

      史建升, 徐源, 李慧, 阎长虹, 侯珏, 俞良晨, 赵华新, 崔王洪, 徐成华, 刘刚

      Abstract:

      随着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深基坑呈现出开挖深、规模大、形状不规则等特点,其支护结构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本文以南京地铁某基坑工程为例,分析基坑施工对邻近桥梁的影响。其场区位于长江下游漫滩相二元结构地层分布地段,上部软土层厚度大,下部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高、水量丰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该基坑为典型的深大异形基坑,距离某大桥的双曲拱引桥仅为7.2 m,由于在这之前桥梁已遭受其它地下工程施工产生的较大变形,所能承受的变形已接近临界值,所以后续工程对其影响变形控制要求极高。为此,该车站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基于地下空间实际功能采用设置分隔墙分区开挖及MJS超深工法墙综合变形控制方案。本文通过采取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开展复杂环境下基坑开挖引起的围护结构及桥梁桩基的变形预测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这一深大狭长异形基坑开挖对邻近桥梁沉降变形影响显著,通过设置分隔墙分区开挖及MJS工法墙进行变形控制,能够较好地控制基坑的空间效应,减少“长边效应”、“异形效应”等对桥梁沉降变形的影响。通过现场基坑开挖过程实际监测结果,验证这一综合变形控制方案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对于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大狭长异形基坑的支护及施工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1
    • 南东帕米尔热斯卡木地区中新世埃达克质岩:对新生代构造演化的制约*

      木热地里.马合木提, 刘晓强, 张传林, 杨志浩, 何超

      Abstract:

      碰撞后岩浆作用是探索岩石圈物质组成、反演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对象。近来,笔者所在课题组在南东帕米尔热斯卡木地区新识别出一套新生代埃达克质花岗岩。本文报道了该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及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锆石LA-MC-ICPMS U-Pb定年显示,这些岩浆岩为中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12.0 ± 0.3 Ma)。元素地球化学显示,样品具有高SiO2(72.14% ~ 74.35%)和K2O (3.78% ~ 5.25%)含量,低MgO(0.13%~0.50%)和Mg#(18 ~ 35),高Sr(363 ~ 754 ppm),低Y(3.41 ~ 16.4 ppm)和Yb(0.327 ~ 0.903 ppm),从而高Sr/Y (27.07 ~ 188.3)和(La/Yb)N比值(18.95 ~ 210),与典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一致。同位素方面,样品具有显著富集的锆石εHf(t)(-10.1 ~ -5.4)和全岩εNd(t)(-8.33 ~ -6.39)值。综合本文及前人研究成果,热斯卡木地区中新世埃达克质岩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欧亚大陆碰撞以来,区内地壳显著增厚、高原快速隆升。~ 12 Ma,由于增厚地壳局部岩石圈重力不稳发生垮塌,软流圈上涌使加厚古老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该时期的埃达克质岩浆。

      • 1
    • 冀北梁头岩体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启示*

      王金芳, 刘辰雨, 陆泽芊, 李康硕, 宋宇桐, 李英杰, 陈公正, 董培培, 杨飞, 李红阳

      Abstract:

      内蒙提要:华北板块北缘古亚洲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冀北张北梁头二长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毗邻古亚洲洋构造域东南缘,对揭示古亚洲洋闭合时限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以梁头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锆石LA-ICP-MS U-Pb测年表明,梁头岩体的侵位年龄为262.5±2.6Ma,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梁头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70.27% ~ 73.89%),Na2O(4.2% ~ 4.55%),K2O(3.87% ~ 4.64%),Sr(417.00×10-6 ~ 827.00×10-6)含量,较低的Yb(0.29×10-6 ~ 0.52×10-6),Y(2.74×10-6 ~ 6.98×10-6)含量。岩石富集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Ti、P、Nb、Ta等高场强元素和HREE,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N /YbN=15.6 ~ 67.3),具有弱的正Eu 异常。该岩石显示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陆缘弧环境,为陆弧岩浆岩。锆石的εHf(t)值为-17.50 ~ -11.12,模式年龄tDM2为1989Ma~2390Ma。结合华北克拉通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陆弧岩浆岩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特征,梁头陆缘弧二长花岗岩体的存在表明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262.5±2.6Ma)可能仍处于向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俯冲消减过程中,古亚洲洋闭合时间可能应在晚二叠世末。

      • 1
    • 湖北赤壁金银山锂矿赋存状态及矿床成因

      尹近, 吴金昊, 李源, 王健, 钟温, 曾腾飞, 阳蓉

      Abstract:

      内容提要: 金银山锂矿床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境内,矿床受近东西断裂F9控制明显,含矿岩性以硅化压碎岩、碎裂粉砂质板岩、碎裂泥质板岩、灰白色变质粉砂岩以及煌斑岩为主。目前在本区碎裂粉砂质板岩中发现锂绿泥石已有报道,但对区内所有含矿岩性,特别是煌斑岩中锂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缺乏研究。文章选取了区内所有含矿岩性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认为本区无云母类矿物。开展了原位X射线衍射(XRD)研究,发现了锂绿泥石的特征峰。开展了原位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等分析,发现Li 和Al2O3呈强正相关关系,证实了本区锂是以锂绿泥石的形式存在。此外,本区锂绿泥石主要充填于石英颗粒之间或是在橄榄石的假晶中,产状呈鳞片状、竹叶状,与热液型绿泥石成因特征完全吻合,因此推断金银山矿区锂绿泥石为热液成因。由于南部15km左右正是与稀有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幕阜山复式岩体,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南部岩体,后续在矿产勘查的过程中要注意在F9断裂与岩体之间寻找类似的锂矿床。

      • 1
    • 人类活动影响下胶东半岛典型蓄水构造模式研究

      陈京鹏, 康凤新, 韩建江, 蒋书杰, 王明珠, 王炜龙, 段晓飞

      Abstract:

      胶东半岛是我国典型的缺水山区,广泛分布有岩浆岩、变质岩及白垩系不透水性砂岩,含水层富水性差异大,同时胶东半岛地区人类活动密集,水质型贫水问题同样突出,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同时存在。为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缺水山区蓄水构造模式和找水方向,通过2019—2022年在胶东半岛典型缺水山区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采用本次施工的7组钻孔数据,7组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样品,基于蓄水构造理论,结合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对比研究不同类型蓄水构造富水性和以硝酸盐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水质的影响。总结了洼地沟谷风化壳型、接触带型、断裂型、岩溶型4种蓄水构造模式。揭示了受人类活动影响,以洼地沟谷风化型蓄水构造为代表的风化裂隙水硝酸盐含量升高,水质较差,断裂型蓄水构造为代表的构造裂隙水(承压水)的上层完整基岩作为隔水盖层削弱了人类活动影响对地下水的影响,硝酸盐含量低,水质较好。断裂型蓄水构造—承压水适宜做城镇、农村生活用水,洼地沟谷风化型蓄水构造—风化裂隙水适宜开发用于工农业生产用水,接触带型和岩溶型蓄水构造开发利用方向则与其含水层埋深有关。

      • 1
    •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中条山地区绛县群地层划分与构造背景

      王晓青

      Abstract:

      中条山地区是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了中部造山带演化的重要记录。绛县群划分为横岭关亚群和铜矿峪亚群,横岭关亚群为一套由石英岩和绢云片岩组成的变质碎屑岩;铜矿峪亚群则以酸性、基性火山岩为主,夹有正常沉积碎屑岩的“双峰式”火山岩。本文对绛县群岩石组合及地层特征开展详细调查研究,经过对绛县群火山岩、侵入岩和碎屑锆石同位素年龄的综合分析,认为绛县群的形成年龄大约在2200Ma到2120Ma之间,时代为古元古代。结合碎屑岩、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推测绛县群形成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为古活动大陆边缘。其中,横岭关亚群沉积在活动大陆边缘盆地,而铜矿峪亚群则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

      • 1
    • 内蒙古桑杰敖包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刘晶晶, 李英杰, 林敏, 董培培, 赵东芳, 陈显婷, 刘志斌

      Abstract:

      本文以内蒙古东乌旗桑杰敖包地区发育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重填图方法,将其划分为构成完整沉积-喷发旋回的3个岩性段,分别为:火山碎屑沉积岩、酸性火山岩、中性火山岩。岩浆从早期至晚期具有由酸性向中性演化的特征。发育火山沉积相、空落堆积相、溢流相、火山通道相等火山岩相,圈定出6个V级火山机构。根据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确定了桑杰敖包白音高老组二段流纹岩形成于134.95±0.99 Ma,时代为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主量元素SiO2含量介于69.56%~71.11%,K2O含量介于3.96%~4.39%,K2O/Na2O值在0.69~1.03之间,A/CNK值为0.97~1.07,桑杰敖包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Rb、K、Th、U等相对富集,Sr、Ti、Nb、Ta、P等相对亏损,轻重稀土分异明显,且前者富集程度高于后者,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右倾“海鸥式”,符合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人研究及数据分析,桑杰敖包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应形成于造山后伸展构造环境。因此,本研究区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的厘定对中亚造山带东段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层序及构造背景提供了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 1
    • 南水北调背景下地下水回补对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地表形变响应及控制因素

      田苗壮

      Abstract:

      2014年南水进京后,持续开展地下水回补对于遏制和减缓地面沉降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地下水回升由此带来的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地面沉降与回弹机制及其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深入探讨和研究回补时间、回补量、回补地点与水位及地表形变之间的关系,了解地表形变发生机理和识别主控因素,为后续如何科学回补,发挥最大化水资源回补效益、对地面沉降防治和超采区治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本文以潮白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区域为例,采用永久散射体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形变信息,并结合区域分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层沉降变化等多手段进行耦合,查明研究区地表形变与多因素之间的响应与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南水持续回补导致区域地面沉降减缓,并在牛栏山地区出现地表抬升,抬升范围也随着水位上升逐渐向中下游扩展,2022年最大回弹速率达46.9 mm/a。(2)地表形变具有明显的受断裂所控制的第四系沉积差异特性,以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断裂和南口-孙河断裂所分割的后沙峪凹陷范围内变化明显大于其他地区。(3)地下水位变幅与富水性差异决定水位上升范围与响应变化,而沉积构造作用所造成第四系沉积差异在地下水流向上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结果也为地面沉降防控和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后续开展地下水科学回补和方案优化提供指导和借鉴。

      • 1
    • 关于加强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统筹保管工作的思考

      景明, 王增祥

      Abstract:

      内容: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勘探工作形成的宝贵资源,确保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安全妥善保管是实现其潜在价值有效保存和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而如何改进日益增长的重要岩芯保管需求和有限的库房建设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面临的迫切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工作在制度建设、库房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并提出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统筹保管工作的总体布局、机制建立等方面的建议,为提升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统筹保管能力提供参考。

      • 1
    •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晚始新世物源示踪与源汇系统耦合

      廖飞燕, 时阳, 张远泽, 卢政环, 郭浩, 李晓寒

      Abstract:

      福山凹陷古近纪“盆小源多”、沉积体系复杂多变,源汇配置关系及源汇耦合模式研究有待深化。通过地震前积反射、锆石U-Pb定年、重矿物组分和砂岩百分含量多方法开展福山凹陷流一段上亚段沉积物源示踪,厘定源汇配置关系,进而建立福山凹陷晚始新世不同源汇耦合模式,以指导有利储层预测。结果表明,南部斜坡带、西部陡坡带和东部陡坡带可见明显前积反射;永安、花场地区锆石均表现为与海南隆起物源类似的双峰年龄特征;福山凹陷重矿物组合可以分为四类,即西部朝阳地区,东部金凤地区,南部西侧美台、永安地区,南部东侧花场、白莲地区;南部美台、花场、白莲沿线可见砂岩百分含量高值,向北可延伸至永安地区,西部朝阳地区、东部金凤地区可见砂岩百分含量中值。综合分析认为,福山凹陷晚始新世发育南部海南隆起、西部临高凸起和东部云龙凸起三大物源,其中海南隆起物源又可分为东、西两支。进一步将晚始新世福山凹陷划分为海南隆起-南部斜坡带、临高凸起-朝阳陡坡带和云龙凸起-金凤陡坡带三个次级源汇系统。从源汇控储的角度来看,南部海南隆起-南部斜坡带源汇系统中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优质储层发育有利区带。

      • 1
    • 太行山东麓井陉首次发现三趾马动物群

      陈少坤, 全永涛, 齐海燕, 张彤, 庞丽波, 刘傲然

      Abstract:

      在太行山东麓井陉县首次发现了三趾马动物群,该动物群至少包括食肉目(猫科Felidae gen. et sp. indet.和鬣狗科Hyaenidae gen. et sp. indet.)、奇蹄目(林氏列角犀Dihoplus ringstroemi和平齿三趾马Sivalhippus platyodus)、偶蹄目(原河猪Propotamochoerus sp.、弓颌猪Chleuastochoerus sp.、山西兽Schansitherium sp.、古麟Palaeotragus sp.、羊羚Dorcadoryx sp.、高庄羚羊Gazella gaozhuangensis和似葛氏羚羊G. cf. gaudryi)等,显示其时代可与山西榆社盆地高庄组桃阳段相对比,为晚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最早期,约6.0-5.2 Ma,大致对应于MN 13后段。由于该化石地点覆于唐县期夷平面上,显示了该夷平面的隆升时段当不早于上新世。另一方面,动物群面貌指示了一个与现代迥异的开放的、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

      • 1
    • 四川盆地北部下二叠统栖霞组陆源碎屑岩的发现及其指示意义

      张鹏飞), 李凤杰), 李智武), 王佳, 宋金民), 陈政安, 叶玥豪), 陈政安), 张玺华, 王佳), 叶玥豪

      Abstract:

      在四川盆地北部旺苍双汇剖面下二叠统栖霞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本文通过野外剖面观察、沉积学、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的方法,分析了碎屑岩的物源和沉积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恢复了研究区早二叠世的古地理格局。结果表明,栖霞组陆源碎屑岩具有典型的滨岸—潮坪相沉积特征,指示研究区在栖霞早期经历过短暂的海平面下降和暴露。碎屑锆石形貌特征指示其经历过长距离搬运或再旋回沉积,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2600~2400 Ma、1800~1200 Ma、1000~700 Ma和500~400 Ma四个区间。通过与扬子地块内部及周缘二叠系、泥盆系、志留系及前寒武系地层及侵入岩体的锆石U-Pb年龄频谱进行对比,综合区域构造—沉积演化,认为志留系—泥盆系是二叠系碎屑岩可能的物源。栖霞组碎屑岩的锆石年龄频谱与梁山组极为相似,说明梁山组很可能是碎屑岩的直接物质来源。碎屑岩的出现指示当时在上扬子北缘局部地区短暂存在过海岛或古陆,为碎屑岩的形成提供有利的沉积环境和物源供给。基于碎屑岩的沉积特征和物源分析,建立了四川盆地北部早二叠世多阶段古地理演化模式。栖霞组陆源碎屑岩的发现对于深刻认识上扬子北部地区早二叠世古地理格局、构造—沉积演化以及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均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

      • 1
    • 内蒙古查布其日玛尼吐组火山岩地质及年代学特征

      陈显婷, 李英杰, 林敏, 董培培, 赵东芳, 刘晶晶, 刘志斌

      Abstract: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运用“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火山地层”三重填图方法,对内蒙古查布其日玛尼吐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析玛尼吐组火山岩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将内蒙古查布其日地区玛尼吐组划分为2个岩性段,一段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夹少量中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二段为中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夹少量火山碎屑沉积岩、酸性火山碎屑岩,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喷发旋回;划分出喷发-沉积相、喷溢相、碎屑流堆积相、空落堆积相、火山通道相等火山岩相;圈出4个V级火山机构;获得查布其日玛尼吐组二段安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7.8±1.4Ma,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

      • 1
    •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 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吴浩文, 苏中堂

      Abstract: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五段(全文简称马五段)上部发育两层凝灰岩,通常作为地层划分的区域标志层,研究凝灰岩锆石年龄能厘定马家沟组年代地层格架并确定其沉积期的构造背景。对盆地S148井和T56井马五段凝灰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 定年及Hf同位素特征分析,得到两组锆石年龄458.4±2.4 Ma和460.9±2.9 Ma,将马家沟组沉积期厘定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上奥陶统桑比阶。锆石微区原位Hf同位素测试点n(176Hf)/n(177Hf)值变化范围为0.282687 - 0.280820,εHf(t)值在+6.67 - +11.32间,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720 - 1024 Ma。对比盆地周缘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认为马家沟组凝灰岩可能来自于盆地西南方向的北秦岭和/或北祁连造山带,凝灰岩就位前北秦岭洋和/或北祁连洋开始向北俯冲消减进入洋陆转换阶段,中奥陶世晚期盆地西南缘开始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

      • 1
    • 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区、构造背景的指示

      何中波, 胡宝群, 冀华丽, 贺锋, 耿英英, 黄少华, 朱满怀

      Abstract: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REE等地球化学分析,就下白垩统砂岩的沉积再循坏特征、化学风化及其构造背景和物质来源等展开讨论。研究表明:(1)下白垩统洛河组、环河组和罗汉洞组的物源主体上具有相似性,且在构造背景、物源区及物源特征上有良好的继承性。物源区总体具有富石英、富方解石胶结物、钾长石或富钾矿物较斜长石多的特点,罗汉洞组较环河组和洛河组硅质更高、方解石胶结物更少、质更纯。稀土元素REE配分模式曲线一致,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Pb、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h、Y等。自下而上随着地层变新,沉积岩中总的稀土含量有变小的趋势,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减小。(2)研究区下白垩统砂岩原始物质主要为长英质与基性岩混合岩(如中酸性侵入岩、长英质变质岩)及部分沉积岩。研究区大部分沉积物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逆冲推覆带母岩风化剥蚀的产物搬运至此沉积形成,系首次沉积的物质,少数沉积物(即风成沙)为就地再次搬运堆积形成,系再循环沉积物质。(3)在构造背景上具有以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占主要优势的特点。碎屑物主要来源于陆块源区,其次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和混合源区。

      • 1
    •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黄花沟地区下白垩统沉积特征

      冀华丽, 何中波, 钟军, 陈虹, 朱斌, 吴玉, 东前, 耿英英

      Abstract:

      文章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黄花沟地区的露头和钻孔岩心、钻测井综合分析,结合镜下观察,对下白垩统吐谷鲁群主要岩石学特征、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从沉积学角度,探讨了研究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有利成矿砂体的类型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下白垩统吐谷鲁a亚群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吐谷鲁b、c和d亚群则以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2)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以德伦山为界,乌尔禾—夏子街一带以发育远源弱流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为主,而德伦山—黄花沟一带以发育高能量的辫状河沉积为主;(3)下白垩统有利找矿层位为吐谷鲁a+b亚群的原生灰-灰绿色粗碎屑建造。乌尔禾—油砂山一带的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是重要的找矿方向;夏子街一带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厚大砂体横向延伸性好,具备“泥-砂-泥”结构,在水源、铀源、氧源补给充足的条件下具备形成一定规模砂岩型铀矿的能力;黄花沟一带在吐谷鲁a+b时期发育宽广且具有较大规模的辫状河砂体,发育铀矿化,是寻找层间氧化和潜水氧化的有利区域。

      • 1
    • 北京平谷山前河流阶地发育序列、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

      王晓亮), 赵元艺, 赵希涛), 陈军典), 吴文彬)

      Abstract:

      河流阶地是研究河流演化、构造运动的良好载体,虽然北京地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程度较高,但北京东部地区对河流阶地的相关研究资料较少。本文以北京平谷燕山山前发育的泃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光释光测年技术(OSL)详细划分了上述河流阶地的发育序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部分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阶地成因及河流阶地对燕山隆升的响应等地质问题,认为泃河南岸发育有3级阶地,北岸发育2级阶地;黄松峪石河最多发育有6级阶地;将军关石河发育有5级阶地。将军关石河至少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161.7±7.7 ka BP)黄松峪石河至少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121.2±5.4 ka BP~100.3±4.1 ka BP)。泃河至少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79.4±3.3 ka BP~70.8±3.4 ka BP)。泃河、黄松峪石河、将军关石河各级阶地的形成受到了古气候变化和燕山隆升的双重影响,平谷地区燕山在中更新世晚期以来,一直处于隆升的状态,晚更新世早期时隆升速率达到最大,可达0.24~0.34 mm/a,晚更新世中期时隆升速率降低,0.18~0.24 mm/a。 以上成果对研究北京东部河流阶地发育特征、形成时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燕山的隆升提供了新的证据。

      • 1
    • 上扬子南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风化、物源与构造背景的指示

      秦何星, 陈雷, 卢畅, 胡月, 熊敏, 谭秀成, 计玉冰, 陈鑫, 王高翔

      Abstract:

      为深入探讨上扬子地区南缘晚奥陶世-早志留世黑色页岩的物质来源、风化作用和源区构造背景,本文选取典型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对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其地质意义。结果显示:上扬子南缘五峰-龙马溪组黑色富有机质页岩具有与上地壳相似的贫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特征,∑REE值(103.66×10-6~295.98×10-6,平均180.57×10-6)整体较高,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与上地壳极为相似,呈现“V”型向右倾斜、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轻重稀土分异明显、Eu负异常明显的特征;特征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及比值,如:La、Ce、La/Yb、Sc/Cr,均表现出与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值相接近;样品成分变异指数ICV值(0.55~14.1,平均2.28)和Zr/Sc-Th/Sc图解指示物源为构造带首次快速沉积产物,不具备沉积再循环特征;较低的CIA值(54.89~71.61,平均65.27)、A-CN-K图解和K2O/Al2O3-Ga/Rb图解表明物源受化学风化作用较小,沉积环境为寒冷、干燥环境;K2O、Rb、Al2O3/TiO2含量较高及Eu负异常指示其源岩以长英质火成岩及花岗岩类的偏酸性地质体为主;综合物源、构造背景判别图解,推断上扬子南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主体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物源主要来自于西侧康滇古陆新元古代早期地台盖层,黔中隆起次之,伴随扬子板块东南部中酸性火山物质涌入沉积。

      • 1
    • 淮南舜耕山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古地貌恢复

      杨婷婷, 许光泉, 张著, 李浩, 章晋升, 贺彪

      Abstract:

      研究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古地貌恢复对于华北煤田岩溶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华北板块南缘舜耕山奥陶系古岩溶为对象,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分段剖面测量以及残余厚度法等揭露古岩溶发育特征和基岩面起伏,结合现代岩溶理论,从形成条件剖析不同岩溶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马家沟组主要发育大型岩溶缝洞,内部充填物少,而萧县组沿层面发育层间岩溶,充填岩溶角砾,且内部充填方解石由东向西逐渐增多。舜耕山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自东向西、自上至下逐步减弱。该地区奥陶系古地貌呈东高西低,可划分为残丘、缓坡、陡坡和洼地等四个三级岩溶地貌单元。通过对岩溶地质条件、地下水径流方式以及岩溶发育特征等因素分析,古岩溶地貌从上至下可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其中,残丘和缓坡的表层岩溶带和垂向渗流带岩溶最为发育,在沉积层面间常发育成大型岩溶缝洞,且在地下水流发生改变时,易形成岩溶塌陷。

      • 1
    • 贵州惠水仰天窝竖井大熊猫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王德远), Jean Bottazzi ), 周文龙 ), 李威), 胡晚枚), 吕小溪 )

      Abstract:

      晚更新世的大熊猫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化石分布点众多,但完整保存的骨骼材料相对较少。文中报道了贵州惠水仰天窝竖井新发现的完整大熊猫头骨化石,仰天窝竖井-白马洞因其特殊的洞穴环境为化石的保藏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测量数据,仰天窝大熊猫个体牙齿比现生大熊猫略大,应属于巴氏大熊猫。AMS-14C测年结果为22887~22431 a BP,时代处于末次盛冰期前后,新材料的发现为推断大熊猫在晚更新世末期的分布范围、生存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难得的实证。

      • 1
    • 青藏高原北缘阿尔金山山前现代沉积:库姆塔格沙漠岩屑组分的岩石学分析

      金秉福, 吴波, 张云吉, 于健, 哈斯额尔敦, 苏志珠, 孔德庸, 李秀彬,

      Abstract:

      岩屑是母岩风化的暂时性中间产物,是判别母岩性质和来源的最可靠最直接的标志。采用沙薄片岩性显微鉴定,对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河湖阶地、边缘台地、羽毛状沙丘以及沙漠南缘洪积物、干河床、边缘沙丘和丘间地等地貌单元的岩矿组分进行了大样品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库姆塔格沙漠细砾和粗砂岩屑类型纷繁复杂,涵盖3大岩类、14个三级岩类、100种五级岩类,以中酸性喷出岩类和区域变质岩类为主,最常见的岩性为流纹岩、霏细岩、安山岩、粗面岩、石英岩和石英化岩。岩矿种类与沙粒的粒度关系密切,砾石的90%~99%、粗砂的50%~90%是岩屑,在粒度1.0mm左右岩性种类最多,沙粒越细碎屑矿物含量越高,这种状况使得沙漠不同区域、不同地貌位置,因沙颗粒粒度的不同,形成岩性分布的区域差异性。各种主要岩屑都可有多样的深浅色度,暗色颗粒主要岩性是中酸性喷出岩,而浅色颗粒主要岩性是变质岩类和长英质矿物,其中石英质岩屑既有浅色也有暗色,反映其成因和来源的多样性。沙漠砂砾岩性与阿尔金山山区出露的岩性种类基本一致,沙漠中不仅含有阿尔金山十分发育的动力变质岩类,而且还含有红柳沟—拉配泉段特有的蛇绿岩套混杂岩系的各种岩石类型,说明库姆塔格沙漠的砾石和粗砂来源于阿尔金山母岩的风化,但母岩风化的差异性以及山脉隆起不同历史阶段碎屑物输出的不同,使得沙漠各种岩性的含量与山区母岩含量不尽相同。隐晶质及细晶质且抗风化的岩石成为沙漠沙岩屑的主角,粗粒(晶)结构的花岗质岩和中深变质岩相对较易分解成单矿物沉积物,是沙漠细砂中长石和石英等碎屑矿物的主要物质来源。

      • 1
    • 燕辽裂陷槽基底陆壳生长事件——来自长城系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的启示

      李文奇, 刘汇川, 刘小平, 于志琪, 王艺壬, 王莹莹

      Abstract:

      华北克拉通大陆地壳生长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但对于被巨厚沉积盖层覆盖的燕辽裂陷槽基底地壳生长的问题前人讨论较少。本文以燕辽裂陷槽基底之上的长城系沉积岩为研究对象,统计了燕辽裂陷槽内长城系地层中碎屑锆石年龄频谱和Lu-Hf同位素数据,探讨长城系地层沉积年龄、碎屑锆石沉积源区和地壳生长事件等科学问题。燕辽裂陷槽长城系沉积年龄为1680 Ma。燕辽裂陷槽长城系碎屑锆石年龄频谱主要显示为2.7–2.5 Ga和2.2–1.9 Ga两个阶段,Hf同位素εHf(t)表现为高的正值区间+0.1~+34.6。通过对比长城系碎屑锆石与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底的U-Pb定年、Lu-Hf同位素εHf(t)和TDM2模式年龄数据,推测燕辽裂陷槽长城系沉积物源为燕辽裂陷槽下伏基底。结合碎屑锆石U-Pb定年、εHf(t)值和TDM2模式年龄数据,我们认为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前地壳生长有三个峰值,分别为2.7~2.5Ga,2.2~1.9 Ga和1.7~1.6Ga。

      • 1
    • 白垩纪超静磁带短期负极性事件研究综述

      张大文

      Abstract:

      白垩纪超静磁带,又称白垩纪正极性超时(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 CNS, 121.4~83.6 Myr),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极端地磁场行为。开展CNS期间地磁场特征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外核流体运动、核幔边界热通量体制、地幔对流模式等)的异常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从极性倒转的角度对过去与CNS期间短期负极性事件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获得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海相沉积、火山岩和陆相沉积记录共同指示CNS期间可能至少发生了七个(组)短期极性倒转事件,分别在中-晚阿普特期(M“-1r”或“ISEA”,118~116 Myr)、晚阿普特期-早阿尔布期(~113.3 Myr)、中阿尔布期(M“-2r” set?,~108 Myr)、晚阿尔布期(M“-3r” set?,~102 Myr)、晚塞诺曼期(~96 Myr)、晚土伦期(~91 Myr)和晚康尼亚克期-早圣通期(86~85 Myr),呈现全球同时性特征和4~6 Myr周期。但是,考虑到在古地磁采样与测试方法、地层定年、可能的重磁化和岩石磁学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CNS期间极性倒转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发生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等研究结果仍然具有争议。同时,短期负极性事件作为地球发电机数值模拟新的约束条件,有助于更加科学地揭示CNS期间地球内部独特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及与白垩纪中期全球地质事件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下一步,开展白垩纪长时间尺度的高精度磁性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以及针对负极性带的精细岩石磁学分析,是准确约束CNS期间短期极性倒转事件发生规律的关键。

      • 1
    • 安哥拉东北部地区Inkisi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春稼, 张洪瑞, 罗迪科, 靳立杰, 高继雷, 王子圣, 梁云汉, 贾鹏飞, 刘伟, 张攀

      Abstract:

      Inkisi组是刚果盆地西南缘最古老的沉积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红褐色细粒、细中粒长石砂岩、杂砂岩。通过对Inkisi组开展碎屑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沉积时代、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背景,为研究刚果盆地演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碎屑锆石206Pb/238U年龄主要集中于2350-1900Ma、1150Ma-850Ma、850Ma-500Ma三个年龄峰值区间,最年轻的锆石峰值年龄为531±9Ma,因此将Inkisi组的沉积时代上限厘定为早寒武世。Inkisi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物源具有长英质物源近源搬运特征,沉积时期的水体为陆相开阔的淡水环境。通过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主微量元素物源判别及构造判别图解,本次研究认为,West Congo构造带为安哥拉东北部地区Inkisi组其主要物源区,Lufilian构造带、Angola 地盾等是其次要物质来源,其物源区构造环境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背景。

      • 1
    • 华北南缘任家滩-荞麦山钾质侵入岩:岩石成因及其对古元古代晚期裂解的指示

      李毅, 李佐臣, 赵端昌, 赵鹏彬, 吕军利, 张亚峰

      Abstract: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陕西洛南-河南豫西地区出露一系列形成于1.8~1.6Ga的碱性岩,对这些碱性岩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构造环境的认识。本文选取陕西省洛南县任家滩-荞麦山一带钾质碱性侵入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任家滩-荞麦山岩体的主体岩性为正长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689±20Ma(MSWD=0.12),表明其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该岩体富碱(Na2O+K2O=7.95% ~ 9.5%),高钾(K2O=4.67% ~ 8.51%);稀土元素总量较高(496.15×10-6~650.16×10-6,平均543.06×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REE=454×10-6 ~ 605×10-6),重稀土元素亏损(HREE=39.3×10-6 ~ 45.6×10-6),具有弱负铕异常;K、Rb、Ba、Th富集,Nb、Ta、P、Ti亏损,并且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εHf(t)值<0,TDM1值为2038~2218Ma,TDM2值为2250 ~ 2516Ma,说明岩浆源区物质与富集地幔有关或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因此,任家滩-荞麦山岩体是由地幔玄武质岩浆与地壳基底太华杂岩形成的中酸性花岗质岩浆混合后形成的熔体,经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其形成于陆内裂谷的构造环境,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对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响应。

      • 1
    • 皖南伏岭A型花岗岩的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及Lu-Hf同位素特征制约?

      郑伟, 陈天虎, 杜建国, 陈芳, 丁宁, 张舒

      Abstract:

      伏岭岩体为一花岗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的皖浙相邻区,岩浆岩沿着近北东向的宁国—绩溪深大断裂断分布。笔者等对伏岭岩体鱼龙川(γ53(2))单元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 U-Pb定年获得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31.8±0.9Ma,属于江南造山带中生代晚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富硅、富碱、贫钙、贫铁。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具有较高的Rb、Th、U、Ga、Zr和Y含量,较低的Sr、Ba和Nb含量。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典型的“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强烈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明显的Ba、Sr、Nb的负异常,其高SiO2含量和Rb/Sr值、低Ba、Sr含量具备江南造山带东段皖南地区A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岩体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源区可能存在磷灰石、钛铁矿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而辉石类矿物的分离较少。伏岭岩体源岩主要来源于地壳中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地球化学特征继承于源岩。锆石εHf(t)变化范围较小,均在-7.0~-4.6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478~1630Ma,伏岭花岗岩可能由中元古代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其源区物质以古老的下地壳壳源物质为主。伏岭岩体δEu正异常和部分样品的高Sr含量表明岩浆源区较深,其Th/U值、Th/Nb值、Th/La值均高于大陆地壳平均值,La/Nb值略低于大陆地壳平均值,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伏岭花岗岩的形成可能有地幔物质混入。伏岭岩体的形成可能受到碰撞作用的影响,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期,软流圈上涌导致了陆下岩石圈地幔的熔融,从而产生了大量新生的玄武质岩浆,随着这些新生幔源物质的底侵,中元古代的基底岩石被大范围的熔融,从而产生了伏岭A型花岗岩。

      • 1
    • 内蒙古中部比旗格淖复式岩体的形成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张建超, 朱孔阳, 杨波, 苏美霞, 许立权, 周飞, 董传万, 沈忠悦, 吴艳君, 孟晓玲, 佘琳琳

      Abstract:

      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位于内蒙古中部,该岩体由两期侵入体组成,岩性分别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前者为岩体主体岩性。主体花岗闪长岩主要由斜长石(An=14–30)、石英、钾长石和普通角闪石组成,内部发育暗色微粒包体;补体二长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An=12–23)组成。锆石U-Pb定年显示岩体形成于晚二叠世,形成年龄为259Ma。主体花岗闪长岩SiO2=66.37%–68.70%、为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9–1.01),地球化学上显示出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属于I型花岗岩;其中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呈浑圆状或拉长扁平透镜状,年龄与寄主花岗闪长岩一致,为岩浆混合的产物;补体二长花岗岩,高硅(SiO2=71.51%–73.09%)、富碱(Na2O+K2O=7.91%–8.61%),为弱过铝质-强过铝质(A/CNK=1.07–1.11),属分异I型花岗岩。比旗格淖复式岩体锆石εHf(t)分布范围为?3.0–3.4,对应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473–1057Ma。具有相对较低的(87Sr/86Sr)i值(0.704829–0.705327),εNd(t)值为?5.85–?8.86,对应的Nd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69–1.45Ga。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比旗格淖复式岩体为亏损地幔组分与受其诱发的部分熔融的古老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属于后碰撞型花岗岩。

      • 1
    • 北秦岭二郎坪群抱树坪组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

      翟文建, 张永, 唐国胜, 赵焕, 翟文芳

      Abstract: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火山岩夹层已被变质成为(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常与黑云石英片岩呈“互层状”产出;岩石原岩为安山质凝灰岩,具有相对低的SiO2(52.56%~62.04%)、较高的Al2O3(10.70%~18.55%)、低的MgO(4.06%~ 6.21%)和FeOT/MgO(1.23~1.8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镁安山质岩石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认为抱树坪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后盆地。获得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原岩的结晶锆石U-Pb年龄为446.0±1.7Ma,以及侵入其中花岗斑岩脉的成岩年龄为430.0±3.0Ma,首次将抱树坪组的形成时代准确地限定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综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在地层层序和地层时代上符合广义二郎坪群的划分方案,但大庙组、火神庙组及由小寨组和抱树坪组构成的整体三者在形成时代上表现为近于同时性,在空间上主体呈现近平行关系,可能主体属时代大体相当的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在大地构造属性方面,认为二郎坪群是在约470Ma之前由于商丹洋向北俯冲而形成的火山岛弧,在470~436Ma转化为弧后盆地,至约430Ma之前最终完成消减闭合。

      • 1
    • 分支河流体系河网形态演变规律—以格尔木河流扇为例

      王浩楠, 张昌民, 孙家惠, 张祥辉, 徐清海, 刘洪平, Adrian J. Hartley

      Abstract:

      为了探索分支河流体系河网分布规律,为创建储层建模训练图像提供知识库信息。利用Google Earth、Global Mapper、91卫图助手等现代地理信息软件工具,系统测量了现代格尔木河流扇表面河道分叉特征,应用Horton定律和分形方法建立了河流扇的河网形态模型。结果表明:1)格尔木河流扇从顶点到入湖段共识别出26级河道,882个节点和2162个河道段,泉线上、下的河道表现出不同的河网形态;2)泉线上部共发育64个节点,每级河道数目增长是上一级河道的RB=1.8900倍,每级河道平均长度是下一级河道的RL=1.0095倍,即河网形态特征参数RB=1.8900和RL=1.0095;泉线下部共发育818个节点,每级河道数目增长是上一级河道的RB=1.0279倍,每级河道平均长度是下一级河道的RL=0.9899倍,即河网形态特征参数是RB=1.0279和RL=0.9899;3)河网形态特征参数受坡度影响变化较大,坡度较大则河网形态特征参数较大,坡度较小则河网形态特征参数较小。河网形态特征参数定量表征促进了分支河流体系沉积学发展,为开展陆相盆地储层建模和砂体预测提供了新的知识库信息。

      • 1
    • 辽北潜山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对规模性储层的控制

      惠冠洲, 牛成民, 杨传超, 张江涛, 关超, 王明春, 赵婧

      Abstract:

      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北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辽北潜山发育多种类型转换带;根据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辽北潜山转换带分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覆型两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支反“S”型、单支“S”型、双支左旋右阶以及双支左旋左阶转换带4个亚类,其中单支反“S”型和双支左旋右阶型转换带属增压型转换带,单支“S”型和双支左旋左阶型转换带属释压型转换带。增压型转换带提供的压扭性动力破碎作用使得潜山发育大规模裂缝型储集层,是潜山规模型储层发育的关键。

      • 1
    • 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中变形量测方法的应用研究综述

      苏占东, 王鸷文, 孙进忠, 张建勇, 梁金平, 牛耀, 张之泰, 曾扬农, 李梦园

      Abstract:

      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作为一种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将工程的破坏过程直观的呈现出来,而且可以作为了解工程整体力学特征、破坏模式和稳定情况的重要研究手段,在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由于地质力学模型材料的变形模量较低,同等应力条件下应变极其敏感,因此模型实验中变形测量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中变形量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对目前地质力学模型中对变形测量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对于模型变形量测的方法主要分为电测式测量方法、光学测量方法和机械式测量方法,其中电测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式应变片法和位移计法,光学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光纤类传感器法、数字图像相关法、光弹性贴片法和云纹干涉法,机械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百分表测量法和经纬仪观测法。通过对各种方法工作原理、主要应用案例及优缺点的阐述对比,得出不同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测量范围和适用范围的差异,其中百分表法适用于测量小区域变形;测量内部变形可选择电阻应变片法及光纤传感器法;较大区域的变形可选择位移计法及光纤传感器法;指定点位移可选择经纬仪观测法;全场观测可选择数字图像相关法、云纹干涉法以及光弹贴片法。该成果可为相关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的变形测量提供实验参考。

      • 1
    • 原油裂解气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以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为例

      郭泽清, 赵文智, 谢增业, 王志宏, 姜华, 李剑, 朱光有

      Abstract:

      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天然气资源丰富。近年来,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和北部斜坡区先后获得了两个万亿级大气区的重大发现。然而目前尚不明确该领域天然气的资源规模以及未来的勘探方向。本次研究基于该区天然气为古油藏原油裂解的基本认识,按照干酪根生油,再到古油藏裂解生气的技术路线对原油裂解气的资源量进行计算。应用成因法,采用PetroMod 3D盆地模拟软件,输入地层等厚图、岩相古地理图、烃源岩综合评价图、剥蚀量展布图以及生油动力学参数图版,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分5个区块计算生油量,恢复了生油史并明确了古油藏形成的关键时刻。然后探讨了石油运聚系数、石油裂解率、天然气散失率以及寒武系石油运移的分配系数,并创建了天然气散失系数计算公式。最终得到全盆地震旦—寒武系常规天然气资源量为13.43×1012m3,其中寒武系为5.43×1012m3,震旦系为8.0×1012m3并指出除了川中地区以外,川南和川东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尤其是位于川南地区德阳-安岳裂陷槽两侧的台缘带和台内颗粒滩是下一步勘探的现实领域。本次研究一方面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原油裂解气资源量的评估方法;另一方面落实了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天然气的资源量潜力,坚定了勘探信心。本次研究在理论创新和勘探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 1
    • 玄武岩纤维原料特征的统计及分析研究

      李珎, 徐冠立, 刘荣, 史凯文

      Abstract:

      玄武岩纤维是以玄武岩或它种成分相近的岩石为主要原料,经熔融后拉制而成的一种高性能纤维。天然矿石的成分波动会造成拉丝困难或纤维性能不稳定,本文收集了54组原料岩石以及114组玄武岩纤维样品的化学成分数据,研究归纳了玄武岩纤维所需原料的岩石学特征、参数指标特征和其他特征,分析提出了可拉丝岩石相关参数指标的最佳区间。适于生产玄武岩纤维的原料矿石,其特征可总结如下:岩石学方面,以基性岩以及SiO2含量为53%~57%的中性岩为佳,岩石类型最佳为玄武岩或安山玄武岩;岩石结构最佳为间隐结构、玻基斑状结构或玻璃质结构;构造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为气孔或杏仁构造中可能含有的一些不利矿物的影响;矿物组成方面,蛇纹石、沸石等含水矿物会在熔融过程中产生气泡,影响纤维制备连续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原料的充分熔融,镁橄榄石、磁铁矿等高熔点矿物会使原料在熔融阶段难以完全熔化,导致熔体不均匀并容易析晶。参数指标方面,可拉丝岩石的酸度系数(Mk)最佳区间为4.0~5.5;黏度系数(Mv)为2.0~3.0;硅铝氧化物与其他氧化物比值为1.5~3.0;氧化物组成的物质的量分数分布为n(RO)=20%~30%,n(RO2)=57%~70%,n(R2O3)=10%~16%(R为阳离子)。

      • 1
    • 大兴安岭北段盘古河上游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李强, 程学芹, 王艳凯, 李志敏, 刘洪章, 杨宁, 申晋青, 罗善霞

      Abstract:

      额尔古纳地块出露的早古生代岩浆岩的成因、源区特征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恢复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大兴安岭北段盘古河上游地区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进行了岩石学研究和锆石U-Pb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野外调查及室内研究表明杂岩体的岩石类型以角闪辉长岩和辉长岩为主,少见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辉石岩、橄榄辉长岩等中性岩和超基性岩。测年结果显示,角闪辉长岩的成岩年龄为479.2±2.1Ma,表明该杂岩体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地球化学组成上,盘古河上游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SiO2含量介于40.74%~54.95%,Fe2O3T含量为3.99%~14.66%,MgO含量介于3.36%~17.78%,Mg#为47~79,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δEu=0.77~2.06,相对富集Rb、Ba、U、K、Pb和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放射性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与俯冲带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岩浆来源于以俯冲流体交代为主、沉积物熔体交代为辅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源区以含尖晶石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为主,少量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并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结合区域岩石地层资料,综合分析表明盘古河上游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形成于大陆拉张带(或初始裂谷)的构造环境,很可能与西伯利亚板块和额尔古纳地块碰撞后岩石圈伸展背景有关。

      • 1
    • 镜泊湖地区杏山火山群的火山岩特征及其岩浆演化

      郭可欣, 刘永顺, 聂保锋, 郭磊, 张辉, 黄志聪, 侯鹏, 李耀

      Abstract:

      镜泊湖火山区是我国陆内新生代玄武岩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东南部的杏山火山群研究不足且先前的研究否定了其岩浆经历过同化混染作用。本文对杏山火山群玄武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的研究,认为杏山火山群主要为碱玄岩和粗面玄武岩,原生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发生了分离结晶,并在上地壳区域时发生了同化混染作用,AFC作用较为微弱。将杏山火山群与同期镜泊湖玄武岩对比发现,两个地区的碱玄岩都来源于石榴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杏山火山群的部分熔融程度略低于同期镜泊湖玄武岩。在岩浆源区方面,杏山火山群的岩浆源区为PREMA与BSE端元的混合源,同期镜泊湖玄武岩的岩浆源区为EMII与BSE端元的混合源,岩浆源区的不均一性和岩浆演化的差异是造成二者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 1
    • 赣南铁山垅钨矿田与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

      李伟, 唐菊兴, 郭娜, 连敦梅, 鲁捷

      Abstract:

      赣南铁山垅钨矿田位于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东部,已探获黑钨矿资源量超10万吨。铁山垅复式岩体包括主体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和补体细粒二云母花岗岩两部分,花岗斑岩呈脉状分布。矿田内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都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表现出高硅、富铝、富碱、高钾、富成矿元素(W、Sn、Cu、Mo)和亏损Ba、Sr、Ti、P、REE、Eu,稀土配分曲线呈典型的“海鸥式”分布和M型四分组效应等特征。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花岗斑岩206Pb/238U 年龄为146.7±0.5 Ma(MSDW=0.5),成岩时代属晚侏罗世。锆石的176Lu/177Hf=0.000 973~0.001 989,fLu/Hf=﹣0.97~﹣0.94,εHf(t)=﹣17.9~﹣10.3,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86~2.33 Ga,显示原岩为古元古代地壳。综合分析认为,铁山垅矿田岩浆活动可划分为160~154 Ma、154~151 Ma、148~145 Ma三个阶段,钨锡矿成矿主要集中在第二阶段,且第三阶段花岗斑岩与铜多金属矿成矿关系密切,深部具有较大的前景。

      • 1
    • 会徽:地质学会的文化表达

      张井飞, 文恒, Tatiana Fecklovia, 张九辰

      Abstract:

      会徽是一种行业标识、一段历史烙印、一个学术品牌,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以简单、形象、易识别的图像表达了学术团体的学术宗旨和使命,同时彰显了学术团体的工作目标、学术精神等科学文化内涵。本文以中国地质学会会徽为分析案例,通过与东西方几个代表性国家地质学会的文化宗旨与会徽内涵的比较,探讨会徽在学会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1
    • 湘东雁林寺金矿田及邻区构造变形事件与控矿构造属性

      柏道远, 魏方辉, 李彬, 曾广乾, 孙骥, 周超

      Abstract:

      雁林寺金矿田位于湘东北金矿区南部,发育大量中小型金矿床(点)。前人对区内包括控矿构造在内的各类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形成时代和机制尚缺乏探讨和解析,从而影响到对矿床形成和保存规律的全面认识。鉴此,本文基于区域构造特征和大量露头构造的详细解析,厘定了雁林寺金矿田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背景,并结合矿床地质和同位素测年等其它资料,探讨了成矿时代和控矿构造属性。主要认识如下:(1)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新元古代中期NW向挤压、志留纪早期NW向挤压、志留纪末花岗岩体主动侵位挤压、中三叠世晚期NW向挤压、晚三叠世NNW向~SN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NWW向~近EW向挤压、白垩纪NW—SE向伸展、古近纪中晚期NE向~NNE向挤压、古近纪晚期—新近纪初NW向挤压等9期构造事件,形成了不同走向和规模的褶皱、逆断裂、顺层剪切带、正断裂、右行和左行走滑断裂与剪切破裂、断陷盆地、劈理、膝折等构造类型,以及部分构造走向的后期偏转。(2)区内存在志留纪末和晚三叠世两期金成矿作用,均与同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3)雁林寺金矿田容矿构造主要有前中生代顺层脆韧性剪切带和层间断裂、中—晚三叠世的NW向~NW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裂隙、花岗岩枝的内外接触带等3类。志留纪末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先期NE向深部逆断裂,晚三叠世金矿床的导矿构造为中三叠世晚期的NE向逆断裂、晚三叠世早期的NEE向和EW向逆断裂。对两期金矿床而言,成矿后各期变形事件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断裂均可能成为破矿构造。

      • 1
    • 黔东南凯里—黄平地区梁山组铝土矿含矿岩系沉积时代之商榷

      刘 平, 韩忠华, 聂坤

      Abstract:

      [提要] 黔北—渝南大竹园组(C2d)与黔东南凯里—黄平地区梁山组(P2l),都是铝土矿含矿岩系,均产有丰富的孢子花粉。经孢粉专家鉴定,结合其它地质特征,大竹园组沉积时代为晚石炭世逍遥期,即卡西莫夫期-格舍尔期。梁山组沉积时代为中二叠世罗甸期早期,即空谷期早期。《中国矿产地质志.贵州卷.铝土矿》(2019)第六章“凯里式铝土矿”中,在没有地质依据的情况下,将凯里—黄平地区原中二叠统梁山组肢解成两部分:即原梁山组上段炭质页岩、煤层、石英砂岩等仍称为中二叠统“梁山组(P2l)”;而将原梁山组中段的铝土矿、铝土岩等及下段的铁质黏土岩、菱铁矿层等更改为下二叠统“大竹园组(P1d)”,并将其沉积时代定为“早二叠世撒克马尔期—亚丁斯克期,相当于中国的紫松期晚期—隆林期”。如此一来,将给通行多年的、有明确定义的、有层型、次层型支撑的贵州省中二叠统梁山组地层单位造成混乱,值得严重关注。

      • 1
    • 塔里木盆地柯坪塔格组沉积与层序地层特征——以柯坪阿恰剖面为例

      王正和, 张荣虎, 岳勇, 余朝丰, 杨钊, 智凤琴

      Abstract:

      前人基于不同的研究位置或区域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这制约了对该套地层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的认识。因此,结合露头、公开的钻井与地震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柯坪阿恰地区的柯坪塔格组露头剖面沉积与层序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阿瓦提凹陷西缘阿恰地区柯坪塔格组以混合水动力控制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自下而上,下段为由粗至细再到粗的沉积旋回,中段与上段整体构成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2)柯坪塔格组顶、底及内部的不整合面可将其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下段构成SQ1,中段和上段构成SQ2;SQ1中LST、TST及HST均发育,SQ2中只发育TST和HST;(3)柯坪塔格组中段与下段的界线对应于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全球冰期海平面下降所形成的不整合;(4)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LST中以河流作用为主,HST中波浪与潮汐作用大于河流作用;(5)SQ2中的TST为区域性的优质盖层,与SQ1中的HST可构成良好的盖、储组合,故SQ1中的HST可作为该套地层中的首要勘探目标。

      • 1
    • 辽南新元古代甘井子组叠层石生长机制研究:与现代叠层石对比

      苑鼎成, 张永利, 赖冠明, 巩恩普, 王俊杰, 李德鹏

      Abstract:

      辽南地区新远古界甘井子组叠层石出露完好,宏观形态完整,微观构造清晰,是研究新元古代早期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的理想对象,对恢复古环境和古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甘井子组地层根据岩性特征自上而下分成三段,叠层石出露于下段的底部和上段的顶部,底部叠层石为透镜状,顶部叠层石呈大规模层状。下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丘状的形态组合,上段叠层石呈现波纹状-柱状-长柱状的形态组合,均反映了叠层石柱体形态随水深增加的变化趋势。通过对比现代叠层石生长机制,确定甘井子叠层石纹层的三层构造和形成顺序,分析硬质基底对于叠层石定殖和叠层石密集生长的控制,厘定环境变化从微观到宏观对于柱体形态和叠层石规模的影响,揭示甘井子组叠层石形成机制。

      • 1
    • 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胡清清, 杨晓霞

      Abstract:

      地质文化村(镇)是科普地质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发展乡村及城镇的载体,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进一步评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我国50个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我国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呈随机态势,区域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非均衡趋势;②地质文化村(镇)的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呈现以长三角地区为高密度核心区,北部沿海地区、华东地区为次高密度集聚区以及一条贯穿“晋—豫—鄂—湘”的延长带;③影响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由特色地质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3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与人文资源对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分布影响最大且效果显著。在今后地质文化村(镇)的评定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各省(市、区)地质遗迹调查,优化地质文化村(镇)空间布局;加快中西部地质文化村(镇)评比,带动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加大中西部资金投入并给予政策倾斜,促进地质文化村(镇)在全国协调发展。

      • 1
    • 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沉积-构造响应研究

      鲁智帅, 谢庆宾, 张津宁, 祁利祺, 许涛, 陈佳, 相泓含

      Abstract:

      博格达山北缘为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关键部位,是研究盆地关系的重点区域,其二叠纪中、晚期的构造演化和沉积时空演变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观测、镜下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和地震资料解析等方法手段,针对博格达山东、西部两条剖面——井井子沟剖面和大龙口剖面开展解剖研究,分析其沉积类型和演变过程,解析盆山构造变形和发育特征,探讨沉积与构造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系中统乌拉泊组为湖成三角洲相,中统井井子沟组至红雁池组为湖泊相,上统泉子街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上统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为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研究区构造存在两个主要构造层,下构造层以伸展断陷为主要地质结构,上构造层以前陆冲断为主要构造变形。多期构造活动控制二叠系博格达地区沉积演化过程,在挤压构造背景下,中统湖泊相变为上统冲积扇-河流相沉积,后期构造活动趋于稳定,沉积相为滨浅湖-三角洲相。

      • 1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重要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评价

      吕昭英, 薛桂澄, 何玉生, 魏昌欣, 林义华, 胡在龙, 袁勤敏, 吕嫦艳, 黄武轩, 王超, 林弟, 常振宇, 张志壮

      Abstract: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是热带雨林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推进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面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本文系统的总结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特征和分布,对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以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大类为主,包括重要化石产地类、岩土体地貌类、水体地貌类以及火山地貌类4类,古生物群化石产地、岩溶地貌、侵入岩地貌、碎屑岩地貌、瀑布、火山岩地貌6个亚类,共计21处重要地质遗迹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的有1处,省级地质遗迹点17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3处。通过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为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思路。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70卷第S1期
    • 李向东

      2013,59(6):1097-1109, DOI:

      Abstract:

      深水环境下内波、内潮汐沉积从在地层记录中被发现已过去20年,在这20多年里虽然积累了不少资料,但至今未对内波、内潮汐沉积进行细分。本文以地层记录中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为基础,结合内波、内潮汐的破碎过程和海洋物理学中内波的研究现状,对深水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分类进行了探索。将其分为3个层次下的9种类型,分别为:正压内潮汐沉积、斜压内潮汐沉积、正压短周期内波沉积、斜压短周期内波沉积、等深流叠加内波沉积、低密度浊流叠加内波沉积、长周期内波叠加沉积、驻波沉积和其他内波叠加沉积。地层记录中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分别归为:正压内潮汐沉积、正压短周期内波沉积和长周期内波叠加沉积3类,其余类型尚未被发现。这样的分类较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现代海洋中内波、内潮汐无处不在,但地层记录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却少得可怜的现象,同时将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和海洋物理学中对内波的研究结合起来,并能将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置于更为广阔的研究背景之中,使之可以和大洋突发事件、天文旋回及大洋环流等联系起来。

    • 丁一, 李智武, 冯逢, 翟中华, 孙玮, 汤聪, 张葳, 张长俊, 刘树根

      2013,59(2):389-400, DOI:

      Abstract: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是川中地区的主力产油层之一,通常认为储集体为高能介壳滩相的“纯”灰岩。本文基于露头、岩芯、薄片、扫描电镜等观察,认为川中龙岗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一套典型的湖相混合沉积,包括狭义的混积岩和广义的混合层系。狭义混积岩成分以碳酸盐为主,由碳酸盐、陆源碎屑和泥质以不同比例混积而成,包括含砂泥质介壳灰岩、含泥砂质介壳灰岩、含介壳含泥钙质砂岩、含介壳含砂钙质泥页岩等岩石类型。广义混合层系主要为介壳灰岩、泥页岩、砂岩与狭义混积岩等构成的互为夹层或近等厚互层。混合沉积类型主要有间断混合、原地混合和相混合3种,分别受控于风暴作用、水动力条件和优势相。由于后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原生孔隙消失殆尽,无论是较纯的介壳灰岩还是混合沉积都极为致密,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溶蚀微孔、微裂隙和构造裂缝。除了“纯的”介壳灰岩外,由介壳和粉砂—泥质混积而成的泥质介壳灰岩和含介壳泥页岩由于微裂隙相对发育,部分物性好的层段也可以作为储层。上述结果和钻测成果暗示:临近烃源的低能介壳滩和介壳滩缘等混积相的粉砂—泥质介壳灰岩和含介壳泥页岩是一种广泛发育的潜在储集体,这对于致密油勘探而言尤为重要,应该引起重视,建议进行试点勘探。

    • 张华, 刘成林, 王立成, 方小敏

      2014,60(4):851-857, DOI:

      Abstract:

      老挝含盐盆地白垩纪时期位于新特提斯域东南部,晚白垩世沉积了巨型钾盐矿床。其中,万象东南部的他曲盆地钻孔含盐系中硬石膏δ34SV CDT值集中分布在138‰~153‰,与同期海相蒸发岩δ34S值近似,表明石膏为海相成因。据此,也进一步证实老挝含盐盆地成钾物质大多来自于同时期的古海水,但同时也受到大陆水的掺杂。依据老挝含盐盆地与思茅盆地钾盐矿床沉积时代相近,同时结合勐野井组石膏硫同位素组成,笔者初步认为两盆地在硫同位素组成上具有相近的海源特征,推断它们在海侵期可能曾连通。

    • 史仁灯

      2005,51(6):681-693, DOI:

      Abstract:

      2O世纪7O年代建立的蛇绿岩(Ophiolite)概念认为出露在缝合带中的一套镁铁一超镁铁岩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其岩性单元可以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各个层圈一一对应,所以蛇绿岩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该认识促进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近年来完善的MOR 型和SSZ型蛇绿岩理论体系认为MOR 型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MOR),SSZ型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上(Supra—Subduction Zone),二者的地幔橄榄岩、堆晶岩组合及上部熔岩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均有不同的特征,洋陆俯冲和洋内俯冲是形成SSZ型蛇绿岩的两种机制,较为合理地解释了蛇绿岩的多样性及其与大洋岩石圈的差异。由于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在缝合带中MOR型蛇绿岩很少被保存下来,保存较好的大多数为SSZ型蛇绿岩。本文探讨了蛇绿岩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同时认为Rodinia超大陆前是否存在蛇绿岩、太古宙绿岩是否为蛇绿岩均为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杨文采, 宋海斌

      2014,60(1):1-21, DOI:

      Abstract: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洋陆转换、地壳和岩石圈加厚的作用过程。洋陆转换作用可分为以下五个演化阶段:① 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② 海沟发生与早期俯冲;③ 俯冲带成熟与沟弧盆体系形成;④ 俯冲带汇聚和位移;⑤ 陆—岛碰撞和陆壳连接。同大洋扩张期的地壳增厚作用指发生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作用,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压裂,形成海沟等。海沟形成后陆缘转变为主动大陆边缘,大地构造机制转换为板块俯冲作用。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特征是海盆扩张和板块俯冲造成的洋壳缩短取得平衡。弧后盆地和弧后边缘海的打开,表明俯冲带进入完全成熟的阶段。洋脊俯冲之后过成熟期的洋—陆转换作用,其特征是海盆逐渐缩小而且板块俯冲带汇聚。这里既有密集的俯冲带又有短期打开的边缘海岭;俯冲带不断位移,既可后撤也可前冲;俯冲板块经常发生断裂和拆沉。过成熟期的板块俯冲结果是边缘海微板块的萎缩。经过陆—岛碰撞,岛弧地壳增厚,与大陆板块连为一体,成为大陆内部的一个构造单元,即显生宙的“古洋—陆转换带”。

    • 舒良树 周新民 邓平 余心起

      2006,52(2):251-265, DOI:

      Abstract:

      南岭构造带发育在强烈褶皱变形的基底之上,发育了华南地区最大规模的早中生代花岗岩和裂谷盆地。基底由变质的新元古代一奥陶纪复理石一火山岩系和未变质的晚泥盆世一早三叠世沉积岩系所组成。与南岭带构造演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断裂带有萍乡一桂林、龙岩一海丰、赣江等5条,制约着中、新生代岩体和盆地的分布、规模和产状。无论是物质来源还是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背景,南岭构造带均离不开其北面的大别造山带和南西面的印度支那造山带。南岭地区存在3条近东西方向的花岗质岩带,严格受深部构造制约,岩体常受褶皱和断裂构造控制。3个花岗岩带中的岩体时代,具有横向上北老南新、走向上西老东新、朝大洋方向年轻化的迁移演化规律,中生代东西向的花岗岩带是在古特提斯构造域近东西向的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岩浆热隆伸展构造和变质核杂岩多数发育在两组大断裂的交汇处。在研究区厘定出3种基本盆地类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育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发育裂谷盆地,早白垩世属火山-沉积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则几乎全是箕状断陷盆地。前中侏罗世盆地构造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和印支期碰撞的影响,晚侏罗世以来盆地构造则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作用和陆内深部构造的联合制约。武夷山是晚中生代的古地理与气候分隔带;赣江带是晚中生代的火山岩界线;闽西-赣南-粤东地区存在一个近东西向的中侏罗世陆内裂谷带。区内存在3种盆一岭耦合类型:挤压逆冲型(少量)、走滑剪切型(少量)和伸展拆离型(大量)。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花岗岩山岭有着密切的时空与成因联系,共同构成了华南盆岭构造体系。最后对前中生代构造作用、印支期构造事件、两种构造体制的转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晚泥盆世-中三叠世研究区为浅海-滨海环境,几乎没有岩浆活动,龙潭期曾区域抬升为陆,地质事实不支持华南东部存在晚古生代深海洋盆的观点;南岭地区J2和J3之交形成的两类不同力学性质、岩石组合、应力场特征的盆地构造,是特提斯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宏观标志;南岭东段是这两种构造体制叠置和转换的重要位置之一。

    • 王杰, 任军平, 何胜飞, 许康康, 刘晓阳, 左立波, 孙凯, 龚鹏辉, 贺福清

      2014,60(5):997-1008, DOI:

      Abstract:

      南非是世界上金矿石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国家,其金矿床主要产于东北部地区,主要有三种类型:① 赋存于兰德盆地砾岩型建造中的“兰德”砾岩型金矿床,② 产在绿岩带中的绿岩带型金矿床,和③主要与白云岩有关的白云岩型金矿床,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兰德”砾岩型金矿床通常品位高,开采规模最大,目前采矿的深度最大,是南非最重要的矿床类型,其矿床成因长期以来存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砂矿模式和热液模式,就目前资料来看笔者等认为其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矿化阶段;绿岩带型金矿床则以巴伯顿地区为代表,矿床具有规模大、易开采等特征,因此在南非金矿床开采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矿床主要赋存于石英脉或剪切带中, 矿床成因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火山成矿模式、转换滑脱构造模式和构造交叉模式。

    • 杨德庭, 王彦斌, 韩娟, 曾普胜

      2013,59(6):1131-1142, DOI:

      Abstract:

      滇西北金沙江缝合带格亚顶—茂顶地区广泛出露一套岩性为绢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和大理岩等岩石的变质岩系,该变质岩系的原岩沉积时代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采自其中的绢云母石英片岩和石英岩进行了LA MC ICP MS锆石U Pb年龄测定,测试表明,其中绢云母石英片岩锆石年龄中最年轻年龄为205 Ma,锆石年龄谱的主峰值为约231 Ma,两个次峰值年龄分别为约214 Ma和约255 Ma,并存在约420 Ma、约502 Ma、约873 Ma、约1.94 Ga和约2.46 Ga的年龄峰;石英岩锆石年龄中最年轻年龄为332 Ma,锆石年龄谱的主峰值为约361 Ma,次峰值为约422 Ma,其它峰值为约1.40 Ga、约1.56 Ga和约1.72 Ga。上述同位素年龄表明绢云母石英片岩原岩的沉积时代应晚于205 Ma,可能为晚三叠世;石英岩原岩的沉积时代应晚于332 Ma,可能为早石炭世。该套变质岩系并非前人认为的元古宙基底。此外,所分析样品的锆石年龄谱还显示该变质岩系的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扬子陆块。

    • 王照波, 卞青, 李大鹏, 王金玉, 刘彩玲, 郭启鹏

      2017,63(1):134-142, DOI: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山东蒙山地区南坡保存的丰富而清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重点展示了兰溪山谷的冰石河、侧碛堤组合,并对相伴产出的擦痕、磨光面、颤痕等冰川遗迹进行了调查与测量。同时对冰石河、侧碛堤的分布、规模、物质组成、岩石特征进行了介绍。根据侧碛堤的排列位置及砾石的风化程度,初步确定为末次冰期的冰碛遗迹;对山谷两侧磨光面上的擦痕进行了测量统计,显示谷壁磨光面上擦痕的长宽比具有10:1左右的比例规律;根据侧碛最大高度法(MELM),结合对于蒙山侧碛的调查,对蒙山雪线的高度进行了估算,初步估算蒙山南坡末次冰期时的雪线高度约为700 m左右。蒙山地区这些组合冰川遗迹的发现,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 邓晋福, 冯艳芳, 狄永军,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赵国春, 孟斐, 车如风

      2015,61(6):1211-1224, DOI:

      Abstract:

      长期以来,许多著名学者提出众多模型,讨论古亚洲构造域的构造演化和造山(带)结构样式。但是,认识上的分歧很大,特别是关于主洋盆的空间位置和闭合时间。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与讨论。① 侵入(岩)弧,碰撞和后造山岩石组合,随时间由西向东变新,同时,主构造带走向从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暗示古亚洲洋的闭合最终转化为太平洋构造域。② 位于主洋盆北侧的是宽阔的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的沟—弧—盆系统;位于南侧的西面为南天山被动陆缘,中部为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窄的沟—弧—盆系统,东面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活动陆缘。③ 主体侵入(岩)弧的内部分散地分布着从Pt3开始的残留弧和残留oφ,被看做是主体弧的基底。 ④ 传统上认为的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块”,本文基于它们的侵入(岩)组合归为残留弧,认为不是构造上相对稳定的性质,并未采用“地块”的术语,而把它们看作洋陆转换过程中早期残余岛弧处理。⑤ 提出主洋盆的识别有三个标志,(a) 洋闭合最晚,(b) 或为双向俯冲(当两侧均为活动大陆边缘时),或单向俯冲(当一侧为被动陆缘,另一侧为活动陆缘时),(c) 长寿命的洋以及洋闭合带常常发育地中海式残余洋发育的陆—陆碰撞早阶段。 ⑥ 该构造域主要发育Pt3—T的侵入(岩)弧和oφ,支持Sngor等关于大量新生陆壳的推测,亦与大量花岗岩类为εNd(t)“+”值符合。新生陆壳的形成又暗示,长时间的洋俯冲必导致地幔的冷却,以及大量榴辉岩进入地幔,最终导致高密度的地幔下降流形成,必导致洋的闭合与随后的陆—陆碰撞,形成最初的东亚大陆。

    • 郝艳丽 张招崇 王福生 JohnJ.MAHONEY

      2004,50(6):587-592, DOI:

      Abstract:

      大量的岩石化学资料分析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的TiO2含量是连续变化的,不存在明显的间断。野外地质特征表明高钛和低钛玄武岩既不存在空间分带,也不存在时间分带。其Sr、Nd和Pb同位素组成也没有明显的区别,推测它们可能是同源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根据MgO和TiO2的相关关系,可将苦橄岩和玄武岩的演化划分为4个趋势,并采用分离结晶模式对其进行了成因模拟,表明高钛和低钛玄武岩是同—母岩浆(苦橄—玄武岩浆)通过不同矿物相分离结晶的产物。

    • 霍志鹏, 庞雄奇, 张宝收, 陈践发, 范柏江, 李素梅

      2013,59(6):1165-1176, DOI:

      Abstract: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热演化程度高、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研究低丰度碳酸盐岩能否成为有效烃源岩对评价碳酸盐岩油气潜力和勘探前景具有重要意义。多方面研究表明,随着深度增大或热演化程度的提高,碳酸盐岩烃源岩TOC降低、生烃潜力和残留烃量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烃热模拟实验结果等都表明低丰度碳酸盐岩烃源岩可以发生生排烃作用,国外勘探实践亦发现低丰度碳酸盐岩作为烃源岩的油气田,这都表明低丰度碳酸盐岩可以成为有效烃源岩。确定碳酸盐岩烃源岩TOC下限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研究认为碳酸盐岩烃源岩的TOC下限应该比泥页岩的05%低一些。根据排烃门限,利用生烃潜力法和物质平衡数值模拟计算法确定了不同成熟阶段有效烃源岩TOC下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综合确定低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高过成熟阶段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的TOC下限分别为TOC≥14%、TOC=01%~14%和TOC<01%。

    • 苏德辰

      2016,62(3):693-708, DOI:

      Abstract:

      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为北京西山,亦简称京西,是北京西部的天然屏障, 也是京城连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重要通道。京西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盛产优质煤炭,是京城重要的能源基地。京西风景秀美,宗教文化渊源深厚,是北京周边的宗教圣地。连接京西重要军事设施、宗教场所和数百个自然村落的古代道路统称京西古道,主要繁荣于明清年间。随着现代铁路和公路开通,这些古道渐渐冷清。但近年来,成了人们郊游的良好场所。在人工开凿修建的古道上(大型铺砌路石和垭口基岩路面)散布着许多直径十几厘米的圆形凹坑,本是运送煤炭等货物的驮畜数百年间长期不断踩踏的产物,因此通常被称为“蹄窝”。近年来,这些蹄窝却被某些地质学家当作天然形成的“壶穴”在网上作科普宣传, 且被许多游人信以为真。本文从京西古道的发展史、元明清三朝京西煤矿的开采历史文献等方面对京西古道进行了考证,特别对京西古道上的蹄窝首次进行了系统的测量与描述,从其空间分布、形成的时间要素、微观特征、永定河及大石河河谷中的天然壶穴对比、人文历史证据以及与中国国内其他古道的视频资料等诸多方面对蹄窝的成因进行了讨论,证实京西古道上的蹄窝不是水流冲刷形成的壶穴,而是运送煤炭等货物的驮畜数百年间不断踩踏所形成的蹄坑。在蹄窝的形成过程中,不排除有岩石的差异性风化和溶蚀作用的参与,但这种作用远小于牲蹄踩踏的机械作用。

    • 杨文采, 于常青

      2014,60(2):237-259, DOI:

      Abstract:

      根据近年来全球地壳上地幔探测的成果,分析了大陆碰撞造山作用过程。在大地构造物理学中,演化重建的基础为地壳上地幔探测结果和宏观物理学定理,方法为岩石圈结构模型的解构。大陆碰撞使洋陆转换带岩石圈正式拼入大陆板块,造成大陆的增生。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陆缘广泛发育有洋—陆转换带,这种碰撞称为裙边碰撞。由于比较松软的洋陆转换带岩石圈夹在中间,裙边碰撞时不发生典型的刚性碰撞和反弹,碰撞产物中常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少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在碰撞前洋—陆转换带不发育,这种碰撞称为裸碰撞。裸碰撞属于刚性碰撞,碰撞时发生反弹,碰撞产物中少见蛇绿岩套及泥砾混杂堆积,常见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裸碰撞后的反弹为超高压变质岩片的折返创造了条件。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作用过程都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碰撞前期,第四都为后造山期。裙边碰撞和裸碰撞的不同在于,第二期主碰撞期裙边碰撞冲撞大陆板块没有明显反弹,第三期陆—陆俯冲期超高压变质岩片折返不明显。造山后期是碰撞造山过程逐渐停息期,即两大陆板块间的应力从挤压转化为拉张的阶段。这时两大陆板块之间有了共同的一个旋转极,但是碰撞造山诱发的岩石圈拆离和变形仍在进行,碰撞带岩石圈成为大陆内部热流会聚和岩浆活动的优选通道,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

    • 韩善楚, 胡凯, 曹剑

      2013,59(6):1143-1149, DOI:

      Abstract: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重晶石矿床是全球著名的沉积型层状矿床。本文报道了我们最近的一项新发现,在该区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中首次发现了环带钡冰长石,环带的外带BaO含量1653%~1786%,K2O含量777%~819%,相比而言,核部BaO含量1204%~1421%,K2O含量860%~979%。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和已有工作报道,讨论了这一新发现的地质意义。认为这种环带钡冰长石的出现,反映了重晶石成矿受到热水作用影响,且其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期富钡流体的影响,成矿可能属于一种热水、断控、幕式、渐进的过程,这不仅进一步揭示了矿床的热水(液)喷流沉积成因,而且加深了对成矿过程的刻画。该认识还可供全球沉积型重晶石矿床成因研究时类比参考。

    • 许冲, 徐锡伟

      2013,59(6):1177-1188, DOI:

      Abstract:

      地震滑坡编目是地震滑坡区域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单次地震事件后的地震滑坡编目工作成果多有出现,然而,地震滑坡编目误差分析,尤其是滑坡的面积与体积误差分析研究却是一项空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地震滑坡编目误差分析方法,并分别对2010年4月14日玉树Mw69级地震触发的2036处滑坡、2010年1月12日海地Mw70级地震触发的30828处滑坡、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触发的197481处滑坡编目图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滑坡面积为1191 km2,误差范围是1153 ~1229 km2(9681%~10319%),体积为2012×106m3,误差范围是1947×106~2078×106m3(9677%~10328%);海地地震滑坡面积为15743km2,误差范围是15118 ~16368 km2(9603%~10397%),体积为29698×106m3,误差范围是28594×106~30821×106m3(9628%~10378%);汶川地震滑坡面积为1160025km2,误差范围是1072258 ~1248424km2(9243%~10762%),体积为4693159×106m3,误差范围是4372957×106~5033739×106m3(9318%~10726%)。遥感影像分辨率与滑坡编目误差的关系分析表明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有明显影响,地震滑坡强频分布与滑坡编目误差的关系分析表明滑坡规模对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也有明显影响。该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更多的地震滑坡事件。

    • 赵越

      1990,36(1):1-13, DOI:

      Abstract:

      燕山地区是东亚中生代地质构造发育的典型地区,是燕山运动的命名地。本文通过重新认识龙门组的沉积性质,并结合其它有关研究和资料,提出了大陆内部陆相环境地区造山运动时期的鉴定标志。依此确立和划分了本区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其构造期、幕。分别编制了印支期(T_1—J_1~1)、早燕山期(J_1~2—J_2~2)、中燕山期(J_2~3—J_3)和晚燕山期(K_1—K_2~1)古构造图。论述了中生代各阶段的构造演化。强调指出早燕山构造幕的重要意义。

    • 肖国桥, 张仲石, 姚政权

      2012,58(1):91-104, DOI:

      Abstract:

      始新世—渐新世(E—O)气候转变(34 Ma前后)是新生代气候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冷事件之一,标志着地球气候由“温室”进入“冰室”。这一转变伴随着地球环境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对于研究新生代气候变冷的驱动机制、区域气候对全球重大气候事件的响应方式、重大气候事件对生态环境及生物演替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质记录和气候模拟在E—O转变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①不同纬度区的地质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伴随着全球性的显著降温,指示其触发因素是全球性的;②气候模拟研究揭示出大气CO2浓度降低及与之联系的全球碳循环变化是导致这一转变的主因,否定了传统认为的环南极流形成导致E—O气候变冷的假说;③深海沉积记录揭示出这一转变过程持续400~500 ka,表现为全球降温和南极冰盖形成先后两阶段变化;④海—陆气候记录的对比初步揭示出陆地区域的干旱化可能主要与全球降温(对应于E—O转变的第一阶段)相关。当前对E—O气候转变的研究还存在地质记录分辨率不够高、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不完全吻合、陆地记录相对较少等方面的不足。更精确的大气CO2浓度和温度的重建、更多高分辨率海—陆气候记录的研究以及古气候数值模拟的改进有望进一步揭示出E—O转变过程中气候系统各要素的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为更深入认识这一转变的驱动机制提供依据。

    • 何付兵, 徐吉祥, 谷晓丹, 程新彬, 魏波, 李昭, 梁亚南, 王泽龙, 黄淇

      2013,59(6):1150-1164, DOI:

      Abstract:

      阿木古楞岩体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旗行政中心正北。路线地质调查可分解为两期岩石单元:灰黄色中细粒、粗中粒含巨斑二长花岗岩和灰白色细粒二长花岗岩。前者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3142±22Ma,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后者锆石U 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71±13Ma,为中—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这两期花岗岩副矿物均富含磁铁矿、独居石、磷灰石和榍石,中—晚侏罗世花岗岩还发育萤石矿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两期花岗岩也表现出相似性:主量元素表现为总体富Si,且有较高的分异指数(DI)及碱/铝(NK/A)、Fe2O/FeO比值,较低的总Fe、Ti、Mg、Ca和P含量;微量元素蛛网图则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Pb,弱富集轻稀土元素La、C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Nb、Ba和Sr、Ti;而稀土元素配分图表现出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大、重稀土曲线却较为平坦的右倾型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两期花岗岩单元均属于高分异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其源区物质均可能为来自亏损地幔物质经过改造形成的年轻的陆壳高K、正常水含量的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且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长英质陆壳岩石物质来源中还混合有幔源的玄武质组分。而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岩浆来源更有可能源于早期的晚石炭世花岗岩的重熔或部分重熔,至少具有类似的岩浆源区。阿木古楞岩体中晚石炭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中亚造山挤压造山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碰撞晚期构造—岩浆事件,中—晚侏罗世花岗岩单元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大地构造背景以伸展拉张为主的后碰撞造山构造—岩浆事件。

    • 石彦强

      2021,67(5):1197-1206,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1.08.013

      Abstract:

      “约代尔”旋回是由石灰岩、煤层和陆源碎屑岩组成的,以煤层顶板与海相灰岩直接沉积接触为特征的旋回。就此旋回,以往研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多种成因认识。为了探寻旋回的真正形成机制,将地史聚煤期沉积特征与现代植被、泥炭沼泽、碳酸盐岩沉积规律相对比分析,认为地史聚煤期植物异常繁盛,占据了盆地演化阶段的主导地位。在先遣植被的禁锢下,盆地输入陆源碎屑极其贫乏,形成动态泥炭沼泽;泥炭沼泽覆水后,很浅的水体也非常清澈,水生生物与已沉积有机质共同作用,以及随后的成岩胶结促进了石灰岩的形成。煤层顶部至石灰岩下部代表的是无碎屑输入的滨海,水深逐渐增加的沉积序列,石灰岩与下伏煤层为连续沉积。约代尔旋回是先遣植被限制了陆源碎屑输入,导致海水清澈的、正常的海进海退沉积。石灰岩和煤层虽然厚度不是很大,但横向连续性相当好,向陆源方向煤层增厚、石灰岩变薄,向海方向煤层变薄、石灰岩增厚,约代尔旋回向陆可以形成厚煤层。约代尔旋回真相的揭示,为沉积古地理和层序地层研究,以及为准确的区域对比、探索聚煤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编 :杨文采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学会

    联系电话 :010-68999804

    国际标准刊号 :0371-5736

    国内统一刊号 :11-1952/p

    国内邮发代号 :2-382

    国外邮发代号 :BM337

    扫码订阅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